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复习整理版
更新时间:2024-01-01 20: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1.考试形式:闭卷2. 答题时间:120分钟3. 考试时间:6月11日下午 4.考试地点:B区第二综合教学楼
【题型】名词解释题(5题)、简单回答题(4—5题)、材料分析与论述题(1题)
《绪论》
一、名词
1、自然辩证法
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答: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自然观的形成一是和该时期的哲学世界观相联系,二是和该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崭新的科学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和根本观点。首先,它是从自然界本身的存在和发展中抽引和阐发出来,而不是人们主观强加给自然界的;其次,是研究和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3、自然哲学
答:自然哲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前身,主要是思考人面对的自然界的哲学问题。包括自然界和人的关系,人造自然和原生自然的关系,自然界的最基本规律等。
4、STS研究
答:STS研究,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STS主要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影响,探讨科学—技术—社会的同步发展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从而深刻认识已经到来的全球性综合国力竞争的严峻态势。
5、科学哲学
答:科学哲学从哲学角度考察科学的一门学科。它以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的逻辑结构等有关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方面的基本问题。
二、简答题: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或桥梁。
2、什么是科学哲学?它同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关系怎样?
答:科学哲学从哲学角度考察科学的一门学科。它以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的逻辑结构等有关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方面的基本问题。
关系:科学哲学与自然辩证法在一些问题有相通之处,科学哲学在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值得自然辩证法研究,吸取和借鉴。
由于二者在指导思想、研究内容、方法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二者又具有根本区别。
3、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科学首先指对应于自然领域的知识,经扩展、引用至社会、思维等领域,如社会科学。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科学与人文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
1 / 11
一方面,随着专业化和学科分化愈演愈烈,人文学科的阵地激剧萎缩,在教育体制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互相隔绝;
另一方面,我们所弘扬科学精神本质上就属于人文的范畴。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社会。
《自然观》
1.自然
答:自然是与人无关的物质存在,自然物的集合。
2.人工自然
答: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人工自然是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人工自然包括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生态环境和人工自然物。
3 .拯救现象
答:拯救现象是一种科学研究的纲领。我们面对的自然界,纷纭复杂,变化万千,如果不把它们纳入一个固定的框架之中,我们便不能很好地把握它们。
4 .泛神论
答:泛神论认为不能把上帝和大自然区分开来,它反对上帝或神超越自然界之上而存在,它认为自然不是别的,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神圣存在物,自然就是神,神就是自然,由于这种把神的观念泛化,故称其为泛神论。
5.系统
答:系统是由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若干有特定属性的要素,经特定关系组成的具有特定层次结构和功能,并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6.系统的涨落
答:宏观量对平均值的起伏就是涨落。系统的涨落是对系统稳定的平均状态的偏离,是系统同一发展演化过程的差异;是系统的一种不平衡性。
7.自组织
答:自组织是指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它是根据系统自身运动变化规律和特定条件完成的。
8.人化自然
答:人化自然是指体现了人的本质的自然对象或自然事物,即人们把自然材料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根据自身需要而改变了的自然界。人化自然包括人工自然。
9.可持续发展
答: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10.《二十一世纪议程》
答:它是在全球、区域和各国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涉及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它虽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但它反映了环境与发展领域国际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
二、简答题:
1 神话自然观的特点。
答:自然界与超自然界之间作二域世界的区分(2)相信自然界存在秩序(3)认为人能够凭借精神力量去调节和控制自然。
2 古希腊自然哲学自然观的特点。
答:(1)在关于自然界的组成上,自然哲学家提出越来越精致的假说。(2)关于宇宙的结构,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模型。(3)对于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原因,自然哲学家给出不同说
2 / 11
明。(4)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不同看法。
3 助天说的特点及意义。
答: “助天说”强调人与自然并立,人参与天地,人要帮天地化育才能与天地并立。
意义:(1)在功利层面上,为了人类长远利益,人类必须爱护自然,不要损害人类赖以存在的周围环境;(2)在道德层面上,“助天”是把仁爱之义推及到自然。
4 顺天说的内容及评价。
答:顺天观强调人要顺从自然。如果不按天道规律行事,则人们行为的合法性将受到质疑。
评价:(1)顺天说主张人的行为与社会自然结合一体,强调人与自然统一。(2)但是它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以人类为主体的自然观。
5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答:(1)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客观辩证法的规律,用彻底的唯物主义原则把他们作为统一的物质世界加以考察。(2)不仅强调自然与人、社会的统一,把人和社会包含在自然的概念之,而且还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出发,在对自然的理解中加入了人的主体因素,阐发了“人化自然”的思想。(3)不断概括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把自然观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
6、何谓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同人、同自然界的关系怎样?
答: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循环稳定在一定状态下,称为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改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影响,一是带来积极后果,一是带来消极后果。
自然界中一旦出现了人,就产生了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这种对象性关系包括两个方面:
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生活,也不能摆脱自然界规律的支配。 人对自然界的主动性:人并非消极地依赖自然界,而能(能动性)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性,按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并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完善自身。
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受动性和能动性达到统一。 现代生产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引起了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时至今日,才认识到人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共存共荣的伙伴关系。
生态自然观把地球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它以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生态自然观主张以适度的、节制的消费取代过度消费;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取代对自然的占有、控制和征服;以自然界中普通一员的地位取代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君主地位;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利和利益的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起相应的义务。
7、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途径是什么?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答:人类应当牢固树立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重建人在自然界中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的观念;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环境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抛弃那种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改变人与自然关系得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的环境保护观念,建立生态自然观,即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一种自然共同体的意识。
运用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不断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要调整社会关系,建立起合理的社会制度,在社会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8、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观?
答: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3 / 11
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生态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三个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公正。代内公平,就是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就是在一个国家内,地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在国际范围内,国家利益服从全球利益。它要求在区域内部和不同区域间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者的公平分配和负担。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9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什么?
答:2000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系统制定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有:
第一,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只有当经济增长率达到和保持到一定的水平,才有可能不断消除贫困,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逐步提高,并且提供必要的能力和条件,支持可持续发展。
第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将努力实行计划生育,坚持优生优育;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大力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和提高社会综合服务及医疗卫生水平;提高全民族的、特别是各级领导人员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实施能力。 第三,中国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国家保护整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解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发展森林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预防、控制和积极治理环境破坏和污染。
10 《二十一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包括加速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和有关的国内政策;消除贫困;改变消费方式;人口动态与可持续能力;保护和改进人类健康;促进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将环境与发展问题纳入决策过程等。
第二部分:资源保护与管理,包括保护大气层;统筹规划和管理陆地资源的方法;制止砍伐森林;防沙治旱;山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生物技术的环境无害化管理等。保护海洋资源;保护和管理淡水资源;有毒化学品的环境无害化管理;对放射性废料实行安全和环境无害化管理。
第三部分:加强主要群体的作用,包括采取全球性行动促进妇女可持续的公平的发展;青年和儿童参与可持续发展;确认和加强土著居民及其社区的作用;加强非政府组织作为可持续发展合作者的作用;支持《21世纪议程》的地方当局的倡议;加强工人和工会的作用;加强工商界的作用;科学和技术界;加强农民的作用等。
第四部分:实施手段。包括财政资源及机制;环境安全和无害化技术的转让;合作和能力建设;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公众意识和培训;促进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的国家机制和国际合作;国际体制安排;国际法律文书及其机制;决策用的信息等。
《科学技术观》
1 科学
科学既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又是人们进行知识生产的社
4 / 11
会实践活动,是知识体系和知识生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四大特征:具体性、经验性、精确性、可经验性。
2 技术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工具、机器设备以及知识、经验、技能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
3 科学共同体
是指科学家作为群体的一般的抽象存在形式
4 学派
是一些具有共同学术思想、并保持密切学术合作交流、并有公认的学术权威的学者或科学家团体。
5 “无形学院”
无形学院是一种与学派类似的科研组织形式。科学家之间的交流总是通过正式与非正式两种渠道。正式的管道以图书和期刊为主,非正式的管道则包括出席会议、电话交谈、私人通信、以及交换论文初稿等。经由非正式的社交接触与资讯交换,科学家建立起彼此的友谊与讨论的习惯,掌握最新科学的讯息,这样的交流形成无形学院。 无形学院指科学家之间一套非正式的沟通关系。
6 “恩主”制
是一套科学研究的经济支持系统,科学研究的主要资金来源于贵族、企业家、慈善机构等科学基金会。
7 范式
库恩把科学家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共同传统、以及它所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范型的总和,称为范式。一个范式便是科学共同体所同信奉的价值标准的集合 。
8 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在本质上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生产、分配和消费(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
9 技术创新
是指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产生(获取)、研究开发、应用于生产、进入市场销售并实现商业利益以及新技术扩散整个过程的一切技术经济活动的总和。
10 科学精神
坚持科学态度、采用科学方法、不畏艰难险阻、不断追求真理,进取创新,努力在社会实践中求得对客观世界的状态和结构、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并用它作出科学预测,指导进一步实践,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就是科学精神。
二、问题
1、科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 具体性 科学的对象是具体的特殊的物质运动。
2)经验性 科学以经验为出发点和归宿。起于经验,迄于经验,力求不背离经验。 3 )精确性 科学要求的到的结论是系统而清晰的,彼此联系,其误差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4 )可检验性 科学的结论是个别确定的、具体的命题,他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的检验。
2、技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 技术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两重属性。所谓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自然
5 / 11
规律。这决定了构成技术的根本要素是自然科学知识。所谓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严格的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2) 技术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在技术中,客观的物质因素和主观的精神因素是紧密结合的。(3) 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技术虽不是生产力结构中的独立要素,但它本来就渗透于生产力的全部物质要素之中,表现为劳动者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劳动工具、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等。
3、科学共同体的积累效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在科学界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有些科学家已经有相当的声 望和社会地位, 他们很容易得到与其科学贡献不成正比的更大的荣誉和报偿; 然而那些不出名的科学家也得到了与他们的科学贡献不成比例的较小的荣誉和贡献. 默顿将科学奖励制度中这种不公平的分配现象称之为“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揭示了存在于科学 奖励制度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优势积累效应.马太效应源于《马太福音》:\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 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新旧约全书马太福音》第二 十章.)
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行为规范(精神气质)是什么?
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行为规范或精神气质,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曾概括为如下4个方面:
(1) 普遍主义。即深信科学的真理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2) 公有主义。即承认科学发现本质上是社会合作的产物,它属于整个科学共同体以至社会,科学家无权独占或收回他的科学发现,科学发现奉行公开原则。(3) 不谋私利精神。即主张科学家应当把认识自然奥秘和追求真理作为科学探索的主要动力,仅仅在次要的意义上才把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4) 有条理的怀疑精神。科学家决不应不经任何分析批判而盲目接受任何东西,应按照一定规范合理的怀疑现存的事物。(5)科学创新意识。
4、科学技术的基本社会组织有哪些?
答:有学派、无形学院、学会、科研机构等社会形态。
5、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的基本内容。
答:波谱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可错的,它们不能通过归纳得到证实,但却能被证伪。科学的发展就是理论不断被经验反驳和证伪的反复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如下模式:P1-TT-EE-P2即:科学从问题(P1)开始,经过试探性理论(TT),又经过批评性检验、排除错误(EE),进而提出新的问题(P2)。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推动科学不断前进。
6、科学发展的科学革命论模式的基本内容。
答: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原有科学范式和理论框架的突破、崭新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7、科学发展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的基本内容。
答: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进化的研究纲领取代旧的退化的研究纲领——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内涵是什么?
答:从科学技术与经济相互作用上看,从生产力层次上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主要包括以下涵义:
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第一要素。首先,科学技术已不仅是生产力的一般要素,而且是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主要作用的第一位的要素。其次,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潜在要素中的第一要素,而且对其他的生产要素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⑵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先导和加速作用,科学、技术、生产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科学带动技术,技术带动生产;
⑶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和驱动作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
6 / 11
正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另外,高科技及其产业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也表明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强的驱动作用。
9、何谓创新?何谓创新精神?
答:创新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或具体讲,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创新。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创新精神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并不是不倾听别人的意见、孤芳自赏、固执己见、狂妄自大,而是要团结合作、相互交流,边是当代创新活动不可少的方式:创新精神提胆大、不怕犯错误,并不是鼓励犯错误,只是强调错误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创新精神提倡不迷信书本、权威,并不反对学习前人经验,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精神提倡大胆质疑,而质疑要有事实和思考的根据,并不是虚无主义地怀疑一切…“总之,要用全面、辩证的观点看待创新精神。
10、应该如何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科学家和工程师应肩负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答:科学技术发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强大手段,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精神建设所带来的巨大的、广泛而深刻的积极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另一方面,它又造成大气污染,导致人类生存环境和整个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变化。科学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其负面作用对人类社会的冲击是强烈的,究其根源取决于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下的人。
科学家必须把自己的劳动视为一种社会行为,不但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且要用自己的劳动成果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转。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还有责任关心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走向,有责任关心民众对科学技术的真正需要。只有这样,科学家才能成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科学技术才能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
11、应该如何培养?形成创新精神?
答:首先,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好奇心。 其次,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怀疑态度 第三,对学习研究的事物要追求创新的欲望 第四,对学习研究的事物要有求异的观念 第五,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冒险精神 第六,对学习研究的事物要做到永不自满
12、科学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答:坚持科学态度、采用科学方法、不畏艰难险阻、不断追求真理,进取创新,努力在社会实践中求得对客观世界的状态和结构、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并用它作出科学预测,指导进一步实践,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就是科学精神。
内容和本质是: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断求知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科学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公平和宽容精神;团队协作和无私精神。
13、应该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答:科学技术史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强大手段,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着巨大的作用,他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多带来的巨大的、广泛而深刻的积极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科学技术如同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一样,绝不是不包含矛盾的单纯的东西,它同样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在对人类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我们要辩证的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他是一柄“双刃剑”,对人类既有有利,又有
7 / 11
弊。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对人类发出过警示良言:“不要过分陶醉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应该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不断实践中,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设法限制和客服科学技术带来的消极作用。
14、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社会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在任何社会中,科技、经济、社会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影响的。科学技术为实现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服务;而社会的发展又制约和规定着经济与科学的进步,他们三位一体,互为条件,互相影响。
首先,科学技术系统是社会、经济系统运行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驱动系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和巨大杠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驱动。
科技、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支持能力有限,它们发展方向的相互背离对三者的发展起阻碍作用,需要协调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具有双重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又离不开经济社会系统的支持。当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为一项庞大的社会事业,社会经济的需要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原动力。社会经济的支持位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竞争刺激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方法论》
1 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指科学研究活动的途径、手段和方式,亦即是人们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行为方式。
2 科学问题
所谓科学问题是指科学认识主体,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矛盾,是科学认识中目标状态和目前状态的差距。
3 类比方法
类比方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类似或同一,推断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类似或同一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上又叫类比推理。
4 系统科学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也称系统方法,是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和理论,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来解决认识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的方法的总称。
5 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就是人们在从事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活动中采用一定的手段、途径和行为方式时,包含在这些手段、途径和行为方式中的可操作的规则或模式。
6 技术预测
技术预测是指人们在技术领域利用已有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根据技术的过去和现在的状况,推测和判断技术发展的趋势或未知状况。
7 技术评估
广义上讲就是通过分析技术与各相关因素的相互影响来解决技术社会发展问题的一种方法,或者说是一种与技术有关的社会宏观决策分析活动,是系统的、高度有序的、跨学科的和未来发展的决策性研究。
8 技术评估价值观
关于处理技术价值与人的价值之间的平衡所持有的价值观念或价值标准。
8 / 11
9 技术原理
是实现一定技术目的德途径、手段、方式和方法的理论规范,表现为概念、关系、原则、图表及数学公式等理论形式,是一种与具体对象相联系的一种特定的理论规范。由理论模式、概念工具、数学工具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二、简答题:
1 科学认识的特点是什么?
答: 科学认识具有实证性、深刻性、创造性等特点:
①科学认识的实证性是指它能提供确定的、简洁明了的知识,并且能够在科学实验或社会实践活动中加以验证;
②科学认识的深刻性是指科学认识活动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事物、现象的表面探讨,而是通过各种科学方法透过现象,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揭示出自然发展的过程性和规律性; ③科学认识的创造性是指人们在认识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界现有的事物创造出比自然事物更复杂的或自然界根本没有的事物。
2 研究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意义是什么?
答: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方法论,对于培养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有利于科学工作者素质的提高和才能的发挥。 ③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3 科学问题的特征是什么?
答: 凡属科学问题,都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 第一,探索性。为了解决一个科学问题,往往需要经过许多探索性的工作,有时甚至需要几代人的探索,才能找到应答域。
第二,混沌性。只有当主体对已有知识不满足,并渴望新知识时,才会提出科学问题。因此科学问题在开始时总是模糊不清的。
第三,可解决性。 尽管科学问题在开始时是混沌不清的,但依然能依据一定的知识基础提出问题,那么其中便一定蕴藏着问题的某种应答域。
第四,刻变异性。科学问题最初常常是以幻想或猜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第五,可待解决性。有些问题一提出来很快就会获得解决,相反,另一些问题,则由于解决的条件不完全具备等因素而在当时很难解决活泼无法解决。
4 为什么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答:(1)从归纳主义到证伪主义。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探索活动,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观察开始.①从科学发展的总体过程看,只有发现了旧理论不能解决问题时,人们才会去修正,补充它,或着手建立新理论即问题既是旧理论的终点又是新理论的起点,正是问题去推动人们进行探索②从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看,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架去选择,搜集事实材料,而让与问题无关的材料流失,不让其引起信息效应。总之问题既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又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2)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与认识从实践开始。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丝毫不意味着对实践基础的否定,而是把一般认识论原则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具体化了。
5 如何进行科研选题?
(1) 科研选题的意义:
所谓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工作便是科研选题。这不仅因为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而且还因为他对科研全局有着决定
9 / 11
性的意义,是决定整个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a 科研选题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是有战略意义的。b 科研选题还直接影响到科研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前途。c 科研选题还决定着科研工作的“多助”和“寡助”,直接影响到科学研究的工作环境。总之,事实证明,无论是国家、集体或个人的科学研究活动,若想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除了人员素质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外,选题是一个关键因素。
(2) 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a 需要性原则。需要性原则是指课题选择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理论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包括经济发展需要、国防建设需要、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需要。科学理论发展需要则包括开拓科学领域、更新科学理论、改进科学方法等方面的需要。b 创造性原则。科学研究是要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这便是创造。创造必然要求创新,要有自己的独创之处。因此,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从选题开始就要十分注重创新,具体说来,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概念、观点上的创新;方法上的创新;应用上的创新;c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人们选择课题时,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按客观规律办事。将选题置于时代和当时的科技背景下,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即要持之有故,选之有理。d 可行性原则。此原则主要指选题应与主客观条件相适应,根据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题。e 效益原则。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经济效益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在选择课题时要考虑到本课题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其二,在选题时要预测此课题完成后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原则就是要考虑本课题完成后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如与现行的文化传统、哲学观念、伦理价值是否冲突等等。
选题的各个原则之间不是彼此孤立而是有机联系的。需要性原则体现了科研的目的,科学性原则体现了科研的依据,创造性原则体现了科研的价值,可行性原则体现了科研的条件。其相辅相成、互相制约,在选题时必须综合运用。
(3) 科研选题的一般程序:
a调研、分析和发现问题。b初步论证和筛选课题。c评议和确定课题。d制定规划,确保实施。
6 凡事实皆可成为科学事实吗?
答:(1)客观事实与科学事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科学事实一般应满足三个条件:a.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b.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视;c.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3)观事实与科学事实之间有很深刻的辩证关系.
7 如何看待科学研究中的机遇问题?
答:(1)机遇能够为新知识的增长提供重要线索;(2)机遇能够为科学技术发明提供线索,推动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的重大发展。
8 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在于,人们在分析、处理任何对象时,都必须将其放到一个系统中,把它看做是永恒运动和相互联系的网络上的一环,从物质世界的相互联系之中去研究、把握客观对象。整体性 动态 最优化 模式化
9 研究自组织理论有何认识论意义?
答:(1)描述系统质变的方法;(2)统一决定论和非决定论方法;(3)选择新目标,追求新范式。
10 技术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答:(1)技术方法在工作进程、程序上的独立性;(2)注重从技术本身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考虑;(3)注重工程技术的综合性;(4)注重时间性的问题;(5)技术方法应用注重于可行性分析。
10 / 11
11 技术预测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 惯性原则。所谓技术发展的“惯性”,指的是技术发展的承先启后的延续性。(2) 类推原则 (3)相关性原则 (4)统计性原则
12 技术原理是如何构思的?(最后一节)
答:技术原理的构思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一般按照4种模式进行:异质合成型、反演映射型、等价变换法、发散和收敛的互补。一般有5种构思方法:原理推演法、实验提升法、模拟法、移植法、回采法。
11 / 11
11 技术预测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 惯性原则。所谓技术发展的“惯性”,指的是技术发展的承先启后的延续性。(2) 类推原则 (3)相关性原则 (4)统计性原则
12 技术原理是如何构思的?(最后一节)
答:技术原理的构思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一般按照4种模式进行:异质合成型、反演映射型、等价变换法、发散和收敛的互补。一般有5种构思方法:原理推演法、实验提升法、模拟法、移植法、回采法。
11 / 11
正在阅读: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复习整理版01-01
关于把“微电影制作协会”改名为“校园电视台”的建议05-19
成立项目部红头文件08-06
oracle数据库面试大全 最新版09-11
2013年“白金汉爵”杯平湖市第十七届02-02
生物化学新版上册习题01-08
2016吉大药事管理学机考110-19
监理工程师继续教育讲义(1)04-02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重庆大学
- 自然辩证法
- 复习
- 硕士
- 研究生
- 整理
- 汽车故障应急修理作业指导书(定稿版)
- 基于改进样本块的数字图像修复算法研究
- 中国复合板材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目录) - 图文
- 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生毕业论文标准格式
- 知要求市建管站 - 请按照此文通知要求
-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二)
- 05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
- 理财业务三部总经理岗位 - 职位说明书
- 全程清醒手臂抽脂经验
- 矿井提升及运输设备选型设计
- 2019年高考数学一轮总复习第二章函数导数及其应用2.8函数与方程课时跟踪检测理
- 中水回用项目
- 矿井提升设备选型设计(新) - 图文
- 粘度法测量高聚物相对分子量
- 2012年电大信息管理概论y(过程性评测1-9章)答案全已排序
- 2010年盐城市中考作文例析
- 教育技术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 p4g一周目全C攻略
- 爸爸的花儿落了
- 2012山东卷文言文阴兴 详解(重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