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更新时间:2024-02-03 18:3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序 言

“十二五”时期(2011至2015年),是锦绣商城建设的关键时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科学制定商城县“十二五”规划,对于抢抓和利用好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中部崛起、河南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推进商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国家、省、市编制“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和要求,在调查研究、充分论证和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根据《中共商城县委关于制定商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编制了《商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发展重点,引导市场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纲要》全文采用篇章结构,共分四篇十八章。内容包括“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第一篇对“十一五”时期商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回顾,并对“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进行了认真分析;第二篇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

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三篇是《纲要》的核心部分,共分七章,分别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高新工业区、农业试验区、文化旅游区、生态示范区、产业承接区和富民保障区建设等七个方面对“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进行了阐述;第四篇对确保规划的实施和落实提出了保障措施。

第一篇 全面实施“五大战略”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商城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更多的五年,是商城形象快速提升的五年,也是我们奋发有为、乘势而为、大有作为的五年。商城经济社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进入了蓄势跨越的新阶段。 第一章 “十一五”时期商城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县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兴县、城乡一体化和开放带动“五大战略”,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一节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有序

全县生产总值达到84.8亿元,五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32.9:41.4:25.7调整

为28.8:41.1:30.1,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发展格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之和由67.1%上升到7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8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年均增长19.1%。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74.7亿元,年均增长20.2%。人均生产总值由5546元增长到13929元,年均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509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24元,五年均增长了近1倍。 第二节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稳固 农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十一五”末,粮食总产达35.8万吨,连续六年保持稳产丰产,连续三年被农业部确定为水稻、油菜高产创建示范县。油料总产达到5.1万吨,年均增长7.3%。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5家,80%以上的龙头企业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建立了标准化生产基地。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23家,入社社员5.3万人,带动农户7.4万户。农机装备总量达到3.27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27.71万千瓦。建成了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温控智能化育秧工厂。累计完成林业重点工程人工造林25.8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6.9%,林业总产值达到2.2亿元。全县茶园面积达20.1万亩,红茶成功研发,大幅度提升茶产业效益,连续两年获得“全国产茶先进县”荣誉称号。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1.9亿元,规模以上养殖场(户)达到1178户。渔业总产值达到2.53亿元。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完成水保治理面积150平方公里,改造坡耕地5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5万亩,

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61万亩,累计整修渠道300公里,治理河道150公里,水电站技改3座,解决农村17.3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施了7座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

第三节 工业经济水平稳健提升 民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83.4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4.6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5.9%,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95家,实现利润4.2亿元,五年增长了6倍多。以山信粮业、牵手合作等为代表的粮油加工业,以禹王机械、开源环保、中科钢构等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以正大工贸、嘉娜莎等为代表的服装加工业,以长园茶油、黄柏山茶业、詹氏蜂蜜等为代表的特色加工业渐成体系。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33家,初步形成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服装纺织三大主导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48.3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56.5%。粮食加工、制鬃、茶叶、茶油、环保机械、水泥建材、甜菊制品、规模养殖、蜂产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等产业占民营经济总量的70%以上。

第四节 城市功能品位健全提高 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城市新区不断扩大,老城区改造稳步推进,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镇化率达到30.3%。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投建运行,自来水厂实现扩建。新增绿化面积48万平方米,亮化、美化、管网等各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承

载能力持续增强,功能品位进一步健全提高。先后荣获“国家生态示范县”、“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等称号。乡镇坚持“五化”标准上台阶,村组全面推进“六有六无”,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六城联创”工作开展四年,连续四年保持全市综合评比第一。 第五节 内需拉动作用持续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6.5亿元,五年翻了两番,年均增长3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1.5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8.4%。交通运输、电力通讯、旅游基础设施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建设“村村通”道路917公里,改扩建县乡道路165公里,新建旅游路44公里,交通战备路20公里,改扩建库区大小码头14个,新建和改造险危桥26座,建设客运站所23个,形成了以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道路为枢纽、通村道路为脉络、水上交通为补充的交通网络新格局。完成了110KV太平输变电工程、35KV黄湾输变电工程、35KV钟铺、余集变电改造工程和35KV汤泉池输变电、黄湾变扩容工程初步设计,正在建设35KV观庙输变电工程,配电网络日臻完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以“一园四景”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0年接待境内外游客达到212万人次,五年增长了5倍;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亿元,五年增长了14倍。

第六节 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持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了县文体中心、乡村文化广场、文化大院等一批文化娱乐场所。创作推出了一批文化精品,《商城组歌》等四部作品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商城歌舞实现了第五次进京演出,民间文化文艺演出活动精彩活跃。连续两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普通高招成绩年年保持全市第一,“大别山下状元县”的美誉享誉四方。迁址新建县人民医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县乡村三级医疗救助水平全面提升。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城乡医疗救助全覆盖。扩大农村低保、城镇困难群众救助面,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实施规范化敬老院建设,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县参保农民37.8万人,参保率86.6%。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9‰以内,连续12年保持低生育水平,荣获“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县”称号。大力推进“平安商城”建设,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连续10年被授予“省级治安模范县”。

第七节 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县乡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基本到位,县属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遗留问题处理全面落实,石油公司破产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府投资全程评审制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稳步实施。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顺利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人才创

业、金融创新、社会保障等方面全面创新和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利用外商投资和县外投资大幅增加。劳务输出规模逐步扩大,劳务经济品牌凸显。

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商城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全县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较快发展阶段,进入“五大战略”的攻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将持续下去,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势头将继续延续。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竞争压力的持续增大和自身结构矛盾的日益凸显,各种不确定因素日趋增多,保持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第一节 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是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带来的政策扶持机遇。国家为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将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政策扶持力度,缩小地区差距,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推进东部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中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有利于我县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获得上级更多支持。

二是沿海产业转移带来的承接发展机遇。为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我省制定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我县位于中原经济区、华东经济区、中南经济区“三

区”结合部,处于珠三角、长三角向中西部转移的最前沿,具有借助外力跨越发展的优越条件。良好的生态资源、丰富的人力资源、不断改善的基础设施、低成本的竞争优势等更加凸显,要素、成本、区位、市场优势上升,有利于承接发达地区产业和要素转移,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分工合作,借助外力推动跨越式发展。

三是长期稳定发展带来的厚积薄发机遇。连续多年的稳步发展,我县产业基础日益巩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经济抗风险能力大大加强,持续保持良好态势、稳健趋势和蓬勃气势。全县形成了人心思干、民心盼富的良好氛围,凝聚了干事创业的合力,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日益优化,发展活力逐步趋强,竞争优势日益显现,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条件日趋成熟。

第二节 面临的挑战和不利因素

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可用财力不足,内生性增长动力不强。“十一五”时期,全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多项经济指标保持高速增长,但总体看,经济总量小、可用财力不足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企业质量和效益不高,竞争能力不强,基础还很薄弱。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主导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产业链条不长、配套能力不强,内生性增长动力还需有效提升。

二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不优,调结构快转型的任务艰巨。从贡献率上看,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最大,

消费和出口拉动作用较小,协调拉动的格局尚未形成。从三次产业上看,一产占比大,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能力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工业体系尚不健全,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外向依存度不高,快转型、调结构、促发展的任务艰巨。

三是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赢得区域竞争的压力还很大。“十二五”时期,区域竞争将更为激烈。我县虽资源丰富,有比较优势,但放在全国开放性竞争的大背景下,自然资源、交通区位、可用优惠政策方面的优势并不绝对明显。发展的迫切需要和竞争的不断加剧使跨越式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四是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不完善,发展的“瓶颈”制约依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削弱了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亟需大力改善。主要表现在立体化交通网络不完善,城市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仍需大量投入,农村库、塘、堰、坝等水利设施除险加固、清淤任务较重;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大量投入,水、电、路、气等还不够完善。

“十二五”时期,商城县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全县上下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锦绣商城建设。

第二篇 “十二五”时期商城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总体思路

《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贯彻落实县委《建议》,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四个重在”为实践要领,以“三具两基一抓手”为工作要求,以“让桂花香醉商城”主题理念为引领,以“五大战略”为思路,以“六区建设”为目标,持续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兴县、城乡一体化和开放带动“五大战略”,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将商城打造成高新工业区、农业试验区、文化旅游区、生态示范区、产业承接区和富民保障区,努力实现政治清明、经济振兴、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发展目标。

第二章 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强化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着力调整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谋划商城经济社

会的战略部署,构建加快经济发展的长效内生机制,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坚持生态立县。树立“生态立县、环保优先”的理念,加强生态建设、培育生态资源、彰显生态优势、促进资源转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项目带动。抓住“十二五”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积极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持续保持投资适度规模和合理增长,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富民惠民。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第三章 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商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保持宏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生产总值突破171亿元(按2010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62亿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1.7亿元,年均增长21%,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结构之比调整为18.4:40.4:41.2,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1.6%,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8%。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55%。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64亿元,年均增长2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3亿元,年均增长28%;水利、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生产生活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

——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新增城镇保障性住房面积30万平方米,城镇化率达45%。人民居住、出行、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条件有较大改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保障水平。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继续保持100%,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全县人民都能享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进一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68%;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节能减排工作全面推进,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风气、社会信用和社会秩序持续好转。

经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第三篇 “十二五”时期商城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第一章 坚持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十二五”时期着力打造大别山生态功能区和我县被命名为全国首批低碳国土实验区的机遇,坚持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持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一节 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充分把握商城被确定为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的机遇,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和低碳经济,强化全民的低碳意识,倡导低碳生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和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限制低密度项目土地供应。进一步依托生态,着眼经济,促进资源开发与资源培植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走“立足生态农业—带动生态工业—促进生态旅游—繁荣生态商贸、服务第三产业”的生态发展之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引导重点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促进传统工业向低碳工业转变。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重点抓好资源开发、资源消耗、废物产生、再生

资源产生、社会消费五个关键环节,着力打造农产品、建材生产加工循环产业链,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工程。鼓励固体废弃物重点产生行业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第二节 大力加强环境保护

把环境治理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推行市场化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运作方式,建立多元化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体系。依据生态敏感性、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强度和潜力评价,确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空间范围和环境保护要求。严管重罚乱砍滥伐林木现象,严禁毁林开山行为。积极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整治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全面落实对地质遗迹、森林公园、地下温泉等的保护措施。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县城区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扬尘、颗粒物、噪声和餐饮业污染问题。加快重点景区、乡镇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统一收集、集中安全处置医疗废物。巩固和提高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确保环境安全。发挥环评前置审批功能,严防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向我县转移,预防和控制新污染。以畜禽粪便、生活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化肥农药污染整治为重点,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第三节 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加强资源节约教育,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提高全民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建材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全方位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重点工程建设,依法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产品,严防重污染企业超标排放和工业污染事故。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节能高效照明产品和新型墙体材料。实行严格的节能减排考核制度,确保完成“十二五”期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削减任务。 第二章 持续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强力推进高新工业区建

紧紧围绕打造高新工业区的目标,遵循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坚持调优结构、育强支柱、创响品牌、做大园区的原则,力促工业提质增效,切实加快工业强县步伐。

第一节 牢固树立工业强县理念

进一步树立以工业经济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以工业化推动现代化的理念,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优质化、规模化、品牌化为方向,培育、壮大县域特色工业体系,夯实工业强县基础。重点以高新工业区建设引领产业集聚,打造产业集聚平台,促进工业企业集群发展,形成集聚效应;以扶优育强优势特色产业为抓手,叫响生态品牌,不断提高工业发展效益。重点发展优质粮油加工、机械、服装、制鬃、建

材、茶业、茶油、甜菊糖、中药材、新能源、旅游工艺品等工业产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间的技术、资金、人才、品牌的联合和合作,逐步形成一批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的企业经营集团。

第二节 倾力打造产业集聚平台

发挥产业集聚区作为对外开放的主平台和工业发展的主战场作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快组装步伐,加速产业、项目、资金、技术集聚,促进优势互补,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重点是积极创新机制,吸纳多元投入,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道路、电力、通讯、污水管网、垃圾污水处理等功能配套设施,不断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力争“十二五”末建成区面积达到9平方公里。通过产业招商、靠大联强等措施,加快形成以粮油加工、机械制造、服装纺织为主导,以仓储物流、新型材料、生物制药为支撑的产业格局,着力打造“园中园”、发展专业园,不断拉长产业链条,促进要素集中、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十二五”末,产业集聚区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0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50亿元以上。围绕提高服务工业企业发展能力,加快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集聚,完善产业集聚区及周边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速“产城一体化”步伐。

第三节 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企业为主体,积极吸引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成长型”的“三高”企业入驻产

业集聚区,提升发展内质,使产业集聚区逐步向高新工业区转变。重点是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以一批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等高新技术企业的落户入驻,不断提升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力争依托河南生物谷项目,加强同病毒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河南大学之间的联合,建设生物药品、现代中药新型制剂研发和生产基地。开展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联合中药材加工生产企业、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研制、开发现代中药,促进优势资源转化。

第四节 积极发展新兴能源工业

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和小水电等清洁能源,实施能源林种植及生物柴油开发、生物质气化、生物质能发电、沼气发电等一批可再生能源项目,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多元化和高效化,将商城县打造成为新型清洁能源基地。重点是做好核电站项目前期工作,力促落地建设。力争同中国华能集团合作开发煤电能源项目,争取建成大型火电场。完成黄柏山风电场项目建设,实现并网发电,争取启动项目二期工程。进一步开发利用风电资源,促成一批风电场项目落户。

第五节 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对产品有市场、发展有潜力、经营有策略、管理有良方的骨干企业,通过建立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争取项目资金、落实优惠政策、加强信贷支持、鼓励科技创新等多种方式,

集中力量进行扶持,促其做大做强。重点引导创立制鬃产品自主品牌,提升环保机械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天然绿色食品、原产地标记注册产品开发力度,实现优质粮油产业化生产营销,逐步形成种养加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发展。鼓励拥有自主出口经营权企业走自营出口之路,力争甜菊糖等12家企业产品全部实现自营出口,不断扩大对外贸易水平。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县有1家企业上市,产值在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0家。

第三章 持续实施农业稳县战略 强力推进农业试验区建

将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载体、实施农业稳县战略的抓手、实现农村发展进步的保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农业产业体系,努力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繁荣新农村。

第一节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在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中先行先试,加快推进农村“六化体系”建设,继续巩固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排头兵地位,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住体制机制创新这个重点,突破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经营体制、生产方式,充分解放和

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走好新型合作化道路,引导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建设类型多样、投入多元、主体明确、运营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以合作化带动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的咨询、科技推广、技术服务。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统筹同向投入,多元拓展农村建设资金渠道。创新和完善涉农金融服务机制,力争到2015年全县新农村建设资金有45%以上由信贷资金保障。进一步创新各类人才投身试验区建设机制,健全稳定的社会保障机制,实现农村文化事业稳步健康发展,力争在全省、全国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第二节 逐步实现农村生产方式根本变革 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以土地流转为手段,以机械化生产为外在表现,进一步深化“三位一体”建设,引导合作经济组织集聚耕地、林地、山地、茶园、水面等资源要素和现代化的生产设施、先进的生产工艺,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科技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从而有效带动人力资源的释放,加速城镇化和全民创业进程。“十二五”时期,全县要着力建设一批管理运作优、经营效益高、产业带动强、示范效应好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县内农民合作化率达到60%以上;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组建合作联(总)社,积极开展

跨行业、跨乡镇、跨县区合作,不断提高合作范围、提升合作效益。

第三节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资金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吸纳社会资本投入民营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良性运行机制。以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积极加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抓好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加固、小流域综合治理、抗旱水源建设、中小河道治理、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等工程建设,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基础设施建设格局。加大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力度,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31万以上。合理布局电网、路网,加快输变电工程和全口径配电网建设,形成供电可靠、网架合理的配电网络,电气化乡镇比率达13.9%;力争省道S216线升级、县道升级,构建干线公路“井”字型发展框架。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扩大农村户用太阳能建设规模,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第四节 积极发展“高、新、特、优”农业 在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加快“高、新、特、优”农业发展步伐,推进水稻、小麦等大宗粮食作物优质化进程,扩大“双低”油

菜、紫云英、茶叶、茶油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促进农业增产、增效。重点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集中连片建设高产稳产粮食生产基地。抓好35万亩优质稻、16万亩优质小麦、20万亩优质油菜基地建设,完成8万亩良种油茶、10万亩茶叶、2万亩中药材等基地建设,栽植桂花3000公顷、1000万株,发展特色花卉苗木3000亩,商品林基地面积保持在15万亩以上,扩大油桐等特色树种栽植面积,继续抓好“鲇鱼山鱼”等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扩大豫南黑猪、商城麻鸭、商城土鸡等特色畜禽产品养殖规模,打造商城特色品牌。加快发展钢制大棚、养殖小区等设施农业,推进以万亩农业生态示范园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科技园、示范园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认证以及农业行政执法监管体系,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品认证力度,积极发展标准化农业。

第五节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以“高、新、特、优”特色农业基地为依托,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大力创办特色加工企业,进行特色产品系列开发与精深加工,拉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以及贮藏、保鲜、运销业,努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知名品牌,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力争“十二五”末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家以上。

第四章 持续实施旅游兴县战略 强力推进文化旅游区建设

立足优美的生态环境、厚重的文化底蕴、鲜活的红色传统、众多的民俗资源,树牢“山水为体、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强力推进旅游兴县战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带动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第一节 促进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依托优越生态资源和深厚历史文化,弘扬红色优势,彰显山水特色,挖掘人文底蕴,深度整合和开发旅游资源。将金刚台、鲇鱼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打捆申报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好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生态示范县、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五块“国字号”招牌,扩大商城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挖掘、融合红色文化、桂花文化和豫南民俗文化内涵,打造具有生态特色、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业发展品牌。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开发建设,将我县打造成为全国知名旅游区和国家级地标性旅游目的地,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产业强县的转变。

第二节 加快精品景区建设步伐

以完善“一园四景”基础设施为着力点,积极加快精品景区建设。强力推进中国〃商城世界桂花博览园建设,集旅游观光、休闲养生、教学科研为一体,打造桂花资源集散地和桂花旅游目的地。积极促进汤泉池、黄柏山、金刚台创建实现4A级景区。汤泉池建成以温泉洗浴为主,特色鲜明、环境优美、接待服务和配套功能完善的国内知名温泉度假

区。进一步加快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具有山区江南水乡风情的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胜地。合理配置金刚台山水、地质、红色文化资源,建设集休闲、养生、科普、革命教育为一体的旅游产业中心地。实施观音山景区后续建设,完善顾荆乐堂等景点基础设施,进一步彰显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特色。

第三节 着力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要素

围绕景区景点建设,采取公司化运作、企业化管理、集团式发展的模式,加快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着力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力争汤泉池茗阳国际度假中心创建五星级旅游酒店。招商建设一批星级旅游饭店,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旅游社团,全面提升旅游接待能力。科学规划实施一批重大旅游交通项目,建设连贯主要景区的大通道,发展景区观光直通车,形成有竞争力、招徕力的旅游线路。招商建设水上游乐园、观光缆车等旅游设施和水上漂流、景区探险等游乐项目,配套完善景区景点服务中心、餐饮特色街和步行商业街等服务设施,开发茶叶、茶油、山货、叶雕、根雕、剪纸等独具商城特色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开展豫南民俗风情歌舞、茶道、采茶戏曲、红色经典等旅游文娱节目,不断满足游客多样的旅游消费需求。发展自助游、自驾游、农家乐等旅游新产品,促进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持续提升旅游综合经济效益。

第四节 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

组建旅游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加强旅游景区保护和管理,提高服务旅游产业发展能力。加强旅游景区保护和管理,促进旅游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利用。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能力。受理游客投诉,严厉打击欺诈、勒索或误导游客行为,切实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景区安全保护,保障游客人身和财产安全。

第五节 推动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依托旅游业形成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带动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的快速推进和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积极推进物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培育、网络完善和资源整合工作,加快与之相配套的仓储、配送、流转市场中心建设,促进物流业发展,重点推进粮食、茶叶、特色山货、建材等特色物流业发展。加快建设大中型批发市场以及建材、家具、服装等各类专业市场,引进大型综合性商场,鼓励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发展加盟连锁店,形成大型综合性商场、大中型批发市场、大中小型超市、专业市场、专卖店、便民店等多样化、多层次的结构体系。鼓励特色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开设网上商店,进行网上交易。大力发展信息咨询、法律服务、信用评定、会计核算、保险、评估、拍卖等中介服务。鼓励家政、“五托”、养老、餐饮、购物配送、物业管理、保险等服务业发展,适度发展房地产业。依托人力和教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职业培训、艺术培训、技能培训等服务业。建立健全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金融

机构组织体系和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力争建成全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

第五章 持续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 强力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 以建设生态示范区为总体目标,走好生态科学发展之路,大力加强生态建设。遵循“规划出特色、创建出亮点、管理出水平”的总体要求,以“创建”工作为抓手,不断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态宜居水平,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一节 加强生态建设

走好生态科学发展之路,把生态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充分珍视商城的生态资源优势,加强林地保护、湿地保护,积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保护生态根基,培育生态资源,持续巩固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重点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力争实现主要干道、河渠两侧1公里和水库四周宜林地等可绿化区域的绿化美化,完成1.5万亩村镇绿化工程,主要通道绿化率达到95%。实施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等林地保护,加强低质低效林改造,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平方公里。巩固、完善和优化以生态公益林为基础、局部主导功能突出、整体功能齐全的生态安全体系。大力推进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擦亮生

态商城名片。“十二五”时期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县,15个乡镇创建省级或国家级生态乡镇。

第二节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围绕建设山水园林桂花城的目标,坚持县、乡、村“三级联动”,县城、乡镇、村组、农户“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按照县城“六城联创”上水平、乡镇“五化标准”上台阶、村组“六有六无”变新貌、农户“三清五改”换新颜的总体思路,实施集中发展和特色开发相结合的城镇发展战略,以县城为中心,上石桥和产业集聚区为次中心,余集、双椿铺、丰集、达权店、汪桥为片区中心,其他乡镇为骨干,小集镇为支撑,逐步形成“一大中心、六大支撑、多点联动”的城镇化发展格局,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重点以农村公路网络建设为纽带,不断提高交通畅通、畅达能力,不断缩小城乡时空差距。以加快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降低农民就医、就学、就业门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为主要内容,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小集镇有序流动和聚集,不断减少农村人口。“十二五”末,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5%。

第三节 进一步拉大城区框架

将县城作为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积极实施县城区北扩,力争以实施县行政中心迁址新建、北环线改建等重点工程建设,开发建设城市新区,进一步拉大城区框架,拓展县城发展空间。实施省道S216升级改线、灌河生态综合治

理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隆起城区至上石桥、产业集聚区的带状经济区,促进城市中心区与次中心梯次融合、功能互补,实现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稳步推进上石桥和产业集聚区“镇区一体化”建设,辐射带动双椿铺、河凤桥等周边乡镇,形成县域次中心,促进县城与次中心南北呼应。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集约、节约利用城市资源,增强经营城市、促进城市发展能力。“十二五”末,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达到15万人以上。

第四节 发展山水园林桂花城

结合全县生态旅游产业开发,高标准定位建设“山水园林桂花城”,打造生态休闲旅游服务的重要支撑地,引领文化旅游区建设。着力推进生态绿化工程,建设环城绿化带、绿色廊道,扩大城市公园、公共休闲绿地面积,进一步整治县城区东叉河、陶家河和铁佛寺灌渠等河道干流、水系支渠,建设沿河景观带。进一步理顺城区交通网络,提升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加快供排水管网、环卫等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营造宜居环境。传承县城文化,保护性改造、开发建设老城区,建设生态文明、宜人宜居的旅游城市。

第五节 积极建设生态乡镇

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建设和管理,建设布局集中、城镇集聚、用地集约的“紧凑型”城镇。以创建生态园林乡镇为重点,加快公共绿地和公园建设,加快乡镇道路绿

化、美化,加快提升园林绿化管理水平,加快乡镇环境整治,加快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乡镇人居环境。着力优化乡镇产业结构,合理区分乡镇功能,依托资源、区位、交通等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副产品种植、优质畜禽产品养殖、石材和中药材资源开发、旅游服务等产业,加快发展加工、仓储、物流等配套产业,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夯实城镇发展基础,进一步提升乡镇整体经济实力。鼓励有条件的乡实现撤乡建镇和稳步推进建制村整合重组,改造空心村,组织条件恶劣的小自然村和地质灾害隐患村实施移民搬迁,向中心村或中心集镇集中。进一步提升街区设施现代化、市场专业化、环境园林化、管理规范化、居民文明化水平,建设生态宜居小集镇。

第六节 加快生态文明村建设

以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实施农村治污保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居住社区化、村庄生态化、乡风文明化”为目标,以村级“六有六无”为载体,以文化广场建设、村庄绿化、自来水入户、沼气池建设、卫生环境整治等工程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环境绿化与基础设施共建的原则,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发展,打造生态文明示范村。

第七节 进一步加强城镇管理

进一步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把城镇作为一种资本来经营、运作,推进城镇建设市场化、城镇资源资本化、投资主

体多元化、政府调控规范化。以“六城联创”为载体,不断探索完善城镇建管长效机制,促进城镇建管常态化、精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积极促进“六城联创”优化升级,持续保持“六城联创”工作在全市的领先位次。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营造乡风文明、生态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六章 持续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强力推进产业承接区建

充分利用我县位于中原经济区、华东经济区、中南经济区“三区”结合部,处于珠三角、长三角向中西部转移的最前沿的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抢占先机、争取主动,努力实现产业承接区的发展目标。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科学谋划、运作、建设一批重大项目,用大项目促进大建设,用大建设促进大发展。

第一节 积极谋划储备项目

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要求,增强项目带动意识,积极谋划一大批产业链长、成长型好、带动力强的重大建设项目,建立动态项目库。重点抢抓沿海地区产业向内陆梯次转移机遇,对接高新技术企业、优势特色产业,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经济发展、特色资源转化、生态环保、旅游文化等谋划项目,增强有效承接产业转移针对性,提高承接产业转移成功率,建设产业承接区。抓住中

央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机遇,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促进民生改善,精心筛选储备一批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项目,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十二五”期间,通过跑争项目和招商引资,全县计划实施350个以上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2131亿元以上。其中,新开工项目250个以上,总投资1847亿元以上,“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投资951亿元以上;续建项目100个,总投资283亿元以上,“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投资249亿元以上。

第二节 全民动员开展招商引资

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树立“四三理念”、发扬“四千精神”、运用“四种方式”、坚持“四项制度”,完善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提供优良服务,放胆、放手、放开,大规模、大力度、大范围开展招商引资。不断创新招商引资载体,健全招商引资网络,主动对接大企业,依托大平台,借助大院所,争取大客商,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持续实现重大突破。积极培育有利于产业转移、同业集聚和产业升级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更加注重引资与引智、引进技术和管理的结合,不断提升招商层次,实现借力、借智发展。保持项目攻坚的强劲态势,重心向项目转移,在办理申报项目的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评审批、地方配套资金承诺等有关手续时,为项目建设提供便利和支

持。充分把握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带来的国家加大投入机遇,千方百计争取政策性项目资金。

第三节 力争实施一批重大建设项目

认真、及时、有效地抓好建设项目的服务协调,及时解决项目运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得力措施,为项目施工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继续保持投资适度规模和快速增长,优化投资结构。

“十二五”期间,力争实施一批重大建设项目: ——农业方面。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规划项目93个,总投资145亿元以上。重点是加快推进林业生态县建设。投资17亿元实施中小河流治理、水库除险加固、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小型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亿元建设高产创建、绿色循环农业、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等工程。投资3亿元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投资13亿元加快建设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石斛等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投资4.3亿元建设淮南麻鸭、豫南黑猪等特色畜产品养殖基地。投资1亿元建立健全农机服务化体系。

——工业方面。积极加快特色资源深度加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健全产业发展链条,不断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奠定工业强县的坚实基础。规划项目62个,总投资187亿元以上。重点是加快县产业集聚区招商组装。投资11.9亿元发展以环保机械生产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投资11亿

元建设以钢铁加工为重点的金属制造业。投资5亿元发展以水泥生产、新型墙材等为重点的建材业。投资28亿元推进优质粮油、茶叶、特色山货、蜂蜜、脱水蔬菜、甜菊糖等企业加快特色产品深度加工步伐,提高产品附加值。投资16.6亿元集群化发展服装加工企业,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投资3.1亿元加快石材资源开发利用,建设石材工业专业园。

——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吸引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成长型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提升园区发展内质,使产业集聚区逐步向高新工业区转变。规划项目6个,总投资34亿元以上。重点实施生物制药、电子制造、以有机硅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功能材料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建设。

——第三产业方面。深度开发旅游产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新兴服务产业,推进第三产业迅猛发展。规划项目48个,总投资198亿元以上。重点是完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旅游产业要素,形成种类齐全、功能完备的服务业体系。投资35.1亿元进一步完善“一园四景”精品景区设施,开发水上娱乐等游乐项目,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投资30亿元建设以粮食仓储物流为重点的现代物流项目。投资19亿元进一步加快商贸流通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满足群众消费需求。

——交通运输方面。进一步健全全县公路网络,实现农村公路整体安全畅通,积极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规划项目46个,总投资172亿元以上。

重点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力争铁路、高速、干线公路建设有新突破。投资24亿元实施 S216 、S339、S338部分改线、修建和跨省、连县公路建设,提高干线公路通行能力。投资6.04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53公里。投资3.44亿元修建旅游专用公路,建设旅游景区客运站。积极争取配合开展宁西铁路复线、火车站专线和省道升级建设。

——能源方面。努力打造新型清洁能源基地,积极开展风电、水电、核电、火电等重大建设项目,建设全口径配电网, 形成供电可靠、网架合理的配电网络。规划项目11个,总投资1000亿元以上。投资15亿元开发黄柏山、伏山等地丰富的风能资源,加快风电站建设。投资5亿元建设太阳能发电厂。投资3亿元建设中小型水电站。力争投资600亿元的核电站项目和400亿元的华能火电项目落地。投资24.9亿元,新建、扩建220KV、110KV、35KV输变电工程。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规划项目33个,总投资248亿元以上。投资72.4亿元改造提升县城供水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能力,建设部分乡镇供水和污水处理项目。投资18亿元加快建设县城区公园、湿地项目,建设生态水系。投资12亿元改造城区交通设施。投资47亿元加快老城区和“城中村”改造,扩大保障性住房面积。投资35亿元加快乡镇小集镇建设和农村新村建设。

——社会事业方面。持续改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计生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夯实社会事业发展基础,改善和保障民生。规划项目37个,总投资35亿元以上。投资1亿元开展农民阳光培训,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劳动技能。投资18.7亿元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农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学校迁址等工程,不断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投资3.2亿元不断加快各类体育设施建设。投资2.9亿元进一步完善县乡村卫生基础设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投资5.2亿元发展农村文化公益设施,推进桂花文化、茶文化、奇石文化等文化产业发展。投资9.4亿元不断加快各类社会保障项目建设。

——生态环保方面。不断巩固生态基础,培育生态资源,提升生态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项目20个,总投资59亿元以上。投资5亿元加快创建鲇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15万亩湿地及植被保护。投资2亿元加强野生植物保护。投资43亿元实施灌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投资1.3亿元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及农村生态环境项目建设。

第七章 持续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强力推进富民保障区建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加快民生

改善步伐,保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强力推进富民保障区建设。

第一节 彰显文化引领作用

以“让桂花香醉商城”主题理念为引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积极将“歌舞之乡”的文化底蕴“挖掘出来、传承下来、提升上来、普及开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歌舞剧院、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建设,不断完善文化馆、图书馆等内部设施,力争实施民俗博物馆及科技培训基地、赤城县苏维埃旧址扩建等项目,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形成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文化惠民工程,鼓励、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创作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送农民活动,认真做好偏远山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适应文化市场发展,积极培育服务旅游产业、推进优秀文化传承、活跃文化活动、促进特色文化传播的文化产业发展公司,保护和发展以商城火绫子、花篮戏、原生态民歌、丝弦锣鼓等商城民间歌舞艺术,促进奇石、叶雕、剪纸、烙画、盆景、根雕、羽毛工艺品等特色工艺发展,打造本地文化品牌,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二节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进一步巩固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地位,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积极加快农

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增扩建县城区中小学校,满足城乡儿童就学需要。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每个乡镇建成1所中心幼儿园和3-6所片区幼儿园,大力开展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和农村初中教学用房建设,完善县特殊教育学校设施,营造良好教育环境。探索完善城乡优势师资合理、有序流动机制,保障偏远山区、贫困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留守子女接受公平教育,保持教育事业均衡健康发展。持续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稳步发展,保持普通高招成绩全市领先位次。积极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快县职业教育中心和电子实训基地建设,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开展职业教育攻坚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

第三节 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以激励自主创新、保护创新成果、优化创新环境为重点,积极构建自主创建体系,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重点加快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引导科技人员到农村创业,建设一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基地。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向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健全自主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快各类科技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第四节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参保、参合率稳步提高。完成县人民医院迁址新建、卫生监督执法所等公共卫生项目建设,加快乡镇和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床位、人力、设备、经费等医疗资源,积极开展乡村医生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十二五”时期,全县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23张、25人以上,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继续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使全县人民都能享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扎实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增强人民健康体质。

第五节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十二五”时期,全县人口总量控制在78.1万人,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持续保持稳定的低生育水平,确保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大力提倡优生优育,稳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政策生育率稳定在96%以上。积极发展计划生育事业,保障群众享有基本的计生医疗保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人口合理流动。重视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六节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实施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并举的战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方式,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县乡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扩大就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强化对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的就业保障。完善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引导和组织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第七节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不断提高农民养老保险补助水平。健全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和应急救助,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制度,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鼓励投资兴办、资助农村敬老院,提高“五保”集中供养率。继续开展住院医疗救助、大病救助和关怀救助,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同步结算的“一站式”网络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力争县级建成一所集养老、教

育、康复、休闲为一体,功能齐备、档次较高的社会福利中心。

第八节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按照规划先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乡村文明建设协调推进模式,以农村道路、电力改造、清洁能源、环境整治、信息畅通等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拓展。积极推进全民创业,鼓励农民从事第三产业,扩大成建制劳务输出规模,创新原料、技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企业或产业发展模式,引导农村资金组建资金互助合作社或小额信贷公司,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持续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减轻农民负担。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面向乡镇和乡村梯次推进日用品和农资标准化农家店建设,培育农村消费市场。大力实施“菜篮子”和“放心早餐”工程,保障群众身心健康。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力争建成30万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显著改善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积极完善消费政策和环境,为农民扩大消费创造良好条件,引导居民扩大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第九节 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加强洪涝等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强化对农产品、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切

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加强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监督检查,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拓宽、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推动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权益保障机制,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机结合。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处理,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从源头上消除不稳定因素。开展平安建设活动,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加强社会治安和综合治理工作,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第四篇 弘扬精神鼓舞干劲 共创商城美好未来

第一章 扎实开展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推进法制县、法制乡镇创建,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广泛开辟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渠道,保证人民依法享有的民主权利。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执行人大

的决定、决议。重大问题决策要与政协协商,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重视发挥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维护司法权威。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体系,切实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移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倡导健康、科学、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增强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进一步完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健全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体系。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切实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质。

第二章 加强政权建设 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法治型、高效型、创新型、为民型政府,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不断完善党政机关工作运行机制,完善社情民意反映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听证和质询制度,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政策措施、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高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扎实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工作,提高行政行为的规范性和透明性,简化行政程序,提高行政效率。从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过错追究制,不断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章 深化体制改革 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把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作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推手,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加快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社会保障的补贴力度和对教育、文化、卫生和计生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妥善处理改制破产企业遗留问题。深化公共支出改革,着力解决财政支出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推进事业

单位改革,建立政事职责分开、法人地位明确、单位自主运营、政府依法管理的社会事业发展新机制。完成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合作银行的改制过程。推动职业教育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配套改革和教学改革,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四章 弘扬“商城精神” 形成强大精神动力 紧紧围绕发展目标,盯准重大任务,大力传承和弘扬“加压奋进、拼搏较真、超常跨越、开拓创新”的商城精神,鼓足“拼抢争超、奋力发展、只争朝夕、一往无前”的商城干劲,强化“统筹协调、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持续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兴县、城乡一体化和开放带动“五大战略”,扎实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积极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快时效,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创新巧干、放手大干,克难攻坚,奋发有为,不断推进锦绣商城建设迈上新台阶。

第五章 加强作风建设 营造清廉干事氛围 抓好作风建设,严格落实“五禁止”、“十不准”规定,说了就办、定了就干、干就干成,不断提升政府的执行力。进一步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严肃行政纪律,加强政务督查,有令必行、有禁则止,保证政令畅通。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和行政问责制,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责任追究,对政府

确定的工作任务定期督查,挂牌督办,限时办结。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廉政文化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努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坚持标本兼治,加强监察、审计工作,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严格规范职务消费,树立良好形象。

第六章 健全管理机制 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健全科学化、民主化的规划编制程序,增强总体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约束功能,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重点专项规划、部门规划为支撑,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衔接配套的规划管理体系。确保相关规划在发展方向和目标、重大任务、政策措施等内容与总体规划实现有机对接,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实行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将约束性指标纳入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强化对规划实施概况的跟踪分析,搞好《纲要》中期评估,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检查。统筹协调长期发展与短期发展,将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重大任务等分解落实到各年度具体发展政策措施和发展建设项目上,保持《纲要》实施的连续性。

全县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开阔的视野、

更加务实的作风,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团结拼搏、克难攻坚,为实现我县“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t5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