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节知识点整理

更新时间:2023-11-27 02: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梳理(仅供参考,以教材为蓝本)

第一单元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通过细胞膜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2)体液的组成: 细胞内液 血浆

体液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内环境)

淋巴

(3)内环境:

①概念:相对于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练习:写出下列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组织细胞:组织液 (2)血细胞:血浆

(3)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4)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②主要组成之间的关系:(如上图)

2、稳态

(1)概念: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调节机制

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第二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人体的神经调节 1、神经系统 (1)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大脑、小脑和脑干)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

1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从脑和脊髓发出的遍布全身的神经。 (2)基本单位——神经元

①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轴突和树突称为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称为神经末梢。)

②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③种类: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 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的调节人体某些 生理活动的结构。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

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的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原因:K+外流)→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原因:Na+内流)→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3)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传递结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传递过程: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一种化学物

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神经递质被酶分解)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产生动作电位或不产生动作电位)。

2

(3)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传递方向:单向。

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轴突→细胞体或树突,不能反向)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

枢纽

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各级中枢的联系

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7、人脑的高级功能

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运动中枢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 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学习: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记忆: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2、激素:由内分泌腺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3、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激素分泌部位 下丘脑

激素名称 抗利尿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化学性质 作用部位 肾小管、集合管 垂体 3

主要作用 调节水平衡 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全身 生长激素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 蛋白质 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 幼年缺乏,患侏儒症 幼年过多,巨人症 成年过多,肢端肥大症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促进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氧化分解;促进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过多:患甲亢。 (婴儿时缺乏会患呆小症) 缺碘:患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促进肝糖元分解而升高血糖、促进代谢,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兴奋剂 全身 肝脏 全身 全身 降低血糖浓度(促进去路,抑制来源) 升高血糖浓度(促进来源,抑制去路)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子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 甲状腺 性腺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含I) 氨基酸衍生物 全身 胸腺 肾上腺 胰岛 B细胞 A细胞 卵巢 睾丸 胸腺激素 肾上腺素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雌激素 雄激素 蛋白质 多肽 固醇 固醇 免疫器官 激素调节实例1: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含义:指血浆中的葡萄糖

2、平衡的原因: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保持动态平衡。 3、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4、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

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作用:降低血糖浓度。

作用机理:①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②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

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 作用:升高血糖浓度。

4

作用机理:主要是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5、血糖平衡调节的主要过程:

6、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 7、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 8、糖尿病

血糖不平衡:过高—糖尿病。(过低—低血糖病)

(1)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或功能衰竭,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 (2)症状: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①多尿:糖尿病人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在排出糖时,要带走大量的水,因而尿量增加,形成多尿。 ②多饮:多尿造成体内缺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于是口渴、多饮。

③多食: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分解释放能量的作用,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不足,患者总感觉到饥饿而导致多食。

④体重减少:由于糖氧化供能发生障碍,使得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加强,导致机体逐渐消瘦。 (3)治疗:

①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不吃或少吃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多吃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 ②轻型患者可通过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治疗;重症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 ③基因治疗将成为根治糖尿病的措施。 (4)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实例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1调节过程(如右图)

2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

3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

4、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1)微量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特别提示】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lq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