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技能笔摘

更新时间:2024-06-03 11: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读《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笔摘(一)

教学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它是教师有教学活动中,运用教与学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从整个教学活动系统看,教学技能是教师面临教学情境时直接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具体教学行为。可以说,它是教师所掌握的教学理念转向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对于教师提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增强教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技能性质

(一)教学技能是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方式 首先,教学技能与教学活动是不可分离的。

其次,教学技能表现为一系列的教学行为方式。正像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的指出的,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教学操作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各层次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而教学技能在实践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操作方式,正是区分于其他各种技能的标志。 再次,教学技能的外在特征是相对明显的。

(二)教学技能是一种富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高级技能 1、教学技能是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交融。

2、教学技能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结合。 3、教学技能是规范性要求与灵活性要求的统一。 (三)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外化形式。 教学技能的特点

教学技能和性质决定了教学技能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教学技能的习得与养成的过程中,成为教师掌握教学技能应当遵循的通则。

一、教学技能获利的情境性

教学技能的学习应当镶嵌于教学情境中,借助案例研究、行动参与等方式才有效。 二、教学技能表现的默会性

著名英国科学哲学家波兰尼曾把人类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除了那些能用符号明确表述的“显性知识”外,教师拥有一种独特的知识,那就是一种凝结在经验里的、只可意会面而难以言传的“默会知识”。美国学者舍恩称之为“行动中的知识”,日本教育学家佐腾学称之为“实践性知识”。教学技能是教师实践取向的“默会知识”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技能往往是在关于技能理念知识没有成“焦点意识”的情况下,按照“教育实践的逻辑”很顺畅而自然地加以应用的。

三、教学技能构成的复合性 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结构,具有整体性特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任何一种行为方式或具体操作,都是被教学活动的整体所决定和支配的,这也就使得各种教学行为方式存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 教学技能的分类

一、从教学活动的过程看教学技能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师生沟通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中学科教学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以这种活动为源泉,引发学生的文化发展。我国有的研究者,教学活动过程包括两个子系统,即“教”的子系统和“学”的子系统。

从系统管理的角度研究“教”的子系统,其必然经历“计划、实施、总结”三个阶段。由此把“教”的子系统划分为三个相对应的分支系统:教学设计系统、师生互动系统、总结反思系统。从系统管理的角度研究“学”的子系统,也必然经历“计划、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根据上述,我们可以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看作三个有机联系的阶段:准备阶段-----师生互动阶段----反思改进阶段。这三个阶段需要教师掌握不同的技能。

二、从教师的工作结构看教学技能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教师专业活动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职业发展理念,职业学习同工作结构相匹配、同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成效,促进职业互质不断提高。这就表明,教师的工作技能可以分别归结为备课、上课与评课。 三、从教学的方式看教学技能

教学是在一个教学共同体中实现的信息交换与文化传播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信息传输,首先要依赖教师对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在课堂中以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信息的交流。最后,还应对信息传输的效果进行测量、诊断和评价,采取回授或补救的措施。

综合以上三个角度的透视,我们可以将教师的教学技能概略地划分为三个实践上最易于把握的范畴:教学设计的技能、课堂教学的技能和教学评价的技能。 教学技能的掌握

一、教学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

1、教学技能的掌握要重视知和行的联系。 2、掌握教学技能要处理好学与练的关系。

3、掌握教学技能要注意分析不同技能的特点。

二、教学技能的掌握需要在反思中建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学技能的掌握作为教师成长的一个标志, 不可能依靠外部灌注或重复练习而获得,它必然要在实践的反思中通过经验重构而形成具有“个人性”的“实用理论”。 1、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认真的反思

反思被广泛看作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反思具有自觉性、针对性、过程性、广泛性、创新性、超越性等特点。教学技能是教师以自身的实践智慧去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的有效行为方式,没有反思,就难以对产生效用的条件与规律做出判断,就难以形成适合于特定教学目标、内容与情境的适当行为,更难以使某种行为操作的经验上升为个人的内存素养。 2、教师要主动建构经验的意义

技能的掌握要在面对一个教育情境时, 根据情境中的线索,调动大脑中已有的各种知识经验,形成新假设,运用新策略,采取新方式,这时的民就被建构出新的意义。 建构还意味着教师发挥主体能动性去提升经验、提高技能应用的自觉程度。 3、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在一定的文化脉络中习得的

教师的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是在学校的组织环境中逐步习得的。事实上,许多教学技能都带有学校文化的痕迹,这是因为学校的潜在课程在塑着人的行为方式。学校里老师之间交往与沟通、工作中的合作与切磋、实践中的观摩与互动,都是教师掌握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

三、教学技能的掌握依存于教师的整体素养 教学技能作为教师专业素养的外在化表现,其深层的依据必然是教师的整体素质。除了专业精神对教学态度行为的影响外,主要还有教师的知识、教师的智能等等。 上篇 插上搏击长空的理想翅膀 -----教师应掌握教学设计技能

教学设计也是一般意义上讲的备课,不过它强调的是采用系统设计教学的原理来备课。当代著名教学设计理念家迪克和赖泽称之为“系统化备课”。 我国著名学者何克杭在综合多种教学设计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和‘程序’;而创设教学系统的根本目

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

那么教学设计又该如何进行呢?

当代著名教学与培训专家马杰曾经表达过一个意思,即主要回答三个问题: 1、你想到哪里去?-----确立目标。 2、你怎样到那里?-----导向目标。

3、你是否到了那里?-----评价目标。换句话说,目标、策略与评估相适配,这是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第一章 因材施教-----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贮存于一定媒体中有待加工转化为教学目标的信息。教学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部分体现在教材中,因此,老师有教学设计中常把注意的焦点集中于教材内容。 著名教学设计专家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中谈到“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时,特别强调“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安排”。因此,把握早就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说过:“方法不过是材料的有效处理。” 施良方教授也讲:“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学策略都涉及如何提炼和转化课程内容的问题。”

第一节 分析学情

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要以“学习需要分析”作为起点。所谓“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 “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即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学习需要的分析就是找出差距过程,它包括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内容分析以及教学任务分析。 一、了解学生状况

现代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而设计,应当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经验储备和心理状况的实际出发,提出一个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方案。对学习者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状态、一般特点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是分析学习者的起点能力。起点能力指学习者对从事学习已具备的有关知识、技能的基础、知识结构状态及能力水平,同时还要进行学习进行学习态度的分析。 二、选择多种途径 1、自然观察法

2、书面材料分析法 3、谈话法 4、调查研究法 5、测验法

三、重视已有经验

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老师要把分析重点集中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对当前新知识学习的影响上来。因为学生总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进入学习情境的。一方面,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经验是支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是知识同化、知识建构得以发生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必须利用的课程资源。但另一方面,学生有些知识经验却会对新知识掌握产生负面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出自原有知识没有分化,存在一些模糊不清的认识,也可能因为日常经验中出现的前科学概念产生了负面作用;教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认知障碍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把它作为内容设计的参照。 第二节 研究教材

教材是一部分课程内容的物化形态,是学生借以获利课程经验的中介和手段。从不同角度界定的教材的概念,可以概括为:1、旨在构成课程而选择出来、具有文化价值的信息性素材;2、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性素材或选择出来的具体的材料。为了让学生

有效地掌握教材中最重要的信息,需要认真钻研教材。

一、全面领会

教材不限于教科书,还包括了其他的课程资源。这对我们研究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学习课程标准

钻研课程标准,可以统观全局、理清主线,在进行具体的章节和课文的备课时,才能把它放在整体中加以考量,明确其具体的目的和要求,体会其上下左右的联系以及它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一叶障目之弊。

(二)认真钻研教材。从步骤上看,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通过读教科书,了解教材体系的安排,掌握教材的内存联系,研究它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以便向学生传授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步是根据各部分教材的不同属性和特点,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初步排队,确定整个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第三步是通览课本的插图、例题、练习、实验、注解、附录和索引等,研究教材的深度和广度。

从要求上看,钻研教材要达到懂、透、化。

总之,钻研教材要做到既能钻进去,又能走出来。钻进去,就是要领会教材的精华,全面、准确地掌握教材的知识内容;走出来,就是要全面审视、整体把握,做到讲课时能够深入浅出,左右逢源,灵活运用。 (三)获取其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二、深度解读

深度解读教材是指教师在全面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从编者的角度、作者的角度、学生的角度和教师的角度,把握教材的内存特征、重点、难点和关键,进而进行任务分析。 (一)全方位把握教材内容的内在特征 1、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知识结构和特征

3、分析教学的具体要求

(二)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与关键点

找出教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具有统摄性、概括性,能举一反三、广泛迁移的知识(重点);学生难于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知识和复杂技能(难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以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后继学习最有影响的知识(关键点)。 1、突出重点 2、排除难点

3、抓住关键

(三)做好教学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是在研究课程内容和学生情况后,对完成教学民必需掌握的先决条件进行的分析。它要解决的总是是:确定完成新的学习任务所必需的学习准备;分析从学生已有的学习准备到完成新的学习任务之间,要铺垫哪些过渡性目标或从属性的技能,才能逐步逼近目标;分析先前获得的哪些智慧技能(特别是概念和规则的学习)可以支持新的学习任务的完成。任务分析中,一般将为达到终点目标而必须先行掌握的过渡性的目标称为“使能目标”。 学习任务分析的特点: 首先,任务分析是对教学目标或学习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这里的分解是将复杂的整体分解为简单的组成部分。

其次,任务分析还是一个分类的过程。

第三、任务分析还是一个对分解出的子成分进行排序的过程。

由此导致任务分析可以决定与实现教学目标的三个重要问题:教什么,按什么顺序教,用什么方法教。 三、精细加工

教材的精细加工涉及教材的灵活处理、合理组织与进一步创造性使用。 教材内容的灵活处理主要涉及取舍、增补和调整。 (一)教材的取舍

教学内容的取舍就注意以下几方面:

1、内容质量

要达到四性:科学性、目的性、启发性、思想性。 2、内容深度

要求立足于目标,把高难度和量力性有机结合起来。 3、内容广度

要求围绕目标,把博与精有机结合起来。 (二)教材的增补

教材内容的增补实质上是整合和开发课程资源的问题。在通常情况下,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增添和补充的材料有以下几类: 1、背景性材料 2、经验性材料 3、活动性材料 4、练习性材料 5、扩展性材料

(三)教材内容的调整

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做某种小的变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 地考虑得周详一些。 1、顺序的调整 2、时间的调整 3、素材的调整

(四)教材的合理组织

组织教学内容,从总体上说主要应完成两项工作:一是排“序“,二是定“点”。 (五)教材的创造性加工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使教材中存储的知识信息能真正为学生所内化,就他们的精神财富。 1、教材的认知性加工 2、教材的情趣性加工 3、教材的操作性加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l4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