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学总课件

更新时间:2023-11-10 09: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导论

讲授基本要点

市政的含义,研究当代中国市政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市政的特征,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市政学的主要内容,市政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市政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第一节 市政的含义及特征

一. 市政的含义

1.市政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而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2)狭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时下区域内的各

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

2.什么是市政,是指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的领导

下,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其执行机关即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自市辖区域范围内实现其各项职能与目标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二.研究当代中国市政,应考虑的特殊因素

(1)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坚持、

加强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2)从政治体制上说,我国实行权力统一原则,即由人民代表

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在建立和完善是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市政职能要

转变,市政客体会发生重大变化。

(4)当代中国的“市”比较复杂,具有很大的差别和特殊性。

我国的建制市有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等不同的行政层级。

(5)当代中国的“市”,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政府。 三.市政的特征

(1)市政性。市政实质上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具有国家管理

的属性,体现了国家的利益和意志,国家管理的性质决定着市政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2)历史性。市政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有一个长期历史发展的

过程。

(3)整体性。市政以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

机整体。

(4)综合性。市政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现代城市作

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集中、开放、多元、有机等特点,决定了市政管理具有突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5)动态性。市政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这种动态过程

的特点是:①灵敏。②相关性强。③民主程度高。 第二节 市政管理研究对象内容

一. 市政管理学研究对象

市政学的研究市政现象、市政过程内在本质联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各种市政现象,(1)市政学首先研究市政主体。 (2)市政学同时要研究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 (3)市政学要研究和探索市政管理规律。综上分析,市政学

是研究市政主体对市政客体怎样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学,涉及到谁管、管什么、怎么管等基本问题。

二.市政管理学研究方法

1.市政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2.市政学还须重视和运用系统的研究方法。 3.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4.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5.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6.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三.市政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1.市政学与政治学的关系。

政治学是一门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社会政治生活发展规律的学科,国家政权是他的主要研究对象。而市政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城市国家政权。城市国家政权是整个国家政权的一部分,两者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因此,政治学和市政学在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方面,存在着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的密切关系。

2.市政学与行政学的关系。

行政学从宏观层面上研究整个国家的行政问题,而市政学并不从宏观层面上研究整个国家的行政管理,只有在城市管理这一领域里研究有关城市行政问题;行政学所揭示的科学原理,对市政学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市政学与城市学的关系。市政学也可归类于城市学,也是城

市学的分支学科,它与城市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一起,在城市科学的统一旗臶下,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合作,并成为城市发展和繁荣的这个同一目标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市政学的意义

一. 研究和学习市政学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研究和学习市政学是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的迫切要求。 三.研究和学习市政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市政管理人才。

第二章 城市产生和发展

基本知识点:城市的定义和特征,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动力和类型,我国城市化的历史分期,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和方针。

第一节 城市

一. 城市的定义和特征

城市的定义:城市是指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地方和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

城市的特征:(1)人口与物资的高聚集性。(2)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3)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4)文化构成的异属性。 二.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

由原始居民点演变而成的城市,有其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稳定的、区域性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使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的重大意义在于:制造劳动工具的行业的形成与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扩大了劳动生产规模及其成果的总量;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对城市历史的生成,具有“促生”作用。

二.城市与区域

1.城市与区域

区域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地域空间,一般具有同质性、

内聚性、层次性和动态性。城市与区域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们的关系是点和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一方面,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和焦点;另一方面,区域是城市发展的腹地和基础。

2.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1)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发展规律

(1) 城市功能叠加倍增效应规律 (2) 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 (3) 功能升级增量规律 四. 城市功能合理化的基本途径

(1) 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 (2) 因势利导的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 (3) 增强城市的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内部功能 第二节 城市结构 一. 城市经济结构的内容

1. 城市的经济结构是城市经济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形式和方式。 2. 城市经济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 (1) 城市的产业结构 (2) 城市的企业结构 (3) 城市的所有制结构 (4) 城市的流通机构 (5) 城市的分配结构 (6) 城市的消费结构 二. 城市社会结构内容 (1) 城市的政治结构 (2) 城市的文化结构

(3) 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 (4) 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 三. 城市空间结构

1.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 2. 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 (1) 经济发展 (2) 企业行为 (3) 居民行为

3. 选择和建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必须坚持的原则: (1) 依据城市性质选择合理的城市总体形态

(2) 端正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把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和环境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

(3) 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整城市空

间结构。

四. 城市总体结构的优化

1. 城市总体结构是城市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

2. 实现城市总体结构的合理化必须遵循的原则

(1) 实现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基本环节的平衡。生产、分配、

交换、消费是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基本环节。

(2) 实现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平衡。 (3) 史学社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4) 实现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5) 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 (6) 有利于发挥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多种功能。 五. 建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意义

1. 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2. 有利于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 3. 有利于提高市政管理水平。

第三节 城市体系

一. 城市体系的形成类型

1. 城市体系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各种不同性质、规模和类型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的城市群体组织,它是经济区的基本骨骼系统。 2. 城市体系的特点 (1) 整体性 (2) 动态性 (3) 开放性 (4) 层次性 (5) 重叠性 3. 城市体系的发展

(1) 城市体系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

市劳动区域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2) 城市体系的产生,既反映了社会分工的扩大、生产社会

化程度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记忆不发展,又是城市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3) 城市体系是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凡是城市空间相

互作用是十分频繁的地区,就会形成一个有机的网络;网络的节点是规模不等的城市。

4. 城市体系类型 (1) 金字塔形 (2) 多核型 (3) 网络型 (4) 带状型 二 城市空间相互作用 1. 相互作用的条件

城市空间的相互作用能否发生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 (1) 互补性 (2) 中介性 (3) 可输型

2. 城市空间分配的原则是: (1) 市场原则 (2) 交通原则 (3) 行政原则

一般来说,在经济与交通发达开放的地区,市场原则最占有优势;在与外界联系不便的偏僻和较封闭地区,行政原则是最主要的;在新开发地区,交通原则最为重要。 三. 中心城市的类型、形成、作用 1. 什么是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一般是在一定地区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1) 中心城市不是一般的中小城市

(2) 中心城市具有综合性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

(3) 中心城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 (4) 中心城市与经济中心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概

念。

2. 中心城市分类 (1) 全国性中心城市 (2) 地区性中心城市 (3) 省区中心城市 3. 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运动及其相互关系作用的结果

(1) 中心城市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分工深化的产

物。

(2) 中心城市是国内外市场形成和扩大的结果。

(3)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是中心城市形成的基

础。

4. 中心城市的具体作用

(1) 中心城市是组织和发展专业化协作的枢纽。 (2) 中心城市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先导。 (3) 中心城市是调节国民经济活动的枢纽。 5. 影响中心城市作用强度的因素

(1) 中心城市规模的大小和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 (2) 城市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 (3)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第四章 城市性质 规模 类型

第一节 城市性质

一. 城市性质的含义

城市性质是指一个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各城市之间相互区别的基本特征。 城市职能一般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包括城市主要职能和辅助职能。 二. 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与原则 1. 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

(1) 能为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2) 能为确定城市的合理规模提供科学依据。

(3) 能明确城市部门结构,可以对城市环境质量做出定向评

(4) 确定城市性质,能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优化城市用

地结构

2. 确定城市性质的原则

(1) 全局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 (2) 区域内各城市合理分工的原则 (3) 城市现状和未来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4) 详尽地占有和分析资料 三.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和方法 1.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

(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远景规划和区域规

(2) 区域自然、资源、能源、国防及历史条件 (3) 城市发展现状 (4) 城市发展远景

(5) 经济地理位臵和交通运输条件 2.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 (1) 定性分析法 (2) 定量分析法 (3) 比较分析法 (4) 综合分析法

第二节 城市规划

一. 城市规模的概念和分步 1. 城市规模的概念

城市规模是人口、经济、科学技术等在城市的聚集规模。广义的城市规模包括城市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生产力规模、消费力规模等;狭义的城市规模仅仅指城市人口规模。

衡量城市规模大小的指标主要有城市人口数量、占用地面积和国民生产总值。

2. 城市规模的分步规律 (1) 规模-位序分布规律 (2) 城市等级分布规律 (3) 规模-中心地分布规律 二. 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 (1) 自然资源和能源

(2) 经济地理位臵和交通地理位臵 (3) 基础设施和经济实力 (4) 城市性质和结构 三. 城市规模的效益和成本分析 1. 城市规模的效益的特点 (1) 规模性 (2) 空间性 (3) 外在性

2. 城市规模的成本 (1) 外部成本 (2) “门槛”成本 (3) 疏解成本 四. 适度城市规模的确定 确定城市的适度规模应主要考虑 (1) 自然条件 (2) 市政条件

第三节 城市分类

一. 城市分类的意义与原则 1. 城市分类的意义

(1) 城市分类有利于我们分析研究城市的共性与个性 (2) 城市分类有助于我们掌握各类型城市的发展规模,制定

适合城市特点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有效地分类管理和指导城市发展

2. 城市分类的原则

(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2) 经济分类的要求与行政分类的现状相结合 (3) 城市体系对城市功能的要求与城市功能现状相结合 (4) 功能、规模、隶属和地域分类相结合 二. 国外城市分类的方法和我国城市的主要类型 1. 国外城市分类的方法

(1)奥罗索分类法 (2)哈里斯分类法 (3)纳尔逊分类法 (4)莫塞和斯科特分类法 (5)马克斯韦尔分类法 2. 我国城市的主要类型

(1)根据城市性质或功能的不同为依据划分 (2)根据城市行政地位的不同为依据划分 (3)按照城市人口规模的不同为依据划分 (4)根据城市所处的地理位臵的不同为依据划分 (5)按照市中心的规模结构类型为依据划分 (6)按城郊结构为依据划分 (7)根据城市各功能用地为依据划分

(8)按照城市辐射范围的广度和辐射强度为依据划分

第五章 市政体制

第一节

一. 市政体制的概念、本质和核心

1. 市政体制是国家政体在城市的延伸,即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它的本质是处理城市中的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2. 市政体制的本质是处理城市中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3. 市政体制的核心是城市的权力在国家机构、政党组织之间的配臵及起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 市政体制的内容

1. 城市的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 2. 城市的国家机构与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 3. 世纪国家机构与所辖区、县的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 三.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的关系

1. 国体与城市政权性质的统一性,规定着整体与市政体制的统一性。

2. 国家政体和市政体制都具有共和制的特征。

3. 统治阶级遵循在国家和城市处理本阶级内部关系的政权组织形式的统一性。

第二节 西方国家政治体制

1.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特点和大都市地区管理体制的改革 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形式多样化。西方国家市政体制有市议会制、议会市长制、市长议会制、市委员会制和市议会经理制。

西方国家从下列三个途径,改革大都市地区的管理体制: (1) 极少数大城市辖区,市、区的政府分工协作,管

理城市公共事务。

(2) 大城市兼并周围中小城镇,即大城市在行政区域

上包含县、乡、镇,导致大城市与县、乡、镇政府具有不同程度的上下级关系。

(3) 大都市地区多数县、乡、镇的居民不愿意所在地

区被并入大城市的行政区域,而是支持县、乡、镇政府在适宜由大城市和政府统一管理提供服务的领域,与大城市政府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

二. 英国的市议会制、日本的议会市长制、法国的市长议会

1. 英国的市议会制的特征(4点) 2. 日本的议会市长制的特征(7点) 3. 法国市长议会制的特征(4点)

三. 美国市长议会制、市委员会制、市经理制的特征 1. 美国市长议会制(6点) 2. 市委员会制(4点) 3. 市经理制的特征(3点)

四. 西方国家主要市政体制类型的优缺点 1. 市议会制的优缺点 2. 议会市长制的优缺点 3. 市长议会制的优缺点 4. 市委员议会制的优缺点 5. 市经理制的优缺点

第三节 中国的市政体制

一. 我国的市政体制特征

(1) 市政体制比较统一

(2) 中共市委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3) 市政府、市法院和市检察院对市人大及其常委会

负责

(4) 中共市委和市级国家机构全面的领导中共区、县

委和区县级国家机构的工作。

(5)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市政体制中发

挥更大的作用。

二. 我国市辖区和街道办事处的设臵标准和权限 1. 设市辖区的标准 (1) 直辖市设市辖区

(2) 较大的市设市辖区,较大城市指地级市、省会城市 (3) 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如有分区必要,可以设市辖

(4) 人口在20万以下的城市,一般不设市辖区

(5) 工矿基地,规模小、人口不多,在市附近,而且在经济

上与市联系紧密,可设市辖区

2. 设街道办事处的标准

(1)10万人口以上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应当设街道办事处 (2)10万人口以下5万人口以上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如工

作需要,也可设街道办事处

(3)5 万人口以下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一般不设立街道办

事处

三.我国的市街体制和市领导县

市辖区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种行政区域,市辖区政府是直辖市和地级市在市区的基层政府。街道是我国单行法律规定的一种行政管理区域。我国的市街体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市、区和街道三级型;一种是市和街道两级型。

我国的市街体制主要从三个方面经历着改革: (1) 适当合并市辖区和街道

(2) 市政府向区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向街道办事处

适当下放权力

(3) 使市政府、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职权划分法制化、

制度化

建国后,市领导县经历了两次大发展。第一次在20世纪50年代末,第二次在20世纪80年代后。

从原来的地区行署管县,改为地级市领导县,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地方合并型,第二种是划县入市型,第三种是升市领导县型。

第六章 市政管理机关

第一节

一. 中共城市党组织的组成和领导作用 1. 中共城市党组织的组成

(1) 市党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

(2) 市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其委员和候补委员必

须有5年以上党龄

(3) 市委常委。 (4) 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此外,城市工厂、商店、学校、机关、街道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都成立党的基层组织。 2. 中共市委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1) 政治领导。 (2) 思想领导 (3) 组织领导

二. 市民主党派组织的职权、发展方针和作用 各民主党派的市代表大会拥有以下职权:

(1) 贯彻执行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和上级组织

的决议和决定

(2) 听取和审议统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3) 讨论并决定同级委员会的重要事项 (4) 选举同级委员会

新时期成市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方针: (1) 有计划地稳定地发展组织

(2) 大力吸收德才兼备的青壮年人才进入领导班子 (3) 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骨干的教育培训 (4) 在配备领导班子和吸收新成员时,把好政治关 城市民主党派组织在城市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 发展城市社主义民主 (2) 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出力 (3) 协助城市有关部门开展统战工作 三. 市政协的性质和职权

市政协是城市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城市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政治联盟。直辖市、市、市辖区的政协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其职权是: (1) 选举政协市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

委员

(2) 听取和审议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3) 讨论并通过有关决议

(4) 参与对国家和城市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讨论,提出

意见和批评

四. 市政协的职能和任务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市政协的基本职能 市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为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做出贡献。

第二节 城市权力机关

一. 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

市人民代表大会是市的国家权力机关,在城市的行政区域内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市人民代表大会在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城市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它产生,并对它负责,接受其监督。直辖市、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市人民代表大会主要行使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和地方立法权,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在本市行政区内,保护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

(2)

审查和批准本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报告

(3) (4) (5)

选举和罢免市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

听取和审议市人大常委会和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 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

(6)

制定地方性法规。

市人民代表大会每年至少举行一次,经过五分之一代表决议,可以临时召集市人大会议。

二. 市人大常委会和性质、职权和工作机构 市人大常委会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城市国家权力机关,由市人大在代表中选举产生,对市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直辖市、市、市辖区人大常委会

每届任期为5年。

根据工作需要,市人大常委会可以设立以下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

(1) 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 (2) 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 (3) 工作委员会 (4) 综合性办事机构 (5) 研究机构

第三节 城市行政机关

一. 市人民政府的性质、领导机构、职权和工作部门 市政府是市人大的执行机关,是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 市政府的领导体制是行政首长负责制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市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市范围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发布决定和命令、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工作人员。

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设臵,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需要原则;第二,精干原则;第三,法制原则;第四,效能原则。

二. 市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目标、原则和环节 现有城市政府职能和机构存在的弊端主要有: (1) 政企不分

(2) 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城市的经济和社会事务 (3) 现有城市政府机构冲抵庞大、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 城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目标是: (1) 转变政府职能

(2) 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 (3) 深化城市人事制度改革 (4) 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

(5) 按照依法治市、依法行政的要求,实现城市行政机

构的法定化

城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揭发思想、更新观念 (2) 既要考虑城市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社会

的承受能力

(3) 弱化微观管理,强化宏观调控,做到宏观管住管好,

微观开放搞活

(4) 加强服务,提高效率。加强服务、提高效率是衡量

城市和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成就的重要标志

第四节 城市司法机关

一. 是人民法院的性质、基本任务、设臵和活动原

市法院是市的审判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市法院的基本任务是:审判刑事案件、民事案件、经济

案件和行政案件,并且通过审判活动,承办一切犯罪分子,解决民事纠纷、促进城市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以保护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社会秩序,保护社会主义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事权力和其他权利,保障城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

市人民法院根据城市的行政地位设臵。直辖市设市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设区的市设中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设基层人民法院。

市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 (1) 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

(2) 市人民法院审判的案件,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

法律上一律平等

(3)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

权利

(4) 市各级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涉及国家机密、个

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外,一律公开

(5) 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二. 市人民检察院的性质、设臵、基本任务和活动

原则

市政职能可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1)

按照历史的线索分析市政职能,以各种职能产生的先后顺序为标准,可以把市政职能划分为传统职能和现代职能

(2)

根据市政职能的性质和实现方式,可以把市政职能划分为防御职能和建设职能

(3)

根据现代城市事务的主要内容、特点和我国城市政府管理的实际情况划分,主要是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

(4)

根据市政职能的发展和消长趋势,可以把市政职能划分为成长职能和衰退职能

第二节

城市职能改革改革与发展

一. 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历史发展、范围和实现方式

西方国家的市政职能的历史发展大致上经历了: (1)前工业化阶段 (2)工业化阶段 (3)后工业化阶段

西方发达国家市政职能主要包括: (1)规划职能; (2)公共服务职能

西方发达国家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

(1) 制定法规、政策和指导性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

(2) 直接经营和控制某些公益事业 (3) 依法规定各种审批、许可程序

(4) 通过政府投资和支持开发新技术,引道、刺激经

济发展

(5) 委托私人企业从事公益事业,提供公共服务 二.我国市政职能体系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我国市政职能体系发展的目标,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行协调、灵活高效的政府职能体系。

我国市政职能体系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彻底转变城市政府的经济与社会职能,整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职能。

我国市政职能体系发展的总体要求,使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是政府经济与社会职能的转变。其具体要求是:

(1) 撤消部分职能 (2) 转移部分职能 (3) 增加部分职能 (4) 强化部分职能

三.我国市政职能的转变和市级政府经济调控的特征 我国市政职能转变主要内容:

(1) 调整城市政府行使职能的外在环境,为转变职能提供前

提。

(2) 调整城市政府内部系统的经济行政职能,为转变正能提

供保证

(3) 转变城市政府的经济行政职能,为确立科学的政府职能

开路

(4) 在市政职能实现方式上,坚持从过去的以行政命令为主,

向综合使用规划指标、经济杠杆、经济信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转变

总之,市政职能开始由过去的“疾患、管理、控制”逐渐转变为“调整、仲裁、服务”。

市级政府的自身特征:双向性、间接性、综合性、有限性、超前性。 第三节

市政绩效管理

一. 市政绩效的内涵和特点

市政绩效就是城市政府实现市政职能、管理城市公共事务所取得的工作业绩和社会效能。其包括:

(1) 市政绩效是对市政职能实现程度和结果的客观评价 (2) 市政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城市政府的工作业绩和

社会效能

(3) 市政绩效是市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也被

称为绩效管理

其特点: (1) 层次性

(2) 公共性

(3) 理论实践相结合并且注重操作技术 二.市政绩效的管理原则

(1)市政绩效管理应融入日常的市政管理活动之中 (2)市政绩效管理的前提是城市发展战略和价值导向的明确化

(3)市政绩效管理是以公务员的批次认同和共识为基础的契约式管理

(4)市政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促使市政管理的全面、迅速、持续的发展

三.市政绩效管理的特征和程序 市政绩效管理与传统技术的相同点: (1) 强调确定目标的重要性

(2) 目标确立和分解中运用相似的技术 (3) 根据既定目标对绩效进行评价 (4) 业绩评价中注重行为因素的实际表现 (5) 正式绩效评价中运用相似的技术 市政绩效管理与传统技术的不同点: (1) 绩效管理是一个整合过程

(2) 绩效管理是日常管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3) 绩效管理是一种共识基础上的契约式管理 (4) 绩效管理强调依靠团队精神提高绩效

(5) 绩效管理是以发展为导向的管理 市政绩效管理的程序:

(1) 制定市政绩效协议和绩效计划 (2) 监控绩效管理过程 (3) 进行市政绩效评价

第九章 城市规划管理

第一节 城市规划管理

一. 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

城市规划是城市权力机构制定、并经上级政府批准的在一定年限内关于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等部署,以及城市用地、建筑和设施等布局的地方性法规或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城市规划的特点:(1)综合性;(2)权威性;(3)特殊性;(4)动态性;(5)科学性 二.城市规划的基本依据 (1)国际生产力的布局规划

(2)城市在一定的城市体系中的地位 (3)城市的自然、经济和人文的地理条件 (4)城市的发展战略 (5)城市的经济计划 三.城市规划的作用

(1) 城市规划是经济建设与城市建设的结合体,它从城市

建设上保障经济建设的发展

(2)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它指明城市的性质、发

展目标和发展规模

(3) 城市规划是用地和建筑的规范,提高城市土地和建筑

的效益

(4) 成市规划是市民生活质量的卫士,通过指导产业设施、

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的建设,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

一. 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1) (2) (3)

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 及代的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的城市规划理论

二. 城市规划的原则 (1)

城市规划与国家、地区的经济和建设等规范相协调的原则

(2) (3) (4) (5) (6) (7) (8) (9)

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的原则 用科学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水平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 合理和节约用地的原则

保护城市的文化遗产、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原则 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原则 统称兼顾、综合部署的原则

城市建设与国家、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原则

第二节 城市规划的编制

一. 城市规划的内容

(1) 城市总体规划 (2) 城市分区规划 (3) 城市详细规划

一. 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 第一阶段,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阶段,编制城市详细规划

第三节 城市规划管理

一. 城市规划管理的机构

我国建设部的城市规划局是国家对城市规划的主管部门,它的职责是:制定城市规划的部门规章政策;组织和指导全国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进行国务院交办的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负责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规划管理;参与制定区域规划;参与重点项目的选址和可行性研究。 二.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内容 (1)对规划区内土地的城市规划管理 (2)对规划区内建筑的城市规划管理 (3)对建设用地、建设工程的检查和奖惩 (4)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中的城市规划管理

第十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种类和作用

城市基础设施,是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城市存在在和发展的公众工程及其服务的总称。

1812年,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煤气厂。 1879年,中国第一个近代给水工程在旅顺建成。 1880年,美国纽约率先利用热电厂向城市供热。 基础设施的种类:

(1) 能源设施 (2) 供、排水设施 (3) 交通设施 (4) 邮电通讯设施 (5) 环保设施 (6) 防灾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的基本作用:

(1) 是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2) 是市民生活的基本条件

(3) 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一个减少污染的环境 (4) 避免和减轻各种灾害对生产和生活的危害 (5) 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 (1)生产性

(2)公益性 (3)承载性 (4)垄断性 (5)超前性 (6)系统性

第二节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经济建设的关系,实质上是作为第二、三产业一部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其他的第一、 二、三产业的建设之间的关系。

(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经济建设之间,存在着比例关系。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

(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有赖于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

(4)

城市经济建设的计划分步骤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

(5)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作为城市经济建设周期的调节手段。

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来源

(1)国家和城市的财政支出

(2)增加基础设施的运营收入 (3)社会集资 (4)银行贷款

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管理

根据资金用途不同,分为建设性投资管理和维护性投资管理 根据建设规模大小,分为基本建设投资管理和城市更新改造投资管

第三节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一.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的设臵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的四种类型 (1) 综合机构 (2) 专业机构 (3) 协调机构 (4) 临时机构

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是在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在市政府其他工作部门的配合和区、县政府职能部门的分工协作下,改革和依靠城市基础设施的企、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发挥“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积极性,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效益的组织体制。

(1)

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根本保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mz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