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印度教徒

更新时间:2023-09-21 00:19:01 阅读量: 自然科学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位印度教徒,步行到喜马拉雅山的圣庙去朝圣。路途遥远,山路崎岖难行,他虽然携带很少行李,但沿途走来,还是举步维艰。他走走停停,不断遥望,希望目的地赶快出现在眼前。他看到前方一个小女孩,年纪不超过10岁,背着一个胖乎乎的小孩,也正缓慢地向前移动。她喘得很厉害,一直在流汗,可是双手还是紧紧呵护着背上的小孩。印度教徒经过小女孩的身边,同情地说:“我的孩子,你一定很疲倦,你背得那么重!”小女孩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你背的是重量,但我背的不是重量,是我弟弟。” 。”这是爱与责任的体现,生命的境界因此而得到提升。

卸下心中的“重量” 生命如舟,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要想使之在抵达彼岸时不在路途搁浅或沉没,就必须轻载,只载取需要的东西,把那些应该放下的“重量”果断地放下。

卸下使人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越放下,越自在”是一种顿悟后的豁然开朗;一种如释重负后的轻松如意;一种云开雾散后的阳光灿烂。还需要你心无挂碍,什么都看得开、放得下。需要你懂得珍惜现在,多些成熟,少些烦恼;多点深思熟虑,少点后悔遗憾。像文中的小女孩,如果你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待所谓的“重量”就大错特错了。这就需要你在人生的追求中能多一份淡泊,少一份名利;多一份真情,少一份世俗。需要你抛弃一些尘世的烦扰,留一份开阔的天空给心灵安个家。

卸下使人获得快乐的心态。“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当心灵的包袱钳制了我的心时,飞翔便成了一个虚幻的泡影,最多有只有梦想在空中轻眠。要飞得更高,行得更远,首先必须卸下包袱,让心灵减肥,灵魂的翅膀才会让你遨游于空,遨游于世。女孩正是由于这种快乐的心态,才能轻装上阵朝着目标迈进。其实生活中原本是有许多快乐的,只要自己抛下“空添许多愁”,就会发现自己在努力地追逐的快乐,唾手而得。

卸下就是要看得开,放得下。顾城曾经说过:“我想在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夜的眼睛,都习惯光明。”其实顾城又何尝不是想打开心灵的窗户卸下尘世的纷繁杂扰,让那颗独居已久的心驰骋于蓝天白云、风卷云舒的超凡脱俗的忘我境界之中呢?若总是把不如意的事记在心里,只会自己更加地不开心。对一些不快乐的事情应坦然面对,波澜不惊;对工作生活中的琐事,要该放手时就放手;对一些恩怨情愁,不再纠缠,不再为自己增加无谓的烦恼……放弃心中的烦恼,把苦闷,贪婪,嗔怒加以清理,可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活力,更加有朝气。

只有我们轻轻卸下心灵的包袱,亮出一颗轻盈的心,有谁能证明,我们只是颗星星,永远不成太阳。成功,永远都不止有虚荣名利这件外衣,它还有一双能让心灵飞翔的翅膀。

群众工作,也称群众路线,就是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群众工作的系统论述最早见于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同志所著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一文中。在该文中,毛泽东同志系统地阐述了什么是群众工作以及群众工作的本质、目的、方法和要求,并特别指出,群众工作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性标志。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由于受国内国际社会发展新形势影响下,我们党的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党的群众工作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如何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群众路线的本质是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联系”是个关键词。这种联系必须是最直接的,而不能限于特定的活动载体,变成一阵风式的运动。这种联系也必须是有实效的,而不能满足于理论上的全覆盖,变成口惠而实不至。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坚持对群众工作进行精确分类,以有效的制度供给和创新,保障干群联系能够最直接、见实效。

一直接就具体,一具体就深入。例如,某地早在2011年就专门成立群众工作部,实行村、社区、镇、区委四级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分类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党员干部逐户查访民情,根据群众的经济收入、家庭负债和困难程度等情况,将其分为“放心户”“关心户”和“连心户”。建立民情数据库,把“连心户”作为重点帮联对象,各级党政干部都有一对一帮扶指标,精准服务,动态管理,力图改变那种撒胡椒面的工作方式,改变小马拉大车的不利局面。

精确分类,有助于摸清不同群众的核心利益所在。做群众工作,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群众反映的现实困难大多数是政府有能力解决的,欠缺的只是思维理念、方式方法。群众分散住在大山里,办事要走几个小时,遇到山洪暴发就有生命危险,但通过移民工程,通过建设大量的村民社区服务中心,就可以缓解难题。

精确分类,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群众的困难。例如,某地夫妻俩都是残疾人,没有经济来源。姑娘在外地打工,儿子在读职业高中,是重点帮扶对象。我们主动帮他上低保、办医保,帮他们度过了苦难时期。夫妻俩感动地说,“我们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自食其力地养羊或养牛,尽量不给政府添麻烦。”听到这样的话,我们无比感慨。

更重要的是,精确分类有助于落实各级、各方面的工作责任。我们明确要求,一般干部的任务主要是联系群众、收集诉求,解决问题的责任归镇办“一把手”。镇办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民情数据库和“三级问题库”上升到区级层面。我们要求,特困村、边远村、群众信访问题较多的、工作推进有难度的、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方“五必去”,贫困户、五保户、老党员、“两代一委”、村组干部“五必访”。分清责任,考核就能有的放矢。帮扶工作成效由群众评判,纳入年度考核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考察因素。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干部联系群众,只有“直接”才能“密切”,只有“身到”才有“心近”。有了科学的制度,建立精确分类的机制,能使干群联系由道义型向约束型、由情感型向理智型、由主观型向能力型转变。只有将党的执政理念深深植根于服务群众的实践中去,以服务型党组织引领基层党建工作,群众路线和帮扶工作才能管得住现在、跟得上发展、经得起检验。

【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主体、城镇化等方面的改革,对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政策指明了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方向,赋予农村土地的金融属性意味着需要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围绕着农地使用权的资本化,改革现行农村金融制度,探索发展农地金融业务。

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一年聚焦三农,文件提出8项重点工作,其中对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用了整个一章进行详细阐述,表明中央对农村金融前所未有的重视。

下面,中公教育专家为大家带来“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范文。 【范文】

[农村金融制度存在缺陷]

我国建设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农村金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壮大。但从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及网点分布来看,与城市相比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农民贷款和理财难等问题仍然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

自从四大国有商业从县域大规模收缩和退出后,后来只有农业银行恢复了部分乡镇机构,工、建、中三行只保留了县城支行,农业银行主要是发放粮棉油收购储备贷款,并且缺乏乡镇网点配置,支农作用有限。邮政储蓄银行的设立,只在少许乡镇设置了网点,基本上只对农户和个人发放一些小额贷款,而一些村镇银行,机构都设在县城中,贷款也都投放给了县城的企业和大户,村镇银行根本就没有“进村”,徒有虚名。

二是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首先是地方政府从农民手中低价或无偿征用土地转让获得较大的增值收入后,给农民的土地补偿等费用没有足额回补给农民,使农村资产流失严重。其次是邮政储蓄等金融渠道的吸存多贷出少,导致流出的农村资金数量较大。调查显示,大部分县域的存贷比都小于50%,与大中城市平均存贷比差近20个百分点,显示出农村资金支持城市。此外,乡镇龙头企业迁址城市、农民工进城读书、子女进城购房等费用支出也使农村资金流失于城市。

三是涉农金融机构支农乏力。

近年来,虽然涉农金融机构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但放贷主体主要是优质涉农中小企业,对农户的贷款比重下降。虽然农村信用社仍是农户融资的主要途径,但一些农村信用社转制农村商业银行后,脱农、离农倾向凸显。不少农村信用社升格农商行后,抖搂掉了“合作”的性质,披上了“商业银行”的袈裟,其服务“三农”的服务宗旨一下子蜕变为“利益而贷”,一些农村商业银行在贷款指标安排不开的情况下,甚至停止了农户贷款业务。

四是融资成本依然较高。

从农村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农村金融需求首先是贷户居住分散,单笔额度小,自然灾害多发;其次是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难以获得更多借款人详细的状况,也不容易掌握借款人的贷款使用情况;第三是家庭资产的变现能力不足,农户所拥有的房产、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木、牲畜以及农机具等资产现今仍很难变现、流转。造成农村金融的“两高一低”,即交易成本、系统性风险高,而回报低。而农村企业由于资产少,抵押物不足,贷款数量不高,银行放贷的成本也不低。从贷户的角度来看,目前银行贷款仍是农户融资的首选方式和主要方式,且贷款的利率水平上浮较高,有的达到上浮100%;同时,目前抵押物评估费用、工本费用、保险费用等收费较高,直接增加了融资成本。

[能够采取哪些措施]

金融要更好地服务“三农”,就要成为促进各种资源要素流向农村、农业的桥梁和纽带,所以有必要加快推进农业金融制度创新,尽快构建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组织和服务体系。

一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大力推动农村信用建设,通过开展“信用农户”、“信用企业”、“信用乡(镇)村”创建活动,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依托各乡镇、村及其他涉农金融机构为农户、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主体建立信用档案,构建信用评价体系。实现农户信用信息在县域涉金融机构间共享,实现农户经济档案及信用等级评定全覆盖。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的作用。同时,全面推进农村征信数据库建设,提高征信数据库的利用率,为发展普惠金融培育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二是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创新。

改革农村产权制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农村金融创新创造了条件。金融机构要重在扩大抵押担保范围上下功夫,如充分利用现行农村政策,创新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及林权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针对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创新“信贷+保险”产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探索“公司+专业组织+农户”等金融服务模式。

加快推进农村支付体系建设,理顺农村金融市场资金流动渠道,提高资金流动及运用效率。引导涉农金融机构,通过推动服务网络多元化、手段多样化,使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乡村,贴近到农户。发挥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强大结算和理财服务功能,普及互联网金融和手机银行业务知识,促进农民网上理财。

三是加快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

要整合现有金融机构体系,加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组织在农村金融业务上的互补,要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覆盖农村金融需求。要积极放开市场准入,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鼓励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进驻城镇化区域,为城镇经济主体提供证券投融资和保险服务。推进农业企业上市、发债直接融资。

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可以利用存款准备率、再贷款、利率、直接信用控制和金融监管政策等工具,对农村金融供给总量、金融支农成本和收益、农村金融组织结构、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与农村金融风险进行调控,促进农村农村金融实现组织体系健全、资本充足、产品丰富、运行安全。

四是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

要科学界定涉农贷款口径,增强支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通过对涉农贷款实行贴息补偿、增补农村金融机构资本金、减免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税和所得税、与金融机构共同出资建立财政支农风险补偿基金等形式,降低农村金融机构运营成本,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要进一步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探索建立专业性的农业担保机构,并通过农户联保、企业联保等形式,解决其因缺乏有效担保贷款难的问题。要充分发挥产权交易市场、证券市场、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分担功能,防止金融风险的不断累积,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稳定。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对农业保险实施财政补贴,有效增强农民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问题]

行政执法力量有限、人员不足:法规明确,行人“闯红灯”可被罚款10元,但处罚只能由民警进行,交通协管员无此权限,实现起来确实有困难。

体验式执法与法治的理念不符:违法者接力抓人替代自己,使得民众人人自危,有鼓动民众相互斗争之嫌,偏离了对违法行为人惩戒、教育,并预防违法的执法目标。

欠缺法律依据: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本区域内的道路交管理工作。依法行政和执法权威性的要求,决定了行政执法权的不可让渡性。即便认为城管部门可能作为综合执法部门获得了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权,但将临时执法权授予违法者,显然是缺乏法律授权的,这种“接力”查处方式也没有法律依据。

[参考对策]

从根源治理不文明行为: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的行为习惯、方式和心理(比如情绪暴躁、打架等等)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要想治理不文明行为,就要从根源上制止不文明行为,还要通过教育让人从小就有公德、爱人、宽容的心理,具备不受外界不文明风气影响的能力,人们才会自觉地从心理上拒绝不文明行为,“相对于利用惩罚手段从反面制止,这样的方式更直接、更根本”。 重建我国的道德体系:道德的自律有赖于道德的共识,“现在我们强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商业道德。如果整个社会缺乏共识,那么社会公德就会变得非常模糊,如果服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不及时化解有关矛盾,那么整个社会的道德边界就会混乱。所以,必须重建我国的道德体系,让每个人都尊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商业道德”。

立法手段:在规范公民公共行为方面,国内外一些城市已经探索出很多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较为典型的做法是严格执法,以严厉的处罚约束市民行为。比如,在德国,行人闯红灯是与个人信用挂钩的。你要是闯了红灯,别人可长期贷款,你却不行;在美国,乱穿马路被认为是一种违法行为,有时甚至需要上法庭解决。

珍爱生命 杜绝过期药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药品是一种与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的特殊商品,是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的物品。正因为药品的特殊性,就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任其发展,而应通过严格的控制来确保其生产、销售过程中的合法性。目前,药品安全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危害甚重的过期药,相关部门更应积极推进药品监督工作的进行。

加强从业者职业道德,在流通环节减少违规行为。药品一旦过期,首先意味着药物疗效发生减退或改变。如果加大剂量使用,不但达不到效果,还对人体有危害。因此,对达到或超过有效期的药品,应停止使用或服用。有关数据表明,过期药是造成不良事件的原因之一,一些药店为了利益,违规销售处方药,尤其是抗生素类药品,也是造成患者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加强医院中医生和护士的医德医风,杜

绝患者处回收药品的二次销售;减少医药销售机构,销售过期药非法获利的得利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过期药。

设立家庭过期失效药品回收点,集中回收销毁过期药。药品的有效期是以其效价和稳定性为标准,制定出的每种药品的有效期限。药品过期失效后,不但不能治病,还会产生毒性。患者服用过期药品,轻者会引起不良反应,重者会危及生命。指定市区40家零售药店作为过期失效药品回收点,并统一发放了“过期药品回收箱”。居民家中的过期失效药品可以交到这些定点药店,由驻店药师帮助清理,建立回收台账,放入回收专用箱。该局将定期对各回收点回收情况进行检查、核对,并集中销毁。各定点回收药店还对参与活动的市民给予一定购药优惠,受到群众欢迎。

加大过期药品监管,着力查处违规行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回收药品尤其是过期药品一直缺少有力的监管,打击这种药贩子的违法行为,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和资金技术支持,作为管理部门也不能对这些贩卖药品的人单独进行惩罚。健全药品安全方面的立法进度,完善立法流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在资金和人力的配备上,合乎药品稽查的要求,打击非法制售过期药行为,保障百姓的生存权益。 有时城管逮到某些涉及药品非法交易的当事人,只要没有逮到他交易的实物,药监部门也对他没办法,最多由城管给予?乱贴广告,损坏市容?的处罚。我们也只能采取从打击非法小广告等角度来进行。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以健康为本。”药品管理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健康屏障”,也是新一轮医改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加强从业者道德、加强药品监管和完善药品回收体系,加快构筑完善药品管理体系,既是当前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个强烈愿望。(1081字)

正家风 养国风

春节期间,央视开展了以“家风是什么”为主题的新一轮街头采访。关于家风,众说纷纭。有人回答:“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有人笑道:不坑爹,不啃老;还有人说:“仁义礼智信”。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在每个家庭当中的传承,大都推崇的是忠孝礼义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家风凝结着中国人的智慧,家风是民族精神的传承。

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家风是形成优良国风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风决定家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只有每一个小家的“家风”都能纯正、淳朴,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才会好转,我们国家的风气才能得以清正。

正家风,从重孝道入手,宣扬仁义礼智信传统道德观念。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社会转型期,难免矛盾凸显。随着全球一体化,传统文化根基遭受撼动,与西方文化“水土不服”,人们在转型期难免出现“价值取向迷茫”。但是,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不会随社会形态的改变而改变。时代在前进,它所赋予的内涵也应该被充实。“仁”代表“仁爱慈善”,“义”代表“正义奉公”,“礼”代表“尚礼守法”,“智”代表“崇智求真”,“信”代表“诚实守信”。通过宣扬仁义礼智信,来正家风,更新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新的礼仪文化,使我们这个号称礼仪之邦的古国放射出现代文明的光彩。

养国风,“苍蝇老虎一起打”,营造公平正义社会环境。习总提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国家的发展不仅是要搞好经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而当今,社会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收入分配不公、司法不公、利益固化、阶层藩篱、政府公信力持续下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部分领导干部的不正之风。损害了群众利益,败坏了党的形象。党风不清、政风不淳,进而引发腐败,滋生权力寻租。因此,养国风,领导干部需营造严守法纪、勤俭节约、清正廉洁的好家风,以清正之风促成浩然国风。

家风是一种潜在的能量,润物细无声。树良好家风需要家长重视家庭文化,不忘家风,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感染孩子自觉遵守,主动传承,自愿践行;同时,领导干部更是要带头以身作则,杜绝贪污腐败、骄纵奢靡的歪风,以清正的家风为国风注入正气! (916字)

材料大意: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材料指出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道德在上千年的历史中,哺育了无数中华民族杰出人物,并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出现了诸多失德现象,败坏社会风气,影响恶劣。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进道德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引导人们知荣明耻、扶正祛邪,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问题:“请阅读上述材料,根据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自拟标题,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培养良好社会风尚

十八大工作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诚信缺失、造假欺诈、损公利私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十分恶劣。为此,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推进道德建设”的要求,以着力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

在社会公德方面,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提升自身的社会公德意识,遵循公共规范要求。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它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稳定而深刻、广泛而持久。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如果社会公德遭到了践踏和破坏,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就可能会瓦解,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也将被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因此,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自觉地以社会责任感考虑自己的行动,遵循体现社会群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公共规范。 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领导干部首先要起到遵守职业道德的模范带头作用。领导干部是为政者,一言一行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性和示范性。因此,领导干部职业道德建设是全社会职业道德建设的重点,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引领作用。为此,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职业道德,进而带动并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和道德风尚。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抓好公民职业道德规范和文明服务规范的建立、健全和实行工作,营造各行各业都遵守各自的职业道德的良好风气。

在家庭美德教育方面,社会要倡导感恩、宽容的观念。以重孝、和善为主题,组织开展评选“道德标兵”“文明居民”、“文明家庭”、“好孝子”、“好邻居”等活动,使人们常怀感恩之心,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弘扬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倡导以恪守孝道,与人为善,勤俭持家,邻里互助,谦和礼让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新风,营造融洽和谐的工作关系、社会关系、邻里关系和家庭关系。

在个人品德教育方面,要注重培养和塑造高尚的个人品德。个人品德是由社会成员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的,它决定和影响着个人行为的一贯倾向和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社会成员个人品德状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极为重要的软实力。崇尚道德、风清气正的社会,才能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和文化支撑。

综上,全面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积极参与,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个人品德方面不断提升自己,进而带动身边的所有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并最终将道德建设的成果转换成促进科技、经济、社会与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推动社会的生产发展。

【可用论据】

常见的论据有事实论据、理论论据、道理论据,运用相关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例如: 1、 《礼记·大学》:修身而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 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谚语)

3、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这样写道:“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了起码有几十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4、曾国藩常年在外,却以写家书的方式,将其淡泊名利、只求儿孙读书明事理的观点达于后辈。

最后,中公教育专家认为,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式,将文章撰写成文即可。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生问题,是关乎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大问题,而社会保障则是这个大问题中的关键一环。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民生之依,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是百姓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影响着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

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只有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让人民拥有更可靠的保障、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进而才有条件实现“中国梦”。然而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决定了我们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状态。在诸如医疗、住房、教育、养老等方面,还有很多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还有大量人口亟待脱贫。与此同时,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要从广覆盖向提高质量方面升级。可以说,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旧任重道远.

完善社会保障基本制度,实现全民“保基本”。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保制度体系,但新农村医疗保险不健全、城乡社保不衔接等问题依然存在,城镇非就业的老年居民、城市农民工等依然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针对这些薄弱环节,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修订实施城镇非就业居民养老保障制度,落实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实现全民人人能够“保基本”。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实现城乡“广覆盖”。虽然我国社会保障参保人数不断增多,但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参保比例还很低,农民工、失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等还没有纳入到社会保障范围。这种情况的存在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平,并且已经成为社会长期发展的隐患。针对这些空白点,要尽快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失地农民的参保工作,通过各种政策引导、支持和激励符合条件的群众积极参保、长期参保,实现社会保障城乡“广覆盖”。

拓宽社会保障筹资渠道,实现社保“可持续”。资金不足是制约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因素。随着社保制度的逐步建立、覆盖面的迅速扩大和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多,资金的来源问题成为社保体系建设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我国社保体系长期存在资金不足的困境,要拓宽社会保障筹资渠道,加强各类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工作,逐步加大各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比重,开辟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渠道,通过充足的资金供给和可靠的增值手段实现社保体系的“可持续”。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是为了给百姓构筑坚实后盾,提振消费信心。从国际而言,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趋激烈;从国内看,我们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在这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仅能为发展解除后顾之忧,更会发挥强大助力。

社会管理新突破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改革开放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创新社会管理,不单是维稳行为、管控行为和部门行为,更重要的是执政行为、人本行为和社会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

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还面临诸多问题,重管理轻服务、重指令轻倾听、重打压轻疏导等管理理念长期存在,管理体制格局与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化的利益结构和人民的多元化需求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社会管理方式方法上还存在简单粗暴等情况,这些问题容易造成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外地人与本地居民之间、企业与工人之间等等的深度隔阂,甚至引发重大的群体性事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格局,实现社会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要从理念、制度、方式上实现创新,突破社会管理的“瓶颈”。

在观念转变上做文章,实现理念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管理理念的变化决定着矛盾化解的质量。在一些社会管理领域,还存在着“被动式管理”、“单向约束”等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传统的“整治命令”思维转变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作为经常性工作,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使人民群众经济上有成就感、政治上有优越感、生活上有归属感、精神上有愉悦感、保障上有安全感。

在体制机制上出实招,实现制度创新。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国社会管理中政府采取“包打天下”、“单打独斗”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长期存在“各管一段”互不衔接和“共管一段”责任不清等问题,越位、错位与缺位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创新社会管理,要深化对城乡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公共资源投入管理体制的改革,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明确各部门、各主体权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机制。

在手段方法上下功夫,实现方式创新。在社会管理中,有些领导干部还是习惯于运用高压的“硬”手段,不习惯用沟通协调、道德约束、自律互律的“软”手段,容易造成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的激化,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出现。创新社会管理,要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从习惯于事后“灭火”转变到源头“防火”,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转变到重视运用经济、文化、行政、道德、科技等综合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创新社会管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也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在观念转变上做文章,在体制机制上出实招,在手段方法上下功夫,大胆创新,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在象牙塔和商海间连线 助大学生画出人生彩虹

大学这座美丽的象牙塔,它就像谜一样牵动着无数颗学子的心。时光荏苒,恰似昨天相逢,当他们满怀憧憬、带着梦想走出大学校门时,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他们面前:失业。“失业”似乎是对那些国企、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而言的,如今何以冠在他们头上?又是什么让他们加入到这个失业群体之中呢?

看着周围大学生们在求职路上的奔波与忙碌,那种憔悴不堪的身影和饱尝艰辛的无奈不禁引起了我们对教育体制的深思。现在,我国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一些高校无视社会需求,在学校仍旧进行一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育,而忽略“以社会为导向”进行一种能力型、实践型的教学培养,这种割断与社会的联系、盲目的培养方式往往使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学实、水平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其在就业市场上不能顺利就业而失业。同时,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加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短缺也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很多毕业生存在着“非大城市、非高收入、环境不好不去”的错误就业观念,这往往使他们在就业门前徘徊不前,在竞争中一直处于不利的地位。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还给他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首先,要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高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应该以社会、市场为需求来培养人才,而不是切断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行一种封闭式的教育。为改变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并且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地改革教育内容、教学观念,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

其次,要推进素质教育建设,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市场的需求是多样性的,不同岗位对学生素质有着不一样的需求,如果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心理素质低、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必然会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碰壁,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处于一种劣势状态。因此,高校要加强素质教育建设,优化人才结构,在日常学习中就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加社会实践经验,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第三,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现在,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从2002年开始,高校毕业生连年大规模增加,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达到338万,2006年达到413万,2007年达到495万,现在已多达559万,而与之相应的就业岗位确迟迟不见上涨,无法与就业人数相协调发展。而且大学生就业高峰与全社会的就业高峰相重叠,不利于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因此,国家、地方、教育部门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完善就业市场机制、健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以疏导毕业生人数与就职岗位间的矛盾,缓解当前就业难、压力大的问题,为毕业生提供一个统一规范、和谐健康的就业市场秩序。 第四,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方式的灵活就业。目前,很多大学生存在着去大城市、环境好、高收入的部门就业的错误观念,从而导致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一系列的困难,为此,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充分分析市场的需求,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充分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引导他们自主创业、到基层发展,以此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就业的灵活性。同时,大学生也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摆脱错误的就业价值观,本着“多锻炼、多长知识能力”的目的进行就业,从而为寻求到好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是我们许梦和圆梦的地方,我们来的时候踌躇满志、满怀憧憬,走的时候也不能留下任何遗憾。虽然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我们不能因此失去信心,怀着一颗坚持、勇敢、奋斗的心,相信我们的学子之途会更宽、更广,明天会更加辉煌!

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党与时俱进的执政理念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域内的体现,同时也丰富了我们改革的蓝图,即具有价值观层面的意义,也具备方法论层面的内涵,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治理理论”是在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清晰的大背景下而提出的旨在对全球政治事务进行共同管理的理论。治理理论的内涵由全球事务外溢进入国内事务就是国内治理理论。

治理强调主体参与的多维性和路径的双向性,在价值维度方面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具体而言,治理的主体突破了政府单一主导模式,而是吸纳社会不同的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例如,“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在净化网络环境方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同时,治理路径突破了“由上到下”的模式,而强调“由上到下”和“由下到上”的结合,而这背后起支撑作用的价值则是以人为本。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世界范围来看,凡是历经社会剧烈转型期而成功转型的国家,往往都离不开强调治理的执政理念的支撑。美国在南北战争结束后,经过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进入了一个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期,食品安全、政治****、生态危机等社会问题集中爆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发起了一场进步运动,强调政府主导下,多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最终实现了国家的成功转型,这也是今天值得我们借鉴的。

从国内来看,治理理念符合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目标,十八大提出要构建服务型政府,而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就包括有限政府。其实质是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务,而不是直接参与市场经营,市场内部的事务更多的交由经营主体依靠行业自律组织来处理,打造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和治理理念所强调的参与主体的多维性是一致的,符合服务型政府构建的改革目标。

法国学者托克维尔曾经说过,历史是一座画廊,里面复制品很多,原创作品很少。这意味着历史会不断的重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很好的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同时结合我国自身实际情况,把治理工作做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全面改革的目标。

要发展经济 更要保护文化遗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优良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不少名人,名人的人文情怀滋养着不少地方的旅游业,使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成就了不少地方的发展佳话。然而,经济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还没有被一些地方政府正确认识和处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忽视了文化自身的价值。出现了争夺名人故里和“保护性拆迁”等荒谬现象,以发展躁动绑架文化资源,使文化成了经济发展祭坛上的牺牲品,佳话就变成了乱象。所以,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深思。

文化遗产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优势。我国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也有着可与日月争辉、能同天地齐寿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以其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影响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利用资源,文化遗产成为一些城市和地区的形象和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展现了各地历史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也展现了各地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遍布各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在旅游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中,文化遗产旅游收益所占的比重相当大,是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柱。各地通过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提高了地方的知名度,从而不同程度上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创新开发和应用突破,还可以形成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现代产业链条。 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文化遗产进行商业化推广、市场化运作,是传统文化老树开新花的必由之路。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足够的投入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建设好。把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旅游来统筹开发,使之形成产业化,反过来可以用资源利用的收入来保护文化遗产和进一步开发历史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浏览名著、欣赏音乐、品味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中国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传播了传统文化遗产。运用各种渠道开展跨文化对话,还消除了文化的隔阂与偏见,坚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确实可以相互促进。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我们不但要看到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更要关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切实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要充分利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产品创作,进行知识产权开发,凸显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多重作用,让文化遗产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只要我们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就一定能实现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赢!(1090字)

事实上,人世间很多美好梦想,更多地要靠个人奋斗才能实现;生命里的辉煌,也只有通过每个人的不懈奋斗才能铸就。很多时候,社会保障的重点只是满足基本需求,它的主要功能,是为我们奋力一跃提供一个支撑。

“财富新机会”、“中国新未来”,刚刚落幕不久的全球财富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商界人士认为,中国正日益成为孕育机会的全球梦工厂。在这里,只要愿意努力奋斗,时代就会给你施展才华的舞台、获得成功的机会。在这里,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就都能创造出来。

那些超越发展阶段的过高预期,虽然看上去很美,在现实中却无处安放。民生改善,政府自当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而对于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不懈奋斗才是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汗水浇灌梦想

中国梦,闪耀着我们这个时代最夺目的光辉。实现中国梦,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然而,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必须充分发挥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作用,焕发他们的历史主动精神,调动劳动和创造的积极性。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素质全面提高,结构更加优化,面貌焕然一新,先进性不断增强。展望未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不能只当口号喊、标签贴,而要贯彻到党和国家政策制定、工作推进全过程,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

必须坚持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一勤天下无难事。”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

一位“老好人”在民主测评中拿了“满票”,相反,一位敢抓敢管的“黑老包”得票并不靠前。对此一些人私下议论,丢了选票干得再多也白搭。在选人用人中,这类票数与真实的民意扭曲、与干部优劣背离的现象并不鲜见。

在有的单位,总有一些干部,乐于当老好人、弥勒佛,把结团等同于团结,把感情投资等同于关心群众。投票时,这样的人就很容易占先。也有一些人,搞剑走偏锋,或请领导为自己说话,或变着手法到处拉票。还有的借助权力,慷公家之慨,行谋票之实。这样的高票甚至满票,多是利益票、感情票,来路不正,并不代表群众公论,也不意味着公开公正。唯票取人,于事业害处不少。

选人用人是一项非常重要却十分复杂的工作。投票推荐、公开竞聘等作为发扬民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弊端。但也应当看到,票选也有其局限性,在实践中常常存在票选结果与干部真实能力、群众信任度不符的情形。如果唯票取人,就会让选票成为一些有投票权的人的“资源”,也成为一些领导干部干事的负担,最终导致用错干部,弄坏风气,贻误事业。 据史书记载,西门豹在为邺令时,廉洁奉公,政绩显著,然而身边人却联合起来排斥和诋毁他。魏文侯偏听偏信,反而要“收其玺”,罢其官。西门豹说:过去我不懂得治邺,现在我懂了,您让我回去继续任职吧。一年后如果还有人说我不行,“请伏斧锧之罪”。于是西门豹回到邺后,一改以前的执政理念,“重敛百姓,急事左右”。结果一年后,文侯迎而拜之。西门豹对比前后的遭遇,坚决要求交还印绶,

不再为官。

历史和现实表明,大多数人不认可的一定不是德才兼备之人,但小范围群众推荐得票较高的不一定都是德才兼备之人。票数并不等于民意,尊重公论并不等于唯票选人。票选结果可以作为用人的重要参考,而不能作为用人的唯一依据。如果谁上谁下都靠票来定,实质是走进了选票教条主义、民主形式主义的泥淖。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选出群众公认、有实绩、作风过硬的好干部并不容易。唯其不易,就更要避免单一途径,而通过多种方式考察选用干部。既注重“国人皆曰贤”,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听取群众意见,又注重“察之见贤”,通过有效方式考察其实绩;既看群众口碑,又看实际表现;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好干部选用上来。

选什么人是风向标,如何选人也是风向标。对那些敢担当、有能力、肯实干的干部,哪怕得票不高,也要大胆使用。对那些靠投机、靠游说、靠团团伙伙谋取高票的干部,非但不能使用,还要让他们受到惩罚,尝到苦头。这样,我们就能树立起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导向,促进各级干部把心思用到干事上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s6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