中医基础理论题库

更新时间:2024-05-01 10: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医基础理论

一、 选择题 A型题

1.中医学是产生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古罗马 B.古希腊 C.中国 D.埃及 E.印度 2.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纟的形成: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千金要方)) D.((中藏经)) E.((诸病源候论))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难经)) 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中藏经))

4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是:

A.((素问)) B.((伤寒)) C.((小儿药证直诀)) D.((黄帝内经)) E.((难经))

5.下列哪部著作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诸病源候论)) D.((脾胃论)) E.((难经))

6.确立六经辨证治纲领的医家是:

A.张景岳 B.华佗 C.张介宾 D.陈无择 E.张仲景

7.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诸病源候论)) D.((神农本草经)) E.((中藏经))

8.在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王清任 B.华佗 C.张介宾 D.陈无择 E.巢元方

9开创脏腑证治先河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陈无择 C.张仲景 D.王清任 E.钱己

10.下列着名医家中被后人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朱丹溪 B.张从正 C.王清任 D.叶天士 E.刘完素

11.下列着名医家中被后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丹溪 B.刘完素 C.叶天士 D.吴鞠通 E.薜生白

12.下列着名医家中被后中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李中梓 B.李东垣 C.陈元择 D.叶天士 E.刘完素

13.下列着名医家中被后人称为”攻下派”的代表是:

A.王清任 B.吴又可 C.李杲 D.张从正 E.吴鞠通 14.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

A.朱丹溪 B.李东垣 C.张景岳 D.张仲景 E.吴鞠通

15.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医家是:

A.吴鞠通 B.薛生白 C.王孟英 D.吴又可 E.叶天士

16.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辨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

A.朱丹溪 B.吴鞠通 C.吴又可 D.刘完素 E.薛生白

17.中医学理论体纟的哲学基础是:

A.阴阳学说 B.五行学说 C.精气学说 D.唯物观 E.唯物辨证观

18.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的本原物质是:

A.血液 B.津液 C.精汁 D.精气 E.水谷精微

19.以下影响人体生理功能的因素是:

A.四时气候 B.昼夜晨昏 C.地区方域 D.情志因素 E.以上都是

20.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

A.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B.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C.昼夜晨昏对人体影响 D.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E.脏腑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B型题

A.((伤寒杂病论))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黄帝内经)) E.((诸病源候论)) 1.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纟的著作是: 2.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基础的著作是:

3.提出六经辨证和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

A.((难经)) B.((黄帝内经)) C.((温疫论)) D.((医林改错)) E.((温病条辨)) 1.成书于汉之前,系秦越人所著者为: 2.成书于明代,系吴又可所著者为: 3.成书于清代,系王清任所著者为:

A.我国江南人体腠理多稀疏 B.”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C.”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 D.”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E.”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1地区方域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 2.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 3.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

D 型题

1.春夏气候温热,人体在生理上可反映为:

A.阳气发泄,气血易趋于表 B.江南地区,人体腠理多稀疏

C.北方地区,人体腠理多致密 D.皮肤致密,少汗多尿 E.阳盛则寒

X 型题

1.中医学独独特理论体系的特证是:

A.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并以此为其主要内容之一 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C.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 D.以辨证论冶为诊疗特点 E.在血液循环方面,首先提出’’心主身之血脉’’ 2.’’金元四大家’’指的是:

A.刘完素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景岳 E.张从正

3.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

A.吴又可 B.赵献可 C.张景岳 D.喻昌 E.李中梓

4.温病学理论源于:

A.<<黄帝内经>> B.<<诸病源候论>> C.<<难经>> D.<<温疫论>> E.<<伤寒论>>

5.成书于汉之前的著作是:

A.<<伤寒论>> B.<<中藏经>> C.<<难经>> D.<<黄帝内经>> E.<<金匮要略>> 6.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唯物观 B.辨证论观 C.望闻问切 D.整体观念 E.辨证求因

7.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在于一:

A.创立了六经辨证钢领 B.创立了脏腑辨证体系 B.创立了三焦辨证方法 D.创立了温热辨证方法 E.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方法 8.<<医林改错>>的主要贡献在于

A.发展了痰饮致病的现论 B.改正古医书中的辨证错误 B.改正了古医书中的解剖错误 D.创立了新的气血理论 E.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9.中医学理论体系始终贯穿着下列观点:

A.气化观 B.统一观 C.唯物观 D.辨证论 E.对立观 10.整体观念的基本内容是:

A.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B.自然界事物的协调性 C.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D.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性 E.季节气候与地区方域的协调性

11.中医学认为物质在体内的运动方式有:

A.升 B.降 C.出 D.人 E.以上都是 1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概括为:

A.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B.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C.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D.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 E.社会地位对人体的影响

13.中医学的辨证观,主要表现在:

A.标本缓急 B.正治反洽 C.病治异同 D.异法方宜 E.审证求因

14.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依据是:

A.结构上不可分割 B.脏与脏密切相关 C.生理上相互联系 D.病理上互相影响 E.五脏六腑相为表里

15.中医学理论中’’神’’的概念有:

A.自然界物质变气功能 B.人体生命的一切活动 C.人的精神意识 D.人的视听活动 之主

16.中医的’’证’’包括了:

A.病变的原因 B.病变的性质 C.病变的部位 D.邪正的关系 E.病变的过程 选择题答案

A 型题

1.C 2.B 3.C 4.B 5.D 6.E 7.C 8.D 9.E 10.E

E.神乃形 11.A 12.B 13.D 14.C 15.E 16.B 17.E 18.D 19.E 20.D

B 型题

1.D 2.D 3.B 4.A 5.C 6.D 7.A 8.B 9.D D 型题

1.AD 2.AD

X 型题

1.ABCD 2.ABCDE 3.BC 4.ACE 5.CD 6.BD 7.CE 8.CE 9.CD 10.AC 11.ABCDE 12.ABC 13.ABCD 14.ACD 15.ABC 16.ABCD 二,非选择题

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 2.百骸 3.九窍 4.人气 5.证 6.辨证论治 7.同病异治

8.异病同治 9.异法方宜 10.形与神俱 11.中医学

(一) 填空题

1.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_______学说的深刻影响,是以____为主导思想,以___为基础,以____为诊

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 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____. 3. <<难经>>系____所著,成书于____之前.

4. 东汉末年,张仲景在____,____等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体会写成了. 5. <<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____和____.

6. <<伤寒论>>在____的基础上,确立了____的钢领.

7. 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____,由____代医家____等编着.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刘完素以’’ ____’’立论,后世称他为’’ ____’’. 朱丹溪倡’’ ____’’,后世称他为’’ ____’’. 温病学理论源于____,____,____等书.

中医学理论中,神的含义有三: ____,____,____.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____,____.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____,____,以及疾病的____和____等的一门科学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包括____,____.

在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的医家是____代的____ 开创脏腑证治先河的医家是宋代的____,其代表著作是____.

17. 中医学认为____是生命的本原物质,它先身而生,具有____特性. 18.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____和____. 19. 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____. 20. 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多是____,____,____,____. 21. 中医认识并治疗疾病,是既辨____又辨____.

22. <<中医基础理论>> 的内容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八部分. (三)判断题

1.<<黄帝内经>>一书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 2.<<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伤寒论>>.( )

3.刘完素倡’’相火论’’,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之为’’寒凉派’’. ( )

4.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温疫传染的途径是从口鼻而入. ( )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唯物观和辨证观. ( ) 6.温病学理论渊源于<<温疫论>>.( )

7.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治疗局部的病变,也必须从整体出发. ( ) 8.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概括. ( )

9.证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 ( ) 10.中医认识并治疗疾病,差眼于辨证而不辨病. ( ) 11.温病的三焦辨证是昊又可创立的. ( )

12.除人的精神意识维活动外,人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界物质变化的功能也是’’神’’的概念. ( 13.春夏人体气血易趋于表,脉象多沉小. ( ) 14.秋冬人体气血易趋于里,脉象多浮大. ( )

15.<<医林改错>>一书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 )

16.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一门科学. ( ) (二) 问答题 1. 简答题

(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征是什么?

(2)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条件和客观标志是什么? (3) <<黄帝内经>>的主要成就什么?

(4) <<伤寒论>>主要创立了哪种辨证钢领? (5) “神”的含义有哪些?

(6) 中医辨证观点体现在治疗学中有几个方面?

(7) 不论是同病异治还是异病同治,都必须依照什么原则? (8) <<金匮要略>>以何为据进行证候分证? (9) 中医是怎样认识和治疗疾病的?

(10) 叶天士和吴鞠通在温病学方面各有何创见? 2. 论述题

(1) <<份伤寒杂论>>的作者是谁?其主要贡献是什么?

(2) 何谓”金元四大家”?各自射主要学术观点和治疗特点有何不同? (3) 如何理解”形与神俱”?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什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 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4) 四时气候对人体生理有何主要影响?

(5) “症”,”证”,”病”的含义有何不同?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6) 何谓”辨证论治”?辨证与论治有何关系?

)

19.互根;阳;阴 20生;化

21.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22.弧阴;独阳 23.转化;互根 24.辛;咸;酸 25.恐;喜;悲;思 26.肾阳;脾阳

27.相侮;反克;反侮 28.生;制;发育;亢 29.思

30.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31.演绎;以表知里;试探;模拟

32.此长彼消;此消彼长;此消彼亦消长;此长彼亦长 33.依据解剖大体部位;依据其生理活动相对属性 34.上升;下降;腠理;五脏 4.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5. 虚热;虚寒

6. 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7. 寒凉;温热 8. 五方说;五材说

9. 稼穑;从革

10. 取象比类;推演络绎 11. 太过;不及

12. 相生关系的传变;相克关纟的传变 13. 母病及孑;孑病及母 14. 相乘;相侮 15. 肝;木乘土

16. 补母泻子;抑强扶弱 17. 审病;消息

18. 事先采取一定的措施;不必采取措施 19. 一般;个别

20. 注重宏观观察;擅长哲学思维;注重整体研究;强调功能联纟 21.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四、问答题 一.简答题

1. 一般地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

降的、寒泠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2. 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3.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4. 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中还可以再分阴阳. 5. 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用关系.

6. 变化之极,是阴阳转化的条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的”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里的”重”和”极”就是发生阴阳转化的条件. 7. 阳胜则阴,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8.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则是阴阳失调,因比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9.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五行的特性、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三个方面. 10.木的特性是”木日曲直”,火的特性是”火日炎上”,土的特性是”土爰稼穑”,金的特性是”金日从革”,水的特性是”水日润下”.

11.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取象模拟法和推演络绎法.

12.”相生”是指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滋生、助長、促進的作用.其規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環不息.”相克”,是指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作用.其規律是:ホ克土,土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循環不息. 13.相乘,由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反应。相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所以称”反侮”亦称”反克”. 14.相乘相克的方向一致,相侮与相克的方向相反.

15.相乘和相侮有区别,又有联纟.表现在相乘是五行之间存在着顺着相克次序的过度克制,而相侮是五行之间存在着的与原来克制关系相反方向的克制.但两者可以同时发生. 16.滋水涵木;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17.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18.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辫证观,是以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来摡括和说明自然界和人体变化规律的一种学说. 19.是指阴阳两方面相互制约、互相消长,使事物不断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

20.指疾病过程中机体内部的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偏衰的病理状态,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21.两者皆指阴阳的转化.重,重迭,也有极之意,是促进转化的条件.重阴必阳是指阴气过盛,必然向其对立的阳的方面转化;重阳必阴是指阳气过盛,必然向其对立的阴的方面转化. 22.与”重阴必阳”同义.”极”是发生转化条件,寒极生热是指寒发展到极的阶段,就会向热的方面转化. 23.与”重阳必阴”同义. ”极”是发生转化条件,热极生寒是指热发展到极的阶段,就会向寒的方面转化. 24.虚热证. 25.虚寒证.

26.是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治疗阳虚证时,在助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即谓. 27.是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治疗阴虚证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使阴得阳助升而泉源不竭,即谓. 28.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辫证观,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阐释自然界和人体变化规

律的学说.

29.制,即制约;化,即生化。制化,即五行生克关系的结合。事物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维持其相对的平衡.五行之间适种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反相成的生克关系.谓之制化. 30.是指风、暑、湿、燥、寒五种气候变化. 31.指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

32.五行的气化。指自然界植物的生、长、化、收、藏五个生化阶段. 33.是指古乐曲的五个音阶。即角、微、宫、商、羽。 34.指呼、笑、歌、哭、呻五种声音.

35.本臟之病可以傳至他臟,他臟之病や可以傳至本臟,這種病理上的相互影響即為傳變.

36.相之脉指色脉相克之脉象。如面色赤得沉脉,提示病情重笃;相生之脉指色脉相生之脉象。如面色青得沉脉,提示病情为顺.

37.两者都是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而确定的治疗原则。抑强即抑强盛的一行,适用于相克太过。克者强,被克者弱,抑其强盛,使弱者易于恢复;抉弱扶持不足的一行,适用于相克不及。扶助弱者以加强力量,或作用乘侮规律预先加强被克者的力量,以防止病情的发展.

38.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克我”和”我克”的关系。”克我”者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 39.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即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其适用范围是肾阴亏提而肝阴不足,以及肝胆偏亢之证。40.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即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虚而脾阳不振之证.

41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即补益脾气而补益肺气的方法,又称”补养脾肺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致的肺虚弱脾弱之证.

42.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即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适用于肝强脾弱、肝强胃弱和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之病证.

43.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即用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药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一种方法,又称”敦土利水法”、”温肾健脾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44.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即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泻肝清肺法”.多适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

45. 阴胜则阴病,是指阳热过盛或虚火妄动,均可耗伤阴液,以致阳盛阴虚的病证;治疗应以泻热养阴为主。阴胜则阳病,是指外感寒邪或阴寒内盛,均会损伤阳气,以致阴盛阳哀的病证;治疗应以温阳散寒为主. 46.”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指用苦寒之药治热证,其热反而加重.这不是实热证,而是肾阴亏损之虚热,当取其滋阴降火法治之,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是指用辛热之品治寒证,其寒反增,这并非实寒证,而是肾阳不足之虚寒,当取其温补肾阳法治之,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47.母病及孑指病邪从母脏传入孑脏,以致母孑同病,如水木涵木.母病及孑,病势为顺,其病较轻.子病犯母是指病邪从孑脏传入母脏,致使子病母亦病。如心火亢盛引起肝火炽盛,随后导致心肝火旺.子病犯母,病势为逆,其病轻较重.

48.相乘和相侮,都是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的相克现象。相乘五行之间存在着与相克次序方面一致,但过度克制的现象。其順序與相克一致,即ホ乘土、土乘水、水乘金、金乘木………循環往復。相侮是五行之间存在着与原来克制次序方向相反的克制现象。共其順序與相相反,故又稱”反克”即ホ

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循環往復.

49.阴长阳消;机体各种营养物质的化生,必然会消耗掉一定的机体能量。阳长阴消:机体各机能活动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

50.阴阳的相互对立的过程,也就是相互消长的过程,没有消长,也就没有制约。对立是通过消长实现的。阴阳的转化以阴阳的互根互用为内在根据.

51.这两者都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前者用于母孑关系的虚证。因补母能令孑实,故虚则补其母。后者用于母孑关系的实证。因泻孑能令母虚,故实则泻其孑。

52.按照相生规律传变时,母病及孑时的病较轻浅;子病及母时的病情较深重。 53.按相克规律传变时,相乘时的病情较轻鱼重;相侮时的病情较轻浅. 54.阴阳互根.

55.大体可分为中医哲学方法、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中医学中的具体方决法等三个层次.

56.–般地说,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属阳;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属阴.

57.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1.使哲学理论与医学知识有机结会起来,形成了中医学的五行学说;2.运用五行学说来认识人体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纟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3.五行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8.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说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五行属性;2.以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来分析说明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和种种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3.以五行的相乘和母孑相反理论来阐释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

59.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独特之处有:1.从宏观的角度观察事扬;2.运用哲学的思维去分析研究,然后得出结论:3.注重整体上的研究.

60.两者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从结果来进行反推。不同之处在于,试探法要事先采取一定措施,再观察结果,而反证法则不必采取措施.

61.古代哲学的精与气,其内涵是同一的,是关于宇宙本原的概念;中医学所讲的人体内的精与气,其内涵是有别的,是关于人体生命的产生和维系的认识。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与中医中是有明显区别的;人体内的精与气的概念是具体的,宇宙中的精与气的概念是根为抽象的。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是被中医学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应用的。

62.五行性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则引起其所不胜一行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五行胜复,属五行之间相克规律的自我调节。胜气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五行中一行的太过,即绝对亢盛:二是由于五行中一行的不足而致其所不胜的相对偏盛.复气则是因为胜气的出现而产生,即先出现胜气,而后有复气产生以对胜气进行”报复”,使胜气复平.复气即胜气的所不胜。 63.五行胜复的规律是:”有胜则复”.五行中一亢盛,则按相克次序克制,引起其所不胜一行的旺盛,以制约该行的亢盛,使之复归于常. 2.论述题

1.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所具有的阴阳属性,其分类原则有二:一是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万方面;二是事物或现象对立对方的属阴属阳,决定于事物或现象本身的内在特性。其划分方法,是依

据其内在特性,并与其相对面进行比效来确定。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2.运动变化是中医学对自然和人体生命活动认识的根本出发点,这种运动变化,包括着变过程和质变过程.阴阳消长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之中维持着相对平衡。阴阳转化是在一定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它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它虽然也可以发生突变,但大多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因此,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中不可分割的两个过程,前者是后者的前捏,而后者是前者的必须结果。

3.阴和阳的属性,存在着严格的区别。如以寒热言,则热为阳,寒为阴;如动静言,则动为阳,静为阴等。决不能任意颠倒,这就是阴阳属性存在着绝对性的一面。但区分阴阳属性的寒和热、动和静等本身是相对性的概念,如在寒或热之中还可区分客寒热,动静之中还有动静之分,这就是在阴阳之中还可区分阴阳,即阴阳的无限可分性,这说明了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同吋阴和阳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阳可以转化为阴,阴可以转化为阳,这是阴阳属性相概念的另一体现。

第二章 藏 象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藏象的基本含义是:D

A.五脏六腑的形象 B.内在沮组织器官的表像 C.五脏六腑和恒之腑 D.内脏及表现于外的生理现象 E.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2.五脏、六腑及奇恒之腑的主要区别依据是:C A.解剖形态的差异 B.分布部位的不同 C.功能特点的不同 D.经脉阴阳属性不同 E.以上都不是

3.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生理病理以何为中心:A A.五脏 B.精 C.经络 D.气血 E.六腑 4.藏象学说主要是研究:D

A.脏腑病理 B.脏腑生理 C.脏腑生理病理之间的关系 D.脏腑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 E.脏腑组织器官的结构形态 5.藏与象之间关系哪项是错误的:C

A.藏变决定象变 B.象变反映藏变 C.象变决定藏变 D.藏决定象 E.象反映藏 6.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C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E.虚实交替,泻而不藏

7.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A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 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C.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D.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E.虚实交替,泻而不藏 8.五脏六腑之大主是:A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9.”血腑”是指:D

A.心 B.肝 C.脾 D.脉 E.冲脉 10.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关系最密切的是:A

A.心主血脉功能 B.肝主疏泄的功能 C.肺主治节的功能 D.脾主这化的功能 E.肾主藏精的功能 11.心对血液的主要作用是:B

A.化生血液 B.运行血液 C.固摄血液 D.营养血液 E.以上都不是

12.心主神志最主要的扬物质基础是:D

A.津液 B.精液 C.宗气 D.血液 E.营气 13.下列哪项指心而言:A

A.生之本 B.气之本 C.罢极之本 D.封藏之本 E.后天之本 14.心主神志的基本概念是:C

A.主宰人体生命的外在表现 B.调节人体的情志和情绪平衡 C.主宰人体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D.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E.协调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15.具有”壅遏营气”令元所避”作用的是:B A.筋 B.脉 C.肉 D.皮 E.骨 16.下列属于心的生理功能是:B

A.调节情志 B.主神志 C.主统血 D.主藏血 E.主治节 17.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C

A.舌为心之苗 B.汗为心之夜 C.心为血之府 D.心其华在面 E.心为神之舍

18.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A心其华在舌 B.肺其华在毛 C.肝其华在爪 D.脾其华在唇 E.肾其华在发 19.心在志为:E

A.恕 B.思 C.恐 D.悲 E.喜 20.心在夜为:B

A.津 B.汗 C.尿 D.涎 E.唾

21.与心相表里的是:B

A.大肠 B.小肠 C.肺 D.肾 E.心包

22.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D

A.生成宗气 B.宣发卫气 C.调节全身气机 D.肺的呼吸功能 E.肺气通于天 23.肺朝百脉是:D

A.百脉由肺统帅 B.肺将血液输送至全身 C.百脉会聚于肺 D.百脉之血汇聚于帏肺,经气体交换,输布全身 E.其功能与心主血脉一样

24.下列哪项不属于肺的宣发功能:E

A.排出体内浊气 B.宣发卫气 C.将津液输布全身,外达毛皮 D.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E.使全身的血液汇聚于肺 25.以下哪项不属于肺的肃降功能:A

A.排出体内浊气 B.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C.水液向下输送 D.津液向下布散 E.肃清呼吸道异物 26.下不属于肺的生理功能的是:E

A.主气、司呼吸 B.主宣发和肃降 C.主通调水道 D.主治节、朝百脉 E.肺气通于天 27.”主治节”是属于:B

A.心的生理功能 B.肺的生理功能 C.脾的生理功能 D.肝的生理功能 E.肾的生理功能

28.肺主通调水道的功能主要依赖于:C

A.肺主一身之气 B.肺司呼吸 C.肺主宣发和肃降 D.肺朝百脉 E.肺输精于皮毛 29.肺主治节是指:C

A.肺主气的调节作用 B.肺主宣发和肃降的调节作用

C.对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D.肺协调肋心调节全身血脉作用 E.肺对水液的调节作用 30.肺的门户是:B

A.鼻 B.喉 C.皮毛 D.腠理 E.汗孔 31.将水谷精行布散于皮毛的脏是:B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32.宣发卫气的脏是:B

A心 B. 肺 C.脾 D.肝 E.肾 33.皮肤感邪,常内传于:B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34.调节腠理开合的气是:C

A.肺气 B.营气 C.卫气 D.中气 E. 肾气 35.皮部之浮络主寒,其色当为:B

A.赤 B.白 C.青 D.黄 E.黑 36.皮部之浮络主主热,其色当为:A

A.赤 B.白 C.青 D.黄 E.黑 37.皮部之浮络主痛,其色当为:C

A.赤 B.白 C.青 D.黄 E.黑 38.皮部之浮络主痹,其色当为:D

A.赤 B.白 C.青 D.黄 E.黑 39.五脏中主升清的脏主要是指:C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40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础是:E

A.脾主升清 B.脾主统血 C.脾为后天之本

D.人以水谷为本 E.脾主运化水谷精彼 41.四肢肌内的壮实主要取决于:C

A.心主血脉功能 B.肺主气的功能 C.脾主运化功能 D.肝主筋的功能 E.肾主骨的功能 42.脾统血主要是指:D

A.控制血液运行的流速 B.增加内脏血液的容量 C.控制血液的外周流量 D.控制血液在脉迸内运行 E.使血液上输于心肺和头目

43.脾统血是通过哪项实现的:A

A.气的固摄作用 B.气的温煦作用 C.气的气化作用 D.气的卫外作用 E.气的防御作用 44.喜燥恶湿的脏腑是:D

A. 肝 B.肺 C.胃 D. 脾 E.肾 45.食气入胃,浊气归于:A

A.心 B. 肝 C. 脾 D. 肺 E.肾 46.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D

A.筋 B.皮 C.肉 D. 脉 E.骨 47.脾在液为:C

A.汗 B.涕 C.涎 D. 唾 E.泪 48.脾在志为:E

A.喜 B.恕 C.恐 D.悲 E.思 49.脾开窍于:B

A.唇 B.口 C.舌 D.齿龈 E.咽 50.与肌肉关系密切的脏是:C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51.分肉是指:B

A.肉间空隙 B.肌肉 C.肌肉纹理 D.肉之所聚 E.肉间筋膜 52.胭是指:D

A.肌肉纹理 B.肌肉 C.惴 D.分肉的膨大部位 E.髀 53.溪谷是指分肉之间的:D

A.间隙 B.隆起 C.筋膜 D.凹陷 E.纹理 54.喩为墙的五体是:C

A.纹 B.脉 C.肉 D筋 E.骨 55.肉病日久传入何脏:C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56.脾虚则肌肉:D

A.隆 B.肥 C. 坚 D.削 E.挛

57肌痹不己,内舍于:C

A.心 B.肺 C.脾 D.肝 肾 58.肝的生理特点可概括为:B

A.喜条达而恶抑郁 B.主升、主动 C.体阴而用阳 D.为藏血之脏 E.肝为罢极之本 59.与情志抑郁最为关联的是:C

A.心神不足 B.髓海空虚 C.肝失疏泄 D.肝升太过 E.神不守舍

60.人的视觉功能,与下列哪项关系最为密切:D

A.心主血脉功能 B.肺主气的功能 C.脾主运化功能 D.肝的藏血功能 E.肾的藏精功能 6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E

A.主筋 B.开窍于目 C.与胆相表里 D.其华在爪 E.以上都不是 62.称”罢极之本”的是:D

A. 心 B.肺 C.脾 D.肝 E.肾 63.与脾胃升降密切相关的脏器是:C

A.心 B.肺 C.肝 D.肾 E.膀胱 64.(素问.五藏生成篇)认为:”人卧血归于”D A. 心 B.肺 C.脾 D.肝 E.肾 65.与爪甲的色泽和坚脆有关的主要脏腑是:C A.脾 B.心 C.肝 D.胃 E.肺 66.在肝主疏泄各种菜单现中,最根本的是:B A.调畅情志 B.调畅气机 C.调节血量 D.疏通水道 E.促进脾胃运化功能

67.对肝主疏泄影响最大的情志活动是:B A.喜 B.恕 C.思 D.恐 E.惊

68.男孑精液的正常排泄是哪脏合作的结果:C

A.肝肺 B.心肺 C.肝肾 D.肝脾 E.脾肾 69.梅核气的形成是由于:D

A.肝气郁于咽喉 B.痰饮聚于咽喉 C.肿块生于咽喉 D.痰气交阻于咽喉 E.血瘀积于咽喉 70.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取决于:A

A.肝主疏泄的功能 B.胆贮藏胆汁的功能 C.胆排泄胆汁的功能 D.脾主运化的功能 E.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 71.肝在志为:B

A.魂 B.怒 C.悲 D.喜 E.恐 72.肝在液为:A

A.泪 B.汗 C.津 D尿 E.唾 73.肝在体合:B

A.爪 B.筋 C.骨 D.脉 E.肉 74.两目干涩,视物不清,主要责之于:D

A.肝经风热 B.肝火上炎 C.肝风内动 D.肝之阴血不足 E.肝阳上亢 75称”将军之官”的是:C

A.胆 B.肺 C.肝 D.心 E.脾

76.”诸风掉眩”皆属于:E

A.寒 B.肺 C.热 D.脾 E.肝 77.与筋关系密切的脏是:D

A.心 B.肺 C. 脾 D. 肝 E.肾 78.筋病日久则内传于:D

A.心 B.肺 C.脾 D. 肝 E.肾 79.称为目之约束者是:E

A.白晴 B.黑晴 C.目系 D.目眦 E.眼睑 80.宗筋所聚是指:D

A.乳头 B.肝 C.关节 D.前阴 E.大筋 81.肾之华在:D

A.面 B.唇 C.毛 D.发 E.爪

82.成人牙齿松动,过早脱落的根本原因在于:E

A.肾阳虚哀 B.肾阴亏乏 C.命门虚寒 D.肾气不固 E.肾精亏损 83.”水脏”是指:A

A.肾 B.脾 C.肺 D.膀胱 E.三焦

84.有主宰生长发育功能的脏是:E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85.主司ニ便的脏腑是:A

A.肾 B.脾 C.大肠 D.三焦 E.胃 86.肾主纳气的主要生理作用是:A

A.使肺的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 B.有助于元气的固摄 C.有助于元气的生成 D.促进肺气的宣发 E.有助于固摄精液 87.肾开窍于:D

A. 鼻 B.舌 C.口 D.耳 E.目 88.肾在液为:B

A.涏 B.唾 C尿 D.泪 E.涕 89.促进性机能成熟的物质是:E

A.肾精 B.肾气 C.血液 D.元气 E.天癸 90.对机体各脏器组织起滋养、濡润作用的是:C

A.肾精 B.肾气 C.肾阴 D.肾 阳肾阴 E.天癸 91.对机体各脏器组织起推动、温煦作用的是:D

A.肾精 B. 肾气 C. 肾阴 D.肾阴 E.天癸 92.与脑髓的充盈与否密切相关的是:E A. 心 B. 肺 C.脾 D.肝 E.肾 93.天癸的产生主要取决于:A

A.肾中精气的充盈 B.脾气的健运 C.肾阳的蒸腾气化 D.肝血的充足 E.肾阴的濡润滋养 94.”命门火”实际上是指:D

A.心阳 B.肝阳 C.脾阳 D.肾阳 E.以上都不是 95.称为元阴、真阴的是:C

A.肝阴 B.心阴 C.肾阴 D.肺阴 E.胃阴 96.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的主要依赖于:D

A.脾的运化功能 B.肝的疏泄功能 C.肺的肃降的功能 D.肾的气化功能 E.小肠的主液功能

97.”天癸”是指:B

A.来自父母的形成胚胎的原始物质 B.促进生殖概乩的基本物质

C.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 D.决定人体生长壮老己的基本物质98.下列属于肾的主要生理功能:C

A.主骨生髓 B.开窍于耳 C.主水液 D.司二便 E.以上都不是 99.机体生长发育主要取决于:D

A.血液的营养 B.津液的滋润 C.水谷精气微充养

E.月经 D.肾中精气的充盈 E.心血的充盈

10..毛发的荣枯主要与体内哪两种物质的盛哀?关:E

A.精与气 B.精与液 C.气与 血 D.气与津 E.精与血 101.下列对血的生成和运行论述中哪一项欠妥:B A.脾能生血 B.肾能裹血 C.心能行血 D.精能化血 E.肝能藏血

102.维持呼吸深度需要哪脏的功能:D A. 肝 B.肺 C. 心 D.肾 E.脾 103.肾在志为:E

A.怒 B.喜 C.思 D.悲 E.恐 104.五脏之阴的根本是:B

A.肾 B.肾阴 C.心 阴 D.心 E.肝阴 105.五脏之阳的根本是:B

A.肾 B.肾 阳 C.心阳 D.心 E.脾阳 106.下列哪项不属肾阴虚的症状:B

A.心烦不安 B.脉迟缓 C.舌干红 D.口干咽燥 E.五心烦热 107.下列哪项属肾阳虚的症状:A

A.脉无力而迟缓 B.午后潮热 C.舌干红 D.心烦不安 E.阳事易兴 108.下列哪项不属于”肾气不固”的临床表现:A

A.浮肿 B.滑精 C.早泄 D.小便失禁 E.带下清稀而多 109.肾不纳气主要是由于:C

A.肾阳不足 B.肾阴不足 C.肾的精气不足 D.心气不足 E.膀胱气化不利 110.骨病日久则内传于:D

A.心 B.肝 C脾 D.肾 E.肺 111.后阴为何脏之窍:E

A. 脾 B.心 C. 肺 D.肝 E.肾 112.”户门”是指:B

A.唇 B.齿 C.胃上口 D.会厌 E.肛门 113.胆汁的化生和排泄主要依赖于:D

A.脾主运化功能 B.肾之藏精功能 C.肺主宣发功能 D.肝主疏泄功能 E.心主血脉功能 114.”孤府”甲是指:C

A.胆 B胃 C.三焦 D.膀胱 E.心包

115.制定”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治法的理论依据是:E A.脾运化水液 B.肺通调水道 C.膀胱贮尿、排尿 D.大肠传化槽粕 E.小肠泌别清浊

116.全身”元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是:A A.三焦 B.肺、脾、肾 C.十二经脉 D.奇經ハ脈 E.以上都不是

117.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C

A.脾喜燥恶湿,胃喜湿恶燥 B脾喜燥恶湿,胃喜燥恶湿 C.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D. 脾喜湿恶燥,胃恶燥喜湿 E脾喜燥恶润,胃恶燥喜润 118.泌别清浊是属于:B

A.胃的生理功能 B.小肠的生理功能 C.大肠的生理功能 D.膀胱的生理功能 E.肾的生理功能 119.称为”水谷气血之海”的是:D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三焦 120.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的是:A

A.三焦 B.脾 C.肾 D.肺 E.命门 121.有:受盛”和化物”功能的是:E

A.脾 B.三焦 C.胃 D.大肠 E.小肠 122.不属于”t冲门”的是”A

A.气门 B.吸门 C.飞门 D.户门 E.魄门 123.胃的上部称为”上脘”,包括:B

A.幽门 B.贲门 C.吸门 D.扉门 E.阑门 124.胃与小肠上口相接处为:B

A.扉门 B.幽门 C.贲门 D.阑门 E.魄门 125.大肠的未端称:E

A. 扉门 B. 幽门 C. 吸门 D. 阑门 E. 阑门 126.会厌又可称为:C

A.飞门 B.户门 C.吸门 D.气门 E.魄门 127.”t冲门”中的”飞门”是指: A

A.口唇 B.牙齿 C.鼻孔 D.食道上口 E.胃之上口 128.小肠下口与大肠相接处为:E

A.贲门 B.幽门 C.吸门 D.魄门 E阑门 129.即属”五体”又属奇恒之?的是:A

A.脉 B. 脑 C.髓 D.女子胞 E.胆 130.脑的功能归属于五脏,其中关系最密切的是:E A.心肺肝 B.心肝脾 C.肺脾肾 D.心脾 肾 E.心肝肾

131.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是:A

A.李时珍 B.王清任 C.汪昂 D.华佗 E.张景岳

132.以下脏器中即属六腑之一,又属于奇恒之府的是:B A.脑 B.胆 C.心包 D.三焦 E.膀胱

133.称作”中精之府”的是:D

A脉 B.胃 C.心包 D.胆 E.肾 134.下列哪种说法不是(灵枢.脉度)所说:C

A.肺气通于鼻 B.心气通于舌 C.脾气通于咽 D.肾气通于耳 E.肝气通于目 135.在下列五体中错误的是:D

A.心合脉 B.肺合皮 C.脾合肉 D.肝合爪 E.肾合骨 136.在下列五脏所藏中错误的是:E

A.心藏神 B.肺藏魄 C.脾茂藏意 D.肝藏魂 E.肾藏智 137.下列五脏在志中错误的是:B

A.心在志为喜 B.肺在志为惊 C.胎肝在志为怒 D.脾在志为思 E.肾在志为恐

138.对全身水液代谢的调节起着主宰作用的是:D A.胃的游溢精气的功能 B.肺的通调水道的功能 C.脾的运化水液的功能 D.肾的蒸腾气化功能 E.肝的疏泄功能

139.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B

A.心在窍为舌 B.肺在窍为喉 C.脾在窍为口 D.肝在窍为目 E.肾在窍为耳

140.下列哪项外,均见于(素问.至真要大沱):A

A.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 B.诸寒纹收引,皆属于肾 C.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D.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E.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141.下列五脏化液中错误的是:D

A.心在液为汗 B.肺在液为涕 C.肝在液为泪 D.肾在液为尿 E.脾在液为涏 142.(黄帝内经)说的命门指的是:E

A.左肾右命门 B.两肾总日命门 C.命门为”水火之灾”

D.命门即”t节之旁,中有小心” E.”命门者,目也”

143.提出命门的功能为”男孑以藏精,女孑以系胞,其气与肾通”的医着是:B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医学入门) D.(类经) E.(医贯)

144.下列”渚海”中错误的是:B

A.脑为髓之海 B.肺为气之海 C.冲脉为血海 D.胃为水谷之海 E.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145.(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言的五液是:D

A.肠液、胃液、泪液、胆液、汗液 B.涕液、唾液、尿液、汗液、涏液 C.唾液、泪液、涏液、涕液、肠液 D.汗液、泪液、涏液、涕液、唾液 E.涕液、尿液、汗液、泪液、涏液 146.”命门”一词始见于:B

A.(素问) B.(灵枢) C. (难经) D. (中藏经) E. (类经) 147.”左肾右命门”之说出自:D

A. (素问) B. (灵枢) C.(太素) D. (难经) E. (中藏经) 148.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A.心者,生之本 B.肺者,罢极之本 C.肝者,气之本 D.脾者,封藏本 E.肾者,仓廪之本

149.脏与脏之间主要表现为气血关系的是:A

A.心与 肺 B.肺与肝 C.脾与肾 D.肝与肾 E.肺与肾 150.气机升降之”枢”是指哪一种升降关系:C

A.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B.肝主升,肺主降 C.脾主升,胃主降 D.心火下降,肾水上承 E.脾之主升,肺之主降 151.”水火既济”是属于:A

A.心肾关系 B.肝肾关系 C.脾肾关系 D.肺肾关系 E.心肺关系 152.具有调节女孑行经,男孑挑排精功能的两脏器是:D

A.心与肾 B.肺与肾 C.脾与肾 D.肝与肾 E.肝与脾 153.”乙癸同源”可归属于;C

A.心和肝的关系 B.肺和脾的关系 C.脾和肾的关系 D.肺和肾的关系 E.心和肾的关系

154.脏与脏关系中,主要表现为气机调节的两脏是:C

A.心与肺 B.肺与肾 C.肺与肝 D.肝与肾 E.脾与肾 155.脏与脏之间主要表现为阴阳关系的是:B

A. 心与肺 B.心与肾 C.肝与肾 D.脾与肾 E.心与肝的关系 156.精血同源可归属于:D

A.心与肾的关系 B.脾与肾的关系 C.肺与肾的关系 D.肝与肾的关系 E.心与肝的关系

157.机体阳气的不足与下列哪两脏腑的关系最密切:C A.心与肾 B.肺与脾 C.脾与肾 D.肝与脾 E.心与脾 158.”心肾不交”的最主要症状是:D

A.失眠健忘 B.心悸怔忡 C.眩晕腰酸 D.心烦失眠 E.潮热盗汗

159.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是:B A.元气 B.宗气 C.心气 D.肺气 E.肝气 160.六腑包括:D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wq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