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名词解释重点(小抄)

更新时间:2024-01-14 02:5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司匹林哮喘:某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

林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哮喘。 安全界限:(LD1-ED99/ED99×100%,评价药物的安全性

安全范围. 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 AUC(曲线下面积):药-时曲线下所覆盖的面积。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分激动剂. 具有激动剂和拮抗剂的双重特性,亲和力较强,内在活性弱。 半数致死量(LD50). 50%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半数有效量(ED50). 50%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的剂量。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ss(稳态浓度):分次用药或恒速用药后,

出现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或稳态血药浓度,这时药物的吸收速度和消除速度达到平衡,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稳态浓度。

CCNSA(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能杀灭处于增殖周期个时相的细胞甚至包括Go期细胞的药物。

CCSA(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仅对增殖周期的某些时相敏感而对Go期细胞不敏感的药物。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毒性反应 (toxic reaction):剂量过大

或蓄积过多发生的危害性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时,敏感

菌被抑制,不敏感菌乘机大量繁殖,由原来的劣势菌群变为优势菌群,造成新的感染,称作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

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副反应 (side reaction):在治疗剂量时,

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随用药目的而变。

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肝肠循环.有些药物及代谢物经胆汁排泄

入十二指肠,一些结合型药物在肠中受细菌和酶的水解可被再吸收,形成肠肝循环,可使药物消除缓慢,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GF(生长比率):肿瘤增殖细胞群与全部肿瘤细胞群之比称为生长比率。

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获得性耐药性: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于原

来敏感的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才产生不敏感的现象,称为获得性耐药性。

赫氏反应:应用青霉素G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雅司、鼠咬热或炭疽等感染时,可有症状加剧现象,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症状。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化学治疗:应用药物对病原体所致疾病进行预防或治疗称化学治疗,简称化疗。 化疗指数(CI): 是指在化学治疗药物研究时用来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即LD50/ED50。

灰婴综和征:大剂量使用氯霉素可致早产儿和新生儿药物中毒,表现为循环衰竭、呼吸困难、进行性血压下降、皮肤苍白和发绀,故称灰婴综合症。

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在拟交感活性ISA:即有些β肾上腺

素受体阻断药与β受体结合后除能阻断受体外,对β受体亦具有部分机动作用,也称内在拟交感活性。由于这种作用较弱,通常被其β受体阻断作用所掩盖。

J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性扩散,非极性药物

分子以其所具有的脂溶性溶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

金鸡纳反应:奎宁以及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的其他生物碱,治疗剂量时可引起一系列反应,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腹泻、恶心、视力模糊等症状。

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生素:是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

属)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5000),低浓度时能杀灭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菌素。 抗菌药: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药(磺胺类和喹诺酮类等)。

抗菌谱: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抗菌药的抗菌谱是临床选药的基础。抗菌活性:药物抑菌或杀菌的能力。

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子障:分子药物可以自由穿透生物膜,

离子型药物不易通过生物膜,被限制在膜的一侧。

零级消除动力学: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量反应: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的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称为量反应。

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IC(最低抑菌浓度):药物能够抑制培

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MBC(最低杀菌浓度):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耐受性:为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

降低,要达到原来反应必须增加剂量。 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内在拟交感活性ISA:即有些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与β受体结合后除能阻断受体外,对β受体亦具有部分机动作用,也称内在拟交感活性。由于这种作用较弱,通常被其β受体阻断作用所掩盖。

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E(抗菌后效应):细菌与抗菌药短期

接触后,药物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这种现象称抗菌后效应。

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瑞氏综合征:病毒感染伴发热的儿童或青

年服用该药后,偶可发生严重的肝衰合并脑病的表现。

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

药物在到达全身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胆汁排泄量大,则使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F):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的药物百分率称生物利用度 受体(receptor):存在于细胞膜上、胞浆内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蛋白质,能识别、传递信息并引起效应的细胞成分。

受体增敏:因受体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应用拮抗药所致的与受体脱敏相反的一种现象。

受体脱敏: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水杨酸反应:阿司匹林剂量过大时,可引起头痛,恶心、呕吐、视听功能减退等反应,称为水杨酸反应。

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患者对某些

药物所产生的遗传性异常反应,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性拮抗剂可解救。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停药后原有疾病加重或加剧,又称回跃反应。 调节痉挛. 毛果芸香碱作用域睫状肌的M胆碱受体,使远物难以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故看近物清楚,看远物模糊。睫状肌上的M受体被激动→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突,屈光度增大→眼视近物清楚,视远物模糊。

调节麻痹. 睫状肌松弛退向外缘,悬韧带向周围拉紧,使晶状体处于扁平状态,导致屈光度降低,不能将近距离的物体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看近物模糊不清,只适于看远物。

同步化作用(synchronization):即先用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羟基脲),将肿瘤细胞阻滞于某时相,待药物作用消失后,肿瘤细胞即同步进入下一时相,再用作用于后一时相的药物。

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除半衰期(half life):血浆药物浓度

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效价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一般采用50%效应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效能. 指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此时以达到最大有效量,若再增加剂量,效应不再增加。

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药物(drug) :指能影响机体细胞的生理、

生化或病理过程,并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

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依赖性:在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理性的或是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分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两种。

允许作用:糖皮质激素对有些组织细胞虽无直接活性,但可给其他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作用,称为允许作用。

药物作用的二重性。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性,有些药物具有多方面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此为不良反应,这就是药物的两重性的表现。

药物安全性的参数及实际意义。治疗指数TI:LD50/ED50tt值,评估药物的安全性,数值越大越安全。安全指数:最小中毒量LD5/最大治疗量ED95比值。

Z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分布 (re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

内,先向血流量大器官分布,随后再向血流量小器官分布。

最低有效浓度/最小剂量;即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质反应:如果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则称为质反应。 治疗指数(TI):通常将药物的

L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招募作用(recuitment):设计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和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的序贯应用方法,招募更多Go期细胞进入增殖周期,以增加肿瘤细胞杀灭数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m1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