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工程:“铜川模式”的创新

更新时间:2024-04-12 23: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号工程:“铜川模式”的创新

2012年10月31日 10:14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耿翔 康传义 王毅

10月17日,省委书记赵乐际在铜川市考察最大的保障房工程项目——锦绣新城的建设情况。陕西日报记者宋红梅摄

10月22日,全省保障性住房现场会暨第三季度工作点评会在铜川新区召开,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自我省大规模开建保障房以来,首次在一个地市召开的保障房现场会,江泽林副省长与十二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齐聚铜川,分析研究第三季度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安排部署第四季度工作任务。

提到这次现场会,铜川市住建局局长惠满盈现在依然止不住兴奋:“我省保障房现场会第一次在地市召开就选在铜川,这充分说明铜川的保障房工作确实走在了全省前列,但同时感到压力很大。”铜川的保障房建设究竟如何,一组数据的对比很能说明问题:2011年,铜川市经济总量占比不足全省1.5%。同样是这一年,省政府下达铜川新开工各类保障房任务3.1万套,铜川当年实际开工各类保障房3.3万套,占到全省保障房做任务总量的7%。这也就意味着,铜川市用不到全省1.5%的财力,承担了全省7%的保障房建设任务。1月10日,全省保障性住房工作表彰大会召开,铜川市被评为2011年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一等奖。

比数量更让人敬佩的是保障房建设理念的创新与突破。“铜川市建设的安居工程锦绣新城已形成了规模,确确实实成了一座新城。铜川市把保障房建设和城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个思路和办法非常好。”在观摩了铜川市锦绣新城保障房小区项目后,江泽林副省长高度评价。在保障房建设的实践探索中,铜川市把保障房建设与城市经营相结合,通过六大创新,实现了保障房建设与城市经营的“双赢”。

创新一与城市人口疏密相结合:推进城镇人口合理流动

铜川市的城市布局呈“哑铃式”特点,即北市区和南市区,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市区。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北市区市政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铜川新区常住人口相对较少。

在推进保障房建设过程中,铜川市结合北市区滑塌区、沉陷区整体搬迁工程需要,超前规划,在南市区建设了朝阳、阳光、铁诺、华阳、裕园等一大批保障性住宅小区,大批保障房小区的建成入住,将北市区人口有计划向新区转移,降低北市区人口和建筑密度,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减轻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压力,使城市人口分布和城市资源、空间布局趋于一致。未来两至三年内,随着一大批保障房建设项目的竣工入住,届时,北市区和南市区城镇人口基本达到平衡。

10月24日,数百名工人在锦绣新城绣园铜煤1#、2#已经封顶的几幢高层紧张忙碌着排线、安装水管。“锦绣新城水仙居组团4幢高层保障性住房目前已经全部封顶,已经进入到室内管道安装阶段,明年4月底之前就能全部完工。”铜煤集团第五项目部工长曹百姓说。

创新二与棚户区改造相结合:从根本上改善城市面貌

铜川是一个因煤而兴的城市,在计划经济时代,曾模范地执行“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思想,居民住房建设严重滞后,栖身于棚户茅舍者比比皆是。尤其是随着采空区沉陷、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的不断发生,很多地方成了危房。据统计,在进行棚户区改造之前,铜川市有3.5万户,12万人居住在滑坡、沉陷的沟壑、坡塬、采空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危系其中,险情横生。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铜川市从2003年起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棚户区改造工程和滑塌区、沉陷区整体搬迁工程,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将棚户区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机结合。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铜川北市区主要的八大棚户区基本完成了改造任务,累计投入改造资金20多亿元,拆除危旧住房近百万平方米,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00多万平方米,近10万困难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其中,铜川北市区保障性住房大多在棚户区改造中配建,已建成欧景台、利群新城、兴业小区、荔枝苑小区、梅苑小区、振兴小区、兴华小区、金华小区、新华小区等一大批设施完善、环境优雅的住宅小区。铜川南市区则按照“先建设、后搬迁”的原则,建设了丰园、绣园、裕园、锦园等保障房小区,建成后将居住在北市区棚户区危险地段居民整体搬迁。

创新三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提高群众居住水平

“一定要让居住保障房内的群众享受一流的市政基础设施服务。”铜川市委书记冯新柱这样承诺。

针对保障房小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铜川市要求每一处保障性住房小区在规划时,都必须考虑配建相应的道路、供电、供水、供气、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满足了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今年已经74岁的王静芝,2010年从铜川北市区南公房搬进了裕园小区,谈到现在的生活,老人脸上写满了幸福:“搬进裕园之前,我们住在矿上给提供的工房内,说是房子,实际上是石窑洞。11平方米的房子内,一家三代人一住就是几十年,房子小是一个问题,关键是那里是煤炭采空区,地面从上世纪70年代后就开始塌陷,房子早就成了危房,一到冬天吃水就成了问题,只能到一里多远的地方担水,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二个儿子还都在那结了婚。现在好了,我与小儿子一家4口人,住进了70多平方米的二居室,不仅住房宽敞了,生活上也方便了,出门就有菜市场,小区内还有幼儿园、小学,再也不用为吃水担心了。”

创新四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拉大了城市骨架

结合保障房建设,铜川市确立了:“改造提升北市区、开发建设南市区”的总体城市建设思路,努力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城市骨架的拉大相结合,让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在改造提升北市区建设中,铜川市在印台区新规划了顺金工业园区,在王益区规划建设王家河工业园区。在南市区规划建设坡头工业园区,在耀州区规划建设了董家河工业园区。围绕这些工业园区,铜川市配套建设了一定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和相应的市政基础设施,在拉大城市骨架的同时,方便困难群众就业、就医、就学。

结合保障房建设,铜川大胆地将南市区的城市建设规划延伸到坡头工业园区及耀州城区,新区也由启动7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5.7平方公里。通过在黄堡镇区和董家河镇区(一廊)重点建设廉租房、公租房和限价房,集聚了人口,促进了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仅黄堡镇就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600套,初步形成了全市“两区一廊”的城市骨架网,城市规划区面积由55平方公里扩大到110平方公里。

为进一步加快新区的城镇化进程,铜川将位于新区北部正在建设的锦绣园、铜煤1#、2#、梅乐园、祥和园及已建成入住的裕丰园等保障房小区统一整合为新区锦绣新城保障房项目,在两至三年内,将建成保障性住房350万平方米、4.5万套,聚集15万住房困难群众入住新区,届时,一个人口20万的新城将在铜川南市区崛起。

创新五与城中村改造相结合:促进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

铜川市共有20个镇、8个乡、13个街道办事处,543个行政村,其中位于城市规划区内的行政村就有58个,涉及人口8万多人。在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中,铜川市通过引导和鼓励实施单位建设限价商品房和公租房,解决村民的居住问题,每年对各区县下达具体改造任务,加强监督、年终考核,有力地推进了改造进程。

在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中,积极包装项目,争取中省专项补助资金,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安置,为村民统一缴纳社保基金,解决好就业安置问题,将规划区村民转变为城市居民,让他们参与新区建设和发展,落户城市。

目前,铜川南市区城市人口已由建设之初的不足3万人发展到近10万人。今年,铜川市还将出台实施《铜川市城中村改造实施方案》,城中村改造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值得期待。

创新六与规范物业管理相结合:创造文明和谐居住环境

物业服务水平是城市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避免低收入群众集中居住后产生新的社会问题,铜川对保障房住宅小区全部实行规范化、社会化物业管理,要求专业的物业服务企业提前介入,为住户提供质价相符的专业化服务。同时加大投入,除完善小区道路、绿化、供暖等基础设施外,还配备健身器材、巡逻车、洒水车、监控摄像等,并积极引导居民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为低收入困难群众提供安全文明的居住环境。

“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城镇面貌的改善,从根本上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提升了城市品位。”说到保障房建设的意义,铜川市市长王莉霞这样说。

73岁的周金海是铜川李家塔煤矿的退休工人,2007年10月搬进了裕丰园小区,在客厅的显著位置,悬挂着王兆国到家里看望他们的合影。2008年国庆节,在搬进新居一年后,周金海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入住新居忆当年》的诗歌:矿区奋战四十年,煤炭挖空地塌陷。山体滑坡管道坏,生活用水成困难。楼体裂缝伸进手,最怕赶到阴雨天。楼顶漏雨水如柱,接水桶盆都摆满。居住环境已破坏,党政齐手抓安全。建有扶贫廉价房,速救大家急和难。协助危房速搬迁,入住如今新家园,心潮澎湃难平静,当年矿工笑开颜。

统计显示,铜川市目前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到32平方米,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仅2003年实施棚户区改造以来,建成的261万平方米保障房使全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提高了5.3平方米,在建的保障性住房达5.7万套,今年年底就将竣工2.1万套。随着大批保障房建成入住,越来越多的住房困难群体将实现安居梦想,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必然是一个居民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经济发展更加快速的新铜川。

本报记者耿翔康传义铜川日报记者王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m0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