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马克思》读书小组读书报告

更新时间:2024-01-01 16:0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重新理解马克思》读书小组读书报告

小组成员:印道胜 杨梦嫦 钱立宇 易小青 何 香 卿飞云

本学期我们班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这门课程,为更好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经典原著内容,我们还成立了课外读书小组,共同阅读了俞吾金所著的《重新理解马克思》一书,并且在阅读过程中针对阅读所产生的疑惑和问题,多次进行了讨论、交流,以达到提高认识、拓展思路的目的。下面对本读书小组在阅读后所得的收获及产生的想法同大家分享一下。

经过小组统一安排进度,我们有步骤、有计划的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了对《重新理解马克思》全书的阅读,从本书的阅读中似乎看到了“俞吾金式的马克思哲学”,书中纠正了人们对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误解和盲点,以批判的精神对传统教科书式的进行了重新解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域去理解马克思、理解马克思哲学。当然,对俞吾金先生在书中所提出的一些观点也产生了质疑,并罗列出来以供大家共同探讨。

《重新理解马克思》共分上、中、下三篇,共由38篇研究论文组成。上篇是“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定位”,主要论述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之间的差异、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肯定马克思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没有提出过历史唯物主义以外的任何其他的哲学理论。中篇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探讨了马克思关于本体论、人、实践、空间、异化、辨证

法等基本概念,试图超越传统哲学教科书的理解和解释模式,对这些基本概念作出新的阐释。下篇是“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主要探索了马克思哲学在全球化和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下面临的新的挑战,展示了马克思哲学思想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 主要的新观点

1.关于马克思的思想来源问题。

在1913年,列宁发表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著名论文。在这篇论文里,列宁指出,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部分;即三个主要来源。列宁的这一观点的影响是如此巨大,直到现在我们的教科书还有人民大众都认可这一观点。但俞吾金先生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晚年的人类学笔记的问世后,我们发现仅仅用列宁的三个来源的观点来解释马克思主义是有局限性的。作者认为,三个来源说从根本上未摆脱用“欧洲中心论”出发来理解马克思思想的传统视角,并且无形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局限在对欧洲近代社会分析这一时间跨度上。另外,作者认为,“仅仅停留在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传统见解上,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的理论必定会遭到忽视,至少会被贬损为游离于其基本理论架构之外的、附带性的、枝节性的东西。这样一来,马克思思想也就失去了它本来具有的那种完整的理论形象。”作者认为,在组成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外,还存在着第四个主要来源,那就是英、美、德、俄的人类学思想。第四个思想来源有助于我们形成这样一个认识,

有利于全面地、准确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思想,有利于解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欧洲中心论”倾向,有利于东方人更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特殊的历史状况,从而更自觉地创造历史,朝着有利于人民大众的方向发展。

2.关于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关系的问题。

俞吾金认为马克思继承了西方传统哲学的优秀遗产,同时又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马克思哲学本质上是从属于当代西方哲学的,但它又吸收了近代哲学中许多的精华。最后,马克思哲学既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又承认规律的客观性。马克思哲学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正如马克思自己所指出的:“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中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总之,我们要辩证地理解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本质关系。

另外,俞吾金着重论述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以及马克思对他们的吸收、批判和超越。并且,作者讲到了马克思哲学受到知识论哲学的影响很深。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也深受知识论哲学的侵蚀,而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理论界足够的重视。我们应自觉地批判知识论哲学传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作者接着谈到历史唯物主义概念问题。作者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革命性之所在。晚年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再也没有提过历史唯物主义以外的哲学。可以肯定地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哲学。可是当今,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只是“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他们把马克思哲学的结构理解为两个层面:

“一是基础层面—现代唯物主义,对应于‘世界’概念中的‘自然’部分;二是应用层面—历史唯物主义,对应于‘世界’概念中的‘社会’部分”但是,“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却有它自身的困难。事实证明,通过“一般唯物主义”推出“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可能的。费尔巴哈就是一个例子,当费尔巴哈考察自然时,他是一个纯粹的唯物主义者,而一旦进入社会,他又变为一个唯心主义者了。“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遮蔽和弱化了马克思哲学的真正本质。而且,马克思哲学也被实证化了,又陷入了知识论哲学的泥淖。作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应当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这就是说,“第一,历史唯物主义不仅适合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历史领域,而且同时适合于其他一切领域,是我们研究一切领域的前提性理论;第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和核心’,而且是全部马克思哲学。”在这个意义上说,“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他们三者是一致的。对于此观点的我们还有很多疑惑,下文另有讨论。

3.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问题。

俞吾金先讲了哲学元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区别与联系,并且还纠正了人们对它们二者之间的误解。人们在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元问题时,之所以常常陷入误解之中,是因为他们把哲学与哲学的具体类型混淆起来了。哲学的元问题只有一个,即什么是哲学的问题。而哲学的基本问题则是哲学具体类型的基本问题。比如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知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理解了这一点,误解也就自然消除了。俞吾金先生紧接着又提出了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又是什

么呢?俞吾金先生按照马克思的思想历程对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透辟的分析后指出,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实践问题。实践问题必然展示出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知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扬弃了近代西方哲学关于思维与存在的二元论态度。“认识到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实践问题,也就从根本上解构了传统教科书关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元论体系模式,从而不仅仅把实践理解为马克思认识论的基础,而是理解为马克思全部哲学思想的基础。这样一来,马克思哲学的内在统一性就获得了根本的保证。”此外,由于中国哲学是人生哲学,中国哲学的重点始终落在社会历史观上,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观点来理解中国哲学只能将全部工作简单化。中国哲学注重的是直觉,是整体把握,而不是抽象的分析思维方式,因此,只有用马克思的实践观理解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宝藏才能真正被发掘。

4.关于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的概念。

俞吾金首先区分了形而上学与知性形而上学的不同。“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构成哲学的基础理论,它由本体论、心理学、宇宙论和神学四个部分组成。我们知道,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把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学称之为‘知性形而上学’,并批评其思维方法是机械的、非此即彼的。”也就说知性形而上学只是就思维方法而言的。知性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也就是我们的教科书上所讲的那样,是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地方法。而这都是近代哲学过多地重视认识论、方

法论思想倾向的影响,才对形而上学产生了误解,并且把形而上学本体论部分给抹杀掉了。而哲学在本质意义上是幸而上的,是具有本体论承诺的。马克思哲学也不例外。马克思哲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马克思思想的成熟,而逐渐成熟和完善起来的。在这个历程中,马克思哲学也就相应地出现了几个本体论:自我意识本体论、情欲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生产劳动本体论和社会存在本体论。马克思对自己的思想同样采取批判的态度。自我意识本体论、情欲本体论伴随着马克思思想的成熟而被抛弃了。马克思坚持的只是后面这三个本体论。“一般说来,马克思哲学作为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理论,可以称之为‘实践本体论’,它主要凸现的是革命的、批判的实践活动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本体论上的优先性;马克思哲学作为批判地解释客观世界的理论,就其一般形式而言,可称之为‘生产劳动本体论’。这种本体论表明,生产劳动或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全部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具有本体论上的优先性;就马克思哲学作为探索人的社会生活的深层结构而言,又可称之为‘社会存在本体论’。”

5. 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问题。

首先,作者理清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学说与马克思“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学说的理论历史纠葛,澄清了自恩格斯开始以至后来人对他们的理论之间存在的误解。其次,作者论述了“普通个人”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并且指出“在我国,人道主义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淡薄,竞争、创新、开拓精神的缺乏和家长制作风及平均主义观念的泛滥,都与马克思关于‘个人’问题的理论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

有关。”当前,对“普通个人”存在着种种误解。例如,认为主张强调“普通个人”就是主张“个人主义”等等。因此,我们在坚持集体主义的同时忽略了“普通个人”的个体性,这与现在的商品经济时代是不相吻合的。商品经济是鼓励人的独立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反过来,这些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马克思哲学就是以现实的,普通的个人为出发点,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它的归宿的。紧接着俞吾金先生着重论述了“个人全面发展”的理论,作者对人们关于马克思个人全面发展的理念的误解作了纠正,认为人们将马克思的“个人全面发展”的理念理解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是一种误读。将马克思哲学中的个人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人,这就无形中抹杀人的个体性、特殊性,这是不符合马克思哲学观点的。作者又自然而然地谈到马克思哲学与人道主义的关系。作者驳斥了将“两个马克思”对立起来的观点,即认为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而晚年的马克思主义是反人道主义的。作者坚持将这“两个马克思”统一起来。作者认为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是坚持传统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而晚年的马克思则坚持新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一直都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将它淡化、曲解、遗忘了。因此,我们“不但应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且应该理直气壮地把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导性理论,从而真正为实现以个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核心内容的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奋斗。”

6.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物质观、时空观。

“在传统的哲学教科书的视野里,马克思的物质观可以表述如下:世界统一于物质(亦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9]这种观点看似正确的、合理的,实质是曲解了马克思哲学的物质、时空观。这是传统的旧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不是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的物质观中最核心的概念是“物化”。“物化”有两种含义:“一是一般的含义,即任何劳动产品都是活劳动的一种物化;二是特殊的含义,即在私有制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商品、货币等)被主体化了,而人反而被物化(即异化)了。”传统的唯物主义是以静态的、直观的方式去看待物质和物质的存在形式,而马克思则以实践的观点去理解物质。同样,在时空观上也存在着传统的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传统的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而马克思则突破了这些框架,而是把全部讨论置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生产劳动的基础上,来展示人活动于其中的整个世界图景。而且,马克思的时空观还是社会形态时空观。在三大社会形态(即前商品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和后商品经济社会)中,时空概念有着质的差异,这也就为比较哲学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纠正了当前在比较哲学研究中存在着“形似”而非“神似”的误区。

二、 我们的一些质疑

1.俞吾金的“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否在排斥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共同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志性成果是历史

唯物主义,恩格斯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者之一和主要阐发者,对恩格斯的排斥必将导致对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共同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排斥。

2.在谈到历史唯物主义时,俞吾金说,“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和核心’,而且是全部马克思哲学”[1](P139)。但在谈到作为实践诠释学的马克思哲学时,他又说,“实践诠释学本质上就是马克思哲学”[1](P416)。

3.在谈到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时,作者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实践唯物主义……”[1](P111)。但在谈到作为解构理论的马克思哲学时,他又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乃是人本主义……”[1](P402)

4.在谈到作为全面生产理论的马克思哲学时,作者说:“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不但为我们重新阐释马克思哲学提供了一把钥匙,而且这种重新阐释必定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即马克思哲学也就是全面生产理论。”[1](P387)但在谈到重构马克思哲学时,他又说,马克思哲学是一元论体系,“这一体系的主导性线索乃是‘物——价值——时间——自由——革命’”[1](P461)。

5.在谈到马克思对存在、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关系的思索时,作者说:“马克思哲学的实质不是自然哲学,而是实践哲学;不是历史哲学,而是经济哲学;不是逻辑学,而是法哲学。”[1](P227)但在谈到马克思的物质观时,他又说:“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才是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才是马克思考察其他一切问题的前提。”[1](P283)

6.在谈到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时,作者说:“在马克思的全部哲学理论中,实践居于基础和核心的位置上。”[1](P111)但在谈到马克思本体论的本质属性时,他又说,“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和核心就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1](P216)。

三、总结

《重新理解马克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域去理解马克思、

理解马克思哲学,我们从中看到了很多新颖的观点,也得到了一些启发,虽然我们也提出了一些质疑,但总的来说还是收获良多。阅读的目的在于吸收书本的知识精华,我们的阅读也是如此。事物都是很难企及完美的,纵使此书有些观点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仍存在着很多质疑,但总体而言,我们的阅读实现了提高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认识、拓展了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思路的目的。

注:[1] 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uh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