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DMA接口规范 - 附录3

更新时间:2024-06-13 23: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电信第三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试验网技术文件

WCDMA设备接口规范附录3 :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

复用与信道编码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2004年1月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目 录

1 范围............................................................................................................................ 1 2 引用标准.................................................................................................................... 1 3 名词与缩略语 ......................................................................................................... 2

3.1 定义........................................................................................................... 2 3.2 符号........................................................................................................... 2 3.3 缩略语....................................................................................................... 3 4 复用、信道编码和交织............................................................................................ 4

4.1 概述................................................................................................................. 4 4.2 传输信道编码/复用 ....................................................................................... 5

4.2.1 CRC附加.............................................................................................. 8 4.2.2 传输块的级联和码块分段.................................................................. 9 4.2.3 信道编码............................................................................................ 11 4.2.4 无线帧尺寸均衡................................................................................ 19 4.2.5 第一次交织........................................................................................ 20 4.2.6 无线帧分段........................................................................................ 23 4.2.7 速率匹配............................................................................................ 24 4.2.8 传输信道(TrCH)复用 ........................................................................ 48 4.2.9 不连续发射(DTX)比特的插入 ......................................................... 49 4.2.10 物理信道的分段.............................................................................. 51 4.2.11 第二次交织 ...................................................................................... 53 4.2.12 物理信道的映射.............................................................................. 54 4.2.13 对不同编码组合传输信道(CCTrCH)类型的限制 ........................ 56 4.2.14 不同传输信道到一个编码组合传输信道(CCTrCH)的复用以及一个编码组合传输信道(CCTrCH)到物理信道的映射 ................................ 58 4.3 传输格式检测............................................................................................... 60

4.3.1 盲传输格式检测................................................................................ 61 4.3.2 基于传输格式组合标识(TFCI)的明确传输格式检测 .................... 61 4.3.3 传输格式合并标志(TFCI)的编码 ............................................... 62 4.3.4 在分裂模式中的传输格式组合标识(TFCI)的操作 ................... 64 4.3.5 传输格式组合标识(TFCI)码字的映射 ............................................ 66 4.4 压缩模式....................................................................................................... 67

4.4.1 上行链路的帧结构............................................................................ 68 4.4.2 下行链路帧结构的类型.................................................................... 68 4.4.3减少传输时间的方法......................................................................... 69 4.4.4 传输间隔位置.................................................................................... 70

附录 A (信息):盲传输检测 ........................................................................................ 73

A.1 使用固定位置的盲传输格式检测......................................................... 73

A.1.1 使用接收功率比的盲传输格式检测 ............................................... 73 A.1.2 使用CRC的盲传输格式检测 ......................................................... 73

附录B (信息): 压缩模式的等待时间 ....................................................................... 76

B.1 DL, UL 与 DL+UL压缩模式的等待时间 .......................................... 76

ii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1 范围

本通信参考性技术文件描述了WCDMA系统的无线接口的物理层的编码与复用部分内容。它基于 3GPP制订的Release-99技术规范,具体对应于TS 25.212。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文件中引用而成为本文件的条文。本文件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文件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1] 3GPP TS 25.201: \– General Description\

[2] 3GPP TS 25.211: \channels and mapping of transport channels onto

physical channels (FDD)\

[3] 3GPP TS 25.213: \[4] 3GPP TS 25.214: \[5] 3GPP TS 25.215: \– Measurements (FDD)\

[6] 3GPP TS 25.221: \channels and mapping of transport channels onto

physical channels (TDD)\

[7] 3GPP TS 25.222: \[8] 3GPP TS 25.223: \[9] 3GPP TS 25.224: \[10] 3GPP TS 25.225: \– Measurements (TDD)\[11] 3GPP TS 25.302: \[12] 3GPP TS 25.402: \

1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3 名词与缩略语

3.1 定义

本规范使用了以下术语和定义:

TG:传输时间减少方法中得到的连续的空时隙称为传输间隔。传输间隔包含在一或两个连续无线帧内。

TGL:传输时间减少方法中得到的连续空时隙的数目称为传输间隔长度。0 ?TGL? 14。包含传输间隔第一个空时隙和最后一个空时隙的无线帧的连接帧号分别是Nfirst和Nlast,传输间隔的长度可以根据[5]描述的压缩模式的参数进行计算。

TrCH number:传输信道号是由L2层分配给L1层,用来表示传输信道的标识符。传输信道按传输信道号的升序排列并复用成编码组合信道(CCTrCH)。

3.2 符号

本规范使用了以下字符:

?x? round towards ?, i.e. integer such that x ? ?x? < x+1 ?x? round towards -?, i.e. integer such that x-1 < ?x? ? x ?x? absolute value of x

?1;x?0sgn(x)????1;x?0sgn(x) signum function, i.e. Nfirst The first slot in the TG. Nlast The last slot in the TG.

Ntr Number of transmitted slots in a radio frame. 除非另外说明,以下字符的含义为: i TrCH number j TFC number k Bit number l TF number

2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m Transport block number ni Radio frame number of TrCH i. p PhCH number r Code block number

I Number of TrCHs in a CCTrCH Ci Number of code blocks in one TTI of TrCH i. Fi Number of radio frames in one TTI of TrCH i. Mi Number of transport blocks in one TTI of TrCH i.

Ndata,j Number of data bits that are available for the CCTrCH in a radio frame with TFC j.

cmNdata,j Number of data bits that are available for the CCTrCH in a compressed

radio frame with TFC j.

P Number of PhCHs used for one CCTrCH.

PL Puncturing Limit for the uplink. Signalled from higher layers x, X y, Y z, Z

3.3 缩略语

本规范使用了以下缩写:

ARQ BCH BER BLER BS CCPCH CCTrCH CFN CRC DCH DL DPCCH DPCH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Broadcast Channel Bit Error Rate Block Error Rate Base Station

自动重发请求 广播信道 误比特率 误块率 基站

公共控制物理信道 码组合传输信道 连接帧号 循环冗余较验 专用信道

下行链路(前向链路) 专用物理控制信道 专用物理信道

Common Control Physical Channel Coded Composite Transport Channel Connection Frame Number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Dedicated Channel

Downlink (Forward Link)

Dedicated Physical Control Channel Dedicated Physical Channel

3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DPDCH DS-CDMA DSCH DTX FACH FDD FER GF MAC Mcps MS OVSF PCCC PCH PhCH PRACH RACH RSC RX SCH SF SFN SIR SNR TF TFC TFCI TPC TrCH TTI TX UL

Dedicated Physical Data Channe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Forward Access Channel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 Galois Field

专用物理数据信道 直扩码分多址 下行共享信道 不连续发射 前向接入信道 频分双工

帧删除率,误帧率 Galois(加罗华)域 媒质接入控制 每秒兆码片 移动台

正交可变扩频因子 并行级联卷积码 寻呼信道 物理信道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随机接入信道 递归系统卷积编码器 接收 同步信道 扩频因子 系统帧号 信干比 信噪比 传输格式 传输格式组合 传输格式组合指示 发射功率控制 传输信道 传输时间间隔 发射

上行链路(反向链路)

Direct-Sequence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Frame Erasure Rate, Frame Error Rate Medium Access Control Mega-chips per second Mobile Station

Orthogonal Variable Spreading Factor Paging Channel Physical Channel

Parallel Concatenated Convolutional Code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 Random Access Channel Receive

Recursive Systematic Convolutional Coder Synchronization Channel Spreading Factor System Frame Number Signal-to-Interference Ratio Signal to Noise Ratio Transport Format

Transport Format Combination Transmit Power Control Transport Channel Transmit

Transport Format Combination Indicator

Transmission Timing Interval Uplink (Reverse Link)

4 复用、信道编码和交织

4.1 概述

来自/去到MAC和高层的数据流(传输块/传输块集)将被编码/解码以在无线传输链路上提供传输服务。信道编码方案由差错检测、差错纠正、速率匹配、交织及“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和“物理信道到传输信道的分段”组成。

4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4.2 传输信道编码/复用

到达编码/复用单元的数据以传输块集的形式传输,在每个传输时间间隔传输一次。传输时间间隔从集合{10 ms, 20 ms, 40 ms, 80 ms}中取值。

编码/复用的步骤如下:

给每个传输块加CRC(见4.2.1节) 传输块级联和码块分段(见4.2.2节) 信道编码(见4.2.3节) 无线帧的均衡(见4.2.4节) 速率匹配(见4.2.7节)

插入非连续传输DTX指示比特(见4.2.9节) 交织(分两步,见4.2.5节和4.2.11) 无线帧分段(见4.2.6节) 传输信道的复用(见4.2.8节) 物理信道的分割(见4.2.10节) 到物理信道的映射(见4.2.12节)

用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编码/复用步骤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5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aim1,aim2,aim3,?,aimAiCRC attachmentbim1,bim2,bim3,?,bimBiTrBk concatenation /Code block segmentationoir1,oir2,oir3,?,oirKiChannel codingci1,ci2,ci3,?,ciEiRadio frame equalisationti1,ti2,ti3,?,tiTi1st interleavingdi1,di2,di3,?,diTiei1,ei2,ei3,?,eiNiRadio frame segmentationRate matchingRatematchingfi1,fi2,fi3,?,fiVis1,s2,s3,?,sTrCH Multiplexingup1,up2,up3,?,uPhysical channelsegmentationvp1,vp2,vp3,?,v2nd interleavingPhysical channel mapping图1: 用于上行链路的传输信道复用结构

6

PhCH#2PhCH#1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aim1,aim2,aim3,?,aimAiCRC attachmentbim1,bim2,bim3,?,bimBioir1,oir2,oir3,?,oirKiTrBk concatenation /Code block segmentationChannel codingci1,ci2,ci3,?,ciEigi1,gi2,gi3,?,giGiRate matchingRatematching1st insertion of DTXindicationhi1,hi2,hi3,?,hiDiqi1,qi2,qi3,?,qiQi1st interleavingRadio frame segmentationfi1,fi2,fi3,?,fiVis1,s2,s3,?,sTrCH Multiplexingndw1,w2,w3,?,w2 insertion of DTXindicationCCTrCHPhysical channelup1,up2,up3,?,usegmentationvp1,vp2,vp3,?,v2nd interleavingPhysical channel mappingPhCH#2图2: 用于下行链路的传输信道复用结构

7

PhCH#1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来自TrCH复用的单个输出数据流(下行链路中包括不连续传输指示比特),用“编码组合传输信道(CCTrCH)”表示。一个CCTrCH可以映射到一个或多个物理信道。

4.2.1 CRC附加

差错检测功能通过传输块上的循环冗余校验(CRC)来提供。CRC长为24,16,12,8或0比特,每个TrCH使用的CRC长度由高层信令给出。

4.2.1.1 CRC计算

整个传输块被用来计算每个传输块的CRC校验比特。校验比特的产生来自下面的一个循环生成多项式:

gCRC24(D) = D + D + D + D + D + 1 gCRC16(D) = D + D + D + 1

gCRC12(D) = D + D + D+ D + D + 1 gCRC8(D) = D + D + D+ D + D + 1

7

4

3

12

11

3

2

16

12

5

24

23

6

5

8

在一个传输块中传递给层1的比特用aim1,aim2,aim3,?,aimAi来表示,校验比特用pim1,pim2,pim3,?,pimLi来表示。Ai为传输块TrCH i的长度,m为传输块的编号,LI是奇偶比特的长度,它的取值将根据高层信令来取值,可以为24,16,12,8或0。

编码以系统码的形式进行,即在GF(2)中,下面的多项式

aim1DAi?23?aim2DAi?22???aimAiD24?pim1D23?pim2D22???pim23D1?pim24 除以gCRC24(D)产生的余数等于0;下面的多项式

aim1DAi?15?aim2DAi?14???aimAiD16?pim1D15?pim2D14???pim15D1?pim16 除以gCRC16(D)产生的余数等于0;下面的多项式

aim1DAi?11?aim2DAi?10???aimAiD12?pim1D11?pim2D10???pim11D1?pim12 除以gCRC12(D)产生的余数等于0;下面的多项式

8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aim1DAi?7?aim2DAi?6???aimAiD8?pim1D7?pim2D6???pim7D1?pim8 除以gCRC8(D)产生的余数等于0。

如果Mi?0,即没有传输块进入CRC校验单元,则不需要附加CRC校验比特;

如果Mi?0,即有传输块进入CRC校验单元,但是传输块为空块(即Ai?0),则可以根据高层指示增加24、16、12、8或0个校验比特,这些附加比特值为0。

4.2.1.2 带有CRC的码块的输入和输出的关系

附加了CRC后的比特用bim1,bim2,bim3,?,bimBi来表示,其中Bi=Ai+Li。aimk和bimk之间的关系为:

bimk?aimk

k = 1, 2, 3, …, Ai

bimk?pim(Li?1?(k?Ai)) k = Ai + 1, Ai + 2, Ai + 3, …, Ai + LI

4.2.2 传输块的级联和码块分段

在一个TTI中的所有传输块都是顺序级联起来的。如果在一个传输时间间隔(TTI)中的比特数比Z大,那么在传输块的级联后将进行码块分段。码块的最大尺寸根据传输信道(TrCH)使用卷积编码、Turbo编码或不编码而定。

4.2.2.1 传输块的级联

输入到传输块级联的比特用bim1,bim2,bim3,?,bimBi来表示,其中i为传输信道(TrCH)号,m为传输块号,而Bi为每个块中的比特数。在传输信道(TrCH )i上的传输块数用Mi来表示。级联后的比特用xi1,xi2,xi3,?,xiXi来表示,其中i为传输信道(TrCH)号,而且Xi=MiBi。

各参数间的关系定义如下:

xik?bi1k k = 1, 2, …, Bi

9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xik?bi,2,(k?Bi) k = Bi + 1, Bi + 2, …, 2Bi xik?bi,3,(k?2Bi) k = 2Bi + 1, 2Bi + 2, …, 3Bi ? xik?bi,Mi,(k?(Mi?1)Bi) k = (Mi - 1)Bi + 1, (Mi - 1)Bi + 2, …, MiBI

4.2.2.2 码块分段

如果Xi>Z,那么来自传输块级联后的比特序列将进行分段。分段后的码块有相同的尺寸。在传输信道(TrCH) i上的码块号用Ci来表示。如果输入到分段功能的比特数Xi不是Ci的整数倍,那么在第一块的开始处补充一些比特。如果使用Turbo码,且Xi?40,在码块的开始处加入补充比特。填充比特也将被传输,且总是为0。最大的码块尺寸为: - 卷积编码: Z = 504 - turbo 编码: Z = 5114 - 无信道编码: Z = 无限制

来自码块分段输出的比特,当Ci ? 0时,用oir1,oir2,oir3,?,oirKi来表示,

其中i为传输信道(TrCH)号,r为码块号,而Ki为每个编码块 比特数。 码块的数量:

??XiZ?when Z?unlimited?Ci??0when Z?unlimited and Xi?0?1when Z?unlimited and Xi?0?

每个码块中的比特数(仅当Ci ? 0时):

如果 Xi?40,而且使用Turbo码,则 Ki?40 否则

Ki=?Xi/Ci? 结束

10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补充的比特数:Yi?CiKi?Xi

for k=1 to Yi --补充比特的插入 oi1k?0 end for

for k=Yi+1 to Ki oi1k?xi,(k?Yi)

end for

r = 2 --分段 while r?Ci for k=1 to Ki oirk?xi,(k?(r?1)?K?Y)I

ii end for r = r + 1 end while

4.2.3 信道编码

码块被发送到信道编码模块。用oir1,oir2,oir3,...,oirKi标记,i是TrCH号,r是码块号,Ki是每一个码块的比特数。Ci是传输信道(TrCH) i上的码块数。编码完成之后的比特标记为yir1,yir2,yir3,......,yirYi,Yi是编码后的比特数。oirk和

yirk及Ki和Yi之间的关系依赖于信道编码方案。

TrCH根据以下的信道编码方案进行编码:

- - -

卷积编码 turbo编码 不编码

表1中显示了不同类型的TrCH的编码方案和编码速率。 每一种编码方案中的Yi值为:

11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

卷积编码: 速率为1/2时,Yi?2*Ki?16 ;速率1/3时,

Yi?3*Ki?24;

-

turbo编码: 速率1/3:Yi?3*Ki?12;

- 不编码: Yi?Ki

表1: 信道编码调度与编码效率的用法

传输信道(Trch)类型 广播信道(BCH) 寻呼信道(PCH) 随机接入信道(RACH) 卷积便码 1/2 编码方案 编码速率 1/3, 1/2 公共物理信道CPCH, DCH, DSCH, FACH Turbo编码 不编码 1/3 4.2.3.1 卷积编码

约束长度K=9。编码率为1/3和1/2。 卷积编码的结构如图3所示。

当卷积编码率为1/3时,卷积编码的输出将按output0,output1,output2,output0,output1,…,output2的次序进行。当卷积编码率为1/2时,卷积编码的输出将按output0,output1,output0,output1,…,output1的次序。

编码前码块的末端将加8个全0的尾比特。 编码器的移位寄存器的初始值将“全为0”。

12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InputDDDDDDDDOutput 0G0 = 561 (octal)Output 1G1 = 753 (octal)(a) Rate 1/2 convolutional coderInputDDDDDDDDOutput 0G0 = 557 (octal)Output 1G1 = 663 (octal)Output 2G2 = 711 (octal)(b) Rate 1/3 convolutional coder图3 速率1/2和速率1/3卷积码编码器

4.2.3.2 Turbo编码

4.2.3.2.1 Turbo编码器

Turbo编码方案是一个并连卷积码(PCCC),它由8状态子编码器和一个Turbo码内交织器。Turbo码的编码速率是1/3。Turbo编码结构见图4。

xk1st constituent encoderzkInputxkDDDInputOutput2nd constituent encoderTurbo codeinternal interleaverOutputz’kx’kDDDx’k

图4 速率1/3 Turbo编码器结构(虚线只在格栅终止时用到) 用于并连卷积码(PCCC)的8状态子编码器的传递函数为:

13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n(D)?G(D)=?1,?

d(D)??其中,

d(D)=1+D+D

3

23

n(D)=1+D+D.

并连卷积码(PCCC)编码器的移位寄存器的初始值将全为0。

Turbo编码器的输出

''' x1,z1,z1,x2,z2,z2,.....,xK,zK,zK,

这里,x1,x2,....,xK时输入到第一个8状态编码器和Turbo码内交织器的比特,

K是比特数,而z1,z2,....,zK和z1',z2',....,zK'分别是从第一个和第二个8状态子编

码器的输出比特。

Turbo码内交织器的比特输出可以表示为x1',x2',....,xK',这些输出可以输入到第二个8状态子编码器。

4.2.3.2.2 用于Turbo编码的格栅终止

格栅终止的操作是在所有的信息比特编码后,从移位寄存器反馈中得到尾比特而实现的。尾比特在信息比特编码后加入。

最开始的三个尾比特将在第二个子编码器不工作时,用于终止第一个子

编码器(图33中上面的开关打到上端时)。最后三个尾比特将在第一个子编码器不工作时,用于终止第二个子编码器(图33中下面的开关打到下端时)。

因此格栅终止的输出比特为:

'''''' xK?1,zK?1,xK?2,zK?2,xK?3,zK?3,xK?1,zK?1,xK?2,zK?2,xK?3,zK?3

14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4.2.3.2.3 Turbo码内交织器

Turbo码内交织器由比特输入矩阵、矩阵的行内置换和行间置换、矩阵修正后的比特输出这几部分组成。Turbo码内交织器的输入标记为x1,x2,x3,...,xK,其中K是比特数,范围是40?K?5114。信道编码的输入比特和Turbo码内部交织器的输入比特之间的关系为xk?oirk,K?Ki。

下面是4.2.3.2.3.1和4.2.3.2.3.3中要用到的符号: K Turbo码内交织器的输入比特数 R 矩阵的行数 C 矩阵的列数 P 质数 V 质根

s(i) 行内置换的基础序列 qj 最小质数 rj 改变序列后的质数 T(j) 行间置换模式 Uj(i)行内置换模式 i 矩阵的索引号 j 矩阵的索引号 k 比特序列的索引号 4.2.3.2.3.1 输入矩阵的比特

输入到Turbo码内交织器的比特按以下规则输入到矩阵中: (1)按下式决定矩阵的行数R

?5, if (40?K?159) ? R?? 10, if ((160?K?200) or (481?K?530))

?e) ? 20, if (K?any other valu矩阵的行从顶至底依次为0,1,2,….,R-1。 (2)按下列规则决定矩阵的列数 if (481 ? K ? 530) then p = 53 and C = p.

15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else

按下述方法寻找最小素数

K?R??p?1?

按如下办法决定C

?p?1?C??p?p?1?ifK?R?(p?1)ifR?(p?1)?K?R?p ifR?p?Kend if

矩阵从左到右的列数可标为0,1,2,….,C-1。

表 2: 质数p与相关质数根v之间的对应表

p 7 11 13 17 19 23 29 31 37 41 43 V 3 2 2 3 2 5 2 3 2 6 3 P 47 53 59 61 67 71 73 79 83 89 97 v 5 2 2 2 2 7 5 3 2 3 5 p 101 103 107 109 113 127 131 137 139 149 151 v 2 5 2 6 3 3 2 3 2 2 6 p 157 163 167 173 179 181 191 193 197 199 211 v 5 2 5 2 2 2 19 5 2 3 2 p 223 227 229 233 239 241 251 257 v 3 2 6 3 7 7 6 3 (3)将输入比特序列x1,x2,x3,?,xK按行写入到R?C矩阵中,第一个比特y1放在第0行、第0列。

y1??y ?(C?1)?????y((R?1)C?1)y2y(C?2)?y((R?1)C?2)y3y(C?3)?y((R?1)C?3)?yC??y2C?? ?????yR?C??其中对于k = 1, 2, …, K时,yk = xk;且当R?C?K,填充伪比特,对于k = K + 1, K + 2, …, R?C,yk?0or1。从经过行内置换和行间置换后的矩阵的输出中,删除这些伪比特。 4.2.3.2.3.2行间和行内置换

当输入比特写入矩阵后, R?C矩阵按下述算法进行行内和行间置换。 (1)从表2中选择一个初始根v; (2)按下式为行内置换构建基序列s?j?

16

j??0,1,?,p?2?: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s(i) = [v ? s(i - 1)] mod p, i = 1, 2,…, (p - 2)., and s(0) = 1. (3)设质数集{qj}的第一个质数为q0=1,根据下式选择满足条件的连续的最小质数{qj} (j = 1, 2, …, R - 1):

g.c.d{qj, p - 1} = 1, qj > 6, and qj > q(j-1), 这儿的 g.c.d.是最大公约数.

(4)按下列关系将qii??0,1,?,R?1?转换为rii??0,1,?,R?1?

rT(j) = qj , j = 0, 1, …, R - 1, 这儿的T?i?的一种。

表 3: Inter-row permutation patterns for Turbo code internal interleaver

NumNumber of input bits ber of K rows R (40?K?159) (160?K?200) or (481?K?530) (2281?K?2480) or 20 (3161?K?3210) 10> <19, 9, 14, 4, 0, 2, 5, 7, 12, 18, 10, 8, 13, 17, 3, 1, 16, 6, 15, K = any other value 20 11> 5 10 <4, 3, 2, 1, 0> <9, 8, 7, 6, 5, 4, 3, 2, 1, 0> <19, 9, 14, 4, 0, 2, 5, 7, 12, 18, 16, 13, 17, 15, 3, 1, 6, 11, 8, Inter-row permutation patterns i??0,1,?,R?1?根据表3中,依据输入比特数K定义的四种行间置换模式中

(5)在第j行进行行间置换, if (C = p) then

Uj(i) = s([i?rj]mod(p - 1)), i = 0, 1, 2, …, (p - 2)., and Uj(p - 1) = 0, 这儿 Uj(i) 是第j行置换后第i个输出比特在输入时的位置。. end if

if (C = p + 1) then

Uj(i) = s([i?rj]mod(p - 1)), i = 0, 1, 2, …, (p - 2)., Uj(p - 1) = 0, and Uj(p) = p,

这儿 Uj(i) 是第j行置换后第i个输出比特在输入时的位置,

17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if (K = C ? R) then

Exchange UR-1(p) with UR-1(0). end if end if

if (C = p - 1) then

Uj(i) = s([i?rj]mod(p - 1)) - 1, i = 0, 1, 2, …, (p - 2), 这儿 Uj(i) 是第j行置换后第i个输出比特在输入时的位置。 end if

(6)根据模式T(j) (j = 0, 1, 2, …, R - 1)进行行间置换, T(j)置换后第 j 行原来的行位置。 4.2.3.2.3.3矩阵的截短比特输出

行内置换和行间置换后,置换后矩阵的比特数可表示为y'k:,

?y'1y'(R?1)y'(2R?1)?y'2y'(R?2)y'(2R?2) ?????y'3R??y'Ry'2R?y'((C?1)R?1)??y'((C?1)R?2)????y'CR? ???经过行内和行间置换的R?C矩阵的按列读出,这些读出比特就是Turbo码内交织器的输出。从0行0列的 y'1 开始到R – 1行C – 1列y'CR。 输出比特序列时将输入时没有的比特截去,即截去xk (k > K )对应的y'k 。从Turbo码内交织器器输出的比特可以表示为x'1, x'2, …, x'K, x'1 对应于截短后具有最小索引号的y'k , x'2 对应于截短后第二小索引号的y'k 依次类推。Turbo码内交织器的输出共 K 比特,截掉的比特数为: R ? C – K.

18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4.2.3.3 编码块的连接

每一个码块经过信道编码后,如果Ci大于1,这些码块进行级连。最小索引号r的码块先从信道编码模块中输出,否则,这个编码块单独输出。这些输出比特可表示为ci1,ci2,ci3,?,ciEi,其中,i是传输信道(TrCH)号,并且Ei = CiYi. 按下列关系定义输出比特:

cik?yi1k k = 1, 2, …, Yi

cik?yi,2,(k?Yi) k = Yi + 1, Yi + 2, …, 2Yi

cik?yi,3,(k?2Yi) k = 2Yi + 1, 2Yi + 2, …, 3Yi

?

cik?yi,Ci,(k?(Ci?1)Yi) k = (Ci - 1)Yi + 1, (Ci - 1)Yi + 2, …, CiYi

如果没有码块输入到信道编码模块 (Ci = 0),则信道编码模块没有输出. Ei = 0.

4.2.4 无线帧尺寸均衡

无线帧尺寸均衡是指对输入比特序列进行填充以保证输出可以分段成相同大小为Fi的数据段,如4.2.7中所示。无线帧尺寸均衡仅在上行链路(UL)进行(在正常模式和通过减少SF和高层调度实现的压缩模式中,下行链路(DL)速率匹配输出块长总是Fi的整数倍。通过打孔实现的压缩模式中,在插入p-比特后的第一个交织器输入块的长度总是Fi的整数倍)。

输入到无线帧尺寸均衡的比特序列用ci1,ci2,ci3,?,ciEi来表示,其中i为传输信道(TrCH)号,Ei为比特数量。输出比特序列表示为ti1,ti2,ti3,?,tiTi,其中Ti为比特数量。输出比特序列可由下式得到: tik = cik, for k = 1… Ei and

tik = {0 | 1} for k= Ei +1… Ti, if Ei < Ti

19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其中

Ti = Fi * Ni and

Ni??EiFi? 为尺寸均衡后每个分段的比特数量

4.2.5 第一次交织

在打孔的压缩模式中,被压缩的无线帧引入一种比特,这些比特在原有的值{0, 1, ?}上又标记了第四个值,标记为p,这些比特无线帧的第一个比特,它们在后面的复用过程中被删除,并产生实际的间隙。在包含压缩的无线帧的TTI上,为了给这些p比特留出空间,在速率匹配时要进行额外的打孔操作。

4.2.5.1 在输入第一次交织的比特序列中添加标记比特

在正常模式,高层调度压缩模式或减少扩频因子完成压缩模式:

xi,k = zi,k and Xi = Zi

,m在打孔和固定位置的压缩模式中,比特zi,k, k=1, …, Zi,加上NpiTTI,max个标记为,mp的比特构成输入到第一次交织的序列 xi,k ,且Xi = Zi+ NpiTTI这将在后面讨,max,

论。

,mNpiTTI,max在6.2.7节速率匹配中定义。

P1Fi (x)定义为长度为Fi ?10ms的一个传输时间间隔(TTI)上的列间置换函数。如6.2.5.2.表26中的定义P1Fi (x)是x在log2(Fi)比特上的比特翻转函数。 注1:

C[x], x= 0 到 Fi– 1, 在传输时间间隔(TTI)的Fi 个数据段的每一段

中,需插入p比特的个数。x是置换前的列号,即,在第一次交织的

?Fi?x每一列中。对于固定位置x从0到Fi–1, C[P1Fi(x)]=Npim在下,max 。

面的初始化过程中,它被标记为Npim?Fi?x。

注 2:

cbi[x], x=0 to Fi – 1, 在TTI的 Fi 个数据段的每一个段中,需插入的p比特个数的计数器,即,在第一次交织的每一列中,x是置换前的列号。

col = 0

20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while col < Fi do

-- col 是列置换后的的列号

C[P1Fi (col)] = Npim?Fi?col

-- 在第m个传输时间间隔(TTI)的Fi 个数据

段的每一个段中,初始化需插入p比特的数目。

cbi[P1Fi (col)] = 0 在 传输时间间隔((TTI)的FI个数据段的每一个段中,初始化需插入p比特个数的计数器 col = col +1 end do n = 0, m = 0 while n < Xi do col = n mod Fi

if cbi[col] < C[col] do xi,n = p

-- 插入一个p比特 -- 更新插入p比特的计数器

-- 从这儿开始,col是列置换前的列号

cbi[col] = cbi[col]+1 else

-- 在此段中不再插入p比特

xi,n = zi,,m m = m+1 endif n = n +1 end do

4.2.5.2第一次交织的操作

第一次交织是一个进行列间置换的块交织。块交织的输入比特序列标识为其中 i 是 传输信道(TrCH) 号, Xi 是比特个数,(这儿 Xi 保xi,1,xi,2,xi,3,?,xi,Xi,

证为传输时间间隔(TTI)的无线帧个数整数倍)。块交织的输出比特序列由下式得到:

(1) 从表4中根据TTI选择列C1的数量。列从左到右按0,1,2,?,C1-1

编号。

21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2) 根据下式确定矩阵行的数量,R1被定义为;

R1 = Xi / C1

矩阵的行从上至下,按0,1,2,?,R1-1编号。

(3) 将输入比特序列按行写入R1 ? C1矩阵中,开始比特为行0列0的xi,1 ,最后一个比特为第C1-1行第R1-1列的xi,(R1?C1) :

xi,1??x?i,(C1?1)?????xi,((R1?1)?C1?1)xi,2xi,(C1?2)?xi,((R1?1)?C1?2)j??0,1,?,C1?1?xi,3xi,(C1?3)?xi,((R1?1)?C1?3)

?xi,C1??xi,(2?C1)?? ?????xi,(R1?C1)??(4) 根据表4中的模式P1C1?j? 进行列间置换, P1C1 (j)为置换后第 j

列原来的列位置。列置换后的比特可以表示为yik:

?yi,1?y?i,2?????yi,R1yi,(R1?1)yi,(R1?2)?yi,(2?R1)yi,(2?R1?1)yi,(2?R1?2)?yi,(3?R1)?yi,((C1?1)?R1?1)??yi,((C1?1)?R1?2)??

?????yi,(C1?R1)??

(5) 从列间置换R1 ? C1矩阵中,按列读出序列,yi,1,yi,2,yi,3,?,yi,(C1?R1) 。比特

yi,1对应于列0行0的比特,

yi,(R1?C1) 对应第R1-1行第C1-1列的比特。

表 4 第一次交织的列间置换模式

传输时间间隔(TTI) 列数 C1 列间置换模式 10 ms 20 ms 40 ms 80 ms 1 2 4 8 <0> <0,1> <0,2,1,3> <0,4,2,6,1,5,3,7> 4.2.5.3 上行链路中第一次交织的输入和输出间的关系

输入到第一次交织的比特表示为ti1,ti2,ti3,?,tiTi,其中i为传输信道(TrCH)号,Ei为比特的数量。因此,xik = tik和Xi = Ti。

22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从第一次交织输出的比特表示为di1,di2,di3,?,diTi,且dik = yik.

4.2.5.4 下行链路中第一次交织的输入和输出间的关系

如果在一个无线帧中使用固定位置的传输信道(TrCHs),那么输入到第一次交织的比特可表示为hi1,hi2,hi3,?,hiDi,其中i为传输信道(TrCH)号。因此,有 zik = hik ,Zi = Di.

如果在一个无线帧中使用可变位置的传输信道(TrCHs),那么输入到第一次交织的比特可表示为gi1,gi2,gi3,?,giGi,其中i为传输信道(TrCH)号。因此,有

xik = gik 和Xi = Gi.

从第一次交织输出的比特表示为qi1,qi2,qi3,?,qiQi,其中i是传输信道(TrCH)号,且Qi为比特的数量。因此qik = yik,如果使用固定位置,则有Qi = FiHi;如果为可变位置,则有Qi = Gi。

注:在下行链路中,分为压缩模式和普通模式。使用压缩模式时,在传输块进入第一次交织前,需要填加p比特。

4.2.6 无线帧分段

如果传输时间间隔长于10ms,那么输入比特序列将分段并映射到连续的无线帧上。下行链路在速率匹配之后,上行链路在无线帧尺寸均衡之后,使用无线帧分段,可以保证输入比特序列长度为Fi的整数倍。输入序列比特表示为

xi1,xi2,xi3,?,xiXi,其中i为TrCH号,Xi为比特数量。每个TTI的Fi个输出比特序列表示为yi,ni1,yi,ni2,yi,ni3,?,yi,niYi,其中ni为当前TTI的无线帧号,Yi为TrCH i的每个无线帧的比特数量。输出序列定义如下: yi,nik= xi,??ni?1??Yi??k, ni = 1…Fi, j = 1…Yi 其中

Yi = (Xi / Fi) 为每个分段的比特数量,

23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第ni个分段映射到传输时间间隔的第ni个无线帧。

4.2.6.1 上行链路中无线帧分段的输入和输出间的关系

到无线帧分段的输入比特序列表示为di1,di2,di3,?,diTi,其中i为TrCH号而

Ti为比特数量。因此,xik = dik且Xi = Ti。

对应于无线帧ni的输出比特序列表示为ei1,ei2,ei3,?,eiNi,其中i为TrCH号,而Ni为比特数量。因此,ei,k?yi,nik且Ni = Yi。

4.2.6.2 下行链路中无线帧分段的输入和输出间的关系

输入到无线帧分段的比特表示为qi1,qi2,qi3,?,qiQi,其中i为TrCH号,而Qi为比特数量,因此,xik = qik且Xi = Qi。

对应于无线帧ni的输出比特序列表示为fi1,fi2,fi3,?,fiVi,其中i为TrCH号,而Vi为比特数量。因此,fi,k?yi,nik且Vi = Yi。

4.2.7 速率匹配

速率匹配表示比特在一个传输信道上被重复或者打孔。高层分配一个速率匹配特性给每一个传输信道。这个特性是准静态的并且只能通过高层来改变。速率匹配特性被用来计算出比特重复或者打孔的数量。

在一个传输信道中的比特数在不同的传输时间间隔内可能是变化的。在下行链路中,如果该比特数低于最大比特数时,传输将被中断。在上行链路中,当比特数在不同的传输时间间隔内变化时,比特将被重复或者打孔,以确保在TrCH复用后总的比特率与所分配的专用物理信道的总比特率相同。

如果一个CCTrCH中的所有TrCH速率匹配模块都没有比特输入,那么该CCTrCH中的所有TrCH的速率匹配模块必须没有比特输出,若是上行链路速率匹配,则没有DPDCH被选择。

24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4.2.7.1节及其子节中的符号含义:

Nij :

上行链路:在速率匹配之前的传输格式组合为j的第i 个TrCH中一个无线帧的比特数。

下行链路:一个中间计算变量(不是整数,却是1/8的整数倍)。

TTI: Nil 一个传输时间间隔中,在速率匹配之前传输格式组合为l的第i个TrCH中的比特数。仅用于下行链路。

?Ni,j : 上行链路:如果为正比特数,表示传输格式组合为j 的第i个

TrCH 的每个无线帧中重复的比特数。

如果为负比特数,表示传输格式组合为j 的第i个TrCH 的每个无线帧中打孔的比特数。

下行链路:一个中间计算变量(不是整数,却是1/8的整数倍)。

: 如果为正比特数,表示传输格式组合为j 的第i个TrCH 在每个?NiTTI,l传输时间间隔内被重复的比特数。

如果为负比特数,表示传输格式组合为j 的第i个TrCH在每个传输时间间隔内被打孔的比特数。只用于下行链路。

,m NpiTTI,l m从0到Fmax/Fi-1:非负数:对传输格式组合为l的第i个TrCH,在打孔压缩模式的情况下,为了在最大TTI的压缩无线帧中建立必需的间隙,而在m个这样的TTI中需要移去的比特数。在打

,m孔压缩模式和固定位置情况下,这个值标记为NpiTTI,max虽然这个值

是对具有最大比特数的所有TrCHs计算的,但是对所有的TFCs也一样。

仅用于下行链路。

Npin,l n从0到Fmax-1:非负数:对传输格式组合为l的第i个TrCH,

对应于最大TTI的无线帧的压缩模式中的间隙的n个无线帧中的比特数。对没有压缩的无线帧,这个值为0。在打孔压缩模式和固定位置情况下,这个值标记为Npin,max虽然这个值是对具有最大

25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比特数的所有TrCHs计算的,但是对所有的TFCs也一样。 仅用于下行链路。

NTGL[k]:

k从0到Fi-1:非负数:对应于编码组合传输信道(CCTrCH)的压缩模式中间隙的每个无线帧的比特数。

RMi : 传输信道i的准静态速率匹配特性。它的值由高层提供,或如4.2.13节指出的那样取值。

PL : 上行链路的打孔限定值。这个数值限定了可用于避免多码或允许

使用高层的扩频因子的打孔总数,由高层告知。允许打孔的值以百分比表示的实际值为(1-PL)*100。

Ndata,j : CCTrCH中传输格式组合为j 的无线帧中的可获得的总比特数; I : CCTrCH中的TrCHs 数; Zi,j : 中间计算变量;

Fi : 第i个TrCH 中传输时间间隔内的无线帧数; Fmax : CCTrCH中一个传输时间间隔无线帧的最大数:

Fma?Fi xmax1?i?lni : 第i个TrCH 中一个传输时间间隔内的无线帧号(0 ? ni < Fi); q : 平均打孔或重复间隔(归一化后只说明紧接着一个整数间隔余下的

速率匹配)。仅用于上行链路;

P1F(ni): 第一个交织器的列置换函数,P1F(x)为置换后第x列的原始位置。

P1的定义如4.2.5.2节中表3所示(P1F是自反转的)。仅用于上行链路的速率匹配。

S[n]: 当n?P1Fi(ni)时,第ni个无线帧的打孔或重复模式的变化。仅用

于上行链路

TFi(j) : 对于传输格式组合为j的TRCH i的传输格式。 TFS(i) : 对于TrCH i的传输格式标号为l的集合。 TFCS : 传输格式组合标号为j的集合。

eini : 在4.2.7.5节的速率匹配模式判决算法中变量e的初始值。 eplus : 在4.2.7.5节的速率匹配模式判决算法中变量e的增加。

26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eminus : 在4.2.7.5节的速率匹配模式判决算法中变量e的减小。 b : 系统指示和奇偶比特

b=1:系统比特。在4.2.3.2.1节中以xk表示。

b=2:第一奇偶比特(来自Turbo编码器的高层组成要素)。

在4.2.3.2.1节中以zk表示。

b=3:第二奇偶比特(来自Turbo编码器的底层组成要素)。

在4.2.3.2.1节中以z'k表示。

在带下标的变量 Xx 不依赖于下标x时,用星号*来代替下标x。被分配在左边时表示“X*=Y ”等效于“对于所有的x,Xx = Y ”。 被分配在右边时表示“Y = X* ”等效于“对于取任何x,使 Y= Xx ”。

下面的定义对所有的TFC j有效,用于计算速率匹配参数:

Z0,j?0

? Z????i((RMm?Nm,j)?Ndata,j)?m?1?ij?l? for all i = 1 .. I ???RMm?Nm,j?m?1??

?Ni,j?Zi,j?Zi?1,j?Ni,j for all i = 1 .. I

4.2.7.1 上行链路速率匹配参数的确定

4.2.7.1.1 扩频因子和所需物理信道(PhCHs)数量的确定

在上行链路中,打孔用来使CCTrCH的比特率和PhCH的比特率相匹配。PhCH(s)的比特率受UE容量的限制和UTRAN的约束,这种约束是通过限制PhCH的扩频因子来体现的。上层告知可用打孔的最大限量值为1-PL,PL由高层告知。在[2]中给出了在一个PhCH的无线帧中对于所有可能扩频因子的可获得比特数。这些比特数表示为N256, N128, N64, N32, N16, N8,和N4, ,其中下标表示扩频因子。CCTrCH在全部PhCHs上可获得的比特数,表示为Ndata ,构成集合

27

保密

(1)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 N256, N128, N64, N32, N16, N8, N4, 2×N4, 3×N4, 4×N4, 5×N4, 6×N4}。

对于随机接入信道(RACH )的CCTrCH来说,SET0表示UTRAN所允许的Ndata值的集合,这也就是根据高层提供的最小的扩频因子设置的。SET0可以是{ N256, N128, N64, N32}的一个子集。这里的SET0并没有考虑UE的容量。

对于其它的CCTrCH来说SET0表示UTRAN允许的,并且有UE支持的Ndata值的集合,作为UE容量的一部分,SET0可以是{ N256, N128, N64, N32, N16, N8, N4, 2×N4, 3×N4, 4×N4, 5×N4, 6×N4}的子集。传输格式组合为j 的Ndata, j 通过下列算法来决定:

SET1 = { Ndata 属于SET0,并满足??min{RMy}???Ndata??RMx?Nx,j 是非

1?y?I??x?1负的 }

如果SET1非空,并且SET1中的最小元素仅需要一个PhCH,那么

Ndata,j = min SET1

I否则

SET2 = { Ndata属于SET0, 并满足??min{RMy}???Ndata?PL??RMx?Nx,j是非负

?1?y?I?x?1的}

I 按升序选择SET2

Ndata = min SET2

当 Ndata 不是SET2中的最大值并且下一个 Ndata 不需要额外的物理信道时,

Ndata =在SET2中的Ndata 的下一个, 否则

Ndata,j = Ndata

4.2.7.1.2 计算速率匹配的方式所需要参数的确定

在一个无线帧内,对每一个TrCH i,用方程式1计算出所有可能的传输格式组合j的被重复或打孔的比特数,?Ni,j,并选出每一个无线帧。Ndata,j在4.2.7.1.1

28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节中给出。

cmcm压缩模式中,方程式1中的Ndata,j 被Ndata替代。 N,jdata,j由下列的叙述给出:cm由高层调度的压缩的一个无线帧中,Ndata,j可以通过执行4.2.7.1.1节中的算

法获得,不过一个PhCH中的一个无线帧包含的比特数减少到正常模式时的Ntr/15。

Ntr是在一个压缩的无线帧中传输的时隙数,由下面的关系决定:

?15?TGL,如果Nfirst?TGL?15? Ntr??Nfirst,在第一帧内如果 Nfirst?TGL?15?Nfirst?TGL?15?30?TGL?Nfirst,在第二帧内如果在4.4节中定义了Nfirst 和TGL。

cm通过减小扩频因子压缩的一个无线帧中,Ndata,j?2(Ndat,aj?NTGL)其中

NTGL?15?Ntr?Ndata,j。 15如果 ?Nij = 0 ,那么速率匹配的输出数据与输入数据是完全相同的,并且在节4.2.7.5中不需要执行速率匹配算法。

如果 ?Nij ? 0 ,4.4.2.7.1.2.1节和4.4.2.7.1.2.2节中的参数将被用来确定 eini, eplus, 和eminus(不管无线帧是否被压缩)。

4.2.7.1.2.1 不编码和采用卷积编码的传输信道(TrCHs)

R??Ni,jmodNi,j

—注:?Ni,jmodNi,j在0到Ni,j-1范围内,即 -1mod10=9。 若R?0且2?R?Ni,j

q??Ni,j/R? 否则

q??Ni,j/(R?Ni,j)? 注:q是个有符号量。

if q is 偶数

then q' = q+ gcd(?q?, Fi)/Fi -- gcd (|q|, Fi) 表示q 和Fi的最大公约数,

29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 q' 不是整数,却是1/8的整数倍。 else

q' = q

endif

for x = 0 to Fi-1

S[?x?q'?modFi]?(?x?q'?divFi)

end for

?Ni??Ni,j a = 2

利用4.2.7.5节中的算法计算出每一个无线帧的速率匹配模式,

Xi?Ni,j, eini?(a?S[P1Fi(ni)]??Ni?1)mod(a?Ni,j)

eplus?a?Ni,j

eminus?a??Ni

对于?N<0的情况时打孔,否则重复。

4.2.7.1.2.2 采用Turbo 编码的传输信道(TrCHs)

如果在turbo编码TrCHs中执行了重复,例如当?Ni,j >0时,使用4.2.7.4.1中的参数。如果执行了打孔,则使用如下的参数。符号b被用来表示系统指示比特(b=1),第一奇偶比特(b=2),和第二奇偶比特(b=3)。

a=2 当b=2时 a=1 当b=3时

????Ni,j/2?,b?2?Ni??若在b=2或b=3时?Ni=0,那么下面的过程和4.2.7.5

?N/2,b?3???i,j?节中的速率匹配算法就不需要执行相应的校验比特流。 Xi = ?Ni,j /3? ,

q = ?Xi /|?Ni| ?

30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if(q?2)

forr=0 to Fi-1 S[(3?r?b?1)modFi]?rmod2; end for else if q is 偶数

then q' = q – gcd(q, Fi)/ Fi -- gcd (q, Fi) 表示q 和Fi的最大公约数, -- q' 不是整数,却是1/8的整数倍。 else q’ = q endif

for x=0 to Fi -1

r??x?q'?modFi;

endfor

S[(3?r?b?1)modFi]??x?q'?divFi endif

利用在4.2.7.5节中的算法计算出每一个无线帧的速率匹配模式

Xi和上面一样,

eini?(a?S[P1Fi(ni)]??Ni?Xi)mod(a?Xi),如果eini?0,那么eini?a?Xi eplus?a?Xi

eminus?a??Ni

4.2.7.2 下行链路速率匹配参数的确定

对于下行链路 ,Ndata,j 不依赖传输格式组合j。通过高层信道化编码分配得出Ndata,* 。CCTrCH所用的物理信道数用P表示。Ndata,*是一个无线帧中的CCTrCH可获得的比特数,定义为Ndata,*?P?(15?Ndata1?15?Ndata2),这里的Ndata1和Ndata2在[2]中定义。在包含非压缩无线帧的传输时间间隔中和包含通过

31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减小扩频因子来压缩或由高层调度来压缩的无线帧的传输时间间隔中使用同一速率匹配模式。

下面计算传输时间间隔(TTI)的总的打孔或重复数。

在运用固定位置的情况下,包含打孔压缩无线帧的传输时间间隔的额外计算被用来决定需要速率匹配的总数目。

对打孔压缩模式,在TTIs中有一些无线帧出现,这与由高层提供的速率匹配参数计算值相比打孔数增加或重复数减少。这就为当压缩模式下的时隙格式比正常模式下包含的数据比特数少的情况下,应付物理信道提供的较少数据比特的情况,及后来的标记比特,p-比特创建了空间,p-比特用来识别压缩无线帧中的间隙位置。

额外的打孔数目与TrCH i在TTI中创建的间隙所需的比特数,加上由于时隙格式的改变,在正常模式和压缩模式下可以提供的数据比特数的差异相对应。在固定位置的情况下,他是除由高层预示的速率匹配数以外计算获得的,标记为

,mNpiTTI,max。

,cm,m在固定位置情况下,在第m个TTI执行时需获得总速率匹配数?NiTTI,,max,mTTI,mNpiTTI,max是从?Ni,max抽取的(计算是在关于正常速率匹配的高层RM 参数的基,m础上进行的)。这就允许为后来插入的NpiTTI,max个比特p创建空间。如果结果为0,

也就是重复总数和额外的打孔总数精确匹配,那么不需要速率匹配。

在打孔压缩模式和固定位置情况下,对于一些计算,在有间隙的无线帧中,

''''''用Ndata,*代替Ndata,*,Ndata,*?P?15?(Ndata1?Ndata2)。Ndata1和Ndata2是用于当前

压缩模式的时隙格式数据字段中的比特数,也就是在[2]中定义的时隙格式A或B,分别对应于扩频因子和在用的传输时隙数。

所用物理信道NTGL[k]上的将被删除的比特数被用来计算TTI中每一个无线帧内,与TrCH i 的间隙相对应的比特数,其中k是最大TTI中的无线帧数。

对于最大TTI的每一个被传输间隙覆盖的无线帧k,NTGL[k]由下面的关系给出:

32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TGL'?Ndata,*,如果Nfirst?TGL?15?15??15?Nfirst' ?Ndata内如果Nfirst?TGL?15?,*,在间隙的第一个无线帧?15?TGL?(15?Nfirst)'?Ndata内如果Nfirst?TGL?15?,*,在间隙的第二个无线帧15?Nfirst和TGL在4.4节中加以定义。

如果无线帧k没有被传输间隙覆盖,则NTGL[k]=0。 4.2.7.2.1 固定位置传输信道(TrCHs)速率匹配参数的确定

4.2.7.2.1.1正常模式和由高层调度及扩频因子减小决定的压缩模式的?Ni,max计算

首先,对于所有传输信道i的一个中间计算变量Ni,*,通过下面的公式来计算:

Ni,*?1 ?(maxNiTTI,l)??l?TFSiFi 为了对所有TrCH i和TF l计算参数 ?NiTTI,l ,我们先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中间变量?Ni,max,其中?Ni,*是通过4.2.7节中的公式从Ni,*变化而来的:

?Ni,max?Fi??Ni,*

如果?Ni,max?0,那么对于TrCH i,速率匹配的输出数据和输入数据是完全相同的,并且在4.2.7.5节中的速率匹配算法可以不必执行。这种情况下有:

TI ?l?TFS(i)?NiT,l?0

如果?Nmax?0,则需要应用4.2.7.2.1.3节和4.2.7.2.1.4节中所列的参数来计算eini,eplus,eminus和?NiTTI,l。

4.2.7.2.1.2 打孔压缩模式的计算

对所有的TrCH i,在最大TTI内对所有的第m个TTI计算?NiTTI,max。

33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首先,对于所有传输信道i的一个中间计算变量Ni,*,通过下面的公式来计算:

Ni,*?1 ?(maxNiTTI,l)??l?TFSiFi 然后,通过4.2.7节中的公式从Ni,*得出中间计算变量?Ni,*,对于所有TrCH i。

为了计算所有的TrCH i,所有的TF l 和在最大TTI中序号为m的所有TTI

,m的参数?NiTTI,我们先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中间计算变量?Nim,max:,l?Nim,max?Fi??Ni,*

,mNpin,max和NpiTTI,max的计算

为压缩模式创建间隙和当时隙格式改变后,压缩模式比正常模式所包含的数据比特数少时,为应付被压缩帧所提供的数据比特数减少的情况,需在TrCH i上清除的比特数记为Npni,max,在TTI的每一个无线帧n中都将为TrCH i的传输格式组合计算该值,其中TrCH i的比特数为最大。

TTI中每一个无线帧n的Npin,max的计算如下:

当i从1到I时,使用4.2.7节中的公式(1)计算中间变量Zi,计算中用(NTGL[n] + (Ndata,* – N’data,* ))代替Ndata,j,则

Npin,max?(Zi?Zi?1) i从1到I

,m相应于TTI中TrCH i的压缩模式中间隙的总比特数NpiTTI,max的计算如下:

n?(m?1)?Fi?1n?m?Fi NpTT,Imi,max??Npni,max

,cm,m最高TrCH比特速率的速率匹配数?NiTTI计算如下: ,max,cm,mTTI,m ?NiTTI??Nim,max,max?Npi,max

,cm,m如果?NiTTI?0,那么对于TrCH i,速率匹配的输出数据和输入数据是完,max全相同的,并且在4.2.7.5节中的速率匹配算法可以不必执行。

34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cm,m如果?NiTTI?0,则需要执行4.2.7.5节中的速率匹配算法,并且需要应,max,m用4.2.7.2.1.3节和4.2.7.2.1.4节中所列的参数来计算eini,eplus,eminus和?NiTTI。 ,l

4.2.7.2.1.3 不编码和采用卷积编码的传输信道(TrCHs)的速率匹配参数的确定

?Ni??Ni,max

I,cm,m对打孔压缩模式,?Ni的定义为:?Ni??NiTT,而不是前面的关系。 ,maxa=2

TTINmax?maxNil

l?TFS?i?对于 具有TF l的TrCH i的每一个传输时间间隔,可以用4.2.7.5节中的算法计算出速率匹配模式。在输入时用到了下列参数:

TTI Xi?Nileini?1

eplus?a?Nmax

eminus?a??Ni

如果?Ni?0则打孔,否则重复。当4.2.7.5节的算法在运行时,?NiTTI,l的值可以通过对重复或打孔的计数来计算。?NiTTI,l的结果值可以由下面的表达式表示:

??Nmax?Xi??NiTTI????sgn(?Ni) ,lNmax??,m对于打孔压缩模式,上式得出的结果为?NiTTI,而不是?NiTTI,l,l。

4.2.7.2.1.4 采用Turbo编码的传输信道(TrCHs)的速率匹配参数的确定

如果采用Turbo编码的TrCHs中执行了重复,也就是?Nmax?0的情况,参

35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数就使用4.2.7.2.1.3节中的参数。如果在采用Turbo编码的TrCHs中执行了打孔,将使用下面的参数。符号b被用来表示系统指示比特(b=1),第一奇偶比特(b=2),和第二奇偶比特(b=3)。

a=2 当b=2时 a=1 当b=3时

b=1时的系统指示比特将不会被打孔。

/2?,b?2???Ni,max ?Nib??在打孔压缩模式下,将使用下面的关系来代替

/2?,b?3???Ni,max上面的关系:

,cm,m?Nib???NiTTI/2?, b=2 ,max,cm,m?NibI???NiTTI/2?, b=3 ,maxTTINmax?maxNil/3

l?TFS?i???对于具有TF l的TrCH i的每一个传输时间间隔,用4.2.7.5节中的算法计算出速率匹配模式。在输入时用到了下列参数:

TTIXi?Nil/3

eini?Nmax

eplus?a?Nmax

eminus?a??Nib

当4.2.7.5节的算法在运行时,?NiTTI,l的值可以通过对打孔的计数来计算。

?NiTTI,l的结果

值可以由下面的表达式表示:

?NTTIi,l??Ni2?Xi???Ni3?Xi?? ????0.5???NmaxNmax???????? 36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在上面的方程式中,右边第一项代表b=2 时的打孔数,第二项代表b=3 时的打

,mTTI孔数。对于打孔压缩模式,上式得出的结果为?NiTTI,而不是?N,li,l。

4.2.7.2.2 可变位置传输信道(TrCHs)的速率匹配参数的确定

4.2.7.2.2.1 正常模式﹑由高层调度调度的压缩模式和减小扩频因子的压缩模式

首先,所有的传输信道i和所有结合j的传输模式的中间计算变量 Ni,j 在下列公式中给出:

Ni,j?1?NiTTI,TFi?j? Fi那么将求出每个传输信道i的速率匹配系数RFi,以便求出CCTrCH的比特率是极大值时的DTX比特数的最小值。RFi率由下式定义:

RFi?Ndata,*j?TFCSmax??RMi?Ni,j?i?1i?I?RMi

TTI?NiTTI,l 的参数的计算在两个阶段里执行。在第一阶段,计算出?Ni,l 假设

的临时数值,并且在第二阶段被核定和修正。在第一阶段,通过使用 RFi 率,确保在CCTrCH的比特率是最大时,指出DTX的插入比特数是最小的。但是它不能保证最大的CCTrCH的比特率比 Ndata,*的更小。每10ms,后面能达到要求的情况在第二阶段完成保证通过核对与可能的修正。

在第二阶段的末尾, ?NiTTI,l最接近的数值是一个确定值。

在第一阶段,利用下面的公式定义了对于所有的传输信道i和它的一些传输格式l所假设的临时 ?NiTTI,l :

TTI??Ni,l?RFi??NTTI?Fi???i,l???Fi???Ni,lTTI?TTI?N??Ni,ldata,*RMiFi??I??maxFij?TFCS?RMi?Ni,j?i?1?????TTI??Ni,l???

下面的算法描述了第二阶段的情况: for all j in TFCS do

37

-- 对于所有的 TFC

保密

附录3: 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复用与信道编码

D??i?1i?ITTINiTTI,TFi?j???Ni,TFi?j?Fi -- 对于TFC j的CCTrCH 的比特率 (bits /10ms)

if D?Ndata,* then for i = 1 to I do

-- 对于所有的 TrCH

?N?Fi??Ni,j -- ?Ni,j 由Ni,j 通过节4.2.7中所给出的公式得到。

if ?NiTTI,TFi?j???Nthen

?NiTTI,TFi?j???N

end-if end-for end-if

end-for

如果 ?NiTTI,l?0 ,那么对于具有TF l的TrCH i,速率匹配的输出数据与输入数据是相同的并且不必执行第4.2.7.5节中速率匹配的算法。

如果?NiTTI,l?0 则需要使用4.2.7.2.2.2节和4.2.7.2.2.3节中所列的参数来确定eini, eplus,和 eminus。

4.2.7.2.2.2 不编码和采用卷积编码的传输信道(TrCHs)速率匹配参数的确定

TTI ?Ni??Nil

a=2

对于具有TF l的TrCH i的每一个传输时间间隔,用4.2.7.4节中的算法计算出速率匹配模式。同样在输入中也用到了下面的参数:

Xi?Nil eini?1

TTI

38 保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v3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