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问题》实践、反思、感悟

更新时间:2023-10-31 07:35: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行程问题》实践、反思、感悟

——五年级组数学教研课纪实

顺德区大良街道环城小学 伍丽萍 曾少妹 曾健炫

本学期,我们级组上了一节”行程问题”的公开课,上课前,我们进行了试教,根据试教的效果,我们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一番修改。这次公开课,我们对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对如何运用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尝试,在此希望与老师们分享我们的经验并能引起老师们的共鸣。

课本准备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

线段图

390米

60米

60米

70米

70米

下面上他们两个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程况表。请你完成下表。 走的时间 张华走的路程 李诚走的路程 两人所走路程现在两人的距的和 1分 2分 3分 60米 70米 离 出发3分钟后两人的距离变成了多少,两人所走的路程与两家这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例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 学校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65米

70米

小强 小丽 方法一:70×4+65×4 方法二:(65+70)×4

390米

实践:试教片段

一、出示课本准备题,让学生独立阅读并完成准备题。填表后得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板书)

二、分小组计论:出发3分钟后两人的距离变成了多少?两人所走的路程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的很好。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归纳:他们出发3分钟后,两人的距离变为0,也就是相遇了,两人的走的路程与两家的距离相等。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得出关系式: 板书: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两人所走的路程 三、例题教学

1.出示例题:电脑显示两人所走的路程,边显示边解释”同时”、”相遇”、”相向而行”的含义,并板书:同时、相遇、相向而行。

2.再借助电脑显示的线段图,师生一起分析,得出解法一: 小丽的速度

75

3.再出示动画,小课与小丽的每走一分钟,就闪闪烁一下代表他们1分钟所走的路程的和,如此重复4次,就出现4条代表亿1分钟所走的路程之和的线段,板书:

解法二:

(小丽的速度+小强的速度)×4=两人所走的路程之和

也称为速度和

(70+65) ×4=540米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看一段动画:两辆汽车分别从屏幕左右两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然后在途中相遇。

师小结:两人的速度之和,我们可以把它简称为:速度和,故得公式:速度和×时间=路程

4.让学生阅读课本并质疑,到此新课教学完毕。

× 时间 ×

4

+ +

小强的速度

65

×

时间=两人所走的路程

× 4=540(米)

反思

试教后,我们想:这样的教法是我们惯用的,新课的铺垫是到位的,似乎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迁移,符合认知规律。从整节的效果看,给人的感觉是既落实了知识的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与借助了多媒体技术进行直观显示,好象无可挑剔然而,细细斟酌,如此一层一层地铺垫,道路是老师设计好,步伐也基本一致,在学生认真聆听,积极发言的同时,又有多少自主的成份呢?是否能让学生在更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呢?如何在考虑数学自身的认知特点时,更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呢?如何让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呢?——这是十分值得我们反思的。这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我们去共同研究,作了重大修改。

再实践:第二次执教(公开课)片断。

上课伊始,先出示动画:两辆汽车分别从屏幕左右两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然后在途中相遇。

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被生动的动画吸引住了,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问:请同学们仔细看动画,谁能叙述出两车的运动方向、结果?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汇报观察结果。

不少学生能马上答出它们是相对而行的。教师肯定学生的答案,板书:相对而行,并继续提问:只有这个发现吗?还有其它发现吗?

生1:它们是同时出发的。如果它们不是同时出发的话,就不一定能相遇了。

生2:它们最后相撞了。

师:它们只是相遇了,而不是相撞。 生3:它们的运动方向是相同的。 师: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同,大家同意吗?

生4:不同意,它们一个从屏幕的左往右走,一个从右往左走,它们的运动方向应该是相反的。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仔细,它们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像这两辆车的运动方向,我们可称为:相对而行。

出示第二段动画:两辆汽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相背而行。 师:它们的运动又有什么特点呢?与刚才的动画比较,有何不同呢? 生1:它们也是同时出发的。

生2:它们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因为它们是往相反的方向出发的。而且与刚才的动画不同,到最后,两辆车没有相遇。

师:非常好,它们往相反的方向运动,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简称为:相背而行。(板书:相背而行)

教师再出示另一段动画:快车和慢车从同一起点同时出发,往相同的方向驶去,最后两车距离越来越远。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汇报结果。

生:这两辆也是同时出发的。

师:它们的运动方向、运动结果与前两个动画有何不同呢? 生:它们的运动方向是相同的,而且到最后,它们的距离越拉越远。 师:像这样的运动情况,叫做同向而行。(板书:同向而行)

出示动画: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湛江和顺德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每经过一小时,两车之间的距离就接近一点,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了。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动画,分析两车的运动情况、结果,通过这个动画, 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大部分都能通过观察答出两车是同时出发、相对而行并且相遇了,这 时教师可以续继引导:没有更深入的发现吗?学生经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对学生的发现给予充份肯定后,再问:由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你们能求出什么呢?

生1:可以求: 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生2:还可以求:相遇时两车共行了多少千米?

生3:两车所行路程之和就是两地之间的距离,所以我们还可以求两地之间的距离。

师: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协作根据动画自编应用题。

生4:(把编好的题目投影到屏幕上):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湛江和顺德出

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了。求两地的距离。

师:还有什么补充的?

生5:还要说明它们是同时出发的。

师:太好了!它们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同学们,你们能把这道题解出来吗?

生6:75×3+69×3

=225+207

=432(千米)

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7:(75+69)×3 =144×3 =432(千米)

师:大家知道75+69是求什么吗?

生7:我知道!75+69是求每小时两车所行驶的路程的和。 ??

感悟

整节课,教师并没有分析应用题的结构与解题思路,内容的呈现是以“直观的演示(动画)——看图列式——编应用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这里,教师将数与形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目的要让孩子懂得“我为什么要算比怎么算更重要”,课堂上,教师提供充分的让每个孩子都有话可说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一轮课程标准改革的关键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觉得,试教的过程也许只是程序教学法的一个翻版而已,考虑更多的是“怎样教”的问题。学生解题过程实质上是套用模式的过程,即成了“理数量关系——搜寻记忆的图式——运用对应图式作解答”的一个死板的机械操作过程。而公开课更多的是“以生为本”,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动机,为学生提供一种促使他们自已主动去学习的情境。公开课中把课本例题改为为两车分别从两地出发,经3小时后在途中相遇,

目的是便于运用多媒体的动态特点,更准确真实地模拟现实生活实际中常见的行程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促使学生迅速拥有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学习情感。通过生动的动画显求两车整个的运动情况,生动有趣,形象直观,留下移动的轨迹,把两车运动的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寓教于境,增加了学了学习的现实感,促使学生体会到教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与学习的全过程,把学校的实验课题落实到位,这种教学效果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ph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