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桃花(传统文学与文化中的桃花意象论文)

更新时间:2023-05-25 16:0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盛世桃花——浅析传统文学中的桃花

自诗经初见,到秦汉飘摇,唐之明艳,宋之清丽,明清秾艳流俗,桃花的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化中繁花开谢,绵延不绝。 有那“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的香艳伶人,有那“杨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的早春新景,还有那“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俊雅飘逸。卓文君的心碎是那三月的桃花忽匆匆随水转,薛涛的期许是那嫣红的桃花笺上载着的清秀小楷,那一朵桃花,夹着书香,携着香脂和笑靥,幽幽地盛开在前世今生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甚至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一提起桃花总有说不尽的暧昧。在那暖春三月,一切都熏熏然张开睡眼,期待着一场懵懂的邂逅,一场春雨后的宿醉。然而外国人很难理解这一点,若要他们理解松梅竹菊的铮铮傲骨还有几分形象,那么理解桃花的妖娆和暧昧实在是寓于无形之中。这份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桃花之美,只有在中国的文学中,才能被诠释地淋漓尽致,活色生香。

桃之简静、桃之轻灵、桃之凄婉、桃之淹媚、桃之贞烈。它是自然中最明媚的季节,它是凡尘中最美丽的容颜,它是朋友间最真挚的情意,它是人世间最纯洁的爱恋,它是天下最令人神往的地方,它也承载者红颜易逝,青春不返的无奈。

美到极处,便成苍凉。

且来品几首桃花的诗歌,从那浩如烟海的文学佳作中采撷桃花的影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周南·桃夭》

吟诵《桃夭》,不喝也醉了。

清姚际恒评论此诗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自古,漂亮的女子总是受到超常的宠爱,文学更是不吝字墨,推波助澜。无论是“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还是“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读起来,总不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更意浓神近,耐人玩味。 ①

②④⑤③②① 晏几道《鹧鸪天》 杨万里《南溪早春》

③ 李白《山中问答》

④ 韦庄《女冠子》

⑤ 陈师道《菩萨蛮》

默默的读几遍,然后展开想象的画卷,你会看到千年前,在那桃花盛开的时候,千年的风从那片“灼灼”的桃林中穿过,摇曳着艳丽的桃花,婀娜着多姿的桃枝,似乎有醉人的馨香随风破卷,扑面而来。忽焉似有,再嗅却无。当你仔细去看,在桃花丛中,隐约着一个款款移动的女子,少女的清香与花香混揉在一起,这是快乐的味道。

之子与归,是说这个美丽的新娘就要出嫁了。归,妇人谓嫁曰归。在夸了即将出嫁的新娘的美貌之后,诗意开始延伸,人们随之将目光投向婚后的生活,那是怎样的呢?诗里唱到“宜其室家”、“ 宜其家室”、“ 宜其家人”。

从桃花到桃实,再到桃叶,三次变换比兴,勾勒出男婚女嫁一派兴旺的景象。古人通过桃花似的外“美”,巧妙地和“宜”的内“善”结合起来,表达着人们对家庭和睦安居乐业生活的美好向往。

不管怎样,“桃夭”是中华民族延续到现在的喜庆与祝福,就是今天,我们也同样祝愿着如桃花般的女子,“之子于归”,能够生活美满,家庭幸福,“宜其室家”。

其实,说起桃花,最凄凉哀伤而又最因此美丽的,还是崔护那年信手在一扇木门上写下的诗行——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

有一首歌很好听,叫做《明年今日》。是啊,一年的时间不算长,可是365天也实在不短。这一年桃花开了又谢,纷繁如火好似时光不曾改变,可是熟悉的桃花中再也找不到去年人的眼眸,令人不禁疑心,那桃花中的匆匆一面,是否只存在于前世的记忆。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隔一程山水,你是我不能回去的原乡,与我坐望于光阴的两岸。

彼处桃花盛开,绚烂满天凄艳的红霞,你笑得清浅从容,而我却仍在这里守望,落英如雨。爱,如此繁华,如此寂寥。起身,然后落座,知道,与你的缘份,也只有这一朵桃花而已。结局早已先我抵达,蛰伏于笑靥的梨涡,十分钟,或许不够一生回忆,却足以使所有的年华老去。 ①① 林黛玉《葬花吟》

摊开手掌,阳光菲薄,却不曾料到,岁月将你的微笑做了伏笔,只有那绚烂如昨的桃花啊,映出我一地的伤心。

这首诗实在是太凄美。以桃花喻美人,喻薄情的诗句并不少见,李香君的桃花扇依然在扇动着世人浅愁的无眠。可是心花零落,落地成灰如此般,实在难得也耐品。桃花一如从前,娇嫩美丽。可是那个让我留恋至今的桃花样的人却不知何处。只因一面之缘和桃花的印记,带给诗人的无限惦念和最终不得的惆怅。桃花好像“以乐景衬哀情”,可是你仔细看一看,闻一闻,难道她不曾惋惜么?

我们总习惯于桃花代表着女子和爱情,可是那个才华横溢风流倜傥,自称“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寅,那个才华横溢、锋芒毕露,却年少失意,看破官场后唾弃仕途消极避世的唐伯虎,却也吟得这样的词句——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唐寅《桃花庵歌》

全诗画面艳丽清雅,风格秀逸清俊,音律回风舞雪,意蕴醇厚深远。虽然满眼都是花、桃、酒、醉等香艳字眼,却毫无低俗之气,反而笔力直透纸背,让人猛然一醒。唐寅诗画得力处正在于此,这首诗也正是唐寅的代表作。

全诗描绘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汉朝大官和富人的生活场景,一幅是明朝唐寅自己的生活场景。只用了”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碌碌“等十几个字,就把汉朝大官和富人的生活场景传神地勾勒了出来。而唐寅自己 “种桃树”、“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两幅画面孰优孰劣由读者自己体会和评定。

然而此中真义并非人人悟得,君不见“别人笑我忒疯癫”而 “我笑他人看不穿。”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昔日叱咤风云富贵至极的君王将相,如今又如何呢?不但身已没,势已落,连花和酒这些在他们生前不屑一顾的东西都无法奢望了,甚至连坟茔都不保。如果他们在天有知,也只能无奈地看着农夫在自己葬身的土地上耕作了。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一句收束,戛然而止,余味绵绵。

这首诗中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的两个意象是“花”和“酒”。桃花,最早见诸文学作品,当于《诗经·周南》之《桃夭》篇,本意表达一种自由奔放的情感。而至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一出,桃花便更多地被用来表达隐逸情怀了。古代,桃还有驱鬼辟邪的意思,而“桃”与“逃” 谐音,因有避世之意,表达闲居和隐逸生活。在唐寅的诗中,“桃花”这一意象频频出现。试举几例: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桑出罗兮柘出绫,绫罗妆束出娉婷。娉婷红粉歌金缕,歌与桃花柳絮听。

野店桃花万树低,春光多在画桥西。幽人自得寻芳兴,马背诗成路欲迷。 花开烂漫满村坞,风烟酷似桃源古。千林映日莺乱啼,万树围春燕双舞。 草屋柴门无点尘,门前溪水绿粼粼。中间有甚堪图画,满坞桃花一醉人。

唐寅这首诗状若疯癫的高傲,看破红尘的轻狂,看似洒脱不羁,却又隐隐透出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意味,其深埋心底的怀才无处遇、抱负不可舒性情也可略见一斑。从一个侧面,给那个自由、开放近乎荒唐、混沌的时代做出典型、生动的诠释。 还有那黄老邪的桃花岛,陶渊明的桃花源,如果理想的乌托邦有花开放,那一定是心底最盛的桃花。

桃花与桃花互相遮蔓,轮回。在诗与词,小说、电影、话剧、歌舞之间接壤。连贯的概念,最后呈现出一个个独立的意象。

黛玉做《桃花行》:“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只叹一声杜宇春归尽,黛玉葬花也应葬的是那抹桃红,因为盛开时代表了一切美好,陨落时便代表了一切忧伤;刘禹锡赋《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可堪一身清高祉正气,不为宫廷权贵摧眉折腰;王献之深情款款为爱妾桃叶作《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从此金陵秦淮河上的渡口也便称呼为桃叶渡;黄巢豪迈慷慨为革命高歌:“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宏伟抱负便诠释于桃花的浪漫主义激情。

这是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赋予桃花这样独特的婉转和美丽,那一份积淀,浓缩成一瓣桃花,① 唐寅《把酒对月歌》

② 唐寅《桑图》

③ 唐寅《题画四首其一》

④ 唐寅《桃花坞》

⑤ 唐寅《题画廿四首其十五》 ⑤④③②①

该是何等的厚重又轻盈!感谢那些婀娜的小花,她一树一树地盛开点缀了几朝春日的和风煦煦,温暖了几许前朝的盈盈心事,构筑了几位隐逸高人的世外桃源。她也许总被误解为妖娆媚俗,不似菊的高洁梅的淡雅,但是她浅浅的身姿赋予一切以美好,给予时光以盛世。许多情绪似是而非,许多故事似幻似真。追忆着似水年华,俯拾皆是的精雅诗句,如万千交映星辰。看见月下桃花,听见心里的琴声,相信知音不远,甘心沉到那样的寂寞温柔里。

情繁如梦,唯花开是真。

饮一壶桃花茶,沐一场桃花雨,吟一句桃花词。于盛世绽放,淡淡温暖,一眼万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m5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