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安徽考试说明化学题型示例

更新时间:2023-11-24 22: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安徽省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理综化学学科变化情况

【变化解读】更加注重 能力考查;两删一增一变。

1.化学反应与能量中删去了“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作用”。

2.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4)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括号内容改为“(不包括顺反异构体和手性异构体)”;

烃及其衍生物性质与应用中删去了“(6)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3.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中新增了“(3)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4.题型基本不变,更换了14道例题。估计今年会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控制难度,但更加注重能力考查。

【复习建议】

1.重视《考试说明》回归课本。

2.注重主干双基教学,化学学科主干知识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物组成、结构与性质及实验与计算。

答案:B

说明:本题以“化学与生活”为主题,从化学视角观察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些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考查了水垢的成分、高分子化合物、电化学腐蚀、复合材料等知识。能力层面上考查考生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例2. 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的新材料(结构示意图如下),可由石墨剥离而成,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石墨烯与石墨互为同位素

B. 0.12g石墨烯中含有6.02×1022个碳原子 C. 石墨烯是一种有机物

D. 石墨烯中的碳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

(2009年安徽理综卷)

答案:D

说明:从C60到碳纳米管,碳在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奇迹。本题选取碳家族另一种性质独特的新材料——石墨烯(碳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考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获取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构成”、“ 单层片状结构”等信息,认识石墨烯是一种碳单质,迁移其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同位素、物质的量、有机物、共价键等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和判断。

例3. 亚氨基锂(Li2NH)是一种储氢容量高、安全性好的固体储氢材料,其储氢原理可表示

?????为:Li2NH + H2?Li2NH + LiH,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Li2NH中N的化合价是?1 B. 该反应中H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 Li和H的离子半径相等 D. 此法储氢和钢瓶储氢的原理相同

(2010年安徽理综卷)

答案:B

说明:本题选取新型储氢材料亚氨基锂(Li2NH)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考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题涉及化合价、氧化还原反应、粒子半径比较、物理变化

?????和化学变化等知识,要求考生能从反应式Li2NH + H2?Li2NH + LiH中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信

息,运用其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和判断,解决简单化学问题。

例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D 1

+?【题型变更】题型示例与2012年相比,更换了10题选择题,4题非选择题 【题型示例】

安徽省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理综化学题型示例

例1.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用食醋可除去热水壶内壁的水垢 B. 淀粉、油脂和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C.自行车钢架生锈主要是电化学腐蚀所致

D.新型复合材料使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更轻巧、实用和新潮

(2012年广东理综卷)

实验操作 过量的Fe粉中加入稀HNO3,充分反应后,滴入KSCN溶液 Agl沉淀中滴入稀KCl溶液 Al箔插入稀HNO3中 用玻璃棒蘸取浓氨水点到红色石蕊试纸上 现象 溶液呈红色 有白色沉淀出现 无现象 试纸变蓝色 解释或结论 稀HNO3将Fe氧化为Fe3 +AgCl比Agl更难溶 Al箔表面被HNO3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浓氨水呈碱性

(2011安徽理综卷)

答案:D

说明:本题用表格的形式,Fe、N、Al、Cl、I、Ag等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方案为载体,考查的知识点有Fe元素三种价态的相互转变、HNO3的氧化性、Al的性质、氨的检验、沉淀溶解平衡等。要求考生能根据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和正确的判断,综合考查考生观察实验、设计实验、评价实验、理解实验原理和科学解释的能力。

例5. 设NA 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常温下,1L0.1mol?L的NH4NO3溶液中氮原子数为0.2NA B. 1mol羟基中电子数为10NA

C. 在反应KIO3 + 6HI == KI + 3I2 + 3H2O中,每生成3molI2转移的电子数为6NA D. 常温常压下,22.4L乙烯中C?H键数为4NA

(2010年江苏卷)

答案:A

说明:本题主要是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载体,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等)数目之间的关系等基本知识。能力层面上要求考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推理和计算,解决具体的化学问题。

例6. 将0.4g NaOH和1.06g Na2CO3混合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0.1mol·L1稀盐酸。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加入盐酸的体积和生成CO2的物质的量的关系的是( )

?1例7. 常温下,用0.1000 mol?LNaOH溶液滴定20.00mL0.10000mol?L CH3COOH溶液滴定曲线如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点①所示溶液中:

B. 点②所示溶液中:

C. 点③所示溶液中:

D. 滴定过程中可能出现:

(2010年江苏卷)

答案:D

说明:本题以酸碱中和滴定为载体,考查了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和守恒关系。能力层面上要求考生能够通过对滴定曲线的观察,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来解决动态变化的化学问题。

例8.如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1

(2010年上海卷)

答案:C

说明:本题以图像数据的形式,考查了NaOH、Na2CO3、盐酸等几种常见化合物的性质,要求考生对图像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盐酸先与NaOH反应,再与Na2CO3反应生成NaHCO3,最后与NaHCO3反应放出CO2的反应过程得出结论。能力层面上考查考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及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2

A.原子半径:Z>Y>X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R>W

C.WX3和水反应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D.Y和Z两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

(2012年广东理综卷)

答案:D

说明:图像呈现信息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本题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化合价为纵坐标,给出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在考查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等知识的同时,考查考生对图表信息的接受、吸收和整合能力。

例9. 下表中评价合理的是( ) 选项 A B C D 化学反应及其离子方程式 Fe3O4与稀硝酸反应: 2Fe3O4 + 18H+ == 6Fe3+ + H2↑+ 8H2O 向碳酸镁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CO32 + 2H+ == CO2↑+ H2O 向硫酸铵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Ba2+ + SO42 == BaSO4↓ FeBr2溶液与等物质的量的Cl2反应: --2 Fe2+ + 2Br + 2Cl2 == 2 Fe3+ + 4 Cl + Br2 2+评价 正确 错误,碳酸镁不应书写成离子形式 正确 错误,Fe与Br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应为1∶2 (2010年全国理综新课标卷)

A.在0-50min之间, pH =2 和 PH= 7 时 R 的降解百分率相等 B.溶液酸性越强, R 的降解速率越小 C.R的起始浓度越小,降解速率越大

D.在 20-25min之间, pH = 10 时 R 的平均降解速率为 0.04mol?L-1?min-1

答案:B

说明:本题采用考生较为熟悉的实验为情境,涉及到Fe3O4、碳酸镁、硫酸铵以及FeBr2等常见物质的性质,要求考生能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的原理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并对题给的评价作出正确的判断。

例10. 某固体酸燃料电池以CsHSO4固体为电解质传递H+,其基本结构见下图,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2H2 + O2 == 2H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子通过外电路从b极流向a极 B. b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O2 + 2H2O + 4e- == 4OH-

C. 每转移0.1mol电子,消耗1.12L的H2 D. H+由a极通过固体酸电解质传递到b极

(2010年安徽理综卷)

答案:D

+

说明:本题以固体酸燃料电池(以CsHSO4固体为电解质传递H)为情境,考查考生正确判断原电池正负极,写出电级方程式及进行相关计算,内、外电路中电子的流向或离子的迁移方向,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条件和计算等知识。试题的固体酸燃料电池情境和教材上呈现的碱性电解质燃料电池有一定的区别,虽然正负极的反应物都是氧气和氢气,但是由于电解质不同,导致内电路的电荷传递方式和电极的反应式不同。正确解答此题需要对燃料电池的原理有较深入的理解,考查考生从试题提供的信息中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并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对考生创新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例11. 一定条件下,溶液的酸碱性对TiO2光催化染料R降解反应的影响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2012福建理综卷)

答案:A

说明:本题以溶液的酸碱性对TiO2光催化染料R降解反应的影响为载体,要求

考生能够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概念,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能力层面上考查考生通过对图像的观察,获取有关信息,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例12. 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图1所示装置除去Cl2中含有的少量HCl

B.用图2所示装置蒸干NH4Cl饱和溶液制备NH4Cl晶体 C.用图3所示装置制取少量纯净的CO2气体

D.用图4所示装置分离CCl4萃取碘水后已分层的有机层和水层

(2012年江苏卷)

答案:D

说明:本题给出了中学化学实验常见的四种装置示意图----洗气、蒸发、制气、分液,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理解常见基本操作的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对相关的实验方案做出评价。

例13. 下图所示是验证氯气性质的微型实验,a、b、d、e是浸有相关溶液的滤纸。向KMnO4

晶体滴加一滴浓盐酸后,立即用另一培养皿扣在上面。

已知:2KMnO4+16HCl―→2KCl+5Cl2↑+2MnCl2+8H2O

3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或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现象 A a处变蓝,b处变红棕色 B c处先变红,后褪色 C d处立即褪色 D e处变红色 例16. X、Y、Z、W、R是5种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是周期表中原子半径

最小的元素,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Z、W、R处于同一周期,R与Y处于同一族,Z、W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与Y、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元素Y、Z、W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其半径依次增大

解释或结论 氧化性:Cl2>Br2>I2 氯气与水生成了酸性物质 氯气与水生成了漂白性物质 +-还原性:Fe2>Cl (2012年上海卷)

B. 元素X不能与元素Y形成化合物X2Y2

C. 元素Y、R分别与元素X形成的化合物的热稳定性:XmY>XmR D. 元素W、R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强酸

(2009年江苏卷)

答案:C

说明:本题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为依托,考查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核外电子排

布、原子半径、金属性、非金属性、酸碱性、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等)变化规律以及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能力层面上考查考生判断、分析、推理及综合能力,体现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广阔性。

例17. 低温脱硝技术可用于处理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2NH3(g)+NO(g)+NO2(g)

2N2(g)+3H2O ?H<0

答案:D

说明:本题通过真实的微型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考查氯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给的实验装置和反应原理等信息,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对实验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倡导基于实验事实而不是知识记忆的问题解决方式。

例14. 对于0.1mol·L1 Na2SO3溶液,正确的是( ) A. 升高温度,溶液pH降低

--

B. c(Na+) = 2c(SO32) + c(HSO3) + c(H2SO3)

---

C. c(Na+) + c(H+) =2c(SO32) + 2c(HSO3) + c(OH)

D. 加入少量NaOH固体,c(SO32)与c(Na+) 均增大

(2011年广东理综卷)

答案:D

说明:本题以Na2SO3溶液为例,考查盐类水解概念及水解平衡移动的知识。能力层面上考查考生对电解质溶液中电荷守恒、物料守恒的灵活应用和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例15. 在pH?1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或分子是( )

A.Mg2+、Na+、ClO、NO3

B.Al3+、NH4、Br、C1

2?2?-

??-

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B. 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增加NH3的浓度,废气中氮氧化物的转化率减小 C. 单位时间内消耗NO和N2的物质的量比为1:2时,反应达到平衡 D. 其他条件不变,使用高效催化剂,废气中氮氧化物的转化率增大

(2010年安徽理综卷)

答案:C

说明:本题以低温脱脂硝技术处理废气中氮氧化物的实际反应为载体,考查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常数、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和平衡转化率等知识。能力层面上考查考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化学学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价值。

例18. 25℃、101kPa 下: ① 2Na(s) +

C.K+、Cr2O72、CH3CHO、SO4 D.Na+、K+、SiO3、C1

1O2(g) = Na2O(s) △H1 = -414 kJ/mol 2(2010年安徽理综卷)

答案:B

说明:本题在保持离子共存性题型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选项中融入有机分子,将有

机和无机融合,让分子和离子共存,使之更贴近实际溶液体系中微粒的存在形式。试题涉及碳、氮、硅、硫、氯、铝等多种常见元素形成的粒子的性质和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能力层面上考查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4

②2Na(s) + O2(g) = Na2O2(s) △H1 = -511 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和②产物的阴阳离子个数比不相等

B. ①和②生成等物质的量的产物,转移电子数不同

C. 常温下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随温度升高生成Na2O的速率逐渐加快 D. 25℃、101kPa 下:Na2O2(s)+2 Na(s)= 2Na2O(s) ?H=-317kJ/mol

(2011年北京理综卷)

答案:D

说明:本题以金属钠与氧气反应为背景,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离子化合物的组成、氧化还

原反应等知识,以及运用盖斯定理进行反应热的简单计算。能力层面上考查考生从试题所给的两个热化学方程式中迅速、准确提取信息,并与已有化学知识整合,从而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例19. 120 mL含有0.20 mol碳酸钠的溶液和200 mL盐酸,不管将前者滴加入后者,还是

将后者滴加入前者,都有气体产生,但最终生成的气体体积不同,则盐酸的浓度合理的是( ) A. 2.0mol/L B. 1.5 mol/L C. 0.18 mol/L D. 0.24mol/L

(2011年上海卷)

答案:B

说明:本题从盐酸与碳酸钠溶液滴加顺序不同的角度考查离子反应的定量关系,以物质的

量为中心的基本计算能力,以及运用离子反应的实质和定量关系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例20. 25℃时,在含有Pb2+、Sn2+的某溶液中,加入过量金属锡(Sn),发生反应:

例22. 下列关于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CO2、CH4、N2等均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 B. 使用清洁能源是防止酸雨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C. 节能减排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

D. 合理开发利用可燃冰(固态甲烷水合物)有助于缓解能源紧缺

(2011年福建理综卷)

答案:A

说明:本题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考生从化学视角观察、认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

题,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价值。本题涉及温室气体的判断、酸雨的形成及防止措施、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的关系、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能力层面上考查考生根据已积累的化学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题设问题有正确再现、辨认和做出判断的能力。

例23. 室温下向10mL pH=3的醋酸溶液中加水稀释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中导电粒子的数目减少 B. 溶液中

c(CH3COO?)不变

?c(CH3COOH)c(OH)Sn(s)?Pb2?(aq)Sn2?(aq)?Pb(s),体系中c(Pb2+)和c

(Sn2)变化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往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金属铅后,c(Pb2+)增大

B. 往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Sn(NO3)2固体后,c(Sn2)变小 C.升高温度,平衡体系中c(Pb2+)增大,说明该反应?H?0 D. 25℃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2

(2011年福建理综卷)

答案:D

说明:本题以Pb2+和Sn反应的化学平衡为载体,主要考查反应热、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

素和平衡常数表达式及计算等中学化学核心知识。能力层面上考查考生对题给图像的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着重考查考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例21. 下列与含氯化合物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HClO是弱酸,所以NaClO是弱电解质

B.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C.HCl溶液和NaCl溶液均通过离子导电,所以HCl和NaCl均是离子化合物

D.电解NaCl溶液得到22.4 L H2(标准状况),理论上需要转移NA个电子(NA表示阿伏加德

罗常数)

(2012年山东理综卷)

答案:B

说明:本题以中学常见的含氯化合物为载体,综合考查强弱电解质、离子化合物、胶体的

制备、电解原理以及物质的量的计算等相关知识。能力层面上考察考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分类思想在概念学习中的正确使用。

5

C. 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c(H+)亦增大

D. 再加入10mL pH=11的NaOH溶液,混合液的pH=7

(2011年山东理综卷)

答案:B

说明:本题以醋酸溶液的稀释为载体,考查强弱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弱电解持溶液在

+-

稀释过程中电离平衡的移动、溶液pH与c(H)或c(OH)的换算,要求考生判断弱电解质在稀释过程中溶液离子尝试和离子数目的变化 、对电离平衡常数和水的离子积有无影响;当一元弱酸溶液

+-

中c(H)和一元强碱溶液中c(OH)相等时,要求做出c(弱酸)远大于c(强碱)的判断。本题还要求考生能将电离平衡常数做适当处理:

c(CH3COO?)?c(H?)c(CH3COO?)?c(H?)?c(OH?) K电离 = ?c(CH3COOH)c(CH3COOH)?c(OH?)c(CH3COO?)?KW ? ?c(CH3COOH)?c(OH) 即:在温度不变时,K电离/KW仍是一个常数。

能力层面上考查考生将实际问题进行分解、综合,结合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运用必要的数学工具,处理和解决相关化学问题的能力。

例2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植物油常温下一般呈液态,难溶于水,有恒定的熔点、沸点 B.麦芽糖与蔗糖的水解产物均含葡萄糖,故二者均为还原型二糖 C.若两种二肽互为同分异构体,则二者的水解产物不一致

a.卤化氢的键长按H—F、H—C1、H—Br、H—I的顺序依次增大 b.HF、HCl、HBr、HI中键的极性依次减弱 c.卤素单质与氢气化合按

F2、Cl2、Br2、I2的顺序由难变易

(4) 卤素单质的键能大小如右图。由图推断:

①非金属性强的卤素,其单质分子的化学键 断裂(填“容易”或“不容易”或“不一定容易”)。 ②卤素单质键能大小与键长的关系

为: 。 答案:

(1) 1s22s22p63s23p5;σ键;非极性; (2) S、Cl、F ;三;IA; (3) a、b

(4) ①不一定容易 ②除F2外,键长增长,键能减小(合理即给分)

说明:本题主要涉及选修模块3“物质结构”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必修2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具体落实在电子排布式、共价键类型、原子半径大小比较、元素周期表、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物质的稳定性以及共价键强弱比较等知识点上。推理是本题的主要立意,要求考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题目给定的事实和条件,提取、归纳相关信息,对化学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准确地表达出来。

例36. 研究NO2、SO2、CO等大气污染气体的处理有重要意义。 (1)NO2可用水吸收,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利用反应6NO2+8NH3

7N2+12H2O也可以处理NO2。当转移1.2mol电子时,消耗

答案:

(1)3NO2+H2O=2HNO3+NO;6.72 (2)-41.8;b;2.67或8/3 (3)<;在1.3×104kPa下,

CO的转化率已较高,再增大压强CO的转化率提高不大,而 生产成本增加得不偿失

说明:本题主要涉及“化学1”、“化学2”和“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知识内容。试题以大

气污染气体的处理为情境,寓意化学不是制造问题,而是解决问题,体现了化学学科的价值。第(1)小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和气体摩尔体积的简单计算;第(2)小题,考查盖斯定律的应用、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以及平衡常数的计算;第(3)小题,要求考生在实际生产条件的选择中,既要考虑反应的特点、反应的速率和转化率,又要考虑生产设备和生产成本。本题着重考查考生观察图形、整合化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37. 在溶液中,反应A + 2B C分别在三种不同实验条件下进行,它们的起始浓度均为c(A)?0.100mol/L、c(B)?0.200mol/L及c(C)?0mol/L。反应物A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与①比较,②和③分别仅改变一种反应条件。所改变的条件和判断的理由是: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实验②平衡时B的转化率为_______;实验③平衡时C的浓度为__________; (3) 该反应的?H____0,其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该反应进行到4.0 min时的平均反应速率: 实验②:v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③:v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年全国理综卷I)

答案:

(1)②加催化剂;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平衡时A的浓度未变

11

的NO2在标准状况下是______L。 (2)已知:

2SO2(g)+ O2 (g)2SO3 (g) △H =-196.6kJ·mol1

2NO(g)+ O2 (g) 2NO2 (g) △H =-113.0kJ·mol1

则反应NO2(g)+ SO2 (g) SO3 (g) +NO(g)的△H =______kJ·mol1

一定条件下,将与体积比1∶2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能说明反映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SO3与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d.每消耗1molSO3的同时生成1molNO2 测得上述反应平衡时的NO2与SO2体积比为1:6,则平衡常数K=______。 (3)CO可用于合成甲醇,反应方程式为CO(g)+ 2H2 (g) CH3OH (g)。CO在不同温度

下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的关系如右图所示。该反应△H _____0(填“>”或“<”)。实际生产条件控制在250℃、1.3×104kPa左右,选择此压强的理由是________。

(2011年山东理综卷)

③温度升高;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平衡时A的浓度减小 (2)40%(或0.4);0.060 mol/L;

(3)>;温度升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4)?B?2?A 实验步骤及结论:

(2011年安徽理综卷)

答案:

(1)去除铁粉表面的氧化物等杂质 N2

(2) 4Fe +NO3- +10H+ == 4Fe2+ + NH4+ +3H2O 生成的Fe2+水解(或和溶液中的OH-反应) (3)温度 铁粉颗粒大小 (4)

实验步骤及结论: ①分别取等体积、等浓度的KNO3溶液于不同的试管中; ②调节溶液呈酸性且pH各不相同,并通入N2; ③分别向上述溶液中加入足量等质量的同种铁粉; ④用离子色谱仪测定相同反应时间时各溶液中NO3-的浓度; 若pH不同的KNO3溶液中,测出的NO3-的浓度不同,表明pH对脱氮速率有影响,否则无影响。 ?0.072?0.100??2?mol/L4.0minmol/L?0.014mol?L?1?min?1

?C??A??0.064?0.100?4.0min?0.009mol?L?1?min?1

说明:本题以图表为载体,考查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具体因素(如浓度、

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反应速率的计算、平衡转化率的计算、平衡浓度的计算、焓变等基本理

论知识。第(1)小题,考查考生运用已有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2)

小题,考查了转化率和化学平衡浓度的计算;第(3)、(4)小题,着重考查考生观察图像、整合化

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38. 地下水中硝酸盐造成的氮污染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文献报道某课题组模拟地下

水脱氮过程,利用Fe粉和KNO3溶液反应,探究脱氮原理及相关因素对脱氮速率的影响。

(1)实验前:①先用0.1 mol·L-1H2SO4洗涤Fe粉,其目的是 ,然后用蒸馏水洗涤至中

性;②将KNO3溶液的pH调至2.5;③为防止空气中的O2对脱氮的影响,应向KNO3溶液中通入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合理答案均可)

(写化学式)。

(2)下图表示足量Fe粉还原上述KNO3溶液过程中,测出的溶液中相关离子浓度、pH随时间说明:本题通过地下水的氮污染这一真实的问题情景,考查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氧化还的变化关系(部分副反应产物曲线略去)。请根据图中信息写出t1时刻前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原反应知识,以及运用相关知识对实验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第(3)、(4)小题具有一式 。t1时刻后,该反应仍在进行,溶液中NH4+的浓度在增大,定的开放性,考查考生的发散性思维,给考生个性化解答留有一定的空间,能让那些经历以实验为Fe2+的浓度却没有增大,可能的原因是 。 核心的科学探究的考生,解题时发挥自己的长处。最后一问验证假设一,考查思维的严密性和变量 控制方法的应用。

例39. 某同学在用稀硫酸与锌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发现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可加快氢气的 生成速率。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 ; (2)硫酸铜溶液可以加快氢气生成速率的原因是 ; (3)实验室中现有Na2SO4、MgSO4、Ag2SO4、K2SO4等4种溶液,可与上述实验中CuSO4 溶液起相似作用的是 ; (4)要加快上述实验中气体产生的速率,还可采取的措施有 (答两种); (3)该课题组对影响脱氮速率的因素提出了如下假设,请你完成假设二和假设三: (5)为了进一步研究硫酸铜的量对氢气生成速率的影响,该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系列实验。假设一:溶液的pH; 将表中所给的混合溶液分别加入到6个盛有过量Zn粒的反应瓶中,收集产生的气体,记录获得相假设二: ; 同体积的气体所需时间。 假设三: ; 实验 A B C D E F ?? 混合溶液 (4) 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上述假设一,写出实验步骤及结论。(已知:溶液中的NO3-浓度30 V1 V2 V3 V4 V5 4mol?L?1H2SO4/mL 可用离子色谱仪测定) 0 0.5 2.5 5 V6 20 饱和CuSO4溶液/mL H2O/mL V7 V8 V9 V10 10 0

12

①请完成此实验设计,其中:V 1= ,V 6= , V 9= ; ②反应一段时间后,实验A中的金属呈 色,实验E中的金属呈 色;

③该同学最后得出的结论为:当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生成氢气的速率会大大提高。但

当加入的CuSO4溶液超过一定量时,生成氢气的速率反而会下降。请分析氢气生成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

(2010年全国理综新课标卷)

答案:

(1)Zn +CuSO4===ZnSO4+Cu Zn +H2SO4===ZnSO4+H2↑

(2)CuSO4与Zn反应产生的Cu与Zn形成Cu/Zn微电池,加快了氢气产生的速率 (3)Ag2SO4

(4)升高反应温度、适当增加硫酸的浓度、增加锌粒的比表面积等 (5)①30;10;17.5 ②灰黑 暗红

③当加入一定量的CuSO4后,生成的单质Cu会沉积在Zn的表面,降低了Zn与溶液的接触面积

说明:本题以原电池原理、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为载体,考查考生的实验和科学探究能力。

+

第(2)、(3)小题要求考生能利用原电池原理分析影响锌与H反应速率的因素。第(5)小题,要

+

求考生能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分析,在保证温度、H浓度、锌的比表面积相同时,探究加入相

+

同浓度不同体积的硫酸铜溶液对锌与H反应产生H2速率的影响。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如果考生做过

++

锌与H反应的实验,会在考试中发挥其优势。(锌粒表面较光滑,通常呈银白色,与H反应后,锌粒表面变“粗糙”——附有许多细小颗粒而呈灰黑色)

例40. 为测试一铁片中铁元素的含量,某课外活动小组提出下面两种方案并进行了实验(以

下数据为多次平行实验测定结果的平均值):

方案一:将a g铁片完全溶解于过量稀硫酸中,测得生成氢气的体积为580mL(标准状况);

方案二:将

1

答案:

(1) 2、10、8 、5 、2 、1 、8

(2) 碱、KmnO4是强氧化剂,它会腐蚀乳胶管 (3)

1.451.40、 aaa-

g铁片完全溶解于过量稀硫酸中,将反应后得到的溶液用0.02000 mol·L10的KMnO4溶液滴定,达到终点时消耗了25.00 mL KMnO4溶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配平下面的化学方程式:

□KMnO4+□FeSO4+□H2SO4== □Fe2(SO4)3+□MnSO4+□K2SO4+□H2O (2)在滴定实验中不能选择 式滴定管,理由是 ; (3)根据方案一和方案二测定的结果计算,铁片中铁的质量分数依次为 和 ;(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以55.9计)

(4) 若排除实验仪器和操作的影响因素,试对上述两种方案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做出判断和分析。

①方案一 (填“准确”“不准确”“不一定准确”),理由是 ; ②方案二 (填“准确”“不准确”“不一定准确”),理由是 。

(2008年宁夏理综卷)

13

(4) ①不一定准确、如果铁片中存在与稀硫酸反应并能生成氢气的其他金属,会导致结果偏

高;铁片中存在与稀硫酸反应而溶解、但不产生氢气的铁的氧化物,会导致结果偏低;如果上述情况均不存在,则结果准确

②不一定准确、如果铁片中存在与稀硫酸反应而溶解的其他金属,生成的金属离子在酸性

溶液中能被高锰酸钾氧化,会导致结果偏高;如果铁片中存在与稀硫酸反应而溶解的铁的氧化物,生成的Fe3+离子在酸性溶液中不能被高锰酸钾氧化,会导致结果偏低;如果上述情况均不存在,则结果准确

注: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若考生回答“准确”或“不准确”且理由合理,可酌性给分。

例如:

方案一准确,因为铁片中不存在能与稀硫酸反应并能生成氢气的其他金属,也不存在铁的氧化物。

方案一不准确,如果铁片中存在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其他金属,会导致结果偏高;如

果存在与稀硫酸反应而溶解、但不产生氢气的铁的氧化物,会导致结果偏低。

方案二准确,铁片溶于稀硫酸后,除Fe2+外,其他可能存在的金属离子在酸性溶液中均不

能被高锰酸钾氧化,也不存在氧化铁。

方案二不准确,如果铁片中存在与稀硫酸反应而溶解的其他金属,生成的金属离子在酸性

溶液中能被高锰酸钾氧化,会导致结果偏高;如果存在与稀硫酸反应而溶解的铁的氧化物,千百万的Fe3+离子在酸性溶液中不能被高锰酸钾氧化,会导致结果偏低。

说明:该题以学生课外实验为情境,将氧化还原反应、实验仪器的使用、简单化学计算和

科学探究等内容融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分析、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第(1)小题考查考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掌握程度;第(2)小题考查考生对碱式滴定管、高锰酸钾氧化性等的了解程度;第(3)小题考查考生在抽象条件下运用物质的量和质量分数进行化学计算的能力;第(4)小题要求考生结合稀硫酸、高锰酸钾的性质,对两种实验可能造成的误差进行评价,在考查考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误差、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的同时,着重考查其发散性思维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m0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