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传上册注释

更新时间:2023-09-22 02:14:01 阅读量: 工程科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系辞传上注(一 )

《系辞传》分为上下篇,是通论《周易》的作者、成书年代、创作过程、运用方法、八卦起源、《周易》义蕴、功能、筮法的论文。《系辞传上》共十三章,起自“天尊地卑”终至“存乎德行”。主要论述了乾坤的内涵、在《周易》中的地位、八卦的形成、卜筮的方法和过程、易理易象的价值、

它的神妙性和对人事的指导意义。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上为天下为地,人在中央,这是《周易》认定的宇宙模式。从形体而言,称之为天地。“尊”,高也。“卑”,低也。“天尊地卑”,即天高地低。从性质而言,称之为乾坤。“乾”,健也。“坤”,顺也。“乾”为纯阳之气,轻盈上升而成象;“坤”为纯阴之阴,重浊而下沉而成形。乾阳之气而形成天,坤阴之气而凝成为地,宇宙的基本模式就这样确定了。乾坤二卦只是模

仿乾阳和坤阴的性质而已。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以”,通“已”,已经。“陈”,列也,陈列,排列。“位”,通“立”,

确立。天高地卑的情形已经排列出来。高为尊,卑为贱,社会上的卑贱的位

次也就依次确立。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常”,恒常、规律。天为阳,为动,为刚;地为阴,为静,为柔。古人认

为,天常动,地常静,天动地静是恒常的规律。“断”,分也,分明、清楚。

天阳故刚,地阴故柔,刚柔的情况就分明了。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高亨认为,“方”当作“人”,由于篆文中“人”与“方”字形十分相似,

而误把“人”当作“方”。高亨的说法是对的,今有“人以群分”的说法。

人是划分为阶层、阶级的;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价值追求、道德涵养的不同;职业、工作方式的不同,因而人是同类才能相聚在一起的。人类有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集团和不同的利益群体,由于利益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出现了善与恶的两种道德观。“物”,指生物,即动物和植物。动植物又各分其群类。人为了生存各自争取、争夺其食物和生存空间,产生了善恶。对人

有利的为“吉”,不利的为“凶”。这样就产生了“吉凶”。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象”,日月星辰之类;“形”,山脉、河流、动物、植物之类。日月的东

升西落,月亮的盈亏,昼夜的交替、寒暑的往来,四季的推移;山川的变迁、

岩石的溶蚀、动物的生长和繁衍、植物的荣枯等等,都是天地万物的变化的

表现。

这一段论述天地与乾坤的关系,从中揭示出“尊卑”、“贵贱”、“动静”、“刚柔”、“人物”、“类群”、“聚分”、“象形”、“变化”诸对矛盾,是阴阳这对矛盾范畴的具体表现,它们揭示了天地之间的矛盾对立的情形。《系辞上传》开宗明义地说明易道阴阳对待、互补、协调、统一的规律,来说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法,明确宣示了讲“变化”是《周易》哲学

的本质特征。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是故”,连接词,“所以”的意思。“刚柔”,即阴阳,阳为刚,阴为柔。

“摩”,摩擦交感。“相摩”,指阴阳相互摩擦、交感。“荡”,推移变化。“相荡”,指八卦相互推移。这两句是说,阴阳相互摩擦交感而形成八卦,八卦相互推移变化而衍成六十四卦。“刚柔”即是阳阴,八卦也有阴阳,坤、巽、离、兑四卦为阴卦;乾、震、坎、艮四卦为阳卦,其核心是阴阳,是宇

宙万物所共有的东西。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鼓”,动也。震为雷。“霆”,劈雷。雷霆震动山河。“润”,滋润。风

雨滋润沼泽。山泽通气,艮为阳,兑为阴,阳阴之气交感、协调。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日月的东升西落,寒过了就是暑,暑过了就是寒,春夏秋冬、寒暑的交替,

变化无穷。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道”,乾卦阳之道。“成”,为也。乾为纯阳之卦,为男性。坤为纯阴

之卦,为女性。宇宙中的阳性和阴性,犹如人的男性和女性一样,阴阳交感

发生变化。再次强调乾为阳、坤为阴的性质。

这一段论述刚柔相摩形成八卦,八卦相荡形成六十四卦的规律,运用雷霆、

风雨、日月、寒暑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来说明阴阳运动的普遍性,最后把自然

界一切存在和变化都归结到乾坤上面。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知”,知道、认识。乾为阳性因子,为生命之元,认识了乾元的性质,就

会知道生命的源始;坤为阴性因子,为生命之所成,认识了与阳性因子和合的规律,就会知道生命是如何形成的。生命形成以后,按自己的规律生长繁

衍,形成了宇宙间的万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平易、平常。“知”,通“智”,智巧。乾道以它固有的本性和规

律创始万物,显得很平易,像是很有智慧;坤道也按它固有的规律而成就万

物,好似简单而有能力。

易则易知,简则简从;

“易”即“简”,“简”即“易”。世间任何复杂的事物,只要认识到它的

本质,掌握了它的规律之后就平易而不显得复杂,也就易于认知了。同样掌

握了事物的规律之后,就简单了,也就易于遵从,便于实践了。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易知”,易于认知。掌握了事物的规律之后,就易于知晓事物,认识了事

物后就会有亲近感,不会对它感到神秘而疏远;“易从”,易于遵从,易于

实行。易于实行,就会产生功效,建立功业。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认识了天道的规律,对天道就不会有神秘感和恐惧感,就会亲近它而永久地

遵循它。认识了坤道的规律,就可以利用地上的资源做出有利人类的功业,

有了功业就可以成就大的事业。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可久”,指天道运行的规律。贤人要仿效天道永恒不变的法则,保持其美

好的仁义道德;“可大”,指地道包含的丰富的资源。贤人应该利用地道的

丰富的资源,建立利于大众的功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易简”是指天道和地道规律的归纳和概括。天道“易”,地道“简”。乾

为阳,坤为阴,阴阳对待、交感、转化,使宇宙万物运动、变化、发展。掌握了阴阳变化的规律,就明白宇宙变化之理,因此说从“易简”中可以得

“天下之理”。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成”,犹定,确定。“成位乎其中”,指人在天地中的位置。得到了天下

万物之理后,从中可以明确人在天下之中的位置。“天下之理”包含天道、人道和地道之理。宇宙由天地人三才构成,人是宇宙的中心,人道是核心之

道,天道和地道都是为人道服务的。

这一段论述乾坤之道的简易性和可遵从性,贤人可以利用乾坤之道的规律,

来发展一番事业。

总结,以上为第一章,它着重论述乾阳坤阴的内容、性质、意义、特点和功

能,指出乾坤之理是天下之至理。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悔吝),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圣人”,按传统的说法,指伏羲氏和周文王。“设”,立也,建立,创立。“设卦”,指伏羲氏创立八卦和周文王重为六十四卦。“观象”,观察卦象和爻象。“系”,联属,连接。“系辞”,指作卦辞联属于卦之下,作爻辞联属于爻之下。这里的“系辞”指的卦爻辞,不是“系辞传”的“系辞”。高亨引《经典释文》为据,认为在“吉凶“后脱”悔吝“二字。通过卦、爻辞来说明卦和爻的吉、凶、悔、吝。阳为刚,阴为柔,阳极变阴,阴极变阳,阴阳对立、相互推动,相互转化,使事物产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

者,昼夜之象也。

“是故”,连接词,承袭上文,“所以”的意思。“吉、凶、悔、吝”都是

对人事而言。按照易理行事,就有所“得”,故“吉”;违背易理行事,就

会有所“失”,故“凶”。“吉凶”是得失的象征。“悔”,小小的不幸;“吝”,危难。“忧”,忧愁。“虞”,惊恐。小不幸,给人带来忧愁;危难给人带来惊恐,所以“悔吝”是“忧虞”的象征。“变化、刚柔”对自然而言。易理认为,阴阳的消长促进事物的变化。阴进阳退,阳进阴退(或阴消阳息,阳消阴息),新的事物前进而来,旧的事物消退而去,所以“变化”象征新事物的前来和旧事物的退去。白昼为阳为刚,黑夜为阴为柔,所以刚

柔变化象征昼夜的交替。这里凸显了《周易》“尚象”的特征。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六爻”,指六十四卦的六个爻位,它们分别代表天道、地道、人道。天有

阴阳,地有刚柔,人有仁义。“三极”,指天、地、人。“极”,栋梁。天、地、人是构成宇宙的栋梁。六个爻的运动、变化,是天道、地道、人道变化

的反映或模写。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居”,静居。“安”,安宁。“序”,序位。《周易》很讲序位,卦有卦

位,爻有爻位。君子所居的地方要获得安宁,就要像《周易》的序位那样,居在自己应该居的地方。“乐”,快乐,乐意。“玩”,玩味,细细品味,即仔细研究。君子乐意于细细研究的应该是“爻辞”,从中领悟爻辞包含义蕴。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

不利”。

“居”,平素、平时。“观”,观察、仔细观摩、观看。“象”,卦象和爻

象,易理存在于“象”中,仔细观察易象,就能明白易理。“玩”,玩味,

仔细品味,细心着摩。“辞”,指卦爻辞。在不作为的静止状态时,要观象玩辞,学习易理。“动”,运动、动态、行动。“变”,变化,变易。“占”,卜问,占卜,古代用龟甲或蓍草卜问吉凶的方法。要有所作为或行动的时候,通过观察卦爻如何变化来决定如何行动,就要研究占卜的方法。“是以”,

所以的意思。“祐”,即“佑”,保佑。君子通过学习易理易象,修身养性,

就能得到上天的保佑,大吉大利,做事没有不顺利的。

总结,以上为第二章。这一章论述卦爻及其变化与宇宙间事物运动变化的关

系,指出卦爻及其变化是宇宙事物的象征、仿效;卦爻辞中蕴含着人世中的得失、吉凶、进退的道理,所以君子学好易理,可以指导人的行动。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

这里的“彖者”指卦辞,不是指《易传》中的《彖传》。“彖”,断也,以断一卦的吉凶。“象”从卦的整体来说,“卦辞”根据卦象来论断吉凶,所以说“彖者,言乎象者也”。这里“爻”,指爻辞,不是指爻画。六十四卦中三百八十四爻,或阴变为阳,或阳变为阴。“变”指爻变。爻辞的内容都是以爻象、爻位为依据的,它们分别说明每一爻的变化,都以某一爻的爻辞为主来论断吉凶,所以说“爻者,言乎变者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 上一章说,“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这是说“言乎其失得”,都是以

人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前者从认识论的角度说,“吉凶”是人的利益失得的象征;后者从人处世行为的角度说,“吉凶”是说利益或有所得,或有所失。“疵”,小毛病。“小疵”,小小的毛病,没有大碍。“无咎”,没有灾害。无咎是因为善于补救过失。人有过错、过失是难免的,有了过错善于即时改

正,补救过错所造成的损失,对于事业就不会造成不利。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列”,排列、分别。“存”,在也。“位”,爻位。爻位由下往上,初、

二、三、四、五、上,六个位置中有贵贱之分。五为君位尊位,为贵;二为臣位,为卑、为贱;还有阴位和阳位之分,阳为贵,阴为贱。贵与贱的区别,存在于爻的位置之中,不能混淆贵与贱的区别。“齐”,犹言“正”,这里为“确定”的意思。易卦有小大之分,阴卦为柔为小,阳卦为刚为大,确定事物的小大在于卦所象征的阴与阳。“辨”,辨别。辨别吉与凶在于卦辞和爻辞。“忧”,忧虑、忧思、忧念。“介”,纤介,细小。忧念悔吝的事情在于要注意细小的事情,即要防止细小的不利的事情发生。“震”,动也。“悔”,追悔、悔悟,不是“悔吝”之“悔”。要使人的行动而没有咎难的

事情,在于要追悔以往发生过的过错、过失,要善于吸取教训。

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卦有阴卦和阳卦之分,阴卦为小,阳卦为大。“辞”指卦爻辞。“险”,凶险之辞,“易”,平易、平坦,与“凶”相对,意为吉亨之辞。“之”,动

词,到、往、趋。卦、爻这两个东西,它们分别指示所应当趋向、回避的方

向。

总结,以上为第三章。这一章教人要弄懂“彖象爻变”的内容,进而解释吉、

凶、悔、吝和无咎的含义,从而说明《易经》对人事的指导意义。

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天文”,指天象,日月星辰及其运行的规律;“地理”,指地形,高山、

丘陵、河海、平原。“幽”,指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或规律,隐秘而不显现;“明”,指天地间可以用感官感知的事物或现象。“幽明”,指不可感知的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可以感知的外部现象。“故”,原故。即对事物何以不可感知和可以感知的缘故。就是说,“天文”和“地

理”表现形式及其变化,是由于阴阳及其相互消长的原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原”,考查、推究;“始”,初始;“反”,反复推求;“终”,终末、

终结。“说”,学说、道理。考查生命的原始,反复推求它的终结,就知道

生与死的过程、规律和道理。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精气”,精微之气。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阴阳二气凝聚而成,人秉聚

阴阳的精微部分,因而与万物不同。气聚而有生命的存在,精气是“神”的物质载体。人的阳神叫魂;人的阴神叫魄,死后叫“魂魄”。“游魂”,魂魄之气游散而使之发生变异,故为“鬼”。“情状”,真实的状况。考察精气如何凝聚成物,魂魄如何游散而发生变异,就可以知道鬼神的真实情况了。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易经》揭示的易理与天地相似,所以它不违背天地运行的规律。换言之,

易理是天地运行规律的反映。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知”,智也。“周”,周普,广泛地包含。“济”,救济、成就。“过”,

偏差、过失。《易经》的智慧包含、概括了宇宙万物。易理(道)能成就天

下的事情,而不会发生偏差或过失。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旁”,溥也,广泛、普遍。“流”,流溢,溢滥,过分。“不流”,适中。

广泛推行易理,而不走向极端。“乐”,喜爱,引申为“认识”。“天”,天道,自然规律;“命”,个人所处的客观外在的生存条件。认识自然的规律,知晓自己生存的环境,使自己作事不带盲目性,就不会产生忧愁。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土”,土地,环境。“敦”,真诚、实实在在。安于自己生存的环境,真

诚地施行仁爱,就能得到众人的爱戴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高亨认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这一句在这里,与下一句“范围天地之化”句,合乎逻辑地联系在一起,高亨的意见很有道理,于是我把此句移到此处。“准”,均平、齐等。“弥”,遍也、大也。“纶”,音lún,络也,网络。“弥纶”普遍包涵。《易》所讲的“易理”与天地是相等列的,所以它普遍包涵天地之道,即易理揭示的宇宙的普遍规律。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

无体。

“范围”,包括、包含。“过”,超过、过失、偏差。“曲成”,想方设法成全。“遗”,遗失、遗漏。“通”,通晓。“知”,智慧。“方”,方面、局部。易理包括了天地变化的规律而不会的偏失;周密地成全万物而不遗漏,通晓昼夜变化的规律有智慧而无不知晓,所以神妙而不局限在某方面,而

《易》变化无穷而没有因定的体式。

总结,以上为第四章。此章阐述了易理无所不包、广大悉备的特点以及它的

认识功能和指导价值。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阴阳”是《周易》哲学的核心范畴。阴阳的对待、消长、转化,即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的变化规律就是“道”。“继”,传继、传承、接续。《乾·文言》说,“元者,善之长也。”传继乾元之阳气就是“善”。“成”,成就、成功。“性”,生也,生存。“成之者性”,指坤阴顺从乾阳之道而成就地上万物的生命,使之得以生存。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阴阳”之道极为复杂,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不同的认识。仁者

从仁的角度观察就是仁爱,智者从智慧的角度观察就是智慧。百姓日常运用阴阳之道,却对它全然不知。“鲜”,少也。“君子之道”,君子所倡导的全面的“道”。仁者智者认识的道是不全面的,百姓全然不知道“道”,所

以,能认识君子的全面之“道”的人就少了。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

“诸”,之于。这里省略了主语,“阴阳之道”。“显诸仁”,“阴阳之道”

表现于外的是它生育万物的仁德;“藏诸用”,潜藏于内而不被察觉的是生

育万物的作用。“鼓”,动也。由于阴阳的作用,化生万物,推动万物产生、变化、发展,它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圣人运用“道”,促进社会的进步是与

自然过程不同的社会进程。“道”的运动自然无为;圣人以济世救民为己任,

总是忧虑能不能实现这样目标,所以说“道”不会与圣人同忧。

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盛德大业”,极高德行,弘大的功业。“至”,极也。阴阳之道为人类树

立的仁德和建立的功业算是极高的吧!“富有”,阴阳包含宇宙万物。“大业”,阴阳成就宇宙万物,由于它富有就能成就宇宙万物之大业。“日新”,阴变阳,阳变阴,生生不息,日新月异。阴阳的变化使宇宙不断的更新,获得新的生命,就是它的极伟大的仁德。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

不测之谓神。

“生生”,生而又生,生命不息地创新。“易”,变易。变易的本质和过程

就是生而又生。“成象”,成为形象、象征。“乾”为天。画出成为象征天

象的符号叫做“乾”。“法”,度也,法则。“坤”,地也。仿效地理的法则而画出的符号叫做“坤”。“极”,尽也。“数”,指大衍之数(50)。“极数”,用55根蓍草来进行卜筮,可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就叫做“占”。“通变”,通晓事物变化有规律,按已知的规律做事情,就叫“事”。阴阳变化无穷,有其必然性的一面,也有其偶然的不可预测的一面,这个不可预

测的部分就叫“神”

总结,以上为第五章。此章着重论述《周易》的阴阳之道的内涵、性质以及

阴阳之道的认识功能和社会意义。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易”即阴阳之道,它是宇宙间最根本的规律,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所以

说“广矣大矣”,即易道“广大悉备”。“卸”,止也。“不卸”,不止,

没有边际。用来考察远的事物,没有边际,没有时空的界限。“迩”,近也,“静”,审也,审明;“正”,正确,中正。用来考察近处的事物,审明而正确。“备”,完备。用来考察天地间的一切事物,十分完备而不会缺失。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

“乾”,天也。“专”,借为团,圆也。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静止时是圆形的,包容着大地。“直”,正也,按天固的规律运动,布云降雨,生育万

物,所以能“大生”宇宙万物。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坤”,地也。“翕”,音xī,闭合。“辟”,开启。地静止的时候,地气

关闭,不生草木;地运动的时候,地气开启,生出草木,所以能“广生”宇

宙万物。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天广地大,故易道的广大与天地相配。春夏秋冬四时变化通达,故易理的变

通与四时相配合。阴柔顺,阳刚健,故与日月相配合。平易简约的易理所反

映的宇宙的美善原理与至极的德行相配合。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子”,孔子。“至”,最也。孔子说,《周易》之道是最高最完备啊!《周

易》是圣人用来尊崇道德而广大事业的。“知”,智慧。“崇”,崇高。“礼”,

礼节。“卑”,谦卑。《礼记·曲礼》,“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天高在上,地卑在下,所以崇高效法天,谦卑效法地。“设”,立也。天立于高位,地立于下位,《易》道运行于天地之间。“成性”,用易道修身养性,就能完成人的仁德之性,同时又能使仁德之性存在而又存在,不会丧失,这是通

向“道”和“义”的门户。

总结,以上为第六章。此章着重论述易道的巨大功能。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赜”,杂也,复杂。“拟”,摩拟,模仿。圣人看见天下种种复杂的事物

和现象,模仿这些事物的形态和容貌,用它来象征这些事物,使之与物本身相适当、适宜,所以就叫做“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

之爻。

“会”,合也。“通”,相通。“会通”,会合相通,观察归纳出共同相通的、普遍的规律性东西。“典礼”,典章、礼法制度。运用易理所包含的尊卑、法式的规范,以推行其官方制定典章礼仪法度。“系”,联属、连接。在爻画的后面连接上言辞,用来推断事物或现象吉凶,所以叫做“爻”。爻,

效也,是仿效事物运动变化的符号。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

“恶”,音wù,鄙视、轻视。“至”,最也、极也。在谈到天下最复杂的

事物时,不能轻视而胡言乱说。“乱”,错乱,违背。在谈及天下最高的、

终极的运动时,不能乱说而违背它的规律。 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拟”,模拟。“拟之”,模拟事物的形象。“言”,言说,含有主张、学说、理论的意思。易理存在的易象之中,所以“拟之而后言”,就是从易象中去领悟易理,懂得了易理就可以言说,就能讲出道理了。“议”,评论、审议、选择、斟酌。“议之”,审议事物的情状,了解事物的实情,了解事物的实情后而采取行动。“拟议以成其变化”,了解反映事物的易象,从易象中了解其中所包含的道理,用来指导人的行动,就算懂得了《周易》的变

化的道理了。

高亨认为,下面应该接“大衍之数”至“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因错简

到了后面去了。来知德认为,以下孔子引用“鸣鹤在阴”等七条爻辞来证明

“拟议以成其变化”的道理。

总结,以上为第七章。此章着重说明“易象”是对天下复杂物象的模拟;

“爻”是对天下事先运动的仿效。“象”和“爻”表达了《周易》的变化哲

学,遵循它就可以指导人们的行动。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这句为中孚卦九二之爻辞。“鹤”,一种大型的飞禽,常活动于平原水际和

沼泽地带。“阴”,水的南面。“子”,指幼鹤。“和”,唱和,跟着鸣叫。

“爵”,酒杯,这里指酒。“靡”,共也。“靡之”,共同饮酒。老鹤在沼泽南边鸣叫着,小鹤也跟着应和而鸣唱;我有美好的酒浆,愿与你共饮欢畅。

这里借用“鹤鸣”唱和之象,引出有酒共饮美酒的人际和谐景象。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

不慎乎?”

“子”,指孔子。这一段着重说明君子的言行要十分谨慎。“居其室”,呆在家中。“出其言善”,说出美好的、善良的言语、言论。“应”,应和、响应、赞同、肯定。“迩”,近处、附近,离自己不远的地方。“应”,反应,这里的反应是回击,反对的意思。呆在自己的家中,说出不善的言论,即使在千里之外也会有人表示不赞成、反对。“施”,施加,影响。言论出于自身,影响百姓。行为发于近处,远方的人也会看得见。“枢机”,弓弩发射箭的机要。弓弩发出箭之或中或不中,中会有所得,不中无所得,用以比喻言行或得或失,所得就荣耀,所失就会受辱。言行所造成的影响就像是射箭的弓弩一样,十分重要,支配着是否能获得荣耀的关键。善良的言论,高尚和行为可能感动天地,不好的言行,会给你带来耻辱,必须要谨慎说话,

做事情。

“同人,先号咷而后笑。”

这句为同人卦的九五爻辞。“咷”,音taó。“号咷”,大哭。意为,同心同德的人,因做事先遇上不利或失败而号咷大哭,后因转不利为有利、

转败为胜而后欢笑。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

其臭如兰。”

“君子之道”,君子处世的道理。“出”,外出、应酬。“处”,呆在家里;“默”,沉默,不说话;“语”,动词,说话的意思。“利”,刀刃的锋利。“其利断金”刀刃的锋利可以截断金属。这里用来说明同心同德、团结一致的巨大功能。“臭”,通嗅,这里指香味。说“同心之言”,像兰花那样芳香。二人同心同德,团结协作,就可以转不利为有利,转败为胜,转悲为喜,

所以,“同人,先号咷而后笑”。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这是大过卦初六的爻辞。“藉”,垫也。祭祀用品本可以直接放置在地上的,

现在用洁白的茅草来作为衬垫安放祭祀用的物品,表示十分慎重严肃,所以没有咎害的。

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

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错”通“措”,置放,安放。“诸”,之于。“错诸地”,安放在地上。假若把祭祀的物品直接放在地也是可以的,现在用洁白的茅草来作垫子,有何咎害呀?“慎之至也”,谨慎到了极点。茅草作为一种物是微薄的,但它用来垫放祭品的作用却是十分重大的。用谨慎的方法来做任何事情,都是不

会有任何损失的。

“劳谦,君子有终,吉。”

这是谦卦九三的爻辞。“终”,终结、结果。意思是,有功劳而又有谦虚的

美德,君子的一生就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可以获得吉祥。 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

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 “伐”,自夸,夸耀。“至”,极也。有功劳而不自我夸耀,有功德而不自

以为有德,这是敦厚的德行达到了极高的地步了。“语”,言语,这里是“是说”的意思。“语其功下人者”,是说有功劳还能谦下于人。“言”,言说。“盛”,大也。“德言盛”,说到德行要讲盛大;“礼言恭”,说到礼要讲恭敬。“谦”这个品德,就是要致力于恭敬来保存自己的地位。因为谦恭,

不与人争,就能保存其地位而不丧失。

“亢龙有悔。”

这是乾卦的上九爻辞。“亢”,极高。“悔”,悔恨。意思是,龙飞到了极

高处必有所悔恨,因为上九爻是乾卦的最上的爻,物极必反,意味它要朝相

反的方向转化。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这一段孔子说的话与《乾卦·文言》说的完全相同,之所以要在重复,是要

强调说高亢不利,与上面的劳谦相对应。上九爻处卦之极,因而高贵。阳爻

处阴位,故“无位”。阳为君,阴为民,乾为纯阳之卦,故“无民”。九五为君位,九四以下之阳,为贤人之象,应该相从九五以相辅佐,上九无位、

无民、无辅,不能轻举妄动,否则必有悔恨的事情发生。

“不出户庭,无咎。”

这是节卦的初九爻辞。“户”,门户。“庭”,正室,厅堂。意思是,不出

家门,就没有咎害。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

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乱”,祸乱、危乱。“阶”,缘由,《小尔雅·广诂》,“阶,因也”。“几事”,作事的开始。“成”,事情的完成,即作事之终。祸乱之所以发生是语言不节止的缘故。“密”,慎密,谨慎严密。国君说话做事不慎密就会失去臣子,臣子说话做事不慎密就会使身体受到伤害,做事开始时不慎密就会危及它的最后完成,所以君子做事一定要慎密,不说出不利于完成事情的言语。高亨认为,孔子的这一段解释强调做事要“慎密”,但是与经文意

思不相符合。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 《易》曰‘负且乘,致寇至。’

“其”,大概、难道。“其??乎?”反问句,加强语气。作《周易》的人

大概会知道盗贼的事情吧?“负且乘,致寇至”,为解卦六三爻辞。意思为,背负着东西而又乘座车子,必然会招致盗贼来抢劫。

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 “小人”,庶民百姓。“君子”,贵族、大官。背负东西是庶民百姓的事情,乘的车是君子的器具,庶民背负东西乘座车子,盗贼就要想法子去抢夺。 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上”,在上位的人。“慢”,轻慢,指不按礼法办事。“下”,下层平民

百姓。“暴”,暴力、暴乱。由于在上的人,不按礼法办事,使社会失去了平衡,盗贼就会计谋着进行攻伐作乱。“慢藏诲盗”,轻易不好好的收藏好宝物,就等于教诲盗贼来进行偷盗。“冶”,妖媚、妖丽。打扮妖丽的女人就等于教诲男人淫乱。“盗招之也”,“招盗也”的倒装句。“负且乘,致

寇至”,盗贼就这样被招来了。

总结,以上为第八章。此章引孔子的话来解释七条经文,以此说“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的思想,从而证明《周易》的以象喻理

的特征。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周易》以阳爻一画象征天,所以天数为一;以阴爻两画象征地,所以地数

为二。一为奇数,以此类推三、五、七、九均为天数;二为偶数,以此类推

四、六、八、十均为地数。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天数一、三、五、七、九,共五个;地数二、四、六、八、十,共五个。天

数五个,地数五个,各自相加得出和数。天数五个相加之和为二十有五,地数五个相加之和为三十。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相加之和为五十有五。“五十有五”的演变产生出七、八、六、九这四个数,由这四个数产生出阴爻和阳爻来,由爻组成八卦,再由八卦而重为六十四卦。《周易》神秘莫测的变化,都是由天地之数的变化而产生出来的,所以“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

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大”,至极。“衍”,演也。先秦称算卦为“衍”,汉朝时称算卦叫“演”。

“衍、演”都是推演的意思。“大衍之数”,是《周易》用来推演筮法的最大的数。“大衍之数”何以是五十呢?韩康伯《注》引王弼的话说,“演天

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之以成,斯易之太极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 大衍之数五十,不用的那个“一”代表太极。孔颖达《周易正义》引京房的话说,“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气,将欲以虚来实。”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引金景芳说,“当作‘大衍之数五十有五’,转写脱去‘有五’二字。”汉代姚信、董遇亦主此说,“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其六以象六爻之数,故减之而用四十有九”。高亨认为,这正与天地之数五十有五相合,大衍之数应该是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推演时只用四十九来进行演算。用来进进行演算的49根蓍草,

又叫做“策”。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於扐以象闰;五岁再

闰,故再扐而后挂。 在进行演算之前,49策合在一起时,表示天地之气未分为阴阳时的混然状

态,以象征“太极”。《周易》筮法共分四个步骤,第一步,“分而为二以象两”。信手将49策分成两组,放在桌案的左右两边,以象征两仪。第二步,“挂一以象三”。“挂”,取也。从分成两组的任一组中取出一策来放在一边,这样49策就分成了三份,以象征天地人三才。第三步,“揲之以四以象四时”,以象征春夏秋冬四个时节的运行。“揲”,音dié,又音shé,数(shǔ,动词)也,就是把分成两组的策,四四为一组地数。49策挂一以

后,只余下了48策。揲四以后的最后结果是,左边余一,右边必余三;左余二,右必余二;左余三,右必余一;左余四,右也必余四。揲四以后余下的数,不外乎是,1、2、3、4,这个余下之数叫“奇”。“奇”,剩余也。第四步,“归奇一扐以象闰”,象征闰年。“扐”,音lè,同“肋”,胸肋骨,两旁的意思。将两组揲四之后所余策数归在一起放在旁边,就叫做“再扐而后挂”。本来经过第三步,所要求的策已经出来了,任务已经完成。但《系辞传》的作者,要想求得卦爻的客观论据,非要把它和天象联系起来,特别要加一步“归奇一扐以象闰”,这一步其实已经与筮法无关了。“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是对“归奇一扐以象闰”的进一步说明。古代历法,五年中有两个闰月。因为五年中有两个闰月,所以“再扐而后挂”。“两”即是“再”。48策分为左右两组之后,左边余数为一扐,右边余数为一扐,因为有两个余数,就是“再扐”。“归奇一扐”就是“再扐”。将两扐归一好之后取出来放在一旁 “而后挂”。到此,“大衍之数,经过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四个步骤之后,完成了一变,要经过三变才形成了一爻之象。但

是爻画的求得,其实只用了三个步骤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四营”,指演算的四个步骤,分二,一营;挂一,二营;揲四,三营;归奇,四营。经过上面四个步骤就可以形成《周易》的卦形,所以说“四营而成《易》”。第一变,49策经过分二、挂一、揲四、归奇之后,减去四或八之后,剩下的策数不是44,就是40;第二变,又将剩下的44或40策,再分二、揲四,揲四之后的余数不是4就是8,剩下的策数会出现三个数,或40,或36,或32(若一变之后剩下的44,二变减8则得36,减4则得40;若一变之后剩下40,二变减8则得32,减4则得36)。第三变,在或40、或36、或32的基础上,再次经过分二、揲四,揲四之后的余数不是4就是8,剩下的策数出现四个数,或36,或32,或28,或24(若二变之后剩下的是40,三变减8得32,减4得36;若二变之后剩下的是36,减8得28,减4得32;若二变之后剩下的是32,三变减8得24,减4得28)。经过三变之后,必然出现以下四个数,或36,或32,或28,或24。这四个数分别除以4,分别得出九、八、七、六。七、九为奇数,为阳,七为少阳,九为老阳,凡七、九皆定为阳爻,画符号“ ”表示,给阳爻命名,只用九不用六。八、六为偶数为阴,八为少阴,六为老阴。凡得八、六皆定为阴爻,画符号“ ”表示,给阴爻命名,用六不用八。这样,经过三变而画出一爻,由下往上,经过十八变而画出六爻,以成一卦。“八卦而小成”,九变得出三爻,成为八经卦,它不能包含宇宙万物的全部现象和内容,故称为“小

成”。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乾卦六爻皆为老阳,以九表示,策数是36,以六爻数乘36得216,这就是乾卦的策数。坤卦六爻皆为老阴,以六表示,策数是24,以六爻数乘24得144,这就是坤卦的策数。乾卦策216与坤卦策数144相加,得360策,正好与一年的三百六十天相等。“当”,相等。“期”,期年,一周年。“当期”,与一年的天数相等。乾为天,坤为地,乾坤策数象征天地的变化一年一周期。《周易》共有64卦,384爻,阴爻192,阳爻192。阴爻数192与阴爻策数24相乘,得出4608策数;阳爻数192与阳爻策数36相乘,得出6912策数。它们之和是11520策数。“当万物之数”,是说11520策数与

宇宙万物之数相当,即它象征着宇宙万物的数量。

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引”,犹续也,继续。“申”,延伸、扩展。“引而申之”,指把八卦引

申为六十四卦。“长”,读zhǎng,生长、成长的“长”。“触类而长之”,

触及到同类的事物而扩展出去。“能事”,能够存在的事,意即所有的事物。“毕”,尽也。完备。“天下之能事毕也”,天下能有的事物都包容无遗了。

即六十四卦的象理反映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 “显”,显示,表现。“道”,阴阳变化的规律。“神”,神妙、神秘。“德”,

德行、美好的道德。“行”,行为、行动。易卦的象与理能显示道、神、德、行这四种功能。“与”,犹以也。“酬酢”,本为宾主饮酒时相对所行的的

礼,这里是“应对”的意思。所以《易》理的道、神、德、行可以用来应对

天下万物,可以保估人事而显出神妙的功效。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变化之道”,指阴阳变化的规律,即易道。“其知神之所为乎”?大概可

以知道是神的作为吧?知道阴阳变化的规律,大概就知道它是宇宙间一种神妙力量的作为。阴阳变化的规律是神妙的,它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支配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使宇宙万物生生不息,而又不显现它的形态,所以就被认为大概是“神之所为”了。在古代,当人们没有认识到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和规律的时候,就会把促使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力量,当作神秘

来看待。

总结,以上为第九章。此章着重讲《周易》的筮法,论述了以数求象的具体

步骤和方法,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成以及卦的作用和意义。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

卜筮者尚其占。”

《周易》有圣人四个方面的道理、理论,即辞、变、象、占。四个“尚”字

都有“崇尚、尊重、重视”的意思。“言”,言语、说话、论说、辩论。“辞”,

指卦辞和爻辞。要用《周易》来说理论事,探索义理的,就崇尚其卦爻辞,以判断是与非;“动”,行动、作事。“变”,指卦与爻的变化。要用《周易》指导自己行动,就崇尚卦爻变化,以决定进与退;“制器”,制作器物、发展工具。“象”,指卦象。运用《周易》来来制作器物的,崇尚其卦象,从中悟得制器的方法,如“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盖取诸涣。断木为杵,掘地为臼,盖取诸小过”之类;“卜筮”,古代的占卜。用龟甲叫占,用蓍草叫筮。“占”,卜问,《说文·卜部》:“占,视兆问也。”这里占得来的结果,从中预知吉凶。要用《周易》卜筮、预测吉凶的,就要崇尚占卦得出

来的结果。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

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於此? “为”,作为。“行”,行动。“问”,询问、求问,用卜筮的方法来询问

吉凶。“言”,指卦爻辞。“命”,告也,指蓍草受天之命告诉人以吉凶。“如响”,如响之应声,意为回报很快。“君子”要有作为,要有行动的时候,就要用卜筮的方法来占问,卦爻就会告诉是吉还是凶?速度之快如响之应声。“远”,指未来的事物;“近”,目前的事物;“幽”,幽暗看不见的事物;“深”,深奥难懂的事物。“来物”,指未来的将要出现的事物,即吉凶、悔吝、休咎等结果。不管是未来的、目前的、还是幽暗的、深奥的,都能从卜筮中知道它未来的结果。“精”,精密、精审、精确、精当。如果不是《周易》通晓天下最为精密的道理,它何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呢?这一句引申说明“以言者尚其辞”的内容。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於此。 “参”,参杂;“伍”,指天数五,地数五。“参伍”,指天数地数阴阳之

数相互参杂以组成“大衍之数”,以蓍草的变化推演出阴阳老少之变。

“错”,指卦爻画的一一对应;“综”,指卦的相互颠倒。“错综其数”,错综其六十四卦之数。“文”,文采,指阴阳老少的文采。阳的老少为天的文彩、表象;阴的老少为地的文采、表象。“变”,指“大衍之数”的变化。“遂”,就,于是。“成”,确立,确定。通晓“大衍之数”的变化,于是就确定了天地阴阳的文采。“至”,极,最,绝对。若《周易》没有认识到天下绝对变化的道理,谁能做到这一点呢?这一句引申说明“以动者尚其

变”的内容。

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极”,极究、穷究、详尽地推究。“数”,大衍之数。详尽地推究大衍之数就确定了爻象和卦象。这一句引申说明“以制器者尚其象”的内涵。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

能与於此?

“思”,思虑、感情。“无思”,没有思想,意为没有主观意志。“为”,

作为。“无为”,没有作为,意为没有主动的追求作什么。“寂”,静止,

安静。“寂然不动”,静止不动,意为顺应自然。“感”,动也,触动。“故”,事也。《周易》没有主观意志,没有作为,顺其自然,触动(运用)它的筮法,于是就能通晓天下的一切事物,即能知晓它运动、变化的规律和预知它的未来。若《周易》没有通晓天下绝妙的道理,谁能做到这一点呢?这一句引申说明“以卜筮者尚其占”的内容。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

焉”者,此之谓也。 “极深”,穷究事物最深层的最深邃的道理。“研几”,研究事物最微小变

化的先兆。“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也。”《周易》是“圣人”用来探究事物最深奥的道理进而研究事物微小变化的先兆,以预知未来情状的书。“唯”,唯有,只有。“志”,微小。《易》道唯有深邃,所以就能通天下微小的事物,即认识得深、广。“成”,成就、完成。“务”,事也。《易》道唯有能发现事物变化的先兆,所以能完成做好天下的事情。因为能观察事物变化的先兆,预知它的发展趋势,顺其发展的方向去做事情,就能成就天下的事情。“神”,神妙。“疾”,急也。“速”,快。《易》道唯有神妙,所以不用着急就能很快有所响应,不需要采取行动就能达到目的。孔子说的

《易》有“圣人”的四种道理,就是这样的。

总结,以上为第十章。此章着重论述称为圣人的“四道”,“辞、变、象、

占”的内容,性质和重要的功能。

十一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开物”,揭开事物内在的秘密;“成务”,确定做好事务的办法。“冒”,

覆也,这里是包括、概括的意思。《易》为何而作呢?就是揭开内部的秘密,

概括天下事物的道理,如此而已。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以”,用也。“定”,完成;“业”,事业;“断”,决断;“疑”,疑

惑。由于《易》能开物成务,所以圣人用它来通晓天下微密之处,用来完成

天下的各种事业,用来决断天下人的种种疑惑。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贡。

“蓍”指用来卜筮的四十九蓍草。“德”,性质。“圆”,运动变化无穷的

意思,指蓍草所进行的反复演算。“神”神妙。“方”,正也,规定、规范。

“贡”,告也,告诉。所以蓍草的性质可以用来进行反复的演算,它神妙得出了爻画和卦形。卦的性质方正无邪而有智慧,六爻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告诉

你吉凶,使人趋利避害。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与民同患;

“洗心”,洗除不必要忧虑。“退”,静候、等待。“圣人”运用《易》理,就可以洗除不必要的忧患,退而隐藏于静密之处,或吉或凶均与民众共患难,

共享欢乐与忧愁。

这是在赞扬《周易》的巨大功能。

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神”,神奇、神妙。《周易》能神妙地预知未来。第二个“知”是智慧的

意思。《周易》的智慧能储藏以往的信息,以作为借鉴之用。

其孰能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其”,用在疑问句前头。“孰能”,谁能。“此”,指示词,指代前面说

的内容。“神武”,武功十分精当的人。有谁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只有古代

聪明、睿知、有神奇武功而又不乱杀戳的人,才能如此。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

“是以”,所以。“天之道”,天地的运动规律。“故”,事也。“兴”,

起也。“神物”,指蓍草。“前”,引导。接着前面说,所以明确天地的运动规律,察知百姓的事情,起用神物来卜筮,以卜筮的结果用来指导和引导

百姓的行为和活动。

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斋”,敬也。“戒”,警惕。“德”,性质。卜筮前要洗净身体,以崇敬

和警惕的心情进行卜筮,就是为了使神物显示出它神奇的性质。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

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阖”,闭也。“辟”,开也。此以门户的关与开比喻阴阳之气运行的变化。

阴气储藏于地中,好比门户关闭着,象征冬天;阳气化生万物,犹如门户打

开着,象征春天。凡物先藏而后出,所以先说坤。“一阖”,阴气静息,“一辟”,阳气运动。“一阖一辟”,静动交替,动静结合,不固定在一处,就叫做“变”。“往”,往去、消减;“来”,前来,增长。冬天阴来而阳往;春天阳来阴往。阴阳二气一往一来,事物、四季的变化就亨通、通泰。“见”,通现,显现。神秘莫测的阴阳显现出来了就是“象”,它显现的具体实物形体就是器具、器物;“制”,制作。“法”,效法。利用阴阳之象制作器物供人使用就叫效法(效法易象)。“出”,谓“辟”也,引申为人在外面(社会上)的各种活动;“入”,谓“藏”也,引申为在家中的日常生活活动。

“咸”,均、都。人们出外远行时要利用舟车,在耕作时要利农具;进入到家里生活时利用餐具和家具等,就是说人们不论出门在外还是在家里都要利用工具、器物,但都不知道这些工具、器物所以然的道理,就叫神妙。

总结,以上为第十一章,此章着重论述易理的认识功能和社会功能,指出它

具有“通志”、“定业”、“决疑”的作用。

十二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

生大业。

“是故”,所以。“太极”,从字面上讲,是最高的极至的意思。从概念意义上讲,“太极者,气也”,指原始未分的混沌状态的元气。“两仪”,指阴阳二气。“四象”,指少阴、老阴、少阳、老阳之气;在筮数为六、七、八、九;在季节上为春、夏、秋、冬。太极产生出阴阳,由阴阳产生出四象,由四象产生出八卦。“八卦”,指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衍为六十四卦,根据爻的变动,就可以推断出吉凶来。人们根据对吉凶的判

断,趋吉避凶,做事可以获得成功,就可以成就出大的事业来。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

贵;

“法”,效法、模拟、仿效。“象”,物象、事象。效法物象没有比天地更大的。变化通泰没有比春夏秋冬四个时节更大的,一年四时的变化有序、自然、亨通无碍。高悬空中的物象和显示出的光明,没有比日月更大的。尊崇

高尚没有比富裕和高贵更大的。

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备”,准备、配备。“备物”,准备好器物。“致”,达到。“立功”,

建立功业。“成器”,制成器物,配备好器物,供人使用;建立功业,制成

器物,利于天下百姓,没有比圣人更伟大的。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赜”,杂也,复杂。“索”,求也。“隐”,隐悔、隐密。“钩”,取也。

“致”,致使、推致。“亹”,音wěi,奋勉。“蓍龟”,指用蓍草卜筮和

用龟甲占卜等事情。探讨事物的复杂,索求事物的隐密,钩取事物的深奥;推致事物的远景,用以确定天下的吉凶,促成天下的人勤勉努力的,没有比

蓍龟更大的。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神物”,指蓍草和龟甲。“则”,效法。天生出蓍草和龟甲这两种神物,

圣人效法蓍草创立筮法;效法龟甲,创立卜法。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复杂变

化,圣人创立八卦以效法天地之间的变化。“垂”,示也,向下显示。上天垂示日蚀月蚀、五星乱行、慧星陨石等奇异现象,这些天文之象显现出吉凶,圣人创立八卦以象征上天的吉凶。“河”,黄河。“河图”,传说黄河中的龙马身上的图象;“洛”,洛水,黄河下游南岸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洛南县洛源乡,流经河南境内,到巩义市洛口以北汇入黄河。“洛书”,传说洛水中神龟背上的花纹。传说圣人效法河图作八卦,效法洛书作九畴。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四象”,指少阴、老阴、少阳、老阳。用这四象来显示阴阳刚柔及其变化。“系”,动词,系上、联属、连接。“辞”,指卦、爻辞。“告”,

告诉。在卦形和爻画下面连接(写上)卦爻辞,以告诉人们卦和爻取象的意义。从卦爻辞确定何为吉?何为凶?用以判断人们活动的方向,趋吉避

凶。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这句话引自大有卦 上九爻辞。“祐”通佑,保佑的意思。引述大有上九爻

辞来证明,按四象所指示的、卦爻辞所告诉的方法去做,就会有来自上天的保佑,吉祥没有不利。

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

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佑”是帮助的意思。上天都来帮助,一切就会顺利了。“信”,相信、信

任。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说明得到了别人的信任。“履”,践履、履行、实

行。践行诚信,时时思考着顺从上天,崇敬贤人,所以就能得到上天的帮助,

吉祥没有不利的事情发生。

总结,以上为第十二章。此章首先提出“太极”的概念,论述八卦的形成及

其功能,八卦的卦象和它的意义。

十三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而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书”,文字。“言”,语言、话语。“意”,意思、意义,引申为思想。孔子说,文字不能完全表达语言,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意思、思想。“然而”,

如是、这样。如果这样,圣人的意思、思想就不可表现了吗?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

鼓之舞之以尽神。” 这个“子曰”用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象”,卦象。“尽”,极至、极

限、竭尽、完全、充分。“情伪”,真实与虚假。因为文字、语言不能表达圣人的意思,所以圣人就用形象的方式来充分表达他的思想;创立八卦来充分表达他认识到的真实情况和虚假现象;系上卦爻辞来充分表达他的语言;

运用卦爻的变化以通晓事物的吉凶来充分满足人们需要的利益。“鼓”,鼓励。“舞”,动也。“鼓之舞之”,犹言鼓励推动。这一句总结前面四句,圣人“立象”、“设卦”、“系辞焉”,使百姓尽受其利,得到了利益,因而受到了鼓舞。圣人让百姓“鼓之舞之”来充分表达《周易》的神妙莫测的功能。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

《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乾坤”为纯阴纯阳之卦,“坤”纯阴代表阴;“乾”为纯阳之卦,代表阳。整个《周易》的符号和文字系统以及其整个价值体系,都是建立在阴阳以及由阴阳爻所组成的八卦之上的,没有阴阳就没有《周易》,所以说“乾坤其《易》之缊邪”?“缊”,音yūn,通“蕴”,蕴藏、渊奥、渊源。“邪”同耶,语气助词。就是说,乾坤大概是《周易》得以产生的渊源吧!“成”,创成、创立。“列”,排列、列现,列出。乾坤两卦创立排列出来,《周易》变化的道理就站立在其中了。如果乾坤毁灭,就看不见《周易》变化之理了。

如果《周易》不能显现,乾坤就几乎止息停止了。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形”,有形的实体。“道”,隐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规律。“器”,

有形的实物、器具。存在于有形实体之上的、看不见的内在联系、本质和规

律就是“道”。存在于有形实体之下的、占有一定空间的、可以接触到的事物就叫做“器”。“化”,转化,阳转化为阴,阴转化为阳。“裁”,裁制、制约。阴阳相互转化而相互制约就叫做“变”。推此阴阳变化之道而去施行它,做事就能通达顺利。“举”,取也,取用。“错”通“措”,施行。拿

取阴阳变化之道在天下百姓中去施行,就能成就事业。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

爻。

“象”,指《周易》的爻象和卦象。以下从“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到“是故谓之爻”,重复前面第七章的第一段内容,目的是强调“象”和“爻”在《周易》中的重要地位。两个地方各有不同的重点,前面是从“象”和“爻”的根据上说的。本章多了“是故夫象”四个字,它是有重要意义的,说明它是从“象”和“爻”的运用功能上说的。就是说“象”是物象的象征、反映;“爻”是仿效天下一切运动的。一旦物象与运动被模拟、仿效之后,它就具

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表现在的普遍意义和应用功能上。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极”,尽也,穷尽。“卦”,指卦象。穷尽天下复杂事物、从中抽象出相

通的物象,使它存在于六十四卦中。换言之,六十四卦以及卦与卦之间相互

关系的“象”,是对天下复杂物象的概括和归纳。“鼓”,起也,奋起、努

力。努力观察天下的各种运动、动态、动作,从中抽象出一个共同的仿效运

动的符号——爻,使它的意义存在于爻辞之中。

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阴阳的相互转化存在于卦爻的变化之中。推此阴阳变化之道而去施行它,存

在于通泰之中。若要懂得《周易》变通的道理,就要从卦爻中去认识阴阳的

变化,从爻和卦的相应、相感中去认识阴阳的通泰。“神”,阴阳的变化。“明”,明白、明确、使之明白。要把阴阳变化的神秘性揭示出来,使之明白,存在于人之中。这个“人”指学习弄通《周易》的而能进行卜筮的具体

的人。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这一句指人如何才能应用好《周易》。“默”,默然于心,就是要用直觉、

顿悟去感知易理,以进行卜筮,才能获得成功。因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在学习或运用《易》理时,要用直觉和顿悟。不须要用言辞,而是要用实际效果去取得人的相信,这些都存在于人的德行中。即要学习好、应用好《周

易》的人,必须要有好的德行。

总结,以上为第十三章。此章强调《周易》以特殊的“易象”方式,详尽地反映人的思想和事物的真实状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乾坤两卦所代表的阴阳,能概括和包容天下的事物及其变化,爻象和卦象也概括了天下复杂事物的形象,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形上之道,完全可以指导人们从事的各种事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vu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