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更新时间:2024-05-31 07: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分析体会韵文、讲者、听者的情感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情感。

2、通过重点剖析第四至九段,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1、通过做批注的方法阅读文本,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

力、搜集整理信息能力

2、通过“共情”的手段,培养学生感知人物内心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学,增强学生学

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重点】 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出发感受人物魅力。 【学习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方法】 探究法(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法

知人论世

(1)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它是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的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

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2)梁实秋 (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梁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19年以后开始写诗。1923年8月赴美留学,翌年进哈佛大学研究院,1926年回国,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后转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主任,之后任教于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经常发表小品评论,后集为《骂人的艺术》。此书和后来的《雅舍小品》、《秋室杂文》,都以文笔幽默风趣形成独自的风格。著作《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等。是新月社主要成员。1948年移居香港,后到台湾,历任台湾大学教授,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他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37卷,于1967年出版。1987年11月3日在台湾去世,享年85岁。

了解背景

1922年3月,梁启超应清华文学社之邀,在清华学校作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专题演讲。本文即是梁实秋对这次演讲的记述。

韵文补充

《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古今注: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高晨起,刺船而櫂。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止之,不及,遂堕河死。于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自投河而死。霍里子高还,以其声语妻丽玉。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焉。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是孔子的64代孙,他和《长生殿》的作者洪晟被合称为“南洪北孔”,他俩是清代剧坛上的一对双子星座。《桃花扇》的内容是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历史。桃花扇的来历“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近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基业者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阅读与分析(方法:自读课文,结合补充资料独立思考;勾画关键句并标注旁批)

1、 梁任公先生演讲的题目是什么?梁实秋先生回忆了他演讲中的哪些内容? 2、 找出并分析表现梁任公先生演讲时的情感的句子。

3、 从原文中找出倾听演讲的听众的表现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2、3题重点分析四至九段)

探究与讨论(方法:小组讨论充实;小组间互相补充)

作为梁任公先生的学生,梁秋实先生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回忆先生的这段往事的?请结合全文分析。

课后小结

同学们,静心想想,读完了梁实秋先生的这篇作品,你有什么收获呢?(提示:知识、方法、情感方面)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语文课吗???的确,有时候,语文老师这个“人”的因素会影响我们对语文课的判断。一个卓越的有魅力的语文老师,他的课一定是受学生欢迎的,而且是让学生念念不忘的。梁实秋先生在回忆他的老师——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时候,虽已时过多年,但仍历历在目。现在就让我们回到1922年清华高等科的一间大教堂里,和作者一起共同倾听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 韵文情感与讲者情感

1、梁任公先生演讲的题目是什么?梁实秋先生回忆了他演讲中的哪些内容? 题目:《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内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找出并分析表现梁任公先生演讲时的情感的句子。(注意:描写方法、结合背景——粱的政治与文学不可分开)

①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起”,诗歌第一句,开头交代事情之缘起,妻子呼唤奔河而去的丈夫“公无渡河”;“承”,承前句交代“公”之行为,他“竟然”去渡河,“竟”字写出“公”之行为荒唐,人物性格之偏执;“转”,事生波澜,情势陡转,他溺水而死;“合”,事情结尾,妇人悲叹“奈何”“奈何”!)

②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歌之不足才手舞足蹈;“一个个字,都带着鲜红的血呕出来”;对于“满清的革命思想,最少也有一部分受这类文学的影响”——家国之忧) ③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④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投入) 三、 听者情感——听者与演讲者情融为一

从原文中找出倾听演讲的听众的表现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①?? 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

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的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怕、盼;期盼;如释重负)

②??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落泪人数之

多;为之动容的程度)

③?? 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

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四、 记者情感

①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

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魅力)

②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

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敬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

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比衬托:肯定梁在学术上的成就——有学问)

③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

看戏之迥乎不同。(肯定梁演讲的魅力)

④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

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既写实相又写身材,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

⑤ 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

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结合演讲内容分析) ⑥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

要更强烈多少倍。(欣赏赞叹)

⑦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

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⑧ 本文标题中,作者以学生之辈分称其为先生,本身就是尊敬和爱戴。 显然,梁实秋先生在回忆他的老师的时候,是怀着一份缅怀的心情的。而这种感情有直接的表露,也有在叙事中不着痕迹的含蓄表达。

师总结:怎么样?同学们,梁先生的演讲精彩吗?读完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

收获呢?想一想,写在你的导学案上。??

师:①梁任公先生凭借他的学识和才华,还有对国家的责任感征服了一代青年。他的政治角色与学术角色并不矛盾。

②写人的文章,凸显人物个性要借助事件。人物的性格不但可以通过他在事件中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表现出来,也反映在旁人的眼中。

③中华文化,尤其是古代文化,离我们现代人并不遥远,只要我们走进作者与他“共情”,他们的感受我们一样感受的到。语文课并不沉闷,我们应该为自己是中华儿女而自豪!

板书

箜篌引——为理想赴死

题 目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桃花扇——亡国之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爱国热情

演讲 演讲人 梁任公——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

听 众 梁实秋及众青年学子——景仰 回忆人 梁实秋——回忆、缅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s0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