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微生物学习题

更新时间:2024-06-12 11: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绪论

一、填空题

1、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从显微镜开始的,其发展经历的三个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__。 2、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是_______。 二、判断是非

1、巴斯德是一位著名的微生物学家,他第一个在显微镜下看到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2、因为显微镜稀少,列文虎克逝世后微生物学未能迅速发展。 ( ) 3、病原菌学说最初是由科学家柯赫提出来的。 ( ) 三、名词解释

1、微生物: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2、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

应用的一门学科。 四、选择题

1、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以哪两位为代表的科学家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

A、巴斯德、列文虎克 B、柯赫、列文虎克 C、巴斯德、柯赫 D、巴斯德、弗莱明 2、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是 。

A、列文虎克 B、柯赫 C、巴斯德 D、斯坦利

3、菌种的分离、培养、接种、染色等研究微生物的技术的发明者是 。

A、巴斯德 B、柯赫 C、吕文虎克 D、别依林克 4、自然发生说的理论认为 。

A、微生物来自无生命的物质 B、大动物中发现有系统发育 C、人类是从类人猿进化的 D、病毒是从细菌退化的。 5、巴斯德采用曲颈瓶试验来 。

A、驳斥自然发生说 B、证明微生物致病

C、认识到微生物的化学结构 D、提出细菌和原生动物分类系统。 五、问答题

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那些种类? 2、微生物的一般特性是什么?

3、微生物学发展的各个时期有哪些主要成就?

第一章 细菌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名词解释

l、细菌 2、中介体 3、质粒 4、异染颗粒 5、荚膜 6、鞭毛 7、芽胞 8、L型细菌 二、填空题

1.细菌个体微小,通常以——作为测量单位。 2.细菌的基本形态可分为——、——和——三种。 3.菌体有一个弯曲的叫——、有多个弯曲叫——。

4.细菌的基本结构从外向内分别为——、——、——、和——。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和——。

5.细菌细胞壁共有的成分是——,G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G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和——多层结构组成,其——是G—菌的内毒素的毒性基团。

6.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有——、——、——、——和——。 7.细菌的遗传物质有——和——。

8.细胞质含有——、——和——等有形成分。

9.mRNA与核糖体结合成多聚核糖体时,就成为——合成场所。 10.异染颗粒可用来进行——。

11.革兰氏染色的意义有——、——和——。

12.荚膜是构成——的重要因素,鞭毛是细菌的——器官。

13.菌毛有——和——两种,与致病有关的是——,可传递遗传物质的菌毛是———。 14.临床上常以杀灭——作为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 15.细胞壁的功能有——、——、——和——。

16.G+菌肽聚糖的结构由——、——和——组成三维网状结构。 17.革兰染色的步骤分——、——、——、—— 四步。 18.革兰染色阳性菌呈—— 色,阴性菌呈 ——色。

19.细菌蛋白质合成场所位于胞浆内的——,某些细菌胞浆内的——可用于鉴别细菌。 20.细菌荚膜最重要的功能为——,此外还有——、——、——等作用。 三、最佳选择题

1.细菌个体微小,通常以什么为测量单位( ) A.μm B.nm C.cm D.pm E.mm 2.下列哪项不是细菌的基本结构(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芽胞 E.核质 3.G+菌细胞壁内特有的成分是( )

A.肽聚糖 B.磷壁酸 C.脂蛋白 D.外膜 E.脂多糖 4.内毒素的毒性基团是( )

A.类脂A B.核心多糖 C.特异性多糖 D.磷壁酸 E.粘肽 5.维持细菌故有外形的是(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浆 D.核质 E.芽胞 6.溶菌酶的杀菌机制是( )

A.竞争肽聚糖合成所需的转肽酶 B.与核糖体的小亚基结合 C.裂解肽聚糖的β1.4糖苷键 D.竞争性抑制叶酸的合成代谢 E.破坏细胞膜

7.青霉素和头孢霉素杀菌的机制是( )

A.破坏磷壁酸 B.裂解肽聚糖骨架 C.损伤细胞膜

D.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 E.抑制短肽侧链与五肽交连桥的联接 8.对细菌细胞核描述错误的是( )

A.由裸露的双股DNA堆积而成 B.无核膜

C.是细菌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D.无核仁 E.具有完整的核结构 9.抵御吞噬细胞吞噬的细菌结构是( )

A.细胞壁 B.荚膜 C.芽胞 D.鞭毛 E.菌毛 10.与细菌粘附有关的细菌结构是( )

A.细胞壁 B.荚膜 C.芽胞 D.鞭毛 E.菌毛 11.对细胞壁的功能描述错误的是( )

A.维持细菌故有形态 B.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C.具有抗吞噬作用 D.有抗原性 E.与细胞膜一起维持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12.细菌的特殊结构不包括( )

A.荚膜 B.芽胞 C.鞭毛 D.菌毛 E.核质 13.缺乏哪一种结构,细菌仍可生长繁殖(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核质 E.核糖体 14.对鞭毛叙述正确的是( )

A.化学成分为蛋白质 B.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C.某些鞭毛与细菌致病有关 D.根据鞭毛的位置、多少,可进行细菌鉴别 E.以上均是 15.对细菌芽胞描述错误的是( )

A.均为G+菌产生 B.芽胞是细菌的休眠状态 C.不能保存细菌的全部生命物质 D.对外界抵抗力强 E.一个芽胞发芽只生成一个菌体

16.G—菌对青霉素、溶菌酶不敏感是因为( )

A.细胞壁含粘肽少,其外侧有外膜覆盖 B.细胞壁含有类脂A C.细胞壁缺乏磷壁酸 D.细胞壁含脂多糖 E.以上均可 17.对荚膜叙述正确的是( )

A.菌体分泌到体外的一层粘液状物质 B.化学成分是多糖或多肽 C.可抗吞噬 D.具有抗原性,可用于鉴别细菌 E.以上均是 18.对菌毛叙述错误的是( )

A.菌毛比鞭毛细短而直 B.有普通菌毛与性菌毛两种 C.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D.普通菌毛与细菌粘附有关 E.细菌的耐药性可通过性菌毛传递

19.细菌芽胞与高度耐热性有关的特有化学组分是( ) A.核酸 B.肽聚糖 C.磷脂 D.多糖 E.吡啶二羧酸 20.关于脂多糖错误的是( )

A.类脂A是内毒素毒性基团 B.核心多糖具有属和组的特异性 C.特异多糖构成重要菌体抗原 D.特异多糖决定细菌种和型的特异性 E.类脂A有种属特异性

21.革兰氏染色法在临床上可用于( )

A.解释发病机理 B.鉴别细菌菌型 C选择用药 D.确定诊断 E.以上都不是 22.革兰氏染色使用染液的顺序是( )

A.稀释复红一碘液一乙醇一结晶紫 B.结晶紫一乙醇一碘液一稀释复红 C.结晶紫一碘液一乙醇一稀释复红 D.稀释复红一乙醇一结晶紫一碘液 E.稀释复红一结晶紫一碘液-乙醇 四、问答题

1.简述肽聚糖的主要结构及青霉素、溶菌酶对其抑制的作用机制。 2.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主要区别有那些? 3.简述细菌的基本结构。 4.简述细菌的特殊结构及意义。

5.简述革兰染色的主要步骤、结果及实际意义。 6.细菌芽胞的强抵抗力与那些因素有关?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与核质的单细胞微生物。细菌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完整的细胞器。 2.中介体:是指某些细菌的细胞膜反复折叠并内陷于细胞质内,形成的囊状小体,一个细胞内可有一个或数个。中介体类似于线粒体,参与细菌的呼吸、生物合成及细菌的分裂。

3.质粒:是细菌体内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是一种双股闭合环状DNA。

4.异染颗粒:是细菌胞质颗粒中的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具有嗜碱性,所以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深,光镜下明显不同于菌体的其他部位,可用于细菌的鉴定。

5.荚膜:某些细菌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的一层粘液性多聚物,其成分为多糖或多肽。

6.鞭毛:是指菌体上附着的由细胞膜伸出的细长弯曲的丝状物,所有弧菌、螺菌、约半数的杆菌和少数的球菌附有鞭毛。 7.芽胞: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菌体内的细胞质脱水浓缩,形成由多层膜包裹着的、通透性低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8.L型细菌:是指细胞壁受损或其合成受到抑制,仍可存活的细胞壁缺陷细菌。 二、填空题

1.微米(μm) 2.球菌,杆菌,螺菌 3.弧菌,螺菌 4.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荚膜,鞭毛,芽胞,菌毛 5.肽聚糖,磷壁酸,脂蛋白,外膜,脂多糖,脂多糖中的类脂A 6.物质转运交换,分泌胞外酶,呼吸作用,生物合成,形成中介体 7.染色体,质粒 8.核糖体,质粒,胞质颗粒 9.蛋白质 10.细菌鉴别 11.鉴别细菌,指导选择药物,了解细菌的致病性 12.细菌致病性,运动 13.普通菌毛,性菌毛,普通菌毛,性菌毛 14.芽胞 15.维持细菌外形,支持保护细菌,物质交换,具有抗

原性 16.聚糖骨架,短肽侧链,五肽交联桥 17.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酒精脱色,稀释复红复染 18.紫色,红色 19.核糖体上,异染颗粒 20.抗原性,抗吞噬,抗补体,使细菌具有毒力 三、选择题

1. A 2.D 3.B 4.A 5.A 6.C 7.E 8.E 9.B 10.E 11.C 12.E 13.A 14.E 15.C 16.A 17.E 18.C 19.E 20.E 21.C 22.C 四、问答题

1.肽聚糖的结构和青霉素与溶菌酶的作用机制:肽聚糖又称粘肽,是原核生物细胞的特有成分,由三部分组成: (1)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交替排列,籍β一1,4糖苷键连接组成;

(2)四肽侧链连接于聚糖骨架上的N—乙酰胞壁酸分子上;(3)四肽侧链之间由肽链(如五肽交链桥)或肽键交连构成交连桥,由此构成完整的肽聚糖分子结构。青霉素可抑制交连桥的连接,溶菌酶能水解聚糖骨架中的β—l,4糖苷键,均能破坏胞内的抗高渗屏障,导致菌体膨胀、崩解。

2.G+菌与G—细胞壁的主要区别如下表:

表10一1 G菌与G细胞壁的主要区别

细胞壁结构 G+菌 G—菌 肽聚糖组成、含量 聚糖、侧连、交联桥 聚糖、侧链含量少 交连方式 肽桥交连 肽键交连 结构类型 三 二维片层 肽聚糖层数 可达50层 仅1—2层 机械强度 高 差 磷壁酸 特有 无 脂蛋白、脂多糖、外膜 无 有 胞质周围间隙 无 有

3.细菌的基本结构:是指所有细菌都有的结构,从外向内分别是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1)细胞壁:是紧贴膜外的一层坚韧富有弹性的结构,具有维持细菌故有形态、保护细菌、与细胞膜共同完成细菌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决定细菌的免疫原性等功能。G+菌细胞壁由粘肽和穿插于其内的磷壁酸组成,G—菌由内向外依次为粘肽、脂蛋白、外膜、脂多糖等多种成分组成。

(2)细胞膜:有物质交换、分泌胞外酶、生物合成、呼吸、形成中介体等作用。

(3)细胞质:为原生质,无色透明胶状物。其内含有质粒、核糖体和胞浆颗粒等有形成分。

(4)核质:由双股DNA链高度盘绕形成,是细菌生命活动必需的遗传物质。细菌仅有核质,无核膜和核仁,不存在核的形态。 4.细菌的特殊结构及意义?

⑴荚膜:是某些细菌分泌到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主要成分是多糖或多肽。它具有抗吞噬、抗溶菌酶、抗补体等作用,是细菌毒力的因素之一,同时它具有抗原性,可用于细菌的鉴定分型。

⑵鞭毛:是某些细菌从胞质内伸出到胞外的细长而弯曲的蛋白丝状物。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某些细菌的鞭毛与其致病性有关。有鞭毛的细菌又可分为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和周毛菌。

⑶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比鞭毛更细、短而直的蛋白丝状物。它又分普通菌毛和性菌毛,前者数量多,可达数百根,与细菌的粘附性、致病性有关;后者比前者数量少(1—4根)、稍长而粗,为中空管状物,可传递细菌遗传物质。

⑷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胞浆脱水、浓缩,在体内形成一个折光性强、通透性低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它是细菌的休眠状态。它的结构复杂,对热、干燥、化学消毒剂和辐射等有很强的抵抗力。临床以消灭芽胞为灭菌的标准。芽胞的形状、大小、位置可用于细菌的鉴别。芽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形成一个新菌体(繁殖体)。

5.革兰氏染色、主要步骤、结果及实际意义如下:

(1)革兰氏染色的基本步骤是:①涂片制备:涂片、干燥、固定;②染色:a.初染:结晶紫初染1分钟;b.媒染:卢戈碘液媒染1分钟;c.脱色:95%酒精脱色半分钟;d.复染:稀释石炭酸复红复染半分钟。该过程可简述为紫、碘、酒、红,一一半半。

(2)染色结果是:G+菌呈紫色,G—菌呈红色。

(3)革兰染色的意义:有助于鉴定细菌、指导用药、研究和了解细菌的染色性、致病性等。 6.与芽胞抵抗力强的有关因素如下:

(1)芽胞内由多层致密膜状结构构成,化学药物和紫外线不易渗入。 (2)芽胞含水少,蛋白质受热后不易变性。

(3)芽胞形成时能合成一些具有抗热性的酶类。

(4)芽胞核心和皮质中含独有的吡啶二羧酸,与耐热性密切相关;芽胞发芽时,该物质从芽胞内渗出,耐热性随之丧失。

第二节

一、名词解释

1.热原质 2.细菌素 3.菌落 4.培养基 5.专性厌氧菌 6.纯培养 7.外毒素 二、填空题

1.G+菌的等电点为PH——,G—菌的等电点为PH—— 。

2.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有——、——、——、——、——。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必需的自身不能合成的物质是——。

3.按细菌对氧气环境的需求可分为——、——、——和——。

4.细菌以——方式进行无性繁殖,一般细菌繁殖一代只需——min,结核杆菌繁殖一代需——小时。 5.细菌生长繁殖的曲线可分为——、——、——、——。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最好选用—— 。 6.根据性质和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五种。 7.根据物理形状,可将培养基分为——、——、——三大类。 8.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菌呈——、——、——生长现象。

9.细菌的营养类型有—— 和—— 两类,病原微生物多属于——菌中的——菌。 10.细菌摄人营养物质的方式有——、—— 和——。 11.细菌合成的色素分为——、——两种。 12.抗生素用于——和——的治疗。

13.细菌素的产生受——控制,其控制机理主要是——,具有——和——的特异性,临床上主要用于——。

14.细菌的核酸包括——和——两种;DNA碱基配对中的——和——在四种碱基的总量中所占百分比,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不大,故——的测定可作为细菌分类的主要依据。 三、最佳选择题

1.下列那种代谢产物与细菌的致病性无关( )

A.内毒素 B.硫化氢 C.热原质 D.透明质酸酶 E.外毒素 2.下列那些代谢产物可用于细菌的鉴别( )

A.热原质 B.毒素 C.维生素 D.抗生素 E.吲哚 3.下列哪项不是细菌的合成性代谢产物( )

A.硫化氢 B.色素 C.细菌素 D.维生素 E.热原质 4.对人类致病的细菌大多数是( )

A.自养菌 B.专性厌氧菌 C.异养菌 D.专性需氧菌 E.微需氧菌 5.细菌繁殖的方式一般为( )

A.有性二分裂 B.无性二分裂 C.复制方式 D.菌丝分枝 E.菌丝断裂 6.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可能原因是( )

A.氧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合成 B.缺乏细胞色素,使细菌不能合成色素 C.缺乏细胞色素氧化酶、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 D.氧能阻碍细菌细胞壁与细胞膜的半渗透作用 E.有氧环境中专性厌氧菌糖酵解不完全 7.下列哪项不是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 )

A.营养物质 B.酸碱度 C.温度 D.气体 E.以上都不是 8.研究细菌性状的最好时期为( )

A.迟缓期 B.稳定期 C.衰退期 D.对数增殖期 E.A+C 9.人工培养细菌可用于( )

A.细菌性疾病的诊断 B.细菌性疾病的治疗 C.细菌的制备 D.基因工程 E.都对 10.下列错误的是( )

A.液体培养基主要用于增菌 B.平板培养基主要用于分离培养

细菌的生理

C.斜面培养基主要用于纯培养 D.半固体培养基主要用于观察动力 E.以上都不对

11.关于热原质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大多由G一菌产生 B.是G一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和G+菌的多糖 C.注人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D.可被高压蒸气灭菌破坏 E.吸附剂和特殊石棉滤板可除去液体中大部分热原质 12.不属于细菌代谢产物的是( )

A.色素 B.毒素 C.热原质 D.抗毒素 E.维生素 13.不符合菌落的描述是( )

A.一个菌落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成 B.是一个细菌细胞

C.一个菌落包含成千上万个细菌 D.肉眼可见 E.可分为S、R菌落 14.具有抗原性、毒性、特异性强等特点的物质为( )

A.内毒素 B.外毒素 C.热原质 D.侵袭性酶 E.以上都对 四、问答题

1.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2.简述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 3.简述细菌的培养方法及其条件。 4.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有那些? 5.人工培养细菌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热原质:即菌体中的脂多糖,大多由G菌产生。热原质注人人体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应,故名热原质。热原质耐高温,高压灭菌不能破坏。除去热原质的最好办法是蒸馏。

2.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种抗生素类物质,可抑制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细菌的生长,故名细菌素。其抗菌谱较窄,其产生受质粒控制。

3.菌落:单个细菌经分离培养(约18—24h)后,在平皿上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多个菌落连在一起称菌台。

4.培养基:人工配制的供给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营养的基质称为培养基。培养基本身必须澄清无菌,并有一定的酸碱度。 5.专性厌氧菌:由于缺乏呼吸酶系统,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存,故称其为专性厌氧菌。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中99.9%为专性厌氧菌。

6.纯培养:多用于菌种的传代和细菌的扩增。取一个菌落接种于适当的培养基如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可获得大量的纯种细菌。 7.外毒素:一些细菌(大多为G+菌,少数为G—菌)在生活过程中产生并释放到体外的毒性蛋白质。 二、填空题

1.2—3,4—5 2.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生长因子 3.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 4.二分裂,20—30,18—20 5.迟缓期,对数增殖期,稳定期,衰退期,对数增殖期 6.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7.液体,固体,半固体 8.均匀浑浊,沉淀,菌膜 9.自养菌,异养菌,异养菌,寄生菌 10.被动吸收,主动吸收,基团转位 11.水溶性,脂溶性 12.感染性疾病,肿瘤 13.质粒,抑制菌体蛋白质合成,种,型,细菌的分型 14.DNA,RNA,鸟嘌呤(G),胞嘧啶(C),(G+C)mol% 三、最佳选择题

1.B 2.E 3.A 4.C 5.B 6.C 7.E 8.D 9.E 10.E 11.D 12.D 13.B 14.B 四、问答题

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⑴充足的营养物质,包括生长因子、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类。 ⑵适宜的酸碱度,大多数致病菌所需的最适PH为7.2一7.6。 ⑶适宜的温度,大多数致病菌的最适温度为37℃。

⑷必要的气体环境:细菌的生长繁殖所需的环境气体主要是O2和CO2。根据对O2的需要情况,可将细菌分为:(1)专性需氧菌一在有氧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2)微需氧菌一在较低的氧气分压下才能生长繁殖。(3)专性厌氧菌一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4)兼性厌氧菌一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

2.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有:细菌在合成菌体成分的同时,还能合成许多在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产物。

(1)热原质:细菌菌体中的脂多糖,注人人体或动物体内后,可引起发热反应,故称其为热原质;脂多糖大多由G—菌产生。热原质耐高温,可通过一般滤菌器,没有挥发性,因此除去热原质的最好方法是蒸馏。制备生物斜品和注射用水必须用无热原质的水。

(2)内毒素与酶:细菌可产生与致病性密切相关的内、外毒素及侵袭性酶。

①内毒素即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毒性成分为类脂A,在菌体死亡崩解后才释放出来。②外毒素是由G+菌及少数G—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释放出的蛋白质,具有抗原性强、毒性强、作用特异性强的突出特点。③某些细菌可产生侵袭性酶。侵袭性酶可损伤机体组织,促使细菌的侵袭、扩散,是细菌的重要致病因素,如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

(3)色素:有些细菌能产生色素,对细菌的鉴别有一定意义。细菌色素有两类: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

(4)抗生素:有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它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称抗生素。抗生素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细菌仅产生少数几种抗生素。

(5)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的仅作用与有近缘关系的细菌的抗生素类物质,称细菌素。细菌素的产生受质粒控制,抗菌谱较窄。 3.细菌的培养方法及条件:

(1)细菌培养:可分为分离培养和纯培养两种方法。细菌的分离培养,多用于从临床标本(混杂细菌)中分离某种特定的细菌(致病菌)。一般利用固体培养基(如选择培养基)通过划线法接种,使标本中的细菌分散为单个生长,形成菌落而获得纯种细菌。纯培养多用于菌种传代和扩增。取一个菌落,接种于适当的液体培养基或固体斜面培养基,培养后可获得大量纯种细菌。

(2)培养条件: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提供必需的气体环境;一般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在空气中培养即可;专性厌氧菌则必须在严格无氧条件下培养。温度一般为37℃。培养时间一般为18—24h,应根据菌种及培养目的酌情处理。为获得大量细菌或其代谢产物,可采用连续培养法,在培养过程中不断通人适当气体、更换培养液并校正PH值,可维持细菌较长的对数生长状态。

4.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有:

(1)在固体培养基中细菌生成菌落,根据菌落的特点可分为三型光滑型(s型)菌落,其表 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新分离的细菌大多如此。粗糙型(R型)菌落,表面粗糙、干燥、有皱纹,有时呈颗粒状,边缘大多不整齐。粘液型(M型)菌落,菌落表现粘稠、有光泽、似水珠样,多见于有肥厚荚膜或粘液层的细菌。

(2)在半固体培养基中,有鞭毛的细菌可由穿刺线向四周运动,培养后刺线模糊不清,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浑浊生长;无鞭毛的细菌不能运动,仅沿穿刺线生长,穿刺线清晰,穿刺线以外的培养基仍透明澄清。半固体培养基多用于检查细菌的动力和保存菌种。

(3)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菌的生长呈三种状态。浑浊生长,菌液呈均匀浑浊状态,可见于大多数细菌的培养。沉淀生长,细菌在试管低部形成沉淀,上部形成上清液,如链球菌的培养。菌膜生长,即在培养液表面生长,形成菌膜。菌膜生长多为专性需氧菌的培养,如霍乱弧菌。

5.人工培养细菌的实际意义有:(1)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分离培养致病菌并做药敏试验,可指导临床用药。(2)细菌的鉴定与研究,研究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等都要进行细菌的人工培养。(3)生物制品的制备和基因工程。(4)做细菌的毒力分析和卫生检测。

第三节

一、名词解释

1、菌群失调症 2、条件致病菌 3、细菌的致病性 4、细菌毒力 5、感染 6、侵袭力 7、菌血症 8、败血症 9、隐性感染 10、带菌者 11、非特异性免疫 12、医院内感染 二、填空题

1、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发生明显改变时,可出现——。 2、由菌群失调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称——或——症。 3、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益作用包括——、——、——和——。 4、某些正常菌群获得致病性条件是——、——、——。

5、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其具有的毒力、侵入的—— 及——有密切关系。 6、细菌的毒力是由——和——决定的。 7、细菌的侵袭力是由——和——构成的。

8、内毒素是——菌细胞壁中的——成分。内毒素的致病作用有——、——、——、—。 9、内毒素是由——、——和——三部分组成。

10、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是——,菌体抗原(O抗原)是——。 11、类毒素是由——经甲醛处理制备所得,可刺激机体产生——。 12、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可用甲醛处理制备成——。

13、依据外毒素的作用机制不同,可将外毒素分为——、——和肠毒素。 14、抗毒素可由——或——刺激机体产生。

细菌的致病性

15、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和——·

16、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主要有——、——和——。 17、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调理作用可由——和——介导。 18、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结果有——吞噬和——吞噬两种。 19、乙型溶素的化学成分是——,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 20、引起内源性感染的细菌,多数是——,少数是——。 21、接触感染是指人与——或人与——密切接触引起的感染。 22、全身感染的类型有——、——、——、——。 23、感染的来源有——和——。

24、处于——的人称带菌者,带菌者有——和——。 三、最佳选择题

1、正常情况下,机体有菌的部位是( )

A.胃 B.骨骼 C.肌肉 D.血液 E.外耳道 2.正常菌群成员引起感染的条件之一是( )

A.变为耐药菌 B.发生基因突变 C.寄居部位改变 D.变为L型细菌 E.发生S—R变异 3.为治疗菌群失调症,应使用( )

A.维生素 B.类毒素 C.抗生素 D.抗毒素 E.生态制剂 4.构成细菌毒力的是( )

A.基本结构 B.特殊结构 C.侵袭力和毒素 D.分解代谢产物 E.侵人机体的途径 5.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 )

A.荚膜 B.菌毛 C.磷壁酸 D.脂多糖 E.异染颗粒 6.与致病性无关的细菌代谢产物是( )

A.毒素 B.细菌素 C.热原质 D.血浆凝固酶 E.透明质酸酶 7.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 )

A.荚膜 B.菌毛 C.芽胞 D.血浆凝固酶 E.透明质酸酶 8.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 )

A.鞭毛 B.芽胞 C.荚膜 D.性菌毛 E.普通菌毛 9.革兰阳性菌类似菌毛作用的成分是( )

A.肽聚糖 B.M蛋白 C.脂蛋白 D.膜磷壁酸 E.壁磷壁酸 10.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 )

A.菌毛 B.荚膜 C.M蛋白 D.血浆凝固酶 E.透明质酸酶 11.细菌内毒素的成分是( )

A.H抗原 B.肽聚糖 C.O抗原 D.脂多糖 E.荚膜多糖 12.内毒素的毒性成分是( )

A.脂蛋白 B.脂多糖 C.类脂质A D.核心多糖 E.特异性多糖 13.关于内毒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 B.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C.性质稳定,耐热 D.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 E.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 14.外毒素的特点之一是( )

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 B.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 C.化学组成是脂多糖 D.可制备成类毒素 E.耐热 15.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 )

A.破伤风痉挛毒素 B.金葡菌肠毒素 C.白喉外毒素 D.霍乱肠毒素 E.肉毒毒素 16.由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 )

A.霍乱弧菌 B.肉毒梭菌 C.伤寒沙门菌 D.脑膜炎奈氏菌 E.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17.类毒素是( )

A.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B.细菌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 D.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 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 18.下述细菌中,可以引起菌血症的是( )

A.霍乱弧菌 B.肉毒梭菌 C.破伤风梭菌 D.伤寒沙门菌 E.白喉棒状杆菌 19.参与调理吞噬作用的受体有( )

A.PHA受体 B.C3b受 C.PWM受体 D.LPS受 E.ConA受体 20.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 )

A.补体 B.溶菌酶 C.抗生素 D.乙型溶素 E.细菌素 四、问答题

1、简述菌群失调症及其发生机制。

2、简述正常菌群的成员变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3、简述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因素。 4、简述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5、请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6、简述人体屏障结构的组成和功能。 7、简述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两种结果。 8、简述抗体和补体的调理作用。

9、细胞免疫对细胞内寄生菌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10、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各有何特点? 1l、如何预防与治疗菌群失调症?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l、菌群失调症:当正常菌群在组成和数量上发生明显改变时,称为菌群失调。当这种失调状态进一步发展,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就称为菌群失调症。

2、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在正常寄居部位和正常情况下是不致病的,当正常菌群成员的定居部位改变或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特殊情况下就会引发宿主疾病,故称之为条件致病菌。

3、致病性:病原菌引起疾病的性能。 4、毒力: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5、感染:指在一定条件下,入侵的病原体与机体防御功能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病理过程。

6、侵袭力:是指细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细菌侵袭力与其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7、菌血症: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时性或间断性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且无明显中毒症状,称菌血症。 8、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繁殖,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称败血症。

9、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病原菌侵入的数量不多、或毒力较弱时,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临床症状或出现的临床症状不明显,称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特异性的免疫力。

10、带菌者:某些病原菌引起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被及时清除,可在体内继续存在且经常或间歇性地排出体外,视为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个体称为带菌者。

1l、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与进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御功能。特点是:(1)与生俱有,可遗传后代。(2)作用无特异性。

12、医院内感染:指在医院内所发生的感染,包括在医院内活动的所有人群。 二、填空题

1.菌群失调 2.菌群失调症,菌群交替症 3.生物屏障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肿瘤作用 4.寄居部位改变,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菌群失调 5.数量,途径 6.毒素,侵袭力 7.菌体表面结构,侵袭性 8.革兰阴性,脂多糖,发热,白细胞反应,内毒素性休克DIC 9.类脂A,核心多糖,特异性多糖 10.类脂A,特异性多糖 11.外毒素,抗毒素 12.蛋白质,类毒素13.神经毒素,细胞毒素 14.外毒素,类毒素 15.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因素 16.皮肤与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17.抗体,补体 18.完全,不完全 19.碱性多肽,细胞膜 20.正常菌群的细菌,隐伏的病原菌 21.患者,感染的动物 22.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毒血症 23.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 24.带菌状态,健康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 三、最佳选择题

1.E 2.C 3.E 4.C 5.E 6.B 7.C 8.E 9.D 10.E 11.D 12.C 13.E 14.D 15.E 16.B 17.C 18.D 19.B 20.C 四、问答题

1、简述菌群失调症及其发生机制。

正常菌群的成员组成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就为菌群失调,若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就称之为茵群失调症。其发生机制包括:

(1)长期使用抗生素: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在抑制致病菌的同时也抑制了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使耐药菌过度增殖,出现菌群失调,进而引起菌群失调症。

(2)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内分泌失调:恶性肿瘤、长期糖尿病等使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正常菌群中某些菌过度生长,形成菌群失调。严重的会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导致菌群失调症。

2、简述正常菌群的成员变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①定居部位改变;②机体免疫功能下降;③不合理使用抗菌素等特殊情况下就会引发宿主疾病。

3、简述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因素。

(1)细菌的致病性:与其毒力、侵入机体的途径及数量密切相关。 (2)细菌的毒力;取决于它们对机体的侵袭力和产生的毒素。

(3)细菌的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侵袭力与其表面结构和产生的侵袭性酶有关。

(4)细菌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外毒素:是某些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它们对组织细胞有高度的选择性,毒性作用强,可引起各种特殊病变和临床症状。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裂解菌体后才能释放出来。

4、简述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1)菌体表面结构:包括菌毛和膜磷壁酸以及荚膜和微荚膜。细菌的菌毛和某些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为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有抗吞噬细胞吞噬和抗体液中杀菌物质(补体、溶菌酶等)的作用。

(2)侵袭性酶,是指某些致病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胞外酶,它们可以协助细菌抗吞噬或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等。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等。

5、请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G+和部分G—菌 G— 存在部位 主要由活菌合成、分泌 菌体裂解后释放 化学组成 蛋白质 脂多糖、为细胞壁组分 稳定性 理化因素易使其失活 160℃,2~4h才能破坏 毒力 强,且有选择性,只与相应部位的受体结合, 弱、无选择性,各种内毒素的作用基本相同,可 临床作用特殊。根据选择性不同,外毒素可分 引起发热、白细胞反应、内毒素性休克、DIC 为细胞毒、神经毒、肠毒素 抗原性 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用于制备类毒素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作用较弱,不能制出类毒素 6、人体屏障结构的组成和功能。

皮肤与粘膜屏障:其作用主要有:①机械性阻挡与排除作用:健康完整的皮肤与粘膜能有效地阻挡细菌的侵入;②分泌杀菌物质:例如皮肤的汗腺分泌乳酸,使汗液呈酸性,不利于细菌的生长;③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寄居在皮肤、粘膜上的正常菌群,可通过生存竞争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抗菌物质,对某些病原菌有拮抗和抑制作用。

血脑屏障:能阻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从血流进人脑组织或脑脊液,从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婴幼儿因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善,故较易发生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胎盘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构成。能阻止母体血流中的病原微生物进入胎儿体内,保护胎儿免受感染。 7、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两种结果。

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后果病原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其后果与病原菌的种类、毒力和机体的免疫状态等有密切关系,可有以下两种不同的结果:

(1)完全吞噬:病原菌被吞噬后,在吞噬溶酶体中被杀灭,消化后的残渣排出胞外,此为完全吞噬。例如化脓性球菌被吞噬后,一般在5~10分钟内死亡,30~60分钟内被消化。

(2)不完全吞噬:有些病原菌,如结核杆菌、布氏杆菌、伤寒杆菌等胞内寄生菌,在机体免疫力缺乏或低下时,只被吞噬而不

1.掌握醛、酮的化学性质及羰基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2.熟悉醛、酮的定义、结构、分类、命名及同分异构现象。

3.熟悉醛、酮的制备方法:官能团转化法;向分子中直接引入羰基。 4.了解醛、酮的物理性质。 5.了解不饱和醛酮的结构和反应。 第十章 酚和醌

1. 掌握酚和醌的结构、分类及命名。

2.掌握酚的化学性质:酚的O-H键断裂的反应、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其他反应。 3.熟悉酚和醌的制备。 4.了解酚的物理性质。 5.了解对苯醌的反应。

第十一章 羧酸和取代羧酸、亲核加成-消除反应

1.掌握羧酸的化学性质:酸性与成盐、羧基上羟基的取代反应(成酯、成酰卤、成酸酐、成酰胺反应);还原反应;α-2.掌握二元羧酸的特性:二元羧酸的受热反应。 3.掌握各类取代羧酸的定义、分类及命名。 4.掌握各类重要的取代羧酸的化学特性。 5.熟悉羧酸的定义、结构、分类及命名。

6.熟悉羧酸、取代羧酸的制备方法:氧化法;格氏试剂法;腈水解。 7.了解羧酸、取代羧酸的物理性质。 第十二章 羧酸衍生物

1.掌握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掌握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水解、醇解、氨解、与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还原反应、酰胺的特殊反应。 3.熟悉油脂和磷脂的结构。 4.了解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5.了解蜡、碳酸衍生物和原酸衍生物。 第十三章 碳负离子的反应 1.掌握α-氢的酸性和互变异构。 2.掌握羟醛型缩合反应和酯缩合反应。

3.熟悉β-二羰基化合物的烷基化、酰基化及在合成中应用。乙酰乙酸乙酯的性质和在合成中的应用;丙二酸二乙酯在4.了解烯胺的烷基化和酰基化反应。 第十四章 有机含氮化合物

1.掌握胺的化学性质(碱性强度及影响因素;酰化反应;与亚硝酸反应;芳胺的特性—氧化、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2.掌握芳香重氮盐制备、结构及其化学性质(放氮反应—羟基取代、卤素取代、腈基取代、硝基取代、氢原子取代;留3.熟悉胺及硝基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4.熟悉胺的制备方法。

5.熟悉季铵盐和季铵碱的结构、命名和性质。 6.了解胺及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7.了解偶氮化合物和重氮甲烷的性质。 8.了解卡宾和苯炔中间体。 第十五章 杂环化合物

1.掌握重要的五元杂环、六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环的稳定性及性质。 2.掌握重要苯稠杂环、稠杂环的结构与性质。 3.熟悉杂环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及基本母核的命名。 第十六章 氨基酸、蛋白质、多肽

1.掌握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命名、化学性质:两性和等电点;受热反应(α—氨基酸成交酰胺、β—氨基酸成不饱和

氢的反应、脱羧反应。

合成中的应用。

伯胺的特殊反应—与醛类的缩合、异腈反应)及硝基化合物的性质(脂肪族硝基化合物α—H的活泼性;硝基的还原反应)。 氮反应—还原反应、偶合反应)。

酸、ν—或δ—氨基酸成内酰胺);与水合茚三酮反应;与亚硝酸反应。

头效应。

2.掌握单糖的一般性质与特性:差向异构化;成脎反应;氧化反应(吐伦试剂与菲林试剂的弱氧化、溴水的温和氧化、2.熟悉多肽和蛋白质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3.了解蛋白质的命名和物理性质。 第十七章 糖类和核酸

1.掌握单糖的开链结构与构型(开链构造式、构型式—费歇尔投影式)、单糖的环状结构(哈沃斯式)、单糖的构象及异

稀硝酸的强氧化);苷的生成;单糖的脱水和显色反应(莫里许反应、西里瓦诺夫反应);酯化反应;还原反应;环状缩醛或缩酮的形成;高碘酸的氧化。

基因工程:就是根据细菌基因可通过转移与重组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原理来设计的。

3.熟悉双糖的结构、类型、性质及典型化合物(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 4.了解糖的涵义、结构特点与分类。 5.了解重要的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

6.了解核酸:核酸各组分的结构、核酸的结构、核酸的生物功能。 第十八章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

1.掌握萜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及代表性化合物。 2.掌握甾族化合物的基本骨架及其编号。

3.熟悉甾族化合物的命名和胆固醇的结构及性质。 4.了解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5.了解甾族化合物的构型和构象。

1.命名或写结构式(20分) 2. 选择题(20分)

3. 鉴别题(10分) 4.完成化学反应式(15~20分) 5. 合成题(10~15分) 6.推测题(10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lg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