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高一下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带
更新时间:2024-03-14 16: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百强校】2015-2016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高一下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带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物质均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Ca、载体蛋白、H202酶 B.纤维素、抗体、尿素 C.生长激素、血浆蛋白、C02 D.血红蛋白、葡萄糖、卵磷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H202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纤维素属于植物细胞壁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生长激素、血浆蛋白、C02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血红蛋白属于红细胞中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2.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C.感冒发烧时,食欲不振,是因为体温升髙导致代谢活动紊乱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和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A正确;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B错误;体温升髙,酶的活性降低,导致代谢活动紊乱,C正确;细胞代谢过程由细胞内众多的复杂化学反应组成,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只有内环境中的物质和条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保证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因此,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一旦失调,细胞代谢就会紊乱,D正确;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名师点睛】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做膝跳反射实验时,若实验前告诉受试者,在其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膝跳反射可能弱一些,原因是
2+
A.反射弧发生变化 B.传出神经受阻 C.膝跳反射为条件反射
D.髙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膝跳反射可能弱一些,反射弧结构没有发生变化,A错误;膝跳反射可能弱一些,传出神经没有受阻,B错误;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C错误;大脑是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所以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不明显,D正确。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名师点睛】膝跳反射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反射类型,它仅包含两个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从接受刺激,直到发生反应的全部神经传导途径叫做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感觉神经元(输入)和运动神经元(输出)。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灰质内。但是,在完成膝跳反射的同时,脊髓中通向大脑的神经会将这一神经冲动传往大脑,使人感觉到膝盖被叩击了。大脑是高级中枢,对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所以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会不明显。
4.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这些现象有关的结构依次是 A.大脑皮展、脑干、小脑 B.大脑皮层、小脑、脑干 C.小脑、大脑皮层、脑干 D.脑干、小脑、大脑皮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语无伦次与大脑的语言中枢有关;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所以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是大脑、走路不稳小脑调节、呼吸急促是脑干。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名师点睛】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总结: 结构名称 脑 大脑 主要神经中枢 语言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功能 具有感知、控制躯体的运动,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小脑 脑干 下丘脑 脊髓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生物节律性调节中枢等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维持身体平衡 调节呼吸、心血管运动 调节体温、水盐平衡、血糖平衡等 受大脑的控制 5.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两种种间关系 B.群落演替就是原有物种恢复的过程
C.捕食者的数量总是先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D.群落演替到达相对稳定后,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两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存在捕食和竞争的关系,A正确;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是优势的取代,B错误;捕食者的数量受到被捕食者的控制,但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也受捕食者的影响,捕食者的增加可导致被捕食者的减少,C错误;群落演替到达相对稳定后,物种组成处于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 考点:群落的演替
6.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关系。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捕食黄雀。新食物链有几个营养级 A.3 B.4 C.5 D.6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鹰迁入后,新的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鹰,因此鹰处于第5营养级,新食物链有5个营养级。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名师点睛】食物链描述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最高级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指向捕食者。 7.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反复利用
B.碳在各成分间以C02的形式传递 C.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图中d有关 D.植树造林可减少D中C02的含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以知道,CD之间存在双箭头,且其它成分都有箭头指向D,所以D为大气二氧化碳,C为生产者,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E为化石燃料的燃烧,a为光合作用,b为呼吸作用,c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实现碳元素的反复利用,A正确;碳在生物之间是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B错误;温室效应的形成是由C02含量大量增多引起,E为化石燃料,同d大量燃烧,释放到空气中,造成温室效应,C正确;植树造林,通过光合作用能大量吸收C02,从而维持C02平衡,D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碳循环 【名师点睛】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 (2)循环: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3)范围:生物圈。
2、实例--碳循环(1)主要形式:C02。
( 2)过程:(3)特点:①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②具有循环性。 8.下列各项,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A.电磁波 B.蜜蜂跳舞 C.狗用尿液“圈地” D.萤火虫发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电磁波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蜜蜂跳舞属于行为信息,B错误;狗用尿液含有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C正确;萤火虫发光属于物理信息,D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般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强 B.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和群落的丰富度呈正相关 C.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正相关 D.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正反馈调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森林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一般比草原生态系统更复杂,抗力稳定性一般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强,A正确;群落的丰富度越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BC错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D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含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4、种类
(1)抵抗力稳定性:
①含义:生态系统 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②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③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 度,自我调节能力就遭到破坏。 (2)恢复力稳定性:
①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②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往往相反。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 10.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
B.红树林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易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的效措施 D.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应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A正确;红树林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属于间接价值,B错误;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的效措施,C错误;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生物多样性的使用价值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的多样性,D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
11.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过程起相反的效果,称为拮抗作用。下列激素与胰岛素没有拮抗作用的的
①抗利尿激素 ②肾上腺素 ③胰高血糖素 ④促胰液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胰岛素能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均能够升高血糖,因此与胰岛素存在拮抗作用。
考点:动物的激素调节
【名师点睛】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例如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都有着促进生长,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12.根据如图人体器官模型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A处低于B处 B.若器官为小肠,则饭后葡萄糖浓度A处高于B处 C.若器官为肾脏,则饭后尿素的浓度A处高于B处 D.若器官为胰腺,则饭后胰岛素浓度A处高于B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饭后血糖浓度会升高,但血液经过肝脏后,有一部分血糖会被肝脏转换成肝糖原储存在肝脏中,所以B处的血糖浓度较低,A错误;饭后小肠吸收的乳糜微粒会进入到血液,所以,所以B处血液中乳糜微粒浓度较A处高,B错误;血液经过肾之后,尿素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最后经肾小管排出体外,所以B处的尿素浓度较低,C正确;饭后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随血液从B端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所以B处高于A处,D错误。 考点:血糖平衡
【名师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器官模型主要考查血糖平衡的相关知识,模型同学们并不陌生,接触到的有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模型的建构,建构模型的方法,是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学生提出的高于初中水平的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的要求,所以在高中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同学们要对模型构建有比较全面的学习和了解。
一、建构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接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真核细胞的模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
二、建构概念模型,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可以帮助梳理知识间内在关系,有利于综合题的解决。
三、建构数学模型,用数学形式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揭示问题本质。如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曲线、酶的活性随pH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曲线、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9:3:3:1的比例关系等。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使学生认识到在生物学中有许多现象和规律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模型构建已经成为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内容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讲,模型构建和理解模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的有效工具。同学们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在此点基础上,更有效地学习生物科学。
13.如图表示神经纤维收到刺激收到刺激时膜电位的变化,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处于①和②状态时钠离子均内流 B.处于⑤状态时钾离子外流 C.动作电位的峰值为120mV D.静息电位的恢复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①和②状态产生了动作电位,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A正确;⑤状态恢复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的结果,B正确;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细胞的动作电位的峰值为40mv,C错误;静息电位的恢复需要钾离子内流,属于主动运输的过程,消耗能量,D正确。
+
考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名师点睛】本题以实验装置图和曲线图为载体,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熟记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及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是准确解答本题的前提,在草纸上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示意图”辅助分析,可快速提高解题效率。 14.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d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B.饮水过少时,神经垂体合成的激素E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C.正常人体注射一定量的激素b,通过反馈调节可使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减少 D.上图所示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甲状腺均为效应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d是肾上腺素,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A正确;饮水过少时,e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由下丘脑合成,B错误;b是促甲状腺激素,会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从而反馈调节可使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减少,C错误;上图所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皮肤接受传出神经的支配,分泌激素和调节散热,但效应器是指神经末梢和支配的肌肉和腺体,D错误。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技巧点拨: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人体内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这两种调节协调作用,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能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15.牛犊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一般不易得传染病,此时,其体内的抗体主要来自于 A.牛犊的B淋巴细胞 B.牛犊的浆细胞 C.母牛的B淋巴细胞 D.母牛的浆细胞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浆细胞由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能合成并分泌抗体。 考点:体液免疫
【名师点睛】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16.如图中a表示某种物质,b表示相关细胞,两者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若a表示淋巴因子,b可表示B淋巴细胞 B.若a表示抗原,b可表示T淋巴细胞 C.若a表示抗体,b可表示肿瘤细胞 D.若a表示抗原,b可表示浆细胞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淋巴因子由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可以刺激B细胞分裂和分化,A正确;抗原可以直接刺激T细胞,B正确;肿瘤细胞可以作为抗原,能与抗体特异性结合,C正确;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7.下列有关生长素发现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达尔文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使胚芽鞘向光弯曲 B.鲍森?詹森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拜尔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温特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造成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A正确;鲍森?詹森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个琼脂片,再将切下的尖端放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射,植物弯向光源生长,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B正确;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将尖端放回切面的一侧,在黑暗中生长一段时间,发现胚芽鞘弯向放尖端的对侧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C错误;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D正确。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名师点睛】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发现者 试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但测光照射金丝雀虉草胚芽鞘 切取胚芽鞘的尖端 1880年达尔文(英国)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胚芽鞘尖端用一个锡箔小帽罩起来,但测光照射 用锡箔遮住胚芽鞘尖端下段,给予单测光照射 1910年詹森(丹麦) 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个琼脂片,再将切下的尖端放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射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1914年拜尔(匈牙利) 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将尖端放回切面的一侧,在黑暗中生长一段时间,发现胚芽鞘弯向放尖端的对侧生长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 1928年温特(荷兰) 将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 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 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
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 1931奶奶郭葛(荷兰) 郭葛等人首先从人尿液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 18.如下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做实验,可使其发生向右弯曲生长的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胚芽鞘两侧均为琼脂块,尖端产生的生长素能透过琼脂块,运输到作用部位,两侧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植株直立生长,A错误;
B、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为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胚芽鞘尖端右侧放置玻璃片,则右侧尖端下面的伸长区没有生长素,不生长,而左侧正常生长,则胚芽鞘将向右弯曲生长,B正确;
C、植物尖端有感光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云母片不影响生长素在尖端的横向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向左生长,C错误; D、由于胚芽鞘尖端云母片的存在,使得胚芽鞘尖端两侧的生长素不能横向运输,下部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植株直立生长,D错误。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19.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 B.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D.生长素可通过促进脱落酸合成来促进细胞伸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A正确;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B正确;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幼嫩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C正确;脱落酸能抑制细胞伸长,D错误。
考点:植物激素
【名师点睛】生长素:植物幼嫩叶片可产生生长素,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是由色氨酸通过一系列中间产物形成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往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非极性运输是指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不受形态学的上端和下端影响,如生长素在成熟茎韧皮部中进行非极性运输。
20.感染赤霉菌而患恶苗病的水稻,要比周围的健康植株高50%以上,出此可推测赤霉菌 A.能产生促进植株增高的特殊物质 B.能产生促进植株增高的植物激素 C.能产生赤霉素,促进植株发育 D.能产生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目中不能得出赤霉菌产生了赤霉素,感染赤霉菌而患恶苗病的水稻,要比周围的健康植株高50%以上,说明赤霉菌能产生具有促进生长效应的活性物质,故A正确。 考点:植物激素
21.科学家在对黄化豌豆幼苗茎切段的实验研究中发现,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变化与茎段生长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A.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
B.生长素和乙烯促进切段伸长表现为协同作用 C.当生长素浓度增加到a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 D.在a、b两个时刻,该植物茎段的生长速率不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高浓度抑制细胞的伸长,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A正确;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切断细胞的伸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切断细胞的伸长;乙烯只是抑制切断细胞的伸长,B错误;由图可知,当生长素浓度增加到a时,乙烯含量开始增加,说明此时乙烯正在合成 ,C正确;b时刻,乙烯浓度高,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D正确。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名师点睛】植物激素的作用总结: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生长;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促进细胞衰老、死亡,促进果实脱落。
22.下列图中,图甲示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图乙示水平放置于地面的幼苗根与茎的生长情况;图丙示生长素浓度与根(或芽、茎)生长的关系。有关实验现象及解释合理的是
A.图甲中胚芽鞘尖端的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是由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造成的 B.图甲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时,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接近图丙中B浓度 C.图乙茎的3、4处生长素浓度分别位于图丙中的C点左侧和右侧 D图乙根1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根2处,所以幼苗根将呈现向地生长现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图甲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在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由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是由生长素的横向运输造成的, A错误; 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长的作用强,接近B点,B正确;由于植物的不同部位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茎较不敏感,故横放植物由于受到重力作用,使生长素向地侧高于背地侧,都表现为促进作用,促进作用向地侧强于背地侧,使向地侧的生长速度快于背地侧,而使植物背地生长,故都位于C点之前,C错误;同样受到重力作用使1处的生长素低于2处浓度,但是由于根对生长素浓度较敏感,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故1处促进而2处抑制,而使背地侧生长快于向地侧,而使根向地生长。 考点:植物的激素调节
【名师点睛】“2”个生长素运输的易错点
(1)误认为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其实生长素的运输还存在其他方式,如单侧光使生长素从向光侧移向背光侧。
(2)混淆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和运输方式。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有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等,而极性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生长素作用的易错点
(1) 不同植物对生长素敏感不同,根据这一原理,生长素可以用作除草剂
(2) 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根>芽>茎,既在较高浓度下对茎的作用是促进而对根却表现为抑制。
23.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某植物插条使其生根,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中用于扦插的技条可能带有芽或幼叶 B.根据实驗结果无法比较a、b浓度的大小
C.实装结果表明捉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a和c之间 D.该生长素类似物对根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实验中只要能控制单一变量即可,扦插枝条可以带有相同数目的芽或幼叶,A正确;根据一般规律,生长素类似物应在低于最适浓度时随浓度增加促进作用增强,高于最适浓度随浓度增加促进减弱甚至抑制,根据题干只能判定出c最大,a、b大小无法判定,B正确;根据B项分析,无法判定最适浓度的范围,C错误;据表格可以判定a、b促进生根,c抑制生根,体现了两重性,D正确。 考点:实验变量的控制、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
24.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査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下列哪种因素会导致调査结果小于真实值 A.标记后的鱼被再次捕捞到的概率低 B.部分被标记个体标记物脱落
C.被标记的个体部分死亡而无法被重捕到 D.捕捞时所用渔网的网眼过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标记后的鱼被再次捕捞到的概率低,部分被标记个体标记物脱落和被标记的个体部分死亡而无法被重捕到,都会导致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含标记)减少,调查结果增大,捕捞时所用渔网的网眼过大,种群中的个体数减少,D正确。 考点:标志重捕法
【名师点睛】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
物.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25.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间关系不会影响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停止增长 D.自然条件下,植食动物的环境容纳量随季节变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的种群数量,故A错误;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只与环境的变化有关,故B错误;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没有环境容纳量,故C错误;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夏季最大,故D正确。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名师点睛】在种群生态学中,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 26.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不能用逐个计数的方法
B.种群在理想条件下,表现为“J”型增长,其λ值是不变的,且λ≥1 C.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D.马踏湖近岸区和湖心区的生物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然后将样方中的个体逐个计数,并求平均数,A错误;J型增长曲线,其λ值是不变的,且λ大于1,B错误;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C错误;由于水平方向上的地形差异、土壤湿度、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造成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考点:种群、群落特征
【名师点睛】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和种群发展趋势辨析:
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种群的个体数。与种群的个体数与分布面积有关。 2.种群数量:种群个体数的多少。
3.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种群数量的增加或减少。与种群数量有关,但种群数量不能反映其变化趋势。
27.栗瘿蜂是影响板栗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引入长尾小蜂可控制栗瘿蜂的数量,二者的数量消长规律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生物的数量相等 B.引入长尾小蜂防治栗癭蜂属于生物防治 C.利用性信息索诱捕栗瘿蜂,属于化学防治 D.长尾小蜂和栗瘿蜂为竞争关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两条曲线的交点,两种生物的数量不相等,A错误;引入长尾小蜂,可以捕食栗瘿蜂,属于生物防治,B正确;利用性信息素诱捕栗瘿蜂,属于化学信息的应用,C错误;长尾小蜂和栗瘿蜂为捕食关系,D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种间关系 【名师点睛】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①利用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集群或远离农田;②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③有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繁殖力下降。
28.下图是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单位:J/(cm?a)],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能量的摄入量,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2
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是400J/(cm?a) 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80J/(cm?a) 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B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5% D.流入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的能量是15J/(cm?a) 【答案】A 【解析】
2
2
2
试题分析:图中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80J/cm?a,按能
2
量最高传递效率20%计算,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J/cm?a,A正确;第二营养级
2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图中C,即除去呼吸消耗的能量,为30J/cm?a,B错误;由于第三营养级能量只知道摄入量,不知道同化量,不能计算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C错误;第三营养级摄入的能量是15,不是同化的能量,D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名师点睛】能量流动的过程:
2
a.通过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b.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生产者的有机物中。c.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被释放出来。d.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流入第二营养级。
29.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于兔子,来自于鼠,来自于蛇,则猫头鹰的能量增加5kJ,需要消耗植物的能量为(种群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
A.175kJ B.325kJ C.1400kJ D.2300kJ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需最少能量应按÷20%计算.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于兔子,2/5来自于鼠,1/5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5 kJ体重,根据食物链:植物→兔→猫头鹰,至少需要消费植物2/5×5÷10%÷10%=200 kJ;根据食物链:植物→鼠→猫头鹰,至少需要消费植物2/5×5÷10%÷10%=200 kJ;根据食物链:植物→鼠→蛇→猫头鹰,至少需要消费植物1/5×5÷10%÷10%÷10%=1000 kJ.综合以上可知至少需要消耗植物200+200+1000=1400KJ. 考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名师点睛】能量传递的相关“最值”计算 (1)如食物链A→B→C→D
①已知D营养级的能量为M,则至少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M÷(20%)3,最多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M÷(10%)3;
②已知A营养级的能量为N, 则D营养级获得的最多能量=N×(20%)3,最少能量=N×(10%)3。
(2)在某食物网中,确定生物量变化的“最多”或“最少”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二、综合题
1.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中,树突上传导的兴奋有时会被一个突触抑制。如图甲所示,乙图表示A处膜电位变化:
(1)兴奋在人体内反射弧上是 (单向/双向)传递的,相邻两个神经元通过 结构联系,兴奋在该结构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 。 (2)图甲中没有体现的内环境构成部分是 。 (3)图乙中a段表示 电位,b点时膜外电位为 。
(4)甘氨酸(Gly)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可作为神经递质,它的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当兴奋抵达时,贮存在突触前膜内的神经递质通过 方式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离子通道开启,使 (阴/阳)离子内流,导致A处的兴奋不能传至B处。释放到突触间隙的Gly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再被利用,图中结构①表示 。 【答案】(1)单向 突触 神经递质只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血浆、淋巴等 (3)静息电位 负
(4)胞吐 特异性受体 阴 载体(蛋白) 【解析】
试题分析:(1)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的,相邻两个神经元通过相邻两个神经元通过结构联系,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2)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结构,突触间隙的液体是组织液,没有体现的血浆和淋巴。
(3)当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膜内电位为负电位、膜外电位为正电位,a段表示是静息电位.ab段是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中,b点是动作电位,此时膜电位是外负内正。
(4)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方式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的受体结合。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膜内电位为负电位、膜外电位为正电位。当兴奋抵达时,Gly释放出来,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使离子通道开启阴离子内流,导致A处膜内处于负电位,从而使兴奋不能传至B处,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辅助。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2.如图是人体体液免疫示意图,①?⑥表示相关的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 、 功能;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 发挥作用。
(2)图中抗原经吞噬细胞处理后传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 ,在其作用下,B细胞经过③ 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当同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免疫系统主要通过 (用标号和箭头表爭)发挥作用。
(3)图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 ,既能参与体液免疫也能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有 。 (4)HIV主要攻击图中的 细胞,进而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丧失;器官移植时受体会对移植器官产生“排异反应”,此过程中主要是 免疫起作用。 【答案】(1)监控和清除 淋巴细胞 (2)淋巴因子 增殖、分化 ⑤→⑥→④ (3)浆细胞 吞噬细胞和T细胞 (4)T(淋巴) 细胞 【解析】
试题分析:(1)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淋巴细胞发挥作用。
(2)图中抗原经吞噬细胞处理后传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在其作用下,B细胞经过增殖和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3)图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浆细胞,既能参与体液免疫也能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
(4)HIV主要攻击图中的T细胞,进而使人体免疫力几乎丧失;器官移植时受体会对移植器官产生“排异反应”,此过程中主要是细胞免疫起作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1.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判断方法
(1)根据结构基础: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是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是第三道防线。其中溶菌酶既是第一道防线也是第二道防线。
(2)根据形成的时间:如果是先天形成的,则为非特异性免疫;如果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则为特异性免疫。
(3)根据免疫对象:如果对各种抗原均具有免疫作用,则为非特异性免疫;如果只针对某种抗原发挥作用,则为特异性免疫。 2.体液免疫
3.细胞免疫
4.二次免疫过程解读
(1)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抗体。其原因是抗原进入人体后,要经过处理、呈递、识别、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后才能产生抗体。因此,注射疫苗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具有免疫力。
(2)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地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这时抗体的产生不仅较第一次速度快、量多,而且持续时间长。所以,某些预防接种应进行两次或多次,这样可产生大量的抗体和更多的记忆细胞。 3.下图为横放的、萌发的玉米种子。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l)萌发玉米中的生长素主要来自芽和根的 区。
(2)在黑暗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根、茎分别出现不同的向性。根此时,生长受到抑制的是 侧(填图中字母)。
(3)玉米种子萌发初期, (填激素名称)增加,促进了淀粉的水解。然后 (填激素名称)增加,细胞的分裂加快。
(4)研究发现,根冠可能影响根的生长。为探究其影响状况,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如下图所示。
置于黑暗中,一段时间后观察根尖的生长状况。 ①若 ,说明根冠对根生长有促进作用。 ②若 ,说明根冠对根生长有抑制作用。 ③若 ,说明根冠对根生长无影响。 【答案】(1)分生区 (2)D
(3)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4)根尖向左弯曲生长 根尖向右弯曲生长 根尖不弯曲(或竖直生长) 【解析】
试题分析:(1)生长素主要合成部位时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萌发玉米中的生长素主要来自茎的顶端(分生组织)和根的尖端(生长点或分生区)。
(2)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高浓度抑制其生长,低浓度促进其生长.由于受到重力作用,D侧的生长素浓度大于C侧,根对生长素最敏感,所以C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D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由于受到重力作用,B侧的生长素浓度大于A侧,但茎对生长素最不敏感,所有A侧和B侧的生长素都能促进生长。
(3)赤霉素能打破种子的休眠,促进种子的萌发,所以玉米种子萌发初期,赤霉增加,促
进了淀粉的水解.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所以然后细胞分裂素增加,细胞的分裂加快。 (4)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根冠分泌物X对根的生长的影响。 ①若分泌物X对根生长有促进作用,则根尖向左弯曲生长; ②若分泌物X对根生长有抑制作用,则根尖向右弯曲生长; ③若分泌物X对根生长无影响,则根尖不弯曲。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植物激素的作用
4.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处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苔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 。 苔原与阔叶林相比,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多,原因是 。
(2)B地植被形成是长期退耕还林的结果,这种变化属于 。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 。
(3)采用 法调查B地的植物丰富度和种群密度,运用此方法要注意 .
(4)决定C地藻类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这种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利用 的能力。海洋渔业资源的捕捞中为持续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应使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理由是 。
【答案】(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分解者的数量较少(或温度较低分解作用弱) (2)(次生)演替 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样方法 随机取样
(4)阳光 阳光等环境资源 K/2 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 【解析】
试题分析:(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苔原气温低,分解者的数量较少,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多。
(2)退耕还林,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调查植物的丰富度和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要注意随机取样(降低取样误差)。 (4)C地藻类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降低了种间竞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K/2后进行,原因是K/2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考点:群落的特征
5.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图乙是蝗虫摄入能量的流动示意图,A、B、C、D代表能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題:
(1)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 。图甲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 。 (2)此食物网中含有 条食物链,蛇处于第 营养级。
(3)图乙中C属于第 营养级的能量,B代表的能量是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4)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集的信息;这一过程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 的功能。
(5)分解者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 (可以/不可以)流向植物。
【答案】(1)生物群落 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8 三、四
(3)—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不可以 【解析】
试题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图甲中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此食物网中含有8条食物链,蛇处于第三、四营养级。
(3)图乙中C是昆虫未同化的能量,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即第一营养级的能量;B代表的是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由图乙可推知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草色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分解者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了,不可以流向植物。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名师点睛】注意生物链的相关知识点:第一步:分析食物链或食物网,确定食物链的条数.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的任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食物链.分解者不参与构成捕食食物链。 第二步:确定生产者及各级消费者。
第三步:确定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如竞争、捕食。
第四步:确定食物网中某种生物数量的增减.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路线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
正在阅读:
2015-2016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高一下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带03-14
第一章部分习题解答07-27
2017届浙江省建人高复高三高考仿真模拟化学试卷及答案12-01
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改好)06-20
与众不同的蜘蛛作文200字07-10
人才安居租房补贴答疑会问题汇总07-03
公卫医师定期考核试题库06-06
高一下期物理定时训练( 2)06-02
综合评价方法实验报告 - 图文10-15
- 1新课标高一下期期末考试文科数学
- 22016-2017学年 山东省济南市部分区县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 32016-2017学年 山东省济南市部分区县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 4北京市东城区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
- 52016-2017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
- 62015-2016学江苏省无锡市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 72016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数学试卷
- 8山东省滨州市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 92017-2018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 图文
- 102013-201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校际联考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滨州市
- 山东省
- 下期
- 学年
- 高一
- 试卷
- 生物
- 考试
- 2015
- 2016
- 新品上市推广方案(DOC 35页)(优质推荐版)
- 科目三复盛考场经验
- 人教版新课标(2018-2019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附答案
- 南开大学19秋学期《生态旅游》在线作业答案3
- 纪检监察业务知识问答题库及参考答案二
- 压力容器培训讲义 TSG R7001-2004 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
- 专利翻译常见用词与术语
- 2019高考语文一轮优练题(10)(含解析)新人教版(1)
- 《21世纪课堂评价》结业测试答案(最新)
- 2009年执业护士内科护理模拟题
-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对于会计工作的影响
- 镇淮楼牌大米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发改立项备案+2013年最新案例
- 1.内蒙古科技大学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
- 十九项医疗核心制度
- 兼职受骗,凉透大学生的心
- 营销实习报告
- 心无旁骛,快乐说话心飞扬 - 区域游戏材料促进语言能力提升的实
-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 沟通员工和企业的桥梁
- 电力监控系统竣工图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