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学》模拟试卷13

更新时间:2023-12-26 06:4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安徽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学》模拟试卷13

一、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小题后的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的序号。

得 分 评卷人 复核人

1、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绪论;第一节;第2页) A 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B 国际间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 C 国际经济关系 D上述都不是

2.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一直是围绕着( )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而展开的。(绪论;第二节)

A.外部平衡 B.内部平衡

C.外部平衡与内部平衡 D.规模经济

3、当生产可能性曲线外凸时,机会成本( )。(第一章;第一节;第13页) A 递增 B 不变 C 递减 D 不变

4、贸易利益可以分解为( )。(第一章;第三节;第21页) A 消费利益和自交换利益 B 生产利益和自专业利益 C 消费利益和生产利益 D 上述都不是

5. 对于进口配额与等额关税,如果让国内生产者来选择,他们会选择哪种措施( )(第八章 第一节第二节)

A. 进口配额 B. 等额关税 C. 一样好 D. 不确定

6、林德从( )方面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第五章;第一节;第93页) A 生产

1

B 技术 C 要素 D 需求

7.属于国际收支账户中服务项目的有( )。(第十二章;第二节) A.证券投资 B.商品修理 C.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D.非货币黄金

8.购买力平价论(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是( )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money and foreign exchange after 1914)中第一次系统阐述的。(第十四章;第二节) A.勒纳 B.卡塞尔 C.凯恩斯 D.多恩布什

9.假设即期汇率l英镑=2美元,在欧洲市场美元一年期的利率为15%,英镑为10%,求一年后的远期汇率1英镑等于( )美元。 A.2.091 B.2

C.1.913 D.3

10. 在直接标价法下,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折算的本国货币的数额增大,说明( )币值上升,汇率( )。(第十三章 第一节)

A. 本国货币;上升 B. 外国货币;上升 C. 本国货币;下降 D. 外国货币;下降

二、判断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若判断正确,在小题后的括号内填上“√”号;若判断不正确,则在小题后的括号内填上“×”号。

得 分 评卷人 复核人

1、产品的机会成本与成品的边际转换率呈绝对值相等的关系。( )(第一章;第一节;第12页)

2、比较优势等同于比较成本。( )(第二章;第一节;第33页) 3、要素禀赋的定义方法有两种。( )(第三章;第一节;第62页) 4、罗布斯津基定理认为( )。(第四章;附录;第88页)

2

5、制成品与制成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反映比较优势。( )(第六章;第五节;第117页)

6.产业内贸易反映比较优势。( )5-5

7.费雪模型证明,资本是从利率较低的国家流向利率较高的国家,即资本的流动是单向的,结果是各国的利率差消失。这种分析是以不存在风险为前提的。( )10-1 8.汇率超调模型在长期强调商品市场的价格粘性。( )14-4 9.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是一种一般均衡分析。( )15-1

10.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如果资本具有完全的流动性,通过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不会实现影响均衡产量或均衡收入的目的。( )17-2

三、名词解释(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得 分 评卷人 复核人

1. 生产者剩余 (第一章 第三节) 2. 需求逆转 (第四章 第三节) 3. 套期保值 (第十三章 第二节)

4. 国际收支调整的乘数分析法 (第十五章 第三节)

四、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得 分 评卷人 复核人

1. 试比较“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之间的异同。(第二章 第六章) 2. 贫困化增长发生的前提条件有哪些?(第四章 附录) 3. 简述考虑利率的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第十四章 第四节)

4. 什么是汇率?根据不同的标价法应如何理解一国货币汇率的上升或下降?(第十三章 第一节)

五、计算题(1小题,共10分)

得 分 评卷人 复核人 3

假设A国是茶叶进口国,征收关税前后有关茶叶生产与进口的信息如下表所示: 有进口关税的情况 50美元/千克 0.20美元/千克 10 8 2 无关税的情况 50美元/千克 0 15 6 9 国际价格(在A国交货) 进口关税 A国的消费(万千克/年) A国的生产(万千克/年) A国的进口(万千克/年) 请估算:

(1)A国消费者从取消关税中可得到的收益。 (2)A国生产者从取消关税中遭受到的损失。 (3)取消关税导致的A国政府的关税的损失。 (4)取消关税对A国国民福利的影响。

六、应用分析题(1小题,共10分) 得 分

利用国外资金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战”以后的西欧和日本、“亚洲四小龙”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成功地利用外资推动本国(地区)的民族工业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积极利用外资、不断拓展国际经济合作为促进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下图是中国自1986年以来实际利用外资的情况(包括对外借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外商其他投资)。请根据要素国际流动理论解释要素的国际流动对资本母国和东道国的福利影响,并说明你对中国利用外资问题的看法。

评卷人 复核人 4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七、论述题(在以下两小题中任选一题,每题12分,共12分,如果两题都回答,只以第1小题得分作为论述题得分) 得 分 评卷人 复核人 1.如何由贸易三角形推导提供曲线?(画图说明) 2.简述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方式。

5

《国际经济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

CAACA; DCBAB;

二、判断题

1、Х; 2、√; 3、Х; 4、√; 5、√; 6.×; 7.√; 8.×; 9.×;10.√

三、名词解释

1. 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2. 需求逆转:当某一国对于某一商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地偏好该商品时,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即发生了需求逆转。

3. 套期保值:就是通过卖出或买入等值远期外汇,轧平外汇头寸来实现保值的一种外汇业务。

4. 国际收支调整的乘数分析法:乘数分析法又称收入分析法,它是在假定价格和汇率不变的条件下,考察一国国民收入变动对其国际收支的影响。它的基本论点是:进口支出是国民收入的函数,支出的变动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从而影响进口支出。其影响程度取决于边际进口倾向和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的大小、以及该国开放程度的高低。

四、简答题(4小题,每题7分,共28分) 1. 答: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

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 供给角度和需求角度 同质产品和差异产品

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增 2. 答:(1)经济增长偏向增长国的出口部门;

(2)增长国在世界市场是一个大国,即其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 (3)增长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即增长国对进口的需求会因经济增长显著增加; (4)增长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

3.答:可以用公式 表示。该式是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基本形式,它将汇率的决定因素主要归结于三组变量:两国相对货币供给量、相对实际收入和相对利率。

4.答:汇率是以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直接标价法下一国货币汇率的上

1

升表示该国货币的贬值,下降表示升值。间接标价法下一国货币汇率的上升表示升值,下降表示贬值。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都采用直接标价法表示汇率,采用间接标价法的主要是美国和英国。

五、计算题 (1)2.5万美元 (2)1.4万美元 (3)0.4万美元

(4)福利净增0.7万美元

六、应用分析题 答:答题要点

(1)能够正确画出资本国际流动效应分析模型图(教材第193页图10-6)——3分; (2)能够根据图形正确说明资本东道国和母国的福利效应——4分; (3)能够做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可以扩大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发展——1分; 能够就提高我国利用外资效率的措施提出合理意见,能自圆其说——2分。

本题也可以根据学生应用国际贸易理论解释问题的实际情况酌情判分,但要求回答内容能够自圆其说。

七、论述题

1. 在图(a)图中,最初处于非贸易(自给自足)状态,生产点与消费点为E0,国内价格线为P0。当国际价格线为P1时,P1>P0,A国的生产将移至E1,消费点为C1,贸易三角形为C1D1E1,出口D1E1的X,进口D1C1的Y。当价格线为P2时,P2>P1,A国的生产将移至E2,消费点为C2,贸易三角形为C2D2E2,出口D2E2的X,进口D2C2的Y。

当国际价格线为P0时,A国出口X与进口Y的组合E0为(0,0);当国际价格线为P1时,A国出口与进口的组合E1为(D1E1,D1C1);当国际价格线为P2时,A国出口与进口的组合E2为(D2E2,D2C2)。连接E0、E1、E2及用类似方法得到的点在图(b)中标出并连接,即可得到提供曲线。它反映了为了进口一定数量的Y而愿意出口X的数量。

Y C2 P2

Y

E0 C1 D1 D2 E1 E2 P0

E2 P1

E1 2

2. 进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方式有两种: (1)相机性协调

相机性协调是指根据经济面临的具体条件,在不存在规定各国应采取何种协调措施与规则的情况下,通过各国间的协商,确定针对某一特定情况,各国应采用的政策组合。这一方法实际上是一国经济调控中相机决策的推广。一般认为,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针对不同的条件就更为广泛的问题进行协调,而缺点在于可行性与可信性较差。从可行性看,每次政策协调行动实际上意味着各国政府间的一次讨价还价,这样一次次的政策协调会带来很高的决策成本,并且也难对各国政府进行制约,易于产生竞相违约及搭便车现象,缺乏可持续性。从可信性来看,这种方式下的协调措施完全由各国协商决定,缺乏明晰的规则,会产生较大的不确定性,难以通过影响公众的心理预期发挥政策效力。

(2)规则性协调

规则性协调是指通过制定出明确规则来指导各国采取政策措施进行协调的协调方式。规则性协调的优点在于决策过程清晰,政策协调可以在较长时期内稳定进行,可信性高,因此受到了更多的重视。西方经济学者提出了一些很有影响的协调规则方案。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货币金融方面的协调规则对各国实现内外均衡的一些基本问题都作了比较完整的规定,则这一协调规则实际上就构成了国际货币制度。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o9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