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学习材料(金典)

更新时间:2023-12-24 21:3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师德师风学习材料(一)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依法执教。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三、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四、严谨治学。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五、团结协作。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六、尊重家长。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

七、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抑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八、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已,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师德师风学习材料(二)

教育部通知要求教育战线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教育部党组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紧密联系工作实际,迅速兴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热潮。

通知指出,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成果,体现了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对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大会选举产生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是坚强的领导集体,一定能够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坚定对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信念,深刻领会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各项重大任务上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知要求,要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党的十七大的基本精神。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要认真研读党的十七大文件,原原本本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党章,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大以来所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深刻领会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深刻领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深刻领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任务。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灵魂。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释,进一步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行动。要引导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改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教育战线全体同志的积极性引导到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正确的方针政策,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转化为教育战线广大干部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勤奋工作的自觉行动。

师德师风学习材料(三):

平凡心、事业心、责任心 ——新时代师德的重要内涵

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 这是新时代师德的三个重要内涵。 一、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

教师首先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平凡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平凡人。 平凡意味着务实。当今中国已经走过了唱高调的时代,无论是国家还是老百姓都变得越来越务实。务实就意味着从实际出发确定目标,意味着脚踏实地做事和实实在在地做人,也意味着实事求是地论人论事。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做好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干好自己的份内之事,也就是对社会尽了份,行了义,从而理所当然地从社会获取一份属于自己的应得的报酬。这是师德的物质基础。师德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不可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任何职业,教师也不例外。

平凡意味着回归生活。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教师被赋予太多的“光环”,当前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师表形象要实现由“师”向“人”的复归,由圣神人格的道德楷模转向具有师范人格的模范公民。这是对教师人格的解放和人性的复归。

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说,拥有一颗平凡心,意味着,一是要安于平凡。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但其中却又孕育着伟大。当教师,就要培养这种从平凡中见伟大的绿叶精神。二是淡泊名利。教师的工作性质是属于“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社会型工作,而不是谋利的经济型或谋官的权力型。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力,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因此!当教师就要努力排除追名逐利、拈轻怕重的心理干扰,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总之,教师是平凡的人,但平凡绝不意味着平庸和庸俗。教师是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对教师的精神和人品的要求显然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要高得多。的确,教师是普通人。但教师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同的是,他还需要有不畏清贫的品质、不急功近利的情操、不为名利诱惑的人格、甘做人梯的品质、把学生的成长视为自己成功的心态、钟爱孩子的激情、永不泯灭的童心、博大兼容的胸襟??这就是为什么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的原因。

二、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 教书育人工作既可以是一份职业,又可以是一种事业。职业是人们用以谋生的一项工作,是一种谋生的方式;事业则是一个人的精神的寄托,是他一生执着地为之献身的目标和追求目标的活动。职业使人安身之命(命运),而事业使人安心立命(使命)。职业使人能够生活,

而事业能够使人生活得有意义。教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是师德的核心,敬业意味着乐业和创业。

第一,乐业精神。乐业意味着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喜”、“爱”的情感。“优秀者”、“能手”、“骨干”都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因为他们对所干的工作有乐趣,或者能找到工作的乐趣而产生对工作的极大的热情干出来的。真正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幸福感的。这种乐趣和幸福感是职业道德的源泉,是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教师善待学生的根本支撑。

第二,创业精神。教师应该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绝不能因此把学生成才与教师成长对立起来,实际上,学生成才与教师成长是双向的,相辅相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成长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和前提,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毁灭自己,不是照亮别人的必要条件,并且简单地毁灭自己也不足以照亮别人。

总之,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找到了兴趣和热爱,因此他们的工作能做得很出色,永远进取,不言放弃,并真正拥有着为人做事的尊严,教育事业需要这样的教师,他们是教育事业的脊梁,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三、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

教师既有教育别人的使命,也有自我教育的使命。“孔融四岁,能让梨”,令我们肃然起敬;孔子、陶行知、苏格拉底等古今中外大家的教育思想,犹如盏盏明灯将人性引向光明。我们不是圣人,但我们是教育者。在履行教育职责问题上,我们孕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之所以要把“负责任”放在教育者前面,是因为教育并非万能的,并不是所有教育者都是高尚而神圣的,也不是所有教育活动和行为都行之有效。做负责任的教育者,实为职责所系。教育者须为人师表,率啡垂范,应关注教育细节,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教育生活中事必躬亲,伸手弯腰保护环境,主动积极参与或处置校务,哪怕是转动了一下表针,关闭了一盏灯、一扇窗阻拾起地上一张废纸等,也必将影响和带动同事以及学生向上的热情。教师要加强学习,加强沟通交流,因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真正作到为人师表,有高尚的精神境界,要以献身教育事业为荣,爱生如阻甘为人梯,对学生充满极大的热情。新世纪的教师应具有完美的职业道德,高尚的情操,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艺术表现,言传身教,以身垂范。爱学生应是教师多种素质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也是孕责任的表现。孩子重视老师的爱胜过父母的爱,对师爱的反映比对父爱母爱更强烈。教师的爱会使学生受到感动,感召而引起模仿,使他们产生“应像教师那样做人”的意嫌爆更能使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互相信赖的桥梁,自觉愉快的接受老师的教育乃至严厉的批评。

师德师风学习材料(四) 脚踏实地当好一名小学教师

都说童言无忌,那是因为儿童的率真、可爱,让人忍俊不禁;都说童心烂漫,那是因为儿童的心中充满了奇思妙想,所以童年是最具有诗意的岁月。天天和儿童在一起谈心、读书、学习,学着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和他们同喜同悲、同苦同乐,一起成长,真是一件幸福无比的事情!弹指一挥间,育人十六年。当我把点点滴滴的心血化为浇灌花朵的雨露时,我惊喜地听见了花开的声音。它告诉我:脚踏实地当好一名小学教师是真实的、是快乐的、是幸福的、是永恒的……

一、呵护童心 倾注师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这种呵护就是无微不至的爱。走进孩子的心灵,去发现并宽容他们新、奇、趣、怪的想法,可以激发他们具有个性的思想火花,培养其创造精神。 二、挖掘潜能 竭尽师责

教育是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每个学生的个性不一样、爱好不一样,所具有的潜质也不尽相同。“如果你感觉到每个儿童都有个性,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你就会对人的多面性和无穷尽性感到惊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竭尽师责,挖掘每一位学生身上不容易被发现的优点、潜质,育人育心,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一)避实就虚,正确引导,化“腐朽”为神奇

面对问题生,僵化式的、说教式的教育只能让他们更加反感你,相应的与之产生的对抗性也就愈强。此时童心童趣已被班主任的权威强压在心隅一角。他淘气、顽劣的神经经过无数次与老师的对抗会变得更加淘气、顽劣,老师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头痛不已。 (二)抓住闪光点,多元化评价,化“平庸”为神奇

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有这样一类学生,表面上他们资质平庸,成绩总徘徊在“良-”这个档次,要让他们进一步或下滑一步都很困难,平时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久而久之,老师们便放弃了对这类学生的提升教育。经过长期的观察以及我与他们,与他们的家长交谈的过程中发现,造成他们不积极进取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孩子本身很娇气,吃不得半点苦;二是家长对他们的要求不高,在小学阶段,能跟班走,考试及格即可。这样,慢慢地他们的意志越来越脆弱,学习的主动性也越来越差,被老师关注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但是“老师的职业就是研究人,并且要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当我从浮躁中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拿起放大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时,一个个小荷露出了尖尖角。 (三)深度挖掘,让优生更优,化“神奇”为更神奇

优生永远都是幸运儿,总是在老师们和同学们的赞美声中抬头挺胸地向前走去。但优生也容易被老师忽视他们身上除了学习优秀之外的潜质。其实他们身上这些不易被人发现的潜质的价值远远高于学习成绩的优异。

“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天生我材必有用”竭尽师责,挖掘潜质,师责在相知互爱中升华,教书育人成了享受生活。 三、创新进取 提高师艺

呵护童心,倾注师爱,师生之间有了水乳交融的情感;挖掘潜质,竭尽师责,“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育人育心,感受教育的快乐。但是这些“爱”距离“亲其师,信其道”还有一段距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弗罗姆就曾经说过:“师爱不是一个偶然幸运地体现并陶醉的一种纯粹的快感,而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这种“需要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要求教师拥有创新进取的意识和精神。 (一)在踏实中求“不踏实”,变常规为“不常规” 面对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怎么墨守成规地站在三尺讲台上,谨记师爱慎讲师艺?

翻开备课本,那严谨的教学设计,面面俱到的知识点,工工整整的字迹不再令我自豪。我知道就像以前一样走下去,一样能取得成绩,而且既省时又省力。但这样容易让教师养尊处优,时间一长,便会产生倦怠情绪,以前的优点反而成了扼杀教师前进的刽子手。于是我开始变踏实为“不踏实”,变常规为“不常规”。当然,这种“变”不是颠覆性的、毫无章法的“变”,而是在已取得的成绩上和实践中科学地“变”。向有经验的教师学,向不同授课风格的教师学,向名师大家学。辩证地用好“拿来主义”,在不断地“变化”中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品位。 (二)反思、学习,再反思、再学习

如果说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那么反思就更辛苦了。因为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为什么我想学名家大师却总不得要领?为什么我的课堂评价这么干涩?为什么我的

课堂教学少了一份自然生成?什么时候我才能达到“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的境界? 爱心、责任心和进取心谱写一曲《爱的教育》,我用师爱谱曲,用师责填词,满怀激情地唱着它向前走去,脚踏实地向前走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用一颗伟大的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我越发坚定了我的信念:脚踏实地当好一名小学教师!

师德师风学习材料(五)

师德修养师德风范

1、一个忠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对于教师,教书育人是职业,更是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用江总书记的话,“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讲的就是一种忠诚事业的奉献精神。教育家韦力说教师要有“四颗心”――事业心、责任心、自尊心、上进心。

2、两个服从:服从大局、服从领导

教育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大局与小局,全局与个人,总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作为系统中的一员,服从大局,接受组织调遣是应有的品质。否则,既影响了大局工作,又损害了自身形象。具体到一所学校,服从大局就是服从领导的正确领导。一个学校是一个集体,一个集体必须服从一个首领。一般说来,领导是站在全局考虑问题的,工作又十分辛苦,虽然工作中总会难免存在疏漏、差错、失误、不尽人意的地方,管理艺术也良莠不齐,但主观上大多力求尽心、科学、公正。因此,作为下属,有向领导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的权利,更有服从领导,令行禁止,顾全大局,维护集体利益。不给领导添麻烦的应尽义务和道德职责!实际上这也是一名教师应有的道德理智。

3、三个热爱: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热爱学生

这是忠诚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先决条件。古今中外对此论述颇多。而论述的最多也最一致的是两块内容,一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二是师爱是师德之本。国家颁布的中小学师德规范,几乎二分之一内容就是在讲这三热爱。我记得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像父母一样爱学生,那么他将比那种虽然读过许多书,但却不爱事业、也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教师热爱学生,必然强烈地体现在感情上。教师对学生的感情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教师如果经常接触学生,善于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便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师生心理上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情绪感染和情感体验对学生的感知、记忆、理解、思维、想象等认识活动和思想活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爱如果达到了像有些名师说的那样“一旦离开学生,离开班级,离开学校,就产生无聊、空虚和失落感”的程度,那么,爱之深,爱之切矣!工作起来就有使不完的劲。有的老师说,我也想去热爱它们,可就是爱不起来。是的,有时候是有这种无奈,这种困惑。校园内、班级里、学生身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甚至令人烦恼、气恼、恼火的事,但为了建立感情,做好工作,我们必须挖掘其可爱之处。人有时候很怪,当你不想去爱的时候,满眼都是不顺眼不顺心,一旦去爱的时候,满眼碧草青青花艳红,可爱之处多多。那么,如何去挖掘呢?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有办法,关键在于心理的自我调适。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教师爱学生,能得到学生的尊重――这叫爱的回报。教师以爱育爱,学生在被爱中学会爱,于是出现爱满教室、爱满校园、爱满天下的晕轮效应。这是一种多么有意义的良性循环!怪不得有人干脆说,没有爱的人,请你离开校园,你不配做老师!台湾著名教育家高震东的忠信学校,老师们的座右铭是: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4、四个关系:家务与工作的关系、份内工作与份外工作的关系、吃亏与便宜的关系、提出意见与尊重人格的关系

当今教师家庭大多双职工,又很少有老人在家料理,家务与工作的矛盾时会发生,但能

否妥善处理这对矛盾,与其说是个工作问题,不如说是个师德问题。许多教师工作很出色,难道他们就没有家务要做,难道他们的家务成了大问题?关键在于崇高的师德、强烈的责任心。因为人的弹性和潜力是很大的,在公与私的关系上,一定要有个正确定位。

育人工作群体性与个体性是合一的。在完成本职性个体性工作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全校性集体性工作,真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又分工不分家,互帮互助。当然,强调合作统一,并不否定个性张扬和个体积极性的发挥,这是群体性工作的前提基础;但要真正张扬个性发挥个体工作积极性,其实也绝对离不开充满凝聚力的工作群体。因而,教师必须辩证地把握份内与份外的界定,寻找集体工作与本职工作的融合点。

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的利益驱动心理愈来愈强烈了,这本无可非议。但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任何学校都无法完全做到计件计时付酬,吃亏便宜的事肯定存在,时常发生。如果形成斤斤计较的习惯和风气,那么,这个学校一定会流言蜚语是非多,散散懒懒闲人多,而且,总感到自己吃亏的老师经常处在一种心态不平心情不佳的状态之中,这种人必然影响了工作,又损伤了身心。所以,我建议,我们做老师的真的需要有一点超脱的东西,要有点阿Q精神,吃亏就是占便宜。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得了得与失关系,才能寻找到心理的平衡点,人生的平衡点。

学校是知识分子聚集之地,民主意识、平等意识与参政能力、议事能力相对较强,有看法要说,有意见要提,这是好事,但不加注意,不分场合,不当方式,那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意见批评,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对方,导致好心办坏事。这里实际上也存在一个修养问题。所以,批评、指责必须注意场合、注意分寸,以尊重人格为前提,以有利工作为宗旨。当然,也不能当“好好”先生。

5、五个自觉:自觉学习、自觉守纪、自觉清廉、自觉共事、自觉创新 亚圣孟子曰:“人不学不如物”。经常学习可以明确是非,摆正关系,提高素质,增强后劲。做老师的更要学习,古人云:教育者当先受教育。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每天看看电视报纸,浏览网络信息,经常订阅二、三份教育杂志,每年研读一两本专著等等,十分必要。有一位全国十佳教师说得好,老师不一定什么都要精,但什么都要学一点,知识面要宽,要不断更新,这不仅有利于教书育人本领的提高,也有利于增强自身师德的人文底蕴。特别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的生命周期缩短,不更新知识就会被淘汰;知识经济又呼唤素质教育,只有高素质的老师才有可能带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要提高素质,必须从自觉学习抓起,否则,长此以往,走进课堂必然误人子弟。这样的教师,何德之有!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是人流集中的地方,是播种文明的地方,没有法纪是不堪设想的。在倡导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今天,尤其需要老师们自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上班纪律、办公秩序、会议要求、教学规程、考评制度等等是学校最显性也是最为刚性的法纪。无法无纪何以言工作,自由散漫老师不可能出色完成艰巨的教学任务。况且,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话来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一个漠无法纪的老师是无论如何带不出法纪严明的学生,“不正其身,何以正人”?当然,绝大多数教职工从内心深处讲,也都是不愿生活、工作在一个松松散散的集体之中的。

学校权不大,钱不多,清正廉洁易做到。但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教师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物利私欲也存在。因而,特别是有采购的行政、后勤同志和常与家长接触的班主任,要占点小便宜的机会还是有的,要多加注意啊。师德规范第七条就是廉洁从教。两袖清风,一身傲气,是千百年来教师的一贯形象。

中华民族既有传统道德中“和为贵”的思想,反映在师德规范中第五条:团结协作;但又有封建社会传承下来的“文人相轻”的陋习。所以,我们千万要提防。一所学校,一个年级组,一个办公室,就是一个家庭,产生了隔阂,大家都不愉快。和气、和睦、和谐应当成为我们追求的人际氛围之目标!具体化一点,就要做到三个不:不自以为是,不小瞧人,不

背后闲言碎语,用魏书生的话说,多琢磨事,少琢磨人。要知道,只有在一个团结协作、真诚相待的教师集体中,才会有群星灿烂。

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从为民族复兴作贡献这一师德高度出发,自觉不断地创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特别是要通过我们人人在做的学科教育,帮助学生感受新的学习理念,探求新的学习方法,萌发新的学习情趣,发现新的学习问题,构建新的学习模式,获得新的学习能力等,从而帮助学生积淀起一种敢于创新求新的思维品质,为其今后从事创造性劳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师德师风学习材料(六) 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

师德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但是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因此,可以说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一. 铸炼师德自律始

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就要特别强调教师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

“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形象的生命更重要”。丰子恺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只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只有“三足鼎立”,真、善、美和谐统一,才能为人师表。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

二.没有爱心的培育就没有师德的提升 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师爱”。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三.矢志不渝地锤炼稳定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开放意识。教师要从书斋、教室、学校走出来,结束那种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状态;立足岗位,立足国情和当地实际。通过各种信息传递方式,把视野多角度地扩展到外部世界;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观察、分析、认识问题,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动态。要从头脑想着应试题,心里盼着高升学率的禁锢中挣脱出来。与旧的、保守的,甚至是阻力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素质观念、教学方法等划清界限。寻找自我素质结构定位,并积极创建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在参加目前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实践的同时,看到素质教育呈现的未来前景。一个有作为的教师,能够预测未来教师的形象,研究未来教师的素质结构和教师的类型,从而站在前瞻性的高度,构筑21世纪教师

素质结构,以此作为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

其次坦诚地接受学生的挑战。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虽然教师担任教授角色而学生扮演受教育角色,但教师与学生是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增益的。教师作用于学生,而学生又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教师。这就是双方教学相长的规律。明确提出这一规律的《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而《学记》的这一思想主要是以孔子与其弟子的教学活动经验为依据的。这在《论语》中颇多记载:学生批评了孔子,孔子非常欣慰,认为这是自己的幸事。例如;他当着弟子巫马期欣然承认自己的过错:“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学生子路、冉求、‘樊迟经常与孔子争执,但他们非常尊敬孔子;而孔子也颇为器重他们,将之都培养成出类拔萃的英才.在教学中认真接受学生的意见;使教师不断提高,这也是荀子的观点。他指出,为师者应“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决不能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他自己就是“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教师要虚心接受一切人包括学生提出的正确的批评性或肯定性意见;拒绝诌谀奉承的言行教师在教学中应虚心向后辈与学生学习,而后来者居上;学生也可能超过老师,这就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生之间存在着“道”的双向交流。清代教育家张履祥甚至认为学生如果不听从教师的教导,那么教师不应完全怪罪学生,而应过来从自己教学方面来寻找原因,他说:”子弟教不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应反求诸己;未可全责子弟也”由此联想到保罗?弗雷尔在《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中的一段令国际教育界人士颇为欣赏的论述:“在解放教育的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作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须‘死去’,以便作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诞生’。同时,他还必须向受教育者建议:他应作为教育者的受教育者而‘死去’,以便作为教育者的教育者而‘重生’。”

再次要能包容学生的过失。子曰:“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教师先于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社会、政治、经济的理论和丰富的科技知识,而后成为教师的;教师教育的对象,相对地是一些年纪轻,阅历少,知识欠缺的人。 指导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一个有公民意识的人,一个具有良好品行的人,一个有爱国主义思想和中国国格的人,一个真善美的人。

指导学生“学会做事”,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与人合作中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导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会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可以说这是教师工作的全部。但是——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对一个教师而言,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处理与学生的矛盾——转化后进生。先进和后进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相比较才显示出来的,即使集中全校最优秀的学生组成的班级也同样有后进生。这就迫切需要老师拥有最大的宽容与毅力。研究并帮助后进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关注并帮助后进生完善知识结构;保护并引导后进生的自尊心。越得不到重视的学生越会做出一些引人注意的举动,做不出正面的积极的举动就做出一些离经叛道的事。“爱莫大于心死。”绝不能用一些激烈的言行使得学生泯灭了争取上进的愿望。魏书生说过:“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

孔子在于学生讨论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明显是赞同曾皙的——“吾与点耳”,但是他自始至终都在关注另外的三个弟子,只是用比较的方式委婉地得出结论,呼唤学生的思考、鉴别。“诲人不倦,可以为师矣!”

让我们谨记雨果的一段话。“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任何一个民族群体都是由一个一个的个体所组成。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应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每个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形成,每一个人从儿童开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品质形成有一定影响,但无法代替教师教育的优秀。因为,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科学性,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是决定和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而教师是影响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未来的人才。这些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对整个国家的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把教师道德提高到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师德师风学习材料(七) 加强师德修养 塑造完美人格

恩格斯说过:“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工作的社会职能所要求的行为规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教师这一职业应成为读书育人的楷模。一个教师怎样才算得上师德高尚,人之模范?正已,敬业、爱生、奉献是师德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是教书育人的基本准则。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孩子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育无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关注的方面,往往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往往是通过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实现的,因为孩子眼中的教师都是具体的,而教师又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式人物”。所以,师德建设必须注重从小节抓起,重视人格的修炼。要求教师要以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孩子。作为孩子的榜样,引路人,要做到为人师表,要铭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新形势下,师德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坚决摒弃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东西,要“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因此,良好的师德修养必然成为进行言传身教的前提和保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不仅要把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能、过硬的本领有意地传教给学生,而且要用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为人。在无意中感召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孩子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因此,师德修养的加强十分重要。只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孩子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 “乐其道”只有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言传身教,树立起师德意识,才能完成教育新一代的神圣使命,才能不辱教师这一神圣而崇高的职业,才能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是无尚光荣的,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担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教师要有坚定的事业心,责任感、对待工作应一丝不苟、恪尽职守,倾尽全部心血育英才。一个学识渊博,敬业勤奋,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一定会受到孩子的崇敬和信任。反之,一个不学无术,拖沓散漫、碌碌无为的教师肯定不受孩子的欢迎和爱戴,这样的教师很难引导孩子攀登科学文化技术高峰。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凭着对学生的高度负责,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历尽艰辛十几年,苦苦探索教育规律终于获得成功。魏书生效应轰动全国。许多事实证明,敬业是教师走向事业成功的奠基石,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用赤诚之心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孩子。热爱孩子是教师爱岗的直接前提和具体表现,是教师的天职,是师德的关键,是献身教育的情感基础。孩子的教育工作说到底是一个爱的工作。但仅仅停留在爱上是不够的,爱要在心理上与幼儿相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种修养是师德的“调节器”和“控制阀”,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

这学期,我班陆续来了几名插班生,有个别孩子没有集体生活的经验,自理能力比较差。记得有一次,午睡前孩子们陆续脱下外衣准备上床。只见欣欣脸憋的红红的,正在用力的脱外衣。她显然不懂得向老师求助,于是我走到她身边,帮助她脱下外衣,并教给她正确的穿脱方法。这样连续几天,我都给予她特殊的关注。一天,我发现她自己脱下了外衣,我带着赞许的语气说:“欣欣自己都能做了,真不错。”她腼腆的笑了。第二天早晨入园时,欣欣的母亲悄悄说“欣欣回家告诉我,说徐老师可喜欢她啦!”可见,她感受到了老师对她的爱。

教师对孩子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和普遍、持久而高尚的爱。这种爱不是来源于血缘关系,也不是来源于教师的某种个人需求,而是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来源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满腔热情和无限期望。在师爱这种职业性的情感中,包含着社会对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

教师要对孩子有亲近感,要时刻牵挂着、依恋着孩子;教师要对孩子有期望感,始终对孩子寄予深切的希望,为孩子的点滴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教师要理解孩子,要怀着一种体贴、爱护的心情去对待孩子;教师要有愿为孩子的成长而贡献才智和力量的热忱。教师对孩子的爱,不同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爱,在这种爱的情感里面,包含着崇高的职业责任感和充满理智的科学精神。师爱要求教师要了解、尊重和信任孩子,既要求教师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也要求教师有爱的能力和爱的艺术。

师爱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纯洁、最高尚、最宝贵的职业道德情感,是师德的关键。这是因为,教师对孩子的爱,不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客观条件,而且师爱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还可以直接转化为孩子学习和进步的内在动力。同时,这种情感还可以使教师更深刻地感受到从事教育事业的乐趣。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燃烧的蜡烛”,教师是“人梯”??教师的工作就是奉献。师德以奉献为根本。教师以育人为职责,而育人是一种艰苦的、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劳动的重要特征是功在他人、功在社会,教师劳动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孩子的成功中,而教师自身是默默无闻的。师德以奉献精神为根本,没有忘我勤奋、乐于牺牲的劳动热情和态度,没有勇于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奉献精神,就没有真正的师德。当前,在改革开放,大力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教师只有自觉地加强师德修养、正已、敬业、爱生、奉献,才能无愧加冕于我们头上的种种桂冠,才能完成时代赋于我们培养人才振兴华厦的伟业。

教育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师德是教育的光辉;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就是

教师的灵魂。师德是人梯,给一个又一个的攀登者以无穷的帮助;师德是绿叶,衬托着千万朵鲜花尽情地开放;师德是渡船,一趟又一趟地搭送着求知者达到成功的彼岸,师德是彩虹,是驿站,是理想之火,生命火光,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的全部生命。教师是一门崇高的职业,更是一份神圣的使命。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感受到职业光荣的同时,应该更加地珍惜它,恪守师德,努力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师德水平,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无愧于这个光荣的称号。

师德师风学习材料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现就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2.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同时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开放环境下,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挑战;人民大众对于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二、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3.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贡献。 4.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实际,了解国情。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严格教育教学纪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

5.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广大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站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践履笃行的典范。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6.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广大教师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法律法规;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自觉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大力提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团结合作、协力攻关、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坚持科学精神,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潜心钻研,实事求是,严谨笃学,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

7.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要坚决反对教师讥讽、歧视、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坚决反对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它商品,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坚决反对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坚决反对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严厉惩处败坏教师声誉的失德行为。

8.积极推进师德建设工作改进创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师德建设工作必须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把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并自觉按照师德规范要求履行教师职责。

三、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主要措施

9.强化师德教育。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者培训制度。对学校班主任、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建立和完善新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和举办教师教育的综合大学,都要适应新的要求,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列为教师培养和职后培训的重要环节。要把师德教育作为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

10.加强师德宣传。每年教师节组织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以庆祝教师节和表彰优秀教师为契机,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在三年一次全国性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中,表彰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辅导员、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组织师德典型重点宣传和优秀教师报告团活动,大力褒奖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举办师德论坛,促进师德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师德建设工作实现科学化、制度化。

11.严格考核管理。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把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经劝诫仍不改正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一律撤销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建立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和舆论监督的有效机制。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

12.加强制度建设。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师德建设工作评估制度,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监督评估体系。抓紧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完善相关政策,体现正确导向,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因地因校制宜,制定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完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四、切实加强对师德建设的领导

13.要将教师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千方百计地为广大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更为良好的社会环境。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支持师德工作。要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大力宣传人民教师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4.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教育工作全局的大事,纳入教育事业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部署,切实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任务落实。要将师德建设作为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各负其

责、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教育部建立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全国师德建设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保证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挥教育工会等教师行业组织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5.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师德建设。高校要切实把师德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开展一次以师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轮训,在此基础上,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学校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学校教代会和群团组织紧密配合,学生、家长和社会积极参与,形成加强和推进师德建设的合力。

师德师风学习材料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敬业奉献。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对工作高度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对工作敷衍塞责。 三、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启发学生创新精神。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谦虚谨慎,团结协作。平等对待学生家长,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不以粗鲁言行对待家长。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遵守教师培训制度,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潜心钻研教育教学业务,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

师德修养师德风范

1、一个忠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对于教师,教书育人是职业,更是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用江总书记的话,“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讲的就是一种忠诚事业的奉献精神。教育家韦力说教师要有“四颗心”――事业心、责任心、自尊心、上进心。

2、两个服从:服从大局、服从领导

教育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大局与小局,全局与个人,总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作为系统中的一员,服从大局,接受组织调遣是应有的品质。否则,既影响了大局工作,又损害了自身形象。具体到一所学校,服从大局就是服从领导的正确领导。一个学校是一个集体,一个集体必须服从一个首领。一般说来,领导是站在全局考虑问题的,工作又十分辛苦,虽然工作中总会难免存在疏漏、差错、失误、不尽人意的地方,管理艺术也良莠不齐,但主观上大多力求尽心、科学、公正。因此,作为下属,有向领导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的权利,更有服从领导,令行禁止,顾全大局,维护集体利益。不给领导添麻烦的应尽义务和道德职责!实际上这也是一名教师应有的道德理智。

3、三个热爱: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热爱学生

这是忠诚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先决条件。古今中外对此论述颇多。

而论述的最多也最一致的是两块内容,一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二是师爱是师德之本。国家颁布的中小学师德规范,几乎二分之一内容就是在讲这三热爱。我记得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像父母一样爱学生,那么他将比那种虽然读过许多书,但却不爱事业、也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教师热爱学生,必然强烈地体现在感情上。教师对学生的感情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教师如果经常接触学生,善于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便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师生心理上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情绪感染和情感体验对学生的感知、记忆、理解、思维、想象等认识活动和思想活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爱如果达到了像有些名师说的那样“一旦离开学生,离开班级,离开学校,就产生无聊、空虚和失落感”的程度,那么,爱之深,爱之切矣!工作起来就有使不完的劲。有的老师说,我也想去热爱它们,可就是爱不起来。是的,有时候是有这种无奈,这种困惑。校园内、班级里、学生身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甚至令人烦恼、气恼、恼火的事,但为了建立感情,做好工作,我们必须挖掘其可爱之处。人有时候很怪,当你不想去爱的时候,满眼都是不顺眼不顺心,一旦去爱的时候,满眼碧草青青花艳红,可爱之处多多。那么,如何去挖掘呢?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有办法,关键在于心理的自我调适。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教师爱学生,能得到学生的尊重――这叫爱的回报。教师以爱育爱,学生在被爱中学会爱,于是出现爱满教室、爱满校园、爱满天下的晕轮效应。这是一种多么有意义的良性循环!怪不得有人干脆说,没有爱的人,请你离开校园,你不配做老师!台湾著名教育家高震东的忠信学校,老师们的座右铭是: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4、四个关系:家务与工作的关系、份内工作与份外工作的关系、吃亏与便宜的关系、提出意见与尊重人格的关系

当今教师家庭大多双职工,又很少有老人在家料理,家务与工作的矛盾时会发生,但能否妥善处理这对矛盾,与其说是个工作问题,不如说是个师德问题。许多教师工作很出色,难道他们就没有家务要做,难道他们的家务成了大问题?关键在于崇高的师德、强烈的责任心。因为人的弹性和潜力是很大的,在公与私的关系上,一定要有个正确定位。

育人工作群体性与个体性是合一的。在完成本职性个体性工作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全校性集体性工作,真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又分工不分家,互帮互助。当然,强调合作统一,并不否定个性张扬和个体积极性的发挥,这是群体性工作的前提基础;但要真正张扬个性发挥个体工作积极性,其实也绝对离不开充满凝聚力的工作群体。因而,教师必须辩证地把握份内与份外的界定,寻找集体工作与本职工作的融合点。

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的利益驱动心理愈来愈强烈了,这本无可非议。但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任何学校都无法完全做到计件计时付酬,吃亏便宜的事肯定存在,时常发生。如果形成斤斤计较的习惯和风气,那么,这个学校一定会流言蜚语是非多,散散懒懒闲人多,而且,总感到自己吃亏的老师经常处在一种心态不平心情不佳的状态之中,这种人必然影响了工作,又损伤了身心。所以,我建议,我们做老师的真的需要有一点超脱的东西,要有点阿Q精神,吃亏就是占便宜。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得了得与失关系,才能寻找到心理的平衡点,人生的平衡点。

学校是知识分子聚集之地,民主意识、平等意识与参政能力、议事能力相对较强,有看法要说,有意见要提,这是好事,但不加注意,不分场合,不当方式,那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意见批评,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对方,导致好心办坏事。这里实际上也存在一个修养问题。所以,批评、指责必须注意场合、注意分寸,以尊重人格为前提,以有利工作为宗旨。当然,也不能当“好好”先生。

5、五个自觉:自觉学习、自觉守纪、自觉清廉、自觉共事、自觉创新

亚圣孟子曰:“人不学不如物”。经常学习可以明确是非,摆正关系,提高素质,增强后劲。做老师的更要学习,古人云:教育者当先受教育。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每天看看电视报纸,浏览网络信息,经常订阅二、三份教育杂志,每年研读一两本专著等等,十分必要。有一位全国十佳教师说得好,老师不一定什么都要精,但什么都要学一点,知识面要宽,要不断更新,这不仅有利于教书育人本领的提高,也有利于增强自身师德的人文底蕴。特别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的生命周期缩短,不更新知识就会被淘汰;知识经济又呼唤素质教育,只有高素质的老师才有可能带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要提高素质,必须从自觉学习抓起,否则,长此以往,走进课堂必然误人子弟。这样的教师,何德之有!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是人流集中的地方,是播种文明的地方,没有法纪是不堪设想的。在倡导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今天,尤其需要老师们自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上班纪律、办公秩序、会议要求、教学规程、考评制度等等是学校最显性也是最为刚性的法纪。无法无纪何以言工作,自由散漫老师不可能出色完成艰巨的教学任务。况且,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话来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一个漠无法纪的老师是无论如何带不出法纪严明的学生,“不正其身,何以正人”?当然,绝大多数教职工从内心深处讲,也都是不愿生活、工作在一个松松散散的集体之中的。

学校权不大,钱不多,清正廉洁易做到。但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教师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物利私欲也存在。因而,特别是有采购的行政、后勤同志和常与家长接触的班主任,要占点小便宜的机会还是有的,要多加注意啊。师德规范第七条就是廉洁从教。两袖清风,一身傲气,是千百年来教师的一贯形象。

中华民族既有传统道德中“和为贵”的思想,反映在师德规范中第五条:团结协作;但又有封建社会传承下来的“文人相轻”的陋习。所以,我们千万要提防。一所学校,一个年级组,一个办公室,就是一个家庭,产生了隔阂,大家都不愉快。和气、和睦、和谐应当成为我们追求的人际氛围之目标!具体化一点,就要做到三个不:不自以为是,不小瞧人,不背后闲言碎语,用魏书生的话说,多琢磨事,少琢磨人。要知道,只有在一个团结协作、真诚相待的教师集体中,才会有群星灿烂。

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从为民族复兴作贡献这一师德高度出发,自觉不断地创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特别是要通过我们人人在做的学科教育,帮助学生感受新的学习理念,探求新的学习方法,萌发新的学习情趣,发现新的学习问题,构建新的学习模式,获得新的学习能力等,从而帮助学生积淀起一种敢于创新求新的思维品质,为其今后从事创造性劳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6、六个意识

1)师表为范―――师表意识。

教师职业行为的示范性引导性特点,要求我们必须躬行实践,为人师表。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早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陶行知把师表第一原则解释为,要学生做的事,教师要躬行共做,要学生装学的知识,教师要躬行共学,要学生装遵守的规则,教师要躬行共守。

2)德育为首――-育人意识。

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职能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对于学生成长来说,教师是积了大恩大德!只教书不育人,不是一个好老师。对此,我们老师有三个问题必须时刻清醒:一是学校一切工作都要注重德育性,该渗透时就渗透,否则,学生少德,老师“缺德”;二是教学生学会做人,不可能是空调说教和机械灌输,必须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形,恰如其分地开展德育;三是教师千万别忘了以身立教,以身示范,如为人处世、教学态度、人际交往等等,这也是在教学生学会做人呀,只是潜移默化罢了,但此时无声胜有声!

3)容人为怀―――胸襟意识。

教育面对的是许许多多不成熟、不懂事、个性差异大的学生。老师切莫产生偏爱或偏见、特别对那些不尊师、常捣乱、搞破坏的差生,既不可视而不见,又不可大开杀机。瞪眼发怒、讥讽挖苦、体罚权压、甚至逼其退学等,其实是老师无能又无德的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还是少数老师心胸不宽的反映。总觉得学生拆了自己的台,与自己过不去,自己又教育不了有失面子,于是采用种种有违师德修养的下策。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心胸,最狭窄的也是心胸。做老师的,心胸要宽,要想到学生是教育对象,自己的工作就是想方设法改造他们,千万不能与学生抠气,更不能实施残暴政策。越调皮搗蛋的学生,引导得好,也许今后更发达。陶行知先生有一首小诗催人深思和启迪:“你这糊涂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安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4)教学为主―――课堂意识。

做教师就要走进课堂,到教学的最前沿去拼搏,去创造教育辉煌。多上课,上好课,上骨干课,上攻坚课,上挑战性的课。这是师德崇高的重要体现之一,分课的时候,挑三拣四,怨多怨少,肯定不是一个好老师。好象诗人郭小川有这样的诗句:战士应该死在战场上,演员应该死在舞台上。那么,教师应该死在讲台上。本人有个体会,校长可以不当,但上课老师一定要好好当,所以,现在校长不干了,我仍可进课堂教书,且还教得不错,无惭愧于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名头。

5)质量为上―――质量意识

如果说,一个国家,发展经济是最大的政治,那么,一所学校,最大的政治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然,不仅仅指考试成绩)。为此,其中的每一位老师都应千方百计狠抓教育质量。首先要充分认识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衡量老师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重要尺码。其次,要勇于和善于钻研业务,提高工作成效。敢抓猛抓教育质量,决不单纯是个工作业务问题,更是一个师德责任问题,是师德的最集中体现!古代教育家告诫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不能解,则非师也。”我们不得不敬佩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四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平凡的乡村教育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5)自省为本―――自省意识

提高师德修养,要靠领导的教育引导和同事的帮助,但根本上,靠自己的学习和修炼。自省自悟,自修自养,是提高师德修养的根本手段。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道在自身。因此,古人早就要求我们“吾日三省吾身”。当然,师德修养,也有个环境影响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作为学校,要营造师德建设的好氛围。营造过程中,有三股特别群体要发挥作用,一是学校领导班子的带头示范作用:二是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有经验的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最后,要问“应该怎样对待教师这种职业呢?”我的回答是六个字:“爱业,敬业,乐业。”爱业,即热爱这个神圣的岗位。敬业,即全力以赴从事这个事关人的成长与完善的事业。乐业,即从教育过程中感受到幸福和欢乐。我把这六个字作为自勉并送给大家作为共勉!

师德师风学习材料之五--《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范围内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行为规范和职业要求。教师道德主要是以行为原则和规范的形成表现出来的。由于教师长期从事教学活动,有着共同的劳动方式,经受着共同职业训练,因而有着共同的职业习惯和传统的职业心理。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为人师表,从而产生了特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献身教育,甘为人梯

献身教育,甘为人梯,是人民教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道德境界的具体的表现。它是履行师德要求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这是说,只有首先具备这一道德感情的信念,才能做到自觉履行其他师德规范,为人民教育事业尽责尽力。

教师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大多数教师在工作上不计地位,不计名誉,不计报酬,不计时间,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长年累月默默辛勤耕耘,为培养下一代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因为如此,人民教师受到社会普遍尊敬和赞扬。人们把教师比喻为用知识雨露浇灌幼苗并使之茁壮成长的“园丁”;比做吐尽最后一口洁白明净的纤丝,一心一意为人类谋幸福的“春蚕”;还比做将全部心血化为火焰,照亮了青少年心灵的“红烛”。如果说科学、技术事业及其他事业需要有人梯,那么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就是这部人梯的最初几级;人们常常赞美大厦的高大、壮观、但却忽略了根基,没有大厦的根基,大厦就会倒塌,而且根本不会有大厦。这“园丁”、“春蚕”、“红烛”、“根基”、“人梯”,就是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把自己的青春毫无保留地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这种热爱教育事业,以献身教育为乐、甘为人梯的精神,正是高尚师德情感的表现。

⑵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我国古代早有“师表”的提法。所谓“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效法的表率。孔子作为教师,能被后世誉为“万世师表”,绝非偶然,他最早倡导以身作则,提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而最可贵的是身体力行。孔子从事教育的一生,也正是“以身立教”的一生。他热爱教育,倡导教师要有良好的举止、语言的修养,也很重视教育有道,鼓励有方,任使得法。正因为如此,孔子受到他的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也受到后世教育工作者的敬仰。

学生除了向书本学习之外,主要是向教师学习。在儿童、少年的心目中,教师言行就是道德标准,教师是智慧的象征、高尚人格的化身。所以说教师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着学生。学生的模仿和可塑性都很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道德面貌在道德教育中的力量是巨大的,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学生的眼睛是“录相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然后指导他们的行动。所以要塑造下一代的心灵,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确实成为学生的表率。

率先垂范是为人师表的重要表现。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人民教师应该表里如一,言传身教。如果教师言行不一,说得漂亮,做得很差,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没有威信的,而且会对他们心灵产生极坏的影响。每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应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在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楷模。南京市特级教师斯霞说得好,“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要使学生遵守纪律,热爱集体,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教师首先要身体力行。”每位人民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这是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要求。

⑶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调整教师与学生相互关系的师道规范。师生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因此,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的天职。何谓爱呢?所谓爱是人的一种伟大感情,是主体之间诚挚而亲密的感情联系。教师尊重和信任学生,需要诉诸理智和感情,这种理智感情的联系,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尊重是热爱的根据,热爱是尊重的表现;没有尊重便没有热爱,没有热爱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尊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热爱学生,是教师在一种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挚的亲密感情,它也是一种社会的感情。这种感情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对未来所表示的关注和寄托。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孤立地看,是师生之间的爱,其实这种热爱,是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爱的具体表现。责任感和良心,促使教师体验到自己是社会利益的代表者,是受社会的委托,关怀着下一代的成长,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的设计标准,能履行社会职能的人。只有

在这种责任感的驱使下,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才是发自内心的和诚挚的。爱的感情是某种需要特别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积极体验。学生都有对爱的本能要求,希望得到教师、家长及社会的热爱;当教师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要时,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有利于成才。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一种不断变化的感情,同时也是一种不断深入的活动。

热爱学生并不是对学生溺爱、迁就和放纵,而是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热爱与严格要求是并行不悖的。俗语说,“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这些话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严格并不等于惩罚,教师对学生要严慈相济,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使学生对自己敬而爱之,而不是敬而远之。诲人不倦,就是教育学生要特别耐心,全心全意培养他们,希望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甘当一辈子人梯,使学生真正成才,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热爱学生,还要坚持正面教育,要始终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学生人格,切勿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然,坚持正面教育并非迁就落后,姑息错误,而是要向学生提出高标准、严要求。热爱学生,更要做到对所有学生不分彼此,不分厚薄,不另眼看待。孔子有句名言,叫做“有教无类”,意思就是说,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歧视。好的学生要教育要爱护,差的学生同样要教育要爱护,绝不能分高低贵贱、远近亲疏。对于差生,不但不能嫌弃和歧视,反而更应倍加爱护,对他们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实践说明,差生是可以教育好的。

⑷精通业务,学而不厌 严谨治学、精益求精是处理教师与教学劳动关系中的教师道德规范。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把人类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因而勤奋学习,精通业务,掌握教学规律,是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决不单纯是个业务问题,而是个社会道德责任问题。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把精通业务的要求看作是师德的主要内容之一。“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不能解,则非师也”。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古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又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这些都是颇有道理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因此每个人民教师都必须勤奋学习,精通本行业务,要有学而不厌的进取精神。

人民教师不仅应当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精通所授课程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当懂得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教学规律,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坚持边教边学,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加厚基础,做到精通一门学科,又研究相邻学科,使自己具有广博精深的学问和较高的文化素养,能胜任其本职工作。尤其是我们正处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新知识新成果不断增加,每个教师要勇于进取,勇于攀登,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不断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另外,精通业务,严谨治学,还要求教师提高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等,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学而不厌还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这是人民教师的又一美德。唐代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如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就是鼓励教师要博采众长,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从总的方面来看,教师的知识和才能当然要高于学生,但是在某一点或某个问题上,学生有独到见解,甚至比老师高明,这也是正常现象。遇此情况,教师应虚心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以彼之长补己之短,这是高尚师德的又一体现。

⑸互相学习,团结协作

一般说来,教师的工作既较多地表现为个人的劳动,但同时又是一种集体的活动。整个教育过程既凝结着个人劳动的智慧,又反映了整体劳动的力量。教师工作的这一特点要

求每个教师既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发挥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即同一学科教师之间,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班主任与班主任之间,新旧老师之间,教师与其他教辅人员之间的关系等等。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发挥教师的和集体力量,应该提倡在教师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的良好道德风气,同一学科的教师,可能毕业于不同的学校,教学时间有长有短,教学方法各有不同;他们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也有高有低,有强有弱,这是正常现象。同事之间有实际差别,这是客观存在。特别是同一学科的教师,要从教好学生这一共同目标出发,不要拆台,互不服气,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共同提高。同事之间真诚相待。

在教师之间还要提倡:有教学资料,公之于众,大家使用,不搞资料保密;有教学经验,及时交流,切磋琢磨,不搞知识私有;有意见分歧,展开讨论,共同探讨,不要互相攻击。在新老教师之间要提倡: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互尊互敬,不搞文人相轻。一般说来,老教师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情操高尚,青年教师要向老年教师虚心求教,认真学习,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朝气蓬勃、敢冲敢闯、上进心强,老教师也要学习青年教师的这些长处,对他们要关怀爱护,精心培养,切勿求全责备,埋没人才。

同样,在教育过程中,搞好教师与领导、工人、干部、教辅人员之间的关系,也是极为重要的。在教师与领导之间要提倡:教师应尊重领导,服从领导;领导应尊重、信任和依靠教师,不要互相瞧不起,互相攻击。在教师与工人、干部、教辅人员之间要提倡:教师应尊重工人、干部、教辅人员的劳动,尊重他们的人格,学校职工要尊敬教师,以教学为中心搞好本职工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方便的条件。总之,教师与职工之间应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团结,形成“团结协作,勉励共进”的校风。

互相学习,团结协作,搞好教师同各方面的人际关系,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对贯彻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昌盛,对于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都具有极大的意义,广大人民教师一定要奋发向上,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带头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tu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