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论文

更新时间:2023-05-13 10:1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论文

200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论文
中美教材同主题单元课内练习比较
温州市第八中学 叶颖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到新课标对其他国家母语教育的关注,试图借鉴他们母语教育的体系与做法,扩展视野,以求有效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平。现在不妨把美国的中学语文教材拿过来
和人教版的语文教材进行比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一条新思路。
关键词: 中国 美国 中学语文教材 课内练习 比较
每个国家都在为提高母语教学效率而积极探索。借鉴别的国家母语教育的有效经验应该是提高我们的教学
效率的一条新思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长补短,洋为中用。从课内练习的角度来看美国的语文教材具有怎样的特色,和
中国语文教材课内练习相比有哪些明显的差异,是本文要研究的内容。
一、中美中学语文教材课内练习比较的意义
1、中国与美国教材进行比较研究的意义
中美两国是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可比性上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对于探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学语文教材课内习题的差异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另外,美国已经实现了社会现代化,其综合实力的强劲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美国在母语教学方面走过了比较长的历程,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提高,有自己独到的长处和经验,宝贵经验可能成为开启我们新教学思路的一枚钥匙,一道可以提升我们自身教
学水平的阶梯。
2、比较中美教材同主题单元课内练习的重要意义
比较课内练习可以管中窥豹,探求真谛。因为课内练习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课文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编拟着眼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能力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载体。同时,课内练习是教师钻研教、设计教学过程的向导,故重视课内练习,研究其编
排效果如何,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把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美国语文--美国中学生课文精选(12~18岁)》(马浩岚编译)第四部分《分裂、和解和扩展》中关于战争内容单元的课内练习题作一个比较。之所以把研究的范围确定在相同主题一个单元的系
列课文所呈现的课内练习上,是为了看清中方、美方的编者在教学观念不同、
思路不同的情况下,怎样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各自的学生进行训练。
二、从课内练习的设置来看两种教材的差异
(一)注重语文知识掌握的人教版和注重思维训练的美国教材。
1、人教版更注重语文知识的掌握,对学生通过

200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论文

课文的学习要掌握那些常识是有明确要求的,这个要求通过
课内练习鲜明地体现出来:
如《新闻两则》中课内练习:
题目一:阅读新闻,要注意他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
结果。试分别理清这两篇新闻的六要素。
题目二: 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他的主体部
分分几个层次,是怎么样衔接在一起的。"
题目三: 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前两题的目的强调新闻知识的掌握,让文章成为学生掌握新闻知识的工具,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能很快地找到新闻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第二题的最后部分是划分层次,理清文章结构。第三题是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意思相近的句
子微妙的差异,以及不同的表达效果。
一般强调知识性的习题具有封闭性,习题本身以单纯地认知课文、传递知识为目的,仅仅"考查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把握程度。因此,学生也只是对当下的作业和练习作出被动的、临摹式的解答或机械记忆知识要点,而教师也主要是做出对与错、是与不是的评价。"学生可以通过这类题目反复练习以掌握知识要领。但是仅仅掌握知识终究是不够的,这样的题目过多,导致思维能力得不到足够的锻炼机会,课堂上面理性的思维火花激发不出来,只好依赖教师在授课过中程巧用心思,加以弥补,对教师备课的压力比较大。
2、注重思维训练的美国中学语文教材
美国教材更多的课内练习注重训练学生对文本信息重新建构能力。他们的编者更注意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之
后对文章里所表述的内容和思想进行评价。
比如在第二课的"文学和生活"栏目里问学生
林肯是怎样利用言语来安慰和治愈听
众的心灵的?
李对于一个"只有靠剑才能维持"的联邦的厌恶能为他将弗吉尼亚的利益置于联邦利益之上的决定做出合
理的辩护吗?
类似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学生不能在文本当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只能在阅读之后,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再加工,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重新建构,才能回答这

200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论文

些练习。美国的课内练习是典型的按照建构主义的
思路来设计的,非常强调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在课内练习的指引下进行思维训练。
美国教材重视思维训练还表现在"思考"栏目中,每课都有这个栏目,这里问题的提法很有意思,以第一课《战争插曲》(这是一个严酷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偶然的流弹事件怎样永远改变了一名内战军官的生活。)
为例:
解释1、作品中中尉受伤方式怎样使他成为了一个令人同情的人物?(分析)
2、在作品中,中尉以一种超然事外的眼光在路上行走,就像一个人看着别人的梦魇,造成这种麻木
状态的原因是什么?(推理)
应用3、 根据自然主义者的观点,人类在具有决定性的力量面前是弱小而没有影响力的生命。从《战争插
曲》中找出例证来支持这种观点。(支持)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问题后面小括号里的词语,这类题目设计目的,明确地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对文本提供的内容进行解释、分析、推断,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听说读写当中,这是美国语文课程当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美国的教育界认为培养批判性思维是"为若干能提高我们目前的教学方法更有效地提高分辨能力和对于所读所闻的理解能力的教育手段铺路搭桥"(瑞恰慈《实用批评》转注王荣生《语文科课程基础论》)。一套教材就是这样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积年累月,学生如何不长于思辩?
(二)从写作训练的设计来看两个教材的区别:简洁明了的人教版和精雕细琢的美国教材。
1、简洁明了的人教版
第一单元课内练习中共有四个写作片段的训练
《芦花荡》第二题" 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芦花荡》第三题"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如"月明风轻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等,找出来,仔细体会,再仿写几句,写写你你家乡的景
物。"
《蜡烛》第三题"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试揣
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
《亲爱的爸爸妈妈》第三题"你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言论有什么看法?写一则感想或评论,200字左右。"
这里的写作训练,让学生有话可说,完成题目也比较轻松。四道题目,两个是要求补写心理描写的,这两道题目角度比较单一,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心理描写的方法,缺陷是容

200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论文

易让学生厌倦。《亲爱的爸爸妈妈》里的写作题目,属于"申讨""批斗"题型,很难让学生更深入地去思考,如何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很让教师思量了。有话可说是好事,但是如何指导学生把话说透,说好,课内练习没有对学生做出具体的指导,
只好全凭任课老师的匠心独运了。
2、精雕细琢的美国教材
写作训练是美国教材课内练习的一个重头戏,在每篇课文里都安排了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写作练习。他
们的写作练习的量非常大,以第一课《战争插曲》为例,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四种不同的文体:
1、信 作为中尉,给你的妻子写一封信,告诉她你如何失去了胳膊。
2、社论 ......写一篇社论,揭露疾病和恶劣的卫生条件是战争中最大的杀手。
3、定义性文章 ......在一篇文章中,利用《战争插曲》来定义自然主义。
4、医院情况的战地报告 ......作为中尉写一份给上校的报告,报告你在军队医院住院期间接受的治疗和你
观察到的问题。
四种类型的文体,要求学生利用课文的内容一一尝试。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写医院情况的战地报告。其指导
内容非常细致:
首先让学生做预备工作,包括:1 士兵的剪贴簿 ......(社会研究连线:艺术连线)2 关于内战女英雄的口
头报告 ......把你的研究结果做成一次口头报告。
再指导如何写作:
写作技巧重点:精确的细节......
范例 伤员经常躺在肮脏的床上或地板上一躺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却没有人喂他们吃饭、给他们洗澡
或对他们进行医疗。
构思 列出要报告的要点。记下你要用来支持每个要点的确切细节。如果你觉得还需要更多的信息,那么
可以参考一本内战参考书。
修改 重读你的报告,检查你是否按照逻辑顺序给出了要点,并且有组有的细节来支持。考虑你还能做什
么来改善你的组织结构,还有哪些信息能使你的写作得以加强或清晰化。
搜集相关资料环节,要求学生制作内战时期士兵的剪贴簿和研究当时战地女英雄的报告,是对文本内容的必要延伸,而且这类素材不仅来自史料,更是来自鲜活的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在某种程度上,语文的渊源
是生活,用于生活,提炼于生活,语文素养的提高也离不开生活。
具体指导写作的环节,既让学生回到课文阅读,挖掘内容材料,又能让
学生领会到课文叙述角度和方式,即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一种写作技巧。"写作"部分要求学生模拟文中主人公的口吻写一封家书、写一篇社论、写一篇战地报告,模仿文学评论家的口吻写一篇定义性文章,角度变化多样,不会使学生产生厌倦
心理,而且这样的写作训练在生活中显得非常实用。

200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论文

美国课内练习中的写作训练最大特色是强调反复改写,是因为"他们把写作当成一个复杂和反复的认知和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修改(revising)占据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写作就是重写(writing is rewriting)或修改。"①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引领之下,精心设计课内练习,指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去思索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写作技巧,让学生在再创造中得到最大的收获。这种 "站
在巨人的肩膀上"反复改写的写作训练,值得我们借鉴。
(三)课外拓展范围看课内练习:蜻蜓点水式的人教版课外拓展练习和和课内练习和课外拓展浑然一体的
的美国教材。
1、蜻蜓点水式的人教版课外拓展练习
人教版在课内练习的编排上向课外拓展的题目很少。只有个别的题目是将学生的视线从文本扩展到社会生活,比如《芦花荡》课内练习第三题"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如"月明风轻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等,找出来,仔细体会,再仿写几句,写写你你家乡的景物。更多的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的题目安排在综合性学习里面,比如"古今战争知多少"中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了解"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哪些大规模的战争。重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认识它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题目也要求学生从历史、社会的角度去看待战争,但是这个编排是和课文的关联不是非常密切,有点油水分离的感觉,内容也略显单调。从问题的提法看,没有太注意学习对象的心理特征,吸引力不强,练习的趣味性也大大减弱了。
2、课内练习和课外拓展浑然一体的的美国教材。
在这套教材的编排上,很注重文本和历史、社会、生活的关联,课内练习和课外拓展不可避免地融合在一
起。
比如每课都有 "文学和生活"的栏目。以《战争插曲》为例子,"文学与生活"对学生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联系你的经历",一是"日志写作"给学生思考、写作提出明确的方向。"联系你的经历"部分提示学生:"处于"可控"状态和做出负责任的决定会帮助你建立一种对生活的控制感。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你却经常没有控制的权利--无论那种情况是好多还是坏的。设想在内战中作战的战士的感觉,他们是否能控制自己的
命运?" "日志写作"部分的要求是:"是否曾经有一个偶然的事件对你的生活产生了影
响?把这次经历以及它所产生的影响写下来。"
这样的要求,其主要目的是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预示文本所隐含的在人的一生中永恒的话题--人对自己命运的掌握

200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论文

能力到底有多少?这样的提法,一下子让学生感到了学习的分量,这不仅仅是学习课文,
而是在体验人生。
再比如第二课《葛底斯堡演说》"文学和生活"中问学生:"内战以后,罗伯特·E·李申请完全赦免他带领邦联军队对抗联邦军队的行为。如果你是国会议员,你会投票同意赦免他吗?为什么?写一篇简短的日志来讨论你的回答。" 课外拓展得不露痕迹,学生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必须课外了解美国内战期间人们的普遍心态,了解美国内战结束时的历史性事件。"如果你是国会议员"这样有趣的角度,可以一下子吸引学
生,把理性的思考和学习的趣味性结合在一起,达到有效的训练目的。
有意思的是,编者认为仅仅这样还不够,他们在这课的写作训练中还布置形形色色的课内训练,如信、战地报告、社论、定义性文章等,带领学生将思维从中心点出发,发散到各个方向,更有社会研究连线、职业连线、艺术连线、传媒连线,科技连线等等,种种"连线",把课文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
一个立体学习网络,课内练习和课外拓展浑然一体,趣味十足,对学生吸引力强。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我们的教材更注重向学生传递教科书上的知识,知识和教师仍然是中心。而美国教材则在思维训练、写作训练上下足了功夫,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非常强调文本和社会生活的联系,课内外紧密结合,趣味性大大增强。且所有的练习一环扣一环,存在着强大严密的逻辑性。学
生顺着练习的思路,可以在文学评论方面、写作方面有效积累知识和锻炼能力。
三、由比较而引发的建议
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发展学生人文素养,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对汉语言的学习还要通过各种语文训练进行。通过中美教材课内练习的比较,笔者谨提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对提高课内练习的有效性
有所帮助:
1、控制语文知识性的题目数量,改变提问方式,巧妙避免封闭性。
如在美国教材里面也有对少量的文体知识方面的训练,第二课在林肯的演讲稿和李将军《给儿子的信》之
后"文学聚焦"栏目出现了这样的题目:
措辞指的是作家对于词语的选择。林肯总统使用了正式的词句使自己的演讲优雅而又具有重要性。李将军不那么正式的
的语言则在他的信中制造出了更加亲切和私人化的感觉。每位作家都使用了适合他的主题、
读者(听众)、情况和文学形式的语言。
1、从《第二次就职演说》中找出两个正式措辞的句子。
2、从李的《给儿子的信》中找出两个非正式、个人化措辞的句子。
3、为什么两个作家的措辞都很相宜?
前两个题

200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论文

目,也和我们的教材一样,是封闭的,而第三个问题出现的时候,巧妙地打破了封闭,要求学生从个人体会的层面回答两个作家的言辞为何很得体很相宜,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同,思考的方向不同,得到
的答案必定是五花八门的。
2、加强思维训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之后,对搜集到的信息自行再加工,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重新建构,回答这些练习。课堂上就会激发思维的火花,灵感相互碰撞,课内练习,对学生而言,不是负担,而是"伴随着学习和思考而来的是兴奋、激动,对发现真理的诧异、惊讶和产生愉快的体验,"那么这种情感便能"强化他们的学习活动,促进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与智力的发展。" ②长期地训练,何愁学
生不会批判性思考?
3、加强写作指导。我们有写作训练,但是仅仅布置一个写作任务,指导方向不明确,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全凭"个人修炼", 如何修炼方能得道,却语焉不详。美国的练习是"站在巨人肩膀上",从不同角度去改写,可以借鉴。另外,每篇课文里都有明确的写作指导,也是值得学习的,学生可以根据写作指导一篇
课文一篇课文地积累,慢慢提高写作水准。
总之,我国的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如果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我相信,可以设计出更加巧妙的课内练习,
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注释:
①上海教育出版社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王荣生著 2005年9月第二版203页
②语文学刊2004年 第二期 《谈谈语文教材课内练习的启发性与趣味性》周方
参考书目:
1.《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著
2.《语文课程标(实验稿)准解读》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
4.《美国语文--美国中学生课文精选(12~18岁)》(马浩岚编译)
5.《谈谈语文教材课内练习的启发性与趣味性》周方


























谈新课标下评课理念的重构
永嘉县实验中学 毛淑华
摘要:新课改以来,教学理念迅速更新,但评课理念却相对滞后,这无形中阻碍了新课程的发展。笔者以为教师的评课理念亟待重构,重构内容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转变评课者角色,变评价者为教师成长的促进者;调整评课视角,变评教为主为评教评学并重;树立"课群"概念,将课例纳入整
体过程中评价;增强"生成"意识,注重课堂生成资源的评价。只有重构评课理念,紧跟课改步伐,才能推动课改不断深入。
关键词:新课标   评课理念  重构

新课标背景下,校本教研中的听评课活动成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渗透新课程理念的载体。但环视周边的评课现象,大多停留

200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论文

在表层与细节,没能深入,主要问题有:1.就课论课,缺乏对教师长远发展的考虑;2.注重老师的教,很少评价学生的学;3.注重教学方法的评价,很少涉及教学内容的选择;4.缺乏课群意
识;5.忽视对生成资源的评价。
这些评课理念相对滞后,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不能真正发挥效用,这无形中阻碍了新课程的发展。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中,评课者必须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紧跟课改步伐,重构评课理念,推动课改不断
深入。那么,新课标下评课理念的重构可以包括哪些内容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探讨:
一、转变评课者角色,变评价者为教师成长的促进者
评课的意义不在于对一节课的评价,而是在于转变教师的理念,帮助和指导教师总结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评课者与被评者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切磋交流关系。而"评价者"的定位容易给被评者造成心理压力,不利于评课意见的交流与接受。而"促进者"三字充分
体现了民主平等,为评课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气氛,有利于发挥评课的激励功能。
基于以上认识,评课者的角色必须由以前的评价者转变为教师成长的促进者。作为促进者,在评课过程中,
要着重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成长。
(一)评析主要问题,提出整改策略
评课中不能面面俱到,而要抓住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如一节课的目的是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课时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成功经验
和存在的不足上,其他方面只作次要问题略提即可,切不可冲淡中心。
【案例】在《白兔与月亮》评课过程中,评课老师的意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语言啰嗦,表述不够简洁;讨论时间不够,学生无法深入探讨;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老师注重过程,但更重结果,以致对问题结论的引导僵化,如其中一个探讨问题为:为什么诸神之王把月亮归属于白兔后,白兔从前的心情一扫而光?学生答案有因为白兔害怕月亮会丢失等。但老师非要将学生引到《教师参考用书》的答案上:"实际上白兔得到月亮,显然是诸神之王慷慨的赐予,但是她实在不配拥有,因此不能泰然拥有。"就此,评课老师们专门就&qu
ot;该更重过程,还是更重结论"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认为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重结果,但
更应重过程。
【评析】在以上案例中,评课老师发现的问题有:语言表述不够简洁;讨论时间不够;对问题结论的引导僵化等。评课者对"该更重过程,还是更重结论"这个问题进行了

200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论文

研讨并作出结论,应该是重结论更重过程。其他细节忽略不评。这可谓是抓住了主要问题,但仅仅探讨出结果还不够,还必须究其原因:老师仍将自己作为教学中的主角,常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理解或是参考用书上的理解作为学生问题的终极理解,以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思考。就此我们应该提出相应的整改策略:调整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重结论,更重过程",在教学环节中应时刻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与个性思考。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
授课授课老师的成长。
评课中,不仅要抓出主要问题,且要进行深层次剖析,并提出整改策略。若就课评课,点到为止,缺乏深度碰撞,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评课,教师是没多大收获的。评课教师要在评课过程中与上课教师一起协作,在交流与碰撞中,引领教师从源头去认识、去理解,去克服,这样"拔根式"的评课才能真正推动
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挖掘素质优势,帮助形成风格
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是创造教学艺术魅力的需要,是丰富学生性格个性的需要。如钱梦龙老师表现出善导型的教学风格,魏书生老师表现出民主型教学风格,而于漪老师则是情感型教学风格的代表。评课在培养教师教学风格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评课者可以凭自己的观察分析,大胆发掘执教者的素质优势,帮助
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案例】评《天净沙·秋思》一课时,不少老师对授课者的情境设计赞不绝口:导入新课时,乐曲《橄榄树》中淡淡的乡愁像小溪般流入学生的心田;朗读赏析中,陈星的《流浪歌》为诗歌朗诵配乐,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揣摩主人公心境时,费翔《故乡的云》让读者走进了主人公思乡的心。大家一致认为这是
音乐与语言营造悲凉思乡氛围的一个典范。
【评析】在评课过程中,评课者充分肯定了授课教师的情境设计,并详细分析有关情境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及效果,这无疑是对授课老师的极大肯定与鼓励。但这还只是就课论课,若能再深入一步,由教师的情境设计中看出他的渲染情境、调动学生情感的优秀潜质,建议他向情感型的于漪老师靠近,帮助他在情境
渲染能力上继续发展,这将对他往后情感型风格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评价一堂课,不仅要评出这堂课的优缺点,还要善于发现教师的潜藏个性,帮助教师描绘自己独特的风格蓝图。当然,在这协作过程中应注意两点:第一,教学风格应切合他本人的实际,是经过努力可以达成的;
第二,要明确指出应努力的路径。
二、调整评课视角,变评教为主为评教评学并重
在传统评课过程中,

200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论文

着重评价的是教师的教,而极少涉及学生的学。实际上,教学的本质是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教学活动是否有效也取决于学生学习是否有效。 一堂课的优劣不仅要看教师的发挥,更要看学生,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处于主体地位,看课堂上学生的个性、能力等有没有得
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必须调整评课视角,变"评教为主"为"评教评学并重"。
在评教上,不仅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评价,更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评价,因为倘若教学内容的选择出现问题,那么教学方法再巧妙也无济于事。王荣生教授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理论系列,对评课方向有了极大的影响,老师们开始对教学内容选择进行评价。所以,这里就不再赘述如何评价老师的教,而专门谈学生
的学。评价学生的学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评学生的参与状态
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谈不上"主体"。看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要看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要看学生是被动学习还是主动探究,是
浅尝即止还是深入思考。
【案例】在评《珍珠鸟》一课时,从教学问题设计到教师课堂调控能力,评课者都一一认真评价。但在学生情况上,只有一位教师提及,他认为学生活跃异常,尤其是课初交流有关鸟的诗句时,学生个个迫不及
待地举手,一边还大声喊:"我来,我来......"气氛浓厚,异彩纷呈。
【评析】从上面评课案例中可看出,评课老师没能对学生的学引起重视,着重评的是老师的教。即使有一位老师评及学生状态,但也极其笼统,浮于表面。其实深究课文导入,不难发现,当时学生参与面虽广,但有四个答案是重复的。评课者应从中可知学生没有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参与的深度不够。这就提醒我们教师,在评价老师的教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也要关注学生参与的深度。
因为评课者的评价方向往往会成为授课者的发展方向。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状态,要看学生是否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在学
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投入、共鸣等。如果一堂课中学生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热情,师生之间情感和谐交
流,达成教学共振,那么每个学生都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大、尽可能全的发展。
(二)评学生的达成状态
达成状态,即学生通过努力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形成了能力发展趋向;学生的学

200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论文

习主动性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等。一堂课的优劣要立足于学生是否有得,得了多少。如果教学目标达到了,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确实增长了知识,能力上也有所提高,就应该是一堂成功的课。
【案例】在评《桃花源记》一课时,评课者一致认为,小组合作默契,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积极主动,
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应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评析】在评课过程中,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参与状况,但这仅仅是初步。就课例来看,本堂课学生在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上有了较大的发展,达到了预设目标。但后半节课由于老师的引导不当,导致学生思维滞涩,对文章内容理解不透彻,达成状态受明显影响。由此,评课在评价学生状况
时,还应更进一步,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效果如何,有无达成预设目标。
学生的学习表现及学习成果是评价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如果思维得到了发展、学业水平得到了提高、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达到预设目标,也就成了一堂好课。把学生的发展
状况作为评价的关键点,与评教并重,这不仅是评课视角上的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三、树立"课群"概念,将课例纳入教学全程中评价
评课时不能孤立地评价一节课,而是要进行整体衡量。评课者应将这节课放到学期教学及学生发展情况这个大背景下进行评价。应先弄清这节课在学期教学中的位置,了解班级学生状况,在这前提下再考虑教师的教学方法选择及教学进程安排等,然后再进行评价,否则就会断章取义。
(一)着眼于教材编排的整体性
新课程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教师被赋予了参与课程建设的权力,可以选择内容、取舍教材,甚至自编教材。站在这个角度,如果评课者只囿于一个章节内容的落实,显然有悖于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呼唤评课者树立"课群"概念,就是将每一节课融入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案例】在评《风筝》一课时,评课者认为授课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兄弟亲情上似乎不够深入,鲁迅的这篇文章向来以他的自我反省精神著称,应将这一点做为主旨。
【评析】初看评课者的评价,似乎很有道理,《风筝》一文也曾出现在高
中自读文章中,主旨确实在于他的自我反省精神。但倘若联系单元要求和课文导读,我们的评价恐怕就要改变。"单元说明"中这样简介:"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在本单元的这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

200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论文

丰富和多样,引起我们的共鸣。"课文导读"中说:"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显而易见,这一单元讲述的是"亲情"的主题,这篇文章在这单元中着重突出的是兄弟亲情。结合单元前后的整体安排,这位教师这样的处理无疑是正确的,是成功的。
课堂教学评价要着眼于教材编排的整体性,要综合考虑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若脱离整体对局部作价值判断是无多意义的。一节课也许并不完美,而一旦当它置于"课群"之中,却往往能建构一个完美的学习过程。因此,评课者必须树立"课群"概念,要着眼于学生发展及教材编排的整体性,将课例纳入教学全程去评
价。
(二)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整体性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一节课其实只是面向学生终身学习这一漫长过程中的一个小点。一节课之所以那样教而不是这样教,不仅有来自前课、后课的依据,更有学生学业差异与个性需求的原因。
【案例】在评"品读母亲"综合性活动中,教师们不明白授课者为何将七年级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 "我爱我家"主题改为"品读母亲"主题。大家认为这样做打乱了教材安排的系统性,对这种擅自变换教学内容的作法表示担忧,觉得难以评价。
【评析】在这个评课案例中,评课者关注了教材编排的系统性,能将课置于课群中去评价,但却忘了评一堂课不仅要着眼于教材安排的整体性,还要关注学生发展的整体性。据授课老师介绍,这个设计缘于《金色花》的拓展教学,当时老师问了一连串关于母亲的问题,如生日、爱好等,大多数学生一脸歉意,茫然不知。教师认为爱家得先爱母亲,便修改了综合性活动主题。这位教师根据学生的现状,对教材的编排情况加以调整修改,尊重了学生思想的发展状况,修改主题后更有针对性,学生感悟相对加深,目标达成度更饱满。学生的反馈证明,这样的调整设计是有震撼力的,及时弥补了发展中的缺陷,尊重了学生发展的连贯性、整体性。评课者若不了解学生情况,是无法对这节课做出合理评价的。
长期以来,评课者大多在匆匆忙忙中就课论课,极少深入了解上课班级的学生状况。离开对学生发展的整体考虑,一节设计再精致,考虑再周密的课,也只是体现教师基本功的一个舞台,并不能说明课的实际效
果。评课必须在考虑学生发展整体性的前提下进行。
四、增强"生成"意识,注重评价课堂生成资源
新课改以来,教师重视了对客观存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对课堂上非预期的生成性课程资源还不够关注或缺乏应对经验。在评课过程中,评课者若能增强"生成"意

200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论文

识,重视评价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
往往能唤醒教师的生成意识,逐渐提高教师把握非预期因素的能力。
【案例】在评《秋天》一课时,有一专家在场,等所有老师评价完毕,专家问授课老师:你这堂课有哪些生成因素?你是如何处理的?授课老师表示当导入新课时问学生喜欢《秋天》这首诗歌吗?他没想到居然有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当问及不喜欢的原因时,他更没想到理由竟然是:很多句子好像有语病。当时灵感一闪,想起曾有人说诗歌就是病句的组合,于是便顺势和学生一起研究这些可爱的病句,没想这样一来学
生兴趣高涨。专家对他的处理大加赞赏并一一予以分析。
【评析】专家在其他老师评完课后,对生成因素这一问:你这堂课有哪些生成因素?你是如何处理的?充分体现了他对课堂生成资源的重视,并引导教师对生成因素进行恰当处理,因为并非所有生成的东西都是有意义的。他对这意料之外的精彩极感兴趣,并加以重点评析。专家认为老师面对意外,当即因势利导,先听取学生不喜欢的理由,然后灵机一动用"诗歌就是病句的组合"说明诗歌的语言特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在赏析"病句"的过程中形成高潮,这就极其充分地利用了生成资源,值得大家借鉴。评课者的重视及肯定给教师们一个启示: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周密,还要不断储蓄教学机智,恰当处理生成资源,
使课堂充满活力。
教师的生成意识与生成能力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丰盈。正确评价并完善教师的课堂生成资源,能让教师充分认识自己能力的内生性,有利于教师将灵感火花积淀成经验,积淀成素养,它将促进教师的预见能力及
课堂生成能力,使教师在课堂中能有更精彩的动态生成。

评课理念的更新是提高评课实效的关键,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动力。在评课活动中,我们应鼓励更多的教师对照新课标精神,对自己的评课理念和评课行为进行反思与剖析,及时调整自己的评课角色和评课视角,激发合作与交流的主动性,形成共同探讨、相互促进的学术氛围,使更多的教师真正参与到评课活动中来,
提高评课的实效性,成为课改的实践者和促进者,推动课改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语文(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 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
[2]徐世贵《怎样听课评课》 【M】 民族出版社 2004年6月
[3]杨九俊《说课
、听课与评课》 【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6月
[4]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
[5]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








他山之

200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论文

石,可以攻玉
--美术与作文渗透教学初探
温州市少年美术学校 吕 波
摘要:叙事记人类文章通过描写塑造各种可塑、可感、可触摸的生动形象,与美术学科中速写塑造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处。从学生心理发展角度出发,在作文教学中以速写教学为媒介和载体进行迁移教学,提高学
生作文观察能力,拓展想象空间,提高审美情趣。
关键词: 速写 作文 观察 形象思维 审美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不仅设置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而且强调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形成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丰富教学模式。因此,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那么就必须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教师乃至学生家长等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由于我校是一所美术专业学校,每周开设一定节数的素描、色彩、速写课程,每年春秋两季有两次外出一周的写生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小学三年的美术专业训练,刚升上初中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程度的美术专业素养。如何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校内课程资源,发挥专业学校的资源优势,在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健
康发展基础上进行作文教学的尝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当我们呕心沥血,"摘艳寻香午夜中","几番辛苦后",却发现收效并不明显。有资料表明,目前中学生经过六年多的语文教育之后,有90%以上的学生不喜欢写作,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几大顽症:①思维闭塞,思路不清;②思想内容苍白贫弱;③辞不达意,表述不准确。究其原因虽然多方面,但我认为与教师仅仅授给学生"构章谋篇的方法",停留在"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说教层面上,而没有及时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寻找一条切实有效的教学途径不无关系。
教学模式化,作文格式化,准备几篇"万能胶"作文巧妙移植取得高分的现象亟待改变。
作文与美术可谓孪生兄弟,其表现原则、基本思维形式十分相似。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
富的营养。利用美术课程的个性教学特点触发作文教学,促进学生作文智力因素发展。
一、"练眼"中提高观察能力
  在写文章所需要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文字表达力等几种基本的写作能力中,观察力的发展是其他几种"力"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主体

200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论文

只有凭借较强的观察力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而丰富的表象, 记忆力才能加以贮存 ,思维和想象力才能得以展开 ,才会有东西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
  此培养观察能力是作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1.长期练习让观察成为习惯
  最能表现出绘画者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物质世界的新鲜感受,画面生动感人,是速写的一个显著特征。因作画时间短、工具简单,在描绘对象时,放笔直取,它可随时描绘我们周围生活中的任何物象,特别擅长描写运动中的对象和转瞬即逝的动态。在速写教学中,对培养观察力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做 "练眼",通俗的说法就是练习看。曾经作过调查,对于同一事物或事件,常画速写的学生相比于普通学生来说更清楚应该看什么,怎么看;更容易捕捉瞬间和微妙的变化。他们注重整体,所画的这一点、这一局部与其他部位相互比较,这种比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整体分析和理解对象的认知过程。长期的训练使他们养成注
意观察周围生活的良好习惯,这样的习惯无疑更有益于素材的积累。
2、插图驱使对文字的观察
  写好作文,不仅会观察生活,还得会观察文章,特别是教材里不少优秀篇目。借助于速写功底为优秀篇目画插图,可谓是一举两得。在《社戏》一文中"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一幅画面就是一个情节。没有实物的对照,学生在画某个片断的时候,必须纵观全文,联系背景,去所选取的文本中 "观察"--揣摩写作意图、品味词句。同情、殷勤、失望,在平常的速写练习中有这样的神态积累,选择图象就琢磨了文本文字,进而加深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社戏》中一个个能干、善良、淳朴、热情好客的乡村少年群像以及各具特点的个体形象便跃然纸上。每幅插图都有一个 小标题,每幅插图都是一段名篇再现,谋篇布局和字句斟酌
在练眼的过程中间接"开花"。
图1 皓月千里共潮声 图2 月下行船












图3 群童尝豆
3、对照借鉴观察方法
由于速写
时间短,速度快,线条简练的特点,因此对于对象的捕捉必须抓住特征进行有意注意地看和画。学校门口一位保安,来校半年,学生并不陌生。曾要求学生在没有观察准备的情况下对他进行片段肖像描写,很多学生写出来的是同一类型:高高的,瘦瘦的,穿着保安服。于是将这位保安请到教室,要求学生运用速写观察的方法对

200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论文

这位保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基础速写练习技法有三种基本的方法1、定点观察2、散点观察3、综合观察),时间为2分钟。2分钟后以《我们学校的保安》为题对保安进行速写默写和外貌描写。"1米70左右,偏瘦,然而头也小,两根又粗又黑的眉毛,遮盖着眯眯眼。眼角稍微有一点往上翘,看上去一直在笑似的。""他非常爱笑,笑起来一排整齐又白的牙齿露出来。每次笑的时候就会有酒窝,就是不笑,看起来也是甜甜的。""两点豆大的小酒窝,说话还带着点笑味。"学生抓住了保安的外貌特点:爱笑,但各个写出来的又有所不同。速写中的观察方法触发了描写中的观察,看有用的,看了有用成
了朴素的观察哲学,学文学画一生受用。
4、写生中拓展观察内涵和外延
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学校组织学生下乡一周时间进行写生教学实践活动。在一周内学生既要写生创作,又要写写生日记,是进行观察体验的绝佳时期。无论是国画还是水彩,在正式开画前均要画速写,又称为小样,是取景和画面布局的缩影。小样画得好,这张画就算成功了一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不断的对视觉范围内的景、人、物进行观察以决定对它们取舍和裁剪,近、远;主、次;明、暗;虚、实,眼睛不断地告诉大脑从新的视觉角度来观察景物和事物。为了画面的需要,不会放过每一个细节,以取舍和细节
铸造了整体画面。
当一个画面长时间定格在脑海中的时候,线条和文字都是表达的语言和方式。学生的作品中有写景的,有叙事的,有记人的,有抒情的。经过取舍和裁剪的画面富有生活情趣。《乌镇的桥》:它弓着背静默着,友善地等待着每一个游人的脚步。《饭桌上》十张嘴张着,等着榨菜下饭。《雨中午餐》大家一拥而上,我抢过快餐盒,和孙XX倚在一家屋檐下,将菜放在窗台上,就这么站着吃。每一幅速写就是一段线条文字,
  每一篇日记,就是一幅文字速写。视角所触及的花草树木,人情世故,均能入画,均能成话。
二、"练脑"拓展思维空间
"艺术家最重要的东西是穿透世界的眼睛和再造世界的头脑,而不仅仅是一双熟练的手。--吴冠中" 其中再造世界的头脑指的是人的思维。钱学森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是人类三种普遍
的思维形式。具体人的思维,不可能限于哪一种。解决一个问题,做一项工作或某个思维过程,至少是两种思维并用。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一般多用左脑思维,而美术课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左右脑并用或交替使用有利于多方面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人脑的潜能。 
1

200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论文

、画面添加,突发创作灵感。
思维导图发明者英国东尼?博赞说,我们的大脑是运用图像和网络般的联想工作的,思维导图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绘制思维导图的步骤是:①从一张白纸的中心开始绘制,周围留出空白。②用一幅图像或图画表达你的中心思想。③在绘制过程中使用颜色。④将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然后把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再把三级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依此类推。⑤让思维导图的分支自然弯曲而不是像一条直线。⑥在每条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⑦自始至终使用图形。
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合作绘制思维导图:
一张白纸中心画上某一实物(比如一只小鸟)周围留出大片空白。
用相关图像表达所想
在绘制过程中用简单线条勾勒图形。
各分支相连
在分支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
整理成一个连贯的故事表述。 思维导图类似于游戏与作文提纲,在游戏间对行文思路进行梳理并使它逐渐清晰,不经意谈笑间灵感突现。这种方法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又能集中注意力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发展想象和联想能力,为作文前热身注入新的内涵与生机。
2、连环画,撞击思维火花
连环画(有时也称卡通画)是多幅连续图画完整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的绘画形式,每一幅独立画面下配有文字。用画绘故事或用文字写画,这种"变相"作文学生特别喜欢,热情出乎意料地高涨。①教师选择学生不熟悉或未接触过的连环画(或卡通画)若干本除去脚本复印,每四人一小组分配任务自己写脚本。小组成员既要从画面读懂故事的发展,又要兼顾情节的衔接,在实践过程中揣摩作者的创作思路和梳理故事情节发展。②各小组交换脚本绘制连环画,其中画面的衔接和内容的连贯都需要学生积极思维的介入。③完整的连环画展出并评比。整个过程中无论是绘画创作水平还是叙事类故事的情节把握,都比以往有所提高,无论对参与者还是评价者来说,都是一次思维的历练。
三、"练手"提升审美品质
1、丰富情感体验
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美与丑、
善与恶、真与伪都在他们的身边演绎着。每周画文并存的速写日记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和情感路程。他们看的多,画的多,想的也就多。在自家窗口画的风景速写:"我的笔尖触过昏黄的天空,鸟鸣般划破天际,然后停在黑棕色的瓦顶,一点一点,将我在这的回忆瓦解",这样的画面里有淡淡的忧伤;常为

200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论文

奶奶画人物速写的:"她似乎永远那么忙,以至于坐下来让我画时手里也不停歇,不是剥豆就是......"一年的积累可以写出一本图文并茂的奶奶传记,文字间充满温馨与关爱;新闻摘要里的某个人物被丑化头像,底下评论就可见作者对"天下事"的看法......有多少心情可以画、可以写,这里是他们情感的"自留地"。
2、寻找"美"的瞬间
黑格尔认为:绘画所要做的事一般不是造成使人可用肉眼去看的东西,而要造成既是肉眼本身具体化而又可用"心眼"去看到东西。这就促使绘画者在构图时必须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刻。那一刻是美的瞬间,这"美的瞬间"不仅暗含着内蕴的丰富,也倾注作者感受的敏锐与情思,是"迁想妙得"的结果。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就练习速写,经历单个、数个、组合的构图练习和线条的技法训练以后,开始进入构图背后的故事创作。他们不仅仅要去寻找画面,还要去画面中寻找"美的瞬间"。家里、社区、街头、集市;闹嚷嚷人头窜动、安静偏僻的角落只要是生活,经过视觉提炼和心理重组,留下的就是一张张"美的瞬间":有题为:《今天你生气了吗?》中那不和谐的街头闹剧里愤怒夸张的脸;有匆匆而过面无表情的过客让我们感到人情的冷漠;有街头乞讨者久经考验神情直击社会热点;有河面上似一群鸭子的白色泡沫饭盒。图①②③④等画面似一幅幅温情的生活画卷,其中有多少个故事可以诉说,又有多少的人生滋味可以品尝......罗丹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
  能够发现出美来。经过审美组合的瞬间触目惊心,化腐朽为神奇的慧眼弥足珍贵。


图① 听温州唱词 图②今天爷爷当家

图③我看澄澄拔牙 图④甘蔗很甜
3、内化情感储备
走出校园小天地,看到社会众生相画面,不仅刺激着他们的眼睛,同时也刺激着他们的心眼。这些"美的瞬间"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历,拓展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为他们的作文活水提供了真、善、美的源头。"渗于其内,化于其外",学生对生活的积累和情感储备达到比较丰盈的状态,心中的写作欲望就会逐渐萌动和强化,在受到恰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引,就会不可抑制地萌生通过文字倾吐心情的冲动。以"知荣辱,树新风"征文比赛为例,几天之内班级每个同学都交出了稿件
。吴XX同学明了地阐述了自己的爱国观:我们热爱祖国,不单单是用嘴"喊"出来的。叶XX同学就现实生活中荣辱分界线的模糊提出:"荣"就是"荣","辱就是"辱",辨别它,是不需要条件的。篇篇文章都用审美的

200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论文

眼光审视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这样的过程必将使他们从狭隘走向广阔、从肤浅走向深刻,从而带来视界的敞亮与
内心的融合。
四、结语
文无定法,学而有法。在作文教学中搭上速写的马车,在速写教学中播下作文种子,根植学生心灵的土壤,独辟蹊径寻找写作教学的"思维轨迹"。应该承认,速写作文这块田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开发,取得一些可喜的成绩,但离理想的境界还有很大的距离。毕竟"前无古人"---没有经验可借鉴,"后无来者"---专业学校有速写特长学生的条件限制,然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教学途径却是值得一走的。
参考文献
1、《通过艺术的教育》 (英)赫博.里德
2、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面对面 朱慕菊主编
3、美学与美育 曹廷华
4、《美术,另一种语言》 (美)科汉
5、初中生心理学 黄煜峰/雷厉













务实、高效--语文教学的本色
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 郑建胜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为语文课堂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在实践与探索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力图从语文教学本质上进行反思,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有效
预设的创设、教学手段的使用上进行探索与思考,从而建构起务实、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关键词] 教学内容 有效预设 方式手段 务实高效

2001年我国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3年温州开始实施新课程,课改之后,我们的语文课堂一改以前单一,沉闷,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形式多了,花样多了,课堂也多姿多彩了,语文教学课堂如盛装少女,粉墨登场。伴随而来的,专家多了,观点多了,论著多了,我们一线教师的麻烦也多了,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听谁的,该用哪种形式上才是新课改后的课堂,于是我们的老师在承受应试教学压力之外,又多了一重形式教学压力,上一节公开课都要劳民伤财,都要给语文课堂教学穿上了一层迷幻的外套。但是透过这些浮躁眩目的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的苍白与空洞,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反思,我们教给了
学生什么?学生学会了什么?其实,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新的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务实高效的。什么是务实高效。我的理解是,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进一步巩固和验证,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

200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论文

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
  如何才能真正建构起务实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择取适当教学内容,是建构语文课堂教学务实高效的前提
  "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王荣生先生)也就是说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一篇教材,它包含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怎样才能达到务实高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先有一个定位,一个目标再据此去择取合宜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偏离了这一
点。我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三个原则。
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体现语文学科特点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据此,我们在课堂教学内容上一定要紧扣这一特点,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提升学生语文
素养。
笔者有幸于2004年在宁波聆听了某省优质课评比,其中有一堂课《竹影》,老师在讲了一二段后,提了这样问题:"在月光下孩子们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其中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孩子们在看地下的身影有没有烟气,"教师就顺势抓住这一点不放,让同学们讨论为什么会有烟气,我们在下面听课的老师一下子就懵了,这与语文教学有关吗?这与这堂课内容有关吗?讨论好些时间后,学生答不出来,这位老师又不敢讲答案,为什么呢?一讲出来就变成传授式了,最后他说同学们回家去探究吧。很显然这位老师在教学内容的择取上出现了问题,"烟气"的探究是科学学科内容。后来王荣生先生在语文教学通讯上专门针对这堂课发表了评论,他连续用了十几个不知道是什么,虽说有些偏激,但却也是事实。同样的在去年,我观摩了一堂《济南的冬天》,这是一堂比赛课,可能是这位老师要出奇制胜的原因。他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也出现很大偏差,他组织学生不去体会语言之美,情感之美,而让学生去找哪些工笔画,哪些水墨画--这是美术课的内容,而不是语文的教学内容。相反,在首届"四方杯&qu
ot;语文教学观摩课上,一位老师上《我的第一本书》组织学生十次朗读,以读来推进课堂教学,以读来落实语文知识。当然,朗读课并不一定是好课,但通过朗读把方法的演练、字词的落实、文章的理解、人生的感悟串联起来,不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美术课、活动课,实实在在突出语文特点就难得。因此,务实高效的语

200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论文

文课堂教学首先在内容上应凸现语
  文学科的特点,应落实语文知识,要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
2、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体现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
课程目标是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指引者,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阶段目标(写
字、阅读、写作)。
如某老师上《奇异的气象佳景》(上海二期课改篇目)一课,这是一篇平实性的科技说明文,这位老师分析了文章结构和选材之后,重点放在语言品析上,叫学生去找出具有表现力的句子,而事实上因为是篇平实性的科技文,很难找到具有表现力的句子,结果学生勉强找出两句引用的古诗词,老师让学生讲一下修辞手法读读就了事了。纵观这堂课,我们会发现事实上从一开始这位老师内容确定就偏离目标,我们知道平实性说明文,按课标精神一般情况下,应注重培养学生信息筛选能力,科技精神,科学方法,领悟其语言准确性。而这位老师实际上是嫁接了散文的教学内容。其次,这位老师只注重了修辞方法判定,却忽略了对其表达作用的探讨而后者才是我们初中语文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不
同的阶段、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文体,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3、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重视选文的原生价值,要关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
选文是语文教育系统中不可变更的要素,进入语文教学的文章,很大部分不是为了语文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而是凝结了民族精神源泉,渗透到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经典作品,是要学生汲取精神养料,积淀人文底蕴的。我们在教学内容确定上不能只把它当作例子来教,要重视作品的原生价值,要让学生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进行积累。前段时间连续听了三节《端午的鸭蛋》,有一位老师的课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前两节课的老师只侧重于对汪曾祺文章语言的赏析而忽略了文本自身的文化传承的价值。后一位老师从导入到教学的展开到拓展延伸紧紧抓住两条线,既品味语言之美,又感受民俗文化之魅力,整堂课洋溢着浓郁的生活
情趣。
在关注教学内容的同时,我们决不能对其作品肆意多元的解读,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有关这一点,我在《莫将多元解读变成多元误读》
里做了具体的阐述,在此不再多说。另外我们要关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像现在我们的朗读教学这个星期是读出感情,下个星期还是读出感情,小学四年级是读出感情,初中是读出感情,高中还是读出感情。还有我们的作文教学初一到初三全是写出真情实感。这肯定存在问题。
如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连续性有待大家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up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