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电子备课教案 2

更新时间:2024-07-11 13: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九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求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1)比例尺1:45000 (2)比例尺80:1

(3)比例尺0 50千米 二、探索新知

导入:工人师傅看到图纸就能制造出符合要求的零件,建筑师看到图纸就要以修建起符合要求的大楼,导航员看到地图,不用实地测量就可以知道两地的实际距离,这些都是比例尺的应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应用比例尺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1、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及插图,说一说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已知条件:1号线的图上长度是10㎝;条幅地图的比例尺1:500000。 问题: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2)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课堂,了解解答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汇报解答情况。 方程解: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0:X=1:500000

X=10×500000(问:根据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X=5000000 5000000㎝=50㎞ 答:略 算术解: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得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10÷(1/500000)

1

=10×500000 =5000000(㎝) 5000000㎝=50㎞ 答:略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解: 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实际距离500000厘米。现在图上距离为10厘米,扩大10倍,所以比的后项50000也同时扩大10倍。

10÷1×500000=5000000厘米=50千米 2、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学生了解题目要求。 (2)讨论:你想怎样画?

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绘制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

确定比例尺;

求出图上的距离; 画出操场的平面图。

(3)小组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练习活动时,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记录存在的问题。

(4)汇报,交流。

小组派代表说明你的方案和结果。

选择合适的方案,展示结果,并说明解决方案 如:选择比例尺1:1000画图。 图上的长=80×=0.08m 0.08m=8㎝

图上的宽=60×=0.06m 0.06m=6㎝ 操场平面图:

全课小结:不管是求图上距离还是实际距离,你觉得重要是解决好哪些问题?

师:解决这类问题要注意三点:一是弄清条件和问题;二是根据比例尺的关系列式;三是要注意单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文“”做一做”

2、完成课文练习八第4~10题。

第十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过程:

2

一、揭示课题

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 出示课文插图。

问: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图1把物体缩小,图2、3、4把物体放大。)

真不错!这些都是生活中缩小和放大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请看这个正方边的边长是多少?

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2:1是什么意思?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说一说放大后图形的边长。(原来的边长是3格,放2倍后图形的边长是6格。)

你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书上正方形和三角形各是怎样画的吗? 想一想: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

学生若有疑问,可以通过实验(如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进行验证。 讨论。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过程要求:

分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结果。

要点:形状相同,大小发生变化。图形的边长、周长、面积都发生了变化。 练一练。

把一个图形放大我们研究过了,下面我们来研究把一个图形缩小。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按1:3缩小就是各边长度缩小到原来的。

学生尝试画一画,并请人介绍自己的画法。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 想一想。

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课堂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

完成课文练习九第1、2题。

第十一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

重难点、关键:

重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关键:弄清题中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下面各题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单价一定,购买数量与总价。

(3)我们班一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4)每块地砖的面积一定,所需地砖的块数和所铺面积。 (5)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本数和包装的包数。 过程要求:

①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②判断成什么比例。 ③写出关系式。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140/2=210/3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70×4=56×5 二、探索新知

同学们,全社会都在节约水资源,那么用水的总量,应交的水费和每吨水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什么数量关系,又能构成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呢?

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教学例5

(1)出示课文情境图,描述例题内容。

板书: 8吨水 10吨水 水费12.8元 水费?元 (2)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过程要求:

①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②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答情况,并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汇报解决问题的结果。 引导提问:

题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和()。()一定,所以()和()成()比例。 用关系式表示应该怎样写?

板书: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12.8/8=X/10 8X=12.8×10 X=

4

X=16 答:略

(3)与算术解比较,你认为这个答案对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①检验答案是否一样。

②比较算理。算术解答时,关键看什么不变?

师:我们不但要会解决问题,还要能自学检验计算结果,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希望同学们能自学养成这个习惯。

板书:先算第吨水多少元? 12.8÷8=1.6(元)

每吨水价不变,再算10吨多少元。 1.6×10=16(元) (4)即时练习。

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过程要求:

用比例来解决。

学生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汇报思维过程与结果。

想: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

解:设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X吨水。 12.8/8=19.2/X 12.8X=19.2×8 X=12 或者: 16/10=19.2/X 16X=19.2×10 X=12

教材60页做一做第1题。 3、教学例6。

出示课文情境图,了解题目条件和问题。

说一说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用等式表示两种量的关系。

每包本数×包数=每包本数×包数 设末知数为X,并求解。

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完成课文“做一做”第2题。

课堂小结:用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关键要判断题中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然后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在求出解后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九第3~5题。

第十二课时 练习课

练习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地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5

1、判断下面各题中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三角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水池的容积一定,水管每小时注水量和所用时间。 总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和砖的块数。

在一定的时间里,加工每个零件所用时间和加工零件个数。 2、说一说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二、综合练习

1.用比例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有一批纸,可以装订每本24矾的练习簿216本,如果要装订成每本18页的练习簿,可以装订几本?

(2)装订一种练习簿,装订200本要用4800页纸,有12000页的纸可以装订多少本?

(3)一条人行道,如果用边长4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200块。如果用边长5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注意:方砖是用面积铺地,而不是用边长铺地。)

过程要求:

找出相关联的量,判断哪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写出关系式,根据等量关系列比例式解答; 解比例; 检验。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九第6、7题。

第十三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能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复习过程:

一、比、比例的意义 1、什么是比?

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指名口答,出示表格填空。 意项基本性举义 数 质 例 比 比 例 二、解比例 1、什么叫解比例?

2、解比例是解方程吗?解方程也是解比例吗?为什么?

6

3、解比例。

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2题。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练习活动。

(2)说一说解比例的步骤,每一步运算的根据是什么? (3)请学生上台板书。

师(4)生共同评价,并强调书写格式。 如:X:1/2=2/3:4

解:4X=1/2×2/3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4X=1/3 X=1/3÷4 X=1/12

三、正、反比例的意义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不同关系点 点 式 正比 例 反比 例 4、你是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 学生通过交流,概括出“一找、二想、三判断”。 一找:哪两种上关联的量。

二想: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

三判断:联系关系式,看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判断成什么比例。 5、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3题。 过程要求:

按复习中概括“一找二想三判断”三步骤进行练习。 (1)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

(2)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 (3)这里哪一种量一定,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

(1)每公顷产量一定,播种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2)总产量一定,每公顷产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从A到B地,所用时间和行走的速度。 (4)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体重。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除数一定,()和()成()比例。 被除数一定,()和()成()比例。 (2)前项一定,()和()成()比例。

7

后项一定,()和()成()比例。

师指出:比值一定,也就是商一定,成正比例。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除法运算的结果商相当于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即Y=KX,K一定。所以判断成正、反比例的方法,可以统一用乘法关系式来判断。把题目中的三种量列成乘法算式。如果一个因数一定,另一个因数和积成正比例,如果是积一定,两个因数成反比例。

3、利用乘法关系式判断:

(1)每本书的单价×本数=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一定 ( )比例 ( )比例 一定 (2)3X=Y Y和X( )比例 (3) Y和X( )比例

4、利用判断规律,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房屋面积一定,铺砖块数和每块砖的面积。 差一定,被减数和减数。 圆的半径和周长。

从汽油的千克数,行的千米数和行1千米的耗油量这三种量中,分别说出谁一定时,谁和谁成什么比例?

从每千克花生榨油千克数,花生的千克数和花生油的千克数这三种量中,分别说出谁一定时,谁和谁成什么比例?

五、作业:完成课文练习十第1~3题。

第十四课时 比例的应用

复习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复习过程:

一、复习比例尺 1、什么是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说一说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1)比例尺1:3000000 (2)比例尺

(3)比例尺20:1

3.你能把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进行改写吗? 如:1:3000000改成线段比例尺。

改成数值比例尺。 放大比例尺与缩小比例尺分别是什么项为1? 填空。 比例尺 图上距实际距离 离 12厘米 600千米 1:50000 1.2千米

8

1:60000015 00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计算,求出各题结果。 (2)汇报,填空。

(3)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图形的各边接相同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而形状不变。

二、复习用比例解决问题

1、说一说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通过回顾与交流,学生概括出解决答步骤。如:

(1)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判断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注明单位名称。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并解答。 (4)检验,并写答句。

2、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4题。 三、巩固练习

(1)工程队安装一条水管。计划每天安装90米,20天完成。实际只用了15天就完成了。实际每天安装多少米?

(2)工程队安装一条水管。20天安装了90米,照这样计算,15天能安装多少米?

(3)完成课文练习十第4、5题。

第四单元 统计

单元教学目标:

1、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撮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第一课时 扇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扇形统计图(课文第68页的例1,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有关数据.

2. 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扇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发现统计图中存在的数据不清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如果要对六年级各个班学生人数进行统计,你觉得应该选用哪种统计图最合适?为什么?

9

2、如果要反映老师十年来的工资变化情况,你认为应该选用什么统计图?说说你的理由。

3、老师调查了一些学生最喜欢的文艺节目情况,电脑课件呈现扇形统计图 某校学生最喜欢的文艺节目情况统计图(略) 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1)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45﹪

喜欢相声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8﹪ 喜欢小品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25﹪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2﹪ (2)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最多

绝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同一首歌,小品和相声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少 (3)说一说这是什么统计图,它有什么特征?(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电脑课件出示课文例题统计图

下面是一幅彩电市场各部分品牌占有率的统计图(略) (1) 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20﹪ B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5﹪ C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0﹪ D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8﹪

其他品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47﹪

(2) 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① 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题中的数量

② 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③ 汇报交流结果

经过讨论,交流,使全体同学懂得:在“其他”里面还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所以,从这个统计图不能判断出哪个品牌的彩电最畅销.

小结: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比较模糊,不够完整,我们无法从统计图中得出A牌彩电是最畅销的结论。

(3) 建议

上面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清,无法全面地反映有关彩电市场各品牌占有率的情况,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① 通过交流,使学生懂得:“其他”所占有的份额应该是最小的部分,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各个数量占有率的情况,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

② 建议:在进行数据整理时,将“其他”当中的一些品牌彩电所占份额单单独计算,在统计图中详细标出它的占有率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一第1题

(1) 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2) 从图中你能判断出喜欢哪种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多吗?为什么? (3) 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10

第二课时 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1) 师: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来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它可以清晰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2。

1. 出示课文例题。

2. 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 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第二幅图看起来工资增长较慢。 3、学生认真观察,它们所描述的数据一致吗?

7月份:1000元、8月份:1100元、9月份:1170元、10月份:1240元、11月份:1300元、12月份:1400元。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

问:两幅统计图反映的是同一个公司员工月薪增长情况,为什么看起来却不一样呢?

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4。我们在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时,要注意什么? (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2)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才能避免作出错误判断.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2题。

第五单元 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分配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 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并学会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 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分配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说明分配的结果。

11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同学们教学玩过年克牌吗?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扑克牌中任意取出恭恭敬敬张,我不看牌面,但敢肯定地说:“这5张牌至少有两张是同花色的,大家相信吗?“

师生演示。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能作出如此准确的判断吗?道理是什么?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抽屉原理。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数学原理。

二、教学例1

1. 研究4枝笔放到3个笔盒里的问题。 (1把4枝笔放进3个笔盒中,会有这种结论吗?同学们四人小组动手操作,并做好记录,看有什么发现?

(1) 学生思考各种放法。

(2) 与同学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3) 汇报交流情况。

学生口答说明,教师利用实物木棒或课件演示。

第一种放法: 第二种放法:

第三种放法: 第四种放法:

(2通过刚才的操作,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师: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盒里至少有2枝笔。因为如果每个文具盒只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1枝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文具盒,所以至少有2枝铅笔放进同一个文具盒。

(3有的同学不用把所有情况都摆出来,只用一种摆动就能说清楚了,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师:在最不利的情况下,假设每个笔盒都放进一枝笔,这样还剩一枝笔,这枝笔不管放在哪个笔筒里,都能保证总有一个笔盒中有2枝笔,所以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笔。

(4还有直接用算式来计算的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先是怎么分的? [板书:4÷3=1(枝)??1(枝)

1+1=2(枝)]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用摆、想和算式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那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好呢?

3、方法应用

(1如果5只鸽子飞回4只鸽笼,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笼里,对吗?同桌之间说一说对这种方法的理解。

(2把10个苹果放进9个盘子里,总有一个盘子里至少放进几个苹果?为什么?

12

师小结:只要放的物品比盒子(盘子)数量多1 ,则总有一个盒子(抽屉)至少放进2个物品。

3、引导深入探究

(1如果把5枝笔放进2个笔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盒里至少有几枝笔,为什么?

预测学生会认为5÷3=1(个)??2(枝),1+2=3(枝),总有一个笔盒里至少有3枝笔的错误结论。

(2师:到底是“商加余数”还是“商加1”,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后全班齐交流。

师:把5枝笔放进3个笔盒里,如果每个笔盒先放进1枝,还剩2枝,余下的2枝可以分别放在2个笔盒里再各放1枝,所以“总有一个笔盒里至少有2枝笔。”,用“商加1”就可以了,不是“商加余数”。

(3问:如果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几本书?

说明:先平均分配,再把余数进行分配,得出的就是一个抽屉至少放进的本数。

(4教材70页做一做

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想:每个鸽舍飞进2只鸽子,共飞进6只鸽子。剩下2只鸽子还要飞进其中的1个或2个鸽舍,所以,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5小结:今天同学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掌握了抽屉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能干!“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应用,用它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2、4题。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抽取游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2. 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抽取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抽取问题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一、 教学例3改编题

老师准备了红杏、黑桃两种花色的扑克牌各6张。要想摸出来的牌一定有2张同花色的,你们猜最少要摸出几张牌?为什么?

(猜想——实验——分析)

1、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几张牌。

13

2、实验活动。一次摸出2张牌,有几种情况?(结果:有可能摸出2张牌同色)

一次摸3张牌,有几种情况?(结果:一定能摸出2个同花色的牌)。 3、启发摸出球的个数与颜色种数有什么关系?(只要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问:刚才我们通过验证的方法得到了结论,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这是个什么问题?请同学们找一找“抽屉”是什么?“抽屉”有几个?(抽屉数就是牌的花色数,我们把红杏和黑桃看作抽屉,摸出的球是红杏就放入红抽屉,黑桃就放放黑抽屉。从最不利的情况考虑,两张牌花色不同,只要再多摸一张就一定会有两张扑克牌花色相同。)

4、如果要想摸出来的牌一定有3张同花色的,又该至少摸出几张牌呢?为什么?(猜想——画示意图——分析)

二、拓展练习

1、如果桃杏梅方四种花色的牌各6张,我想摸出来的牌一定有4张同花色的,至少应该摸出几张牌?为什么?(由示意图抽象成算式——分析得出结论)

2、一套新牌除去大小王共52张,我想从中摸出的牌一定有4张同花色的,至少应该摸出几张牌?

与前一题对比,发现“桃杏梅方的牌各6张”和“一套新牌除去大小王共52张”都是题目中的相关信息,但并非重要信息。

3、如果一套完整新牌,我想从中摸出的牌一定有4张同花色的,至少要摸出几张牌?

强调“最不利原则”。

4、做一做第1题。

(1) 独立思考,判断正误。 (2) 同学交流,说明理由。

一年中最多有366天,把366天看成366个抽屉,把370名学生放进366个抽屉,人数大于抽屉数,因此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个人,即他们的生日是同一天。

第2题。

(1) 说一说至少取几个,你怎么知道呢?

(2) 如果取4个,能保证取到两个颜色相同的球吗?为什么?

(3) 如果盒子里有蓝、红、黄球各6个,从盒子里摸到两个同色的球,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师小结:确定什么是抽屉及抽屉数是解决这类抽屉问题的关键。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1、3题。

第六单元 整理和复习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负数、比和比例、方程的基础知识;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能进行整数、小数加、减、乘、除的估算,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

14

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学过的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表象,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

3.通过整理和复习,掌握所学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巩固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会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巩固图形的平移、旋转的认识;能用数对或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掌握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并能应用。

4.通过整理和复习,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会求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能够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5.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掌握所学的常见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数和数的运算 第一部分 数的意义

复习目标: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整数、自然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和整数、小数数位顺序表,并能正确的熟练的读、写整数与小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3、能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

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复习重点: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意义的整理和复习。 复习难点:整理复习和练习的有机结合。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二、数的分类

1、复习数的意义。

小学阶段的数学我们已经学完了,从今天开始我们一志来整理复习学过的数学知识。我们先复习有关数的知识,请同学们加快一下:

(1) 你学过哪些数?

出示教材第76页主题图,你能读出这些数,并说说它属于什么数吗? ①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负数等等。 ②联系课文情境图,说出各种数的具体含义。

如:1722是自然数。这里表示词典页码的数量:有1722个1页。 8844.43是小数。表示八千八百四十四又百分之四十三。

35是分数。这里表示把全年天数平均分成5份,空气质量良好的占其中的

3份。

40%、60%是百分数。这里分别表示羊毛和化纤成分占总成分的百分率。 -25℃是负数。它表示比0℃还低的气温度数。 (2)复习整数

①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整数,整数包括哪些数。

15

②师生共同概括说明。

像?,-3,-2,-1,0,1,2,3,?这样的数统称整数。

问:这段话前后各有一个省略号,你知道这两个省略号的含义吗? 想想有没有最大的整数、最小的整数?

师:整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两个省略号表示整数既没有最大的,也没有最小的。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那么什么是自然数?自然数的单位是什么?

小结:整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1”是自然数的单位。

问:能不能说“整数就是自然数”? 刚才同学们说的是负整数,我们学习的负数除了负整数以外,还有哪些呢? 你能说说什么叫负数吗?0是正数还是负数?为什么?(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小于一切正数,大于一切负数,它是正负数的交界点)

③教材77页做一做

补充提问:你能在数轴上标出1/2、2.5、—1/2的位置吗? (3)复习分数与小数 小数与分数有什么关系?(小数实际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a÷b=a/b b≠0)

分数与除法虽有密切联系,但也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

分数可以怎样分类?什么是真分数、假分数?

小数可以怎样分数?什么是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无限小数还可以怎样细分?什么是循环小数?循环小数可以怎样写? 小数是不是都小于1? (4)复习百分数

什么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了80%,也可说已经完成了4/5。我们能不能因此说百分数和分数的意义完全相同呢?

讨论: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如4/5千克,又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而百分数它只能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

二、数的读写及大小比较 1、复习导入

听老师读数,学生写数。五万三千零三十五点三五 问:数中的三个5和两个3各表示什么? 2、复习数的读、写 (1)复习数位顺序表

有序地说说整数和小数部分的数位。

问:整数从个位到千亿位分哪几级?每一级包括哪些数位? 每一个数位的计算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呢?

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用什么来分界?小数部分的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 小数小数部分

16

? 数位 ? 亿级 万级 个级 个位 ︵个 ︶ 点 十 分位 十分 之一 ? 计数? 单位 ? ①读一读。 ②数位和位数的含义相同吗?

师:数位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同一个数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位数是指一个自然数所占数位的个数。

③什么是计数单位?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④做一做。 27046=2×( )+7×( )+4×( )+6×( ) (2)复习数的读法和写法。 ①读出下面各数。

106000000 300007800 0.006 25.08 a、读一读。

b、说一说读数的方法、要点。 ②写出下面各数。

九十万三千 二十亿五千零十八 零点二零零八 a、写一写

b、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③用3个8和3个0按要求写出六位数。 一个零都不读的有() 只读一个零的有() 读两个零的有()。

(3)复习数的改写及求近似数。

①把540000、235800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②把24940000000、6153000000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③把上面两个数四舍五入到亿位,求近似数。 过程要求:

a、学生改写。

b、问:如何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哪一位上的数?求近似数用什么方法? 如何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 改写与求近似数有什么区别? ④按要求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4.62795(分别保留一位、两位、三位小数) 3、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1)在()的里填上合适的符号。

1021700()954800 24.06()24.11 0.98()1.1 问:说一说怎样比较整数、小数的大小?

17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5/9()8/9 1又1/5()1又1/7 3/8()4/9 问:说一说怎样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板书: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完成练习十三第6题。

三、数的互化及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1、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1)填空。

3又4/5=()/5 24/6=() 27/8=()又()/() 1/4=()填小数=()% 0.6=()/()=()%

70%=()/()=()填小数

问:说一说分数、小数与百分数之间怎样互化? 怎样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2)填一填。

小数 0.25 分数 35百分数 12.5% 2、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小数的基本性质。 (1)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① 填一填。

38?3?48????15???15?38???

② 分数大小不变,但什么变了?(分数单位变了) (2) 小数的基本性质。

①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板书: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② 把下面的小数改写成两位小数。 0.300 2.5 4.3 000

③ 小数大小不变,但什么变了?(小数计数单位变了) (3)小数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 如:0.3 = 0.30 = 0.300 把这三个小数改写成分数。

310 =

30100 =

3001000

(4) 小数点移动位置,小数的大小会发生什么变化?

如果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小数比原来的数就扩大

18

10倍、100倍、1000倍??如果把小数点向左移位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比原来的数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联系十三第1~7题。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提问: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二部分 倍数与因数(二)

复习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意义,能熟练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公倍数等。

2、 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并正确解决有关问题。 复习过程:

一、倍数与因数。

(1)什么是倍数?什么是因数?举例说明。 ①4×5=20

20是5和4的倍数。 4和5都是20的因数。 说明: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②20的因数还有哪些?一共有多少个?

20的因数有1,20,2,10,4,5。一共有6个。 ③4的倍数还有哪些?一共有几个?

4的倍数有4,8,12,??,有无数个。 ④着重说明: 最小 最大 个数 因数 1 本身 有限 倍数 本身 / 无限 (2)2、3、5倍数的特征。 ①2的倍数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自然数中按能否被2整除可以怎样分类?什么是偶数?什么是奇数? 最小的偶数是0。

②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如:10,25,45,60等。 ③3的倍数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

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是3的倍数。如123,303等。 (3) 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 口答:1的约数有();7的约数有();12的约数有() 按自然数(0除外)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几种情况? ①什么是质数?最小的质数是什么? ②什么是合数?最小的合数是什么?

③1是什么数?(1是奇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任何一个合数都能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吗?这几个质数与这个合数有

19

什么关系?

选择:下面是分解质因数的是()

A、6=1×2×3 B、30=2×3×5 C、20=4×5 D、2×3×7=42 (4)公因数与公倍数

12的因数 20的因数 50以内6的倍数 50以内8的因数

12和20的公因数 50以内6和8的公倍数 如果A=2×2×3,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多少?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5)对于“倍数和因数”这一单元,你还知道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三第9题。

第三部分 数的运算(一)

复习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地理解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与计算能力。

2. 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复习重点:掌握四则运算法则,会正确进行计算。

复习难点:对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复习过程: 导入:“六一”快到了,同学们为欢庆“六一”在精心准备。瞧,有的折幸运星,有的做蝴蝶结,有的用彩带做中国结,还有的买来矿泉水,真热闹,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挂图)

一、 四则运算的意义。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A我们折了36颗红星,还折了28颗蓝星。 B我们买了40瓶矿泉水,每瓶0.9元。

C我们有24m彩带,用

13做蝴蝶结,用做中国结。

21(1)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情境图提问题。 问:你能提出哪些用计算解决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说 明解决方法。如:

① 一共折了多少颗星?36+28 ② 折的红星比蓝星多多少颗?36-28 ③ 买矿泉水用了多少钱?0.9×40 ④ 做蝴蝶结用了多少彩带?做中国结用了多少彩带? 24× 24×

31312112

⑤ 做蝴蝶结用的彩带是中国结的几分之几?

÷

20

(2)结合算式说明每一种运算的含义: 你知道四则运算指的是哪些运算吗?

① 什么叫做加法?小数加法、分数加法的意义相同吗? ② 什么叫做减法?小数减法、分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吗? 加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由此你知道加减法怎样验算吗?

③说一说下列算式表示的意义:42×38、42×3.8、3/8×42、42×3/8。 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小数、分数乘法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一个数乘小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十几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是多少 ④什么叫做除法?小数除法、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乘、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利用这个关系验算乘、除法?

小结: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意义、减法意义与除法意义都分别相同。只有小数、分数乘法(第二个因数小于1时)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加法是在计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性计数,是最基本的运算。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也是加法的还原。乘法又是加法的发展,是求相同加数的加法简便算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也是乘法的还原,它是减法是发展是求相同减数的减法的简便运算。

二、 四则运算的方法。 (1) 整数、小数加法、减法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2) 分数加法、减法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 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整数加减时,数位对齐;

小数加减时,小数点对齐; 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 分数加减时,分数单位相同。 (4) 整数、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乘数中有几位小数,然后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5) 说一说整数、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6) 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分数除法的计算与分数乘法有什么关系?

(7) 计算下面各题。 3/4—1/3 3/4×1/3

问:在计算分数的加、减、乘、除法,哪个地方最容易出错? (8)a÷b可以读作除以b或b除a。所以在列式计算时要特别注意题目中的叙述,如“除”与“除以”等。

三、在四则运算中,应注意一些特殊情况。 出示以下内容(教材80页)

a+0=( ) a×0=( ) 0÷a=( ) a-0=( ) a×1=( ) a÷a=( ) a-a=( ) a÷1=( ) 1÷a=( ) 注意:当a作除数时不能为0。

归纳这些算式计算中的一些规律。如:一个数加减0,得数仍然是这个数;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得0;任何数和0相乘和0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都得0;两个

21

相同的数相除得1;一个数乘或除以1还得这个数;1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得这个数的倒数。

三、 积、商的变化规律

1、根据43×78=335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43×0.78 0.43×7.8 430×7.8

根据144÷24=7,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1.44÷0.24 144÷2.4 1440÷2.4=

小结: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除数不变,商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2、填空。

3.46×2.54=34.6O口=口O0.0254 144÷24=口O6=432O口 3、分数乘除法大小的比较 (1)在()里填上>或<号 2×7/8()2 2÷7/8()2 2×8/7()2 2÷8/7()2

小结: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原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原数;

一个数(0除外)除以大于1的数,商反而小于原数; 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1的数,商反而大于原数. 四、巩固练习

1. 完成课文做一做。

2. 完成课文练习十四第1、2题 3.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整数、小数 分数(百分数) 加法 意义 计算方法 特殊情况 减法 意义 计算方法 特殊情况 乘法 意义 计算方法 特殊情况 除法 意义 计算方法 特殊情况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22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差=被减数

加减 减法

求相同加数和的算便运算 求相同减数个数的算便运算

乘法 除法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商×除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第四课时 数的运算(二)

复习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并能根据题目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使计算简便。

2、 使学生能正确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复习重点:理解四则混合运算定律和性质。

复习难点:会用运算定律和性质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混合运算.

(1)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算一算:(710-18×4)÷2 板书 (710-18×4)÷2 =(710-72)÷2 =638÷2 =319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一样吗?

??? 算一算:?????9?4?164?8?3?71? =??98?3?4?3?? 16? =? =

9128916

练习。(让学生先独立练习并讲出算法,然后讲评)

1??21?1??54??5? (1)????????42 (2)???????5??35?13??65??7

23

?2524? =????30?3030????103?1? =??????? ?5??1515?13?11?131? = =

130?30 =????

5?1513?111551900 =?

=3 判断:

(7/8+13/16)÷13/16=7/8×16/13+13/16×16/13 () 2/5÷(3/4+2/5)=2/5×4/3+2/5×5/2 () 175—65+35=175—(65+35) () 3/4除3列式为3/4÷3 () (3)小结:四则混合运算要认真审题,养成一看(看运算符号,数的特点);二想(想用什么方法计算简便、灵活);三算(动笔运算);四查(检查各步计算是否准确)的良好计算习惯。

2 、简便运算。

问: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1) 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运算定律,并与同学交流。 (2) 根据表格,填书81页 名称 举例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问:这些运算定律是不是只适用于整数运算? (3)算一算。 ① 计算:2.5×12.5×4×8

先观察题中的数有什么特点,然后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能用简便方法计算的,要使用简便方法计算。

=(2.5×4)×(12.5×8)??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10×100 =1000

② 计算:4× =4×? =4×1 =4

③ 计算:(21-78272?4??5757

7???应用乘法分配律

??17

24

=21×

117?78?17??应用乘法分配律

=3- =2

887④ 计算:5.03-2.14-1.86 =5.03-(2.14+1.86) =5.03-4 =1.03

师:有的题可能有几咱不同的算法,计算时可以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计算方法。

练习:1200÷25 136.8—13.8—6.2

判断:3/4×5/7×24=3/4×24×(5/7×24) 96×25=100×25—4×25

4.总结:四则混合运算要认真审题,养成一看(看运算符号、数的特点);二想(想用什么方法计算简便、灵活);三算(动笔计算);四查(检查各步计算是否准确)的良好计算习惯。

二、巩固练习。

1. 做一做

2. 完成课文练习十四第3~7题。 3. 简算

12×(1/4+1/6—1/3) 99.6×18+18×0.4 498×98+498 498×101—498 498×98 498×102

第五部分 解决问题

复习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运用分数乘法、除法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 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复习过程

一、 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的复习 1、基础练习

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收入—支出=结余 单价×数量=总价

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速度×时间=路程

本金×利率×时间=利息

25

2 、说一说解决问题,有哪些主要步骤。

学生回答时,不必要求统一表述,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只要内容正确都应该予以肯定。

如: (1) 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2) 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3) 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 (4) 计算; (5) 验算。

3 、说一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过程要求: (1) 学生回顾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画线段图,写数量关系式,分析法、综合法)

(2) 与同学交流,互相探索、整理; (3) 不必作统一要求,让学生找到自己所理解的方法。 4、只列式,不计算。

(1)学校食堂上半年烧煤20吨,比下半年少烧0.5吨,今年共烧煤多少吨?

(2)师生参加植树活动,5人一组,每组平均植树9棵,结果共植270棵。参加这次植树活动的共有多少人?

(3)一个筑路队要修一条长2100米的公路,前5天平均每天修240米,余下的任务3天完成,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计算并检验)

问:你想怎样检验?

(4)一个筑路队铺一段路,原计划每天铺3.2千米,15天铺完,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铺0。8千米。实际多少天就铺完这段路?

师:检验是解答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这是一个不可省略的步骤。检验一些复杂的题目可以用笔验算一下。检验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重新审题,检查自己的列式与计算是否正确;还有一种是把求得的结果看作是一个已知条件,返回去计算,看计算的结果是不是与原题中的条件相符。

二、分数应用题。

1、指出下面各题中把谁看作单位“1”,并将“比”字句改为“是”字句。 (1)男生比女生多3/5 (2)女生比男生少3/8 (3)现在增产了20% (4)现在降价了20% (5)实际节约25%

2、说一说要求的问题也就是求什么。 (1)蜡笔画比水彩画多百分之几? (2)完成计划的百分之几? (3)增产了百分之几? 3、列式计算。

(1)150是200的几分之几?

(2)200的

45是多少?

26

(3)什么数的4/5是200? (4)200减少后是多少?

51(5)甲数是500,乙数比甲数多,乙数比甲数多多少?

534、对比练习

某合唱团有60名男同学,

(1女同学比男同学多1/5,女同学有多少人? (2男同学比女同学多1/5,女同学有多少人? (3女同学比男同学少1/5,女同学有多少人? (4男同学比女同学少1/5,女同学有多少人? 这几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1)、(3)小题用乘法计算、(2)、(4)小题用除法计算?

小结;当我们已知单位“1”的量,要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就用乘法计算;反之,如果是求单位“1”的量,就是方程或除法计算。

如果我们把上面各题的分数都改为百分数,解答方法一样吗?

师: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实质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把比较两个数量关系的分数用百分数表示。

5、练习

(1某体操队有60名男队员,男队员比女队员少1/5,男队员比女队员少多少人?

(2赵叔叔加工一批零件,废品率为0.2%,现在加工了2000个零件,出了几个废品?如果出了5个废品,那么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3光明制鞋厂四月份实际生产鞋26000双,实际比计划多生产1300双,实际完成计划的百分之几?

(4仓库里有15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1/5,第二次用去总数的1/2(第二次用去1/2吨),还剩多少吨钢材?

三、练习。

1、 完成课本做一做。

2、 完成课文练习十四第6、7题。

第六部分 式与方程

复习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能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等公式。

2、 能根据字母所取的数值,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 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较熟练地解简易方程,能通过列方程和解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复习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复习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 用字母表示数。

出示:S=vt、a+b=b+a、s=(a+b)h÷2。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

27

(1) 请学生说一说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优点?

(2) 教师说明: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示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3) 说一说你会用字母表示什么。

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后再与同学交流。然后汇报交流情况。

① 说一说,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书写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应注意什么?

师: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书写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为“.”,也可以省略不写。在省略乘号时,应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遇到几个字母相乘时,一般按字母的顺序排列。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1”都省略不写。如:a乘4.5应该写作4.5a;s乘h应该写作sh;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是s=vt.

② 你还知道哪些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或计算公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如: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用字母表示公式。

长方形面积公式:s=ab 正方形面积公式:s=a平方 长方体体积公式:V=abh

正方体体积公式:V=a三次方 圆的周长:C=2πr 圆的面积:S=πR2 圆柱体积:v=sh

圆锥体积:v=sh

31 (4)完成课本86页做一做第1题。

2.简易方程。

(1)什么叫做方程?

①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②看看下面这些式子,哪些是方程?

如:X+2=16 4.5X=13.5 X÷X+36

师小结:方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含有未知数;二是等式,两者缺一不可。

(2)什么叫做解方程?什么叫做方程的解?并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区别?

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它是一个值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它是一个过程。 说一说解方程时应用的是什么知识?(等式的性质)

28

53=30 100—35=65 X—13>72

(3)解方程。

12X?6.2?4.8 3/8×(12—X)=3/4 5X—2X=150

过程要求:

① 学生独立解方程。 ② 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③ 师生共同评价,强调书写格式。 ④ 如何判断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复习

(1)根据下面的条件,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 篮球比足球多5个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 梨树比苹果树的3倍少15棵 (2)选择适当的方法解答下面问题 学校科技组有18名女生,比男生人数的2倍少2人,学校科技组有多少名男生?

师归纳列方程解文字题的步骤:设要求的数为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验算。

比较列方程与算术解法的联系和区别。(联系:解答方程的过程与算术解法的思路是一致的。区别是用算术方法解的逆向思考比方程解法要困难得一引起)。

师;今后在解答应用题时,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解答方法,用算术方法解答需要逆向思考,而又比较困难就可以考虑用列方程来解答。

3、练习

(1)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和660千米,一列客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两列火车相遇。客车每小时行90千米 ,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图书馆里的科技书和文艺书共有330本,科技书的本数是文艺书的2倍,科技书和文艺书各有多少本?

(3)群艺家具厂卖出的书柜个数是五屉柜的1/5,卖出的书柜比五屉柜少120个。卖出的书柜和五屉柜各多少个?

(4)自学例题。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原计划每小时行走3.8km,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全班反馈、交流。 路程不变

原速度×原时间=实际速度×实际时间 3.8×3=实际速度×2.5 (5)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五。

第七部分 常见的量

复习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的计量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等。能正确使用学过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9

2. 熟练掌握有关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

算。

复习重难点:计量单位的进率和化聚法。 复习过程:

导入:我知道在班中有很多同学喜欢运动,你喜欢篮球吗?那你喜欢篮球巨星姚明吗?你知道他的一些个人资料吗?出示有关资料:

1980年9月12日出生,身高2。26米,体重134。3千米,出生于上海,曾交效力于休斯顾。

师:找一找这些信息中有哪些计量单位?它们分别是衡量什么大小的单位?

在小学阶段,除了刚才出现的长度、时间、质量这些量外,我们还学习了哪些量?

一、常见的量与计量单位

师:这一节课,我们来复习常见的量。 板书:常见的量。

问:我们学过哪些量?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 过程要求:

(1) 由小组同学共同分类整理。

(2) 教师引导学生列表整理,并巡视课堂进行个别指导。 (3) 全班交流。

分类整理结果如下:

1. 长度、面积、体积单位。

(1) 板书: 长度单位 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面积单位 平方毫米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体积单位 立方毫米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容积单位 毫升 升 (2) 说一说。 ① 什么是长度?什么是面积?什么是体积?体积与容积有什么区别? 长度:两点之间的距离。

面积:物体表面(图形)的大小。 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物体所能容纳空间的大小。

② 1厘米有多长?1分米有多长?1米呢?

③ 1平方厘米有多大?1平方分米有多大?1平方米呢? ④ 1立方厘米有多大?1立方分米有多大?1立方米呢? 要求:学生用手比划或举例说明。

(3) 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有什么联系?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4) 你还知道哪些长度、面积或体积单位? ① 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单位。

30

如:千米、平方千米、公顷等。

② 与同学交流,说一说你对这些计量单位的理解。 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为什么一般都是100? 相邻两个体积单位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

2. 质量单位。 我们把它叫重量单位,但是一个物体重量是随着气压、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国际上一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

(1)常见单位:克(g) 千克(kg) 吨 (2)进率: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3)估一估,

①一克有多重?一千克呢?一吨呢? ②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 时间单位。

(1) 常见单位:年、月、日、时、分、秒。

(2) 进率:1年=12个月 1月有31日、30日、28日或29日

1年=365天(闰年366天) 1日=24时 1时=60分 1分=60秒

(3) 说一说

一个月有多少天?怎样判断某一年的二月是28天还是29天呢?(一般的年份如果除以4,没有余数,那么就是闰年;反之则是平年。但遇到整百年份时,是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① 1节课有多长?1小时大约有多长? ② 1秒是多长?你跑100米大约要多少秒? 4. 人民币单位。

(1) 人民币单位:元、角、分 (2) 进率:1元=10角

1角=10分 5练习

(1)1个鸡蛋约50();马老师体重约90();卡车的载重量约3()。 (2)绕操场走一圈约用5();火车提速后从北京到郑州约需要5();从班级前门走到后门约需5()。

(3)一个月分成()旬、()旬和()旬。平年二月下旬是()天,一月下旬是()天,平年的第一个季度是()天。

(4)采用24时计时法,下午1时就是()时,夜里12时就是()时,也就是第二天的()时。

(5)小明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后年他才过第三个生日,你知道他今年几岁吗?他是几月几日出生的?

二、单位换算

1. 说一说。

什么叫名数?(计量的结果要用数来表示,并且还要带上单位名称,通常把它们合起来叫做名数)

31

什么叫单名数?(只带一个单位名称的)

什么叫复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

(1) 如何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2) 如何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 2. 练一练。

(1)3时20分=( )分

(2)2.6吨=( )吨( )千克 (3)3080克=( )千克( )克

(4)7立方分米8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升 (5)2千米800米=()千米=()米 (6)5升50毫升=()升=()毫升

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要除以进率。

在学生理解单位改写的原理的基础上,再引导运用小数点移动的方法进行改写。

3. 教材87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六

第八部分 比和比例(一)

复习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能够正确、迅速地求出比值和化简比。

2. 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能够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复习重难点:理解比和比例,求比值及比例尺。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出示表格,通过提问进行填空。 比 比例 意义 两个数相队,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各部分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外项、内项 名称 基本性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在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等质 数(0除外),比值不变。 于两个外项的积。 引导提问: (1) 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 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3) 什么叫做比例?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32

(4) 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2. 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1) 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2) 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3) 出示表格。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填空。

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分分子 分数分数 线 母 值 除被除除号 除法 数 数 (4) 举例。 5:6=

比值 分数商 ???( )÷ ) ??3. 比、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用处。

(1) 比的基本性质的用处? ① 化简比。

4:25

6824 0.12:2

510:721

结果 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 13:2② 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般方法 求比前项/后项 值 化简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比 的数(0除外) (2)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 解比例:

35:x?

过程要求: ①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 ② 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并说明根据.师生共同评价. 4. 比例尺.

(1)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

(2) 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① 比例尺1:3000000表示 (缩小比例尺) ② 比例尺20:1表示 (放大比例尺) ③ 比例尺0 30 60km表示 (3)求比例尺.

一条绿化带长350米,在平面图上用7厘米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4)求实际距离。

33

已知比例尺,怎样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在比例尺是

18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地到B地的距离是5厘米。求AB

两地的实际距离。

二、巩固练习。

1. 求图上距离。

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在比例尺是厘米表示?

2.

18000000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用多少

完成课本练习十七第1、2题。

第九部分 比和比例(二)

复习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 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比例来解决有关问题。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 正、反比例的意义。 (1) 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 学生回答要点: 正比例:

① 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 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减少;

③ 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① 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 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

③ 两种量的积一定。 (2) 你能用字母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吗? 板书:

yx?k(一定)??正比例

x?y?k(一定)??反比例

(3) 教材89页例4

① 组织学生审题后独立写出答案。 ② 组织学生议一议,集体评议。 ③ 指名汇报,集体评议。

师强调:第1小题的前后项不能随意交换。第2小题说明两个比的比

值表示工作效率,比值相等说明工作效率相同。第3小题可以用比例解,也可以用算术方法解,但要注意符合题意。

(4) 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34

① 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② 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③ 订《少年报》数量和所需钱数。 ④ 小明从家到学校,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⑤ 圆的周长和半径。 ⑥ 圆的面积和半径。 ⑦ 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⑧ 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和它的表面积。 ⑨ 8X=Y,X和Y。 ⑩ X=8/Y,X和Y。 同时同地,竿高和影长。 2. 用比例解决问题。

(1)说一说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 学生回顾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步骤。 ② 师生共同概括。

A认真审题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B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C设未知数X;D列出比例式(含有未知数);E解比例;F检验。

(2) 举例。

修一条公路,全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种一共需要多少天?

题中“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要求按照解题步骤一步一步完成。

① 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路程(工作量)和时间 ② 两种量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路程(工作量)

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一定)

③ 题中的等量关系应该怎样表示? 3天工作量=全部工作量 3天 全部时间

强调:列方程时,要使等式的每一边都是对应的量相比。 1.5:3=12:X

④ 设未知数X,解比例。(过程略) ⑤ 栓验。

二、 巩固练习 1、200克的海水可晒盐6克,照这样计算,晒4吨盐,需要多少吨海水? 2、测量小组的少先队员测得一幢楼房的影长为22.5米,同时把2米长

的竹竿立在地上,测得它的影长为1.8米。求这幢楼房高多少米?

完成课文练习十七第3~5题。

第十课时 数学思考(一)

复习目标:

1. 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 进一步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35

3. 学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复习重难点:理解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策略。 复习过程:

一、 回顾与交流

我们前面学习过一些有关数学广角的内容,同学们还记得是哪些内容? 师:这些数学广角的内容体现了很多数学思想方法,比如找规律的方法,逻辑推理的思想,等量代换的思考等。掌握了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帮助我们解决其中一的些问题。[板书课题]

1. 教学例5。

我们先看这样一个找规律的题。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 (1)学生根据题意,画图连线。

问:这样连线方便吗?如果是8个点、10个点呢?

师:像这样的问题都有一定的规律,同学们可以用列表找规律的方式找一找用点连线的规律。

(2)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点的个数与连线条数的关系。指导学生先在第一行各个点中间连线,再数出每个图中有多少条线段。把线段数填在第三行相应的表格中,最后比较第三行线段的数量,把后一列比前一列线段增加的条数填在第二行相应的表格中。

② 小组交流。 ③ 汇报思维的过程与结果。 教师整理后板书。

3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条) 4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6(条) 5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10(条) 6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15(条)

④ 你有什么发现?在2个点的基础上,每增加一个点,这个点可以和前面已有的每个点都连成一条线段,所以前面有几点,就会增加几条线段。

⑤ 根据规律,你知道8个点、12个点、20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 学生交流后得出结果:

8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28(条)

12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8+9+10+11=66(条) 20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19=190(条)

你能说一说我们是怎样找到规律的吗?(找规律的方法是先找几个简单的例子,再对这些例子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它的变化规律。)

师:这种找规律的方法是从简单问题入手,找出规律后,用规律来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这种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经常用到。请同学们翻开尽收眼底,完成练习十八第1、2、3题,看你能不能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独立练习后,要求学生说一说题中的规律是什么,你是怎样找到这个规律的?怎样用这个规律来解决题中比较复杂的问题?

第十一课时 数学思考(二)

教学内容:教材92页例6,练习十八第5题。 教学目的:

1、掌握怎样分两步找出组合数,再求选送方案的总数。

36

2、巩固和发展学生分步枚举组合的能力。

3、经历对乘法原理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等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对于乘法原理的初步感悟。 教学过程:

一、 教学例6。

学校为艺术节选送节目,要从3个合唱节目中选出2个,2个舞蹈节目中选出1个。一共有多少种选送方案?

这种问题,我们以前学过吗?

师:对,我们以前在有趣的搭配中学过在3个合唱节目中选出2个,或者在2个舞蹈节目中选出1个的问题。没有学习过把这两个问题综合到一起的问题。这样吧,我们先从简单的问题讨论起。

(1) 说一说你的思路。

第一步:从3个合唱节目中选出2个,看有几种选法。说明:要有顺序地思考,避免重复或遗漏。

第二步:从2个舞蹈节目中选出1个,看有几种选法。 第三步:把两次选法进行搭配,看共有几种选法。 (2) 小组合作,画示意图,用字母或其他记号说明各种选法。 (3) 汇报,师生共同完成。

第一步:从3个合唱节目中选出2个。 有3种选法。

第二步:从2个舞蹈节目中选出1个,有2种选法。

第三步:把第一步的3种选法和第二步的2种选法进行搭配。 所以,选送的方案共有6种。

问:这个搭配问题和我们前面学习的搭配问题相比,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相同:都要用到前面的搭配方法,不同:这里不是一次性搭配,而是要进行3次搭配才能找到答案。)

师小结:应用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只是比原来复杂一些。 二、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八第4~5题。

第十二课时 数学思考(三)

复习目标:

1. 使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复习重难点:对于“排除法”的理解。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教学例6。

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

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1、 通过读题明确这里的A、B、C、D、E、F分别表示三个班的6位班长。你能判断出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学生很难做出判断。

37

2、 可以用什么方法把题意给整理、表示出来,使这么复杂的条件一目了然呢?

教师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把题意表示出来。 如:用“∕”表示到会,用“○”表示没到会。 A B C D E F 第一次 / / / ○ ○ ○ 第二次 ○ / ○ / / 第三次 / ○ ○ ○ / / 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师:刚才我们是采用列表的方法推理出来的,还有其它方法吗? 3、引导提问。

(1)从第一次到会的情况,你可以看出什么?可以看出:A不可能和B、C同班。A只可能和D、E或F同班。如有困难,引导提问:A不可能和谁同班?只可能和谁同班?

(2)从第二次到会的情况,你可以判断出什么?可以判断:A只可能和D或E同班。

(3)从第三次到会的情况,你可以判断出什么?可以判断:A只可能和D同班。

3、 那么B和C分别与谁同班。

从第一次到会的情况可以看出,B只可能和E或F同班。 所以,C只可能与E同班。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八第6~7题。

第6题:王阿姨是教师,刘阿姨是工人,丁叔叔是军人,李叔叔是工人。

第十三部分 线与角

复习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2.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垂直与平行的含义,能正确地画平行线和垂线。

3.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角的含义、角的分类,并能正确利用直尺,量角器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 线。

(1) 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 ① 画一画。

要求学生分别画出直线、射线和线段。

38

师: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② 说一说,填一填。

问:直线、射线、线段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不同点 相同点 直线 没有端点,无限长 直 射线 一个端点,无限长 线段 两个端点,有限长 判断:射线比线段长,射线比直线短。() 问: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过两点呢?

师小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而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 复习垂线、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

① 说一说。

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判断下面几组直线中,哪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哪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什么叫垂线和垂足?

师:平等线和垂线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就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而言的。因此,应该说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或垂线。

判断: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学生分别画一组垂线、平行线。

完成后,请学生介绍画垂线、平行线的方法。

如果让你经过指定的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或平行线,你会不会呢?量出下图中A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过直线上的B点画出这条直线的垂线,再过直线外A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③想一想。

A. 什么是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哪一条? 画图配合说明:

B.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征?(处处相等) 画图配合说明:

C. 对垂线和平行线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2. 角:

(1) 复习角的意义。 ① 画任意角,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② 结合图形,说一说什么是角。(从一个顶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 复习角的大小。 ① 延长角的两边,角的大小是否变化?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画图配合说明:

师: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与

39

角的两边所画长短无关。

② 比较大小。

角用什么符号表示?图中∠1和∠2哪个角大,大多少?你用什么方法解决?

(3) 角的分类。

角按大小不同分为哪几类?计量角的大小单位是什么?用什么符号表示? 写出下面各角的名称,并说出它的度数或范围。 图略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锐角:小于90度 直角:等于90度

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平角:等于180度 周角:等于360度

问:直角、平角、周角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4) 画角。

用合适的方法画出以下各角。

45度 140度 125度 115度 过程要求:

① 学生独立练习画角。 ② 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A. 利用三角尺画特殊角的方法。 B. 利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二、巩固练习十九第1、2题。 三、课堂小结

1. 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2. 有哪几种角?

第十四课时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二)

复习目标:

1. 使学生熟练掌握四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点,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2. 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复习重点: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复习难点:公式的具体应用。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一)平面图形的特点

1、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什么特征?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一特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指出三角形中一个顶点的对边是哪一条边?怎样画三角形的高?(学生练习画各种不同三角形的高)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p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