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现代化路径探索_高兵

更新时间:2023-03-19 12:22: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35卷第22期(2015年)第16-20页

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andPracticeofEducation

Vol.35No.22(2015)P16-P20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现代化路径探索*

■高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京津冀教育领域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协调发展机摘要:

制,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区域顶层设计缺失,各地发展定位不明确;其次是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不足,教育资源过度集中,高等教育定位趋同。然而,政府的关注、学校发展空间的拓展、各地教育资源的互补以及社会发展需求又为京津冀教育带来了强大的合作动力。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应建立多方协调的三级运作体系,建立高端引导的现代治理机制,建立循序渐进的协同发展方式。

关键词:京津冀地区;教育协同发展;协作机制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5)22-0016-05

负责教育资源的整体运作。

二是由于中央资源过度集中,北京市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格局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北京市六城区内集中了全市60%以上的人口和75%的国民生产总值;新城区综合功能尚显不足,产业与居住脱节状况比较普遍;中心城区经济功能强化,就业人口和建设容量增加,而居住功能外迁,加剧了职住分离和交通拥堵现象。有数据显示,北京市区四环以内,减去道路、基础设施、公园、学校等用地后,其余一半以上都和中央职能有关。资源的过度集中不利于区域间资源要素的共享。

(二)各地发展定位不明确,存在缺位与越位现象一是京津发展定位重合造成了“双引擎”式竞争。由于历史原因,京津地位并驾齐驱,都在争夺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因此,它们利用各自优势进行博弈,竞争多于合作。同时,政府参与竞争,形成行政主导型经济,存在各种行政性限制,产业调整没有跳出行政区划的界限。这种模式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其他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发挥作用,区域困局积重难返。

二是北京市承担着独特的城市职责,存在自身发展与政治约束的矛盾。首先,北京既要秉承“四个服务”的原则,聚集各种要素资源,又同样具有自身经济发展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京津

冀协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京津冀地区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交通建设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京津冀地区备受关注的新时期,区域分工体系尚未形成,一系列领域内的协作尚未成熟。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区教育作为协作领域之一,其功能定位尚不明确,各地间教育资源要素尚不能自由流动,影响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因素错综复杂。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策的部署下,系统梳理教育内部及教育以外的各种影响因素,科学谋划区域教育发展的路径与方向,提升区域教育的协作能力,是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升区域总体竞争力的战略需要。

一、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

)区域顶层设计缺失,地区间发展无序(一

一是京津冀地区缺乏整体规划,国家层面的推动力不足。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已经将京津冀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但至今正式规划仍未出台。国家层面的推动力不足、各地行政壁垒仍然存在、社会经济发展各自为政是影响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京津冀教育协作规划还是空白,京津冀教育协调发展既没有顶层的战略规划,也没有成立专门机构

AAA14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高育政策研究。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与资源共享机制研究》(课题编号:*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优先关注)

兵(1983-),女,内蒙古赤峰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规划与区域教

第22期高兵: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现代化路径探索

17

有的地区则出现人才闲置浪费。的内在要求和冲动,需要开放、自由、竞争的社会环境。次人才却引不进来,

三是京津冀地区合作缺乏制度性组织机制和法律当二者无法协调时,就会阻碍区域协同发展。其次,北

保障。虽然三地曾签过不少协议,但都停留在纸上,主京具有中央和地方的双重身份,虹吸效果显著。这种行

要原因在于三地合作意识淡薄,互信程度不高。由于政阻隔使北京周边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也使北京的发

长期无法合作,京津冀地区发展遭遇了瓶颈,如北京展难以获得区域支撑。北京、天津、河北之间是中央与

市如何应对自然资源承载极限,天津市滨海新区做大地方的关系、并列同级关系、直辖市与地方关系,错综

复杂,进一步影响到了区域教育合作与一体化进程。后如何做强,河北省如何从借力京津的幻想中转为以

为主等。再次,北京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同步发展,而高端产“我”(五)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学校自主活力发挥不充分业定位不清、概念泛化,对各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

一是教育资源集中且封闭,配置效益不高。首先,很多人都倾向于到北京就业,不利于区域间人力资源

京津冀地区内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丰富,但高校主要集流动。

中于省会城市、中心城市;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空间三是河北省一直被借力京津还是自主发展的战略

分布差异显著,不利于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合作和所困扰。河北省一直承担着服务京津的重任,曾提出借

互动发展;京津地区主要是本科高校的聚集地,河北省力京津的“两环”战略和“大三角(保廊唐)”战略,但其

是专科高校的聚集地,这种现状很容易导致人才资源在复杂的博弈格局中难以获得公平对待。因此,河北省

的地域分布不均衡、流动不灵活。其次,京津冀地区高回归自我,提出“一线两厢”自主发展战略是必然选择。

等教育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各有优势,但开放的人事、(三)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不足,出现地域落差

培训、招生、教学等制度改革还很滞后,教育资源的流一是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出现地域断层。从产业

动性明显不足,区域教育资源的优势没有形成。结构来看,北京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三二一”产业发展

二是学校自主活力发挥尚不充分。政府固然是基结构,而天津市、河北省仍然是“二三一”的产业发展结

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构。尤其是河北省,农业仍占较大比重,大部分地区处

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京津周边还存在大面积的贫困带。应包办一切。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不能仅靠政府牵着

鼻子走,要更好地营造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市场对资源而且,与广州市、上海市不同,北京市周边的城市没有

配置的决定作用,发挥学校的自主性。如果不在发展理发展起来,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差,如北京市具有较大规

念思路、机制体制改革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有所创新,模的电子产业,但由于周边地区的配套能力较差,相应

三地的教育将难以实现新的发展、新的突破、新的超越的电子加工基地大都在广东省。因此,可以说,北京市

和新的优势。因此,要充分相信和依靠社会力量,把政周边城市不具备截留流动人口的能力,若河北省经济

府不当为、无力为的事情交给社会和学校,引入竞争机不发达,北京市也就没有控制流动人口的能力。

制,实现教育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二是政府主导经济使生产要素在区域内流动不

(六)区域高等教育定位趋同,分工不明畅。京津冀区域合作还没有上升到产业融合的高度和

区域产业发展缺乏相应的智力支持。京津冀地区层次,尤其是北京市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与中央

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中央部委直属院校,的行政功能密不可分,如果中央的行政功能不移动,城

其对于省市属院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市功能很难简单分散。由此,北京市的产业结构难以与周边形成产业链或产生外溢效应。

(四)协调发展机制不健全,地区间竞争加剧一是京津冀三地尚未建立起高层次的合作磋商协调机制。“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使各地都是根据自身的需求寻找合作,无法形成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合作模式。同时,中央政府调控能力有限,没有从更高层面进行地区性政绩考核机制的创新。

二是京津冀地区尚未形成有效的就业合作机制,人才资源自由流动的局面也就难以实现。人才资源流动率低,现有人才得不到合理使用,有的地区急需高层

挥,不适应属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滨海新区和曹妃甸的加快开发开放,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将对区域高等教育的智力支撑作用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京津对河北优质、绿色农产品有较强的依赖,需要强大的农学教育资源为河北提供农业培训和科技指导,以互动求共同繁荣;建立沿海石油加工及化学工业产业带,需要科技合作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需要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提高产品研发能力;京津冀金融发展的立足点必须放在培养和造就新型、高层次的金融人才队伍上;等等。

18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

二、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动力

中央和地区政府动力:对京津冀教育协作给(一)予新关注

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要求北京市明确城市战略定位,调整和疏解其非首都核心功能,控制人口规模,促进区域均衡发展。首都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承载了服务中央和服务地方的双重使命,一些教育功能需要合理疏通,实现与“高精尖”产业的捆绑式发展。与此同时,教育部也开始着手研究京津冀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相关问题。

京津冀三地的教育规划纲要对区域教育合作提出了新目标,均把加强区域教育合作作为提升各地教育对外开放与合作水平的重要抓手,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品牌。如《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深入推进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和京港澳台地区教育合作,形成教育区域化与地区间协调发展机制。充分利用首都丰富的教育资源,探索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对口支援”。

(二)学校内部发展动力:寻求突破教育发展瓶颈的新机遇

一是首都高等教育正在努力寻求异地办学空间。因符合“聚人多、占地多”的特性,目前北京市正在整理教育领域不宜发展的功能和产业,明确禁止高校扩大办学规模,限制成人教育、自考面授和非学历教育等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同时,首都高校生均占地面积紧张,仅为河北省的一半,在办学规模和教育用地都受限制的形势下,首都高校必然抓住机遇,拓展异地办学空间。

二是各地职业教育发展有助于促成区域职教互补共赢的局面。各地职业教育有各自的优势,京津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好、师资充足,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在全国起到率先示范的作用,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建设了一批适应当地发展的职业教育集团。同时,各地职业教育也面临不同问题,京津职业教育传统生源逐年减少,与首都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不足,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受到影响。由此可见,两市一省在生源和办学条件上具有较大的互补空间,成为三地合作的动力。

(三)社会发展动力:建立人口截流与利益补偿新办法

环京津贫困带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调查显示,北京市外来人口中约有22%来自河北省,大部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且这些人口中有75%会带随迁

子女进京读书。首都作为特大型人口城市,必须严控人

口数量,采取措施在环京津地区形成人口截流能力。与此同时,环京津贫困带作为京津地区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区,需要有相应的补偿机制对其回报。由此,京津冀地区有动力建立“环京津贫困带”跨区域教育补偿机制,通过开展职业教育扶贫,提高当地人口的职业素质;通过推动基础教育跨区域组团发展,确保该地区劳动力子女留在当地接受高质量教育。

三、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现代化路径

(一)建立多方协调的三级运作体系

京津冀三地经济与产业发展出现地域断层,因此,探索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路径,应建立更高层次的合作磋商协调机制,打破行政阻隔,形成各地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合作模式。同时,应本着“三级运作”区域教育协作原则,合理制定区域教育协同治理机制。

三级运作纵向可为分为三层,主要包括决策、协调和执行三个层面。“决策层”为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参与的京津冀地区教育领导座谈会,主要任务是决定京津冀教育合作的原则、方向、目标与重点等重大问题,审议并决定区域教育发展重大事项,是最高层次的协作机制;“协调层”为中央政府指导、地方政府主导的京津冀地区教育协同发展联席会议,由地方自主协调推进京津冀地区各级各类教育重大合作事宜,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等;“执行层”是地方政府主导、中央政府监督下的具体推动京津冀地区教育合作工作的执行部门,承担三地联席的办公室职责,并检查和督促各种教育协作计划的落实情况。

三级运作横向包括三个方面,即官方协作机构、市场协作机构以及民间自发协作机构。政府运用监督—服务式的运行方式,指导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承担着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最重要任务,区域内充分调动市场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发挥学校的自主性,相信和依靠社会力量,把政府不当为、无力为的事情交给社会和学校,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教育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鼓励民间自发的教育跨区域协作,激发教育的活力和创新力。各地政府、学校和社会要形成合理有序、积极自发的协同发展方式;区域内要实现教育资源与学校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政府、学校和社会多中心、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协同发展网络。

(二)建立高端引导的现代治理机制

1.加强政策导向,完善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顶层规划

首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使其由行政主

第22期高兵: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现代化路径探索

19

导型经济转为市场手段与行政手段并重的发展模式。

行政主导型经济是政府参与竞争,存在各种行政性限制,产业调整没有跳出行政区划界限,这种模式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要树立大区域观念,淡化地方政府的GDP政绩观。从中央一级指导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财税体制改革,杜绝“分灶吃饭”;尊重市场规律,在区域内形成产业发展聚集区和发展带。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应注重教育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型,比如,与重点开发区相呼应,着力提升一批大学的创新服务能力;与新兴产业发展相配合,加强高校对高新产业的支撑力度;与区域产业带布局相融合,科学规划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网络建设;与支柱产业发展相配合,实现职教集团资源与其联动发展,从而“使办学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而转,适应社会和市场而变”。

其次,坚持规划引领,“抓好一个规划,实施三个计划”。抓好一个规划,即“京津冀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包括合作的指导思想、合作的内容、合作的形式、合作的组织架构、相关配套政策等。这是保证区域教育合作启动并得到实质性推进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依据和保障。实施“京津冀高等教育强区计划”,为区域发展提供战略规划建议、决策论证咨询意见,提供高新技术成果和高水平人力资源,提高区域内高校自身能力建设。实施“京津冀职业教育联盟计划”,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在联合招生、联合培训、就业指导、利益适当补偿等政策方面有所设计。实施“京津冀基础教育互动计划”,依托当地基础教育开展优质资源建设、交流和发展,重点向环京津贫困带和生态资源提供地开展基础教育扶助计划。

2.突出合纵连横,完善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网状治理结构

首先,纵向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利用中央的行政手段协调并引导城市形成各自明确的发展战略定位,从而形成区域发展梯度,便于开展分工协作。合理调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合理调控参与协同发展的教育机构的数量与组织的规模,提升协同发展的规模效益,防止合作泛化、滥化。

其次,横向强调三地间的积极协作关系,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在三地教育资源配置中的调控作用,促进三地资源要素的自由、平等流动。同时,发挥政府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市场资源配置作用、非营利组织的沟通交流作用、专家学者的参谋咨询作用,引导公众参与发挥教育协同合作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化解政府间合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3.促进开放共享,完善区域城市协调发展的利益

共享

在管理层面,构建具有权威性和执行力的中央政府利益补偿和分享机制,是推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机制保障。利用中央政府的权威建立平衡不同地区利益的区域一体化利益补偿和分享机制是区域协同持续发展的关键,利用中央政府权威推动教育的层次和专业结构逐步有次序地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转移。例如,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和税收转移机制,对环京津贫困带实现经济补偿;提高首都高校办学层次、限制招生规模,使中低层次、超规模生源向周边地区扩散;盘活廊坊大学城,促进边界教育资源融合,建立京津冀教育合作特区;实现跨地区组团发展,对口支援,使适龄学童留在当地学习;等等。

在教育资源层面,优先向具有一定地缘优势的地区开放资源共享。推进区域教育资源互通互联,完善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区域公共教育服务共建共享。开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教育”,推广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观念,强化区域公民的生态发展意识。

4.改革评估方式,加强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各项协议的执行和监测

注重行政契约在推动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推行已签署的行动计划,谨防各种协议、计划成为一纸空文。注重区域整体教育协作效果的评估,强化对京津冀区域的整体绩效考核,淡化地方教育绩效评估,同时把各合作主体的合作态度和行为纳入考核体系。构建教育品牌协作的监督与奖惩机制,倡导协作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对突出成绩的协作团体给予充分奖励和政策扶持。

(三)建立循序渐进的协同发展方式1.开展“点面合作”

区域教育发展必须寻找突破口,从各方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入手,以真诚务实的态度寻找合作契机。磨合阶段应以试点或共建项目的方式开展合作,探索阶段应在具有共识、条件成熟的教育领域开展合作,完善阶段则是在各方面体制、机制都较为成熟的情况下开展教育各个领域的协同发展,从而不断积聚人们对于区域教育合作的信心和积极性,不断深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区域教育合作规律的认识,不断提升区域教育合作内容的范围和水平。

2.执行“梯次推进”

首先,京津冀区域教育协作应遵循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的路径逐步开展合作。围绕高新技术产业

20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

率先打造跨地区复合带———“京—廊—津—海”走廊,

“京—津—廊”教育发展轴,廊道———以市场需求为导

向,开展跨区域高校产学研合作,提高高校高新技术成果的可产业化水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其次,结合河北省下辖市的产业经济发展状况及已有的职业教育实习基地状况,在城镇密集地区加强职业教育协作,加速县域特色产业聚集,推进职业教育和中小城市发展的双赢。再次,以京津冀北部的燕山和西部太行山的生态屏障区为主,建立基础教育跨地区对口帮扶制度。由此,教育协作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探索到完善,最终形成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使京津冀地区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教育中心。

3.实现“三个结合”

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布局与产业的疏解、服务近期,

人才需要相结合,即以计划、行政的手段把京津冀教育各个部分统一起来,率先在区域内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的疏解、服务人才需要相结合。中期,实现教育资源布局与京津冀区域发展需求相结合,即以指导、服务的方式协调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地区间合理调整存量教育资源,积极共享增量教育资源,在区域内实现教育资源与各地规划、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人口调整等多种需求相结合。远期,实现教育资源布局与学校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即以监督、指导的方式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各地政府、学校和社会形成合理有序、积极

自发的协同发展方式,区域内实现教育资源与学校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政府、学校和社会多中心、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协同发展网络。参考文献:

〔1〕刘西忠.跨区域城市发展的协调与治理机制〔J〕.南京社会科

学,2014,(5).

〔M〕.北〔2〕刘玉海,叶一剑,李博.困境———京津冀调查实录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吴岩,王晓燕,王新凤,王俊,杨振军.探索京津冀区域高等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教育发展新模式——

纲要(2010-2020年)》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8).〔4〕肖金成,刘保奎.首都经济圈规划与京津冀经济一体化〔J〕.全

球化,2013,(3).〔5〕陈

婧.京津冀一体化需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N〕.中国经济时报,2014-04-14.

〔6〕刘玉海.北京城:行政与市场的资源拉锯〔N〕.21世纪经济报

道,2011-03-21.〔7〕高

兵.依托职业教育打造“环京津人力资源储备带”〔J〕.教育与职业,2010,(8).

〔8〕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沈阳第三届校企合作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EB/OL〕.http://peakbbs.ltcem.com/index.phpapp=article&act=view&article_id=168.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邮编100045

AnExplorationintotheModernApproachtotheSynergistic

DevelopmentofEducationinBeijing,TianjinandHebei

GAOBing

(ResearchCenterofEducationalDevelopment,BeijingInstituteofEducationScienceResearch)

theAbstract:Againstthebackgroundofpromotingthemodernizationofnationalmanagementsystemandcapacity,relativelymaturemechanismofcoordinateddevelopmenthasn’tbeenestablishedintheeducationalfieldofBeijing,TianjinandHebei.Thereasonsareasfollows:ontheonehand,regionaltop-leveldesignislackingandthegoalofdevelopmentisnotclearinalltheareas;andontheotherhand,themarketsarelackinginthecapacityofallottingresources,theeduca-tionalresourcesareexcessivelyconcentratedandtheobjectivesofhighereducationarealmostthesame.However,theat-tentionfromgovernment,theexpansionofschooldevelopmentspace,thecomplementationofeducationalresourcesindif-ferentareasandtheneedofsocialdevelopmentallhavebroughtastrongcooperativeforcefortheeducationofBeijing,TianjinandHebei.TopromotethesynergisticdevelopmentofeducationinBeijing,TianjinandHebei,itisnecessarytoes-tablishthethree-leveloperationalsysteminvolvingthecoordinationofdifferentgroups,tosetupthemodernizedmanage-mentmechanismwiththehigh-endguide,andtoestablishagradualcollaborativedevelopmentmode.

Keywords:Beijin,TianjinandHebei;synergisticdevelopmentofeducation;mechanismofcollaboration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p2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