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

更新时间:2023-05-19 18:3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27卷第4期陈乃用:生物技术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

53

生物技术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

陈乃用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100080)

摘要对90年代有羌生物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垒性的争论进行了评述,讨论了生物技术和遗传修饰(GM)食品的历史和发展,以及转基固食品的潜在危睦和其它有争议的问题。关键词

生物技术

遗传修饰(GM)食品转基因食品食品安全性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重组DNA技术,研究开发的转基因食品,近年来发展很快,有些产品已被批准商业化并开始进入普通家庭。当前老百姓最关心的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1年和1996年2次联合召开生物技术和食品安全的专家咨询会议¨,“,就现代生物技术产生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来源的食品和食品成分对人类的安全性提出咨询报告和建议。各国政府也在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条例。尽管多数科学家认为,现代生物技术产生的食品本身的安全性并不比传统食品低【4J,但是这项技术还是面临着各种争论。然而。这些争论多由政治、经济、贸易、伦理及宗教等因素引发¨】。

现代生物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的争论

构建遗传工程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于人

类。因此在转基因食品的研制中严格规定不得使用已知的毒素或过敏原,或生产对消费者有害的食品。各国对这类食品的检验要求也比用传统方法培育的果品、蔬菜或动物更加严格。

尽管有严格规定的检验措施,但是自1990年以来,有关食品的遗传修饰和新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1997年英国克隆羊“多莉”的诞生更引发了几次大论战,不仅对克隆技术也对遗传工程的其它方面产生了怀疑。有人担心,遗传工程研究的快速

作者:大学毕业,研究员。收稿时间:2∞l一03—02

发展,有一天可能会发展到人的克隆。有些批评家根本反对在植物或动物中进行任何方式的遗传工程,甚至要求发布对转基因食品的禁令。

持批评态度的人认为,将遗传修饰(GM)技术用于食品生产会引起一些不良的后果。其中包括食品安全性和环境问题,以及伦理、宗教、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在欧洲,有些批评家把GM看作可能威胁到世界农业、健康和生态的新技术。近年来,英国和欧盟国家由于疯牛病的蔓延,影响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信任,也强烈抵制GM食品。1998年8月,英国Ro、№tt研究所的蛋白质生化学家Pusztai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说,用转基因马铃薯喂养动物会阻碍小鼠的生长,更激化了公众对GM食品的抵钢。英国皇家学会为此组织了同行评议,结论是Pum—tai的研究在实验设计、方法和结果分析上都有严重缺陷,实验数据并不能得出上述结

论[“。

支持遗传工程食品的人认为遗传工程技术可以应用于大规模生产食品和药品,满足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他们相信,GM技术为人类造福几乎是没有止境的,能够解决世界农业、健康和生态中的关键问题。他们还认为,某些批评家对GM食品的反对,是源于一些非理性的惧怕和贸易保护主义,而非可靠的科学依据。最明显的例子是,遗传工程产品应用最多的是在医学生物技术

万 方数据

第27卷第4期陈乃用:生物技术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

在胃酸中降解,但对害虫,如玉米螟、棉铃虫和马铃薯甲虫等有毒[3,”J。但是,有的杀虫蛋白如cry9c是耐热和不能消化的,可能成为食物的过敏原I川;带有Bt杀虫毒素的植物花粉和残根在田闻可能会发展抵抗Bt毒索的昆虫或杀死非靶昆虫,如黑脉金斑

蝶【15I。

GM作物可用于生产食品配料成分,如蛋白质、酶、稳定剂、增稠剂、乳化剂、甜味剂、防腐剂、着色剂和调味剂等[”】。有些遗传工程和天然存在的食品具有保健功能,称作营养保健品。这类食品不仅含有营养成分,而且还含有其它化合物(如抗氧化剂、低胆固醇油或聚不饱和脂肪酸油、类黄酮、果聚糖、维生素、胡萝h素、番茄红素等。具有防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缓衰老的功能ll…。这些用作医疗的食品在21世纪将会有很好的发展【…。

3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和有争议的

问题

在转基因生物中,由于外来基因的插入,宿主原来的遗传信息被打乱,有可能发生一些意外的效应Ⅲ]:(1)位置效应:在外来基因插入的位置,宿主的某些基因可能被破坏,插入基因及其产物还可能诱发沉默基因的表达。(2)干扰代谢作用:插入基因的产物可能与宿主代谢途径中的一些酶相互作用,干扰代谢途径,使某些代谢产物在宿主中积累或消失。因此,在新的转基因生物中,细胞成分发生的任何变化都不能漠视。例如重组酵母菌【21】和马铃暮中就有关于代谢调节引发有害化合物积累的报道13Ⅲ】。

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不仅在过敏性、毒性、致癌性、食品营养品质改变以及环境等方面有争论,而且还有由标签问题引发的争沦和其它有争议的问题。下面分别讨论一些潜在的危险和其它有争议的问题。3.1食品曹养品质改变

法预期的改变,其中有些营养降低而另一些营养增加。此外,有关食用植物和动物中营养成分改变对营养的相互作用,营养基因的相互作用,营养的生物利用率。营养的潜能和营养代谢等方面的作用,目前介绍的资料很少…。

3.2抗生素抗性

在基因转移与食品安全性的讨论中,最关切的问题是在遗传工程体中引入的基因是否有可能转移到胃肠道的微生物中,并成功地结合和表达.从而影响到人或动物的安全。基因工程工作中.经常在靶生物中使用带抗生素抗性的标记基因132】。有人担心,把抗生素抗性引入广泛消费的作物中,可能会对环境以及消费作物的人和动物产生未能预料的后果。

1993年,wHo为探讨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可能转移问题召开了“转基因植物中标记基因与健康问题”专题讨论会mJ。会议的结论是:“尚无基因从植物转移到肠道微生物的证据”。这些结论的主要理由是,抗生素抗性的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基因转移、表达和对抗生素功效的影响等。还有,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只有在适当的细菌启动子控制下才能表达,在植物启动子控制下的抗生素标记基因将不会在微生物中表达。1996年FAo/wHo联合召开的“生物技术和食品安全性的专家咨询会议“21和wHo专题讨论会同样认为。转基因植物中的基因,转移到胃肠道微生物的可能性极小.但不是完全不可能。并建议FAO/wHo就此问题召开专家咨询会议.讨论在何种条件或情况下,在转基因食品植物中。不能使用抗生素标记基因。3.3潜在毒性

遗传修饰在打开一种目的基因的同时,也可能会无意中提高天然的植物毒素。某些天然毒素基因,例如:马铃薯的茄碱、木薯和利马豆的氰化物、豆科的蛋白酶抑制荆等,有可能被打开而增加这些毒素的含量,给消费者造成伤害uJ。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食品与发酵工业Fbod

and

F曲n即tati叩lnd∞t一曲

vd27No.4

必须十分重视生物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1“。

食品的遗传修饰虽然很重要也很有用,但必须要在没有潜在危险的条件下采用。任何新的遗传工程生物或食品,在产品释放之前都必须花大力气进行现场试验。应该用很长时间去评价GM产品,测定它们对人体健康、农业病虫害和环境的影响。必须谨慎和用适当的法规以防发生环境和安全问题,破坏这种新科学的好处。

必须评价GM作物中用的抗生素抗性标记,或采用其它替代的选择方法,以保护人类健康和防止抗生素抗性对人和动物的潜在危险。

管理机构应该建立广大消费者健康监视网,快速反映人们在吃了GM食品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如过敏原、毒素等)。研究者和管理人员在世界各地农民种植GM作物之前,应评价它们对生态的风险。设立专门委员会给政府部门提供有关GM技术对人类健康。农业和环境长期影响的建议,树立公众对政府管理GM食品能力的信心i2…。

增加遗传工程产品的知识教育,使公众能够接受这类食品。因为遗传工程是一种较新的科学,许多人还不熟悉。管理部门应该了解消费者对新生物技术产品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本着公开、诚实、完全开放的原则,并用有效的科学数据证实GM食品的安全性,取得消费群众的信任。现在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检测技术已日趋成熟,给GM食品贴上适当的标签已是大势所趋。

5展望和建议

适当的法规,经常的监测和研究,对防止GM食品技术可能出现有害作用十分重要。目前世界人口有60亿,估计到2030年将达到80亿【1ll。这样,在解决世界人口吃饭难和医疗问题上必须依靠生物工程技术。实际上,遗传工程食品和传统育种食品.很少或没有显著差别。GM食品应该是安全的”J。谨

慎应用遗传工程技术,可以使生活更美好,改善人类健康和幸福,节约时间和金钱。

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为规范和加强基因工程工作的安全管理,我国国家技术委员会于1993年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在此办法指导下,农业、医药、食品等领域也先后制定或正在制定相关的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旅办法。

食品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是每一个人都关心的问题。目前国际上虽然有争论,但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总趋势是:在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而不是限制生物技术产品的发展。

重组DNA技术在我国食品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规范遗传工程体的管理,颁布食品领域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条例,建立相应的专业分析实验室和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全国食品领域生物基因工作的安全性评价和监督工作,已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蛐P∞dqo。d

wH0st阳tegi嚼forA;s凹硝工lgtheSBhyof

by

Hdtecbll(^I]留r.Repdn0f

J如t

FAo/wHo【抽叫lIation.world

H蚰Ith

t)fg蚰油ti∞,

(知ndva.199l

FA0∥wHO

BbtechnologyandFbod

safety.

Rep叫t0f

Se00nd

Joint

FAo,WHo(jo璐uItatm.

Rome.1996

Uz。ga姐SG

Biotech_0|I)gy

Ad钮r腊,2000.

18(3):179~206

4Macil帅in

C.Natu砣,2000,Ap埘13;404:

693

5ET嫩nnkM.Sci朗ce,1999,2铂(5440):656

FmlevRT

et

a1.Ih.Natl.A浏,Sci.

USA.1983。80:4803~4807

zambryIlskyPnaI.Embo

J..1983-2:

2143~2150

8Bev∞MW

et

a1.Natum

1983,304:184~

187

Th8yerAM。Ch哪.&EIlg.News,1994.May23;72:7~8

10

ThayerAM.Ch锄.&Ellg.Ne哪.1999,

77(16):2l~35

11

1ky甘AM.Ch锄.&I}呕.N胛s,2(啪,

万方数据 

生物技术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陈乃用, Chen Naiyong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食品与发酵工业

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2001,27(4)21次

参考文献(35条)

1.WHO 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the Safety of Foods Produced by Biotechnology 19912.FAO/WHO Biotechnology and Food Safety 19963.Uzogara S G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0(03)4.Macilwain C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0(404)5.Enserink M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9(5440)6.Fraley R T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837.Zambrynsky P 查看详情 19838.BEVAN M W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839.Thayer A M;Chem;Eng 查看详情 1994

10.Thayer A M TRANSFORMING AGRICULTURE[外文期刊] 1999(16)11.Thayer A M 查看详情 2000(78)12.Clinton S K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813.Elliot J G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9(02)14.Anon 查看详情 1998

15.Hileman B Bt Threat To Monarch Caterpillars Affirmed[外文期刊] 2000(78)

16.Hileman B;Chem;Eng Bt Threat To Monarch Caterpillars Affirmed[外文期刊] 2000(78)

ane C;Willis B J Biotechnology in Food Production. In Encyclopedia of Food Sciences:FoodTechnology and Nutrition (vol.1) 1993

18.Hileman B Bt Threat To Monarch Caterpillars Affirmed[外文期刊] 2000(35)19.Hercberg S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820.SIoan A E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9(02)

21.Inose T;Murata K;Internat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5

22.WHO Health Aspects of Marker Genes in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Report of a WHO Workshop 199323.FAO Report of the FAO Technical Consultation on Food Allergies 1995

24.Momma K Quality and Safety Evaluation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Rice with Soybean Glycinin:Analyses of the Grain Composition and Digestibilityof Glycinin in Transgenic Rice[外文期刊] 1999(02)25.Macilwain C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yman P 查看详情 1999(77)

30.Jayaraman K S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031.贾士荣 查看详情 1997(06)32.贾士荣 查看详情 1997(02)

33.吴刚 Bt杀虫晶体蛋白基因及其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物工程进展 2000(02)34.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199335.吴志平;徐步进 查看详情 1999(01)

本文读者也读过(5条)

1. 常超.伍金娥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期刊论文]-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6)

2. 连丽君.王雷.张可炜.LIAN Li-jun.WANG Lei.ZHANG Ke-wei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与事实[期刊论文]-食品与药品A2006,8(11)

3. 蒋灿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期刊论文]-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9(1)

4. 罗云波.Luo Yunbo 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2000,21(5)

5. 王永佳.连丽霞.WANG Yongjia.MAN Lixia 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探讨[期刊论文]-科技导报2007,25(22)

引证文献(21条)

1.吴芳.潘云华 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保障[期刊论文]-黑龙江史志 2010(3)

2.章海风.路新国.陆红梅 现代科技革命对餐桌安全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9(12)3.倪贤生.唐盈.涂俊凌.冯长华 转基因食品PCR定性检测技术的研究[期刊论文]-江西医学检验 2007(6)4.曾铭.彭珊珊 食品安全性问题初探[期刊论文]-食品科学 2005(12)5.杨萍.高伟 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期刊论文]-农业与技术 2005(2)6.朱世明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期刊论文]-河北农业科学 2009(8)

7.夏道宗.王慧铭.李范珠.蒋立勤.夏明 现代科技革命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其伦理学思考[期刊论文]-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6)

8.尚智美.高宏伟.王学亮.孙伟 大豆样品中DNA的提取与外源基因CaMV35S的PCR检测[期刊论文]-菏泽学院学报2006(2)

9.赵有玺.饶志明.王正祥.沈微.方慧英.诸葛健 转基因食品的快速PCR鉴定[期刊论文]-无锡轻工大学学报 2004(6)10.贺小贤.齐香君 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讨论[期刊论文]-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1)11.于洋.司辉清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期刊论文]-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9(2)12.黄其春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期刊论文]-饲料博览 2002(11)

13.徐茂军 转基因植物食品的检测策略[期刊论文]-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1(12)14.李洁 转基因技术与绿色食品生产[期刊论文]-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3(z1)

15.王若敏.罗永华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分析[期刊论文]-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5)16.严奉伟.汤维东 关于我国食品安全保证措施的思考[期刊论文]-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5(4)17.张华.王静 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评价[期刊论文]-粮食与油脂 2004(6)18.何宏 转基因食品及其发展[期刊论文]-食品科技 2006(5)

-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pyfx200104012.aspx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kq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