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中的市场与政府关系 - 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更新时间:2023-10-20 02: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模式中的市场与政府关系 ——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中国模式中的市场与政府关系——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冯新舟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教研部助理研究员、博士 何自力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内容提要】在中国模式中,市场与政府关系的本质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于社会主义性质,中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基础;经济运行中,中国坚持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通过控制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主导经济运行方向,通过加强供给管理统筹协调经济运行结构,通过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克服市场缺陷;收入分配中,中国坚持市场初次分配与政府再分配相结合,兼顾公平与效率;对外经济中,中国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相结合,建立自力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体系。【关键词】中国模式 市场与政府关系 政府主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作为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和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者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是理解一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问题。基于此,要正确理解中国模式的实质,就必须深入剖析中国模式中的市场与政府关系。中国模式的核心在于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制度,它是市场经济与中国国情、社会制度等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具有明晰的产权、市场竞争、价格机制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更因其社会主义特色而富有活力和魅力。同时,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政府与市场二者的地位和关系上。中国模式中的市场与政府关系本质上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保证国家性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现阶段,中国这种模式因其较为正确地处理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增强了经济活力,兼顾了公平与效率,因此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一、基本经济制度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一个国家社会性质的本质体现,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基础。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保证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同时,尽管社会主义国家仍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但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为资本家企业主的利益服务,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的是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可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赋予政府拥有资本

主义国家政府所没有的诸如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整体规划、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市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经济职能,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政府实现上述经济职能的前提和基础。第一,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政府实现其确定的国家经济发展整体目标。基于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政府要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整体规划、确定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从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公有制经济并确保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可以充分发挥中国的制度优势,集中有限的社会资源办大事,促进石油、天然气、煤炭、军事工业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中国,基于儒家文化和家族血缘关系或宗族、同乡、同学等准血缘关系的民营经济尽管具有决策效率高、凝聚力强等优势,但就目前来看,由于它很难突破血缘纽带成长为可以和西方国家巨型跨国公司抗衡的企业,因此无法承担起提升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任。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可以克服民营经济的缺陷,集中社会优势资源发展国民经济中亟待发展的产业,并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突破家族血缘关系的束缚,建立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一批可以与西方国家巨型跨国公司竞争的大型企业,进而有实力实现自主创新,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第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等有着更高的要求。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政府更为有效地实现这些目标。目前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大部分行业是竞争性的,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民营经济可以自由进入,政府管得太多反而会影响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正常竞争秩序的形成。但是有一部分带有公共属性的行业,如天然气、自来水、电力等,它们在国民经济中居于基础地位,具有自然垄断属性,有的是其他行业正常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有的关系到社会公众的生存、发展和福利。如果这些行业被私人资本控制,行业发展仅仅依靠市场调节,势必出现这些行业为了谋求垄断利润,凭借其垄断地位制定较高价格,损害其他行业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情况,导致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催生两极分化,破坏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甚至还会因为这些行业缺乏限制的大幅度价格变动引起整个国民经济的动荡。因此,这些行业的发展不适合完全采用市场调节的办法,最适合公共行业运营的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公有制属性决定其在兼顾企业赢利目标的同时,可以承担起按照社会目标为整个社会提供高质量服务和产品的责任,甚至当赢利目标和社会目标冲突时优先实现社会目标。冷战结束后,

当俄罗斯、捷克、乌克兰等原社会主义国家承受着因国家转型过程中公共行业大规模私有化导致的国家政治经济生活被少数寡头控制、社会高度不公等不良影响时,中国的国有经济牢牢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必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基础资源,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撑。目前,中国国有企业在石油、天然气、煤炭、钢铁、电力等行业均占据主导地位,为中国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政府抵御经济危机。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上,经济危机多次出现,不同程度地损害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严重时甚至导致一国经济的崩溃。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危机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导致的生产相对过剩,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在市场的调节下,以几次工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经历了由初级阶段以劳动密集型的采矿业和轻工业为主,到中期阶段以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和加工制造业为主,再到现阶段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应该看到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工业化过程在促进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成为私人资本逐利的工具。为了谋求利润最大化,资本家企业主不断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积累率,

源配置起决定作用。在经济运行中,中国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政府的主导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像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那样制定和实施市场规则,提供平等竞争环境,利用财政、货币政策平衡市场总供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市场化的发动者和组织者,承担着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任。中国政府通过控制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主导经济运行方向。中国是后发国家,起点低、基础差,即使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仍面临着偏远地区、广大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高、产业升级任重道远、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难题,这些难题因市场调节的盲目性无法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需要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确定重点投资领域和投资项目,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中社会资源发展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全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追赶先进国家打下坚实基础。中国的经济总量尽管自2010年起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但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按照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根本途径是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起点在于资本积累,而要实现资本积累就需要扩大投资。科学的做法是既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量扩大投资规模解

决更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要通过推进技术进步、革新制度、控制投资方向等方式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让更多人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才能够促进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协调发展。但是,上述做法的实现需要在公有制条件下由政府主导来完成。中国政府通过加强供给管理,统筹和协调经济运行。所谓供给管理,就是政府基于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发展状况和趋势的分析,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通过国有企业直接参与投资活动来实施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产业政策来引导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所有经济主体的投资活动,使各个经济部门之间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协调稳定地运行。加强供给管理必须由政府主导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因为只有政府运用国家的力量才能掌握大量客观、翔实的关于经济运行中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方面的数据,了解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各产业、各地区的发展,通过引导或强制的手段确保规划的落实,最终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在结构和总量上的平衡。市场主导供给管理的结果必然是市场主体为了自身利益把资本投入到可以为自己带来更多利益的产业和地区,从而导致产业部门间、地区间的畸形发展。

因为市场主体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从全局上考虑经济运行结构的平衡以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市场在供给管理中的作用是盲目的。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导供给管理并不是重回计划经济的老路,而是要让市场在政府的主导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分别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各自缺陷,相互补充。

中国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克服市场缺陷。市场是有缺陷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事后性等特点,它对于保证经济总量平衡,防止经济剧烈波动,对于合理调整重大经济结构,对于防止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以及对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等等,所有这些,市场调节或者是勉为其难的,或者是无能为力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又要强调国家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来克服市场缺陷。在宏观调控方面,政府通过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防止经济剧烈波动;通过制定侧重公平的再分配政策、增加转移支付等,防止贫富差距扩大;通过促进加工制造业等,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产业发展,保持社会的相对充分就业等等。在微观规制方面,政府要引导不能产生即时经济效益却可以提升相关产业未来竞争力的战略性领域的微观主体,做出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经济行为,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要规制金融行业、战略资源产业等

行业中微观主体的短视行为,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或产业安全;政府要规制垄断行业以及某些外部性较强行业的微观主体的行为,保证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和切身利益等等。具体来说,中国政府需要从全局上统一规划,调控石油、煤炭等与经济发展、经济安全紧密相关的地下资源和地上资源的配置;需要在文化、教育、医疗等关系民生、关系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的非物质资源配置领域,坚持国家主导和公益性、普惠性原则;需要更充分发挥国家在再分配中的作用等等。三、收入分配中坚持市场初次分配与政府再分配相结合收入分配是实现效率和公平的主要手段。社会制度、社会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不同,收入分配的形式和内容就会不同。目前,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要追求效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以及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要求中国扩大再生产、增加物质财富,就需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同时,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也要追求公平,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收入分配制度要尽可能地减少居民的贫富差距。实践中,中国坚持市场初次分配与政府再分配相结合,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既反映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特色。中国坚持市场初次分配,就是充分

发挥市场在初次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市场机制调节初次分配,是通过价格机制在全社会范围内高效率地配置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让资源流入最急需的生产部门,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总量,做大收入分配的蛋糕,同时贯彻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原则,实现提供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市场主体收益最大化,并形成收入差距,进一步激励市场主体更为高效地配置资源。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实存在资本等要素收益高于劳动收益的现象,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初次分配原则还未能得到充分体现,这也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效率和公平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在初次分配中,因个人天赋、劳动能力、劳动努力程度不同而形成的收入差距是天然的、合理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人在体力或智力上胜过另一个人,因此在同一时间内提供较多的劳动,或者能够劳动较长的时间;而劳动,要当做尺度来用,就必须按照它的时间或强度来确定,不然它就不成其为尺度了。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等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像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但是它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这种合理的收入差距有助于实现初次分配对于经济效率的追求,它可以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进而增加社会产出。但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nb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