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先成为学生的楷模

更新时间:2024-06-11 02: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杏林拾萃 2007年1月第二期

第 三 期

南 京 市 姜 家 园 小 学

二OO七年三月 编辑:彭亚宁 蔡露 周凯 王瑶

刊头寄语

等情况必须要有很深入的了解,这样制订的计划才能有效。

1、要树立每个孩子等同重要的观念。教师、学校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观念:学校的任何事情都必须围绕着孩子来做!都必须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发展来组织教育教学。

孩子可能在学习、成绩、习惯等方面不尽如人意,但这正是教师教育工作的切入点。我们对待孩子,有用更多的评价方式,老师要记住,我们每多一个评价的尺子,我们就会多一批优秀的学生!

国外有研究表明,在社会上,有成就的人,他们在学生时代往往大多处于中等。这就提醒我们,我们教师是不是把目光太集中在成绩冒尖的学生身上了,而往往忽视大多数。这样,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初衷。

2、重视培养孩子的交流意识、规则意识、团队意识等。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友善交流十分重要,这有利于了解孩子,也帮助孩子提高自信!如果每周都有一次的一个小时的和专门教师的交流!那么孩子们是很乐意这样去做的!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的养成教育

敬爱的老师们:

我校《杏坛掇粹》迈着春天的步伐又向您走来。本期话题是“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培根曾在《论学问》一文中提到,读书治学是“要以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为目的”(也就是培养判断力和学会运用学问来处理和布置事务的综合能力),强调读书要针对不同的书采取选读,全读,勤读和代读四种不同的读法并且要与会谈,写作和笔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增慧明智,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期《杏坛掇粹》刊登了张克良校长、蒋艳校长等八位老师的读书笔记,相信大家在阅读以后,会有所感悟及收获。同时也欢迎广大教师能踊跃投稿,力争把我校《杏坛掇粹》期刊越办越有特色,越办越有活力。

(彭亚宁)

对学生教育的随想

张克良

教育学生,必须先要了解学生。对于个性、家庭背景、学习成绩、地域、最近发展

第 1 页 共 8 页

杏林拾萃 2007年1月第二期

方面,教师要先成为学生的楷模,这样,学生处处都有教材,都可以找到学习的榜样。

适当开展有利于团队意识形成的活动,让大家在活动中体验到,有些成绩的取得是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

3、让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社会事务的管理。如果成立由各班的代表组成的学生管理委员会,负责收集来自学生和家长的意见或建议,然后向教师和校长提出。如让学生谈谈对教育的看法,学习者的自我感觉如何?学习中那些因素对他们的影响最大?从学生的反馈的信息来矫正教学,提高质量。也在相当程度上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安排,协助教师管理。和社区的政府部门、公司协作,参与其中的某些社会活动,了解社会的运转,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

4、培养孩子主动求知的能力,特别重视知识的运用能力。我们似乎太重视孩子的记忆能力的培养了。对知识记忆以外的方面似乎重视不够,这有违教育的本质。我觉得:学习最重要的是主动性。要鼓励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为将来解决问题而打好基础。

我们老师可以布置某个方面的内容,提供一些参考书目,让学生查阅相当多的资料,从中找出需要的部分,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某些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只要答案有独创性,我们就应该予以肯定!带有孩子自己特点的答案要比死记硬背强得多!相信这些带有孩子自己动手、思考的结论,一定比书本的得到的知识更有效。

如果是社会实践和调查之类的题目,可以让学生列出详细的调查计划,有时还必须跑到场所做具体的调查,在获得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做起来很辛苦,也很锻炼孩子的能力。 我们可以在学校里面,在走廊的任意地方,把学生的美术、手工、劳动技术、社会综合实践作业等作品陈列在墙壁上,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欣赏到自己的杰作,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室内的布置也差不多。我们不必担心的墙壁太花,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时会激发他们进取的更大动力。

5、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想象,这样的能力远远比知识重要。

比如下雪,画,放在脸上,嘴里,什么季节下,为什么下,哪些地方积雪多,色彩对雪融化速度的影响,走在雪地上的感觉,雪落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变化,诗人对雪的描写等等。目的就是根据具体情况作临时安排,旨在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在小学,可以布置成不同的功能区。任何时候,孩子都可以在这里开展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和活动。教师应十分鼓励孩子动手,动手获得的经验对学习很重要。你告诉,我会忘记;你演示,我会记住;让我做,我会理解!这应该成为教学中的重要指导原则。

教师,作为孩子的一个领导者,要让学生做事情,更要有让学生做事情的热情。你无法领导一群没有热情的人走向成功。

所以,老师不能仅仅是以命令来控制学生来做各种事情,必须对学生的各方面都要有所了解,好的领导,应有好的沟通艺术,能在任何时候都能与教师以及其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希望我们老师在教育教学之外,一定要花相当的时间来了解你的教育对象——学生,这是很必需的,而且也是很值得的!这就是我在开始部分所提出的。因为这也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很重要的部分!

第 2 页 共 8 页

杏林拾萃 2007年1月第二期

有待改进的合作学习

蒋艳

在合作学习蓬勃发展的背后,我们发现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出现“虚假”和“浮躁”的现象。 目前,课堂上很多小组合作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对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真实效果未加重视,在理论和实际上存在一些误区。

一.学习的准备不够充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事考虑在先,准备在先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保证活动的成功展开。合作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和学生必须为合作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刚开课五,六分钟。学生还没有充分准备,教师就抛下所谓的自主思考题,让学生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解决。

二.合作学习的问题缺乏精心设计

生拉硬扯地找来一些问题进行合作学习,不管问题难易。有些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一看就可以独立作答,可硬是采用合作学习,表面看来似乎十分热闹,可热闹的背后,学生在合作中究竟获得了哪些方面的进步呢?其实99%的学生都能独立解答,这纯粹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新理念而设立的一个毫无意义的合作学习。 三.合作学习中小组分工不明确

邻近的人编为一个学习小组,指派成绩最好的学生任组长。因此,在很多的讨论中,我们只看到组长一人在那儿滔滔不绝说着,其余的同学基本上只是听众,更有少数学生在开小差。说说笑笑,与其说是小组讨论,不如说是组长一人的独到见解。教师在给问题时,要有一个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给学生,并安排每位学生完成一定量的合作任务。小组可以分为差异组合式,同等生合作,自由搭配等多种形式。 四.合作学习中方法不科学 合作时,只是大家七嘴八舌自己说完,就算任务结束。时间一到,就算合作结束。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如:每位学生都要主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每人的发言时间不要太长,发言内容要简洁,精练。别人发言时,要仔细倾听,不仅要听懂别人的发言,而且要体会别人发言中所包含的内涵和想法,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归纳组内的各种意见。这样才能在合作中与同伴形成共同的观点,达到合作的预期效果。

五.合作学习中思考不深

合作学习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否则就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这些有深度的问题,学生只有在充分学习,深入思考后,才会产生独到的见解。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的时间,只有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再去进行合作,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才有成效。

六.合作学习中评价过于单一化

参与评价的主体不应该仅仅是教师一个人,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评价的主体,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通过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活泼合作学习的气氛,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希望我们的教师能重视合作学习,能够从合作学习的形式走入合作学习的深层内容,更好地把握合作,通过合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参与合作,与人分享的诸多能力。当然,以上纯属个人之见,希望能给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带来一定的帮助。

第 3 页 共 8 页

杏林拾萃 2007年1月第二期

习惯决定成败

读《小学生的21个好习惯》

黄冬梅

最近,阅读了由“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组组长孙云晓主编的《小学生的21个好习惯》一书,感受颇深。

本书的突出特点是理论与时间相结合,既从理论上阐述了小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原因和意义,又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大量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在“悄悄告诉你”中,小学生会了解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记一记”中,小学生会了解关于这个习惯的名言名句;在“说一说”中,小学生会在讨论中进一步地懂得养成良好习惯的要求;在“做一做”中,小学生会具体地做一做相关活动;在“相关链接”中,小学生会了解这个习惯的相关背景和故事;在“写给爸爸妈妈的话”中,作者向父母阐述了一个好的习惯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并对父母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好的习惯是个人成功的必备提条件之一,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良好习惯这不止书中提到的21个习惯,但如果小学生能够养成这21个好习惯,有理由相信他将成为一个素质优良的人。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俄国一位教育家也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他的利息。”可见习惯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能力的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习惯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饮食起居,大到民族风俗,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逐步培养学生形

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21个好习惯,作为教师应先养成。教师应以身作则,用良好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再读《新课标》及听课有感

王云栖

《新课程标准》实施已经多年了,但扪心自问,我们真的走进了新课程了吗?应该这样说,我们在心理上接纳了新课程,但是否在实践中真正运用了新课标呢?从学习上,新课程强调的是建构与感悟,希望能系统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评价方面,希望以创新的教学思维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自从课程改革在全国推开以后,我与许多老师一样很困惑:课改全是新的要求:教学目标是新的,三维;教材是旧的,却要上出新东西;教学理念也是新的;学习方式更要新的;评价的目的和方式也是新的??总之,什么都是新的;公开课呢,要上出水平,上出花样,一堂课下来,老师就像打一场仗,比学生还累,好像不是学生在学习,而是老师在表演。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可是许多教师没有把语文课上简单。为什么简单的事反而搞复杂了?老师们说:怕别人说没有“新意”,没有“亮点”。“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然不能和失败画等号,至少意味着平庸。所以公开课成了大家的最怕。听了郭学萍老师的《灰椋鸟》一课,受到启发。她的课上得简简单单,训练得扎扎实实,去除了公开课的花里胡哨,少了轰轰烈烈的热闹场面,这非常难得。崔峦老师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中国语文教学搞了几千年,我们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而不是从零

第 4 页 共 8 页

杏林拾萃 2007年1月第二期

开始,从头开始。其实,语文教学的很多传统的东西,很多基本的教学原则,还是要把它继承下来。不是一切都从头开始,并不是一切都是新的。实践教学中,新课标的理念,实施要求与现实课堂教学之间一定会出现矛盾,关键是我们教授如何根据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有选择的教学。

课改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我们才能自然地走进新课程,融入新课程,同时,我们也一定会在新课程的发展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马可尔比起来却显得那样无知、渺小。只要发生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就会冲老妈。真是太不应该了...“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爱的人生

——《爱的教育》读后感 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朋友间互相

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

邓婕

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

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这本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厚厚的《爱的教育》读完了。读完后给我好的东西啊! 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和自己作对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一样,甚至抱怨这世界没有人爱自己,有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的想更悲观,多可悲呀! 妹间的天伦之爱。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个世界上,居然有这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动不助我,我多幸福呀! 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当你能够感受那仍极为普通的爱时,母的故事。文中讲到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相信你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需要帮助的人。朋友们,带着一颗圣洁的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联系。爱心,投入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爱的人生! 妈的信,家里更冷清了。父子三人每日以 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要死了。终 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 有感于“问题教学” 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

吴芳芳

第 5 页 共 8 页

杏林拾萃 2007年1月第二期

最近读了一篇文章,叫《这儿没有愚蠢的问题》,大意是一位留美学者向祖国同胞介绍美国课堂上学生提问的百无禁忌和五花八门。作者丁学良说,在美国的课堂上,对学生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不能提,与课堂无关的问题也可提,认真严肃的,在点子上的问题可以提,滑稽()、游离课堂的问题照样可以提。在他们看来,提任何问题永远不会是愚蠢的,而不提问题才是真正的愚蠢,甚至是可怕的。

对此,丁学良的分析是:“对提问的态度积极到天真的程度,实在是一种民族精神。不能说它完美无缺,细细观察,确实可以发觉有些场合下讨论的是没有意义的问题,有时甚至是荒诞不径的问题,但终究这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其收益要大的多。许多未来发现发明的萌芽、学术新潮的开端,就是萌生于这些百无禁忌的提问应答中。”

由此,我想到自己目前正在进行问题教学的实践,参与了“问题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研究”这一课题改革。平时,我正是循着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问题的思路教学的,我上课时鼓励学生提问,但确实是不能完全任凭学生天马行空,畅所欲言,而是要求提问必须紧扣自己设计的教学内容,否则一概不予以肯定,甚至会对些毫不着边际的问题深恶痛绝,现在想想我们的做法或许失之偏颇,鼓励孩子提问难免有“叶公好龙”之嫌,表面提倡,实质上不过是设个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自己预设的教学内容,便于自己教学环节的实施罢了。

仔细分析一下,孩子大多数想得到老师和父母的赞赏,他们对师长有天生的崇拜和尊敬。对于本来就有尊师倾向的孩子,要让其具有独立性和创造力,使其摆脱对师长的依赖或迷信,我们对他们的提问就必须采取百无禁忌的态度,因为只要有哪

怕是丝毫的事前预设,只要有仅仅是些许的圈套限定,其结果只能是导致孩子揣摩师长提问的意图,或因为担心得不到老师的认可或赞扬而干脆放弃提问,因为孩子们的心里清楚得很,尽管老师一直鼓励提问,但提问在大人眼里还是有好坏高低之分的,要是自己的问题没顺着老师的指向和意图被否决了,那不是很糟糕吗?

所以,只有百无禁忌,才能让孩子保持其童年时代的好奇,使他们始终处在一种希望探究万物奥秘的心态和行为之中,而百无禁忌,就应当是不设任何禁区,没有任何限制的,从小培养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久而久之,还不就能形成一种民族品格吗?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有感

江红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教师作为一个完成的人”“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作者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爱与执着,进行了细致分析,他从教师的日常工作琐事说起,娓娓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们教师和行政领导都有着指导和鉴鉴作用。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的第一部分中有关“学会倾听不容易”让我深有体会。作者分析了“听”与“倾听”的区别,用大量的论据说明了学会倾听的重要性,同时,他针对现状,重点分析了不能正确倾听的原因。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但现实中我们很多人很有一种表现欲,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喋喋不休,总以为自己说的句句皆真理,于是心高气

第 6 页 共 8 页

杏林拾萃 2007年1月第二期

傲的人与人便多了一份隔阂,少了一些包容,多了一些冲动,少了一些理智。

我们为什么不能多去倾听呢?生活中,倾听父母的唠叨,这是一种爱的释放;倾听子女的诉说,以朋友的姿态去感知幼小的心灵,给予他们前行的信心;倾听同事、朋友的喜与忧,真诚地为他们的成功喝彩,成为他们雨中的一把伞,夜路的一盏灯。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应像新课程理念所指导的那样,做一名很好的倾听者。纵观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教师谈古说今的高谈阔论,或旁若无人的自我陶醉般的演说,或如审判席上的法官的咄咄逼人??我们要把足够的时间还给课堂的主人——学生,带着朋友般的深切来静静聆听对方的倾诉,从孩子的发言中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发现谬误中蕴涵的新奇,琐碎中寄予的真切,荒诞中包含的合理。我们一定能从学生的发言中听到他们思想抽穗,情感裂变,知识拔节的声音。

倾听是一门艺术,倾听是一种习惯,倾听是一种品德,倾听是一种修养,倾听是一种尊重。我们在倾听中等待,在倾听中交流,最终实现教学成长和学生的发展。

教授家中做客。这时,教授五岁的女儿走出来。这孩子满头金发,非常漂亮。中国女士送给她一份礼物,小女孩有礼貌地微笑道谢。女士情不自禁地说:“你长得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可是女儿走了后,教授却严肃的对她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必须要对她道歉。”中国女士非常吃惊,教授于是向她解释:“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的,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的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没有什么关系,可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会分辨,由此,她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但有一点,你可以夸奖她的,这就是她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

我们常常认为,成年人都会因表扬而高兴,何况是孩子。表扬对孩子的成长是有效的方式之一,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把表扬看成是孩子进步的唯一途径则实在是一大误区。表扬总是与批评相对的,赏识总和贬斥并举,而表扬与批评,赏识与贬斥不仅相辅相成,而且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没有贬斥就无法烘托赏识,没有批评就无法凸显表扬。有了贬斥,赏识会更加阳光灿烂,有了表扬,批评也会使所有的表扬有效。表扬是一种教育方请为你的表扬道歉

式,因而表扬的好坏,取决于教育目标的

李琳

达成度。达到了教育目的的表扬是好的,

当前,赏识教育已经为家长和教师所没有达到教育目的的表扬是不好的,达到看中。所谓赏识教育,就是认识学生的才了相反的教育目的的表扬则是坏的。我们能而予以重视和赞扬。无论从心理学还是在表扬的时候有没有思考表扬的目的呢?教育学的角度看,赏识教育符合青少年身我们的表扬不是太随意了?达不到教育目心发展规律,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育方式,的的表扬要不得,根本没有目的的表扬更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教育理念 要不得。

然而发生在美国的一件事,却不得不 表扬的内容需要真实,表扬是一种激让我们对表扬进行深刻反思。一位中国女励的方法,因而赞美的优劣,取决于赞美士到北欧的国家做访问学者。周末到当地的正确与否。社会上,好人好事应该赞美,

第 7 页 共 8 页

杏林拾萃 2007年1月第二期

于是好人好事就会接二连三的出现,层出不穷。学校里,学生认真学习值得赞扬,于是,学生就会逐步发展,全面发展,但是,如果我们赞扬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不仅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会使赞扬失却光彩,如果我们赞扬了坏人坏事,那我们就滋长了劣习。

表扬的分寸需要把握,表扬也是门教育艺术,艺术的效果往往取决于准确。犹如教师有国优,省优,市优。论文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一样。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三好学生“,学习成绩优秀评为”学习标兵“,这就是准确。然而,现在我们常常把”一好“当作”三好“,把”小草“说成”大树“,把”星星“说成”月亮“,甚至,学生回答错误我们就表扬其勇气,这样的表扬不仅无益而有害。

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社会中存在的孩子的种种让人意外的表现,是否与我们的表扬过度有关。 表扬也需要研究,而且,需要深入研究。

科学研究专家、江苏省特级教师张立荣老

师对课题研究的相关问题作指导。

本课题是在对学校“十五”课题深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问题的生成与预设,是小学学科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对矛盾,本课题的研究将着眼于解决这对矛盾,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善师生关系和培养师生创新精神服务。我们相信,在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经过全体老师的团结奋斗,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孙霞报导)

“十一五”课题最新动态

姜小“十一五”课题正式启动

南京市姜家园小学“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小学问题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研究”经多方论证,得到南京市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批准已于本月正式启动,张克良校长担任课题组组长。

3月1日,学校总课题组牵头召开学科课题小组成立动员大会,学校主要领导出席会议,蒋艳校长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3月7日下午,课题组全体成员在学校会议室举行了隆重的开题仪式,会议由薛全智副校长主持,张克良校长作开题报告,由教科室王云栖主任宣读课题组成员名单和课题研究要求,由学校聘请的教育

第 8 页 共 8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s8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