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茶史
更新时间:2024-02-27 18: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废团茶,改贡叶茶
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沸水冲泡叶茶的溣饮法 铭壶艺术 功夫茶艺
精纯雅致茶寮
编撰茶书蔚然成风 官方垄断茶叶贸易 海上茶叶之路
元代简述
颇具特色的过渡时期 元代饮茶
多元化发展承前启后 团茶散茶共存 元代制茶的发展
蒸青团茶到蒸青散茶
蒸青散茶到炒青散茶
元代茶类:茗茶、本茶与蜡(腊)茶 元代饮茶:
各阶级不同的饮茶方法
社会上层多为蒙古人,末茶冲泡方法和器具从简,后喜全叶冲泡,即散茶。 民间流行散茶、加料茶.
文人墨客喜清茶--元代茶艺术。 元代茶具
去除繁复,返璞归真
元代茶政茶法
茶政
蒙古统治阶级不注重茶马互市,但因平民需要,利益极大,同样榷茶专卖,也时兴过“引票制” 茶税
严酷的剥削和压迫
先榷四川茶 茶园尽凋零 再榷东南苛 茶农鬻儿女
茶马互市
不重茶马互市,但为禁锢藏族和利益需求同样对藏销售茶叶,但因茶税太重,直接影响生产,导致川藏茶马未见宋朝的繁荣。
元末因茶引发农民起义
元朝:颇具特色的过渡时期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自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1279年统一全国,至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灭亡,迁漠北
史称“北元”,1402年改国号“鞑靼”,共历11帝98年。
在元朝不足百年的统治期间,中国的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内。辽阔的疆域、多样的民族,促使元代茶业兴旺发达。1268年元在京兆巩昌置局发卖成都茶;1269年立西蜀四川监榷茶场;1280年置榷茶都转运司于江州,总江淮、荆湖、福广之茶税;1336年江西、湖广两行省具从茶运司“本司发办额课二十八万九千二百余锭。??数内茶引一百万张,??末茶自有官印筒袋关防,其零斤草茶由贴,每年印造一千三百八万五千二百八十九斤。”茶引每引90至120斤,为客商贮运买卖,末茶官商经营,茶由是发给卖零茶的商贩和茶农。每年所发的1300多万斤不够用,江西、湖广两省具以茶运司同知万家闾要求添印茶引,说明当时经官方允许的茶叶贸易量是非常大的,而民间为利所趋,走私贸易也当不在少数。随着蒙元帝国的开疆拓土,饮茶之风随之席卷欧亚。 然而在战乱的影响下,茶业相对混乱。据载,在金人统治下的山东地区,“茶树随山皆有”,两宋时代茶树的推广种植甚为广泛,然而在山东、河南地区茶树后来或是“恣民耕樵”,或是任其枯死。唐宋时代的重要茶业产区淮南地区,在北宋时集中有13个山场,而到了元代,宋、金、蒙元长期的战争和对峙频受祸乱以致荒芜,元朝的统治者自然而然地将茶业的重点转至长江以南。元代官府为督办贡茶,于大德六年(1302)在福建崇安县城南15公里的武夷山四曲建立“御茶园”,又称“焙局”。创建之初,建有仁风门、拜发殿、神清堂及思敬、焙芳、宜菽、燕宾、浮光等诸亭,附近还设有更衣台等建筑。
元代茶业发展的特点,首先在于其过渡性,茶叶生产和饮茶风尚承宋启明,处于由饼茶向散茶的转变过程中;茶叶专卖政策沿袭宋代的卖引法,但在具体制度上有所变革和发展。同时,元代荼业也有自己明显的特殊性,如条法体系中的荼马互市不行,增引加课十分严重等。
元代茶饮
元代的饮茶方式及器具,主要承袭于宋代,而建元之后,茶礼茶仪仍然在入宋入元的文人僧道之间流传。蒙古人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和肉食乳饮的生活习惯,不可能对繁复精致的茶道产生持久的兴趣。故元代没有茶叶专著。
虽然忽必烈在大都建元之后,有意识地引导蒙人学习汉族文化,但由于国民的主流喜爱简单直接的冲泡茶叶,于是散茶大兴。
元代茶叶有草茶、末荣之分。王拽《农书》又分作茗茶、本茶与蜡(腊)茶三种。\腊茶\,也称\蜡面茶\,是建安一带对团茶、饼茶的俗称。这里,欧阳修不但证实其时片茶、散茶已各自形成了自己的专门产区和技术中心,并且也清楚指出,早在北宋景祐前后,我国各地的散茶生产,就出现了一个互比相较、竞相发展的局面。所谓\腊茶出于剑、建,草茶盛于两浙\,前者是指团饼的精品,也即主要就紧压茶的制作技术而言的;后者是指散茶的区域,主要就散茶生产的数量而言的。茗茶显然也是指草茶、散茶。从这种分法也可见元代散茶发展已超过末茶和腊茶,处于过渡阶段。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载:“茗有片,有散,片者即龙团,旧法,散者则不蒸而于之,如今之茶也。始知南渡之后,茶渐以不蒸为贵矣。”也说明了这种转变趋势。
元代的饮茶,大略有以下四类:一是文人清饮:采茶后杀青、研磨,但不压做成饼,而是直接储存,饮用方式为点茶法,与宋代点饮法区别不大;第二种为撮泡法,采摘茶叶嫩芽,去青气后拿来煮饮,近似于茶叶原始形态的食用功能;第三种是调配茶或加料茶,在晒青毛茶中加入胡桃、松实、芝麻、杏、栗等干果一起食用。这种饮茶的方法十分接近现今在闽、粤、赣等客家地区流传的“擂茶”茶俗。第四种是腊茶,亦即宋代的贡茶--团茶,但当时数量已大减,主要供应当时的宫廷。
元代的饮茶风尚也是饼、散并行,重散略饼,具有过渡性的特点。王祯《农书》记载:“茶之用有三:曰茗茶,曰末茶;曰蜡茶。”腊茶饮法是先用温水微渍,去膏油,以纸裹胆
碎,用茶针微灸,然后碾罗煎饮,与宋代相似,但“此品惟充贡献,民间罕见之”。末茶饮法是“先焙芽令燥,入磨细碾,以供点试”,但“南方虽产茶,而识此法者甚少”。茗茶则是采择嫩芽,先以汤泡去熏气,以汤煎饮之, “今南方多仿此”。忽思慧也说:“清茶,先用水滚过掳净.下茶芽,少时煎成。”可见传统的碾制团饼的饮法到元代已转入宫廷和上层,而茗茶即散茶饮法则在广大民众中普遍采用。
茶文化
至于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元代可说是凤毛麟角。我国自唐以来,除蒙元一代,历代皆有丰富的茶文化著作,宋代茶类专书更是多达二十多种。而元代与茶相关的记述仅见于《农桑辑要》、王祯《农书》与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中的只言片语,如《农书》关于栽培方法的记述几乎全部来自荡邱的《四时纂要》;《农桑衣食提要》的“斜坡田地走水处”则来自宋代《北苑别录》。其中比较重点涉及茶叶的著作有忽思慧撰写的《饮膳正要》,作者在其中记录道:“凡诸茶,味苦甘,微寒无毒,去痰热,止渴,利小便,消食下气,清神少睡。”这仍是从药用和养生的角度来评述的。而《农田余话》:“凡产荣之地,山南则冬无寒风,多阳而和暖,得害气而先发,故芽嫩全,味厚。生山北,则受风雷多而阴寒,至春深始萌.叶厚而拳围,气味不全。”元代茶叶种植技术可能比宋代没有大的变化。 另外从元代诗文中也可得到证明。耶律楚材诗中有咏饼茶者,如“玉杵和云春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红炉石颠烹团月,一碗和香吸碧霞”。
也有咏末茶即散荣而碾之的:“玉屑三瓯烹嫩芯,青旗一阶碾新芽。”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蔡廷秀诗:“仙人应爱武夷茶,旋汲新泉煮嫩芽。” 李谦亨诗:“汲水煮春芽,情烟半如灭。”
谢宗可诗:“半瓶飞雪起龙牙。” 杨维桢《春茶梦记》文中写道:“命小芸童汲白莲泉,燃槁湘竹,授以凌霄茶为饮供。”这些又都是散茶饮法。
另外,《饮膜正要》中提到的兰膏、酥签等汤的煎法,均为末茶中加入酥油.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特征。 制茶的发展
蒸青团茶发展到炒青散茶,自宋至元约经300多年,显示从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保持茶叶原有的香味;然后改进为炒青散茶,利用敢惹发挥茶叶的馥郁美味,这是制茶工艺的重大改革。
蒸青团茶到蒸青散茶
制造蒸青团茶,苦味未能完全去掉,茶香不正,于是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改革制法。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保持了茶的香味,香气纯正。日本先进制造的碾茶,就是我国当时的蒸青散茶。但当时饮用,不碾成碎末,而是全叶冲泡。 明邱睿在宪宗朱见深化成二十二年(1486)写成的《大学衍义补》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其茶有末茶(团茶),有叶茶(散茶)......《元志》犹有末茶之说,今世惟闽广间用末茶,而叶茶只用,遍于全国,外夷依然,世不复知有末茶矣。”由此可知,碾茶已不再时兴了。这是制茶的很大改革。促成这种改革的主要动力,是广大人民希望减少制工的麻烦和保持茶叶的真味。
蒸青散茶到炒青散茶
蒸青制法由唐历宋而至元,虽然没有多少改变,但是往下的几个步骤和茶的外形,则几度变换。元代散茶多,而片茶少。全叶冲泡,能鉴别茶的优劣。人们很注重茶的香气,感到蒸青制法不够理想,乃近而改为炒青。何时何人发明炒青制法,尚待进一步考证。据日本资料,1190年,荣西和尚来我国留学,将釜熬茶制法引进日本,说明宋代就有炒青制法了。
而明朝锅炒茶传遍全国。
茶具
从饮茶方式上看,元代是一个过渡时期,在当时虽然还有茶法,但泡茶法已经较为普通。这种饮茶方式的变革直接影响了元代茶具,部分点茶、煎茶的器具组建小时,在内蒙古赤峰出土的元代墓穴中的烹途中已经见不到茶碾。从制瓷的历史来看,元代茶具以瓷器为主,尤其是白瓷茶具具有不凡的艺术成就,把茶饮文化及茶具艺术的发展推向了全新的历史阶段。元代不到百年的历史使茶具艺术脱离了宋人的崇金贵银、夸豪斗富的误区,进入了一种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差距艺术境界,这也极大地影响了明代茶具的整体风格。
艺术
元代饮茶的情景,从流传至今的文献资料及艺术作品、墓葬壁画中可见一斑。在元代墓室的壁画中,有大量备茶、进茶、饮茶的内容,这不仅反映了南北方蒙汉民族茶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更重要的是反映出对茶文化高尚情趣的追求与趋同,在冯道真墓、北峪口墓、元宝山墓、三眼井墓壁画中的整套茶具均反映了这一趋同现象。元宝山1号元壁画墓中的《备茶图》,图中央有一长桌,罩绿色桌布,其上有碗、茶盏、双耳瓶、小罐;桌前有一女人,侧跪,左手持棍(降红)拨动炭火,右手执壶;桌后立三人,右侧一女子,右手托一茶盏,中间一男侍双手执壶(注春)向左侧女子手中的碗内注水,左侧的女子左手端一大碗,右手持一双筷子搅拌,此图即表现了一套完整的茶具及点茶过程。元宝山1号墓的《备茶图》中,在桌旁站立着一位手持研杵擂钵正在研茶末的男仆,北峪口墓壁画中也有女侍持碗用杵研茶末。
元代比较著名、并且留下过艺术作品的茶人主要有耶律楚材、虞集和谢宗可。耶律楚材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耶律楚材,元代大臣,辽皇族子孙,太宗即位后,为之定策立仪制。耶律楚材不仅精通汉文化,还深解义趣,他的茶诗--《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中的一首诗写道:
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 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仍雷芽。
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 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
整诗清新脱俗,不仅用典准确生动,还表现出诗人极高的茶道品味和意趣。耶律楚材还有一段诗句在后世广为引用--“一曲离骚一碗茶”。这句诗出自《夜坐弹离骚》,相信当时精研品香、拂琴、治茶的耶律楚材已俱得茶中三昧了。
元代还有一位后世颇多针砭的文人赵孟頫,曾以一幅精妙的画作《斗茶图》记录了当时较为流行的街头茗战。该画是茶画中的传神之作,图画中4个茶贩在树荫下随意斗茶。人人身边都备有一套茶具(茶炉、茶壶、茶碗等),轻便的茶担就立于身旁。图中人物或持杯自得,或提壶待点,或屹立注视。图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元代民间茶叶买卖和文化传播的民俗情象。
产业
元代的茶叶生产,“闽、浙、蜀、荆涸、江南、淮南皆有之”。据《元典章》记载,元代时核茶提举司最多时共16处,分布在江浙、福建、江西、湖广、淮南等产茶较多的地带,以上司愚设于江州的控茶都转运司管辖;另外四川榷茶也曾一度设监招茶场、西番茶提举司。元代贡茶地区也有所扩大,元朝宜微院下没常湖等处茶园都提举司,。攀常、湖二路茶园户二万三千有奇、采摘芽茶,以“贡内府”。后其下设提领所7处:乌程、武废、福清、长兴、
安吉、归安、砌汉、宜兴;另有建宁北苑武夷条场簇领所,宜隶宜微院。从这些茶政管理机构的分布来看,无代茶冈产区已建及秦推以南广阔的区域,许多地区“诸县皆出”。虽想由于战乱等原因,某些地区茶产有所衰落,但总的来看仍相当可观。另外,元代贡茶也是散茶、团茶并重,重散略团,设御茶园于武夷九曲,制龙风团茶上贡,而常湖等处茶园都提举司所辖茶园圃是“采摘芽茶,以贡内府”。为了生产末茶、团茶,元代还有水转连密的经营。王祯《农书》有专门记载:“水转连磨??须急流大水,以凑水轮??中列三轮,各打大磨—盘,此磨既转,其齿复傍打带齿二磨,则三轮之功,互拨九磨??尝至江西等处,见此制度,俱系茶磨,所兼碓具,用捣茶叶.然后上磨”。可知生产规模还是很大的。
茶政茶法
王祯《农书》:“[茶]上面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缺,诚生民日用之所贷.国家媒利之一助也。”可见在当时,茶不仅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而且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代茶法继承了宋代商专卖的基本原则.除官营贡茶、官茶征课(即生产者所交课赋)以及卖引法的发展而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元代完成了空前的大统一,广大西北地区尽人版图,战马云集,故宋代十分重视的茶马互市已失去了必要,不再实行,惟听边疆民族自由贸易;另一个特点是元代茶法变革频繁.管理混乱。不断地增引加课,肆意剥夺,以满足统治者的需求,缓解财政上的因境。
元代贡茶地域和数量都比之宋代有很大增加。官茶征课在卖引法施行后,曾划归本道宣慰司,后又有所反复,但大致是茶户及加工的磨户要向宫府交租赋,“产菜地面有茶树之家,验多寡物力贫宫均办,有司随地祖门摊一年两次催领起解”,称作抱纳。此外,余茶即可自由与商人交易。
元代茶叶专卖政策是随普统一事业的完成逐步建立起来的。
早在中统二年,宋蒙在四川尚处于争战状态,已“官卖蜀茶。增价卖于羌人”,人以为患,旋更改引法,“使每引纳二增而付文券于民,听其自市于羌蜀”,这是元朝核荣的最早记录。至元五年,榷成都茶;于京兆、巩吕置局发卖,私自来卖者,:其罪与私盐法同”。次年,“始立西蜀四川盐榷茶场使司掌之”。此后四川茶政管理视构虽有所变化,但大致仍是实行卖引法。随若统一由西至东进行,茶叶专卖也开始推行于江南。至元十三年,江南平,用左丞相吕文焕言榷江西茶。同年,定长短引之祛,长引每引计杀120斤,收钱5钱4分2厘8毫;短引计茶90斤,收钞4钱2分8毫。十七年,置榷茶都转运司于江州,总江淮、荆湖、幅广之税.成为全国茶政管理机关,相当于宋代的京师榷货务,负责印发引据;接着陆续在各产菜地区设若干提举司,负责。散据买引”,“规办国课”。
在建立榷茶都转运司的同时,废除了长引,专用短引,每引收钞2两4钱5分,草茶每引收钞2两2钱4分。十九年,又以江南茶课官为置局,“令客买引,通行货卖”。后又规定,引之外又有茶由,以给卖零茶者。初定每由荣9斤,后从3斤至30斤分为十等。引由之外还有据,商人缴纳宝钞为课,领到公据,赴指定茶区买茶,然后赴都转运司凭据“倒给省部条引”;再“密引随茶”到各地验引贩卖;卖完后限三日内将引交所在官司;有转用、涂改、夹带及引不随茶者严禁之;各处官司必须按月将旧引上报;而“小民买食及江南产茶去处零斤来卖,皆须由92为照”。皇庆二年,又增“置榷茶批验所并茶由官”,这与由帖的设置,都是元代茶法中的新规定,比宋代引法更为严密,进一步发展了。
元代茶法的突出特点也是其严重弊端,就是茶课额的猛涨,对茶农、商贩的盘剥日益加重,从而成为“中国荼政史上的一个反面的典型”。据有人统计,从至元十二年到延箔七年40多年中茶课额十多次大幅度上升。如至元十三年从三分取一改为三分取半;:十七年专用
短引,比初定税率时增长了五倍;二十一年,卢世荣创“食茶课程”,将民间食茶税摊人正税,每引增至3两5钱;两午后又增至5两;二十五年又增长一倍左右;三十年改江南茶法,创茶由法,扩大征课面;贞元元年又巧立名目,将原来据有引据在江南经营不另纳税的办法改为“亦宜更税,如江北之制”,增课3000锭,摊入正税;至大四年税额从贞元初的83000锭增至丑721131锭;皇庆二年*更定江南荼法,又增至19866锭;延佑五年,因条引发行过多,荼课日重,引据积压,江西茶运副使法忽鲁丁实行减引加课之法,每引增至12两5钱,通办课额25万锭;七年,增至289211锭,达到了顶峰。从至元十三年的1200余锭到延佑七年的289000余锭.竞增加了约240倍。尽管其中包含有宝钞贬值等因素.但茶课暴涨的幅度也是十分惊人的。再加上茶政管理制度的败坏,有关官吏“苛取之过”,敲榨勒索,结果使“茶户本图求利.反受其害.日见消乏逃亡.情实堪悯”,严重地摧残了茶叶生产;而茶商们也备受剥盘,要么裹足不前.要么进行私贩,也阻碍了茶叶商品流通的发展。再进一步讲,也必然激化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的安定,从而影咱到元朝的封建统治秩序,这是其反动政策的必然结果。
至元--天历年间茶税收入增长表
年 份 至元十三年(1276) 至元十四年(1277) 至元十五年(1278) 至元十八年(1281) 至元二十二年(1285) 元贞元年(1295) 至大四年(1311) 皇庆二年(1313) 延祜五年(1318) 延祜七年(1320) 天历二年(1329)
至元--延祜年间茶引税率表
年 份 长 引 至元十三年 至元十五年 至元十七年 至元二十一年 至元二十二年 0.5428两 0.7542两 废除长引 废除长引 废除长引 税 率 短 引 0.4208 0.6312两 2.45两 3.50两 5.00两 -00 1.51 5.82 8.32 11.86 增长倍数 税 额 1,200锭 2,300锭 6,600锭 24,000锭 40,000锭 80,000锭 171,131锭 192,866锭 250,000锭 289,211锭 288,212锭 增长倍数 -00 1.91 5.5 20 33.3 66.6 142.6 142.6 208 241 240 至元二十六年 延祜五年
废除长引 废除长引 10.00两 13.00两 23.76 30.89 到了元代,开放西北茶市,饮茶风气普及边区少数民族,边茶开始大量生产。 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榷成都茶于京兆、巩昌(今甘肃陇西县)设局发卖。巩昌为陇南昔日交通要道,元、明、清三代运销西北茶叶的盘验总机关皆设于此。
因茶引发的农民起义
茶业法律,元代买引卖茶,严禁无引买卖。天历二年(1329),焚四川伪造茶引,罢榷司而归诸州县。凡客率纳税买引,随处验引发卖毕,3日内不赴所在地官司批纳引目者,杖60。因而转用或改抹字号,或增添夹带斤重既引不随茶者,并同私茶法。但犯私茶杖70,茶一半没官,一半付告人充赏,应捕人同。若茶园磨户(制茶作坊)犯者及运船主知情夹带同罪。有司禁治不严,致有私茶发生,罪及官吏。茶过批验去处,不批验者,杖70。其伪造茶引者,家产付告人充赏。
元末,茶税很重,使江南园户无法为生。惠宗至正是一年(1351)五月,颍州刘福通、萧县李二、罗田徐寿辉等起义,以红巾为号,叫红巾军。红巾军起义的根据地—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的桐柏山脉,自古以来就是著名茶区,是淮西榷茶场的所在地。这一代的之差工人和茶山的雇工,受不了过度饿剥削,奋起反抗,都成为红巾军的中坚分子。茶山和作坊的主人以及小本经营茶叶的私贩,也团结在红巾军的周围,同封建统治者进行斗争。
茶马互市
元朝同意中国以后,蒙古高原、大江南北,进入版图。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在他们的根据地优良马匹成群。换而言之,元朝本身已保有优良的马匹,不必求于藏族。因此到了元朝,由政府控制的茶叶互市较前代少。但是,由于藏族始终需茶,同时为了收税和封藏族进行孺牵制,元朝业不放弃对茶叶买卖的控制。至元五年(1268年),元朝开始在成都征茶税,并于京兆、巩续披文献通考》记载:“元世祖至元五年榷成都茶,?榷成都茶于京兆巩昌置局发卖,私自采卖者其罪于私盐同。至六年七月,立西蜀四川盐榷茶场使司。至元十三年(1276年),恢复南宋的茶引制,且分“长引”和“短引”两种。至元十四年,设置榷茶场,与吐蕃贸易。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设置榷场于碉门、黎州,舆土蕃贸易。
元朝在吐蕃地匾分别毅官治理,没有必要宋朝那魔重视寰行用茶糯糜吐蕃的策略。它只重视征收茶税,封砖蓬方民族茶焉贸易不再重祝。元朝茶裸的征收,在窝朋台待代就朋始了。由砖茶集生崖主要是南方,所以茶裸制度是在诚南宋以俊趣砖完善的。元朝榷茶之制典宋朝颇不同,茶商先向茶司徽钠茶税,倾取公攘,然俊到度茶地匾,按公攘载明的数量向茶户置茶,在回到茶司徽回公攘,换取茶引,愚茶引癸壹茶货。87)在史害上,有朋口西番茶口的生崖、艘翎情况,发乎都没有所韶。明人在修《元史》峙,已感到茶方面的查料甚缺乏,《元史.食货志》韶载:“至顺之俊,燕籍可考,他如范殿帅茶、西番大叶茶、建宁胯茶,亦无从知其始末,故皆不著。”
但是,从宋朝兴起的汉藏茶马互市通过民间的渠道环一直连续下来。元代四川碉门(今天全)一直是汉藏忽视市场,元初由政府统购茶叶,销售于羌藏地区。由于价格过高,引起当地少数民族。成都府路总管张廷瑞乃变更茶法,政府停止经营,有商人按引纳二层付劵,自行购运,汉藏之间,听其民间自由护士。由于元朝的苛刻茶税政策,直接影响茶叶生产,川茶大量减少,对甘、青藏地区的茶叶供应两远比宋代低,这些地区的民间茶马贸易虽然继续进行,可是总体而言,在元朝时期的汉藏茶马贸易,久未见宋朝传统汉藏茶马贸易的再度
兴旺。
正在阅读:
元代茶史02-27
发展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01-31
企业员工招聘文献综述10-11
《大学生恋爱与性健康》期末考试(20)03-10
昌平2013-2014年第一学期初三数学期末考试题10-31
统计学公式汇总03-27
各级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考试题库09-09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案例04-03
全国土地日宣传教育活动总结范本集锦04-0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元代
- 关于微课的调查问卷及分析
- 家长心里的孝顺
- 第十章 期权基础 - 图文
- 贵州省安龙金宏特种树脂有限责任公司不合格原辅材料使用规定
- 2013-2018年中国屏风布产业发展前景及供需格局预测报告
- 咬文嚼字大赛试题及答案
-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投影与视图检测题(无答案)(新版)北师大
- 年产三十万吨合成氨合成工段工艺设计 设计说明书 2
- 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doc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梳理
- 眼科考试试题答案
- 时代光华-孙子兵法与现代商战-课程考试
- 怎么写好述职报告
- 中考数学专题汇总试卷3:应用题大题
- 公开阅读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
- 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知识点总结资料
- 长安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汽车理论
-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
- 浅谈高层建筑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
- 2019高考第一轮复习 - 化学能与电能(习题+解析)精品教育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