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二校2013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更新时间:2024-07-07 01: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上海市十二校联考语文试卷

命题人:莘庄中学 吴燕 (答题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悠着点,慢着点

-----?贫富?与?欲望?漫谈

莫 言

①中国古代有个大贤人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国的圣人孔夫子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中国的老百姓说:?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无论是圣人还是百姓,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对贫困和富贵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

②贫困者羡慕并希望得到富贵,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当的欲望,这一点孔夫子也给予肯定,但孔夫子说:尽管希望富贵是人的正当欲望,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贵是不应该享受的。贫困是人人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手段摆脱贫困是不可取的。时至今日,圣人二千多年前的教导,早已变成了老百姓的常识,但现实生活中,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的人比比皆是,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但没受到惩罚的人比比皆是,虽然痛骂着那些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了的人,但只要自己有了机会也会那样做的人更是比比皆是,这就是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③人类的欲望是填不满的黑洞。渔夫的老婆起初的欲望只是想要一只新木盆,但得到了新木盆后,她马上就要木房子……她甚至让那条能满足她欲望的金鱼做她的奴仆,这就越过了界限,如同吹肥皂泡,吹得过大,必然爆破。凡事总有限度,一旦过度,必受惩罚,这是朴素的人生哲学,也是自然界诸多事物的规律。民间流传的许多具有劝诫意义的故事都在提醒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据说印度人为捕捉猴子,制作一种木笼,笼中放着食物。猴子伸进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来。要想拿出手来,必须放下食物,但猴子绝对不肯放下食物。猴子没有?放下?的智慧。人有?放下?的智慧吗?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

美女的诱惑,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美女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权力的诱惑,人总是会有一些舍不得放下的东西,这就是人的弱点,也是人的丰富性所在。

④要控制人类的贪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还是法律,法律如同笼子,欲望如同猛兽。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做的事,也就是法律、宗教、道德、文学与人的贪欲的搏斗。尽管不时有猛兽冲出牢笼伤人的事件,但基本上还是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需要克制欲望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关系,也只有克制欲望才能实现。一个人的欲望失控,可能酿成凶杀;一个国家的欲望失控,那就会酿成战争。由此可见,国家控制自己的欲望,比每个人控制自己的欲望还要重要

⑤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曾提出科技救国的口号,三十多年前,中国的政治家提出科技兴国的口号。但时至今日,我感到人类面临着的最大危险,就是日益先进的科技与日益膨胀的人类贪欲的结合。在人类贪婪欲望的刺激下,科技的发展已经背离了为人的健康需求服务的正常轨道,而是在利润的驱动下疯狂发展以满足人类的的病态需求。我们把地

本卷第1页(共10页)

球钻得千疮百孔,我们污染了河流、海洋和空气,我们拥挤在一起,用钢筋和水泥筑起稀奇古怪的建筑,将这样的场所美其名曰城市,我们在这样的城市里放纵着自己的欲望,制造着永难消解的垃圾。

⑥在这样的时代,我们的文学其实担当着重大责任,这就是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责任,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人们,尤其是那些用不正当手段获得了财富和权势的富贵者们,他们是罪人,神灵是不会保佑他们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一千条裙子,一万双鞋子的女人们,她们是有罪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十几辆豪华轿车的男人们,他们是有罪的;我们要告诉那些臵买了私人飞机私人游艇的人,他们是有罪的,尽管在这个世界上有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但他们的为所欲为是对人类的犯罪,即便他们的钱是用合法的手段挣来的。

⑦我们应该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向人们传达许多最基本的道理:譬如房子是盖了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我们要让人们记起来,在人类没有发明电灯前,近视眼远比现在少。在没有电视前,人们的业余时间照样很丰富。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让人们知道,交通的便捷使人们失去了旅游的快乐,通讯的快捷使人们失去了通信的幸福,食物的过剩使人们失去了吃的滋味。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没有必要用那么快的速度发展,没有必要让动物和植物长得那么快,因为动物和植物长得快了就不好吃,就没有营养,就含有激素和其它毒药。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科学的病态发展,已经使人类生活丧失了许多情趣且充满了危机,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悠着点,慢着点,十分聪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给子孙。

⑧我们的文学真能使人类的贪欲,尤其是国家的贪欲有所收敛吗?结论是悲观的,尽管结论是悲观的,但我们不能放弃努力,因为,这不仅仅是救他人,同时也是救自己。 (在东亚文学论坛上的演讲——2010年12月4日)(有删节) 1.根据文意,理解第③段中加点词“放下”的含义。(2分)

2.根据文意,简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3.根据文意,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4.根据文意,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2分)( ) A.第①段中作者引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出论证的话题。

B.第②段连续使用三个“比比皆是”,既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在欲望的驱使下世风日下的现实,又表现出作者对这几类人的鄙视和痛恨。

C.无论是渔夫的老婆还是那个不肯放下食物的猴子,最终都因欲望无限扩大而受到惩罚。 D.想要控制人类的贪欲,既要通过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也要通过法律手段加以约束。 5.第⑥⑦两段,都在阐述文学对于改变现实的意义和作用,但是角度不同,请根据作者的阐述加以概括。(4分)

(1)文学肩负的责任是: (2)文学传达的道理是:

6.文章结尾,作者深感文学对拯救人类的贪欲,尤其是一个国家的贪欲力不从心,但是仍

抱有坚定的信念。请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举例谈谈你对文学改造人的精神

本卷第2页(共10页)

世界、净化人的心灵的认识。(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静夜功课

张承志

(1)子夜清时,匀如池水的夜静谧地等待着,悄悄拍了拍,知道小女儿这回真地睡熟了。

(2)蹑脚摸索,漆黑不见门壁。摸索着突然踢了椅子一下,轰隆砰然的炸响惊得自己晕眩了刹那。屏息听听,暗幕中流响着母亲、女儿的细微鼾息——心中松了一下。

(3)摸至椅子坐下,先静静停了一停。 (4)读书么?没有一个读的方向。 (5)写么?不。

(6)清冷四合。肌肤上滑着一丝触觉,清晰而神秘。我突然觉察到今夜的心境,浮凸微明的窗棂上星光如霜粉。

(7)我悄悄坐下了,点燃一支莫合烟。

(8)黑暗中晃闪着的一星红点,仿佛是一个异外的谁。或者那才是我。窗外阴云,室内沉夜;黑暗充斥般流溢着,不知是乌云正在浸入,还是浓夜正在 。其中那一点红灼是我的魂么,我觉得双目之下的自己的肉躯,已经半溶在这暗寂中了。

(9)我觉得那红亮静止了,仿佛不愿扰乱此界的消溶。于是我坐得牢些,不再去想书籍或纸笔。

(10)这样,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夜。我惊奇一半、感叹一半地看着,黑色在不透明的视野中撕絮般无声裂开,浪头泛潮般淹没。黑的粒子像溶了但未溶匀的染料,趁夜深下着暗力染晕着。溶散有致,潮伏规矩,我看见这死寂中的一种沉默的躁力,如一场无声无影的角斗。

(11)手痉挛了一下,触着的硬硬边缘是昨夜读着的书,高渐离的故事。

(12)远处窗外,遥遥有汽笛凄厉地撕裂黑布般的夜,绝叫着又隐入窗外沉夜。高渐离的盲眼里,不知那永恒黑暗比这一个怎样;而那杀人呼救似的汽笛嘶叫,为什么竟像是高渐离的筑声呢。

(13)我视界中的黑暗慢慢涌来,在我注视中闭合着这一抹余空——若是王侯根本不懂音乐呢——黑潮涨满了。思路断了。

(14)我在暗影里再辨不出来,满眼丰富变幻的黑色里,没有一支古雅的筑。 (15)那筑是凶器……

(16)我决心这样任意遐想一回。应该有这样的夜:独自一人闭锁黑暗中思索的夜。如墨终于染透了、晕匀了六合的纸,我觉得神清目明,四体休憩了。我静静地顺从地等着,任墨般的黑夜一寸寸浸透我这一具肉躯。

本卷第3页(共10页)

(17)墨书者,我冥冥中信任的只有鲁迅。

(18)但这夜阵中不见他,不见他的笔。渐离毁筑,先生失笔,黑夜把一切利器都吞掉了。是的,我睁大双眼辨了许久,黑色的形形色色中并不见那支笔,只有墨,读不破的混沌溶墨。春秋王公显然是会欣赏音乐的,而到了民国官僚们便读不懂鲁迅的墨书。古之士子奏雅乐而行刺,选的是一种美丽的武道;近之士子咯热血而著书,上的是一种壮烈的文途——但毕竟是丈夫气弱了。

(19)因为乌云般的黑暗在浸漫淹没,路被黑夜掩蔽得毕竟窄了。

(20)我心中残存着一丝惊异,仍然默默坐在黑暗的闭室之中。黑暗温暖,柔曼轻抚,如墨的清黑涤过心肺,渐渐淹上来,悄然地没了我的顶。

(21)近日爱读两部书,一是《史记〃刺客列传》,一是《野草》。可能是因为已经轻薄为文,又盼添一分正气弥补吧,读得很细。今夜暗里冥坐,好像在复习功课。黑暗正中,只感到黑分十色,暗有三重,心中十分丰富。秦王毁人眼目,尚要夺人音乐,这不知怎么使我想着觉得战栗。高渐离举起灌铅的筑扑向秦王时,他两眼中的黑暗是怎样的呢?鲁迅一部《野草》,仿佛全是在黑影下写成,他沉吟抒发时直面的黑暗,又是怎样的呢?

(22)这静夜中的功课,总是有始无终。 (23)慢慢地我习惯了这样黑夜悄坐。 (24)我觉得,我深深地喜爱这样。 (25)我爱这启示的黑暗。

(26)我宁静地坐着不动,心里不知为什么在久久地感动。

(27)黑暗依然温柔,涨满后的深夜再也没有远处闯来的汽笛声。我身心溶尽,神随浪摇,这黑暗和我已经出现了一种深深的默许和友谊。

(28)它不再是以前那种封闭的围困了。此刻,这凌晨的黑暗正像一个忠实的朋友,把我和我的明日默默地联系在一起。

【注】高渐离:秦统一天下,通缉太子丹、荆轲的门客,高渐离变名姓匿于民间。后秦始皇惜其善击筑,赦之,乃熏瞎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举筑扑秦皇帝,不中。

7.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入第(8)段中划线句的空格处。(填入符号)(2分)( ) ? 黑暗充斥般流溢着,不知是乌云正在浸入,还是浓夜正在 。? A.升起 B.笼罩 C. 降临 D.漾出 8. 请赏析文章第(2)段划线句。(3分)

9.根据文意,指出第(18)段中划线句“黑夜把一切利器都吞掉了”的含义。(2分) 10.根据文章第(26)段,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为什么会“久久地感动”。(3分)

本卷第4页(共10页)

11.选出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两项:(6分)( )( )

A. 第(12)段“那杀人呼救似的汽笛嘶叫,为什么竟像是高渐离的筑声呢”,这汽笛声与筑声的相似之处就在于它们都要撕裂那墨般的黑暗。

B. 具有象征意义的“黑夜”,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作者在黑夜中联想到两个身处黑暗社会却勇敢抗击黑恶势力的典范。

C. 作者独自一人静坐于黑夜之中,虽然目无所见,但是却心眼洞开,思绪飞扬,在静思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与激励。

D. 通过静夜沉思,作者体悟到用生命与热血与“黑暗”进行搏杀,无论“武道”与“文途”,虽然过程是艰难的,但其行为都是可敬的。

E.作者在静夜中想到了高渐离和鲁迅,只是因为作者最近细心阅读了《史记·刺客列传》和《野草》。

F.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张承志却说“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夜”,他们都是在一种同样的境界里思考着的思想者。 12.请联系全文内容,简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内涵。(4分)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三山半落青天外,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2) ,阴晴众壑殊。 (《终南山》王维) (3) ,清辉玉臂寒。 (《月夜》杜甫) (4)转朱阁, ,照无眠。 (《水调歌头》苏轼) (5)念去去,千里烟波, 。 (《雨霖铃》柳永) (6)采菊东篱下, 。 (《饮酒》陶渊明)

(7)项庄舞剑, 。 (《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 (8)君子使物, 。 (《管子》)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4.“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的“乐天”是指 (人名)。(1分) 15. 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本卷第5页(共10页)

A.诗人移情入景,以悲凉的心境观景,无焰的“残灯”、 摇曳不定的“灯影”流露出诗人的悲伤之情。

B. 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只以神态描写就尽显诗人听闻友人遭贬谪后的震惊之情。

C. 乐天在读了此诗后曾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可见其诗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D. 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16.全诗以景结语,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最后一句诗的妙处。(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8分)

①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②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③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馀。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④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节选自《金石录后序》李清照)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A.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 ( ) .

B. 质衣取半千钱 ( ) . C. 市碑文、果实归 ( ) . D.浸觉有味,不能自已 ( ) .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 亲旧或在馆阁 ..

C.计无所出而还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

本卷第6页(共10页)

19.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2分)( )

A.便有饭蔬衣綀 B.连守两郡 ..

C.上于盆而养之 D.常以身翼蔽沛公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

(2)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21.节选文段主要记叙了作者夫妇搜集古籍的过程,其间充满了□□和□□。(2分) 22.从选材角度,结合文章内容,简析本文的写作特色。(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2分)

①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病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

②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①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小雪珠)。’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③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②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①知几其神乎:知道事物变化的微小征兆,那就是神明。②卿子冠军:公元前207年,秦围赵,义帝封卿子冠军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兵救赵。途中卿子冠军畏缩不前,项羽杀之,率兵破釜沉舟,在巨鹿消灭秦军主力。 23.根据文章第①段,分析迫使范增离开的原因。(2分)

本卷第7页(共10页)

24.作者认为范增应该何时离开项羽?(用原文的句子回答)(2分)

25.第②段引用《易》与《诗》的内容,用意何在?(2分)

26.作者在第③段阐述了范增应及早离开项羽的理由,下列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从项氏立楚怀王孙心而后又杀之,可以看出项氏是出尔反尔之人,因此范增不宜留在这样的人身边,应该早早离开。

B.范增是立义帝的谋主,义帝的存亡与范增的存亡福祸相依,因此范增应该早些离开项羽。

C.项羽杀卿子冠军时,就显示出对义帝的不满,范增必受牵连,因此他应该早早离开项羽。

D.项羽多疑在先,而后陈平谗言才会如虫蚀物,义帝被杀就显示出项羽必将怀疑范增,因此他应该早些离去。

27.纵观全文,简析作者对范增的思想情感。(4分)

二 写作 70分 28.根据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最新数据显示,以微博、微信、人人等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工具与广大手机用户的生活已经密不可分,?今天你‘微’了吗?已经成为许多人每天见面的问候语。工信部统计数据表明,在上海,移动3G手机用户超过220万户,手机上网普及率超过80%;上海电信3G手机用户达200万户,每户户均流量已达每月200M……

有人认为我们就这样被手机“绑架”了,也有人说用手机进行社交更便捷了,也有人认为凡事要有度??

以上材料,一定引发你很多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2012学年第一学期上海市十二校联考语文试卷答案

本卷第8页(共10页)

命题人:莘庄中学 吴燕 (答题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

一 阅读 80分

(一)(16分)

4.(2分)人们能够主动抵挡各种诱惑。(意思相近即可)

2.(2分)此句将拥有欲望的人们被法律束缚比喻为猛兽关在笼子里,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法律对人们贪欲的制约作用。(比喻分析1分,作用1分)

3.(2分)第4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对人类被欲望驱使的论述,引出下文对国家控制欲望的意义的论述。(结构作用1分,结合文意1分) 4.(2分)C(猴子不属于欲望无限扩大) 5.(4分)

(1)文学要使人类明白无尽的欲望既毁坏自己的生活,也危害他人。(角度针对人类欲望1分,表述1分) (2)一个国家不能因欲望而无限加快发展速度,要放慢脚步,保护资源,为后代子孙着想。(角度针对国家1分,表述1分) 6.(4分)观点1分,举例阐述2分,语言表达1分。(应以文学对人的精神有积极意义方面谈,若否定文学价值,最高给1分) (三)(20分)

7.(2分)D (与“浸入”呼应,更具形象性)

8.(3分)通过对椅子发出的轰隆砰然的炸响声音以及母亲、女儿的细微鼾息声的描写,以声衬静,突出了夜的静、黑,为后文叙写黑夜静思做了铺垫。(每点各1分) 9.(2分)黑暗社会的恶势力摧毁、封锁进步力量。(“黑夜”、“利器”、“吞掉”意义揭示,两点1分,三点2分) 10.(3分)因为作者在静夜中联想到诸如高渐离、鲁迅那样的勇于同“黑暗”作殊死抗争搏杀的人,能从中获得启示,能汲取前行的力量(正气得到弥补),对于前行的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联想内容1分,产生作用2分)

11.(6分)B E (B项,具有象征意义的黑夜不是全文的线索;E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12.(4分)经过执着的通宵思辨,作者走出迷茫与困惑,获得了获得前行的力量,对未来充满希望。 (文中相关语句“不再是以前那种封闭道路的围困了” “黑潮涨满了,思路断了” “悄然地没了我的顶” “终于裂开了前行的通道”)(联系前文作者思想、内心变化2分,对未来的启示2分) (三)(6分)

13. (1)一水中分白鹭洲 (2)分野中峰变 (3)香雾云鬟湿 (4)低绮户 (5)暮霭沉沉楚天阔 (6)悠然见南山 (7)意在沛公 (8)不为物使 (五)(8分) 15.(1分) 白居易

15. (3分) B(诗句不仅有神态描写,更主要是动作“坐起”的描写,动作描写深化了震惊的情感,“只”“尽显”表述不当。)

16.(4分)诗人借暗风寒雨渲染悲凉气氛,将自己的惋惜、愤懑、痛心等诸多情感融于景语之中,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联系全诗内容1分,景物描写作用2分,语言表达1分) (六)(18分)

17.(4分) A.出嫁,嫁 B.抵押、典当 C.买 D.停止

本卷第9页(共10页)

18. (2分)D (A项“之”结构助词,译为“的”;动词,“到、往”。B项“或”副词译为“有时”;代词,“有的人”。C项“而”承接关系连词,可以为“然后”;转折关系连词,译为“却”。D项都表目的关系连词,可译为“来”。) 19.(2分)D (D项为名词作状语,其他为名词作动词) 20.(5分)

(1)当时即使是富贵人家的子弟,求得(找到)二十万钱,哪里是容易得到的?(3分)(“虽”“求”各1分,反问句1分)

(2)所以(我们所收藏的古籍)都能做到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居于许多收藏家之首。(2分)(补充内容1分,“冠”1分) 21. (2分)艰辛 快乐 22.(3分)选择生活琐事(无力购买《牡丹图》而“夫妇相向惋怅了数日”灯下校书赏画,饭后指述典故,每天指着堆积的书籍比赛记忆力)既表现李清照夫妇虽然处在忧患穷困之时,却有丰富的精神追求,又使李赵两人相敬如宾、恩恩爱爱的形象跃然纸上。(结合文章选材内容1分,阐述特点及作用2分) (六)(12分)

23. (2分)陈平离间,项羽多疑。(每点1分) 24.(2分)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25.(2分)用来证明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征兆,范增应该在出现征兆时离开。(每点1分)

26.(2分)A (因项羽出尔反尔应该离开不符合文意)

27.(4分)作者对范增一生效力项羽却因没有看清事情发展的征兆早些离开项羽而病死途中,抱有深深的遗憾,但同时他又认为由于范增的存在而使高帝畏惧项羽,范增是难得的具有深谋远虑的谋士,因此作者对范增又充满敬意,称赞他为“人杰”。(结合两方面:“ 独恨其不早尔”“ 亦人杰也哉!,每点2分)

二 写作 70分

28.评分标准参考2012年上海市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试题分析:

(1)材料分析:题目材料来源于10月26日《解放日报》。材料所叙述的现象及相关数据反应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很多人的生活的生活与手机密不可分,这一生活现象孕育着很多生活道理。

(2)审题思考: 题目中给出的导引,“有人认为我们就这样被手机‘绑架’了,也有人说用手机

进行社交更便捷了,也有人认为凡事要有度??”,给出学生审题方向的指导,一方面是否定手机的作用,被手机“绑架”,即失去自我,君子应该不役于物;一方面是肯定手机存在的意义,人应该在生活正善于“使物”;一方面是兼顾两方面,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凡事要有度。考生可以选择任何一个角度,展开论证

本卷第10页(共10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r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