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因病机之探析

更新时间:2023-07-22 14:3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因病机之探析

专业:中医内科学 姓名:张晓国 学号:201210511814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现代医学名,DN在中医古籍中并无独立病名记载,但对其已有一定认识,并有消渴、脾瘅、消肾的记载。本文从糖尿病肾病病性为本虚标实证、脾肾亏虚是糖尿病肾病发病之本、糖尿病病变的脏腑主要与肺、脾、肾相关、痰瘀互结贯穿糖尿病肾病整个发展过程四个方面浅谈DN的发病机制,对DN的发生发展有较全面的认识,指导临床诊治。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脾瘅

引言:糖尿病肾病(DN)属于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临床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病,是目前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统计糖尿病肾病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率的60% ,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肾脏损害,若控制不好,肾损害发展速度较快而进入终末期——尿毒症期,此时患者必须接受透析或肾脏移植治疗。近年来,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人数明显增多,DN的发病率也随之呈上升趋势,因此,DN的早期发现及治疗问题备受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早期诊断和治疗。DN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明确。近年来研究表明,DN的发病是由糖代谢异常(多元醇通路和蛋白激活酶C(PKC)的激活、蛋白质的过度非酶糖基化)、血流动力学改变、脂代谢紊乱、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异常也是重要的参与因素,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肾小球内的高压力、高灌注、

高滤过与其密切相关。其他如胰岛素抵抗[2]也是DN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l 对DN中医病名的认识

糖尿病肾病是现代医学名,DN在中医古籍中并无独立病名记载,但对其已有一定认识,并有消渴、脾瘅、消肾的记载。据其临床表现多认为属中医“水肿”、“尿浊”、“关格”等范畴。如《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日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经文提示以下意义:一、脾瘅是以口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瘅者热也,脾瘅即是脾热;二、脾瘅是由嗜食甘美多肥的食品所引起;三、脾瘅可以转化为消渴,或者说脾瘅是消渴之先兆病症;四、消渴可用佩兰治疗,以祛浊清热。《灵枢·五变》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灵枢·五变》云:“肾脆则善病消瘅”。《千金要方》记载:“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百病滋生。”《圣惠方》指出:“三消者,本起肾虚,或食肥美之所发也。”故后世医家认为本病的形成多与禀赋不足,五脏柔弱,情志失调,过食肥甘厚腻,劳伤太过,肾元亏虚相关。《圣济总录》云:“消渴日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衰疲,气化失常,开阙不利,水流聚于体内而出现水肿。”近年来,大多学者通过对DN的深入研究。认为其病位在肾,故把消渴病日久出现的水肿、胀满、

尿浊、关格等统称为消渴病肾病,此病名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2 糖尿病肾病病性为本虚标实证

糖尿病肾病属中医消渴病并发症,它的病因同消渴病.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太过等密切相关;病位在肾,涉及五脏六腑。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阴两虚、脾肾气虚、五脏气血阴阳俱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水湿、浊毒、湿热等。临床多虚实互见。其发展规律为:燥热伤津耗气一阴虚或气虚一气阴两虚一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而瘀血、水湿、痰浊等标证贯穿糖尿病肾病整个发展过程。由此,可以看到其中医病机演变特点:消渴日久,在气虚、阴虚、阳虚等本虚的基础上,血瘀、痰浊贯穿疾病始终,肾络微型瘢瘕形成,虚实夹杂,伴随疾病发展,肾元虚损,气血不足,浊毒内魉。倪斌[3]认为:DN的主要病位在肾,肾元不足是本病发生及发展的主要病机特点。南征教授[4]首次以“消渴肾病”命名,创立“毒损肾络”的病机学说,认为毒邪损伤肾络贯穿DN始终。

3 脾肾亏虚是糖尿病肾病发病之本

糖尿病病变的脏腑主要与肺、脾(胃)、肾相关。尤其以脾肾更为重要。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为封藏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先天之精的充沛。须得到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而后天之精的运化,又须借助先天之精活力的推动,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生命活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不论是多食甘美,饮食失节还是情志刺激.暴怒伤肝等.都会使脾胃受损,首先影响运化功能,使脾脏不

能散精.不能将水谷之精微七输于肺,肺津干涸,化燥生热。故可见口渴喜饮之症;同时。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不能滋润于胃,胃阴不足,虚火内生。则消谷善饥;脾虚失其健运,不能转输水谷精微.精浊不分,统摄尤权.反而随尿液排出.则出现尿浊、尿甜。脾主升清,脾虚其气不升反而下降,精微物质趋下,故小便频数而蟹多;水谷精微不能濡养伞身肌肉,故形体消瘦。脾虚日久及肾,肾气亏虚.失于封藏.精关不固。精微下泄随小便排出而形成尿浊(即蛋白尿)。蛋白尿的出现,是糖尿病肾病临床诊断的标志;消渴日久。累及阳气.肾阳虚弱.失其主水之职.不能蒸腾,气化失常.膀胱开合不利,水道不畅。故水湿潴留而泛溢肌肤。则出现水肿等症状。水肿的出现常是糖尿病肾病病情加重的主要标志。同时,先天禀赋不足,是DN重要的内在因素,而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之病,当责之于肾,肾为阴阳之地、水火之脏,肾阴、肾阳亦称元阴、元阳,这就相当于西医所讲的遗传因素。在糖尿病肾病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受损,容易导致DN。糖尿病肾病伤津耗气日久又伤及脾肾,导致脾肾更加亏虚,阴损及阳,最终导致肾阴阳俱虚证。疾病由脾累及到肾时。疾病已经很严重。《论治要诀》云:“三消久而小便不臭,仅作甜气,在尿中滚涌,更有浮溺如猪脂,此精不禁,真元竭矣。”此时阴阳气血俱虚,这也符合DN由轻转重,由浅入深,“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的慢性演变过程,也符合中医“久病及肾”的病变规律。由此可见,脾肾亏虚是糖尿病肾病发病的根本,是发病的关键。

4 痰瘀互结贯穿糖尿病肾病整个发展过程

痰湿是水液代谢障碍而产生的病理产物,而又是致病因素,痰湿的产生是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肾虚不能蒸腾气化、输布津液,津凝、水阻导致痰浊潴留,痰湿粘滞,致病缠绵难愈,遂成为DN不易蠲除之因。消渴日久损及阳气,阳虚寒凝则血瘀;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朝百脉,痰阻脉道,血行不畅而致血瘀,故日:“久病多瘀”;久病必虚,气为血之帅,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而为血瘀;阴虚火旺则煎熬津液,血行艰涩而为瘀。同时,痰湿与瘀血可以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若治疗不当,痰瘀互结会越来越重,病情也会逐渐加重。DN是慢性进行性损害,痰瘀贯穿DN的整个病程。在早期,热邪伤阴耗气,致使气阴两伤,经脉失养,且久遭熏灼,使经脉不和,络脉瘀阻,阴虚内热,炼液成痰,水液代谢失常,痰湿内停;至中期,气血逆流。肌肤充血.血脉不活,痰瘀互结,阴损及阳,阳虚水泛,后天中焦受损,脾虚湿困,运化失常,不能升清而精微下注,痰湿内停,加之血瘀阻络,痰瘀互结更损肾络;晚期时,气血阴阳俱虚,水湿内停,肾元虚损。气机逆乱,痰湿瘀血互结,浊毒内留。三焦闭塞。五脏受累,中焦失和,不能交通上下,终成关格.终成关格。长期的临床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多因消渴日久及脾肾,脾肾阴阳两伤,痰浊瘀血阻络而成。DN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这与其病性本虚标实有关,虚则以脾肾亏虚为本,实则以痰浊、痰湿、血瘀为标,且贯穿糖尿病肾病整个发展过程.故治疗上宜用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方法,在不同阶段,扶正与祛邪有不同偏蓐。辨证施治加减用药,共同达到治疗糖尿病肾病之目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说:“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糖尿病肾病重在防治,如何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让疾病不要发生或是在疾病早期得到控制是我们应该努力做的。

参考文献

[1]Boyd-white,J,Williams JC.Effect of cross-linking in matrix permeab111ty:A Model for AGE-modified basement membranes[J].Diabetes,1996,45:348.

[2]林善琰.糖尿病肾病发展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2001,40(11):782-78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u9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