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创立的必然

更新时间:2024-05-05 12: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医学创立的必然

社会医学是以医学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基础,综合观察、分析人类健康与疾病因素的学科, 是医学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在我国,社会医学是八十年代才从预防医学中分化出来的,属一门新兴科学。

众所周知,医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从19 世纪下半叶开始,古代经验医学时代跨入了实验医学时代,生物医学模式取代了机械论医学模式, 近代医学的发展主要来源于生物科学基础理论的突破。20 世纪以来,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技术科学的巨大发展,医学运用这些科学的成就取得了飞速发展,尤其是本世纪50 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问世, 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发展改变了医学的面貌。基础医学研究方面: 生物技术、电子显微镜、电子衍射技术、流式细胞仪等现代科研设备和技术的应用, 使医学研究朝着微观方向深入发展,医学研究已经进入到分子医学和量子医学阶段。医学分科愈来愈细,日益专业化,如医学微生物学分出了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等。内科学先是按系统划分为消化、呼吸、血液等专科,而后又进一步按照病名分出一些专科,如肝病学、糖尿病学, 等等。医学研究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朝着宏观方向发展,宏观方面的扩展使医学从单纯的生物学观点扩大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范围,主张对生命活动和疾病过程进行综合的研究,把人作为一个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互作用的整体,医学已经进入到整体医学的新时代。

二十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明显改变,以生物病原体为主的传染病逐步减少,而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精神病及意外伤亡等与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有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年增加并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病因。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疗费用的增加,均未能有效地提高人群健康水平。要深入研究社会因素对疾病与健康的影响,改善社会卫生面貌,还有赖于有效的社会卫生措施。这些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从而推动了社会医学在各国进一步发展。

社会医学发展的动力主要受到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医学科学等因素的影响, 动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是指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统一浩动过程。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幸福,但大自然对人类健康的报复也是极其严重的。人类健康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错综复杂的情形。对人类的健康从什么方位去观察逐渐成为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单从生物学角度去观察,对人类疾病的防治采用单一的生物学方式去处理, 已逐步暴露出其弊端。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医学从生物、心理与社会的全方位

角度去观察和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采用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方法去处理人类的疾病。

社会医学的发展,不但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制约。这里,仅就数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对社会医学发展的影响作一论述。疾病的变化和医学科学的进展表明,人类的健康与疾病不是由生物因素所能完全解释的。对许多非传染性疾病来讲,除生物、化学因素外,心理与社会因素也起重要作用,即使是以生物因素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在流行和防治上也要受到心理和社会诸因素的制约。对疾病的解释已由单因单果、单因多果向多因单果和多因多果发展。

总以上所述,实验医学时代已经显示出其不足的一面,人类的卫生健康保障仅仅依赖实验医学很难实现,在社会经济、社会科学及医学科学等因素的作用和推动下,社会医学的作用凸显出来,社会医学如同其它一系列交叉学科一样,它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社会医学的发展,标志着现代医学的特点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我国的卫生方针感想

下面搜集资料摘抄了往年我国卫生工作方针的发展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的医疗卫生条件非常落后,疾病丛生、疫疬流行,各族人民长期承受着疾病和贫困的苦难,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卫生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公共卫生设施的改善,医药卫生资源不断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从而使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中国卫生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最根本的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卫生事业的发展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一、提倡国民体育。推广卫生医药事业,并注意保护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健康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正式成立。遵照党和政府领导国家建设的总方针,密切结合中国卫生工作的实际,为制订卫生工作方针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认真总结中国卫生事业的历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建国前夕制定的具有国家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48条规定:“提倡国民体育。推广卫生医药事业,并注意保护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健康。”制定了新中国的卫生工作方针。

二、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增加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1950年8月7日至19日,卫生部与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卫生部联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毛泽东主席为这次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会议对目前中国的卫生情况,以及人民对卫生保健的要求作了深刻的分析,并得到了一致的共识。在毛泽东题词的指引下,与会人员对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为卫生工作的三大原则,即指导新中国卫生工作设的三大方针。三大方针指明了中国卫生建设的方向。概括的说,“面向工农兵”就是卫生工作要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在业务方针与工作方法上,就要以“预防为主”;在力量的组织与使用上,就要“团结中西医”。这些方针的贯彻实行,对推动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使之不断发展和完善。

1942年12月8日至13日,中央卫生部与军委卫生部联合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会议总结了近三年来贯彻以上卫生工作三大方针的成就和经验,特别是一年多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深刻认识到,卫生工作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并使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取得更为显著的成绩,因此,大会接受周恩来总理的建议,决议在卫生工作三大方针之

外,增加“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这一重要方针。

三、贯彻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卫生系统在全国社会改革开放形势推动下,为解决卫生服务的供求矛盾和一些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积弊,积极探索和推进卫生领域的改革与开放,在挖掘卫生资源的潜力,调动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扩大服务范围,缓解供需矛盾等方面取得了成效,也积累了许多新的经验。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在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根据国际国内卫生工作的新的发展,提出了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这就是“贯彻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针,同时,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

下面我想谈下对于卫生方针变化的理解与感想。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中国人民体质非常差,所以我国卫生方针重点在妇女儿童,且由于外国侵略与历史问题,我国开始提倡体育运动,为的是免除东亚病夫的帽子。然而如今的体育体制弊端非常大, 虽然在各大赛事上,中国的金牌数总是能高居第一第二,但是并没有达到全民运动的效果。身体好的是我们的运动员,而且我们的运动员在这样的体育比赛制度下,高强度的训练,从长远看来,对身体是不好的。然而我们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却忽略了体育运动,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恰恰新时代的年轻人身体还不如上一辈的老人,动辄生病,且体弱不能干力气活,娇生惯养。1949年时,我们提倡发展医药事业,因为那个时候很多可以治愈的疾病,因为我们的医疗技术落后而束手无策,现在科技发展了,我们在解决了一部分可以治愈的疾病后,反而忽略了人的健康之本,那就是运动。

后两次卫生方针都提到了围绕工农兵,预防为主。因为随着新疾病的发展和出现,也因为科技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实现所有疾病的治愈,那么只能依靠预防,这是发展的必然。而中医作为中国特殊的产物,提倡中西医并重是历史问题也是文化和文明的产物。

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还提到了动员全社会参与,因为人口越来越多,很多慢性疾病的传播的遏制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参与,且由于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和工业兴起,疾病往往在社会中侵略成片的人群,所以这个方针是适应时代的。

我认为,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是非常好的,但应该重拾全民运动的方针,修正现有的体育制度,不要那些虚伪的金牌,金牌不代表一个国家人民的体质!

新医改的成就和不足

中国的“医改”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启动。1979年元旦,时任国务院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提出“要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卫生部门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此后,涉及全民生老病死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便在发展的浪潮中开始面目全非。随着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农民包产到户风靡全国,农村集体经济迅速衰落,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随之瓦解。在城市,国企改革推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职工医疗保障水平因为企业效益差异而分化,困难企业无力支付职工的医药报销。尽管医改初衷是引入市场机制,为国家减轻经济“包袱”,但实践中,医疗服务逐渐变为“以药养医”,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卫生部200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国内约一半居民有病不就医,近三成人该住院而不住院。同年,哈尔滨发生“天价医药费事件”,病人翁文辉住院76天,竟发生费用550万元。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布报告,认为“中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2009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提出到 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深化医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行动,是维护 13亿中国人民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建设、 扩大内需的重大发展工程。3年来,深化医改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为持续深入推进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看到,医改取得的成就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离实现2020 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大力度。打好医改攻坚战,继续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

3 年医改起步稳健、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民生改善的最大亮点,国际社会也给予积极评价。特别是基层医改实现重大突破,建成了一个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医疗保障网,重新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取得了 “四提高、 一降低” 的显著成效,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基本药物价格明显降低。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便利性,扩大了社会共识和信心,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新医改的成就。

一是有力调动了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改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位为公益性事业单位,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 建立了长效性多渠道补偿机制, 运行和发展费用有了保障, 解

除了医疗机构的后顾之忧, 医务人员的职业价值得到体现, 事业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二是人民群众得到了明显实惠。政府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的补助标准逐年提高, 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大幅提升。同时积极探索大病救助办法,切实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三是推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3年医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入最多、 建设规模最大、 条件改善最明显的时期。中央政府安排 630多亿元重点支持了 3.3万多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大力推进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面貌焕然一新, 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四是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基层医改让老百姓直接享受到改革的好处。

五是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3 年医改,中央加大对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带动了各地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大规模投入,从而为扩大有效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医改还有不足之处,需要完善。

第一,要进一步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是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以多种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为辅助,以大病救助为兜底的全民医保体系。前 3年改革我们基本建成了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框架,今后要全面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

第二,要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全面推动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机构发展建设支出、 化债资金、 绩效工资实施资金、村医补助等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第三,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公立医院是服务人民的医院,必须切实承担公益性责任,促进人人平等地获得医疗服务。公立医院改革主要做好破除“以药补医” 、创新体制机制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三篇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rf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