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挑战和机遇
更新时间:2024-06-27 18: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2010年,全省经济运行在经济总量提升,投资、消费、进出口拉动,民生改善和科教文卫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等多方面,亮点频现。”侯正平说,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其中尤其是煤炭资源整合取得阶段性成果,煤炭产量创历史新高,“我省煤、焦、铁、钢、电等传统产业产能得到充分释放”。
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175.4亿元,同比增长42.5%,煤炭、焦炭、冶金和电力工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38.3亿元、1434.9亿 元 、2592.6亿 元 和1109.6亿元,分别增长51.8%、31.8%、43.3%和20.5%。
侯正平特别指出,2010年全省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矿井总数已减少到1053座,办矿主体已减少到130家,70%的矿井规模达到年产90万吨以上,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他说,通过新一轮整合,全省煤炭工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产能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全省原煤产量达到7.4亿吨,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20.4%。同时煤炭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改善,全年全省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为0.188,比控制指标(0.351)低0.163。
“伴随传统产业产能充分释放,全省新兴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侯正平说,201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7%,增速稳居各行业之首,超过全省工业增幅18.5个百分点。化学、建材工业分别增长26.6%、36.5%,增速均明显超过全省工业平均增速。
2011年:推进全省产业结构转型是经济运行主题
“2011年内外部经济环境明显好于去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推进全省产业结构转型,是今年乃至‘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运行的主题。”
侯正平说,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依旧极为复杂,国内经济平稳运行仍然面临各项挑战,从山西自身发展来看,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2011年,山西省将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转型跨越发展为目标,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各项部署,抢抓机遇,积极应对,切实落实好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奠定坚实基础。
“2011年,全省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总体向好,但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依然相互交织,宏观经济的复杂性仍然不可低估。”侯正平指出,从国际看,美国货币政策“外部性”问题、发达国家债务风险、新兴市场通胀趋势等,都可能对全球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国内经济平稳运行仍然面临复杂形势,未来货币市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可能进一步趋紧;从山西自身发展来看,农业稳产增收的基础尚不牢固,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工业发展依赖煤炭的局面尚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2011年:“综改区”是山西转型发展的机遇
侯正平认为,2011年,是山西发展的机遇之年。国内外环境方面,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逐步复苏,新兴经济体经济复苏势头日趋强劲,彼此之间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国家一系列物价调控政策逐步落实,通胀预期管理成效初显。
“就山西自身而言,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文内简称为“综改区)的批复,无疑给了山西在这个‘春天里’最有力的支持。”侯正平说,我省当抓住并用好这一重大机遇,加快综改实验区建设,充分利用试验区这个大品牌、大载体、大平台,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服务业等接续替代产业,实现支柱产业由单一向多元、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真正走出一条资源型经济全面转型的新路子。
五个全覆盖”
2010年12月30日,主题为农村“五个全覆盖”的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第六次新闻发布会发布:“五个全覆盖”工程各项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推动全省农村基础建设水平向前迈出一大步。
两年来,全省共完成村通水泥(油)路19754公里,除185个村不具备条件外,全省28108个建制村全部通上了水泥 (油)
路;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工程规划改造学校9483所,改造面积2068.2万平方米,到2010年11月底全面完成任务;共建设村卫生室6637个,覆盖了6971个卫生室“空白村”,334个常住人口不足100人的村,由邻村卫生室覆盖,并通过聘用村医、提高补助、加强培训等办法,有效提高了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完成9638个自然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任务,比原定计划增加445个自然村;建设各类饮水工程1.27万处,使15286个村、588万农村人口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记者武俊鹏)
村通水泥(油)路全覆盖,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特别是村级卫生室全覆盖,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使全省农村的面貌有一个新的变化,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实现“五个全覆盖”,这是近年来山西省影响范围最大、受益人数最多的民生工程之一。这意味着在两年内,全省将建设约3万公里的水泥(油)路、改造824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建设6971个卫生室、开通9193个村庄的广播电视、解决49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工程启动至今,全省各级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逐项进,\五个全覆盖\工程现已取得重大进展。
截至2010年5月底,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共投入1.19亿元,累计完成9228个村的覆盖任务,提前7个月完成\全覆盖\任务。
通过新建、改造、租用闲置房、联村共建等方式,村级卫生室工程目前也基本完成\全覆盖\任务。
截止2010年6月底,全省安全饮水工程建成6251处,完成投资19.7亿元,占总任务的58.1%。村通油路工程完成投资38.3亿元,完成2266个村的油路建设任务,建成13368公里,完成总任务的71.2%。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投入119亿元,完成改造任务506万平方米,正在改造900万平方米,已经完成和正在实施的改造工程占到总任务的64%。
虽然\五个全覆盖\工程取得很大成绩,但由于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和安全饮水工程的任务经过进一步核查后,比原计划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所以完成的难度加大。目前,山西省政府正组织力量对\五个全覆盖\工程进行检查,有关部门积极做好各项协调服务工作,建设单位也正在加快速度,以确保\五个全覆盖\工程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能源省份的拯救:经济危机给山西一个机遇
经济危机带来机遇
“经济衰退对山西这样一个能源型省份有影响是一定的,对山西来说又是一个机遇,可能会拯救山西的煤炭产业。”
山西的经济长期处于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尽管经过了几次调产,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这是因为作为能源,国家对煤炭的需求不
能少。而且煤炭关系到钢铁等多个行业,而基础建设的实施,必定会带动煤炭的消耗和开采。
但是从整体的经济运行规律来看,山西这种经济发展格局是不合理的。“山西对煤炭的依赖太大,个别县市GDP的增长甚至有80%是靠煤炭拉动的。”
金融危机下一些企业的倒闭并不是坏事,因为这些企业是那些技术含量低,没有发展潜力的。这也就意味着低端产业被淘汰,促使新的、高端产业崛起,而且可能具有后发优势。
“目前山西所处的经济阶段比较低下,因为大家对煤炭的依赖性都很大,政府也不可能放弃GDP增长,要想在这个时候完成转型是比较困难的。”
石涛分析,转产的代价是巨大的,这个代价甚至可能是某些县市GDP为零。因为在山西某些县市对煤炭的依赖程度达到80%多,煤炭企业的停产直接会影响到县市GDP的增长。
那么怎么才能转变这种依赖性呢?石涛认为,政府的导向作用很关键。
“要稳住‘煤老板’的钱,政府就应对钱建立有效风险保障机制,或者利益保障机制。”石涛表示,因为煤焦产业赚钱快,利润大,银行愿意更多贷款给煤焦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企业很难贷到款。所以山西转产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煤老板,但前提是保证煤老板的利益,为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因此政府的主导作用必须发挥出来,同时该怎么做也是关键。
“煤炭是山西最大的资源禀赋,你利用它是没有错的,作为能源山西需要,国家需要,不开采是不可能的,但是关键要提高煤炭的利用,深化产业链,实现循环经济发展,降低煤炭消耗。”有人说山西的调产陷入煤循环,但是石涛觉得这是无可厚非的。他认为山西独特的资源禀赋有两个:一个是煤炭,一个是旅游。作为煤炭储量丰富的省份,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自己是没错的,但关键是想办法提高产品附加值,使每吨煤炭创造的价值最大化,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把煤炭消耗量降下来,才能提高利用率。 核心是壮大中小企业
“在山西100多个县中有70%-80%县区的支柱产业都是煤焦产业。”赵旭强说,由于山西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工业的发展基础扎实,市场需求量大、获利快,这使资金、人才等生产资料都无形向煤焦领域集中。因此,出现“一企独大”的现象不可避免。 同时由于大企业吸纳了当地的大量劳动力,危机自然会加大企业的用工压力。同时,由于大企业的经济辐射和带动效应比较大,受到冲击之后,其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也会马上收缩,所在的经济圈将会呈现几何性缩减。
“县域经济的核心问题是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壮大问题,但壮大的过程中融资是最大的障碍。”在调研的过程中,赵旭强了解到,某些县市的大企业往往出现挤占中小企的融资渠道,煤焦企业挤占新兴产业的融资空间等问题。甚至出现银行自动上门找到优质企业贷款,而中小企业则是踢破银行的门槛也很难融到资。而且对大企业的
支持,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使当地政府的业绩更快显现,而小企业和新企业的发展则需要很常时间,政府政绩的显现太漫长,影响政府的政绩考核。
“县域经济是一个经济体,其经济扩张就可能会和相邻行政区有往来,但是这种行政区划由于隔断了市场融通渠道,成了经济扩张的阻碍因素。”
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赵旭强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难在,县域经济属于中观经济,面临的问题比较多,一方面行政区划割断了市场,一方面受市场影响,如果一个县域经济没有特色,就很难走出去。 因此,赵旭强认为各个县区要实现经济上的一体化,通过经济上的联合与合作,才能共同走出去。而具体点讲就是发展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搭建平台使县域经济能够有更广泛的往来和流通。 另外,在赵旭强看来,这次危机是政府引导投资的机遇期。政府可以借机出台一些以前很难推动的项目,通过免税、鼓励金融机构贷款给新兴产业等,推动传统煤焦产业转变。
和其他专家一样,赵旭强认为改变这种局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倾斜政策,给新兴产业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自信。改变固有的观念,将政府的扶持政策落到实处,进而逐步实现县域经济遍地开花。 拓宽对“资源”的理解
煤炭作为山西经济发展的支柱,给山西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山西的大脑。
“不能单纯地认为只有煤炭、原材料等才是资源,应该广义地理解资源。”王云珠说,由于资源丰富,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资料比较便宜,相对其他省份山西有发展煤焦、冶金建材等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人们对资源有了狭隘的认识。
“人们普遍存在一个认识就是:煤炭产业发展了很久,有一定的基础,相对比较简单,在投入和管理上都比较熟悉。”王云珠分析,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不少人看来由于涉足较少,同样存在很大风险。因为投资新产业不仅回报周期长,而且企业人员管理和营销模式都需要重新探索。更关键的是新兴产业不如煤焦产业见效快,收益大。
尽管经过几年的发展,政府也提出要建立以服务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努力发展物流、金融服务业等,有些焦化、煤炭企业也在试图进行这方面的多元化发展,但总体对这部分发展的积极性并不大。 而这次正好是一次督促企业改变发展思路,产业转型的机遇,让山西认识到,靠单一的重型产业支撑不了山西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深了人们对建立生态文明的迫切性。
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王云珠认为这种发展首先要立足于当地特色产业或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等。但关键还得看当地领导者的谋划,毕竟各个地区的特点、资源情况不一样。
而在传统产业的发展上,王云珠表示,应该在现有基础上提升、优化产业的升级,不能仅仅生产简单的初级产品,还需在产业链延伸上下功夫。
转产需投入大量成本
“山西在产业调整的过程中,常常出现‘煤焦价格不好的时候,资金、生产要素等都会向非煤产业集聚,但每当煤焦形势好转时,这些要素又会纷纷流向煤焦’的情况”夏冰说,这种反反复复的现象使得山西调产尽管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显得步履蹒跚。
但夏冰同时表示,转产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山西本身的资源优势决定了山西的转产还应该在煤炭上做文章。而且转产需要投入大量的经济成本,而市场经济的规律是,见效快的优势产业才能赢得投资者的关注。
于是出现了煤焦形势不好时上项目,试图实现支柱产业多元化,但煤焦形势一转就又回到老路上的局面。
“目前我们对煤炭的利用不够,煤炭产品的附加值低。”夏冰说,如果要转变产业结构,首先就应该深化产业链,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加大煤炭的利用率,实现煤炭少量开采却能保证GDP增长,但投资也是巨大的。
而提高对煤炭的利用率不是山西一省能够完成的工作,而是全国都面临的问题。所以国家应该对山西煤炭产业链的延伸、附加值等技术性投给予支持。
至于产业布局,夏冰认为这是省政府的责任。所以山西省政府怎样才能留住山西煤老板手里的钱,建立怎样的信用机制、风险保障机制是比较重要的。
但夏冰提出,经济的发展应该是整体的发展,一头独大的发展是不好的,应该是综合的发展。山西煤炭经济的发展已经带来太多的问题,外地人一提山西不是煤就是煤老板,山西悠久的历史文化却被忽视。毕竟山西的招牌不只是煤炭。
去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山西经济上半年出现了多年少有的负增长,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
题的?山西采取了哪些措施,迅速扭转了经济下滑的局面?
王君:去年,我省面临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究其原因,从外部环境来看,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困难的大背景下,山西难以独善其身;从自身来看,我省长期积累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支柱产业单一、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次产业中二产占到近60%,煤、焦、冶、电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占到工业的80%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增加投资。我们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围绕国家鼓励支持的六大领域,安排两年投资6500亿元,带动全社会投资1万亿元,这一投资规模相当于过去三个五年计划的总和。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大批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33.5亿元,增长38.5%,创15年以来新高。大规模的投资,不仅有效地拉动了当年的经济增长,而且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极扩大消费。全面落实国家“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扩大消费政策措施,并结合我省实际,又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包括实施旅游消费春季和金秋行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对部分农机具累加补贴、改善城乡消费环境等,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809亿元,增长19.2%。大力帮扶企业。大幅度减轻企业负担,共为3.8万户企业减负63亿元;帮助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各类金融机构全年新增贷款1873亿元,是上年的2.5倍。同时,制定出台了促进民间资本进入鼓励类投资领域的9项优惠政策,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迅速扭转了经济下滑的局面,经济增速逐季加快,全年GDP增长5.5%,全省经济在克服困难中实现了稳定增长。
去年山西大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反响很大、成绩也很大,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您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王君:去年,我们紧紧抓住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蕴涵的机遇,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实施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及28个子行业实施方案,改造提升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等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壮大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食品工业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取得了好的成效。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旅游总收入增长20.7%。
尤其是针对我省煤矿“多小散乱”、安全事故频发、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状况,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重点抓了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工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全省矿井个数由2600座减少到1053座,办矿主体由2200多个减少到130个,70%的矿井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以上,30
万吨以下煤矿全部淘汰,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形成了多元办矿格局,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企业办矿比例为235。全省煤炭产量已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去年11月以来月产量达到6100万吨以上。通过这一轮整合重组,我省煤炭工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产业水平显著提高,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改善,能源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在由煤炭大省向煤炭强省的跨越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关于这项工作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效果,可以概括为坚持“四个步骤”,即调查研究、制定方案,征求意见、完善方案,统一思想、宣传方案,加强领导、实施方案;遵循“四项原则”,即始终坚持政府协调指导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关小改中上大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坚持煤矿兼并重组与整顿煤炭开采秩序相结合,坚持发挥省内外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作用和发挥民营骨干企业的作用相结合;解决了“四个问题”,即保护了资源,保护了生命,保护了生态,保护了干部;实现了“四个满意”,即兼并方满意,被兼并方满意,地方政府满意,当地老百姓满意。
下一步,要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巩固这次整合重组的成果,防止已关闭矿井的死灰复燃和私挖滥采现象的发生;二是加快对保留矿井的技术改造升级步伐,大力推进高标准现代化矿井建设;三是推进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四是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煤炭生产秩序,保障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煤炭强省奠定坚实的基础。
记者:“三农”问题事关全省2300万农民群众生计,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山西是如何强化“三农”工作的?
王君:我们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予以推进。一是实施强农惠农政策,大幅增加“三农”投入。在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我省又出台了玉米差价补贴、生猪大县奖补、新建奶站补助、农机具补贴和降低农业灌溉水价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大幅增加“三农”投入,全年省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到135亿元,增长29.8%。二是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全面启动运城、晋中、大同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三是启动实施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96%的建制村通了水泥(油)路;完成506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任务;完成99%的卫生室空白村建设任务,并为全省2.8万个行政村配备了基本医疗设备;完成村通广播电视2586个村;新解决272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新启动2000个新农村重点推进村建设,新增15万农村沼气用户,农村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袁纯清王君作重要讲话 薛延忠金道铭等出席
本报太原12月28日讯(首席记者 齐泽萍 记者 王佳丽)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27日至28日在太原召开。会议全面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今年以及“十一五”时期经济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2011年经济工作。省委书记袁纯清,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君作重要讲话。省政协主席薛延忠,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金道铭,省领导申联彬、杜玉林、李小鹏、胡苏平、高建民、李政文、汤涛、陈川平、杨安和、靳善忠、安焕晓、郭海亮、王雅安、牛仁亮、张平、刘维佳、张建欣、郭良孝、韩儒英、周然、李雁红、李潭生、卫小春、刘滇生及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左世忠、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王建明等出席会议。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创新发展思路,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推动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继续加大投资力度,继续扩大消费,全面实施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深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加强节能减排和环保工作,生态环境有了新的改善,基础设施有了大的改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迈出重要步伐;加强“三农”工作,农村实现“五个全覆盖”;重视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成效显著;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的局面进一步巩固。随着今年目标任务的完成,“十一五”圆满收官,我省的发展基础更加稳固,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会议指出,山西正处于加快发展、向好发展的黄金期,尽管
有困难有挑战,但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把握得当,一定能取得“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新发展、新成就。明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起步之年,也是省市县乡四级党委换届之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抓住用好发展机遇。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旋律,以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统揽,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民生进一步改善,在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上迈出新的步伐。
袁纯清在讲话中指出,山西作为欠发达省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进程中,发展始终是当务之急,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牢固树立硬道理和第一要务的观念,乘势而上,抓机
而为,在“好”的基础上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确保明年经济工作有一个新开局、好成效。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把握好以下重要问题。一要把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推动全省发展的重大机遇。试验区是国家级的,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一个大品牌、大载体、大平台,给山西发展带来了空间的机遇、项目的机遇、开放的机遇、政策的机遇。试验区的目标、政策、路径,与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建设试验区的过程就是转型跨越的过程,再造一个新山西的过程。要增强机遇感、责任感、紧迫感,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子。要以转型试验区建设统揽各方面工作,制定好总体方案和专项方案,加强组织领导,按照转型试验区的总体要求和原则,不等不靠,先易后难,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形成全省转型发展的积极态势,把全省人民的力量凝聚到转型试验区建设中来。二要把循环经济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基本路径。循环经济的过程就是节能减排的过程,降低成本的过程,产业升级的过程,效益升值的过程,也是一个衍生新兴产业的过程。山西是能源矿产资源大省,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的意义。要把循环经济作为转型试验区推进的重点工程,贯穿转型跨越发展的全过程,实现能源原材料基地向循环经济大省的跨越。推动传统产业全面走循环发展的路子,加大循环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快推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
平。建设和改造循环工业园区,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构筑纵向延伸、横向耦合、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在焦炉煤气制甲醇制烯烃,煤矸石发电,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白炭黑,氧化铝到电解铝,到铝材、铝制品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大的突破,推进资源、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消费各个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推进资源、资产、资本的循环。深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推进晋北、晋中、晋东煤炭基地和晋东南煤电基地建设,为国家建设提供安全、稳定、清洁的能源供应。三要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切入点,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普遍模式加以推进。研究制定“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煤炭资本转产农业,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农产品产业链。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各项政策,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四要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加快发展以煤为基的现代煤化工,在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现代煤化工产业框架。坚持高端化、系列化、成套化方向,实施自主创新和品牌战略,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在汽车工业上要占有一席之地,在煤机制造上要大有作为,在重型机械上要走向世界,在铁路装备上要抢占先机,在节能环保装备上要打开局面,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业体系。以煤基新能源清洁利用为重点,形成规模较大、产业链完整、区域特色明显的新能源产业。
加快发展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和高精尖新材料,推动“材料加工”向“加工材料”、“加工制造”转变。以资源和市场为纽带实现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交融发展。五要把现代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中之重。健全政策体系,完善规划,整合人流、物流、信息流,推进物流中转无缝连接,提升物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配置能力,实现从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跨越。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六要把太原都市圈作为推进市域城镇化的战略突破口。支持太原率先发展,以更高的境界对太原作出新的定位,用先进理念和技术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把太原建成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太原都市圈的核心区要一个规划统筹、一个标准建设,在规模扩张、完善功能、社区管理、统筹城乡等方面为全省提供新的范式,进而带动“一圈三群”的发展。同时要推进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镇群建设,实施大县城战略。七要把持续扩大投资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加大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力度,切实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更多地利用外资。切实增强抓项目尤其是大项目的意识和本领,大力扶持“双千亿”和“双五百亿”企业的投资项目,培育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大企业大集团。八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我省较长时期的基本方针。紧跟产业梯度转移的新趋向,善于作融合、嫁接、合作的大文章,善于以
资源换项目、换技术、换资金、换市场。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九要把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作为保障改善民生的主攻方向。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住房保障性体系建设,加快棚户区和沉陷区治理;着力提高收入水平,提高城乡低收入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着力提高健康水平,加强城乡环境整治,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着力提高科技教育水平,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全覆盖,提高全民科技素质。 袁纯清指出,要加强和改善党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一要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要下功夫学习,提升发展的境界、气魄和能力,下功夫开展调查研究,下功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要以换届为契机建设好各级领导班子。精心组织和扎实推进四级党委换届工作,真正把那些在转型跨越发展上有胆识、有魄力、有思路、有能力、有实绩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配好配强大型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大力弘扬右玉精神,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干部带头下乡住村,加强对作风纪律的整顿,发挥好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风向标”、“指挥棒”作用。三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党风廉政建设的力度,深入开展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建设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让踏实干事的人得到尊重,让不计名利的人得到肯定,让敢于创
新的人得到鼓励,让在转型跨越中业绩突出的人得到褒奖。建设持久稳固的安全环境,以本质安全为目标,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由持续稳定好转向根本好转转变。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实行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包案等制度,理顺群众情绪,维护群众利益。四要以负责态度和超常力度狠抓工作落实。要集中注意力,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推动转型跨越、破解发展难题上,把主要精力放在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上。要强化执行力,加强对重要决策部署的监督检查,切实做到有部署就有执行,有执行就有监督,有监督就有反馈。要提高创新力,以新的理念引领,以新的举措实干,在转型跨越这一创新性实践中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王君在讲话中指出,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要具体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努力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重点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以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的产业投资,加强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投资,强化薄弱环节投资,确保明年完成7700亿元投资任务;要在落实好已有的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再研究出台一批新的政策措施,努力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
机制,促进消费快速增长;要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提高经济的外向度。通过充分发挥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的作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二是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做到依托煤而又不完全依赖煤,立足煤而又超越煤,兴于煤而不困于煤。既要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继续深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把煤炭做大、做强、做精、做细,实现绿色、安全、高效发展;又要做好非煤产业这篇大文章,从各级、各个层面、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大力发展非煤产业,特别是煤炭企业要大力发展与煤炭密切相关的非煤产业,实现多元发展。既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焦化、冶金、电力、建材等行业整合重组,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延长产业链;又要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步伐。既要抓好第一、第二产业,又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统筹发展各类服务业,重点推进现代物流业和文化旅游业发展。要按照“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思路,以国家和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各类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循环化发展。
三是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明年,要在继续实施国家和我省已有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制
定实施新的十项惠农政策、十大强农工程和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切实抓好“三农”工作。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全面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政策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在进一步完善提升“五个全覆盖”工程的基础上,谋划实施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即再用两年时间实现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全覆盖、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全覆盖、农村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搞好规划布局,明确发展路径,强化政策保障,在全省形成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的新局面。
四是加快推进市域城镇化,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要按照“一核一圈三群”的布局,构建具有我省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要全力支持太原率先发展,加快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步伐,发挥太原都市圈的龙头带动作用。要加快发展晋北城镇群、晋南城镇群、晋东南城镇群,发挥其骨干支撑作用。要大力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发挥其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桥梁作用。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不断创新和完善城镇化推进机制。
五是加快推进城乡生态化,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多
方联动狠抓节能降耗,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开展能效对标活动,突出抓好工业领域节能;推进建筑、交通和全社会节能。要多管齐下狠抓污染减排,启动实施“蓝天碧水扩容提质工程”,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要多措并举狠抓生态建设,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工程,继续深入推进“2+10”生态治理修复工程,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六是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努力稳定和扩大就业,进一步夯实民生之本。以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全面做好各类人员就业工作。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筑牢社会“安全网”。在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各项保险制度的基础上,重点加快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明年全省享受新农保人员的比例要超过80%,两年实现全覆盖。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切实解决幼儿上学难问题,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从明年起用两年时间实现农村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重点抓好高校新区建设,确保两年时间投入使用;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七是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由明显好转向稳定好转转变。要进一步强化安全发展的理念,深入开展安全
生产专项整治,强化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的安全监管主体责任,突出加强煤矿、尾矿库和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管理,严厉打击私挖滥采和非法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和规定,严肃对待事故,严格责任追究。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突出抓好现场管理,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八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强化科技人才支撑,为转型跨越发展增添新的动力。要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抓好各项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新的进展。要大力实施开放引进战略,创新方法,完善政策,优化环境,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资金落户山西;坚持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先进技术为山西建设服务。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要抓住用好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大政策机遇,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转型、资源型城市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要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充分借鉴其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功经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和特色;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确保试验区工作顺利推进、取得实效。
中部崛起战略,为山西省贫困地区提供了发展机遇
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在继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后又做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方针政策做出了全面的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2005年8月中旬,国务院组织在长沙召开的促进中部崛起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所作的重要讲话又强调指出,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可以延伸到中部地区。这些都为地处中部地区的山西省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山西省委、省政府适时作出了加快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开发的决定,从产业扶贫、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多方面支持“两区”建设,这将为我省贫困地区实现强县富民的目标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会议要求,中部地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过程中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对全国发展的支撑能力。
另据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我国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17,8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比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势头逐步增强。而中部地区经济回升势头更为强劲:中部六省中湖南(13.1%)、安徽(12.9%)、湖北(12.5%),增长速度进入全国前10名,尽管山西增长只有0.5%,但六省加总平均增速达到9.9%,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特别是资源大省山西,是继一季度下降8.1%、上半年下降4.4%后重回增长区间,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回升8.6个和4.9个百分点。由此看出,中部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全国四大经济板块增长最好的区域。
在这种情况下,中部地区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面前,变挑战为机遇,进一步发挥好比较优势,努力争取“弯道超车”,为实现中部地区崛起,助推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抓住结构调整、产业加速转移的机遇,加快资源型产业主导向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转变。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中部地区大都形成了资源原材料产业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比重较小的产业结构。在经济上升时期,能源资源需求旺盛,经济发展往往能够受益;但在经济下行时期,危机冲击由产业链末端向上游传导并最终沉淀和反映到能源原材料等产业上,使得产业结构不优的问题凸显出来。当前,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都在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如果我们见事迟、行动慢,危机过后就会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利用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催生的,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体的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积极推进结构优化升级,中部六省才能实现浴火重生,由新一轮结构调整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为加快资源型产业主导向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大力促进产业集聚,突出集约发展,优化要素配置和空间布局,着力打造各具特色、功能完善、分工合作、协调联动的产业集聚区,推动中部各省形成以战略支撑产业为支柱、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农业为基础、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抓住国家扩大投资的政策机遇,加快政府引导投资向社会踊跃投资转变,增强中部地区发展的内在活力。扩大投资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客观需要,也是刺激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为应对危机,中央大力实施两年总额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重点投向民生工程、节能环保、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领域。中部地区找准国家政策和自身实际的结合
点,纷纷加大投资力度。但目前来看,尽管政府投资的导向性很强,但社会投资信心不足、意愿不强、活力不够,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尚未充分释放出来。只有把社会投资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才能避免在战危机的过程中出现政府投资“一头热”的现象,变经济短期反弹为持续性复苏,迎来新一轮快速增长。当务之急就是要通过政府投资“一马当先”带动社会投资“万马奔腾”,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
抓住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机遇,积极开拓中部工业化投融资渠道。通过国家金融政策的倾斜和引导,建立适合于中部各省经济发展的区域化投融资体制新架构。即银行业、信托业与保险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分散投资风险,增强投资力度,推进中部经济向高层次发展;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两翼联动”,实现生产能力的扩张和产权关系的调整和再配置,逐步形成经营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经营方式集约化、监管法制化、发展产业化的适合中部的区域化投融资体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采取中央、地方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办法,建立中部发展基金;实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区域化措施,增加对中部的资金投入;增强政策性银行在调节地区经济结构方面的能力和资金供给;积极利用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争取中央财政拨付支持专款;积极探索以信托方式启动民间投资的政策和办法;探索建立高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实行积极鼓励建立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的政策,并大胆引进国内外的风险投资公司参股中部各省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引入国际通行的风险投资管理模式,尽快和国际惯例接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高新技术领域,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抓住国家制定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机遇,实现中部由跟进式发展战略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突破。首先,加速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要善于把握各省具有的某些后发优势,着力营造局部的竞争优势,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行重点突破,在某些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要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发展的结合。不仅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更要注重用高新技术特别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诸如冶金、化工、纺织、机械、食品等传统产业。因此,中部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是“两张皮”,而是相互结合、共同发展。其次,围绕工业化目标加快推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运用生物、信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增长质量。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中部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另外,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危机时期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反而大幅度增长。中部地区是中华文化的滥觞之源、兴盛之地,皖江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赣鄱文化、中原文化,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中部地区应抓住这次经济危机机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中部各省纷纷加强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如河南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和服务业产值增速。目前的中部,既有文化逆势上扬的“天时”,又有文化资源深厚的“地利”,还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人和”,完全可以“化”文化发展的“一池春水”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滚滚春潮”。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经济发展植入文化基因,为文化发展嫁接资本和技术的引擎,促进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早日实现中部崛起。
从“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看山西的发展
三、山西在中部地区的位置
( 一 ) 总体评价。 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国内、国际经济大环境下,与其它地区的发展能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它既反映一个地区目前的经济实力,又能够比较准确地勾画出该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统计部门依据国际上权威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参考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结合中部地区实际,设计了“经济社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包括经济绩效、政府效率、开放程度、商业与金融效率、基础设施、科学技术与人力资源六大要素,共 53 项指标 ) ,并运用统计上的分层加权模型,对中部六省六个主要年份 (1978 年、 1985 年、 1990 年、 1995 年、 2000 年和 2001 年 ) 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分别进行了评价比较,结果是: 从六年平均看,湖北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最强,山西居第二位,其后依次是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分别从六个年份看,山西 1978 年是第一位, 1985 年是第二位, 1990 年是第一位, 1995 年是第五位, 2000 年是第四位, 2001 年是第三位。把六个年份对照起来看,山西位次变动幅度较大,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差,并且在剧烈变动中后移。综合 2000 、 2001 两个年份的情况,山西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在中部六省中居中游水平,不及湖北和湖南,强于安徽和江西,与河南在伯仲之间。
( 二 ) 经济实力。 在中部六省中,山西人口最少, GDP 总量最小,但从人均 GDP 看, 2002 年为 6146 元,低于湖北、湖南、河南,高于江西和安徽,居第四位。
( 三 ) 经济结构。 2002 年,山西第一产业比重 9.8 %,在中部六省中是最低的;第二产业比重。 53.7 %,在中部六省中是最高的;第三产业比重 36.5 %,低于湖南、江西和湖北,高于安徽和河南。
( 四 ) 财政实力。 2002 年地方财政总收入总量,山西高于江西,在中部六省中居第五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山西为 459 元,在中部六省中最高,比第二位的湖北高出 52 元,比最后一位的河南高出 149 元。
( 五 ) 开放程度。 海关出口总额, 2002 年山西高于江西,居中部六省第五位;人均海关出口额 51 美元,在中部六省中是最高的。实际利用外资,山西是最少的;人均实际利用外资 6.4 美元,居第四位,仅高于安徽的 6.1 美元和河南的 4.2 美元,而湖北、江西、湖南分别达到了 27.5 美元、 25.7 美元和 13.6 美元。
( 六 ) 生活水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02 年山西为 6234.4 元,在中部六省中居第五位,仅高于安徽,但即使最高的湖南也未超过 700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山西为 2150 元,同样是仅高于安徽,居第五位。 四、山西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
现阶段山西经济结构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些还较严重和突出,概括起来主要是:
一是产业结构“传统型”经济特征依然明显。 第一产业脆弱不稳, 1997 — 2001 年的 5 年间,全省第一产业出现 3 年负增长,主要原因虽是农业受自然灾害所致,但说明山西农业基础地位低而不稳的状况仍然没有大的改观,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格局。第二产业内部工业“畸重”格局没有改观。而新兴的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业、科技等行业发展缓慢。特别是在垄断经营、准入限制等约束下,山西第三产业整体发展层次较低,服务功能不强。 二是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整个产业结构出现“复归”的倾向。 产业结构失衡,支柱产业趋同化的现象严重,煤焦铁等资源型产业比重过大。从去年以来,又开始大量兴建煤矿、炼焦厂、炼铁厂,扩大煤炭、焦炭、生铁和普钢的生产规模,出现了以煤焦铁等资源性产业低水平投资扩张为特征的“产业复归”苗头,这方面表现最为严重的是焦炭。 2002 年全省焦炭产量为 6600 万吨,出现了无序扩大的趋势。
三是产品结构初级化,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 在农业内部,传统的种植业仍然占农业的主导地位,传统农业产品仍然是主导产品。在工业内部,山西前五大行业为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材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而全国前五大行业则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和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四是环境压力加大,制约着优势资源作用的发挥。 山西是一个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尤其是煤炭、铁矿、铝钒土和白云石等资源储量在全国位居前列,发展以此为原料的产业条件十分有利,如炼焦、炼铁、镁、铝以及电力等产业。事实上,这些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已经成为我省的主导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发展这些产业有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就是污染较重。环境已经成为山西发展经济最大的约束条件,成为发挥优势资源作用的制约条件。 五是水资源短缺与煤炭等资源丰富并存,限制了优势产业未来发展空间。 一方面,全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据统计,全省已查明的煤炭储量为 2163 亿吨,占全国总量的 29.8% ,居全国第一位,且煤种齐全。煤炭年产量占全国的 1/4 ,年出省量占全国省际间净调出量的 3/4 , 2002 年煤炭产量高达 4 亿吨。由于煤炭资源丰富,山西的电力工业发展也十分迅速。 2002 年全省的火电装机容量达到 1428 万千瓦。可以说,在山西发展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有着其他省区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另一方面,我省又是一个水资源异常短缺的省份,水资源指数在全国排第 29 位。人均供水量为 170 立方米,在全国排名倒数第
一,是全国平均值的 41 %,从国际公认的评价标准评定,属于供水严重不足的地区。
六是生产要素结构不健全。 自然资源、资本、科学技术、劳动力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不可或缺的要素。生产要素结构不健全是我们结构调整中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从资源要素来看,山西属于资源比较丰富的省区,但主要集中在能源原材料矿产方面,而土地资源质量差,水资源严重匮乏。这为山西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但也为山西结构调整带来了“刚性”难度。从资本要素来看,山西总投资规模小,金融融资能力弱,利用外资水平低。从金融融资方面看,山西利用金融资金能力也显得较弱。从技术要素看,山西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低。从人力资本要素看,山西基础性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但高素质人才资源相对缺乏。
七是国际化程度不高。 作为内陆省份的山西,近年来对外贸易也保持了稳步上升的良好势头,但与全国相比,则依然存在有相当大的差距。 2001 年,山西海关进出口总额为 19.4 亿美元,仅占到全国的 0.38 %。外贸依存度 ( 海关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 为 9 %,远远低于全国 44 %的平均水平,比邻省区内蒙古自治区还低 1.9 个百分点,比最高的广东省 (138.4 % ) 则相差更远。
五、山西在中部率先崛起的历史机遇
在近年来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我国经济已经摆脱了持续回落的状态,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这个新的快速增长期,也是以重工业重新大发展为主要特点的历史新阶段。
重工业重新大发展,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这是我国工业化加速推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世界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城镇化速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新技术革命兴起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重工业重新大发展,对中部六省来说都是比较有利的。下表是根据区位和产业贡献率计算的中部六省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行业,这些行业多数集中在重工业。在重工业重新大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市场机制越来越多地发挥对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条件下,中部六省的比较优势有可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
重工业重新大发展,对山西这样一个结构明显偏重的省份来说,更是加快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计算, 2003 年山西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为 92.1 %,在中部六省中是最高的;第二产业在 GDP 中的比重为 57.3 %,也是中部六省中最高的。山西的煤炭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炼焦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等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行业,全部集中在重工业,而且都是近年来重工业中的高增长行业。这些行业在市场需求的强力拉动下,近年来都有良好的表现,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从 2003 年看,山西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 12.2 %,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上涨 12.1 %,炼焦业上涨 41.7 %,黑色冶炼业上涨 20.7 %,有色冶炼业上涨 11.4 %,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上涨
8.0 %。在需求拉动下,煤焦、冶金、电力等主导优势行业生产高速增长,效益
显著改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生产及供应业 5 大行业实现利税 264.8 亿元,占全省工业利税总额的 83.7 %;实现利润 125.7 亿元,占全省工业利润总额的 92.8 %。
可以说,山西的产业定位,适应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宏观需要,赢得了加快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只要牢牢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重工业重新大发展,将带动山西在中部率先崛起。 六、山西率先崛起的基本思路
结合重工业重新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山西率先崛起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 16 个字,即“抢抓机遇,加快调整,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具体来讲: (一)抓住机遇,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通过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跨跃是关键。当前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增长环境给山西加快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外部条件。要坚决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确立的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总指导方针,就是要在做大做强潜力产品的基础上,下气力推进行业结构调整,确立山西新的竞争优势。 首先要在市场较好的传统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改造上有所突破。积极运用先进制造技术、先进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等一批先进成熟适用的高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渗透和运用,以实现关键技术、工艺、设备的优化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带动产业结构全面升级。
第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向知识经济高科技时代的跨跃。在较短的时期内将其培大、培壮、培强,形成具有强大辐射力和带动力的现代主导产业,就能够实现由传统技术向现代先进技术的跨越,变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 第三,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格局,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第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架构现代服务业体系。 (二)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
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为加快改革提供了有利时机。应当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协调推进宏观和微观领域的改革,城市和农村改革,经济和社会、政治领域的改革,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使整个经济形成自我良性循环,逐步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格局。立足于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改革的重点,
一是推进投资体制改革。 按照“管住政府、放开市场、吸引民间投资、加强风险约束”的思路,根据市场化方向,严格界定政府的投资职能,让民间投资主体在投融资活动中发挥主要作用,加强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风险责任,为根治行政主导的重复建设、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创造体制条件;
二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按照“政府支付改革成本,市场筹措发展资金”的思路,由政府出钱解除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支付改革成本,为企业改制创造条件。政府通过支付改革成本,打破劳动者和企业的依附关系,使企业的资产能够流动起来,或者是重组,或者是收购、兼并甚至破产。改制后企业下二步发展所需的资金,则应通过引入新的投资者或市场融资渠道解决,政府不能包办; 三是加快农村经济改革。 农村发展与改革应当有新的思路,通过着力推进城市化、市场化和工业化来解决“三农”问题,不仅要扩大当前农村需求,更要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打好中长期基础。在农村外部,加强财政和金融等方面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打破城乡分割,创造有利于农民外出就业的公开环境,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在农村内部,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把农村税费改革与县乡机构改革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
(三)抓住机遇,扎扎实实推进创新。 全面推进制度创新,是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跃式发展,赶超发达地区的必由之路。当前山西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已有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要使这种趋势保持下去,仅此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种能够把各种生产要素有机利用起来的市场环境,核心是要通过创新,形成能够调动、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的有效机制。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市场机制的创新和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尤为重要。市场化进程慢是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完善市场制度,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管理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和市场行为的组织规范。核心是要建立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使市场机制对山西产业发展的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减少经济运行成本。通过加速市场化,快速释放后发潜力,使之转化为竞争优势。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七、实施大开放,拓宽发展空间,是山西省实现崛起的重要突破口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个地方发展空间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外开放的程度和水平,一个地方经济的崛起,取决于其对外开放的力度。实现崛起,关键之一靠增加投入。要解决这个突出矛盾,就要抓住大开放这个主战略不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一是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加强与兄弟省、市、区的合作,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纵贯山西南北、连接邻省区的大运高速公路,北抵即将形成的以北京为核心的奥运经济圈,直接环渤海经济带,南联黄河经济协作区,将带动全省经济全面参与省内外的经济大循环,进而与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一体化接轨。积极开展与长江角、珠三角、闽三角、京津塘等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通过资产重组、联合投资、品牌挂靠、承接产业扩散等方式,促进资本和生产领域的融
合;通过建设面向沿海的产品市场、销售组织、销售网络,承接沿海商品市场的扩展等方式,推进流通领域的融合;通过建立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智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融入四小时和八小时经济圈,形成经济一体化格局。合作的方式可包括依托重点产业、产品、企业利用和引进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及先进管理经验,推进产业改组。合作的领域包括机电、汽车、轻工、纺织、化工、冶金建材、食品、医药、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新材料等等。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大改造的合作。可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租赁、参股等形式,参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抓住西部开发的机会,引导过剩劳动力到西部地区就业,扩大适应西部市场需求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提高产品在西部地区市场的占有份额。进一步加强与兄弟省、市、区的人员交往,组织一些县以下干部到兄弟省、市、区开发区去挂职,也可以邀请他们到我们这里挂职。通过交往,打开视野,引进项目,带动发展;通过交往,学习沿海发达地区一些市场经济的有效做法,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水平。
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瞄准重点地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优势。 以 14 个省级开发区和高新区为重点,将开发区、工业园区建成山西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阵地,出口创汇的基地。大运高速公路及其经济带建设,沿线将形成 5 个精品工业园区, 50 个特色工业园区,对山西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提升产业层次和扩大开放起到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搞好大运高速公路为轴线的对外开放带建设,形成沿大运高速公路的招商引资走廊。要积极吸引外来投资者兴办工业园区,加强我省工业园区与发达地区工业园区的联系,有条件的可以让发达地区工业园区来托管。东部沿海地区的开发区搞得比我们早,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他们的不少做法和规则很大程度上是和国际接轨的,在国际上的可信度也很高。如果它们托管,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无形资产来增强海外投资者的信心,外资就会更多地进来。我们应该摒弃大呼大隆的老办法,比较深入地研究新形势下的新办法。对外招商,要提高引资水平,引进工业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等产业项目,突出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具有集聚效应的产业链式化项目,在提高项目的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带动效应上取得突破。
三是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在市场体系和制度上加快与发达地区接轨。 和发达地区接轨不只是引项目、引技术、引资金,更重要的是市场体系和制度上接轨。改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对树立江西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意义非常重大。真正有眼光的投资者不会图眼前的一点小利,不是看你有几条优惠政策,而是看你市场体系和制度的完善程度。因此,改善投资环境,最重要的是加快市场体系和制度接轨。要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结合我省实际,抓紧清理和制定有关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重视完善和规范政府促进外资工作的政策措施,改变过去以“减税让利”为主的扶持方式,形成包括研究开发、投融资、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税收政策在内的完备产业政策。同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革所有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习惯和做法,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建立一个高效、规范、廉洁的政府服务体系。凡是通过市场机制、中介组织、行业自律能够解决的行政审批项目都要坚决取消;对必须保留的审批事项要有简明而科学的程序。
四是培育出口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 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山西的比较优势,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要把现有的优势产品、优势企业、优势产业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同时还要尽快推出一批有前瞻性、成长性好、可持续发展的高科技项目,积极推进山西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高新技术走向产业化,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省、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在巩固传统产品出口的同时,积极开拓新产品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农业上就是要重点开发一批深加工、精加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项目;工业上重点要加大机电产品出口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机电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扶持一批具有规模、品牌和市场优势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到境外投资,引导优势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升级换代、提高质量档次,增强出口商品竞争力;建立出口商品基地,开避新市场,形成完整、有序的出口体系,扩大对外贸易。 五是提高开发区建设水平。 开发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要加快省内各类经济园区的建设,发挥资本、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集聚效应,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山西经济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在注重规划、政策引导、加快发展的同时,要从管理模式到具体服务、从项目启动到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和创新,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省经济的进一步开放。
2 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产业结构单一
过分集中在煤、焦、冶、电等几个行业,结构过于单一。以临汾市为例,2007前11个月,临汾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8.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2%,实现利税115.08亿元,增长25%。分行业看,化学原料及制品业实现利润4.87亿元,同比增长1.2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39亿元,同比增长1.1倍;炼焦业5.59亿元,同比增长40.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9.94亿元,同比增长12.3%。这四个主要行业共占总额的83.5%。 2.2 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
在支撑城市经济的几个主要行业中,普遍存在着采掘原
材料工业比重大,深加工比重小的问题。工业的初级化程度持续扩张,以矿产品位主体的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产品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出的2/3以上。这就导致了低价卖出初级资源产品,高价买进工业加工品的局面,严重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浪费了资源。
2.3 结构趋向同化现象严重
山西地区与地区之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趋同不利于各地区之间各种经济资源、经济成分的优势互补。上述种种问题反映了山西产业结构低级粗放、效益不高的弊端,严重延缓了山西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换过程,直接影响了山西的经济发展。 2.4 资金流失情况严峻
山西通过各种途径想方设法积极招商引资,包括利用外国、港澳台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资金,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另一方面,自己的资金却又在悄无声息地流失。据统计,2005 年山西人均储蓄存款为12 万元,比全国人均储蓄存款高1200 元,存贷差占存款总额的比重为41%,比其他中部五省中最高的河南高9.9 个百分点。而仅大同市2006 年的存款就高达888 亿,贷款260 亿,中间的存贷差有600 多亿,其中私人存款有500 亿之多,大部分集中在少数富人手里。有关研究数据表明,山西的主流金融机构每年带出去的大概有2000 亿元的资金。
山西的资金正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外流:一是外地高消费。二是外地投资。在暴富心理的驱动下,买房买车成了山西有钱人的炫富的主要途径,在我们的媒体上经常都能看到山西购房团,山西购车者的身影。在北京,来自山西的购房者大约占到了外地来京购房者的40%。不仅使山西的资金不断外流,也对全国的房产价格上涨造成了推波助澜的影响。个体的煤商一听说掏钱搞环保就头疼,他们根本就没有在山西扎根的打算,原始积累只是给自己积累,不是给大同和国家积累。而对于第二种情况,如山西的海鑫钢铁现在就已经去了沿海投资。我们对此无可厚非,毕竟企业的成长本身就需要更好的投资环境,而创造这样的环境,那是我们的政府的责任。
2.5 政府的利益驱动
山西具有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煤质优良,开采容易,获利快。加上近年来销售市场旺盛,经济效益好。在我们传统的以GDP衡量一个官员业绩的大环境下,使得许多领导根本不想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做文章、动脑筋。就算有那么一两个力求改变的官员,在乌纱帽的压力下,也只能小打小闹,仍然不敢轻动这四个传统的“GDP发生器”。长此以往,使得山西的产业结构越来越难调整,积重难返。
3 资源性城市转型策略
3.1 重视人才战略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不论如何,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要想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始终是人力资源。而山西在这方面却是最让人忧心忡忡的。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2年,全省共流入高级专业人才247人,流出1011人,净流出764人,尤其是45岁以下拥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人才流走严重,其中工程类和教育类的人才流失最多。在笔者周围,山西籍的高校在校学生中,更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再回山西。为什么山西留不住人才,吸引不了人才?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回过头来看看,山西到底有多少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山西的人才培养、选拔、提升、激励机制情况又如何,相信大家的心里就已经有底了。
没有人才,所以山西能源及煤炭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没有人才,所以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步步艰难。一切的政策、方案,在没有人才的情况下,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我们的政府在引进人才的竞争中,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切实不改变重物不重人的“拜物观”,确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现代发展观,在人才培养,选拔、提升,激励机制中下功夫,除了优厚的物资条件,真真正正的为各类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空间。 3.2 升级传统产业
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适度限制初级的采掘工业的发展,引导企业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根据市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条件,以煤、焦、冶、电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产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由主要依赖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转变,增加深加工的比重,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延伸。把传统的的产业从大做强,从粗做细,形成一个高、深、尖的产业链条。
(1)加快高新技术在研发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推进以煤、焦、钢铁等大宗产品为主的技术革新,提高管理效率和营销能力,实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推进减人增效,在不断提高质量的同时,强化低成本优势。 (2)加强新型产品的研发,针对未来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品,把产业链向高附加值方向延伸。形成“技术——产品——资金——技术”的良性循环。
(3)培育品牌优势。增强企业品牌意识的培养,培养出一批有“名字”、在市场上有话语权的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名优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水平。加强质量诚信建设,完善企业标准、计量、质量体系,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质量创新。落实名牌扶持政策,实施政府质量奖励,强化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3.3 培育新兴产业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上,一定要敢想敢做,结合自身实际,大力推进金融保险、通讯、房地产、旅游等事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总产出的比重,通过高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推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提升。
山西人文资源丰富,历史遗迹、名人足迹星罗棋布,其中全国现存完好的宋金代以前的木构建筑,72%以上在山西境内,仅存的4座唐代木构建筑,全在山西境内,山西被史学界称为“中国地上博物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山西目前保存下来的各种不可移动文物有35000多处,国务院先后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山西有五座,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56处,省内文物古迹景点可成为全国之最的约有60多处,从文物的数量与价值来说,山西在全国是相当突出的,谓之文物大省当之无愧。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打造集旅游、娱乐、商品消费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发挥旅游业的经济带动效益,无疑是一条好的出路。
挑战
“产量扩张”、“价格扩张”、“价值结构优化”是过去我
省主导产业增加值扩张的三个主要原因,但“十二五”时期这三个因素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就制约了我省传统主导产业的增长空间。我省进入新世纪以后实现经济高增长,煤炭产能的扩张发挥
了极大的作用。随着国家资源、环境政策的日趋严格,在 “十二五”及以后,我省煤炭产能的扩张将接近极限,即使“十二五”期末煤炭产量达到10亿吨,其5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也只有2000年~2010年间实际增速的一半左右。过去10年是我省煤炭价格市场化大发展的10年。经初步核算,期间煤炭产品价格指数为352%,接近翻两番。相关分析指出,受各产业能源承受能力的局限,“十二五”时期煤炭价格很难再上涨1倍。在“十二五”时期,随着开采装备投入的提升和环保要求、安全标准的严格,我省煤炭生产成本将相应上升,该行业增加值率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很有限。这决定了未来我省煤炭行业效益提升空间不大。
钢铁行业「十二五」规划初稿当中,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标准将有所提高,而鼓励兼并重组和优化产业布局的主线将延续。 报导称,中国钢铁行业目标「十二五」期间,中国要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国内排名前10位钢铁企业的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将达到六成。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正在阅读:
经济发展挑战和机遇06-27
禁止大操大办规定03-29
统计学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10-09
唐山大地震真相12-14
室内排水工程施工方案07-26
植物生理学复习大纲04-11
电动车租赁公司创业计划书11-24
LD5-2油田A14井深部解堵酸化设计 ld5-2-a14井酸化设计 - 图文05-23
一年级语文下册生字笔顺表全06-2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机遇
- 经济发展
- 挑战
- 河北省八年级数学上册17特殊三角形17.3勾股定理3导学
- 《土质学与土力学》习题库及答案
- CCTV主楼空调系统现状分析及以后节能策略
- 《财务管理》教案之货币时间价值 - 单复利终值和现值
- 浙江公务员2015面试高分技巧:谈吐礼仪
- 保安员考试复习题
- 初中学生成长发展记录手册
- 材料管理及见证取样监理细则 - 图文
- 年终总结大会领导讲话文章(精)
- LM2—百日安全生产活动方案 - OK
- 2011年假新闻问题研究综述
- 浙江绿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物业接管验收(内部学习资料)
- 2016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寒假作业12 专题九(2)人体生命活动调节
- 幼儿园食品安全宣传知识
- 三年级数学上册学生易错题汇集
- 氧气站安全设计专篇
- 金融业十二五规划办文最新
- 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妥善解决共产党员信仰宗教问题的通知》
- 2014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练习题 - 图文
- 2012咸宁市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