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18.1.6

更新时间:2024-03-22 22: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心理学

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1)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各种心理活动机制及心理规律的科学;(2)研究对象是学校情境中师生主体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3)旨在研究师生双边交往互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 教育心理学内容: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

3. 学与教“五要素、三过程“: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三过程(学习过程是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评价/反思过程是对学习和教学效果进行测量评定与反思以及进一步改进的过程)。

4. 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一门理论性与实用性结合的独立学科;一门交叉性的综合学科。

5. 形成与发展:(1)桑代克,1896动物心理实验,1903《教育心理学》标志成为一门独立学科;(2)【我国】1908房东岳译日本小原《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廖世承《教育心理学》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63潘菽《教育心理学》标志我国教育心理学体系基本形成。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1. 心理发展实质:(1)广义: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2)狭义:指个体心理的发展,从出生到成人再到老年的心理的发生与变化的过程,不可逆;(3)内容上:个体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2. 心理发展内部动力:新的需要、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

3. 心理发展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是一个数量不断积累和在此基础上出现质变的过程;(2)方向性和顺序性:正常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具有不可逆的方向性与顺序性;(3)系统性:是各种心理机能相互关联、协调发展的过程;(4)不平衡性:个体出生到成熟体现出多元化,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成熟水平上均有差异,同一系统在发展不同时期有不同发展速率;(5)个别差异性:个体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基本阶段,但发展速度、最终达到水平和发展优势领域上往往有差别。

4. 发生认知论:(1)皮亚杰开创儿童心理学、发生认知论(研究作为知识形成基础的心理结构)。

(2)认知发展动力与过程:动力(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 过程:(在已有图示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平衡,循环往复并逐渐发展的过程)。

(3)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

5.内化学说:维果茨基:提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三个重要问题:最近发展区思想、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6.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人格发展(八阶段)

7.智力个别差异:智力水平差异、智力结构差异、智力年龄差异。

第三章 学习心理理论

1. 学习概述:有机体后天生活过程中由于练习与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 学习实质:是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活动、由反复经验所引起、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3.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巴普洛夫经典实验【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主要规律:(1)泛化与分化(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是刺激的泛化,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不对相似刺激做反应是刺激的分化);(2)获得、消退与恢复;(3)高级条件反射(利用已形成反射建立新的反射)。

4. 联结试误学习理论-桑代克饿猫实验【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联结试误说理论:(1)学习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过程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连接的过程,而联结通过尝试错误建立);(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5.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饿鼠实验:(1)实验结论: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键在于强化。(2)学习与强化:学习是有机体在某种情景中自发作出的某种行为,因强化而提高该行为在此情境中发生概率。(3)强化理论:强化是塑造行为的有效而重要的条件,塑造行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4)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消除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

(5)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根据强化理论设计】:程序教学原则(积极反应、小步子、即时反馈、自定步调)。

6.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波比娃娃实验:(1)结论:学习实质是观察模仿。 (2)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3)对强化的重新解释:直接强化【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强化】;替代强化【因看到榜样行为被强化而受强化】;自我强化【对自己表现或行为进行奖励】。

7.完形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代表苛勒白鼠迷宫实验:主要理论:(1)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型;(2)学习的过程是顿悟;(3)联结试误是顿悟前奏,顿悟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的结果。

8.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1)学习观:①学习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一种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或关系的内部认识系统,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与组织。学习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产生,个人学习是通过把新的信息和原有的认识结构联系起来去积极构建新的认识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过程。(2)教学观:①教学目的在于理解学科基本结构;②提倡发现学习,有四个优点:A提高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B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C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D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 9.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奥苏伯尔:(1)有意义学习本质: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的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2)有意义学习条件:【客观】接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实质性标准,即具有逻辑意义;【主观】受学习者自身影响。 1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1)信息加工过程: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进行不同信息加工,在各个信息加工阶段发生的事件是学习时间。(2)学习阶段: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

1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概述: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发展全面健全人格的过程。(2)基本观点/原则:①强调人的价值;②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观性、选择能力和意愿;③倡导潜能学说、自我实现论和自我论;④主张心理治疗应该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

12.建构主义学习观:①强调学习者自主主动建构(综合、重组、改造);②社会互动性在于学习者和学习都不孤立,是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③学习的情境性指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

第四章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 陈述性知识概述:关于“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通过命题和命题网络、表象、线性序列、图示的方式在大脑中储存,命题与命题网络是表征陈述性知识的最主要形式。

2. 概念的获得:(1)概念形成-发现学习【通过对概念的肯定例证进行归纳,找到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获得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属性之间结合的规则】;(2)概念同化-接触学习【教学条件下利用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概念,通过直接定义方式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过程】。

3. 概念同化三种学习形式-奥苏伯尔:(1)上位学习【若干概念较具体,新概念更一般、抽象,新旧属上下位关系-例:知道许多类型的鸟再学习概念“鸟”】;(2)下位学习【新概念较旧概念更具体-例:知道概念“鸟”再学习麻雀是鸟】;(3)并列组合学习【通过并列组合关系将新旧概念比较找出异同,获得新概念的意义-例:知燕子、麻雀是“鸟”,抽象比较得出鸽子也是“鸟”】。 4. 概念的学习/教学:(1)规则-例子-规则【概念同化】;(2)例子-规则-例子【概念形成】。

第五章 程序性知识概述

1. 程序性知识概念:关于如何做、如何用、怎么做、怎么用的知识。 2. 程序性知识表征:以产生式和产生系统为标征。

3. 动作技能概述:又称操作技能,指一系列的外部动作以合理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4. 智慧技能:心智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又称指挥技能或智力技能。

5. 心智技能形成-加里培林五阶段:①活动定向阶段;②物质化活动阶段;③有声语言阶段;④无声的“外部”语言阶段;⑤内部言语阶段。

第六章 (不涉及) 第七章 学习动机

1. 动机含义:指唤醒、指引并维持活动的倾向,是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驱动力。

2. 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动机强度取决于需要性质和诱因大小】(1)需要是人体组织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动机在此基础产生。(2)诱因是一种重要外部刺激诱导。

3. 学习动机含义: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有学习活动,并使个体学习活动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

4. 学习动机分类-奥苏伯尔:(1)认知内驱力【一种要求理解的借的需求】;(2)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获得相应地位需求】;(3)附属内驱力【个体为获得长者们的赞美或认可】。

5. 学动机与学习效率:耶克斯-多德森定律:①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②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趋势,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动机水平利于任务完成。

6.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7. 动机的归因理论: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控制源【又称内外在性】、稳定性与可控性。

8. 归因基本理论-韦纳:①个人将成功成功归因于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因素会产生骄傲、满意、信心十足,归因于外部因素产生满意感较少;失败归因于内部则羞愧内疚,归因于外部则羞愧较少。②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者应获得更多奖励。③能力低者受最高评价,能力高者受最低评价。

9.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人的行为受行为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影响,结果因素是三种强化【直接、替代、自我】,先行因素是期待。

10. 自我效能感形成来源:(1)个体自身行为成败经验;(2)替代性经验【观察他人】;(3)言语劝说;(4)情绪唤醒。

11. 学习动机的培养:(1)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方法;(3)设置榜样;(4)培养学习兴趣;(5)利用原有动机迁移是学生产生对学习需要;(6)注意学生归因倾向。 12. 学习动机的激发:(1)激发学习内部动机: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确立与学习任务同一的、明确的学习目标;(2)合理激发外部动机:正确运用奖励。

第八章 学习迁移

1. 学习迁移含义:学习迁移是指学习结果扩张或类化现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影响,是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2. 学习迁移分类(重点仅此五部分):(1)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学习产生积极促进作用,负迁移则相反。(2)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先前学习对后面学习影响,逆向迁移则相反。(3)特殊迁移与非特殊迁移:非特殊指原理、原则、态度具体化,运用于具体实例中,特殊指具体特殊经验直接迁移另一种学习中,例如理解“电子邮件”后再理解“电子信箱”“电子阅览室”。(4)知识迁移、技能迁移和情感、态度和习惯迁移【字面意思】;(5)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水平迁移指处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相互影响,学习内容之间逻辑关系是并列的,垂直迁移指处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相互影响,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3. 学习迁移理论:(1)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两种学习之间具有相同因素时才会迁移。(2)经验类化理论-贾德: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概括,就可以完成到另一个情境迁移。(3)关系转化理论-格塔派苛勒:迁移产生依赖两个条件:①两种学习间存在一定关系;②学习者对这一关系的理解与顿悟。(4)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认知结构是知识学习迁移重要原因,认知结构产生影响方式有三点:认知结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

4. 促进迁移方法:(1)建立积极迁移的心向/定式;(2)加强基础学习;(3)促进学生概括水平与分析能力提高;(4)加深学习理解与巩固程度;(5)根据迁移规律组织教学:①确立明确具体教学目标;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③运

用恰当工具营造环境;④培养学习者主动学习态度,策略和迁移意识;⑤教学评价设计。

第九章 品德的形成

1.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上的体现,是指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所表现出的稳定特点或倾向。

2. 道德:一种社会现象,是协调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3. 道德与品德关系: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道德服从社会,品德不受社会生活条件影响,受个体心理生理内在制约。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组成部分,品德形成受社会道德环境熏陶影响。

4. 品德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各个方面为个体设定的目标,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5.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开始接受外界规则,但以自己为中心;②权威阶段:6-8岁,服从外部规则,认为外部规则固定不变;③可逆性阶段:9-10岁,将准则视为同伴间共同约定;④公正阶段:11-12岁,公正观念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开始倾向主持公正。

6. 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三种道德水平:①前习俗水平【为受奖励或免受惩罚而顺从权威人物所立准则,两阶段:惩罚和服从取向、朴素利己取向】;②习俗水平【为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社会机体所确立准则,两阶段:好孩子取向、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③后习俗水平【与人共同承担责任,完全自我支配,是“理想”水平,两阶段:社会契约取向、良心或原则取向】。 7. 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内在道德素质过程:①依从:受控于外在压力,盲目被动不稳定性;②认同:思想情感态度主动接受他人影响,一定主动自觉稳定性;③内化:思想观点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思想与原有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完整价值体系。

8. 道德评价能力发展:①从他律到自律;②效果到动机;③评人到评己;④片面到全面;⑤从依据道德情境进行评价到依据道德原则评价。 9. 学习策略分类:

18.1.6

8. 道德评价能力发展:①从他律到自律;②效果到动机;③评人到评己;④片面到全面;⑤从依据道德情境进行评价到依据道德原则评价。 9. 学习策略分类:

18.1.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kr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