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古诗文教学的整合

更新时间:2023-12-16 12:3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古诗文教学的整合

234200 安徽省灵璧中学 刘培胜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必然走向与语文课程整合的阶段。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高中古诗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既增强了古诗文欣赏的直观性、情境性,又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阅读、写作、口才、研究性学习等语文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古诗文 课程整合 教学模式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

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化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本人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探索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古诗文教学的尝试,并且先后有优秀课件《登泰山记》荣获2001年安徽省宿州市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大赛中学组二等奖、优质课件《念奴娇 赤壁怀古》荣获2003年安徽省多媒体教育软件制作大赛基教组二等奖。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整合的基础和意义

1、基础

信息技术具有资源的海量化,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化,跨越了时间空间限制的人与人、人与机器的互动性,以及由此决定的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的主动性等特点。这就为古诗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古诗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意义

a. 整合可以解决古诗文教学中的难点

在古诗文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由于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老师就是滔滔不绝,学生往往还是略知皮毛而不得要领,因而这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将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b.整合可以克服传统古诗文教学的局限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存在着某些局限性,比如教学资源与媒体的单调性、教学形式的封闭性以及教学过程的呆滞性。过去,古诗文教学的资源十分贫乏短缺,教学中,要么示范朗诵,要么就用单放机播放一下朗读录音,较为单调而乏味。在教学形式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归纳诗意的串讲式,教师不断面向集体提问、讲解,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自由,没有潜心领会的时间,导致“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学知识面窄,学生的主

动性也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更得不到培养发展,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便普遍存在。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古诗文教学,就可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c.整合可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高中古诗文教学更加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因而更有生命力。

二、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整合资源的建构

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的整合,应该有其一般的原则,至少要体现四个特性,即丰富性、交互性、教学性和可控性。

⑴ 丰富性:可以在校园网站上提供比课本和教参更丰富的资料和学习交流的园地。为了搞好古诗文教学,我在自己的网页“诗苑漫步”中设计了六个栏目,有“作者介绍”、“诗文朗诵”、“诗文赏析”、“古诗新歌”、“鉴赏技巧”和“诗话选萃”等栏目。

⑵ 交互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直接进入“诗词聊天室”交流学习,也可在“畅所欲言”栏目中发帖留言。

⑶ 教学性:网络教学就是借助网络资源(包括校园网和因特网上的各种资源)来进行的课堂教学,它应该有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效果检测。为此,我在自己网页中又设置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在线测试”等栏目,让学生可以清楚老师的教学设想、自我检测教学效果。

⑷ 可控性:教师使用的微机装有多媒体教学双向系统,便于对整个教室电脑的监控,掌握学生学习进度,调节教学节奏,指导个别学生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网络相联系的学习环境,可有效地改进教学,实现以下几个目标:①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②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获取、选择、传送、加工和利用信息等信息素养;③促进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本校学生的合作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整合的模式

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的整合一般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⑴ 确定教学目标:①反复诵读,从整体感知,体会《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声韵美,感知词的意境美。②了解《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③注意名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赏析,把握词的主旨。④初步掌握欣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⑵ 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比如,我们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先用flash营造一个恋人惜别的情境,让学生感受一下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离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境。

⑶ 提出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⑷ 自主学习——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

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⑸ 协作学习——就是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⑹ 效果评价——学习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这些环节正好符合何克抗教授提出的“抛锚式教学”(“实例式教学”)的模式。其基本教学模式可用下图来表现:

这一模式的表现形态主要有:

1.课文精读: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运用信息技术为古诗文教学创设较为真切的情境与氛围;可用习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由电脑作出即时评价。

2.主题性研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合的大量资源,学生可在网上获取相关资源,也可在论坛交流学习心得。

3.选择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到“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如电子文稿、讨论帖子等)表现出来。

4.互动性研究:古诗文的网络教学,其趣味性、发展的无限性,人机对话,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均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5.论辩性写作:将辩论赛搬到网上以文字形式来进行,这种短小然而针锋相对的写作使思维不断碰撞出火花,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6.一体化写作:即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主从网络上获取阅读材料,读后根据自己的选择和思索进行“吸收+创造”式的写作,使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共同提高。

7.听力训练:汉语亦应与外语一样进行听力训练。学生听取教师或同学或播放的有声资料,现场检测并由电脑作出即时评价。

总之,阅读、写作、口才、研究性学习等语文教学内容 尤其是古诗文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高中古诗文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教学环节。

四、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整合的原则

综上所述,我觉得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的整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原则:

1.体现古诗文教学的特色

2.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

古代诗歌,意蕴深广,我们通过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的整合,可以更深切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更真切地感受古人对大自然的讴歌,对人生社会的思索,从而获得某种启迪与感悟。

3.体现资源共享性原则

4.体现双主体教学原则

整合后,教学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与学生都成了课堂的主体了,实现了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学生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根本转变。

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的整合一定能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数字化教学环境》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4.刘英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问题研究》 5.王荣良《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实践的再认识》

刘培胜 安徽省灵璧中学高中语文组 234200 安徽省灵璧中学

1555576998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ph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