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

更新时间:2024-03-02 10: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

富顺县晨光小学 黎明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特别强调要“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上课前只备教材而不备学生,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要大大深于对学生的理解,这样就造成了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只是流于形式,而在学什么、怎么学等方面还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学”,并不考虑学生已知什么,在预习时了解了,现在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又是什么。这种教学在本质上还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笔者认为,教师要想真正尊重学生,不仅要在教态、教学语言等这些外在形式上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地去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去教学。那么,教师应该了解自己学生哪些方面的情况呢?

-、在授课前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惟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而这影响学生学习的惟一的重要因素却恰恰是我们教师平时最容易忽略的。

记得曾经听过两节教学汉语拼音a、o、e的课,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于两位教师对“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一点探明的情况不同,教

学效果截然不同。

第一节课上,老师甲刚出示书上图画时,学生中许多人口就发出“a—a—”的声音,老师甲很严肃地立即把图片背在身后,组织教学,等大家安静后又拿出图片,下面仍有“a—a—”的声音。

老师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a。

老师:老师问的是图上的是什么? 学生:医生在给小孩看病。

老师:医生在给我们看嗓子时,让我们发什么音? 学生无序的答道 :a—a—

老师:图下的这个字母就读??(还没等老师读,学生又读开了。) 老师:看看谁的嘴闭得最严。听老师读。(范读a后学生齐读。) 教学o、e时情况类似,整个课堂教学使人感到无序、不舒服。 第二节课上教师乙也是先出示图片,但当学生口中随便发出“a—a—”声音时,教师乙没有指责,而是鼓励学生说:“我知道许多同学都会读,我要找最守纪律的同学来当小老师教师大家”。学生们立刻把腰板挺得直直的,。小嘴闭得紧紧的。这时老师乙找了一名学生站到前面并提示大家:“注意听,他的发音对不对?注意看他的发音时的口型是什么样的。谁听得看得最认真,我们就选他来当下一个小老师。”当学生掌握了a的读音后,出示图片,讲清医生在给我们看嗓子时,我们张大嘴巴发的音就是a。“谁带着大家再读读?”整个课堂活泼又有序。

为什么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教师的处理下,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却有如此大的差别呢?究其原因就是两位教师在教学前对学生原有的汉语拼音水平了解的程度不同。老师乙在开学初对本班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在全班45名学生中,有38人在幼儿园初步学过汉语拼音,有5人虽然没有上过幼儿园,但家长也多多少少教过一些拼音,只有两人从来没有接触过拼音。根据课前对学生在知识方面的了解,又结合一年级学生表现欲望比较强烈的年龄的特点,把传统拼音教学中的“听老师读”变为“听同学读”,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同时老师又适时地提醒学生注意看口型,注意听发音,真正起到了主导的作用,这样既保护、调动了曾经学过拼音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教会了那些不会发音和发音不准的学生,做到个性和共性共存。而甲老师呢,由于根本就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汉语拼音水平,始终把自己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强迫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无论学生学过还是没有学过拼音,一律从零开始,因此课上就出现了“此起彼伏”的“a”声音。

由此可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花些工夫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并据此进行针对性更强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语文学习的

过程中来,学生也才能在语文课上得到切实的收获。 二、要了解学生在阅读时的兴趣点、疑问点

教师与学生在看待课文的角度上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教师一般偏重于教材的语言形式,而学生则侧重于课文的内容。如在教学《海洋

是未来的粮仓》前,我根据教材的教学要求,把课文中第二部分的教学作为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总分结构”,在教案中只是安排把介绍几种动物的句子读一读,并没有打算让学生反复说。但后来我发现学生在课前搜集的资料中,数量最多的是动物的种类。根据学生这个兴趣点,我对原子能教案进行了复备,在原有的第二部分教学设计中加入了一个环节,即让学生把分述部分读完后,说说除了书上介绍的这些动物,还知道哪些海底动物活动的方式。“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我想取得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正因我了解了学生的兴趣点,及时地调整了教案,做到了师生教学活动的“同步”,达到了心理共鸣,保证了教学信息的最佳传递。

另外,因为学生和教师在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看完一篇课文后,教师认为的难点甚至教参写明的教学难点学生的疑问点有时并不吻合。如《小珊迪》一课,教参上写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善良、诚实的品质,而学生在预习时却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马车只是把小珊迪的腿轧断了,人的腿断了,并不一定会死呀,为什么书上的小珊迪却死了?”从学生的这个疑问点,我了解到学生们并没有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没有真正了解小珊迪所处的环境,没有体会到小珊迪悲惨境的命运,因此上课时我就以学生的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同学们上节课提的问题很好,我也有这样的疑问,假如我们的腿断了,上医院让医生把骨头接上,再打上石膏,休息几个月就可以好了,那么小珊迪的腿断了,怎能么就死了呢?大家认真读读课文,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好好思

考一下这个问题,看谁能告诉大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正是学生此时不懂而想懂的,因此学习起来极其认真,讨论也非常热列,最后学生从小珊迪的家境、外貌描写,以及乞求我买火柴的情形中明白了:小珊迪即使没被车撞,活下来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更何况在寒冬腊月中,腿被轧断了,没有钱看伤,腿上的鲜血不断地流着,等待他的只有死亡。在我们看来不是致命的伤势,放在小珊迪身上却使他失去了小小的生命。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一种非常沉重的气氛中,同情小珊迪的悲惨命运,愤恨那个黑暗的社会。这篇课文虽然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但学生却理解得非常深入,主要就是因为课前我了解到学生的疑问点,并把它当作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三、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社会环境的不同,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和持征,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不同的。如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外向,口头表达能力较强,就让他表述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课文意思虽然明白,但就是语言表达得不太清楚,这时可以让他们“以读代析”;还有一类学生性格内向,既不爱说,也不爱读,只是独自默默地读、画、听。这就要求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并在课堂上尽量根据其特点使其扬长避短。我在讲《趵突泉》最后一节时,让学生根据书上的介绍把各种小泉“吐泡泡的样子画下来,这时我找了一个平时美术在成绩较好但性格极其内向的学生到黑板前面,他画得既美观又符合书上的意思,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

接着,我又找了几个擅长朗读的学生把小泉生动有趣的样子通过朗读体现出来。这样做,就给个性不同的学生创造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使他们感到在语文学习上有一种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对学生的了解放到与对教材的理解同样的高度,尽可能地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情况,了解他们的需要、动机、思想、感情和愿望,善于把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动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特点及效果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对学习活动的实际操作进行控制调节,实现

“主导”和“主体”的完美结合。

接着,我又找了几个擅长朗读的学生把小泉生动有趣的样子通过朗读体现出来。这样做,就给个性不同的学生创造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使他们感到在语文学习上有一种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对学生的了解放到与对教材的理解同样的高度,尽可能地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情况,了解他们的需要、动机、思想、感情和愿望,善于把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动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特点及效果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对学习活动的实际操作进行控制调节,实现

“主导”和“主体”的完美结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ud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