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

更新时间:2023-05-31 13:4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

财政概念的总结

国家凭借其自身的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而取得自身履行职能所需的社会产品,从而产生财政分配。 单靠市场机制的调节难以达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效率最佳化,于是需要公共经济去解决市

场失效问题。公共经济就是财政。

财政职能的概念

政府从事消费、生产和分配活动必然对经济产生影响,改变经济的原来状态。 财政职能是政府活动所固有的;政府活动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体现为财政的职能。

财政职能的分类

(一)资源配置职能

通过对现有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技术结构的合理化,使

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获得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机制和手段包括: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问题。

(二)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是指国民收入的分配、国民收入产生后通过分配形成流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财产

分配格局。财政上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公平分配。衡量公平分配的标准重要指标是洛伦茨曲线和基

尼系数。 洛伦茨曲线用来描述一国财富和收入分配性质。洛伦茨曲线向下弯曲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公平。

基尼系数 当基尼系数接近于零时,收入分配便接近于绝对平等;当基尼系数接近于1时,收入分配接近于绝对不平等。

收入分配的财政机制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手段有:明确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加强税收调节;通过转移性支出

(三)稳定和发展职能

市场体系无法有效协调其自身的所有活动使之达到平衡,政府可以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去实现稳定,恢复平衡。

发展是通过物质生产增长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们基本需要。

经济稳定是短期目标,经济增长是长期目标。财政政策就是要协调两方面目标。

充分就业和价格水平稳定互有矛盾。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不能同时存在。菲利普斯曲线则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能够并存 。

(一)效率的概念

我国采用“经济效益”概念。即在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下,以最少劳动占用与劳动耗费,去取得最大劳动成果 。其基础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西方国家采用“帕累托效率”概念。即在给定要素价格下,要素投入的重新配置已不能增大经济总产量,或在给定收入初次分配状况下,不能通过再分配,达到某些人过得更好,却又不便任何其它人过得更坏的结果。其建立基础为边际效用价值论。

(二)财政与效率的关系

财政与效率的关系,就是财政收支状况和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财政收入的含义

从政府职能和财政分配角度来理解。

财政收入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需要,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方式取得的可供其支配的财力。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

二、研究财政收入形式的意义

财政收入形式是解决财政收入的手段和方法问题。

财政收入形式与经济形式和管理体制密切联系,由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相互作用形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

成,具有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客观性。

三、财政收入的形式

财政收入一般采用税、利、债、费四种形式,每种形式各具其功能,不相互替代。

税收收入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靠国家税法规定所取得的财政收入。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国有资产权益收入

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参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所获取的经营利润、租金、股息、资金占用费等。主要以利润上缴形式体现 。

债务收入

国家采取信用形式,以债务人身份向国内外筹借的各种借款。用来弥补国家财政开支不足或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之需。

规费收入

按照行政或法律规定收取,如执照证书费、资源开采费、土地使用费等。其意义在于建立良好经济秩序,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五;税收制度:一、按课税对象不同

流转税是以商品或劳务交易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对生产、流通、分配各环节都可征税。税种有关税、增值税、营业税等。 所得税是对纳税人所得或收益课征的税收。

所得或收益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从事生产、经营等各项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减去相应的

成本费用之后的余额。

财产税是对纳税人的财产课征的税收,来源是财产的收益或财产所有人的收入。税种包括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契税等。

从价税是以课税对象价格为依据,按一定比例课征的税收。如增值税、营业税等。

从量税是以课税对象的特定标准(重量、面积、数量等)为计税依据课征的税收。如资源税、车船使用税和土地使用税等

价内税是税金作为价格组成部分的税收,即税含在价中。如消费税等。

价外税是指税金作为价格附加的税收。如增值税等。

直接税是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税负不易转嫁的税收,如所得税、财产税等。

间接税是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他人的税收,主要是对商品流转额征收的如营业税、消费税、增值税等。

中央税是由中央政府统一征收管理、支配的税收。

我国的中央税包括关税,进口环节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等

地方税是由各级地方政府负责征收管理和支配的税收。

我国的地方税包括部分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部分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等

共享税是由中央和地方按一定比例分配后归属各自支配使用的税收。

我国共享税种主要包括

增值税:中央75%,地方25%;

所得税:中央60%,地方40%

一、税收制度类型

(一) 单一税制

指以某一类税收构成的税制结构。

基本特征是将某一类税收作为整个税收体系的基础。

(二) 复合税制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

复合税制是多种税同时并存的税制结构。

由于现代经济多目标化以及经济主体收入多样化,不同税收有其特定作用,可以相互补充,许多国家普遍采用复合税制。

如何选择主体税种?

主体税种的选择应考虑经济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和税收职能等。

按主体税种不同,复合税制可分为以所得税为主体、以流转税为主体、所得税和流转税并重的复合税制。

二、决定税制结构的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管理能力;

财政支出结构;

税收政策目标;

周边国家示范效应。

一、流转课税的特点

1. 课征对象是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与交易行为密切联系。

2. 具有累退性。收入愈少,税负相对愈重;收入愈多,税负相对愈轻。

3. 税源普遍,课税隐蔽。

4. 征收管理简便。

5. 配合社会经济政策的针对性。

二、增值税

(一) 增值税的定义

增值税是对商品和劳务在流转过程中新增价值课征的税收。

增值额指企业利用购进的商品和取得的劳务进行加工生产或经营而增加的价值额。

(二) 增值税的类型

1. 生产型增值税

指以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商品和劳务销售收入,减去其所耗用的外购商品和劳务支出的余额

作增值额,据以课税。

2. 收入型增值税

指以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商品和劳务的销售收入,减去其所耗用的外购商品和劳务支出以及

资本品的折旧的余额,作为增值额,并据以课税。

三) 增值税的计税方法

1. 税基列举法

增值额 =

本期工资薪金+利息+租金+其他增值项目+利润

增值税实际应纳税额=增值额×适用税率

. 税基相减法

增值额 =

本期应税销售额 - 规定扣除的非增值额

增值税实际应纳税额 = 增值额 × 适用税率

3. 税额相减法

增值税实际应纳税额=

当期应税销售额×适用税率 - 当期外购项目已纳增值税额

三、消费税

(一) 消费税的定义和类型

消费税是对消费品或消费行为课征的税收。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

有限型消费税

课征范围为10-15个传统应税品目,主要有烟草、酒精、石油、车辆及娱乐活动等

中间型消费税

课征范围涉及有限型课征及下列品目: 粮食制品、乳制品等;纺织品、鞋类、火柴、肥皂、清洁剂、刀叉餐具、玻璃制品、家具、药品等广泛消费的品目;奢侈品;保险、金融、运输、公共设施等服务。

延伸型消费税

课征范围最广,除中间型品目外,还包括更多奢侈品,如空调、电视等电器;一些生产性消费资料,如钢材、铝制品、塑料、树脂、橡胶制品、电缆等。

(二) 消费税的特点

1. 课征消费税目的是为调节消费,进而调节收入。

2. 消费税一般内含于消费品价格之中,最终转嫁给消费者。

3. 消费税通常在销售单一环节征收。

三) 消费税的税率和计税方法

1. 从价课税

应纳税额 = 应税商品售价×税率

税率为不含税价格设计

应纳税额 = 应税商品不含税售价×税率

税率为含税价格设计

应纳税额 = 不含税价格×税率/(1-税率

2. 从量课税

以每单位应税商品的重量、数量、长度或容积等为计税依据。

四、营业税

(一) 营业税的定义和特点

营业税是对企业商品和劳务的营业收入额课征的一种税收。

纳税人发生营业行为,就要课税。

二)营业税的课征范围和课征环节

课征范围一般选定一个或几个环节课征。

特种营业税可以选定产制、批发、零售中的任一环节课税。

政府倾向于选择在产制或批发环节课征。纳税人数量少,便于税收稽查管理。

企业愿意选择在零售环节课征。纳税环节在后,在价格和资本垫支额方面,对企业影响最小。

三) 营业税的税率和计税方法

营业税从价计税,实行比例税率。

计税依据是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毛收入。

应纳税额 = 营业销售收入额×税率

一、所得税的特点

所得税是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

所得税具有直接性、公开性,体现公平原则,同时税收管理复杂。

二、所得课税的类型

1. 分类所得税

将所得按来源划分为若干类别分别计征。

如将所得分为工资薪金、营业利润、股息利息、租金等若干类。对不同性质的所得项目适用不同的税率。

2. 综合所得税

指对纳税人在一定期间内各种所得综合计算征收所得税。不论收入渠道和形式。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

综合所得税最能体现纳税人的实际负担水平,符合纳税能力原则,是当代所得税课征制度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3. 分类综合所得税

将分项课征和综合计税相结合。

对纳税人不同来源的所得实行综合计算征收,同时对特定收入项目按特定办法和税率课征。

三、个人所得税

(一)个人所得税的定义和特点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的劳动和非劳动应税所得进行课征的一种税收。

个人所得税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符合税收普遍原则,具自动稳定器功能。

二) 个人所得税的课征范围

税收范围存在属地主义和属人主义原则。 个人所得税课征范围是: 本国居民或公民取得的来源于全世界范围的所得,以及外国居民或公民

取得的来源于该国疆域范围的所得。

三) 个人所得税的适用税率

适用税率以累进税率为基本形式,随纳税人收入上升相应递增。

四) 个人所得税的课征方法

从源征收 申报清缴 指在支付收入时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指由纳税人在纳税年度申报全年估算的总收入额,并按估算额分期预缴税款,年底多退少补。

四、公司所得税

(一) 公司所得税的定义

公司所得税是对公司在一定期间内的所得额课征的一种税收。 所得即总所得减去作为费用扣除的项目。

(二) 公司所得税的课征范围

课征范围由行使的税收管辖权决定。 居民公司负无限纳税义务,就其来源于全世界范围的所得在本国缴纳所得税。非居民公司负有限

纳税义务,就其来源于本国的所得缴纳所得税。

(三) 公司所得税的适用税率

所得税采用单一比例税率,或累进程度较缓的累进税率。

(四) 公司所得税的课征方法

所得税课征采取申报纳税方法。由企业根据其营业年度确定,税款实行分季预缴,年终清算,多

退少补。

五、社会保险税

(一) 社会保险税的定义和特点

社会保险税对纳税人的工资和薪金所得课征的一种税收。

1. 社会保险税收入专用于社会保障支出。

2. 社会保险税采用比例税率,并封顶。

3. 社会保险税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

4. 社会保险税税基简单,征收便利。

(二) 社会保险税的课征范周和对象

课征范围是在本国有工薪收入的纳税人。 课税对象是雇员的工薪收入额和自营人员的事业纯收益额。 税率视各国国情而定,多采用比例税率。 三) 社会保险税的适用税率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

税率的高低是由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受益水平决定,并有逐步上升趋势

四) 社会保险税的征管

社会保险税多采用从源课征法,即通过雇主进行课征。 税款由雇主在支付工资、薪金时扣缴,并与雇主的应缴税款一同向税务机关缴纳

五) 中国的社会保险税

我国尚未开征该税,社会保险经费主要通过收费形式筹集。 开征社会保险税,有利于保证社会保险制度有稳定、充裕的资金来源。 财产课税是以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财产为征税对象的税类,主要包括一般财产税、特种财产税和

财产转让税(如遗产税和赠与税)等。

一) 财产课税的特点

财产课税是对社会财富的存量进行课税。有别于以财富的流量作为征税对象的所得课税,不同于

以货币资金的流量作为征税对象的商品课税。

财产课税优点在于:

1. 税负不易转嫁;

2. 收入较稳定;

3. 符合纳税能力原则;

4. 具有收入分配的职能

财产课税的缺陷表现在:

第一,税负存在一定不公平。

第二,收入弹性较小。

第三,一定程度上有碍资本形成。

二) 财产课税的类型

财产课税为一般财产税和特种财产税。 一般财产税就某一时点纳税人所拥有的一切财产综合课征,对一定价值以下的财产实行免税,并

允许负债的扣除。

特种财产税是纳税人所有的某一类或几类财产课税。 一般财产税是以纳税人某一时点所拥有的全部财产价值为课税对象综合课征的财产税,也称为综

合财产税。

分为有选择的财产税和财产净值税 一、财产课税的特点与类型 二、一般财产税

一)有选择的一般财产税

以美国最具代表性。 纳税人为国内外居民;课税对象主要是房地产、企业设备、存货等;实行3-10%的差别比例税率;

经税务机关专职估价员对财产估价后缴纳。

二) 财产净值税

财产净值税是以应税财产总额减去负债后的净值为课税对象。以德国为例。 纳税人为国内外国居民;课税对象是纳税人的全部应税财产净值;税率为比例税率,个人适用0.5%,

法人适用0.6%;采取按年征收,分四次预缴。

三、特别财产税

(一) 土地税

指以土地为征税对象的税收。 财产税性质的土地税以土地的数量或价值为税基。所得税性质的土地税,以土地的收益额(或所得

额)为税基。

(二) 房产税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

财产税性质的房产税有从量税和从价税;所得税性质的以房屋的租金或出租所得扣除折旧和修理

等费用后的纯收益为课税标准;消费性质的以房屋的消费使用行为作为征税对象,纳税人是房屋

居住人

四、财产转让税

(一) 遗产税

遗产税是以财产所有人死亡时所遗留的财产为征税对象进行课征的税收。 包括总遗产税制、分遗产税制、总分遗产税制。 赠与税是以赠送的财产价值为征税对象而向赠与人或受赠人征收的税收,是遗产税的补充税种。 赠与税分为总赠与税和分赠与税两种。 二) 赠与税

一、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

(一)所得税

1.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是对我国公民和在我国境内的外籍个人取得的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凡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但在中国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以及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1年,但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均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征税范围包括:

工资薪金所得;生产、经营所得;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所得。

速算扣除数。 指超额累进税率下,根据超额累进税率表中划分的应纳税所得额级距和税率,先用全额累进方法

计算出税额,再减去用超额累进方法计算的应征税额以后的差额。

1) 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每月收入额-1600元)×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某人月薪3500元,不适用附加减除费用规定。

应纳税所得额=3500-1600=1900(元)

应纳税额=1900×15%-125=160(元)

2)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全年收入总额-成本,费用以及损失)×

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是对我国境内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除外),就其来源于境内外的生产经营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企业或者组织,都是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税率

实行比例税率,法定税率是33%。

优惠税率为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万元(含)以下的,暂按18%税率征收;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万元以上10万元(含)以下,暂按27%征收。

3.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

纳税人是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 采用比例税率30%,附加3%地方所得税。

(二)流转税

1.增值税

增值税是以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 增值额是企业的商品销售收入额或劳务收入额扣除经营中的物质消耗后的余额。 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从事货物销售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业务的单位和个人。 征税范围包括货物的生产、批发、零售和进口四环节。 基本税率17%,低税率13%以及零税率。 增值税采用扣税法计税

应纳税额 = 当期销项税额 - 当期进项税额

当期销项税额 = 当期销售额×税率

2.消费税

消费税是为了体现消费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生产和进口应税消费品征收的一种税。 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 采用比例税率和定额税率两种形式。 对烟、粮食、白酒、薯类白酒、其他酒、酒精、化妆品、护肤护发品、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鞭

炮、焰火、汽车轮胎、摩托车、小汽车采用产品差别比例税率,对黄酒、啤酒、汽油、柴油则采

用定额税率

3.营业税

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 应税劳务指属于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税目征收范围的劳务。 税率

大部分税目的税率为5%,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为3%,娱乐业税率为5%-20%。

4.关税

指对进出我国国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分为进口税和出口税两种。 征税对象是进出国境或关境的商品,包括贸易性商品和非贸易性商品。

1) 进口税率

进口关税税率设置最惠国税率、协定税率、特惠税率、普通税率、关税配额税率。

(2) 出口关税税率

(3) 暂定税率

注意适用协定税率、特惠税率的进口货物有暂定税率的,应当从低适用税率。

(4) 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

单位完税价格×应税进出口货品数量×适用税率

完税价格=

离岸价格/(1+出口价格)

二.我国的税收管理体制

(一)税收管理体制的概念

税收管理体制是在各级国家机构之间划分税权的制度。 包括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纵向划分;在同级立法、司法、行政等国家机构之间的横向划分。

二)税收立法权的划分

1.税收立法权划分的种类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

什么机关有税收立法权? 各级机关的税收立法权如何划分 按照税种类型划分。 根据税种的基本要素来划分。 有关纳税主体、税基和税率的基本法规的立法权放在中央政府,更具体的税收实施规定的立法权

给予较低级政府。

2.我国税收立法权划分的现状

中央税、共享税以及全国统一实行的地方税的立法权集中在中央。 依法赋予地方适当的地方税收立法权,开征新税种,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税收执法权的划分

中央税由国务院及其税务部门掌握。 地方税由地方政府及其税务部门掌握。 对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由中央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地方分享部分由中央直接划

四)税务机构设置和税收征管范围划分

1.税务机构设置

中央政府设立国家税务总局。省及省以下税务机构分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两个系统。 国税总局对国家税务系统实行垂直管理,协同省级政府对省级地方税务局实行双重领导。 国家税务局系统负责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部分营业税、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中

央企业缴纳的所得税等

地方税务局系统负责营业税、部分城市维护建设税,地方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契税等

海关系统负责征收关税、行李和邮递物品进口税,负责代征进出口环节的增值税和消费税。

3.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划分

中央政府固定收入包括: 消费税(含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的部分),车辆购置税,关税,海关代征的

进口环节增值税等。

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

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契税,屠宰税,筵席税,农业税、牧业税。

国家公债:公债的定义,要回答“什么是公债”的问题,即公债的含义;

一、公债的定义

国家为实现其职能,通过信用形式对社会资源进行重新组合的一种经济活动 公债是一个特殊的财政和债务范畴 公债的作用不仅体现为弥补赤字,更是政府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稳定的重要手段。 2.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划分 国债的含义是什么?

二、公债的性质特点

有偿性 自愿性 公债收入的取得是以按期向债权人偿还本金并按预定利率计付利息为前提的

人们是否认购公债、认购何种以及认购多少,一般由购买主体根据各自情况自主决定。

灵活性

国家可根据财政收支、宏观调控、经济建设等需要,决定在预算年度内是否发行公债、发行多少及发行条件

三、公债的分类

按债权人分类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

国内公债的债权人为本国公民或法人,采用本国货币计量。国外公债的债权人为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外国银行、外国企业或个人,采用外币计量。

按发行性质分类

自由公债是由人民根据公债的条件自由决定购买与否,不加任何限制的公债。强制公债是当政府财政状况异常困难时,凭借政府权力向人民强行推销的公债

按照经济用途分类

生产性公债用于生产建设事业,如铁路、公路、电气以及兴办其它盈利性企业。非生产性公债是用于非生产性支出,例如为维持和提高社会消费水平所发行的公债。

按照是否可以上市流通,公债可以分为上市公债和非上市公债。 按照利率是否变动,公债可分为固定利率公债和浮动利率公债。 按照转让性分类 ,公债可以分为可转让公债和不可转让公债。 按照偿还期限分类,分为定期公债和不定期公债。 弥补财政赤字 筹集建设资金 实施经济政策,灵活调节经济 形成市场基准利率 四、公债的职能

四、公债的管理

公债管理是政府通过公债的发行、转换、偿还和市场买卖等活动,在公债总额和构成、结构变化和利率升降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满足政府筹措资金、供应开支的需要,同时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协调,起到经济杠杆的作用,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公债的发行 公债的流通 公债的偿还

一、公债的发行

(一)公债的发行原则

1. 经济原则

公债发行以推动和协调国家经济发展为目标,在发行规模上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必须遵循经济原则。

2.适度原则

公债在发行期可能形成国民经济的负担,在偿还期可能形成国民经济和政府的双重负担,其发行量必须保持适度规模。

3. 便利原则

公债发行时在种类、时间方式及认购手续等方面都必须既方便认购者认购,又方便代销者销售。

(二)公债的发行方式

1. 公募法

直接公募法是由财政部直接承担发行责任。 间接公募法是由政府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承担公债发行责任。 承受法又称包销法,是政府发行的公债全部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承受包销,再由包销者自行发

售的方法。

3. 公卖法

政府通过证券市场公开出售公债。

4. 交付法

政府在偿还债务或支付其他费用时,全部或部分以公债券代替偿还。

三)公债的票面额与发行价格

2. 承受法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

根据债券票面额与发行价格的大小,公债的发行价格可以有平价、折价和溢价三种形式。

选择何种价格形式来发行公债?

1. 考虑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取向。

2. 考虑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

3. 考虑资金市场的利率水平。

4. 公债的发行额度。

四)公债的利率和利息偿付

公债利率是政府公债利息额与公债本金额之间的比率。公债利率确定是公债运行的重要环节。 公债发行利息由利率、利息偿还的次数与时期决定。 如何决定公债利率的高低?

1. 公债利率必须依据金融市场上各证券平均利率水平而定。

2. 政府信用度高的公债利率可低于市场利率。

3. 公债利率因社会资金供给量增多而下降

五)公债的还本期限

公债还本期限要考虑举债者的资金需求,社会资金构成情况和市场情况。资金需求具长期性,公债的期限应较长

二、公债的流通

公债上市流通,可以提高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可以发挥公债的金融工具功能。 公债上市流通,使公债交易更符合市场交易原则。

一)公债市场参加者

参与公债交易活动的各经济单位,包括资金供应者、资金需求者、中介人和管理者四个方面。

二)公债市场的金融工具

由于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对信贷资金数量、期限和利率有多种要求,金融市场上存在多种金融工

具。公债市场交易的对象主要是各种国库券和中长期公债券。

(三)公债市场的交易方式

证券交易所是专门的有组织的证券集中交易场所。交易在场内公开作价成交。 柜台交易是通过证券商的专门柜台进行证券买卖,主要利用电讯设施交易。

三、公债的偿还

(一)公债的偿还方式

1. 买销偿还法

政府直接从市场上按市价买回公债券而消却债务。只适用于可转让债券,偿还成本较低,但背离

公债的信用契约

2. 抽签偿还法

定期抽签法,即国家据公债偿还年限及比例,按债券号码定期抽签偿还公债的方法。 一次抽签法,是在公债第一次偿还前,把所有公债按号码一次抽签以确定偿还公债的方法

3. 一次偿还法

对公债实行在债券到期日一次还本付息。此法简单易行,但可能造成财政支出急剧上升,给国库

带来较大压力

4. 调换偿还法

通过发行新债替换到期旧债以偿还公债的方法。由于到期债务后延,虽对政府调动资金有利,却

有损于政府债券信誉

如何保证有稳定充足的资金偿还公债?

1. 预算直接拨款。 2. 预算收支盈余

3. 设立偿债基金。 4. 举借新债偿还。

公债如何对微观经济主体以及整个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公债的限度即规模如何确定?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

一、公债的经济影响

(一)公债影响的微观分析

1. 公债对企业的影响 :公债收益率越高,其持有企业资产积累越多。公债流动性越强,其持有企业资产结构调整就越具有灵活性,从而有利于降低资产的市场风险。

2.公债对消费者的影响:公债通过收入在消费者之间的转移影响消费结构变化。消费者购入公债,让渡其货币使用权,购买力降低;公债到期还本付息,增加的收入转变为购买力,提高其消费质量和水平。

3. 公债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公债通过货币流通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商业银行持有公债会相应削弱其信贷投放能力。公债通过其收益性和安全性影响契约性金融机构的盈利和资产结构。

二)公债影响的宏观分析

1. 公债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发行公债能扩大财政收入总量。

财政支出结构与公债的使用方向相互影响和制约。

2 .公债对银行信用的影响

公债具备了信用的基本要素。在社会闲置资源总量一定时,公债和银行信用在量上此长彼消。公债扩大发行,银行信用一般相应紧缩。

3 . 公债对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影响

公债运用得当,投入生产后,最终扩大社会总供给量;如果公债运行扩大了货币供给量,则社会总需求增加

二、公债的限度

(一)公债规模的限制因素

1. 国家偿债能力

公债要还本付息,财政负担与同年度公债发行量及其累积量成正比例。

2.认购人负担能力

对居民发行 对企业发行 人均债务≤人均收入-人均基本生活必需收入

企业平均债务≤企业平均收入-企业平均基本生产必需的收入

3. 已经存在的偿债负担

偿债负担是公债累积发行额所形成的每一财政年度必须支付的公债本息总额。 只有偿债负担小于偿债能力时,才能继续发行公债。

4.公债使用方向、结构和效果

公债收入资金使用方向和结构合理、经济效益好,自然会提高发行和认购者的负担能力,提高公

债的限度。

(二)衡量公债规模的指标及其控制

1. 公债规模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指标

(1) 当年公债发行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该指标反映当年公债发行总量与经济总规模的数量关系;反映国家通过公债再分配对国民生产总

值的占有情况。经验数据是控制在5-8%之间。

(2) 公债负担率

即当年公债余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公债余额是历年发行公债到当年为止尚未偿还的累计余额。该指标衡量经济总规模对国债的承受

能力。

(3) 偿债率

即当年公债还本付息额与国民生产总值比率 该指标反映当年国家债务偿还额与国民生产

总值的数量比例关系。该指标以5-6%为宜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

2. 反映公债规模与财政支出关系的指标

(1) 公债依存度

即当年公债发行额与财政支出的比率。 该指标反映当年财政支出对公债的依赖程度,较重要。一般15-20%为宜

(2)财政债务负担率

即当年公债余额与财政支出的比率。 该指标反映了历年发行的公债到当年为止尚未偿还的余额与财政支出的数量比例。这一比率应小

于70%。

3)财政偿债率

即当年公债还本付息额与财政支出的比率 该指标反映当年财政的还债负担,反映财政收入中政府可直接支配的数额及通过公债偿还转移给

债权人的财力数额。这一比率应小于20%。

3. 反映外债规模的主要指标

(1) 外债负担率

即外债余额与当年外汇收入的比率。 参考值100-120%,该指标的控制还应该考虑债务的期限结构、利率水平等因素。 我国公债负担有哪些特点? 我国公债负担的现状及问题如何? 如何分析短期公债与长期公债的负担

一、公债的负担的形式

认购者的负担是其认购公债的机会成本。 政府的负担是公债还本付息带来的负担。 纳税人的负担是公债偿债的资金来源最终要依靠税收。

二、我国公债负担的特点

1. 公债不具有生产建设性,其投入方向主要是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即使被投入到物质生产领域,其项目建成后多数也是低利、微利甚至亏损的。

.2. 公债虽是在偿还期限终止时一次还清,但是在发行当年就需要每年支付利息。因此,从公债发行开始,就会由于分期付息而产生经济负担。

三、我国公债负担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公债负担的现状

我国国债发行呈现一种膨胀趋势:在1981-1993年间,发行规模小幅上升,1994年突破千亿元。以后每年均保持较高增长

二)我国公债负担的问题

1.我国公债的建设型特点使得公债的偿还期限长、发行利率相对偏高。

2. 举债规模过大可能导致债务和财政危机。

3. 举债规模过大不利于经济模式的转轨和政府职能的转换。

三、短期公债的负担分析

短期公债在收入分配上表现为同一时期中各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转移。 政府发行公债,其支出不能产生收入,债务偿还借助于税收。如增发货币偿还债务将使货币持有

者以及债权人承担公债的还本付息负担

四、长期公债的负担分析

长期公债使公债的受益人和还本付息的承担人分属于不同时期。 政府部门的长期公债用于本期支出,而以新债还旧债方式使得未来社会一代人承担还本付息责任。 财政政策

一. 财政政策的概念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

财政政策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

相应的措施

政策主体即制定和执行财政政策的机构,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政策客体即财政政策所要调节的对象。 财政政策目标是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即追求社会总供求平衡以实现宏观经济

稳定增长

财政政策的手段即实现政策目标所需要的各种政策工具,包括税收、公债等收入工具,以及财政

投资、补贴等支出工具和预算政策等。

二、财政政策的功能

财政政策作为政府的经济管理手段,主要有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和稳定功能、

(一)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是通过调整物质利益对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发挥引导作用。 财政政策通过直接和间接导向发生作用 协调功能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中某些失衡状态的制约、调节,协调地区间、行业间、部门间、阶层

间的利益关系。

协调功能具有多维性、动态性和适度性。 控制功能是通过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制约或促进,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控

制。

(四)稳定功能

稳定功能是通过调整总支出水平,使货币支出水平大体等于产出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稳定功能具有反周期性和补偿性 财政政策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调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协调功能 (三)控制功能 三、财政政策目标

一)物价稳定

即价格总水平的稳定,用物价指数衡量。 物价指数是经济中所有价格系列总和,分为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PPI)和国民生产

总值缩减指数(GNP debtor

二)充分就业

即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接受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失业率是实际就业与充分就业的差距,分为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国际收支是一国与他国间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往来的系统记录。 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经常性项目、资本性项目、统计误差和官方储备四部分,其平衡依赖于政府

财政手段的运用

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其源泉在于劳动供给和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和生产率。 财政政策要引导经济适度增长。防止经济停滞和增长过快。 (三)国际收支平衡

四、财政政策工具

(一)财政支出类政策工具

购买性支出是政府用在购买商品和劳务方面的支出,包括政府投资和消费。支出规模和结构影响

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规模和结构。

转移性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单方向的、无偿的流动,包括资金在政府间纵向流动和资金从政府向居民和企业的横向流动。它影响社会需求且调节社会供给,是反经济周期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政策工具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

二)财政收入类政策工具

税收控制社会资金的流动,对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都有影响。具有对经济稳定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作用。 公债从分配领域调节社会供求结构,实现供求结构相互协调;从流通领域调节货币流通量及商品

供给量,实现供求均衡的总量目标。

三)政府预算

财政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预算调整财政收支的规模、结构和收支差额。 预算政策包括赤字预算、盈余预算和平衡预算。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财政政策,无须借助外力就

可直接产生控制效果。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本身没有自动稳定的作用,需要政府据当时经济形势,采用相应的财政

措施,才能产生调节作用的财政政策。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主要手段是减税、提高政府购买水平和转移支付水平。

一、财政平衡

财政平衡指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财政收支的对比,收入大于支出表现为结余;支出大于收入表现为赤字;还有收支相等。 财政平衡是相对、动态和综合的平衡。 只要财政结余或赤字不超过一定界限,就是平衡形态;财政平衡是在收与支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实

现的;财政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而财政平衡则是实现经济总量平衡的重要手段。

二、财政赤字

(一)财政赤字的分类

预算赤字是在编制预算时安排的赤字。 决算赤字是预算执行结果出现支出大于收入导致的赤字。 赤字政策是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利用赤字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

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

(二)财政赤字的计算方法

硬赤字(或结余)=

(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出+债务支出)

软赤字(或结余)=

经常收人-经常支出.“硬赤字”和“软赤字的主要区别在于,债务收入是否作为财政的经常收入,以及债务支出是否作为财政的经常支出。

(三)财政赤字的类型

从计算方法角度分为总赤字与原始赤字 。 从产生的经济背景和原因分为周期性赤字与结构性赤字 。 五.财政政策类型

四)财政赤字规模的衡量指标

赤字依存度是财政赤字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财政赤字率是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

三、财政赤字与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关系

国民经济核算中,总量平衡:

左边为总供给收入,由消费C、储蓄S、税收T和进口M组成;右边为总需求支出,由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出口X构成。

改革以来,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年下降;财政支出刚性增长,支出结构僵化,调整弹性很小。财政赤字不可避免,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代价,有较强的过渡性特征。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

一.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

1998年,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外贸出口受到严重冲击,消费需求增速趋缓,企业投资意

愿下降以及国内物价持续走低的情况,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包括,国债投资,扩大赤字;调整税收政策,扩大国内外需求 ;调整收入分配

政策,扩大消费需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加大治理乱收费力度,减轻企业

和社会负担

三、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成效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物价指数回升,遏制通货紧

缩;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社会稳定 ;财政实力得到增强

一.财政风险概述

财政风险是指财政行为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使行为主体遭受损失或得到收益的可能性。 按财政风险成因不同 一)财政风险的分类

内生性风险是指由于财政系统内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所引发的财政风险;外生性风险是指由于财政系统外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所引起。

按财政风险具体内容分为税收风险、公债风险、预算赤字风险、财政投融资风险、社会保障风险等 。 按照财政风险发展程度分为初始性风险、发展性风险和结局性风险. 按财政风险的显露程度分为显性财政风险和隐性财政风险。 按财政风险影响层次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财政风险。

四)财政风险的特征

表现为风险主体的政府性,风险表现的集中性,风险范围的社会性,风险化解的艰二、我国的财政风险 (一)我国财政风险的特殊性 表现为财政风险涵盖范围广泛,处于社会发展转轨阶段,财政风险程度深刻 ,发展方向具有机遇

性,影响因素复杂

巨性以及风险过程的长期性 (二)我国财政风险的形成、发展机制 形成机制。由于改革的难度、复杂性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财政主体在认识、理解、驾驭规律能

力的局限,是对我国财政风险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

集中机制。由于财政分配的特殊性,财政风险实际是公共风险。类似于国有企业亏损的弥补、银

行呆账的核销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空账” 等都需财政解决,从而使一般的经济风险集中为财政风

险。

转化机制。财政风险通过微观向宏观,地方财政向中央财政,隐性向显性,调控风险向分配风险,发展性风险向结局性风险的转化,造成社会危害

传导机制。引发债务危机必须经过传导机制。在政府债务规模巨大,且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偿还债务时;面对债务危机,财政向银行透支,进而引发严重通货膨胀,导致经济政治的全面危机。

(三)化解我国财政风险的对策

掌握财政运作的规律,按财政规律办事是化解财政风险的前提。否则财政活动就具有盲目性,财

政行为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形成财政风险。

深化改革、确定公有制的合理实现形式以弱化财政风险的集中。理顺政府、国有企业、国有商业

银行关系。化解财政风险就要化解金融风险,解决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控制银行不良资产的增

量。

采取措施抑制财政风险的转化机制。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

抑制微观财政风险向宏观财政风险转化。

提高财政支出微观效益,避免资金使用的随意性、盲目性和分散性。坚持依法理财、强化财政监督。防范微观财政风险。

抑制地方财政风险向中央财政风险转化。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减轻地方财政支出压力;完善分税制,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管理权限;加强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制度建设。

抑制隐性风险向显性风险转化。 加强防范隐性风险的意识,改革预算制度,加强对财政或有负债的管理;控制政府或有负债的增量;建立预算风险准备基金,专门用于因隐性风险向显性风险转化而引起的风险支出。。 抑制调控风险向分配风险的转化。 正确认识财政政策功能,合理运用扩张性的财政政,实现费税的名称变化,减低征收标准,规范

征收行为。

货币与货币制度

货币的定义,要回答“什么是货币”的问题,即货币“质”的规定性; 货币的计量,要回答“货币是什么”或货币包括的范围问题,即货币“量”的规定性

一、货币的定义

西方经济学者通常将货币定义为:

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中,或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这是从职能的角度给货币下

的定义,同马克思关于货币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的观点是相吻合的。

货币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货币为什么具有普遍接受性?

根据“货币源于商品”之原理,货币首先是商品,它同普通商品一样,也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工具,具有直接同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这是在

不同社会形态下货币所共有的本质特征。

货币作为社会计算工具而发挥的作用,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 为求得对货币更本质的认识,还需从人与人的关系这个角度来研究货币。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体现着产品归不同所有者占有和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的社会联系,即社会生产关系。

二、货币的范围

所谓货币的范围,实际上是货币概念的外延问题。 最狭义的货币,指的是现金(亦称“通货”),即流通中的纸币和金属铸币。 广义货币,除现金外,还包括各种非现金的货币

列入广义货币范围的货币有这样几类:

1.现金(现钞货币) 2.存款货币

3.准货币 4.货币替代物

三、货币层次的划分

货币层次划分主要依据:

各种货币的流动性;

所谓流动性 ,是指某种货币或金融资产在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的条件下,转化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能力。

货币层次划分的一般标准是:

M0=现金

M1=现金+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可转让存单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

M3=M2+CD(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长于隔夜的限期回购协议和欧洲美元等

L=M3+非银行公众持有的储蓄券+短期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

L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使用的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将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以下4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

Ml即通常说的狭义货币,流动性较强;

M2即广义货币;

M2与M1的差额是准货币,流动性较弱;

M3为适应金融创新的要求设立的,但目前尚未进行测算

一、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

货币在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时,执行着价值尺度的职能。这是货币首要的和基本的职能。 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时,就是商品的价格。 为解决货币本身的计量问题,在技术上需要把一定重量的贵金属(金或银)确定为一个货币单位,使所有商品的价格都用同一的货币单位来表现。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货币单位,而不同的货币单位又包含不同重量的贵金属。如1美元含金量为

0.888 671克纯金(1934—1971年);

二)流通手段

当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时,就发挥着流通手段的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

三)价值贮藏

货币保存价值的性质引起了人们贮藏货币的欲望。 当货币从流通中退出而处于静止状态时,就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货币当作贮藏手段,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作为价值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

四)支付手段

当货币用于偿还债务、缴纳税费、支付租金和工资等,即其价值作单方面转移时,执行着支付手段的职能。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与信用关系的发展是交织在一起的。

二、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

(一)节约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发展

(二)市场经济运行以货币存在为前提

(三)货币形式的资本或货币资本,始终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

(四)货币经济存在的不确定性,包含着引发危机的因素和可能

一、货币形态的发展

(一)商品货币阶段.(二)金属货币阶段

金属充作货币,先以条块等形状流通 由国家统一铸造金属货币,并烙上国家印记,这样就出现了铸币。 纸币是纯粹的价值符号,或者是货币的符号。所谓货币符号是指本身不足值或没有任何价值,而三)纸币阶段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

能代替足值铸币或金属货币执行货币职能的一种替代物。

四)存款货币阶段

存款货币是指在银行账户上用于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 所谓电子货币又称“数据货币”,是指通过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系统储存和处理的电子形式的货

币。

电子货币的具体形式:

一是电子现金(电子钱包),如各种储值卡; 二是电子资金转账,如凭银行发行的借记卡或贷记卡,从银行存款中提取现金,或划转款项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指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国家以法律形式加以

规定并形成的一个体系。

一、货币制度的内容

(一)货币金属与货币单位

(二)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

本位币亦称主币,是一国计价、结算的唯一合法的货币单位。

辅币又称辅助货币,指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专供日常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

三)银行券与纸币的发行和流通

银行券是由银行发行的一种不定期的债务证券。

纸币又称流通券或钞票,它是由国家发行并依靠行政权力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

(四)金准备制度

亦称黄金储备制度,是指国家集中于中央银行或国库的黄金准备。金准备数量多少,是一国经济

实力的标志之一,也是一国货币稳定的基础。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

(一)银本位制

指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五)电子货币阶段

(二)金银复本位制

指金和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它与货币本身所固有的独占性、排他性相矛盾。 广义的金本位制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对内表现为不发生通货贬值,对外则表现为外汇行市的相

对稳定。

(四)纸币本位制

是以国家发行的纸币作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纸币本位制,亦即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其主要特点是: 三)金本位制

1.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本位货币

2.不能兑换黄金,也不规定含金量

3.纸币发行一般通过信贷程序进行

4.纸币发行往往被用来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所以,纸币始终处于贬值状态中,即实际价值要低于其名义价值

三、我国的货币制度

人民币是从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的。

1.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2.人民币的单位为“元”,元是主币

3.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印制、发行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

4.黄金储备和外汇储备,主要用于平衡国际收支

5.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印刷、发售代币票券

6. 残缺、污损的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收回、销毁。

7. 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人民币发行库,在其分支机构设立分支库。

一、货币流通与货币收支循环

货币流通是指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

1.企业部门的货币收支 2.居民部门的货币收支

3.政府部门的货币收支4.银行部门的货币收支

5.国外部门的货币收支

这五大部门之间的货币往来,形成了一个货币收支循环网络,此部门的收入就是彼部门的支出,

彼部门的支出同样也就是此部门的收入。

二、货币流通规律

是指决定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也称为货币必要量规律。 出现了赊销或预付等销售形式,于是便发生债权债务的冲销和延期支付等情况,引起货币需要量

的变化,变化后的公式是:

货币需要量=(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本期赊销商品总额-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单位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平均流通速度

决定货币必要量的因素

1.商品价格总额

商品价格总额又决定于商品数量、商品价值和币值这三个因素。

2.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周转次数。

三、纸币和纸币流通规律

所谓纸币流通规律,就是纸币发行量应当决定于流通中所必需的金属货币量。

流通中全部纸币代表的价值量=流通中金属货币的必要量

假设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100亿元,流通中的纸币总量达到200亿元,则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100/200=0.5

这就是说,1元纸币只能代表0.5元金属货币来流通,纸币的实际价值贬了50%。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价值量越少,纸币贬值程度越高,物价上涨率也越高。

信用和利息

一、信用的含义

信用,作为经济学的一个范畴,是指商品买卖中的延期付款或货币的借贷行为。

两个特征:

一是以偿还为条件,即到期必须归还本金;

二是在偿还时有一个增加额,即支付利息。

两种载体:一是实物;二是货币。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更多采取货币的借贷形式。

二、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信用产生和发展的客观经济基础。

(一)高利贷

高利贷就是通过贷放货币或实物榨取高额利息的资本,是生息资本最古老的形式

1.非生产性 2.寄生性 3.保守性

高利贷只具有资本的剥削方式,但并不具有资本的生产方式。起着维护落后的生产方式的作用

(二)借贷资本

① 借贷资本从属于职能资本,是一种派生的资本形式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

② 借贷资本体现了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③ 借贷资本是一种资本“商品”

④ 借贷资本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三、信用的功能

两项基本功能:

一是资金再分配的功能

二是提供和创造货币的功能

一、商业信用

是指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采取赊销方式而相互提供的信用。 具体形式有赊销商品、委托代销、分期付款、预付定金、补偿贸易等。 两大类:卖方信用 、买方信用 商业信用体现生产或经营商品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 商业信用直接为企业再生产过程服务 商业信用是一种直接信用

二、银行信用

指银行及其他各种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通过存款、贷款、贴现等业务提供的信用。 不论在借贷数量、范围上,还是在借贷期限上,都优于商业信用,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经济

发展的需要。

三、 国家信用又称为政府信用,是以国家为一方所取得或提供的信用,包括国内信用和国际

信用两种形式。

“内债”:发行政府债券。 “外债”:发行国际债券和举借贷款等方式

四、消费信用

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商品、货币或劳务的形式,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

主要形式:赊账或透支 分期付款

一、信用工具概述

(一)信用工具的含义

又称为金融工具,是用于信用活动并证明债权债务关系存续的合法凭证。 信用工具,作为金融市场上的交易对象,又称为“交易工具”或“金融商品” 。 信用工具对持有者来说,是金融资产

(二)信用工具的特征

1.偿还性 2.流动性 3.风险性 4.收益性

三)信用工具的分类

1.按发行者的性质划分 分为直接信用工具和间接信用工具

2.按信用关系存续时间的长短划分 分为短期信用工具和长期信用工具

二、短期信用工具:票据

(一)票据的特点

凡因商品交易和资金借贷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都可以制成一定形式的书面凭证,在约定的日

期凭以交付或清算。这种具有一定书面格式且可以转让流通的债务凭证通常称为票据。

1.可以转让流通 2.有严格的法定要式

3.有严肃的支付纪律 4.是一种无因的债权证券 5.具有集团债务性质

二)商业票据

在商品交易基础上产生的、用以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信用工具。分为本票和汇票两种。 商业本票,是企业单位或个人签发并承诺由其自身在见票时或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一种票据。 商业汇票,是由收款人或付款人(或承兑申请人)签发,经承兑人承兑,并于到期日向收款人或被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vu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