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专题七第三节课时训练

更新时间:2024-05-08 19: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七第三节课时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下表为苏联部分年份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当时

A. 把发展农业作为经济建设重点 B. 注重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C. 大力垦荒和调整农业生产关系 D.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导致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提出的口号与目标不切实际 B.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 C. 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D. 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3.3.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放弃苏共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这表明他的改革 A. 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B. 取缔了苏共

C. 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D. 能够推动苏联政局的稳定

4.小王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俄罗斯科学院一名院士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那么,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

A.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动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B. 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C. 民族矛盾尖锐

试卷第1页,总8页

D. 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5.勃列日涅夫执政后,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苏联这一时期的改革??缓解社会的紧张状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基础”。材料中“这一时期的改革”指的是

A. 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B. 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 C. 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 D. 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6.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论述到,“在1945年之后,工业社会的组织问题也没有得到最终解决。??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为了克服“体制的缺陷” A. 斯大林积极加强对农业的管理,致力于集体农庄建设 B.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逐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C. 勃列日涅夫变革企业所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D. 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办法,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

7.赫鲁晓夫曾声称:“玉米能够让我们创造出奇迹,我是玉米的热烈拥护者。”他因此被人送上了一个“玉米”的雅号。他提倡“玉米运动”,意图以此缓解粮食困难的压力,但却造成粮食大量减产,其主要原因是( ) A. 违背自然规律 B. 没有考虑农民的利益 C. 改革重点不在农业 D. 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阻碍

8.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一书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无论苏联领导人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中国邻邦”。这段材料试图说明

A. 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未突破旧的农业体制 B. 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遭到失败 C. 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根本性质不同 D. 苏联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9.赫鲁晓夫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表明赫鲁晓夫想通过改革。

A.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试卷第2页,总8页

C. 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 D. 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

10.下面是有关戈尔巴乔夫在位时期苏联经济的相关信息表。据此可知,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A. 坚持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B. 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源 C. 重点放在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领域 D. 使苏联的经济环境恶化

11.下表反映苏联国民生产的发展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 ( ) 年份 增长率 1981~1985 3.2% 1986~1988 2.8% 1989 2.4% 1990 -4% ①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继续阻碍发展 ②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没有奏效 ③长期争霸,不重视科技的发展 ④全国政局不稳,社会出现动荡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12.下列对下面图表评述正确的是 时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1982年 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7.1% 4.5% 2.8% 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0.8% 1.9% 1% A. 上表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经济状况 B. 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保守,陷于停滞

C.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导致20世纪80年代初期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 D. 上表中苏联工业增长率不断下降,但农业增长较为迅速

13.在一项题为“20世纪的俄罗斯领导人谁对国家发展给予最坏的影响”的问卷调查中,戈尔巴乔夫的得票率以占被调查者34%而高居榜首。出现这种调查结果,能够直接反映出( )

试卷第3页,总8页

A. 斯大林模式制约苏联生产力的发展 B. 民众对亲手葬送苏联的戈尔巴乔夫很不满 C.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种体制需要高度稳定 D. 苏联的解体是戈尔巴乔夫主观上一直追求的目标

14.苏共中央全会的一次决议中记载:“采取措施大大地扩大应当归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处理的、与完成全联盟和加盟共和国计划有关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问题的范围,其中包括基本建设、物资技术供应、劳动生产率、成本、产品销售和拨款等问题;保证进一步扩大各部、部属总局、劳动者代表苏维埃和经济企业的权力;消除多余的重叠的环节,即精简管理机关。”材料反映苏共中央此举目的是( ) A. 消除在经济领导方面的过分集中 B. 开始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C. 突破斯大林体制实施指导性计划 D. 实现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15.阅读下表,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A. 苏联的官方统计数据无参考价值 B. 六十年代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C. 七八十年代苏联经济进入衰退期 D. 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16.1955年苏联林鲁晓夫集团作出了“扩大企业经理职权”、“扩大厂长权限”等决议。在1956年2月举行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魯晓夫叫嚷“必须彻底实行个人物质鼓励原则”。这说明赫鲁晓夫 A. 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B. 所推行的经济政策较为激进 C. 试图激发企业和个人的活力 D. 希望把斯大林模式引向正轨

17.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勃列日涅夫与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和最高苏维埃主席波德戈尔内三人,形成了被称为“三驾马车”的集体领导架构。苏共中央还

试卷第4页,总8页

通过决议,规定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永远分离,不得兼任”。这表明苏联

A. 有意摆脱高度集权的模式 B. 改革实现法治化发展 C. 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D. 共产党威信有所下降

18.18.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但1990年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由俄罗斯教育部审查认定、国家历史学会编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对此评述为:“苏联民众对此的反映却是敌对的、冷淡的。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却在庆祝戈尔巴乔夫对‘冷战’和平演变的巨大贡献。”对此评述理解正确的是 A. 苏联解体主要由于西方和平演变 B. 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 C. 俄罗斯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 D. 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

19.1962年9月,苏联某教授撰文建议,促进生产发展的基本方法是加强利润刺激,国家和企业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克服国家和企业之间在利益上的矛盾。这一建议

A. 符合当时苏联的改革精神 B. 顺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 推动了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D. 促进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

20.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苏联政府 A. 严格执行斯大林模式 B. 推行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 C. 鼓励发展私有制经济 D. 强化行政干预经济的能力

21.20世纪90年代,我国历史学者沈志华个人出资140万元赴俄罗斯和美国搜集苏联解密档案,此后又组织翻译、整理、出版了《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在此基础上,我国国内的苏联史、国际关系史和20世纪世界史等研究取得了丰硕学术成果。由此可见,档案作为史料

A. 是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 B. 不受时代影响,价值极高 C. 是重现历史真实的重要依据 D. 是史学研究的必备前提

22.1991年12月,戈尔巴乔夫在宣布苏联解体时发表演讲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已经结束‘冷战’,曾对我国经济、社会意识和道德起破坏作用的军备竞赛和国家极度军国主义化已经停止,世界大战的威胁已经解除。”此时苏联 A. 开始否定斯大林模式 B. 开创了革命建设新道路

试卷第5页,总8页

C. 已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D.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3.1973-1982年,苏联农业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投资总额中一直占27%左右,农业投资数额在世界大国中居首位。这说明当时苏联 A. 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中心 B. 农业落后的情况得到改善 C. 冷战逐渐延伸至农业领域 D. 农业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

2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俄罗斯有关组织民调显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的2011年为42%,2013年为31%。这说明 A. 认识角度会影响对历史的评判 B. 全球史观能客观、公正评价历史 C. 阶级立场影响对历史的评价 D. 史学家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 评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 1961-1965年 1966-1970年 7.4 7.8 8.5 3.9 7.3 1971-1975年 6.3 5.7 7.4 2.5 6.7 1976-1980年 4.2 4.3 4.4 1.7 3.7 1982年① 3.3 2.6 2.8 4.0 2.0 社会总产值 6.5 国民收入 6.5 工业总产值 8.6 农业总产值 2.2 基建投资 5.4 ①为1982年和1983年平均增长率

——朱汉国主编《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二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先后实施了“八·五”、“九·五”、“十·五”三个五年计划(1966-1980年),并在工业部门推行了新经济体制,在农业部门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改革虽然对促进集约化经营和提高生产效益有一定作用,但它仍然是在坚持国家高度采中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些修补措施。??对利用价值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基本上仍取排斥态度。??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病逝??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材料三 克林顿(1992-2000年任美国总统)在1993年就职演说中说:“我们必须做前辈从未做过的事情??让我们决心把我们的政府变成如富兰克林·罗斯福说的一个

试卷第6页,总8页

‘大胆、持久试验’的地方,一个为我们的明天、而不是我们昨天的政府。”

材料四 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已经创造了2000多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出现了30多年来最快速的经济增长,失业率为30年来的最低水平,贫困率降到20年间最低点,非洲裔美国人和拉美裔美国人的失业率达到最低,出现了42年间第一次的连续财政盈余。

——克林顿总统国情咨文(2000年1月)

请回答:

(1) 从材料一看,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主要呈现什么特点?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3) 材料三中所说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说的一个‘大胆、持久试验’”指的是什

么历史事件?这次试验前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有何重大变化?

(4)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克林顿时期美国经济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26.近代以来,世界格局几经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60—1980年世界工业生产总值次序排列一览表 1860年 1890年 1900年 1937年 1950年 1980年 第1位 英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第2位 法国 英国 德国 苏联 日本 试卷第7页,总8页

第3位 美国 德国 英国 ——— ——— 苏联 第4位 德国 法国 法国 —— —— 联邦德国 (1)在①②两个问题中任选其一作答。

①依据材料,指出19世纪中后期工业后来居上的两个国家名称,简述其发展的共同原因。

②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表格中1937年排前两位的国家名称,分别简述其领先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60~80年代,世界工业生产总值次序变化对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

试卷第8页,总8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农业领域实行垦荒和种植玉米,导致表格中荒地产量上升,C正确;A是赫鲁晓夫改革重点,表格没有体现;生产技术更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D中属于市场调节作用,不符合表格信息,排除。 2.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梦游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B项正确;A项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故错误;C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故错误;D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故错误。 3.C 【解析】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等于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信息“放弃苏共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说明没有取缔苏共,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苏联带来的持久的动荡,故D项错误。 4.D

【解析】西方“和平演变”政策属于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排除B;AC虽然属于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经济危机又导致政治危机,因此选D。 5.C 【解析】“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指的是赫鲁晓夫改革,C项属于这一改革中的措施,故C项正确;A项近似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措施,与题意不符;B项属于新经济政策中的内容,与题意不符;D项属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 与题意不符。 6.D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1945年后”,“苏联体制缺陷”可以判断这种体制就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集体农庄建设开始于1928年,故A错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B、C错误;戈尔巴乔夫主张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来克服旧体制的弊端,即统的过多、管得过死,故D正确。 7.A 【解析】知赫鲁晓夫忽视苏联寒冷气候,违背自然规律在苏联种植玉米,导致玉米种植绝收,故选A。BC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8.A 【解析】材料中“苏联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中国邻邦”可知,苏联农业的改革效果不明显。这主要因为没有“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程度”,即改革并未突破旧的农业体制,故选A。B项时间不符,排除;当时两者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C错误;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9.A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提示“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和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说明赫鲁晓夫针对集体农庄绝对公有化的改革,扩大农庄农民生产的自主权,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选A。 10.D 【解析】据材料戈尔巴乔夫在位时期苏联经济的相关信息表可知,各项经济指标数据都严重恶化,故说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使苏联的经济环境恶化,故D正确。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打破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故A错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源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

答案第1页,总4页

治管理体制,故B错误。重点放在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领域,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故C排除。 11.A

【解析】苏联在与美国争霸过程中,并没有放弃科技的发展,出于争霸的需要在科技上的投入是很大的,特别是军事方面; 通过表格中1981—1900年国民生产增长率的增长甚微,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现象;通过表格中的年份“1989年”“1990年”可以判断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局面混乱,社会动荡。故选①②④组合,选A。 12.B

【解析】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使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由时间可知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排除A。表格表明工业增长率不断下降,趋于停滞,故选B。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始于1985年,排除C。表格表明苏联农业更加落后,增长率徘徊不前,排除D。 13.B

【解析】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失败,继而把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导致苏联解体,材料反映民众对亲手葬送苏联的戈尔巴乔夫很不满,选B。ACD不符合“直接反映”的限定,排除。 14.A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的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并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实施指导性计划,也没有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更没有实现市场对经济的调节,而仅仅是精简一些管理机关,消除在经济领导方面的“过分”集中的问题,材料中的“消除多余的重叠的环节”也足以证明这一点,故排除BCD,选A。 15.C

【解析】图表主旨是表现苏联经济不容乐观,故排除B,选C;A中“”绝对化了,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取得了一定成效,后期则陷入困境,排除D。 16.C 【解析】“扩大企业经理职权”、“扩大厂长权限”等措施是赫鲁晓夫在试图激发企业和个人的活力,但效果甚微,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赫鲁晓夫时代苏联不是市场经济,也就不存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赫鲁晓夫只是小修小补而非政策较为激进,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赫鲁晓夫并未改变斯大林模式,也未把斯大林模式引向正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7.A

【解析】“集体领导、不得兼任”等字眼意在表明当时的苏联是在有意地摆脱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苏联的改革并未实现法治化发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是后来的戈尔巴乔夫时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也未明确表述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8.C

【解析】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不是西方和平演变,故A错误;“苏联民众对此的反映却是敌对的、冷淡的”,其原因不是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而是戈尔巴乔夫对“冷战”的政策背离社会主义制度,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俄罗斯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导向,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故D错误。故选C。 19.B 【解析】据材料“1962年……加强利润刺激,国家和企业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克服国家和企业之间在利益上的矛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改革仍然坚持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体制,不是“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故A项错误;当时赫鲁晓夫改革,改革了某些计划经济的做法,企图以此加速发展,与美国平起平坐,故B项正确;当时苏

答案第2页,总4页

联没有实施新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已经取得巨大成就,故D项错误。故选B。 20.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方面重视“商品货币关系”,一方面又强调不能用“市场调节”取代“国家计划”体现出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扩大企业自主权,故B项正确。重视“商品货币关系”,可知与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鼓励发展私有制经济,而是强调推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政策,排除C。重视“商品货币关系”,与强化行政干预经济的能力的说法矛盾,排除D。 21.C

【解析】“出版了《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在此基础上,我国国内的苏联史、国际关系史和20世纪世界史等研究取得了丰硕学术成果”说明档案作为史料是重现历史真实的重要依据,C正确;档案史料不是一手史料,A错误;B和D说法错误。 22.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开始否定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苏联的解体意味着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恢复了资本主义制度,故B项正确,C项错误;苏联解体后,国家实行了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23.D

【解析】从材料“农业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投资总额中一直占27%左右,农业投资数额在世界大国中居首位”中可以看出,苏联对农业的投入比较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之所以在农业投入这么多,因为农业是基础,但却常年阻碍发展,故D项正确,B项错误;从材料“1973-1982年”中可以看出,当时苏联已经处在勃列日涅夫领导时期,这一时期以工业改革为主,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反映的是苏联农业发展状况,故C项排除。 24.A

【解析】从材料所述来看,两段材料都涉及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评判,但两段材料关联的史实却不同,《全球通史》是与美国罗斯福新政比较,俄罗斯民众与后来的苏联解体联系。这是因为《全球通史》是从历史事件的角度比较分析,而俄罗斯民众却是从自身经历来看待。两者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戈尔巴乔夫改革所作的评价,故选A。全球史观不一定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而且题干中并未提到全球史观,故B项错误;2011年到2013年期间俄罗斯社会并未出现阶级成分的变化,故C项错误;史学家专著不一定更接近历史真实,故D项排除。 25.(1)经济增长速度前期较快,后期呈现下降趋势。

(2)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并推行“新经济体制”,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形成一定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其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管理体制,也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加上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后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3)罗斯福新政;新政前是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4)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失业率、贫困率大大降低,财政出现盈余。 26.(1)①国家:美国、德国。

原因:充分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国家的统一和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确立或完善;国内外市场逐步形成。 ②国家:美国、苏联;

原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推动了工业的迅速发展,超过

答案第3页,总4页

英法等国;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全球性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基础较好,实施罗斯福新政,经济较快恢复,依然保持领先。 (2)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答案第4页,总4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nb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