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共有一个幸福的家

更新时间:2023-05-11 17:0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八课共有一个幸福的家

第八课《共有一个幸福的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通过学习《侗家儿童多快乐》,学生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能体会少数民族音

乐的风格特点,唱好二声部,知道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

教学目标二:引导学生体会歌曲意境,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表现彝族而听嬉戏的情景和欢快的情

绪。了解彝族的音乐风格,知道乐曲主要使用do、 mi、 sol三个音组成。

教学目标三:通过学习,在演唱中能处理好合唱的协调,能创作律动表现歌曲的情感。

教学目标四: 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将《阿细跳月》、《转圆圈》对比,进行音乐文化扩展与渗透。通

过学唱和欣赏哪个本课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我国各族民歌、民间音乐的丰富多彩,激

发他们学习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

教内容材分析:

《共有一个幸福的家》是一首热情、欢快、活泼儿童歌曲,旋律自然、流畅、抒情、优

美,给人以亲切感,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祖国民族和睦大家庭的热爱之情。

《侗家儿童多快乐》这首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曲调活泼跳跃,节奏明快、表现出侗家儿童早党的关怀和哺育下,生活得无比幸福。全曲由一个扩充性乐段组成,民族五声调式。第一、二、三四乐句节奏基本相同,以较快的节奏反映出儿童天真活泼和好动的年龄特征。接下来是衬词部分,它是歌曲的扩充,也是歌曲的高潮所在。第一声部节奏拉宽,第二声部是第一声部旋律的紧缩(第一声部是“6 — ┃2 —┃1 —2 —┃”,第二声部是“6 21 2 ┃”,也是由“6、1、1、2”四个音组成),两个声部的结合给人以既变化统一的感觉,而且类似戏曲中紧拉慢唱的效果,把歌曲推向了高潮。接下来的两个乐句分别由四个小节和五个小节组成,最后一句的五小节打破了乐句的规则性,这种不平衡反而使得歌曲更加生动。休止符的运用也十分巧妙地使歌曲原来类似说话的一字一音的平稳规律,突然停顿了一下,揭示出儿童那天真烂漫风趣、可爱的神情。

《转圆圈》是一首彝族民歌,具有浓郁的儿童情趣及鲜明的民族特色。“撒尼”是云南

部分地区彝族人的自称。不少撒尼民歌是由“do”“mi”“sol”三个音所构成,独具特色。这首歌曲的旋律就是以这三个音为基础构成的, “do”“mi”“sol”三个音互相连接组合形成连续的跳进,使音调具有活泼、跳动的特点,加上明快的节奏,音乐显得分外的生动、活跃,富有舞蹈的韵律性。

《阿细跳月》是音乐指挥家、作曲家彭修文先生编写的民乐合奏曲,它是取材于彝族“跳月”这一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舞蹈内容而写成的。乐曲开始是一个短小的引子,表现男女青年在聚集、在准备“跳月”。引子之后出现了全曲不断重复变化了的固定主题乐段:

这个主题乐

段在乐曲第

一部分中用

高音笛、弹拨乐器、弦乐器及全走等不同配器手法多次反复出现。表现了多种舞蹈姿态,多种队形变化的舞蹈场面。第二部分,作者将主题乐段做了移调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舞蹈场面更加富于色彩,新颖别致。第三部分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旋律之后,整个乐队合奏,乐曲进入高潮。表现了宏大的场面和舞蹈,达到更为热烈欢腾的景象,作后的短小尾声,是用主题乐段最后二拍“52 1”扩充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

教学设计:

一、 学唱歌曲《共有一个幸福的家》

1、复习歌曲《我的妈妈叫中华》引出中华大家庭的话题,大家讨论

多媒体显示:中国地

图,56个民族在地图上

的分配,演示各民族的

风土人情。如:新疆的

第八课共有一个幸福的家

冬不拉,蒙古的马头

琴、傣族的葫芦丝等。

提问:你们还知道那些民族的特色?(学生自由交流)

2、新授歌曲《共有一个幸福的家》

(1)播放歌曲《共有一个幸福的家》

谈感受:听了歌曲后你有什么感想?(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2)跟琴哼唱歌曲旋律,分析歌曲的结构,学生分组活动后用图形表示表示出来。(ABA)

(3)重点练习难点节奏:“ X ”、“ X X X X X ” (引导学生用的语言创作这些节奏 )

4、有节奏的朗读歌词,感受歌词所表达的内涵。

思考:歌词中出现了几个民族?你们知道它们分别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方吗?(介绍相关的资料)

5、用听唱法学会歌曲,教师及时指导唱得不好的地方。(注意切分音、一字多音及装饰音的唱法)

6、在熟唱歌曲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歌曲处理。

a、演唱形式的处理:A 齐唱——B 领唱——A 齐唱

b、演唱情感的处理:指导学生用热情、奔放的情感演唱歌曲。

7、教学扩展

(1)分组为17——24小节分别创编出表现不同民族的歌词(要求按17——24小节原有的节奏创作,鼓

励创作的与别人的不一样。)

(2)汇报各组创编的歌词,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小结。(根据学生创编的歌词,教师示范几段民族舞蹈

动作,大家一起来学习)

(3)放歌曲录音,学生在音乐伴奏下,唱着自己创编的歌词,跳着各民族的舞蹈,载歌载舞的表现歌曲。

(4)欣赏几首民族大团结的歌曲,如《爱我中华》等

(5)谈感受:大家谈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和收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家庭的情感,

二、学唱歌曲《侗家儿童多快乐》

1、创设情境

学生排成两排,有节奏的模仿火车的动作,踩着节奏进课室

X X X

轰 隆 隆 隆 轰 隆 隆 隆 火 车 火 车 跑 得 快

轰 隆 隆 隆 轰 隆 隆 隆 火 车 带 我 进 山 寨

轰 隆 隆 隆 轰 隆 隆 隆 这 里 风 景 真 美 丽。。。。。

2、导入课题

播放多媒体,在歌曲音乐的背景下展示侗族的风情、服饰、歌舞等。

讨论交流:a、侗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什么地方?

b、侗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c、那里的儿童过着怎样的生活?

3、新授歌曲《侗家儿童多快乐》

(1) 播放歌曲,完整的欣赏歌曲《侗家儿童多快乐》,感受歌曲的情绪。

(2) 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和旋律、节奏特点

(3) 跟琴哼唱歌曲旋律,(先练一声部),重点联系0 X XX ∣ X X ∣ X X 0 X ∣ X XX ∣

X 0 ‖部分,指导学生唱好休止符的停顿。

(4) 识谱视唱歌曲旋律,感受歌曲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

A、先找出这首曲子用了哪几个音?(1、2、3、5、6),巩固五声音阶的知识。

B、视唱(或用竖笛吹奏歌谱)

C、分声部练习合唱部分(先用小乐器吹奏再唱,这样可以解决音准)老师先示范演唱一声部,学生

和二声部,然后再反过来示范一遍,给学生建立一个和声的概念。

第八课共有一个幸福的家

(5) 有节奏的朗读歌词,教育学生要做文明礼貌的孩子。

(6) 完整的听唱歌曲,处理好合唱部分声音的和谐。(尽量的指导学生轻声演唱,避免喊唱)

4、教学扩展

(1) 多媒体展示“侗族大歌”在各种场合的表演,感受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激发学生的

爱国情感。

(2) 多媒体展示侗族的舞蹈,教师示范后,学生在音乐伴奏下跟老师跳起来,吹起来。

(3) 提问:你们还会哪些民族的歌舞,给大家表演一下。

(4)大家再次唱起《共有一个幸福的家》感受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二、学唱歌曲《转圆圈》

★这是云南少数民族撒尼人(彝族的支系)的童谣,表现了撒尼儿童在皎洁的月光

下,欢歌跳舞转圆圈的生动情景。全曲只用do、mi、sol三个音,但结构完整,表现力丰

富,表达了热烈、质朴、欢快的情绪,而且曲调的进行又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有别于外国

大调歌曲中主和弦的分解进行。歌曲开始的领唱犹如一位先出来的儿童召唤小伙伴出来

玩,接着是大伙的呼应,“月亮出来了,月亮出来了”。然后,欢乐的舞蹈开始了,速度越来

越快,力度越来越强,表现了歌声越唱越欢,舞步越跳越快的情景。

教学重点: 1、歌曲教学着重于歌曲意境的表现,注意力度,适度,记号.

2、体会我国各民族的民歌,民间音乐的丰富多彩.

教学难点: 歌曲采用变换拍子,歌唱时要注意拍子,并要唱好倚音与反音记号.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回忆上两节课所学的内容,体会我国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民歌及民间音乐丰富多彩 。

(用多媒体介绍云南的少数民族及其歌舞,导入彝族支系——撒尼族的相关文化及载歌载舞的场面。)

二、新授歌曲《转圆圈》

1、播放歌曲录音,听后谈谈感受(主要是歌曲的意境)

2、指导学生分析歌曲旋律。(多媒体显示歌谱,根据每一句的情绪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

讨论:(1)歌曲主要由哪几个音组成?(回答:do 、 mi、 sol ,教师可介绍彝族歌曲的特点)

(2)分析各个乐句所表达的意境。

(3)找出旋律中出现的音乐记号,并能说出他们的名称。

3、视唱歌谱

(1)分乐句学唱歌谱,要求学生画出每个乐句的旋律线,知道旋律的走向,帮助解决音高的演唱。

(2)巩固音乐知识: 延长音记号、反复记号、倚音、力度记号等(多媒体显示这些音乐记号的相关

知识及演唱方法,可以要求学生试着用生活中的声音来表示这些记号)

(3)解决2/4、3/4拍号。引导学生找出变化拍子部分并视唱

讨论:2/4、3/4拍使音乐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回答:拍号、旋律音的结合,形成了它独特的民族

风格,——彝族歌曲的舞蹈性。)

(4)分声部学唱歌谱。(可先用小乐器吹(弹)奏,再来合唱)

4、小组活动:

第八课共有一个幸福的家

(1)请两组合作,共同用do 、 mi 、 sol 三个音创作几组和声

(2)大家唱一唱合作的成果,谈谈感受,教师随时指导纠正

5、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歌谱

1、 演唱上节课小组合作创作的旋律(可进行移调演唱)

2、 复习《转圆圈》歌谱

二、听范唱:

播放歌曲录音,再次听后,请学生谈谈歌曲的情绪、环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多媒体演示画面)

1、演唱歌词。

学生按自己所听的、所想的试着唱一唱歌词。(师及时纠正不足,使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2、歌曲处理,指导学生按歌谱中的音乐记号演唱。

(1)第一乐段:这部分表现的是什么时候的意境,应该怎样处理?(节奏自由,速度缓慢,力度)

(2)第二乐段:如何表现彝族同胞召唤伙伴加如舞蹈队伍的喜悦心情?(指导学生处

理好变化拍子带来的节奏变化“X · X | X X X ” → “X X

X X X”)

(3)后面三个乐句:描绘了什么样的场面,如何才能唱好孩子们嬉戏玩耍的欢乐心情?(指导学生唱好倚音和反复记号,并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三、完整的演唱歌曲

1、 在钢琴伴奏下分声部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2、 引导学生创作律动表现歌曲。

3、 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围成圆圈唱起来,跳起来。

四、欣赏《阿细跳月》

(多媒体播放彝族传统舞会“跳月”的场面)

1、导入欣赏民乐合奏曲《阿细跳月》,播放乐曲,学生初次欣赏。

提问:(1)乐曲的演奏形式是独奏还是合奏?(回答:合奏)

(2)你听到了什么乐器在演奏?(回答:有高音笛、低音笛、大小三弦)

2、复听乐曲

提问:乐曲的旋律由哪几个音组成?旋律有和特点?(回答:旋律主要由 5、1、3三个音组成,旋律

在不断的反复。)

思考:在旋律特点上《阿细跳月》与《转圆圈》进行比较

教师归纳小结:两首曲子都有较强的舞蹈性,《阿细跳月》欢快活泼,《转圆圈》柔美抒情,《阿细

跳月》是5/4拍子,《转圆圈》是2/4 、3/4拍子,它们的旋律都是以5、3、1为主

音 。

3、分段欣赏,对乐曲作进一步的感受。

(1)出示音乐主题,学生模仿老师哼唱。

讨论:请学生能将《阿细跳月》的主要特点归纳出来吗?

老师小结:旋律主要由5、3、1三个音组成,每句的句末相同

4、再次欣赏《阿细跳月》

教师首先示范“跳月的舞蹈动作让同学们欣赏,然后在引导学生跟老师一起集体跳起来。

5、播放音乐,学生再次唱起《转圆圈》,感受彝族歌曲的热情、欢乐。

第八课共有一个幸福的家

五、课堂小结:教育学生学习、继承祖国的传统音乐艺术,并使其发扬光大。 (播放音乐,师生一起岁音乐“跳月”出课室,在欢快的歌曲中结束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sa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