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第一部分:02~11年真题

更新时间:2023-09-19 03:35:02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2年生理心理学

一、 单项选择题

1. 异相睡眠脑电活动相当于( D )8P141

A.慢波四期 B.慢波三期 C.慢波二期 D.慢波一期 2. 是基底神经节的组成部分。( B )1P17

A.隔核 B.屏状核 C.齿状 D.球状核

3.当人们闭幕养神,内心十分平静时,记录的脑电图多以 次/秒为主。( C )1P19

A.0.3~5 B.4~7 C.8~13 D.14~30 4. 是神经递质。( B )1P22

A.核糖核酸 B.胆碱类 C.三磷酸腺苷 D.脱氧核糖核酸 5.猫的 标本,使其陷入永久性睡眠。( C )8P146 A.间脑 B.去大脑皮层 C.孤立脑 D.孤立头 6.双侧或右内侧枕-颞叶皮层之间的联系受损,多导致 失认证。( D )3P60 A.联想性 B.统觉性 C.颜色性 D.面孔 7.音强的物理学基础是( A )2P42

A.振幅 B.频率 C.频谱 D.相位 8.静息电位细胞膜的状态是( A )1P21

A.极化 B.复极化 C.去极化 D.反极化 9.与图形和客体的轮廓或运动感知有关的视觉皮层区是( B )2P36

A.V1 B.V2 C.V3 D.V4 10.视网膜上的 细胞,对光刺激的编码是全或无的数字化编码。( D )2P36 A.视杆 B.视椎 C.水平 D.神经节 11.词聋患者大多数是 皮层受损所致。( C )3P60

A.两侧颞叶的22区或42区 B.右侧颞叶的22区或42区 C.左侧颞叶的22区或42区 D.两侧颞叶的41区 12.神经元的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 ( B )1P20

A.幅值增高,频率不变 B.频率加快,幅值不变 C.频率加快,幅值增高 D.频率加快,幅值降低 13.海马损伤表现出的记忆障碍是( C )6P113

A.瞬时性遗忘 B.逆行性遗忘 C.顺行性遗忘 D.反应性遗忘 14.艾森克认为条件反射能力弱者多为( A )11P181

A.外向人格,神经质人格维度较高 B.外,低

C.内,高 D.内,低 15.内侧膝状体是 传入通路的皮下中枢。( A )2P43

A.听觉 B.视觉 C.躯体觉 D.嗅觉 16. 是表述记忆。( B )6P106

A.联想性记忆 B.情景性记忆 C.习惯性记忆 D.程序性记忆 17.美国心理学家坎侬,关于情绪生理心理学方面提出了 理论。( C )9P152

A.情绪激活学说 B.情绪动力定性学说 C.情绪丘脑学说 D.情绪边缘学说

18.近年来所积累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的腹内核是 中枢。( A )8P136 A.雌性性行为 B.雄性性行为 C.饥饿 D.饱食 19.静止性震颤是 损伤所致。( D )10P174 A.小脑 B.锥体系 C.前庭核 D.锥体外系 20.中国学者早在30年代研究的与情绪生理机制有关的标本是( A )9P154

A.怒叫反应 B.假怒反应 C.自我刺激反应 D.神经盲

1

二、 多项选择题

1. 是非条件抑制过程。( AC )1P19

A.外抑制 B.延缓抑制 C.超限抑制 D.分化抑制 2.与味觉有关的脑结构是( BC )2P49

A.杏仁核 B.孤束核 C前岛叶 D.前梨状区 3. 学习模式是非联想式学习。( CD )5P86

A.印记式 B.认知 C.习惯化 D.敏感化 4. 是边缘系统的结构。( ABC )1P17

A.胼胝体下回 B.海马结构 C.下丘脑、乳头体 D.桥脑被盖 5.长时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 AD )6P100

A. 生物化学 B.长时程增强效应 C.三突触回路 D.脑细胞与突触的变化

三、 填空题

1.考察人脑两半球言语听觉功能不对称性的研究方法为 双耳分听试验 。7P123 2.颞下回远离枕叶部分与 三维物体 的认知学习有关。5P92

3.对于情绪性攻击而言,杏仁核发生 兴奋性 的调节作用。8P140

4.联络皮层中的 多模式感知 细胞,能将多种模式的 感觉信息 综合为复杂的 知觉 。3P61 5.进些年在心理学中出现了 智力结构 的新概念,将智力分为 晶态智力 和 液态智力 。11P184 6.神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是从一个神经元“全或无”的单位发放

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 级量反应 总和后再出现发放的过程, 即“全或无”的变化和“级量反应”不断交替的过程。1P21

7.记忆的双重分离现象能最可靠的证明 编码和存贮 信息过程和 提取 信息过程是三个不同的记忆过程。P106

四、 名词解释

1.皮电反应:是由皮肤电阻或电导的变化而造成的。

皮肤电阻或电导(电阻值的倒数)随皮肤汗腺机能变化而改变。 交感神经兴奋,汗腺活动加强,分泌汗液较多。

由于汗内盐成分较多使皮肤导电能力增高(电阻值减小),形成大的皮肤电反应。 皮肤电反应只能作为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的直接指标,

也可以作为脑唤醒、警觉水平的间接指标,但无法辨明情绪反应的性质和内容。 9P158

2.逆信使:神经信息在细胞间传递过程中,除了参与从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信息的递质与受体结外,由突触后释放一种更小的分子,迅速逆向扩散到突触前膜,调节化学传递的过程,将这类小分子物质称为逆信使。已知的逆信使有腺苷和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碳(CO)。1P23

3.超柱: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检测功能柱组合而成,是简单知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3P61

4.内隐记忆:是一种非表述记忆,指本人并未觉得已经记住的事,经过测查证明在脑内留下了深刻印象。6P106 5.单突触反射:反射弧结构中,只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形成单个突触的反射,就是单突触反射。10P167

五、 简答题

1.论述巴甫洛夫朝向反射理论。4P76

答: 1.. 神经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狗唾液条件反射实验中发现:对于已经建立起唾液条件反射的狗,给予一个

突然意外的新异性声音刺激,则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立即停止,狗将头转向声源方向,两耳竖起,两眼凝视,瞳孔散大,四肢肌肉紧张,心率和呼吸变慢,动物做出应付危险的准备。

2

2.. 巴甫洛夫认为这种对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射本质是脑内发展了外抑制过程。

新异刺激在脑内产生的强兴奋灶对其他脑区发生明显的负诱导,因而抑制了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活动。 随着新异刺激的重复呈现,失去了它的新异性,在脑内逐渐发展了消退抑制过程, 抑制了引起朝向反射的兴奋灶,于是朝向反射不复存在。

3.. 由此可见,巴甫洛夫关于朝向反射的理论主要是根据动物的行为变化,概括出脑内抑制过程的变化规

律,用他的神经过程及其运动规律加以解释。具体地讲,脑内发展的外抑制是朝向反射形成的机制,而

主动性内抑制过程――消退抑制的产生引起朝向反射的消退。

2.眼睛的随意运动有那些方式?在视觉中有什么意义? 2P31~32

答:1.. 辐辏运动和共轭运动都是眼睛的随意运动: 辏:(còu)

1... 眼睛的运动有许多方式,当我们观察位于视野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

两眼共同转向一侧。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称为共轭运动。

2... 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称为辐合。

物体由眼前近处移向远处时,双眼视轴均向两颞侧分开,称为分散。 辐合与分散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总是反方向运动,称为辐辏运动。

2.. 人们在观察客体时,有意识地使眼睛进行这些运动,

以便使物像能最好地投射在视网膜上最灵敏的部位——中央窝上,得到最清楚的视觉。

3.什么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两者受损后各出现什么样的症状?10P173

答:1.. 锥体系症状是神经科医生用来论断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又称上运动神经元)及锥体束受损的根据。

它包括肌肉强直性痉挛所引起的硬瘫、深反射如膝跳反射亢进以及一些特殊的病理性反射:

如巴彬斯基反射、踝阵弯反射。

与这些亢进的阳性症状相伴随的是皮肤浅反射的减退或消失,最常见的是肤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 2.. 与此相对应的是脊髓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又称下运动神经元)。

受损的症状,表现为肌肉张力消失、肌肉萎缩、软瘫、浅反射和深反射均消失。

六、论述题

1. 前额叶联络区皮层与何种功能有关?用什么实验怎样证明?5P93

答:1.. 关于前额叶皮层与学习记忆的关系问题,1935年雅各布森的延缓反应实验,一直被誉为经典研究的范例。实验:让猴观察眼前的两个食盘,其中一盘内有食物,然后将两食盘盖起来再用幕布将它们遮起以避免猴

盯视食盘。几秒或几分钟后将幕布拿开,观察猴子首先打开哪个食盘盖。如果猴打开原先放好食物 的食盘盖,它就会得到食物奖励。对实验程序稍加修改,只有当猴记住前一次获得奖励食盘的位臵,

下一次打开另一位臵食盘的盖,才能再次得到奖励。

这种行为模式称为交替延缓反应。延缓反应和交替延缓反应既是空间辨别学习模式,又是短时记忆的行为模式,即是时间-空间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正常猴对于不同延缓时间的延缓反应,甚至是几分钟的延缓反应,也很容易建立起来。但是,对双侧前额叶损伤的猴即使是建立1~2秒钟的延缓反应,也十分困难。 2.. 前额叶皮层损伤引起短时记忆障碍,是导致延缓反应或交替延缓反应困难的主要原因。仔细分析延缓反应的行为模式,我们可以将之归纳为两个不同的因素:空间辨别反应和时间延迟反应。只有两个因素同时存在,前额叶皮层损伤行为障碍才能表现出来。如果仅仅要求动物进行空间辨别反应,则前额叶损伤并不影响这种行为模式的训练;对动物仅进行延缓条件反应不伴有空间辨别,这种行为模式也不受前额叶皮层损伤的影响。由此可以认为,前额叶联络区皮层与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复杂综合功能有关。

2003年生理心理学

一、 单项选择题

1. 是非条件抑制。( B )1P19 A.消退抑制 B.超限抑制 C.分化抑制 D.延缓抑制

2.级量反应的电生理现象是( A ) 1P20

3

A.后兴奋电位 B.动作电位 C.峰电位 D.神经元单位发放 3.动作电位上升部分是由膜的 过程而引起的。( B )1P22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后超级化 4.视网膜中央凹的周边的视网膜( B )2P35 A.感受单位较大,视敏度高 B.感受单位较大,视敏度差 C.感受单位较小,视敏度高 D.感受单位较小,视敏度差

5.外侧膝状体是 感觉的皮下中枢。( C )2P36 A.躯体 B.听觉 C视觉 D.嗅觉

6.人最敏感的声波是( B )2P41

A.300~800赫兹 B.400~1000赫兹

C.500~1200赫兹 D.600~400赫兹

7.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是( D )。2P47

A.细胞分工编码 B.调频式编码 C.级量反应式编码 D.强度差编码 8.与味觉有关的脑结构是( C )2P49 A.疑核 B.豆状核 C.孤束核 D.橄榄核

9.躯体感觉的主要初级皮层区位于( D )2 P51(图)

A.额叶的中央前回 B.顶叶的中央前回 C.额叶的中央后回 D.顶叶的中央后回

10.音乐失认症患者,多为 次级听皮层受损所致。 ( D )3P60

A.左颞叶21区或41区 B.右颞叶21区或41区 C.左颞叶22区或42区 D.右颞叶22区或42区

11. 是非联想式学习。( A ) 5P86

A.习惯化 B.印记式学习 C.经典条件反射学习 D.观察与模仿式学习 12.证明前额叶皮层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经典实验是。( A ) 5P93

A.交替延缓反应 B.延缓不匹配训练 C.空间辨别学习 D.辐射状多臂迷宫 13.简单空间辨别学习中枢位于( A ) 5P98

A.海马 B.前额叶皮层 C.顶枕颞联络区 D.下颞叶 14.手术在脑 切开称割裂脑 。( C )7P124 A.丘脑与大脑皮层间 B.延脑与脊髓间 C.胼胝体间 D.内囊间 15.人类睡眠一期(入睡期)脑电活动为( C ) 8P141

A.4~6次/秒 B.6~8次/秒 C.8~13次/秒 D.13~16次/秒 16.近年来所积累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旁室核是( C )中枢。 8P132

A.性行为 B.情绪性攻击行为 C.饱中枢 D.饥饿中枢 17. 横断猫脑,则猫70%—90%时间处于觉醒状态。( C )8P147

A.上丘与下丘之间 B.中脑与桥脑之间 C.脑干中部(桥脑中部) D.延脑与脊髓之间

18.生理心理学研究情绪体验的中枢机制的经典实验是 ( C ) 9P154

A.假怒 B.怒叫 C自我刺激 D.躲避条件反应 19.艾森克认为皮层兴奋性水平是 人格维度的生理基础。( D )11P180 A.多血质 B.粘液质 C.神经质 D.内-外向 20.帕帕兹和麦克莱恩关于情绪生理心理学方面提出了( C )学说理论。9P153

A.情绪的激活 B.情绪的丘脑 C. 情绪的边缘系统 D.情绪的动力定型

二、 多项选择题

21.视网膜上的 细胞对光刺激的编码是级量反应。( BCD )2P35 A.神经节细胞 B.视锥细胞 C.双极细胞 D.水平细胞

4

22.躯体浅感觉的上行通路 ( AB ) 2P53

A.脊髓丘脑前束 B.脊髓丘系 C.内侧丘系 D.外侧丘系 23.用正常人做被试,研究言语思维和大脑两半球功能一侧化的实验是( BD ) 7P124 A.双重任务法 B.速示试验 C.双分离技术 D.双耳分听实验 24.脊髓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受损,表现为 ( ACD ) 10P173

A.浅反射和深反射均消失 B.深反射亢进 C.肌肉萎缩 D.软瘫 25.与运动功能有关的脑结构是( ABCD ) 10P173

A.小脑 B.红核 C.丘脑底核 D.纹状体

三、 填空题

27.神经生理学将传入神经系统分为 特异感觉传入系统 和 非特异投射系统 两大系统。2P28

28.艾森克人格理论的生理心理学基础是 皮层兴奋性水平 、 条件反射能力 和 驱力 等三个概念。11P181 29.中枢神经组织中的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的 胞体与树突 组成。1P16 30.内侧嗅回与海马结构之间存在着 三突触 回路。6P104 31.逆行性遗忘是对病前 近 期发生的事 选择性 遗忘。6P112

32.脑海里浮现出的一幕幕情景,这是 情景性或情节性表述 记忆。6P106

26.人的反射活动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在神经系统内都存在着 兴奋 和 抑制 两种神经过程。1P19

四、 名词解释

33.全或无定律: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

其强弱均给出同样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1P20 34.神经递质: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所中介的化学物质统称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大都是分子质量较

小的简单分子,包括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和多肽类等30多种物质。根据其生理功能可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1P22

35.统觉失认症:这类患者对一个复杂事物只能认知其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故又称同

时性视觉失认症。这种失认症可能是V2区皮层,以及视皮层与支配眼动的皮层结构间联系受损,如与中脑的四叠体上丘或顶盖前区眼动中枢的联系遭到破坏,不能通过眼动机制连续获得外界复杂物体的多种信息。3P59

36.朝向反射:就是由一种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

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朝向反应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4P76

37.液态智力:是指空间关系和形象思维在视、听感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智力。它制约于各种感觉系统、运动系

统和边缘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11P184

五、 简答题

38.什么是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8P141

答: 1.. 人类的睡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

2.. 在慢波睡眠中,脑电活动以慢波为主,脑电活动的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平行,从入睡期至深睡期,脑电

活动逐渐变慢并伴随着逐渐加深的行为变化,表现为肌张力逐渐减弱,呼吸节律和心率逐渐变慢。 3.. 在异相睡眠中,脑电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分离,脑电活动类似慢波睡眠的入睡期,以肌张力为代表的行

为变化却比深睡期还深,肌张力完全丧失,还伴有快速眼动现象和桥脑-膝状体-枕叶PGO波周期性高幅放电等特殊变化。

异相睡眠又常称为快速眼动睡眠。这种类型的睡眠与做梦的关系比慢波睡眠更为密切。

39.什么是程序性学习?其脑中枢位于何处?经典实验是什么? 5P86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u8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