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新人教版小学数学2二年级上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3-10-31 00: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一)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一) 第九单元 总复习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推理、交流,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有的学生说比老师高,有的说比老师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学生思考)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掌握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教师多媒体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代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一步、一庹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 生1:10拃。 生2:10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8拃。我们量的都是这张课桌的长度,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

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2.教学例2(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

学生可能回答:还有数字。

师: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 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3.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4.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5.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6.实践应用。

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正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看一看,铅笔长多少厘米。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1题。 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课题:认识米 第 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1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

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 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侧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

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0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算。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得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反馈完善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第3题)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第4题)

(多媒体课件演示:跳绳,小猫,长椅。)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1)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宽。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师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课题:认识线段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播放消防员接到任务的情境。)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认识线段)。

(1)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不是。)

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一下子看不出长短。)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

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学生拉直毛线。) 追问: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

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2)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板书课题) (3)认识线段是直的。

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 拉直,现在呢?(是线段。)

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 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4)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5)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教学例7(画线段)。 (1)学画线段。

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学生演示。) 教师演示 :从刻度0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

设疑: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怎么画?

引导学生操作: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

(2)做一做。

教材第6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的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一样长的线段。)

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③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端点。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1题。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有没有火眼金睛。 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 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3.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按要求完成:在距离红旗3厘米处画一朵花。

5厘米处画一棵树,10厘米处画一个气球。

(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6题。 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

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对边相等。) 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四条边相等。)

(3)完成教材“练习一”第7题。 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课题:确定长度单位 第 4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感受测量长度的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谜。)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小明来到白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多媒体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1)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 黑板长2( ) 小明的身高124( ) 课桌高90( ) 三、反馈完善

1.判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第8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第9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第一幅图长5厘米,对吗?(错,没有对准刻度0,不能说是5厘米。) 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

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第11题。) 乌龟要爬( )厘米就能吃到小鱼。 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教学重点: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单元主题图。)今天可真热闹,光明小学的同学们要去参观博物馆,

同学们请看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看图说。

生1:每个班由2名老师带队。 生2:二(1)班有35人。 生3:二(2)班有32人。 生4:二(3)班有37人。 生5:二(4)班有34人。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教师引导: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二、探究新知

1.尝试列式。

要求“一共多少人?”,我们先要知道哪些条件?在小组里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再和全班同学说。

学生:二(1)班的学生人数和带队老师的人数。

提问:你能找到这些已知条件吗?{二(1)班35人,带队老师2人。} 求一共多少人,该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35+2=。) 追问:35加2等于多少呢? 2.领悟算理,巩固拓展。 (1)交流口算方法。 你能口算吗?

①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摆一摆。

指名说口算过程,结合摆小棒,边说边摆。 ②学生互相说,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上台演示。

③教师小结:35有3个十和5个一,摆3捆小棒是30,5根小棒是5,再拿2个一,和5个一合起来就是7个一,合成3个十和7个一,所以35加2等于37。

(2)用计数器拨。

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5个珠子来表示35,再把2个珠子拨在个位,合成7个一,合起来就是37。

追问:“2”为什么拨在个位上,拨在十位上可以吗?(不可以。它是个位数。) (3)竖式计算。

这样的算式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根据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到:

十 个 3 5 + 2 十 个 十 个

3 5 + 2 7 3 5 + 2 3 7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先写“35”,在35的左下方写“+”,再写“2”,再画“——”(等号线),最后在等号线下面写出得数。

追问:“2”写在什么位上,和哪个数对齐,为什么不和十位上的“3”对齐? 教师指出:2是个位数,个位与个位对齐。计算时,把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注意竖式的书写格式,严格要求数位对齐,等号线用尺子画。

请学生自己写竖式,指名在投影仪上展示,集体订正,其他学生同位互查。 三、反馈完善

1.练一练。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课本上填写。 集体交流:

①32+6列竖式时6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②24+3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③5+43列竖式时,5在什么位置,和43中的哪个数对齐,为什么? (2)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列式计算,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2.判断对错。

53+20=56 3+46=76 4+25=65 5 3 3 4

+ 2 + 4 6 + 2 5 5 6 7 6 6 5 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强调:列竖式时,个位与个位对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第 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直观演示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和从个位加起的算理列竖式计算的。 2.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难点:列竖式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多媒体出示例2情境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1)班35人,二(2)班32人。

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让学生提问,教师板书: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人? 追问: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35+32=) 二、探究新知

1.这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你能计算吗?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计算“35+32”,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或是用竖式计算或是口算。

2.交流算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边摆边说计算过程。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口算时应注意什么?(从个位加起,注意:相同数位相加要对齐。)

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它表示5个一和2个一,合起来是7个一。)为什么把3捆和3捆合起来?(表示3个十和3个十,合成6个十。)

结果是多少?(把6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67。) (2)竖式计算。

让学生试着写一写。教师巡视,指名学生展示演算过程。 课件演示笔算过程。 十 个 3 5 + 3 2 十 个 十 个

3 5 + 3 2 7 3 5 + 3 2 6 7

教师追问:为什么3和3对齐,5和2对齐?(两个3都在十位上,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对齐,5和2在个位上,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对齐。)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引导: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

学生交流,尝试归纳。

教师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3.练一练。 判断对错。

54+3=84 62+24=86 45+14=95

6 2 4 1 5 4

+ 2 4 + 5 4 + 3

8 6 9 5 8 4 学生自主判断,并说明理由。

教师指导: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和个位对齐。要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上,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上。 三、反馈完善

1.算一算。(完成教材“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看题,直接写出得数。集体交流,说说计算方法,交流得数是否正确。 2.列式计算。(完成教材“练习二”第2题。)

学生列式计算,重点检查92+4、3+45、13+72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课题:进加位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情境图和动手摆小棒,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笔算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正确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法则。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算一算:

65+32= 52+3= 34+20=

请学生用竖式计算,集体订正。请学生说说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

(1)提出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要求一共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得出:把两个班的人数相加。 (2)谁能列算式?

学生集体回答。(教师板书:35+37=) (3)怎样计算35+37?

可以选择摆小棒、竖式计算或口算,请学生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再说一说。

2.指名回答,交流算法。 (1)请摆小棒的学生回答。

提问:5根和7根合起来超过10根怎么办? 引导学生发现:10根可以捆成1捆。 (2)请列竖式的学生回答。

提问:你在列竖式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从哪一位加起?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改正的?结论是什么?

结合小棒与列竖式讲解:35是3个十和5个一,37是3个十和7个一,我们把5个一和7个一合起来,发现满十了。把10根捆成1捆就是1个十,还有2个一。因此,在写竖式时,5+7等于12.满十了,在写得数12时,在个位写上个位的2,满的十,进到十位,就是满十进1,再把这进上来的一个十和原来的6个十合起来就是7个十。

教师示范列竖式的书写格式,并板书:

3 5 + 31 7 2 3 5 + 31 7 7 2

个位上5加7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 (3)请口算的学生回答。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时教师注意引导:个位相加满十了,要把这个十放在哪位上?(向十位进1。)

3.比较小结。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笔算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再相加;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三、反馈完善

刚才我们计算了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现在,我们一起出发,去数学王国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站:我能算。(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 边计算边思考书上提出的问题。

第二站:快速写得数。(完成教材“练习二”第4题) 出示竖式,让学生直接写得数,并说说算法。 交流反馈,检查学生进位情况。

第三站:啄木鸟捉害虫。(完成教材“练习二”第5题)

判断小树上算式的对错,说说哪些树“生病”了,找出原因,帮小树治病。 学生先独立计算。教师指名改错,并说一说错在哪里。提醒学生在计算时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第四站:趣味算式。(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图框中的题) 1 8

+ 8 1 9 9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2 7 + 7 2 9 9 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能接着写几道算式吗?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课题:练习二 第4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熟练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列竖式计算,谁能说说,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这节课我们要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看谁掌握的最牢。 二、师生互动

1.出示教材第15页第3题。

出示表格,小兰喜欢收集邮票,这是她收集邮票的种类和数量。 (1)风景邮票和人物邮票共有多少枚? 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列式解答。 你是怎么算的?说说计算方法。 (2)动物邮票和建筑邮票共有多少枚? 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列式解答。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2.出示教材第15页第6题。

想一想:26+48=□4中的□里应该填几?为什么?

小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两个数加起来要再加1。 让学生思考,再填数。 3.出示教材第16页第8题。

比较算式的大小。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 小结方法:观察算式左右两边有没有相同的数,相同的数加上的数大,算式的得数就大;相同的数减的数大,算式的得数就小;没有相同数的算式的比较,我们要通过计算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4.练练手。

(1)出示教材第16页第7题。

看图,算出飞机上的算式的得数,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出示教材第16页第9题。 小白兔采蘑菇,看谁采得多,采得快。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给予适当的鼓励。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6页第10题。

出示卡片:算出每张卡片上的两个数的和。 2.完成教材第16页第11题。

(1)怎样求一共要用多少钱?(用加法。) (2)小玲有50元钱,可以买哪几样玩具?

让学生小组合作,说出所有可能,再在组内互查、互评。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课题:不退位减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由实际情境引出问题,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不退位减的笔算算理。 教学重点:掌握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明确相同数位对齐,从哪一位减起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2008年8月24日晚为期16天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成功落下帷幕。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美轮美奂的场面、奥运会场上运动健儿的拼搏精神以及闭

幕式精彩绝伦的表演给全世界人民呈现了一次史无前例的世界体育盛会。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获得51枚金牌,首次位列夏季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名,现在我们一起看看金牌榜前5名。

(教师出示表格。)5个国家各得几枚奖牌?

学生观察:中国51枚、美国36枚、俄罗斯23枚、英国19枚、德国16枚。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看着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可能提出问题: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俄罗斯比德国多多少枚金牌?英国比美国少几枚金牌???

2.交流算法,理解算理。

(1)“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自由交流反馈。列出算式:36-23= (2)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口算。方法:30-20=10,6-3=3,10+3=13。 ②列竖式计算。

引导:用竖式怎样算呢?先把圆片拿出来摆一摆,再列式。 拿出数位板,用圆片表示36,再去掉23,观察还剩多少?

学生摆圆片。指名到投影仪下摆,边摆边说。其他学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指名到黑板上列竖式计算。

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交流计算方法,教师适时进行讲解、补充。 3 6 + 2 3

3 6 + 2 3 3 3 6 + 2 3 1 3

教师:列竖式要注意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交流得出:列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3.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1)第1题。

出示图,让学生结合图形,说出得数。 (2)第2题。 列竖式计算:48-18=

教师提问:个位上得几?怎样写?(这里的“0”起占位作用,不能不写。)

3.制作角。

(1)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的方法。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一下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张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其他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4.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该怎么画? (2)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3)学生练习画角。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总结画角的方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练习八”第1题。 指一指哪里有角。

课件出示图,让学生逐个说出角在哪里,并指出顶点和边。 2.完成教材“练习八”第2题。

要求区分出题中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说说理由。 学生观察题中的图形然后判断,汇报说明理由。

如第2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说: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3.完成教材“练习八”第3题。

说说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学生互相说一说,第4个图形有几个角,为什么?

4.完成教材“练习八”第4题。

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到: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用三角尺上的角比一比,教师还可以把这两个角做成投影片,把他们重叠

在一起来验证。

指名汇报发现了什么? 5.用角创作画。

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能用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学生创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课题:直角的初步认识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初步认识直角。 2.会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能说说角有什么特点吗?(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追问: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做一个角? 学生用活动角学具做一个角。 展示学生不同的角。

教师在黑板上有选择地分别选取不同大小的角画在黑板上,边画边说:“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角的大小是不一样的,我画的三个角的大小就不一样。”画完后,要学生分别指出三个角的顶点与边,教师一一写上。教师指着直角说:“大家看,这个角是不是跟其他两个角不太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直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 1.认识直角。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发现。

教师举例:你看,我们黑板的角、国旗的角、数学书封面的角、课桌的角都是直角。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教师出示一幅三角尺:你能在三角尺上找到这样的角吗? 学生寻找,并指出直角。

小结:每个三角尺上都有一个直角,找出直角,同桌互相指一指。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这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并动手制作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判断直角。

(1)教师: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其他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刚才我们知道,在我们的三角尺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请你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周围物体的角中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二)教学例4。 1.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尺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画好后跟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画直角难度比一般的角要大一些,两条边的方向不能随便定,只能根据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决定怎么画,强调直角符号必须是正正方方的,不要画成弧线。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2.归纳直角的画法。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直角很特殊,我们画的时候要用三角尺上的直角画,才会准确,画的时候先画顶点,再点对点,过顶点画两条边。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1题。

用三角尺比一比教科书封面上的阿胶是不是直角。找到并验证后小组内互相交流。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你是怎么找的?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小结:可以用手上大直角去对,完全重合的就是直角。 2.完成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数的。

图1:4个直角;图2:4个直角;图3:1个直角。 3.完成教材“练习八”第6题。 判断哪些角是直角。

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能重合的就是直角。 4.完成教材“练习八”第7题。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说明画法。

教师小结:找到顶点,从顶点出发,画直角,方格子上每个角都是直角,可以沿着方格子的边画,也可以拿出三角尺上的直角比对着画。

5.完成教材“练习八”第8题。

在钉子板上围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认真观察,这个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都是直角。)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课题: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重点:学会辨认锐角、钝角,知道锐角、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复习: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角,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角都是直角,你是怎样判断的?(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教科书封面的角是不是直角?(是。)你能说说理由吗?(学生发言。) 引入:像这样角是直角,这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角都是直角,你瞧,老师这儿就有两个这样的角,请认真观察,这两个角和直角有什么不同?(教师出示锐角和钝角,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疑:这些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它们是什么角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说说锐角和钝角。 (1)比一比。

教师出示教材例5中的队旗和红领巾图。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少先先锋队队旗和红领巾,上面有这样两个角(课件出示),这两个角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纸张上,现在请你们拿出三角尺上直角,和这两个角分别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拿出三角尺和纸张,自主探究。)

指名上台演示:拿着三角尺和图形进行比对,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对第一个角,顶点对顶点,三角尺的一条边和角的一条边对齐,角的另一条边在直角边的里面,说明这个角比直角小。

汇报交流:(教师出示锐角的图形)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板书:锐角 比直角小)

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对第二个角,顶点对顶点,三角尺的一条边和角的一条边对齐,角的另一条边在直角边的外边,说明这个角比直角大。(出示钝角的图形)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板书:钝角 比直角大)

(2)动手操作。

提问:“25-21=”个位上得几?怎么办?(十位上的2减2的0,可以不写。)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练习三”第1、2题。 列竖式计算,集体订正时,说一说算法。 2.完成教材“练习三”第3题。

说说图意。(小勇捡了21个,小英捡了32个,小英比小勇多捡了多少个贝壳?)

提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32-21=11(个)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课题:退位减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笔算减法,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表格。)同学们,今天我们还是要研究各国奥运会金牌的问题,上节课同学们针对这张表格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谁还记得我们解决了哪个问题?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导入:上节课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代表性,老师记得有个同学提出了这

样一个问题: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寻找条件:中国有多少枚?美国有多少枚? 怎样列式?(列式51-36=。)

(2)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吗? 根据上节课的计算方法,请同学们拿出本子和小棒,试着摆一摆并列竖式计算。遇到问题可以同桌或小组交流。

(3)交流算法。 ①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选派代表发言。

问题:被减数个位上的1不够减减数个位上的6。 你是怎么解决的?

让学生摆小棒学具,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结合小棒边演示边小结:先拿出10根一捆的小棒5捆,单根的1根,减去6根,发现单根的1根不够减,再从5捆里拿出1捆拆开,这里就有10个一了,10个一和个位上的1个一合起来是11根,拿走6根,剩下5根,剩下的5捆去掉1捆,还剩4捆,4捆拿走3捆,还剩下1捆,与单根的5根合起来就是15根,所以51-36的差是15。

②结合刚才摆小棒的过程,列竖式。

交流问题:个位不够怎么办?(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强调竖式的格式。教师板书:

个位上1减6不够减,向十位借10,合成11,11减6得5;十位上的5被借了1剩4,减3得1写在十位上。

③请同学们想一想:从十位减起方便吗?为什么要从个位减起?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

学生交流说出自己在列式时遇到的问题,谈谈感受及解决办法。 2.教学例3。 (1)出示题目。

4 11 5 1 - 3 6 1 5 5 1 - 3 6 1 5

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学习懂得了列竖式计算要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那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你能列竖式计算“50-24=”?

(2)反馈交流。

教师提问:个位上0减4不够减,怎么办?

想一想:从十位退1后,个位是几减几,十位是几减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计算过程。 50-24=26

5 0 - 2 4 2 6

学生根据自己列式的过程得出: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10减4,十位就剩40-20,得20。

(3)对比小结。

引导小结:大家已经会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减法了,能根据前面的计算过程总结出计算方法吗?

追问: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再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写出竖式中的得数,说说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2.完成教材“练习三”第4题。 全班分四大组,每组做一题。

各组派代表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进行评价。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课题:练习三 第 3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的理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知道笔算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运算。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要一起去数学乐园,想去吗?算对下面这些题就能获得了乐园的门票。

54-27= 66-49= 43-37= 95-63= 学生计算。 二、师生互动

恭喜同学们拿到乐园的门票,我们今天要开着游览车去公园里,坐上车,我们开动了。

1.清除路障。

去公园的路上障碍重重,同学们有信心清除路障吗? (1)障碍1。(完成教材第21页第6题。)

课件出示路牌: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障碍2。(完成教材第20页第5题。)

课件出示一排花朵:说说下面各题差的十位上是几。 提问:94-25的差的十位是几?为什么? 91-25的差的十位是几?为什么?

小结:我们判断十位是几,先要看看个位上得数够不够减,如果够减,直接把十位相减;如果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这时十位上的数要减1。

2.计算能手。

(1)完成教材第21页第9题。

定时,让学生先算出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和,再算出他们的差。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选题让学生说计算方法。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汇报、归纳。

(2)完成教材第21页第10题。 夺红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参观乐园,解决问题。

过渡:同学们,我们终于到达数学乐园啦,赶紧去参观数学乐园吧! (1)帮小鸡找妈妈。(完成教材第21页第8题。)

母鸡和小鸡走散了,根据它们身上的得数和算式,帮小鸡们找到自己的妈妈。 (2)送信。(完成教材第22页第11题。)

你是怎么算的?同桌交换检查,找出同桌做错的题目,试想他为什么会算错,如何避免算错。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22页第12题。

(1)这里的孩子正在进行排球比赛呢。 认真看表,说说表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让学生解决表下的问题。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让学生汇报所提的问题。并选择其中的三个问题进行解答。 2.完成教材第22页第13题。 按规律填一填。

(1)24,32,40, ,56, , 。

让学生先找规律,说说它们是怎样排列的,接下来可以怎样填。 (2)独立解决第(2)小题。 3.思考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教材第22页第14题。 说说□里应该填几,并说说理由。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课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第 4课时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天气很冷,昨天是25度,今天的天气比昨天的天气降低了两度,你知道今天是几度吗?

你是怎么想的?降低了两度?(就是比昨天的少了2度,那就是23度。) 天气转凉,同学们要注意保暖呀。

小结:降低或增加,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怎样求这样的题目呢?这节课,我们研究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教师出示二年级卫生评比图,提问:请同学们仔细看图,然后互相交流从图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 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 三班比一班少4面 ??

追问:那你知道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吗?

引导分析:要求二班多少面,需要哪些条件?(让学生试着说。) 引导学生读题,使学生明确:题中有两个条件:一班12面,二班比一班多3面。

(2)画一画:把已知条件(一班的12面小红旗)先画出来。

教师画出示意图:怎样表示的红旗呢?(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在一班12面小红旗的基础上多画3面。)

那么二班的小红旗是多少面?(求二班的小红旗就是要把和一班同样多的与多的3面合起来。)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12+3=15(面)}

口答:二班得了15面小红旗。

追问:我们解答正确吗?把答案代到题目中检验一下是否正确。

二班15面小红旗,一班12面,二班比一班多了多少面?15-12=3。二班确

实比一班多了3面,所以,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教师小结:我们下次解决问题后,可以自己进行检验,把所求的问题当成已知条件,把题中的某个已知条件当作问题,进行逆解答。

2.教学例5。 (1)提出问题。

你还想求出哪个班的红旗数量?

出示问题: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三班的小红旗数量必须知道哪一班的小红旗的数量?(一班的。)

一班的是多少面?(12面。) (2)解决问题。

你能照前面的方法,试着用画图的方法把一班小红旗和三班的画出来吗? 学生试着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展示。 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12-4=8(面)} 教师质疑:我们的解答是否正确,你能检验吗?

让学生试着把所有的结果带到问题中检验,互相交流,指名说方法。 教师小结:三班8面,一班12面,三班确实比一班少4面,所以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口答:三班得了8面。 (3)比较小结。

比较两道例题,你有什么发现?怎样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学生自主交流。)

教师指出: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题中有两个已知条件,一个小数,一个比小数多的一部分,求大数,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的应用题,题中有两个已知条件,一个大数,一个比大数少的一部分,求小数,用减法计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学生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及题意,再解答。 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1、2题。

指名学生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句,再进行列式计算。

第1题:东东下了86个蛋,西西下的蛋比东东多9个,求西西下了多少个蛋?列式:86+9=95(个)。

第2题:今年有53只野鸭,去年比今年少18个,求去年有多少只?列式:

53-18=35(只)。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课题:练习四 第 5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理解,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2.进一步理解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教学难点: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列竖式计算。

出示教材第25页第4题。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抽几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2.出示问题:二(1)班原有38位同学,这学期又转来5位同学,二(1)班现在有多少位同学?

这道题该怎样解答?把你的解题思路在小组内说一说。

小结: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二、师生互动

1.完成教材第25页的第3题。 (1)让学生读题。

说说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解决第(1)小题。

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你能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句吗?

神舟六号:我比你多飞了31圈。

这里的“你”是谁?(神舟七号,它飞了45圈。) 比神舟七号多飞了31圈,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列式解答:45+31=76(圈) 我们的解答正确吗?怎样检验?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完成教材第26页的第5题。

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再分小组讨论、交流从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怎样求多伦多比北京少得多少票?(用减法。)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26页第6题。 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怎样做可以知道小玉攒了多少钱?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2.完成教材第26页第7题。

(1)观察图,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解决问题。

国庆促销,每个球优惠8元,“优惠8元”是什么意思呢?(比原来的便宜,少8元。)

在练习本上解决(1)(2)小题并检验。 (3)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3.完成教材第26页第8题。

外圈哪个数加里圈哪个数,得数是83。 外圈哪个数减里圈哪个数,得数是62。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课题:连加、连减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灵活选用解题策略。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解题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出示卡片,口算接龙。 20连续加10,开火车说得数。 95连续加5,开火车说得数。 2.口算。

10+30+50= 5+7+3= 80-20-40= 66-5-20=

学生独立完成,明确:连加、连减运算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5+7+3有简便的算法吗?(7和3可以合成10,我们可以先凑成10,再加上5。)

今天我们将学习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创设情境,列出算式。

二(1)班学生在周末举行了一场摘南瓜比赛,这是三个组比赛的成绩。(教师出示表格。)

请同学们观察表格,从表格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列式:28+34+22=。

(2)探究计算方法。这道算式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回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你能列竖式吗?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学生列式,教师巡视。) 学生易得出: 方法一:

2 8

+ 31 4 6 2

6 2

+ 2 2 8 4

质疑:第二个竖式中的62是怎么来的? (第一、二两个数的和。)

教师指出,简便写法有: 方法二: 方法三: 2 8 + 31 4 6 2 + 2 2 8 4

2 8 3 4 + 21 2 8 4

10

教师指出:观察三个数,个位上的有8、4、2,这里哪两个数能先凑成10(8和2),如果个位上的两个数可以凑成10的,我们计算时可以连着写,先算凑成10的部分,再加第三个数。

(3)讨论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有什么不同?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

教师总结:方法一在计算连加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要注意计算第二步时,是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加上第三个数;方法二把算式连起来写,不仅可以少写一个“62”,比较简便,同时可以避免计算过程中抄错数,使计算正确、迅速;方法三,适用于三个数的个位可以凑成10的,可以把三个数连起来写,计算时一定要细心。

(4)尝试练习。(选自己喜欢的两题计算) 54+20+16= 46+25+17= 7+59+20=

仔细观察上面的习题,你发现了什么?能用连加的简便方法表示吗? 2.教学例2。

(1)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自学。

共有84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 怎样列式?84-40-26=。 (2)学生试算,完成填空。

教师说明:84-40=44能口算,可以不写竖式。 (3)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

把你的计算方法告诉你的同桌?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好,指名不同方法的学生上台列式。

教师相机评价。了解一下哪些学生直接用简便方法书写,而且一次做对;哪些学生还用两个竖式做;哪些学生只写了第一步竖式,第二步用口算就得出了结果。对最后一类学生可以进行表扬。

教师指出:还可以先算一共运走了多少个。怎么列式呢? (4)尝试练习。

90-58-30= 75-28-19= 72-(6+44)=

学生列竖式计算,说说计算方法,第三小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小括号的,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能口算的直接先口算。)

小结:计算连减时一般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把算出的得数减去第三个数,也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反馈完善

1.对比性练习。 用竖式计算:

54+26+15= 90-58-24=

列竖式计算,可以列两个竖式,也可以用简便写法。 2.完成教材“练习五”第1题。

把在同一条线的3个数加起来,得数填在横线上。 3.完成教材“练习五”第2题。

列竖式计算连减,计算后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4.完成教材“练习五”第3题。

算出红星小学参加3项体育活动的总人数。

学生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交流时说说计算方法,注意检查有没有用简便算法,交流结果。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课题:加减混合 第 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列竖式计算:

36+34+7= 87-43-15=

先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让学生列竖式计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教师出示情境图)看,校门口开来了一辆大巴车,仔细看,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得出:有人下车,下来了25人,有人上车,上去了28人。 教师指出:我们乘坐公交车要遵守乘车规则,有秩序地先下车再上车。车上原来有67人,根据上下车人数的变化,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图意吗?

学生说图意:车上原来有67人,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2)你能列出算式吗? 67-25+28=

①口算:这道题都有什么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②讨论:用竖式怎样计算?这道题能否把两个竖式连在一起写?有没有简便写法?(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

教师小结:加减混合的口算,我们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鹅,加减混合的笔算也同样如此,因为被减数和减数不能交换位置,所以这道题不能交换位置计算。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算法;再出示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由学生判断有没有错,错在哪里。

2.教学例4。

(1)同学们刚才解决了加减混合的列竖式计算,这一题也是有加有减,还有小括号,想一想这样的题目应该怎么算呢?

出示题目:72-(47+16)

交流讨论:这一题,应该先算什么?(学生交流。)

小结: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你能自己计算吗?

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交流。

根据列竖式计算,说说第一步算什么?(47+16=63) 提问:第二步算什么?(72-63=9)

(2)讨论:这道题能否把两个竖式连在一起写,有没有简便写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因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部分,这道题不能交换位置计算,也不能连着写。)

(3)小结:

引导:①加减混合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②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应注意什么?

小结:一般加减混合两步式题的运算,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有小括号的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在竖式计算中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没有括号的可以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如果能口算的,可直接先口算,这样就提高了计算速度。

(4)在小结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 指名学生讲解计算过程,对第1题的第二步能自觉用口算并算得正确地学生进行表扬。对第2题能先算完小括号里的算式的学生,给予表扬。 三、反馈完善

1.数学小医生。(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73-36+18=76 (2)25+47-18=90 (3)76-(36+22)=62 让学生自己判断,再集体订正。 答案:(1)73-36+18=55 (2)25+47-18=54 (3)76-(36+22)=18 2.完成教材“练习五”第4题。 开火车,直接写出得数。 3.完成教材“练习五”第5题。 把得数填在括号里,集体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课题:练习五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笔算。 2.提高计算能力和加减混合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第8题。

口算加减混合。定时3分钟,让学生比赛进行计算。 抽几题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 2.提出练习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两位数的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学生要养成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二、师生互动

1.我是小老师。(教材第30页的第6题。) 出示题目,学生判断计算对吗?

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判断对错,并说出理由。 2.列竖式计算。(教材第30页的第7题。)

各组选一位代表到黑板上进行板演。教师巡视,发现错题的,也让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小组交换检查。

3.解决问题。(教材第30页的第9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妈妈给售货员阿姨50元,买一个书包要25元,买一个笔袋要8元,售货员找妈妈多少元?

交流反馈:你是怎么算的?

方法一:先算书包和笔袋一共多少钱,再算找多少钱。 方法二:直接算50元买书包,剩下的钱买笔袋,求找多少钱。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30页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课题:整理和复习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培养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过渡:100以内的加减法这一单元我们学完了,不知道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

这节课,我们分小组进行比赛,看谁的知识掌握得最牢,看,老师请来了4只小猴当评委,哪一组表现得好,就可以让你的小猴爬上一级楼梯(画在黑板上),看哪一组最终能获胜。 二、师生互动

1.第一关:火眼金睛找不同,找相同。 (1)教师出示: 18+23= 73-41= 43+49= 31-12=

每组依次选两题如第一组选第1、2题,第二组选2、3题以此类推。看哪组算得又对又快,每组派代表上来板演,做对应的一小题。

(2)观察上面的四小题,你发现笔算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 相同点: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有哪些不同点?

教师引导,让学生得出不同点:笔算加法分为不进位的和进位的,进位加法中,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计算时不要忘记加上来的1。

笔算减法分为不退位和退位的。退位减法中,个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计算时,不要忘记减去退走的1。

(3)猴子捞月亮。(完成教材第36页第1题。) 定时8分钟,谁最快,全做对的可以为你小组加分。 2.第二关:混合计算。 完成教材第35页第2题。

先算一算,再说说每道题的计算顺序。

(1)出示45+19+18和45+(19+18),汇报交流。

(2)再出示61-21-6和61-(21-6)以及37+50-47和37+(50-47)。 比较一下,这三组算式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有没有简便的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性地进行板书。 (3)增加难度,反馈练习。

独立完成教材第36页第2题。要求规范竖式书写,能简便的尽量简便。 三、综合练习

第三关: 1.补充练习。

23+26= 52+36= 38+15=

2 3

+ 2 6

7 7 - 5 8 ) (

+ 4 4 ( )

学生计算。 2.出示思考题。

5 2 + 3 6 2 4 + 3 7 ( ) - 5 8 ( )

3 8 + 1 5 5 4 + 2 4 ( ) - 3 8 ( )

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分组讨论:9 8 7 6 5 4 3 2 1=100,在这个算式里添上“+”“-”使计算的结果等于100。

交流反馈时,把学生写出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集体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课题:练习七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100以内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用数学解决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有的小组获胜了,很多学生不服,今天这节课,是我们打翻身仗的时候啦,还是请出我们的小猴评委。大家准备好了吗? 二、师生互动

1.开火车口算。(完成教材第37页第7题。) 轮到哪一组卡住,其他组得分。

2.比较大小。(完成教材第36页第3题。) 估一估,快速比较大小。

实际计算,填上“>”“<”或“=”。说说口算是怎么算的。

小结:比较大小可以用估算,如72+19○73,左边估算是八十多,比73大。 当估算不能比较,很接近时要实际计算,如42-8○35,右边估算是三十多,右边也是三十多,这时候要进行实际计算。

3.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36页第4题。

学生读题,说说共有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求什么?第二个问题呢? 解决第一个问题:找出第一次用去多少,第二次用去了多少,再列式:20+38=58(米)。

解决第二个问题:求什么?(剩下多少。) 剩下的:100-58=42(米) 42米>40米,够。

(2)完成教材第36页第5题。

根据语音提示,分别算出爸爸今年几岁,妈妈今年几岁。 学生列式,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说算式,并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3)完成教材第37页第6题。

学生读懂题目的意思,同桌互相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再列式解答。 集体交流。

三、综合练习

1.轻松一刻——夺红旗。 (1)完成教材第37页第8题。 比赛,看谁最先得到红旗。

(2)在○里填上数,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的和是80。 15

2.完成教材第37页第9题。

(1)课件出示题图:从图中你读懂了什么? (2)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第(1)小题:让学生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在列式解答。 解决第(2)小题:读题,“能节省10元”是什么意思? 先算出两样商品是不是达到50元,满50元才能优惠10元。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23

18

14

42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 学会辨认角。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单元主题图:同学们,请你们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请说给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引导:教材给我们呈现一幅校园生活的情境图,图中有正在锻炼的学生,正在踢足球的学生,还有拿三角尺的老师和修剪花木的老爷爷。这些情境都与角有关。你能找出哪些角?

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图中,守门的学生伸开两臂组成了角,老师三角尺上有角,老爷爷剪刀上的角等等。

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把主题图中的实物抽象成图形。

出示剪刀、钟面、三角尺(见教材第39页)。请同学们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 将这些物体中的角用课件抽象出来。 提问: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看实物图,认识角。 (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

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归纳得出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边 顶点 边

上面的图形都是角。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找角。

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学生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sh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