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摩根索“权力均衡”理论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3-12-03 02: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摩根索“权力均衡”理论的思考

摘要:汉斯·摩根索(Hans J·Morgenthau,1904—1980年)是美国政治

学家,古典现实主义大师,国际法学中“权力政治学派”的缔造者。“权力均衡”理论是国际政治理论中影响深远的传统理论之一,特别是在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摩根索在其《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一书中首次对“权力均衡”理论进行了系统性阐述,使“权力均衡”理论深深地扎根于现实主义范式的土壤之中,成为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理论之一。世界各国理智地运用传统“权力均衡”理论的“合理内核”,促进多极均势格局的形成,在当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权力均衡 朝核问题 美国重返亚太

一、“权力均衡”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政治现实主义思想的哲学观是人性恶论,基于人性恶的假设,权力制衡思想在西方国家的政体基本原则中被鲜明地体现出来,进一步将其推广到国际政治中,就构成了“权力均衡”理论的基础。摩根索亦以人性本恶为最根本的理论前提,系统地阐述了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权力均衡”是摩根索国际政治理论中最为主要的理论之一。

摩根索认为,国际权力均衡是指各国力量通过某种分化组合的方式达到分布的大致平衡,其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处于绝对优势和控制全局的地位。即指一种力量分布的客观状态,又指国家为取得对自己有利的均衡状态而主观采取的政策和行动。他又进一步解释到,《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一书中是在以下四个意义上使用“权力均衡”一词:(1)旨在寻求某种态势的政策;(2)实际存在着的态势;(3)近乎均等的权力分配;(4)任何类型的权力分配。①摩根索给予了“权力均衡”这一概念很高的地位。他认为权力均衡“不过是一项社会普遍原理的特定表现,在任何一个由若干独立单位构成的社会中,各组成单位之所以能保持自主,都归因于这一原理;权力均衡和旨在维护权利均衡的政策不仅是无法避免的,而且也是使由主权国家构成的社会得以稳定的基本因素”。

(一)权力均衡的主要模式。权力均衡有两种主要模式:一是直接对抗模式。例如一国侵犯另一国,后者自然会起而抗之,双方于是处于直接的相互对立状态之中。二是竞争模式,即如果两国对第三国有领土或其它方面的野心,或者其中之一对第三国怀有这样的野心,而一国却想维持对第三国的现状,其结果是这两个国家处于间接的对立状态,它们之间的竞争有助于维护第三国的独立。

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205页。 ②

同上。

(二)权力均衡的实现方式。均衡过程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完成,“一是减轻

天平较重一侧的分量,一是减轻较轻一侧的分量。”即削弱较强国的力量或增加

较弱国家的力量,这里的增强与削弱既可以是绝对的又可以是相对的。具体而言,其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1、分而治之。即通过分裂竞争对手或使之保持分裂的状态, 以此达到削弱对手力量的目的。这种政策的典型案例就是自17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法国的对德政策。在这期间,法国的对德政策坚持着一个基本原则,即使德意志帝国保持分裂状态,防止其统一为一个强大的与法国并驾齐驱甚或凌驾于其上的国家。

2、领土补偿。领土性质的补偿是18、19世纪为维持因一国攫取领土而业已打破或将要打破权力均衡而采用的常见办法。这一政策集中表现在18 世纪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及其它势力范围的划分之上。这与当时领土与人口两大国家力量要素在国家权力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是相统一的。

3、军备竞赛与裁军。一国利用手中的强权力图维持或重建权力均衡的主要手段是军备。军备竞赛表现为一种弱国追赶强国、强国追求更强的循环式的军备拉锯战,很容易增加各国的军备负担,导致日益加深的恐惧、猜疑与不安全,陷入一种“安全困境”;而裁军则表现为相互竞赛的国家按比例裁军,以裁减军备的方式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以达到稳定既存的权力均衡的目的。

4、联盟政策。联盟是在多国体系内起作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功能,被认为是历史上权力均衡最主要的表现。它主要是指各国为了保障本身的安全,通过与别国的结盟、协定或互相保证增加自身实力或维持权力均衡,在实践中体现为与其它国家结盟来增强自身的权力以及阻止敌手与其它国家结盟。

5、权力均衡的“掌控者”。平衡者不会永远同一国或国家集团的政策保持一致,它在均势体系内的唯一目标是维持平衡,而不管这一平衡为哪些政策目标服务。权力均衡的掌控者在均势体系内占有关键的地位,因为它的立场决定着权力斗争的结局。它以均势两端的平衡为考虑,不断改变其对外政策,以使均势的天平不致失衡。近代欧洲大陆的均势之所以能够维持,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英国长期扮演权力均衡的“掌控者”这一角色。像英国这样的均衡的掌控者“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它只有维护权力均衡本身这一永久的利益”②。为此,英国获得了“背信弃义的英格兰”这一称号。

(三)权力均衡的作用。摩根索认为权力均衡有两大作用。首先,权力均衡可以防止体系内某一国家称霸。在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下, 国家必须使用一切

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页。 ②

同上,第231页。

手段来保护自己的生存和利益,同时密切地关注其在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地位和相对于他国的优势。任何一国企图获得全球性或地区性支配地位的努力,总会招致其他国家自动形成制衡压力,以防止潜在的霸权国家的形成。第二, 权力均衡对于多元国家体系具有保护作用。在国际社会中,总体均势及局部均势状态的存在意味着一种潜在的维持现状的集团力量的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改变现状的成本,为维持特定的国际体系及国际格局的稳定提供了保障。

(四)权力均衡的弱点,即不确定性、不现实性和功能不足。

第一,均势的不确定性。首先,权力均衡是建立在对各国实力的测评的基础上的,但是由于权力本身的不确定性,这种测定很难精确计算。其次,国家围绕着自身利益而灵活改变着结盟关系,一国很难弄清楚谁是己方的盟友,谁是敌方的盟友。战争中实际的盟友关系,与盟约中规定的关系未必是一致的。这种联盟关系的灵活性加剧了权力均衡的不确定性。在摩根索看来,“极端的不确定性,是由联盟构成的权力均衡体系的固有弱点”①,是权力均衡未能阻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权力均衡的不现实性。首先,任何国家都无法保证自己在每一历史时期对权力分配的估计都是正确的。“所有权力计算的不确切性,不仅使权力均衡无法实际运用,而且事实上否定了权力均衡。”②因此,为了使自己在权力竞争中不至于处于劣势,各国实际上都在追求自己权利的最大化,而不是以权力均衡为目标。其次,国际体系中权力的消长是动态而非静态的,均衡状态只是暂时的。再者,一个谋求改变现状的国家往往以权力均衡作为借口进行改变现状的活动,而一个希望维持现状和自身既得利益的国家往往把改变现状称为对权力均衡的破坏。这样,“作为意识形态的权力均衡,表面上追求均势实际上追求优势,这种差异,正是权力均衡的本质所在。”③

第三,权力均衡的功能不足。权力均衡发挥作用离不开共同道德观念的约束。权力均衡之所以能起作用是因为西方文明的理智与道德共识制约着一切帝国主义国家潜在的权力欲,从而使国际舞台上的权力之争具有了“节制”与“温和”的性质。权力均衡和现代国际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些思想和道德要素的基础之上的。一旦这种道德共识被削弱时,权力均衡就不能履行它的功能。

二、对“权力均衡”理论的思考和应用

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在本文中,笔者试从权力均衡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朝鲜核问题和美国重返亚太的问题。

(一)朝鲜核问题。

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4页。 ②

同上,第245页。 ③

同上,第250页。

两千多年来,朝鲜的命运一直取决于一个国家控制朝鲜的优势,或者两个竞相控制朝鲜的国家之间的权力均衡。这与权力均衡的第二个模式向符合,即朝鲜周围的大国——中、美、日、俄——之间的竞争保证了朝鲜的独立。古典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在任何时候都要追求权力,显示权力,维护权力,以维护本国的利益。朝鲜这样的小国也不例外。虽然说朝鲜有中国这个“老大哥”在背后为它“撑腰”,但是权力均衡的不确定性使朝鲜不敢过于依赖这个事实上的同盟关系。权力均衡的不现实性也迫使朝鲜追求自身权利的最大化。因此,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的生存只能靠自助,靠发展自身的力量。即摩根索所说的:“在这种特定的权力模式的情况下,各个有关国家的独立,只能是建立在自己的权力之上以防止其他国家的权力侵害自己的独立,而不能建立在其他任何基础之上。”

朝鲜之所以这么急切地想拥有核武器,就是这个道理。

二战之后,在美国、苏联(后为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的干涉下,朝

鲜半岛一直维持着一种微妙的权力均衡。“三八”线两端的两个国家各自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虽然时有或大或小的摩擦,但一直保持着和平的局面。现在,朝鲜想要通过发展核武器使权力天平发生有利于自己的倾斜,这势必会打破相关国家苦苦维持这么久的权力均衡,没有一个国家都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

朝鲜于2006年首次实施地下核试验。随后,中国就对朝鲜进行了罕见的批评。朝鲜虽然遭受自然灾害,人民生活处于极低的水平,但是金正日为维护家族世袭统治,大规模进行政治迫害。朝鲜对中国的支持与援助没有表示谢意,在国际问题上经常无视友好关系,毫无责任心,将中国拉进与美国对抗的被动局面,阻碍中美改善关系。朝鲜在关键的时候根本不支持中国,中国已没有责任支持这样的国家。中国对于朝鲜拥核是相当反感的,中国不希望东北亚的这个权力均衡被打破。

北京离平壤的直线距离只有1000公里左右,由于射程的问题,朝鲜的原子弹到不了美国,却到得了北京。所以,朝鲜的核武器与其说是威胁了美国,还不如说是威胁了中国。现在中国周边,俄罗斯有核,印度有核,巴基斯坦有核,日本也有快速造出核武器的技术能力,中国已经成了世界上受核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果说巴基斯坦拥核分散了中国来自印度的核压力,那么朝鲜拥核就不是分散,而是加重了来自美日韩同盟的核压力。朝鲜核问题磨磨蹭蹭,悬而不决的实质原因就是朝鲜既不甘于被和平统一,又不甘于受制于中国。现实主义思想的鼻祖修昔底德说得好,无论是在人与人之间还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的一致是最可靠的纽带。朝鲜一意孤行发展核武器,说明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与朝鲜之间的利益并不是一致的。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对于朝鲜核问题,中国一定要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审时度势,审慎处理。

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1页。

(二) 美国重返亚太

国际政治格局是与世界经济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近年世界战略重心东移的趋势很明显,亚太地区特别是大东亚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地区。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日本、韩国和东盟各国在内的地区经济总量已经基本与美国、欧盟并驾齐驱,外汇储备和投资总量也已超越美国,亚太地区正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尤其是中国,已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可否认,中国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经济实力绝对不容小觑。经济实力是判断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实力的增长自然引起了美国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的注意。最近,美国战略东移表现得十分明显,从在APEC上力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到在澳大利亚驻军,再到奥巴马正式参加东亚系列峰会,大谈南中国海安全问题,这都表明了美国对于东亚地区的强烈关注。

从权力均衡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崛起正在破坏东亚地区的均势。虽然中国宣称自己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但是“强国必霸”的观点仍然占据着国际社会的主流。权力均衡被破坏的危险,必然会引起相关国家的紧张和恐慌。为了自身的安全和权力均衡不被破坏,感到自己受到了威胁的国家就会联合起来,共同反对潜在的霸权国。因此,一些对中国的发展怀有疑虑和不安全感的国家加强了与美国的合作关系,把美国“引进来”以作为一个制衡中国的力量。

另外,中美之间存在有结构性矛盾,即“中国力量上升、利益需求扩展与美国维护其霸权安排的深刻冲突”①。这是一种“零—和”博弈。美国在其综合实力相对衰落的情况下,采取保重点的战略,将力量从中东收缩至东亚就是要防范中国崛起。从战略角度讲,进攻性战略与防守型战略比,成本低于后者,效率高于后者,因此力不从心者多采取进以攻为守的战略。美国在亚太地区采取的就是以攻为守的战略,以维护其主导权。摩根索认为,“任何国家一旦获得相对于其竞争者的明显优势时,均倾向于进一步巩固这种优势,并利用这种优势来改变国家间的权力分配,使之永久的有利于自己。”②因此作为既得利益国家,美国重返亚太地区就是为了保持对中国的相对优势,维持东亚地区的权力均衡。

三、结语

目前,国际格局处于从“一超多强”向多极格局过渡的阶段。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冷战后国际政治的主旋律的大背景下,各国特别是各大国不断调整对内对外政策,希望加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争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国际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各种新兴力量的成长逐步构成多极格局的坚强基石。而“我

唐永胜,卢刚:《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化解》,《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6期。 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5页。

①②

们倡导多极化世界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以传统均势理念为基础的”①。因此,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的多极格局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形成一个新的权力均衡,这也是推进世界多极化的目的所在。各大国或地区力量必须在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转型期间,理智地运用摩根索“权力均衡”理论的“合理内核”,实现各主要大国和集团之间力量上的大致均衡,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以达到维护各个国家自身安全,促进国际稳定与和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唐永胜,卢刚.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化解[J].现代国际关系,2007,(6). 3. 王义桅,倪世雄.均势与国际秩序[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2). 4. 施力云,王晓帆.国际政治均势理论剖析[J].网络财富.2009,(1). 5. 刘茹.均势原则:国际关系中的稳定与权力[J].法制与社会.2008,(4).

王义桅,倪世雄:《均势与国际秩序》,《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2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o5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