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15 09: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6、《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研读“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和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并且体会他们的爱国思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课题的含义。 4、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悟蔺相如、廉颇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26课。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件出示:主要内容填空题】

2、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并回忆一下,将相之间在什么情况下是和的,什么情况下是不和的?

3、廉颇说蔺相如只靠一张嘴就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于是我们抓住了蔺相如的“嘴”所说的话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知道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4、这节课,我们继续抓住“嘴”字,来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二、品人物言行,走近蔺相如、廉颇。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预习卡上的问题(课件出示预习卡): (1)默读“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思考:“渑池之会”和 “负荆请罪”分别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完成填空。

“渑池相会” 主要讲在渑池之会上,秦王要赵王 ,蔺相如叫秦王为赵王 ,后果是 。“负荆请罪” 的前因是 , 后果是 。

(2)用“~~~”画出蔺相如所说的话,其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3)将相之间和好的原因是什么?

(4)通过研读讨论,我们小组又产生的新问题是 2、小结:这些问题有的我们可以放在课后去资料来解决,有的可以在待会儿的课堂中解决。

3、全班交流反馈。

预习1:指名回答,全班齐读。 预习2:

【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1)抓“拼”字。

①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不畏强暴)是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的? (拼) ②小结:一个“拼”字,舍弃的是自己的性命,维护的却是赵国的尊严。 (2)解释鼓瑟就是一种侮辱。

师:为什么说秦王叫赵王为他鼓瑟是一种侮辱?

①认识“瑟”和“缶”。(课件出示“瑟”和“缶”,借助图片和字理析字词。再说出带有“缶”的字,并组词。指导书写“缶”。)

②古代乐师的地位是很低贱的,秦王令赵王鼓瑟,就好像在向世人宣告,你比我低,你的国家比我的国家低,这自然是一种侮辱。所以蔺相如很生气,又叫秦王为赵王击缶。 (3)指导感情朗读.

(4)想一想,秦王叫赵王为他鼓瑟,蔺相如又叫秦王为赵王击缶,表面上看是打成了平手了,实际上是谁占了上风?为什么?

(5)小结过渡:是啊,渑池之会的前因是秦王想占便宜,后果却是秦王吃亏了,这都是蔺相如的功劳!这样一个不畏强暴,一心维护国家尊严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让我们再来读读廉颇的话。

【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小结:学到这里,你觉得蔺相如仅仅是靠一张嘴就能爬到廉颇的头上去吗?如果让你帮蔺相如伸冤,你想对廉颇说些什么?【板书: 把“嘴”后面的“?”改为“!”】

对于廉颇的妒忌和针锋相对,蔺相如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呢?哪些句子令你印象深刻?(继续汇报)

出示句子: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1)从这些话中,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2)引入王立群的评价:

著名学者王立群,曾经这样说,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外则置生死于不顾,对内则忍辱退让,不计前嫌,可谓大志大勇也!

小结过渡:这宽宏大量、忠贞爱国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廉颇。于是…… 【出示句子和图片】于是,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在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幅图的意思就是“负荆请罪”。“负荆请罪”在课文中的意思是 (用课文原句)。用拆字组合法解释:负,背;荆,荆条;请罪:认错,请求责罚;负荆请罪:背着荆条向对方认错,请求责罚。

师点拨:这身战袍曾陪伴他驰骋沙场;大败齐国;逼退秦兵……这身战袍,对他而言,是荣誉、是地位、是名利的象征,此时,他脱下了战袍,正所谓是“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所以“负荆请罪”常用来比喻“知错就改”。【板书:知错就改】

(3)预习3:将相和好的原因是 。

7、想象说话。

课件出示:将相二人重归于好,此情此景他们会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请把你想象到的写在纸上。

三、评价人物,激发阅读兴趣。

师:多么令人感动的画面啊!故事读完了,在你的心灵深处,廉颇和蔺相如肯定给你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四、再读小故事,感悟内在联系(预习4)。

学完课文,我们再来看这三个小故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五、谈学完本文后得到的启发或感想。回首本课题,品味“和”之文化。 课文为什么用你“将相和”做题目?

师:中国有句古话“家和万事兴”,我们现在也在提倡“和谐社会”,也是这个意思。所以课文用“将相和”做题目。简介历史记载,正是由于廉、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末敢攻赵。 六、推荐课外读物。 本篇课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找原著来读一读,去体会其中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找《史记》来读读,里面还有许多生动的故事,还可以读更多的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吸取中华灿烂文化之精髓。 七、小练笔 把《负荆请罪》改为课本剧,并在小组内演一演。 板书设计: 26 将相和 蔺相如 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 嘴!) 顾全大局 爱国 廉颇 知错就改 教后反思: 今天上午我上了一节组内教研课。我所执教的是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名著之旅。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名著,了解名著,激发学生喜欢阅读名著的兴趣。本文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重在以言行刻画人物,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多次被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所打动,给我更大触动的是他面对敌人秦王、要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时候是那样的不畏强暴,而当面对同朝为臣的廉颇的数次挑衅时,又能够屡次地忍辱退让,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是多么地难能可贵啊!而廉颇作 为一元老将,种勇于改过的精神,也使我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为此,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抓住了文中的一个“嘴”字来做支点,串起教学。教学时我力求让学生充分走进文本,和文本中的人物对话,通过抓人物的言行来感悟人物的形象。如:在学习第一个小故事时,我让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进行研读,谈体会,感受他的优秀品质。这节课,我继续采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进行品读体会,走近蔺相如、廉颇,感悟他们的形象,感受他们的优秀品质。回顾本节课,我认为在这几方面我做得比较好:

1、重视学情,以学定教。为了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和合作的能力,也为了课堂教学更有效,课前我设计了一张预习卡,让学生头晚回家预习。本节课开课之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了预习卡上的问题,看看通过个人读和小组交流之后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新的问题产生。课堂就以检查预习,汇报读书情况为主线进行教学。这样设计,类似于“翻转课堂”,目的是重视学生的学情,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她们能说的自己说,他们不明白的我就在他们汇报之中相机点拨并指导感情朗读,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中,我让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语言“我就跟您拼了!”、“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等语句,通过情景创设、感情朗读、引入资料、引入图片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品读完语句以后,学生的认识从一开始只是简单的、笼统性的“爱国”、“勇敢”等评价,转化为深刻的、具体的“他这样做真正想到的是国家的利益。”“作为丞相对外能置生死于不顾,对内能忍辱退让,很不容易!”、“老将军廉颇,能够做到不顾及面子负荆请罪,很真诚,很了不起!”……从而使得人物的形象深入学生心中。在教学中,有几个生成的环节,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临时增加的。如:蔺相如看到廉颇后为什么是避让?是怕廉颇吗?“瑟”和“缶”学生没见过,原来我也预设了学生不理解为什么鼓瑟是一种侮辱?渑池之会上到底是打成平手还是谁占了上风?当听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后,证实了我的预设是对的,所以就多花了些时间在这里点拨一下。

2、在本节课中,我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以及语文能力的培养,尽量把课上得扎实,力求体现“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如抓住“拼”字品味语言,感受蔺相如的舍身护国和不畏强暴的精神,利用图片、字理等理解了瑟和缶,以及鼓瑟和击缶的意思,还积累了带有“缶”字旁的字。用联系上文的方法和拆字组合法、图片演示法以及补充资料等教会学生理解“负荆请罪”的本义和引申义。在学完渑池之会后,结合板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上自己的语言告诉廉颇,蔺相如不光只会耍嘴皮子,而是靠真本领,靠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一心为国的精神品质。还抓住了文本的空白,让学生扮演廉颇和蔺相如进想

象说话,并且当堂表演。这些都是语言文字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最后还补充介绍了一些历史记载,将相和好之后,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使国家再度强盛,已至10年秦国不敢伐赵。以此激发学生去读名著的兴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ni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