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公务员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教案

更新时间:2023-09-16 18:40: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西方公务员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教案

2014级行政管理一班 第一组

主要知识:

1.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现代西方公务员制度面临的问题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的改革的内容与方向 3.对我国的借鉴

1 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A.社会经济背景

西方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后,新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显著提高。为了达成他们的经济利益,保护私有产权和市场竞争他们面对恩赐官职制(君主和贵族将官职赏赐给下属的任官制度。它是封建君主制

度下普遍存在的一种任官现象。在君主制度下,官职、爵位是君主的私产,君主掌握着任用官职的权力,可以凭自己的主观好恶任用下属官吏。英国,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实行恩赐制。在等级君主制下,国王以恩赐的方式分封大小诸侯,君主和各诸侯以恩赐的方式任命自己的下属官吏。在君主专制制下,国王集立法权和行政权于一身,政府各级官吏由国王及其枢密大臣亲自任免。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国王及其枢密大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保有任免政府官吏的实权,即所谓“恩赐官职”权。18世纪80年代后,虽然规定文官录用要先由各部门负责人或高级官员推荐,再由国王、首相任命,但最后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国王和首相手里。直至19世纪中叶实行文官制度之后,恩赐制才被废除。)”和

“政党分赃制”(就是竞争获胜的政党,将行政职位分配给本党主要骨干的

做法。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很明确的,首先,它是对本党干部做出贡献的赏赐,否则党务人员将没有动力为政党服务。其次,政党通过让本党主要领导成员占据主要行政职位,达到了控制行政体系和国家机关的目的。最后,本党干部占据国家机关的重要职位,在政党执政期间,极大地加强了本党的各方面实力,更加巩固了政党的合法统治地位。又称政党分肥制。1800年是美国的一个大选年。这次大选进行得十分激烈,最后民主共和党人托马斯·杰斐逊经众议院投票,以一票多数当选美国第三任总统。而即将卸任的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为

削弱对方势力,在下台前把许多本党人士紧急塞进了政府和法院。当时任命这些官员仓促而草率,在历史上留下了“星夜受命人”的典故。1801年初,杰斐逊上台后,也毫不含糊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立即按“政治上可接受性”的标准撤换了大批联邦党官员,代之以新执政党的人士。)的政府,提出

自己的要求

一:随著社会管理范围的日益扩大,需要建立功能分化,职业化,专业化的文官队伍来管理国家公共事务

二:为了保证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市场的繁荣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能够有效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秩序,同时节约纳税人的钱财,这在客观上要求政府更加理性,经济,有效率的方式展开管理活动。

第三:为了实现新生资产阶级参政的利益和他们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资产阶级打出了民权,民主的旗帜,要求政府的公职向社会公开开放,赋予公众更多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力和机会 B.社会政治背景(以英国和美国为例)

在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以前,西方传统的官员任用制度主要是“恩赐官职制”和“政党分赃制”。“恩赐官职制”是由统治者依据门第和私人关系“恩赐”官职。18世纪前的英国,国王对官员的任用和升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便在“光荣革命”后,国王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议会;

美国独立后初期,政府对内阁成员的任命都强调其品格、能力和受教育程度,常任用一些有名望的绅士和贵族,形成了“赡恩徇私制(赡徇制,是当权者将国家官职作为个人赡恩徇私、私相授受的赠品给予

亲朋戚友的用人制度,是17世纪末期以后资产阶级没有完全摆脱封建社会官职

恩赐制的产物。)”,故有“绅士政府”之称;

拿破仑时代的“任命制”(与选举制相对应,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

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和日本的“太政官制

度”( 在古代中国,与太政官类似的总揽政务、辅佐皇帝审议政策的机构,

被称为“台阁”。日本在向唐朝学习律令制的同时也用“台阁”来称呼太政官。这种称呼也被明治维新之后的太政官制继承,直到1885年用以“内阁”为中心的内阁制度取代了太政官制),也都明显地带有赡恩徇私的色彩。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以后,英国自由派资产阶级极力推动议会民主改革,议会在与国王的斗争中逐渐占据了优势,政党制度也日臻完善,内阁由在选举中获胜的政党组成,任命官员的权力转移到执政党的手中。

不过,“政党分赃制”在美国的发展最为典型,自杰弗逊创建了民主共和党,随即开始任命自己的人,安德鲁·杰克逊总统以“轮流担任官职”的名义,撤换了1/5的官员以安插同党,于是以党派立场任命官员逐渐成为政府风气。

“恩赐官职制”因屈从专制政体和贵族特权,受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激烈批判,然而革命后政府各部官员仍多凭借私人关系、门第、政治荫庇来取得官职“,政党分赃”反倒愈演愈烈。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传统官员任用制度的弊端和时代局限日益显露出来。 首先,

执政党将职位作为肥缺公然“分赃”,容易出现任人唯亲、营私舞弊等腐败现象。

其次,

官员的任命出于政治考虑而非工作实际,昏庸无能之辈大量涌入政府部门,无功受禄者甚众,行政效率丧失殆尽。 再次,

以党派任用官员,还容易引发周期性的“政治大动荡”, 以致于林肯认为“政党分赃对共和国的危害比叛乱还大”。由传统官员任用制度向现代公务员制度转变,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C.思想文化背景

资产阶级提出的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为现代文官制度的创立提供了主要的理论依据,民主主义思想形成的政治文化氛围,为公民争取平等的任职权创造了社会环境 D.经验借鉴背景

西方公务员制度的起源受到了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举制“在形式上是特别现代的、和平的和官僚体制化的代表(韦伯语),麦杜思在《中国札记》中就强烈呼吁建立向全体臣民开放的竞争性考试制度,19世纪初,英国殖民当局在东印度公司开始尝试通过考试录用官员。1853年底,财政部查理·屈威廉拟定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公务员制度的报告》,尖锐地抨击当时官员制度的根本弊病,并提出改革建议,即公务员的任命实行公开考试,公务员不能有政治倾向和党派色彩,其晋升依据功绩而非资历,高级公务员从政府内部提拔产生,公务员的工作和服务

实行统一的标准和做法,政府事务可以分为智力和体力两类。 《诺斯科特—屈威廉报告》(1845年)在政府内部引起了强烈反响,遭到了议会中保守派尤其是贵族议员的强烈反对,直到1855年、1870年帕麦斯顿内阁以枢密院的名义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公务员的政令》,规定了公务员制度的若干原则,才使《诺斯科特—屈威廉报告》的精神最终得到落实,标志着英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正式确立。

(2)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石 A.政治与行政二分论(见书26) B.行政管理的职业主义倾向

职业化是指以某种特定的专门的知识或技能而形成的特定的职业领域,并以此形成的专门的知识权威和相关的职业操守状态。 理论意义:

1.要求公职人员的招募和选用采取以客观资格条件为中心的择优录取制度,按照公职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获取,发展行政管理着

2.公职人员的知识,能力,技能和由此产生的工作成绩是其得以晋升并获得职业展的基本路径

3.去政治化(就是去除夹杂其中的政治味道,保持原有特色.)和对职业精神的忠诚应是国家公职人员职业伦理的基本要求

4.以专业化工作分析和职位划分体系,发挥公职人员的能力,达到人尽其才,应该是公职人员基本设计的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ox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