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陈涉在秦末农民起义中的缺陷

更新时间:2024-07-04 01: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略论陈涉在秦末农民起义中的缺陷

张祖飞 湖南省祁阳县第七中学

【摘要】历代农民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其失败的共性是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及时代的局限。如果能够成功则是他们最终成了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陈涉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袖,秦末农民起义的首倡者,在中国历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正是在他和吴广开创局面的基础上刘项等人才最终推翻了暴秦。然而他领导的起义很快就失败了,本文试图对秦末农民起义前后的陈涉进行分析,探究他从

一个贫苦农民到迅速称王的过程中存在

的严重缺陷,找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东西来。 【关键词】陈涉; 农民起义; 缺陷

秦末农民起义是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反对暴力统治的伟大革命运动。陈涉作为这场农民起义的首倡者,扮演了一个相当关键的角色。如果没有陈涉存在,那么这种历史的转变或许就不会这么猛烈,秦王朝也就不会早早的垮台。他和吴广首先出来振臂反秦,刘项等人是在陈涉、吴广开创局面的基础上才最终推翻了暴秦。这场伟大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的暴政,为汉初“布衣将相”,休养生息的局面奠定了基础,对推动历史的前进起到了直接作用。但由于陈涉本身存在种种不足甚至可以说是严重的缺陷,这些缺陷以及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相结合,也就注定了他以及他们的失败。

一 根源:小农经济造就小农意识

秦朝统一全国后建立起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些都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是秦王朝乃至以后各个封建王朝的立国之本。在这种经济形态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进行简单的个别劳动,这种劳动是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的劳动,几乎不和外界发生什么联系,使农民之间互相隔离,互相之间不发生什么联系;而当时落后

的交通条件更是加重了这种隔离。这种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中国农民的保守、目光短浅、易于自满且易于在自满中滋生骄横等等缺点。《史记· 陈涉世家》上说“陈涉年少时,曾与人佣耕”,①可以看出陈涉是贫雇农出身,在被征发为戍徒以前一直过着一种简单封闭的生活,处于一种小农经济生产生活的环境中,身上也就不可能没有农民阶级群体性的缺陷,其必然有阶级的烙印。试想一下他成年累月地劳作于田地里,这就势必限制了他的视野,思考问题的方式等等。同时,“曾与人佣耕” 这也就表明他没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文化水平不高,如果家境好的话就不用“与人佣耕”了。这一切都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这些因素决定了他的种种缺陷的存在。

二 农耕经济之下的骄傲与闭塞

(一)心胸狭窄。陈涉作为秦末农民起义的首倡者,一个领袖人物不可能没有异于常人之处。《史记· 陈涉世家》记载他在休息当间“辍耕之垄上,恨恨旧之,曰苟富贵毋相忘”。同伴讥笑他,他则感慨“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从中可以看出他那时就有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也的确有着常人没有的志向。这一点是他个人独有的。可他把自己比作“鸿鹄”,把同伴比作“燕雀”,这又不难看出陈涉其实是一个很骄傲的人,心胸很狭窄,他内心里是看不起这些同伴的。知道这一点也就不难明白他日后为何要杀掉那个讲他贫贱故事的故人了。一个骄傲得看不起同伴的人是不能忍受讲他过去不发达事迹的。

(二)缺乏宏远目光。我们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陈涉在做农民时虽然想到了富贵,但他没有理解什么是富贵,要富贵到什么程度。而和他同时代的另外两个领袖人物刘邦、项羽却早就明白了。刘邦在看到秦始皇出游时那种盛大威严的场面后,不由自主的感慨“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③;而项羽在看到那种场面时也发出了“彼可取代之也”④的豪言。刘项二人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要当皇帝而陈涉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刘项二人见到了皇帝的威仪心中有了样板。而陈涉此时在乡下田间劳作,所见所闻有限,那种生产方式生活环境限制了他,自然他也就不清楚什么是富贵何种程度才是富贵,与刘项相比目光自然就短浅了许多。等他明了这一问题时,他已不是一个农民而是一个戍徒,已脱离了原有的生产方式生活环境。他在起义前于帛上书“陈胜王”时才明白他的富贵就是称王,他一旦明白这个问题时就力图

迅速去实现它,所以攻下陈县后就急于称王,一点也不考虑后果如何。可以说他这是为了了结自己心中要富贵的宿愿。他的这种情结在没有能力去实现时仅仅是一种情结;当有条件去实现这种情结时就成为影响他日后行动的一个重大因素。

三 缺乏文化底蕴,不善于招纳人才

秦两代君王的严酷统治已使天下危机四伏,旧有的矛盾尚未解除新的矛盾又层出不穷,而统治者却昏然不觉一味维持原有的骄淫生活和残暴统治。这样的后果一是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增大了农民起义的可能性;二是统治者的昏然不觉使农民起义一旦爆发后就能很快成气候,发展壮大。在秦廷的严酷统治下,当时有三股力量准备反秦:一是农民,农民当时是受压榨最深的,受死亡威胁最大的,所以他们是反秦的主力军;二是六国贵族之后,秦始皇虽然灭掉了六国,但六国贵族势力并没有完全被灭掉,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要伺机复仇复国。其典型事件就是韩国贵族的后代张良在博浪刺杀秦始皇;三是士特别是下层士这一阶层,这一阶层的人有文化有才识,大多对秦暴政不满,甚至有的人身受其迫害,他们也准备反秦,他们是反秦队伍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将在反秦队伍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在这三股势力中六国贵族势力代表不了时代的要求,所以他们最终不能恢复故国。农民阶层与士这一阶层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然而陈涉在后来起义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却没有有效地团结、招纳士特别是士中的精英分子,他的帐下人才奇缺,这就直接导致了起义军在军事上的惨败。这其中固然有时代的因素,但陈涉作为一个领袖不善于招纳人才,而与另一位农民领袖刘邦善于收买人心招揽人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史记 ·陈涉世家》上记载,陈涉和吴广在起义前曾“丹书帛曰:陈胜王”⑤可见他还是多少识几个字的,但总归文化水平不高,底蕴不厚,所以他不善于招纳人才也就不以为奇了。他头脑相对简单,小农意识的骨子里只有自己,这是他严重的缺陷,也是历史的遗憾。

四 吸引民众的政治手段不成熟

(一)借鬼神手段操控大众。陈涉起义是被迫的,这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他本来是可以象一般戍徒那样及时抵达目的地去度过戍边生活。但偏偏不巧的是,他所在的这支队伍遇上了大雨,雨大时间长且冲毁了道路使他们无法前进,被困于大泽乡。被困的时间很长,使他

们无法及时到达目的地,这样的结果是“失期,法当斩”。⑥此时死亡的威胁降临到这支队伍中的每个人的头上,就在这生死关头,陈涉显示出超出一般人的胆识。首先他想到死里求生——造反;再者想到了具体的操作——借扶苏项燕的名义起义。当时秦二世刚刚践祚,他是靠搞阴谋上台的,而且矫父命杀了太子扶苏,这就引发了秦王朝的内部矛盾,广大人民对秦王朝也更加不满;其次,由于秦灭六国过程中楚国受害最深,所以楚人反抗情绪极其强烈,并且把他们的复国希望寄托在楚将项燕身上。陈涉抓住了这两个敏感的问题,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这一情况,果断地提出“诈称公子扶苏、项燕”⑦的策略口号。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口号确实掌握了人心动向,起了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反秦武装斗争的作用。

当陈涉吴广商议好造反之事后,“乃行卜”。⑧他们去问诸鬼神了。这个细节透露出他们当时心中并不是信心百倍而是尚有疑虑。他们怀疑造反这件事的成功率,怀疑是否能得到大众的支持。他们遇上的那位卜者似乎明白他们当时的真正意图,便暗示他们借鬼神来制造舆论。他们果然这样做了,运用了鱼书狐鸣的手段。这一举措的直接后果是使其他戍徒相信世道变了,陈涉就是上天派来改变世道的人。在那个时代神鬼观念在下层人民特别是农民头脑中有深刻的印痕。这些戍徒大多是农民出身,神鬼观念早就在他们的头脑中存在且影响着他们日常的一些行为行动,对鬼神的敬畏是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透过这个事件的表层,我们可以看出这实际上是陈涉在初步尝试对权利的操控,尝试着对大众的操控。而这种操控也潜伏着危机:借鬼神手段一旦失去威信就难以操控。

(二)过早称王,失去民众的支持。陈涉领导的这场农民起义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是面临死亡威胁的迫不得已之作,并没有经过长期从充分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而是揭竿为旗斩木为兵仓促上阵。这是一场纯粹为求生存而举行的反抗。那么这就必然暴露出一个问题:求得生存后怎么办?这个问题看来陈涉本人也没有完全考虑成熟,至少是不够全面。在攻下陈县后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称王。对于这一点前文已经分析过,这是为了实现他心中要富贵的宿愿。从当时具体环境上分析,他称王后丢掉扶苏项燕两块牌子,在政治上是不够成熟的,削弱了他的影响力号召力。后来范增说过这么一段话:“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返,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

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⑨这段话是有道理的。当时虽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但并未直接听命于他,更何况有的根本就不听从他的指挥,如秦嘉就杀掉了他派去的武平君,自成一派。⑩

从陈涉称王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短视和固执,为达到目的不惜动用一些手段。他

(11)进驻陈县后,就“号令召三老豪杰皆来会计事”,议的就是他是否应该称王之事。结果在这

一“号令”之下,三老豪杰们自然只能拥戴不能反对了。从“号令”这个词来看,三老豪杰们的拥戴是否出自内心就值得考虑了。在这种情况下陈涉称王的群众基础有多深厚就很难说了。因此大多数民众特别是楚国民众在陈涉自己称王后基本上是不支持他的。

前文已经说过中国封建社会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这种经济形态是脆弱的,易受破坏,所以他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权威来保护稳定。这种权威就是封建王权,而且这种权威一旦建立起,就必然在民众的心理上打上深刻的烙印。战国中后期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渐渐形成了讲究正统的思潮,这也就意味着民众对已建立起的权威有留恋,尊为正统,其他的则不与重视。所以虽然楚国已灭楚王室已散,但其在楚国民众中的影响力还是巨大的;再者因为楚怀王的缘故,楚国民众更是对楚王室有留恋之情。陈涉称王是对这种情绪的破坏,所以他称王在政治上才显得不够成熟,他对形式估计错误了。对楚国民众的吸引上,项羽做的比他好。

五 农民的悲剧:高居众人之上的“王侯将相”

(一)迷恋权力和地位,失去平民本色。陈涉称王后,我们会发现这只增加了他的骄横,刺激了他性格中的缺陷横生,他对权利的维护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陈涉从一个戍徒变成一个王,这其间地位的巨大落差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转变为时之短是惊人的。陈涉此时有些象个暴发户一样在欣喜中滋生了骄横。他的故人来看他,受到了守宫门的刁难,这里显示出了

(12)陈涉已脱离大众高高在上了。他所住的宫室的华美让其故人发出“涉之为王沉沉者”的感

叹,则显示出其急于享乐做太平王的思想来。陈涉称王仅六个月,其故人来看望他时肯定还不到六个月,在这么短的时间他就住进了华美的宫室,且守卫又是那么傲慢无礼,可以想象当时陈涉已完全由一个农民转变成一个高高在上的王,他身上的平民本色消失了不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nn.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