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日志 - 学习用《论语》的智慧,涵养师德一课有感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23 04: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哈尔滨市南岗区2018年中小学教师远程通识培训研修日志

日期 课程名称 2018/11/12 填写人 主讲人 贾会丰 用《论语》的智慧,涵养师德 汤丽 1.本课最引起我关注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幸福指数,如何拉近与学生间距离,在实践中教学得法,循循善诱 2. 学习本课后我的反思体会(不少于200字): 学习【用《论语》的智慧,涵养师德】一课有感 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至少可以给我们教师以下几点启示: (一)教师要“博学” 孔子因为“博习”,掌握各方面的知识,最终成为受人尊敬的万世师表。一名优秀的教师必然是一位学识渊博、底蕴丰厚的人。因为青少年学生有一个特点,爱提问题,什么都问,往往还提出一些怪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如果教师博览群书,就能及时对学生的问题答疑解惑,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交流,在学生中间就有威信,他们就更喜欢找你谈,教师就可以用自己的学识、才能、品格去影响学生。 (二)教师要“精学” 教师不仅要成为具备多方面知识的“通才”,还应该成为某些学科的“专才”。孔子学琴,从谱子到技法,再到思想感情,最后联想到作曲的人,对音乐的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因而能精于音乐。具有深厚知识的教师,往往能深入挖掘教材中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并有效地教给学生,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 (三)教师要“勤学” 孔子读书很勤奋,当时的书是竹简,就是用熟牛皮绳把竹片编联起来,在上面用刀刻上字,这就是当时的书。孔子因为读书勤奋,翻阅的次数太多,牛皮绳曾翻断了多次,这就是“韦编三绝”的故事。 (四)孔子的“因材施教”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 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 “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 “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 “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 ”孔子马上回答: “对,应该立刻实行。 ”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 “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说: “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 正是在因材施教的智慧熏染下,孔子十年弘道,诲人不倦,终得桃李遍天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五)现代教师的“因材施教”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大文豪钱钟书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如果我们试图把钱钟书培养成物理学家,或者把爱因斯坦培养成文学家,我们这些努力最终是失败的。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最佳发展。作为教师,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方能 “因材施教 ”。 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事情已经过去了,但在心里却总过不去,我们的心灵困顿,有多少呢?其实都是在自我折磨,在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的伤害自己,每天醒来满脑子都是这些事,这个痛苦把自己折磨得太深,不知道生了多少气。 其实,做老师要宽容一点,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或多或少会犯一些错误,正因为犯错误,才能让他成长起来,长大以后不犯错误。教师要容许学生犯错误,但一定要让他改正。 读《论语》品为师之道,会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且思且行,以淡定从容的心态把握教育生涯,用思想的清泉润泽每一颗心灵,用经典的睿智引领彼此前行,不忘初心 ,立德树人,携手走最远的路! 评价 1.我对今天的培训活动感到:○满意 ○一般 ○ 不满意 2.我对本次远程培训的意见和建议: 满意;很实用,体育课的视频教学很棒,如果有如何评课,如何进行集体教研就更棒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ug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