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复习要点精华

更新时间:2024-03-15 23: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学原理复习要点精华

1、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其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教育的观念,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和指导。 2、

教育的产生(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并将教育活动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一种动物本能的传授活动。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将教育的起源归结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这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这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但是,它将教育归结为无意识状态下的模仿,不懂得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这一规定,不懂得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意识支配下的产生的有目的性行为。

由此可见,以上两种理论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但是二者均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自觉、有意识的活动,将动物的本能、

1

儿童无意识的模仿与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这是不正确的。

而劳动教育论则比较全面、合理科学的解释了教育的起源。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了人类祖先的产生和开始制造工具前后的历史,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人类生产需要和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首先,人类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就是劳动过程中人类传授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需要。

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人类需要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才能生活和繁衍,这就需要生产经验、生活经验的传授与学习。而人的成长,从出生到成为具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需要经历从个体身心发展到能服务于社会需要的劳动现场的转变。如此,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和实现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密切交织在一起,并同步进行着。

因此,可以说,教育起源于人的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3、

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

人的身心发展,是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出生)到生命结束(死亡)的全部人生过程,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向积极地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在生命历程中,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量的增加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变,从而使发展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因此,人的身心发展呈现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辩证统一。 4、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活动、学校教育)

2

这四个因素并不完全在同一层面上。遗传和环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属于影响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因素;活动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因素,作为一种行为方式,不能脱离内容而存在,它将人与环境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作用,推动人的发展,属于影响身心发展的现实性、决定性因素;学校教育作为遗传、环境和活动的综合,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具有的相对独立性和独特性。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独特性。 5、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七个)

1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在由理想走向实践。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标,也是一代又一代先哲们期盼的共同愿望。

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规律之一,这是由社会生产、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要求的,也是社会政治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共同需求的。 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具体表现有:教育普及化的开始;“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教育法制化的形成;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4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携手并进。二者的结合已成为各国教育的一个共识和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5 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6 终身教育成为一种富有感召力和生命力的教育思想。它已成为各国提倡的一种教育理念。

7 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6、

教育的定义(广义的Vs狭义的)

3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从人类产生以来便有的,它存在于各种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其一般定义为: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即,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的,都是教育。不管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也不论是系统的还是零碎的。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阶段的历史产物。其定义为: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需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以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7、

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从微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

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教育者,是以“教”为职责的人,直接对求教者的素质发展其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家庭教师等。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授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实践者,对整个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指导者;是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以“学”为职责,在狭义教育中为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客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的主体。

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向学生传授的

4

知识技能、灌输的思想品德和观点、培养的行为和习惯的总和。在学校中,教学内容主要指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教育手段,是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和手段的总和。主要指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

以上四个要素是开展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影响教育活动成效大小的决定性因素,二者在教育活动中表现为教与学的关系。 8、

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1师职业劳动的复杂性 主要体现在劳动对象、劳动任务、劳动过程和劳动手段的复杂。

2师职业劳动的创造性 主要体现在因材施教,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教师灵活运用教育机智,教师须具备教育智慧。 3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工具的主体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4师职业劳动的长期性 教学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劳动成效慢,因此教师在对受教育者的教育上需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学生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而不应一蹴而就。

5师职业劳动的合作性 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合作、交流;教师之间的分工合作 9、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教师中心论&儿童中心论)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tm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