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画面构图

更新时间:2023-10-26 11: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摄影的画面构图(上)——摄影画面构图的特点(转载)

2006-10-06 12:50:50

大中小

摄影的画面构图,就是把要拍摄的客观对象有机地安排在照片画幅里,使它产生一定的艺术形式,把摄影者的意图和观念表达出来。这里包括:照片给观者的总的视觉印象,被摄主体在画幅中再现,被摄主体在画幅中所处的位置,照片画幅的长宽比例,被摄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透视与空间深度的处理,影像清晰与模糊程度的控制,影调与线条的运用,色彩的配置,气氛的渲染??总之,它涉及到构成摄影画面总印象的一切造型因素。

研究摄影构图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照片的效果,使画面更有艺术感染力,更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好地表达摄影作品的主题内容。

摄影构图的基本要求,是使照片上的形象鲜明、易懂、有表现力。这意味着在考虑摄影画面的构成时,要尽可能使主要的被摄对象鲜明突出,使它从周围环境中突出出来,被摄体相互之间的关系要协调、统一,不可互相争夺视线。被摄体的形状要处理好,要使观众易于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意图能够尽快地为观众所领会,而不致使他们费解。照片上表现出的形象要有艺术感染力,使观众喜闻乐见,并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要通过构图的安排,使一幅照片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更好,更完美。

摄影画面的构图是从生活中来的。客观现实生活——拍摄现场,是构图的基础。摄影者在拍摄一幅照片的时候,怎样取舍画面,怎样安排被摄主体和环境背景的关系,怎样把欲表现的主题表达得更加鲜明、更有艺术感染力,都离不开现场的原有条件。在这一方面,摄影和绘画有很大的不同。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在画幅中任意安排作品的构图,需要的成份安排到画面里去,不需要的成份摈弃于画幅之外,并且根据画家自己的主观意愿安排构图的形式,使它产生一定的形式感。摄影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在一幅照片的拍摄过程中,摄影者无论在选择形象、安排构图、处理环境背景、考虑色彩配置等方面,无不受到拍摄现场原有条件的限制。拍摄现场中假若没有弯曲延伸的线条,你决然拍不出“S”形的构图;如果现场中没有巨大的空间,你也很难拍出具有强烈

深远感的照片。所以,拍摄现场固有的生活图景,是摄影构图的基础。 我们这样讲,并不意味着摄影者对画面的构图没有任何创作余地。他可以根据现场的具体条件,进行一定的取舍、选择,并适当地运用摄影造型表现手段,把现实生活表现得更集中、更典型、更完美。因而,摄影应该有构图的基本技能和训练,把照片拍得更好,更有艺术感染力。

安排一幅照片的构图,要从总体去考虑。主体、背景、轮廓形状、影调配置、色彩关系等各个方面都要同时考虑到,凡是影响摄影画面总印象的一切因素,都要在按下照相机快门之前有限的时间内,把它们统筹处理得当。比如,你在室外阳光下拍摄一幅人像,根据被摄者的面貌特征,你选取了一个理想的拍摄角度,还要同时看一看投射光线的方向和高度是否对表现人物的外貌有利;也要注意背景如何,是否有妨碍美观的树杈叠在人物的背后?是否有电线杆“长”在被摄者头上?背景的色彩对表现人物是否有利?背景影调的明暗配置是否有助于衬托出人物形象?等等。假若拍摄角度的选择对被摄人物虽然合适,背景却十分杂乱,那么就要另选一处适当的背景;如果光线不好,则宜建议被摄者转换一个方向,使光线效果对表现他的外貌更为有利,或者另选一个时刻,待投射光线适合时再拍。所以,当你选择拍摄角度时,就要同时考虑到诸如光线、影调、背景、色彩等各种影响画面效果的造型因素,加以统筹安排,选择一个适宜的拍摄方案,而不能顾此失彼。

中国画论上讲:“画有法,画无定法。”(清\方薰撰\《山静居画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第27页)摄影画面的构图也是如此。它有一些大多数人公认的一般性的法则,但这些法则有时又不是绝对的,不可以生搬硬套。大家所能接受的一些法则,也常常会有例外,而且,也会进一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新生的将最终取代陈腐的。举例来说,拍摄一幅带肩的肖像照片,一般说来,被摄者的面部在整个画幅中的位置不宜太偏上、太偏下、太偏左、太偏右,而且,被摄者的面部假若不是朝向正前方,而是转向画面的一侧,那么,其视线前言比脑后要留出稍大的空间,以免产生局促碰壁之感。可是,也有一些肖像照片,在安排画面的构图时,却大胆打破这样的规律,将被摄者的面部处于画幅的一隅,以增加画面的动感,并使它没有既定的公式,也不应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线条,要依靠摄影者根据被摄现场的具体情况,根据创作

主题的要求和摄影者自己的意图进行灵活处理。摄影者在现场有充分的选择和决断的自由。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摄影画面的构图就可以任意而行,草率处之。相反,构图的好坏,常会影响到一幅照片的艺术形式是否有感染力,影响一幅摄影作品的主题表达得是否鲜明。因此,我们对有关摄影构图的一些基本要领要进行必要的研究。

摄影的画面构图(中)——观察与研究被摄对象(转载)

2006-10-06 13:15:07

大中小

在一幅照片的构图过程中,摄影者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对被摄对象进行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分析它的特点,找出最佳拍摄方案。如有可能,对被摄对象的观察和研究越具体、越周到越好。若缺乏对被摄对象的观察和研究,就很难找到最恰当的表现它的方法。

经验不足的色友,对于自己的被摄对象往往缺乏仔细的观察研究,便匆忙进行拍摄。由于没有下功夫观察和分析被摄对象,就不易发现被摄对象最宜于表现的部分和最理想的观看角度,在你拍出的照片中,并没有把被摄对象最有表现力的外部形象再现出来。当然,这样的构图自然不能算作最好的。拿拍摄风景照片来说,初学摄影的人,摄了好多照片,因为美丽的景色吸引着他,不断激起他的拍摄欲望。可是,等洗出照片之后,往往会发现不少照片不能令人满意,被摄景物在照片上显得很一般,缺乏感人的力量。造成这种结果的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可是,在拍摄现场未进行周密的观察,对被摄景物缺乏仔细的分析研究,没有找到最佳拍摄方案和最合适的拍摄角度,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再以拍摄人像为例,拍半身还是拍全身?从哪一个方向去拍,被摄者的形象和轮廓显得最好?背景环境要包括多大的范围?从什么样的高度去拍对表现被摄者的外貌最为有利?这一类的问题,都要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获得最理

想的拍摄效果。

通过对被摄对象的观察、分析、研究,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

确定画面范围 选择拍摄方向 决定拍摄高度

确定画面范围

一切被摄对象,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一座建筑,有其周围的环境,或坐落在山脚下,或修建在庭院中,或屹立在广场上。

全 景

全景通常是用标准镜头从远近适中的距离上拍摄的画面。它的画面效果与人眼通常的视觉相近,比如,从3米至5米远去看一个人,从15米至30米去观看一座建筑。拍摄全景照片,不论是拍人或拍物,要求表现其全貌,比如,人物拍全身,建筑物拍整体等等。这种拍摄方法,与远景照片相比较,被摄主体的形象会更鲜明,能够给观众留下明晰的印象,也能表现出一定规模的环境背景,但是画面中的气势不如远景磅礴,照片上所展现的场景不及远景辽阔,被摄主体的细节也不能很鲜明地再现。下图便是一幅全景照片,我们可以看到楼房的全貌,照片上也有表现出一定的环境特点,但是却不能有力地显示主体物的细节——比如楼房的细部结构。

近 景

从相当近的距离上拍摄,或者从不太远的距离上用长焦距镜头拍摄,可以获得一幅近景照片。在近景照片的画面内,所包括的景物范围很小,好像人们从近处去观看被摄对象所得到的视觉效果那样,被摄对象能够表现出更多的细部,容易给观众留下很具体而深刻的印象。近景照片所包括的景物范围虽然较小,但被摄对象在画幅中的影像显得较大,被摄对象的质感和细部表现得好,画面中也不至于包含一些不必要的分散观众注意力的环境背景,画面容易显得简洁,像是精心剪裁过的一样,给观众留下强烈的印象。近景照片对环境的表现是有限的,不易表现环境背景特点。

特 写

特写照片只表现被摄对象的某一细部,常常用来展现被摄对象自身结构上的一些细节,能显示出观众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状态和形象,引起观众浓厚的兴趣。如微小的的昆虫、货币上的图案、织物的花纹等等。这一类的照片,常常是用“微距镜头”从极近的距离上拍摄的。

从上面例举的照片可以看出,远景、全景、近景、特写画面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对观众的感染也各有偏重。摄影者要根据被摄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拍摄意图,选择和确定适当的画面范围。需要远一些拍还是近一些拍?环境背景要表现多少?表现被摄对象的全貌还是局部?在现场必须明确抉择。

选择拍摄方向

除去仔细确定画面范围以外,摄影者还应当围绕被摄对象多走一走,多看一看,目的是寻找最理想的拍摄方向——被摄对象前后、左右的不同方向。在观察和比较的过程中,你自己会发现,随着你自己所处的位置不同,被摄对象的轮廓形状会有很大的变化,画面的结构会出现明显的差异,被摄主体与前景(如果有前景的话)、背景关系也有了改变。虽然是同一被摄对象,由于拍摄方向的不同,画面里会出现多种形式的造型效果。有的拍摄方向,被摄主体的形状显得更美一些,更有表现力,画面结构更有特色,主体与前景、背景结合得更理想一些;有的拍摄方向则较为逊色。经过这样的比较,便不难找到最理想的拍摄方向。你始终应当记住,围绕被摄对象多走点路,多认真观察观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us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