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学真题汇编

更新时间:2023-10-12 03: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学真题汇编 (2011-10-03 11:05:51) 转载▼ 标签: 分类: 教育类 公考 教案 教材 教法 教师 教学 教育 考试 事业 新课程 职业能力 杂谈 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具体方法。

A.个案研究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叙事研究

2.在调查问卷中,对问题的表述应当() A.具有启发性 B.具有幽默趣味性

C.具有倾向性 D.保持中立态度(措辞取中性)

3.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必须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进行,不得违反社会道德规范,这体现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

A.伦理性 B.科学性 C.操作性 D.客观性 4.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具备的特点不包括() A.价值 B.新意 C.可行性 D.宽泛

5.教育理论研究要求人们在全面了解已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预见现实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走向,这说明教育理论研究具有()

A.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B.继承性和超前性

C.概括性和间接性 D.复杂性和抽象性

6.从已知的具体的事实或个别性的前提概括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结论的思维方法是() A.比较法 B.归纳法 C.类比法 D.演绎法

7.查阅文献资料最快捷的方法是()

A.图书 B.网络检索 C.索引目录 D.报纸

8.教育研究中,通过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现象,其基本目的在于描述与解释的研究方法是() A.行动研究法 B.个案研究法 C.实验研究法 D.调查研究法 9.教育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A.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示 B.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

C.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 D.教育研究成果的概括 10.()不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创新性原则 C.综合性原则 D.伦理性原则

11.教育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是()

A.整理知识 B.创新 C.经验描述 D.继承 12.教育科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A.现象与客观事实、研究课题、方法和技术 B.研究课题、科学理论、研究手段

C.现象与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 D.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研究成果

13.虽然教育现象复杂多样,不确定因素很多,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这说明教育研究获得的结论应该具有()

A.科学性 B.系统性 C.综合性 D.可验证性 14.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A.收集资料 B.选择课题 C.提出假设 D.制订方案

15.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必须进行的工作是() A.选定课题 B.课题论证 C.文献检索 D.历史分析

16.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收集各种资料,连续研究单个的人或事,从而生动地展示个案的研究方法是()

A.个案研究法 B.历史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观察法 17.研究者应根据个案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确定在某一方面具有()特征的人或事作为个案研究对象。

A.古怪 B.另类 C.差异 D.典型 18.教育研究首先必须遵守的原则是()

A.伦理性原则 B.匿名原则 C.保密原则 D.自愿原则 19.下面关于教育行动研究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它是以解决学校中某一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现场研究 B.它是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研究 C.它是一种具有较高动态性的研究 D.它是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的研究

20.教育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过程,其最后一个环节是() A.问题 B.计划 C.行动 D.反思

21.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教育建议的研究方法属于()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22.通过分析儿童的手工、绘画等去了解儿童心理的研究方法称为() A.教育实验法 B.观察法 C.作品分析法 D.调查访问法

23.研究者通过调查对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查幼儿的人,以了解幼儿心理的方法是() A.调查法 B.测验法 C.谈话法 D.作品分析法

二、多项选择题

1.调查问卷中的问题不宜采用的语句表述形式是() A.简单疑问句 B.反问句 C.完整的陈述句 D.多重否定复合句 E.感叹句

2.教育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地制宜性原则 E.教育性原则

3.遵循教育研究的客观性原则应做到() A.不可凭权威人士的意图来取舍事实 B.不可被书上已有结论禁锢 C.不可有自己独创的观点 D.不可为大多数人的看法所左右 E.不可被自己固有的观念所影响

4.教育研究中选择研究课题必须符合的基本准则有() A.课题必须具有参考资料 B.课题必须有新意 C.课题必须具有可行性 D.课题必须具有现实意义 E.课题必须有价值

5.可以把撰写研究计划的基本要求概括为() A.研究什么 B.为什么研究 C.谁研究 D.怎样研究

E.预计成效

6.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文献检索的途径主要包括() A.利用目录进行检索 B.利用文摘进行检索 C.联机检索 D.光盘检索 E.上网检索

7.好的教育研究课题必须具有()价值。

A.理论 B.实践 C.内部 D.外部 E.个人

8.课题研究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

A.理论 B.社会 C.物质 D.实践 E.精神

9.在进行调查访问时,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访问时,与被访者谈得越投机越好

B.在访问时,调查者用眼睛、神态与被调查者交流是不礼貌的 C.在访问时,座位的安排无关紧要

D.一般情况下,只要受访者允许,访谈者应该尽可能使用录音机 E.提问时,应尽量回避那些敏感性问题 10.下列关于问卷法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成本比较低 B.节省时间和人力

C.一般不要求署名,有利于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D.由于错答、误答、乱答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问卷调查可信度降低 E.使用问卷法时不需要考虑其适用对象的特点

三、填空题

1.教育研究中的研究论文可分为两类:实证性的和理论性的。

2.是课题申报的基础,申报课题立项后,研究计划便列入科研部门的管理,并可以获得经费

资助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

3.分析研究资料的方法有和两种。

4.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采用、访谈、测量、个案、观察等方法直接收集资料;二是从现成的入手。

5.教育科学属于科学的范畴,是研究的各门学科的总称。

6.教育研究的伦理原则具体包括自愿原则、匿名原则、和。

7.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它贯穿研究的全过程。 8.教育研究计划具体包括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以及。 9.是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务和基础。

10.按研究方法分类,教育研究的类型包括和。 11.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可以从和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12.计算机检索的主要方式包括、和上网计算机检索。

四、判断题

1.教育研究中的被研究者没有义务一定要参加这些活动,因此被研究者有不参加研究的权利,也有中途退出的权利。()

2.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有利用目录检索工具、索引检索工具和文摘检索工具三个。() 3.分析资料是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务和研究基础。()

4.教育研究中对研究资料的分析步骤是阅读资料、解释资料、筛选资料。() 5.教师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应该严格依据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 6.教师在进行教育研究时,要尽量以书本和权威人士的观点为根据。() 7.在确定研究课题的同时,还要确定研究的基本方法。()

8.由于教师平时教学任务比较重,所以不必制定研究计划。() 9.收集资料只能够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入手。() 10.一般来说,个案研究法的结论客观性比较强。()

五、名词解释 1.教育研究 2.历史研究法 3.个案研究法 4.行动研究法 5.观察法

6.调查研究法 7.叙事研究

六、简答题

1.教育研究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2.一个好的教育研究课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3.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4.简述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 5.收集研究资料的渠道主要有哪些?

七、论述题

1.试述教育研究的现实意义。

2.教师在进行教育研究时应遵循哪些步骤? 3.试述实验法的优缺点。

4.试述你对行动研究法的认识。

八、案例分析

1.不少中小学教师尽管在热情地搞科研,然而兴趣根本不在研究上,搞科研并非出于学术性目的,而似乎是为了满足某种功利性需要的必然选择。功利性的研究行为,凸显了浮躁的研究风气,有研究者对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情况和基本素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参加过科研活动,即使参加过的教师,他们的科研知识也是捉襟见肘。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师即研究者”的认识。

2.开学不久,校长召开了全校教职工大会,在会上宣布,今年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每位教师都要申报课题,这将作为晋升职称的一项标准。校长还没有说完,下面便议论纷纷。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到办公室等许老师来。许老师在公开发行的杂志上已经发表了3篇文章,是我们学校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的教师,我一定要认真向他请教。许老师说:“你可以先找几本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再找几期教育类的杂志,将这些内容翻阅一下,看看别人是怎么写文章的,再看看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是什么。如果这些文章中有几篇是关于同一个主题的,将这些文章复印下来,回家以后仔细琢磨,根据这些问题所提供的材料,对这些文章进行重新编排、组合,就成了一篇新文章。如果你觉得这种方法太麻烦,还有更简单的方法,你只要看一本教育学书,然后选择里面的一个原理,先将这一原理介绍一下,然后根据教育学书的叙述,写你是如何根据教育理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其实,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很简单,你按照我的说法做,一定会有收获的。我的几篇文章就是这样写成的。”

(1)你对案例中许老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2)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称为()

A.体育活动 B.课余活动 C.课外、校外教育 D.群众活动 2.课外、校外教育是() A.正规的教育活动 B.非正规的教育活动

C.既有正规教育活动,也有非正规教育活动 D.正规的非教育活动

3.我国的教育专著《学记》中提出的“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了()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A.游戏与学习 B.课内与课外 C.学习与思考 D.学习与行动

4.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

A.是同一种活动

B.方向一致,但课外、校外教育不是一种正规教育活动 C.都是一种正规的教育活动,但方向不一致 D.都是一种正规的教育活动,且方向一致

5.对课堂教学来说,课外、校外教育()

A.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是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施加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B.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因此要替代课堂教学

C.并不是正规的教育活动,而课堂教学是正规的教育活动 D.是课堂之外的,不可能与课堂教学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 6.课外教育是()

A.课外和校外的文体活动 B.课堂教学的延续 C.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D.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 7.在课外、校外教育中,教师处于()

A.领导地位 B.启发指导地位 C.顾问地位 D.主导地位 8.课外、校外教育的主体部分是()

A.科技活动 B.学科活动 C.体育活动 D.社会活动 9.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属于()

A.技术小组 B.学科小组 C.艺术小组 D.体育小组

10.()是让学生走出学校接触社会,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社会生活、经济建设实际状况的教育活动。

A.社会活动 B.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C.体育活动 D.学科活动

11.中小学课外、校外教育的基本特点是() A.自愿性 B.强制性 C.规范性 D.随意性

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社会活动。

A.打扫校园 B.植树造林 C.拥军优属 D.帮老助残 13.课外、校外教育不包括()

A.社会活动 B.科技活动 C.文学艺术活动 D.选修课 14.课外教育工作与课堂教学在()上是统一的。

A.教育目的 B.教育内容 C.教育方法 D.教育组织形式 15.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

A.计划性、自愿性、实践性 B.组织性、灵活性、自愿性 C.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D.目的性、灵活性、实践性 16.文学作品讨论会和某门学科最新动态报告会等都属于() A.集会活动 B.文体表演活动 C.革命纪念日活动 D.各种类型的学科活动

17.通过艺术欣赏、艺术观摩,以及自身的艺术实践,使学生获得审美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对艺术的兴趣和创作才能的兴趣小组属于() A.技术小组 B.学科小组 C.艺术小组 D.体育小组 18.属于综合性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的是()

A.少年之家 B.少年宫 C.儿童乐园 D.少年科学技术站 19.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是()

A.小组活动 B.集会活动 C.个人活动 D.文体活动

20.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校外教育更有利于() A.发展学生个性 B.促进温故知新 C.加强“教学相长” D.坚持“循序渐进”

21.在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上,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以教师为主,家长为辅 B.家长与教师是平等的教育主体 C.以教育能力较强的一方为主

D.在学校以教师为主,在家以家长为主 22.下列家庭教育做法中,做法不合理的是() A.在孩子未成年时,父母要启发诱导孩子 B.不要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C.当父母亲的教育观念与爷爷奶奶相抵触时,以父母的观念为准 D.即便是最民主的家庭,也对孩子有所保留,有时还要适当回避 23.对儿童身心影响最大的家庭因素是() A.家庭生活方式 B.家庭经济状况

C.家庭结构 D.家庭主要成员的文化程度

24.儿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是()

A.家庭 B.托儿所 C.幼儿园 D.学前班

25.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校外教育使青少年迈上了科学思维的道路”,这告诉我们课外、校外教育()

A.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

B.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C.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D.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26.向家长系统宣传和指导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的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形式是() A.咨询活动 B.家长委员会 C.家长学校 D.电话联系 27.下列选项中属于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是()

A.对儿童的态度积极肯定,对儿童提出明确的要求 B.倾向拒绝和漠视孩子 C.对儿童缺乏基本的关注

D.不对孩子提出任何要求,让其随意控制、协调自己的一切行为 28.()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社区教育 D.课外、校外教育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活动中属于科技活动的有()

A.举办科技讲座 B.成立无线电小组

C.成立航模小组 D.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 E.成立数学活动小组

2.课外、校外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群众性活动 B.竞赛活动 C.游戏活动 D.小组活动 E.个人活动

3.下列活动中属于体育活动的是()

A.夏令营 B.春游C.文艺汇演 D.冬令营 E.实验制作

4.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它的目的在于() A.可以减少课堂教学的时间 B.有利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性

D.有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向 E.让学生出去赚钱

5.下列属于文学艺术活动的有()

A.美术小组的活动 B.书法小组的活动 C.摄影小组的活动 D.外语小组的活动 E.音乐小组的活动

6.中小学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有() A.组织上的自愿性B.内容上的广泛性 C.管理上的计划性D.活动上的自主性 E.形式上的多样性

7.重视家庭教育的基本理由是()

A.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奠基教育 B.家长最关心孩子,有利于孩子把精力用于学习上 C.家庭教育可以起到影响和调节学校教育的作用 D.家庭教育使儿童受到始终如一的道德熏陶

E.家长掌握教育学的知识

8.下列不是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的有() A.根据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制定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C.都是正规的教育活动 D.学生根据兴趣自愿选择

E.内容和形式都具有灵活性 9.体育活动的目的包括()

A.发展学生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 B.训练学生的运动技能

C.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D.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E.发展学生文艺方面的才能

10.教育的三结合一般是指()的结合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C.网络教育 D.社会教育 E.个别教育

三、填空题

1.课外、校外教育内容和组织形式的确定主要依据的是学生的、和身心发展特点。 2.课外小组活动主要可分为、、艺术小组和体育小组。 3.中小学课外、校外教育的主体是。

4.根据课外、校外教育的人数和规模可将课外、校外教育分为、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三类。

5.是指由学校、班级组织实施的课余教育活动。

6.是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7.在现代学校教育工作中,课外、校外教育是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发展和发展教育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

8.学生是课外、校外教育的主体,教师在课外、校外教育中主要起作用。

9.由校外教育机构领导和组织的课余教育活动,如少年宫、青少年科技活动站等组织的课余教育活动,称作。

10.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和以外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四、判断题

1.个别活动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才能进行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2.群众性活动是学校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3.课外、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实施范围是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计划之内的。()

4.课外、校外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很小,因此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可有可无。()

5.在与未成年子女的关系中父母处于主导地位。()

6.处于单亲家庭中的儿童比生活在家庭不和中的儿童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麻烦。() 7.在课外、校外教育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现有知识水平选择参加不同的活动,这体现了课外、校外教育的灵活性。()

8.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没有共同之处。()

9.课外、校外教育是教育学生的基本途径。()

10.在我国,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五、名词解释 1.课外教育 2.校外教育 3.群众性活动 4.社会教育 5.小组活动 6.家长开放日 7.学科活动

8.课外阅读活动 9.科技活动

六、简答题

1.简述家庭教育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2.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3.简述课外、校外活动小组的基本形式。

4.家庭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5.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有什么意义? 6.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联系的途径有哪些?

7.简述校外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 8.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9.社会教育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10.怎样使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11.小组活动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12.简述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

七、论述题

1.联系实际,试述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2.试述怎样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 3.联系实际谈谈开展好课外、校外教育的基本要求。 4.试述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形式?

5.如何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八、案例分析

1.小奇是重庆某中学初一学生,上小学五年级时就迷上了网络游戏。今年5月2日,王小奇第五次离家出走,父母亲朋四处寻找,直到5月10日,才在一家网吧里找到已经精神恍惚的他。5月19日,王小奇再次离家出走,3天后又是在一家网吧找到他。从此以后,王小奇被无奈的父母关在了家里,他的父母也在家里陪他自学。据王小奇的班主任介绍,王小奇以前成绩还不错,但由于沉溺于游戏,成绩直线下降。她时常给学生讲很多道理和案例,但班上旷课到网吧去玩的学生还是很多,离家出走的也不止王小奇一个。她说:“我们能管住学生,但管不住网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一项统计表明,18岁以下的网民占我国上网人数的15.1%。从职业结构来看,学生占23%,是所有职业中比例最高的群体。去年12月27日晚,广西河池市十多位人大代表对全市61家网吧暗访后统计,进入网吧的未成年人占网吧总人数的57.3%。

阅读上述案例,请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种教育力量整合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2.小伟是小学四年级的男生,他很爱运动,并且活泼可爱,但在他妈妈眼中,却是一个不敢和人交往的孩子。上课时,小伟经常有意无意地捣乱,并对所有教过他的老师都表现出了一种难以理解的仇恨,他说自己尤其厌恶现在的语文老师的教育方法,这也是他经常在语文课上故意捣乱的原因。但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小伟的父母却并没有将他的思想情况与老师沟通,结果反让老师对小伟的异常表现更加反感。

联系案例,谈谈如何避免由于学校和家庭的信息沟通不畅所引起的问题。

3.楠楠今年5岁,已经上大班了。在家里,妈妈对他百依百顺,爸爸却很粗暴。在幼儿园里,楠楠总是和小朋友争抢玩具,还和其他小朋友打架。一开始,老师很耐心地教育楠楠,但他依然我行我素,久而久之,谁也不去管他,楠楠妈妈为此很烦恼。 结合案例,分析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合作的价值及原则。

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

1.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A.学生会 B.班级 C.小组 D.团委 2.最早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罗杰斯 D.布鲁纳 3.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著作是夸美纽斯的()

A.《论语》 B.《普通教育学》C.《大教学论》 D.《理想国》

4.学期结束时,班主任都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评价。这项工作属于() A.建立学生档案B.班主任工作总结

C.班主任工作计划D.操行评定

5.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经常性活动的班级管理方式是()

A.常规管理 B.民主管理 C.平行管理 D.目标管理

6.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是()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7.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以自我管理为中心进行管理的方式是()

A.民主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常规管理

8.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模式是() A.平行管理 B.常规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9.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立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属于() A.平行管理 B.常规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10.班级管理模式中的“目标管理”是由()提出的。 A.马卡连柯 B.德鲁克 C.皮亚杰 D.夸美纽斯 11.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B.教育个别学生 C.组织和培养班集体D.搞好班级教育工作 12.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A.班级公共财产 B.班级信息 C.学生 D.班级资料

13.()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A.教师 B.班主任 C.班长 D.学生会 14.在班集体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是()

A.班级目标 B.学生人数 C.班主任 D.班干部 15.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班级目标是可有可无的

B.班集体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C.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

D.班委会是学生的自治组织

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16.19世纪初,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导生制”出现在()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17.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

A.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B.维持班级秩序 C.形成良好的班风 D.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8.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是()

A.明确的共同目标 B.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C.共同的生活准则 D.一定的组织结构

19.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是() A.班主任 B.兴趣小组 C.少先队 D.班集体 20.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 A.交往 B.学习 C.锻炼 D.考试 21.班集体在育人方面价值的实现是通过() A.班主任 B.班干部 C.男女学生 D.集体教学 22.班主任的经常性工作之一是设计并开展()

A.小组活动 B.少先队活动 C.班级教育活动 D.课外活动 23.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班级管理理论是()理论。 A.民主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常规管理 24.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主要方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问卷调查法 D.学生作品分析法 25.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是() A.班主任 B.班委会 C.共青团 D.少先队 26.下列关于班级的说法错误的是()

A.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 B.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C.班级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D.最先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夸美纽斯 27.班主任的工作是从()开始的。

A.评定学生操行 B.教育个别学生 C.了解和研究学生 D.组建班集体

28.当班主任接到一个教育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要做好的工作是() A.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B.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C.组织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D.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9.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不包括()

A.及时与家长沟通 B.维持正常的班级秩序

C.教授学生各科知识 D.组织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30.“对班级管理不过多干预,以容忍的态度对待班级生活的冲突,不主动组织班级活动。”这属于()的班主任领导方式。

A.权威型 B.放任型 C.民主型 D.随意型 31.()方式不属于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A.权威型 B.民主型 C.专断型 D.放任型

32.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和体育活动时应注重()

A.走、跑、跳、投等基本动作的训练

B.在游戏和体育活动中训练幼儿的基本动作

C.用幼儿感兴趣、喜欢的活动来培养幼儿锻炼身体的兴趣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习惯

D.用幼儿感兴趣、喜欢的活动来训练幼儿的基本动作

33.在领导班级的过程中,不是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级,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属于班主任领导方式中的()

A.权威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迁就型 34.幼儿教师了解幼儿最好的信息来源是() A.同龄人 B.社区人士 C.家长 D.教养员 35.幼儿教师晨间接待幼儿入园工作的重点是()

A.提醒幼儿尽早进入学习状态 B.与家长交流,沟通情感 C.检查孩子的身心状况 D.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班集体的概念说法正确的是() A.班集体就是班群体

B.班集体是班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

C.纪律松弛、涣散的班群体算不上班集体 D.不是任何一个班都能称得上班集体 E.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2.下面关于班级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B.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

C.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

D.班级管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E.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 3.班级的个体化功能主要包括()

A.促进发展功能B.满足需求的功能C.诊断功能D.矫正功能 E.培养学生的社会角色的功能

4.班级管理的模式有()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D.自主管理 E.目标管理

5.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

A.民主型 B.惩罚型 C.放任型D.权威型

E.监督型

6.作为班主任,要使工作取得满意结果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而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指了解() A.学生思想 B.学生品德

C.学生现有知识水平D.学生身体素质 E.学生的家庭

7.班主任主要的工作任务包括() A.教书 B.育人

C.指导学生课外活动D.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E.与家长交流

8.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扮演的角色有()

A.法人 B.教育者 C.组织者D.领导者 E.权威者

9.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有() A.谈话 B.问卷 C.座谈 D.观察法 E.分析书面材料

10.下列对于班主任的认识正确的有() A.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B.班主任在班集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C.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D.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E.权威型的班主任领导方式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1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包括()

A.明确的共同目标B.一定的组织结构

C.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D.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E.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12.班集体的发展阶段包括()

A.班集体的初创期B.班集体的巩固期 C.班集体的成熟期D.班集体的形成期 E.班集体的发展期

13.下列关于班集体的说法正确的有() A.班集体具有共同的目标

B.一定的组织结构是一个班集体所不可缺少的

C.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 D.一个班的学生群体就是班集体

E.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关系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14.班级管理的内容主要有()

A.班级组织建设B.班级制度管理 C.班级活动管理D.班级教学管理 E.课外、校外教育管理

三、填空题

1.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2.班级组织既具有社会化功能,又具有。

3.班主任实施平行管理时,首先要充分发挥的教育功能,使班集体真正成为教育的力量;其次要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

4.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自己、自己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5.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 6.班级管理体现了和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的关系。

7.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8.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力量,发挥每一个学生主人翁精神,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 9.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关系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10.目标管理由美国管理学家提出的。 11.平行管理理论是的教育思想。

12.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有关班集体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包括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以及等。

13.在学校,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通常称之为。 14.学生在班级中应该处于地位。 15.是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

16.班级是学校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是按一定的、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17.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

18.要实行班级干部的,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机会,并学会与人合作。 19.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

20.班主任了解学生包括对、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三部分的了解。

四、判断题

1.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班级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并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

2.班级组织只具有社会化功能,不具有个体化功能。()

3.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作用不可忽视。()

4.正确的班集体舆论对班集体的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

5.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班主任应该对学生的进步置若罔闻,并随时指出他们的不足。() 6.班级管理中的民主就是尊重学生,与学生商量。() 7.班级中的正式群体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正面的影响,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负面的影响。()

8.班级管理工作是一种智慧的工作,这种智慧纯粹来自于班级管理者经验的积累。() 9.班集体是指由班级全体成员组成的整体。()

10.正确的班级组织目标能够引导班级成员全面发展。()

五、名词解释

1.班主任2.班级管理3.班级常规管理4.班级平行管理5.班级民主管理6.班级目标管理

六、简答题

1.班级的个体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3.班主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5.班级建设的设计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 6.制定幼儿园规章制度要注意哪些问题?

七、论述题

1.试述如何实行班级民主管理。

2.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假如你是一名班主任,你将如何培养你所带领的班集体? 4.结合实际谈谈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

八、案例分析

1.学生违反纪律本身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班主任怎样将这些不好的事情巧妙的转变为好事呢?最近一年多来,我在班上大力推行这样一种处罚方式:对违反纪律情节比较轻的学生,我罚他上讲台唱一首好听的歌或者讲一个动听的故事;对于违反纪律情节比较严重的学生,我罚他们用正楷字写一份200字左右的违纪心理报告(请大家注意:心理报告书不是保证书更不是检讨书),描述他当时的违纪心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发现这种处罚方式的效果比以前的方式明显好了很多。 谈谈你对上述案例的看法。

2.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邹老师走进初二(5)班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五个大字。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纪律、卫生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就因为在积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 如果你是邹老师,你该怎么办?

3.小凡今年4岁了,可是对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适应很慢,入园时哭闹得非常厉害,不肯参加课内兴趣班活动,也不能与同伴合作及分享玩具,出现明显的不合群现象。 结合案例,分析影响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4.王老师是一位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非常高,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他经常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等。而这位教师讲课情急时,常常“笨猪”,“死脑子”不绝于耳;吸烟后,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教育后的班级会怎样呢?虽然王老师没少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说脏话、粗话连篇,纸屑杂物随处可见。王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谈谈你对案例中王老师做法的认识。

试卷四

一、单项选择题

1.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A.途径 B.方式 C.出发点 D.关键环节

2.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

3.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A.指导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4.影响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 B.环境 C.学校教育 D.家庭教育

5.我国商、周时期的奴隶社会重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主要是德育内容。

A.礼 B.射 C.御 D.书

6.“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句话体现了()的规律。 A.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7.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

A.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 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 D.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8.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9.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的关系是()

A.两者相同 B.前者指导后者C.前者反映后者 D.前者决定后者 10.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受教育者 B.教育者 C.教育内容 D.教育方法

1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的矛盾

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的矛盾

12.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是基础。 A.知 B.情 C.意 D.行

13.“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规律。 A.智育过程 B.心理辅导 C.德育过程 D.美育过程 1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原则。 A.导向性 B.疏导

C.因材施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15.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 A.只用说服法就可以了 B.适当体罚也可以

C.说服教育为主,辅以纪律约束 D.纪律为主,说服为辅 16.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是关键。

A.知 B.情 C.意 D.行

17.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是() A.德育原则 B.德育途径 C.德育方法 D.德育模式 18.小学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19.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 A.引导法 B.榜样示范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20.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工作的()

A.比较法 B.榜样示范法 C.自我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21.我国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A.陶冶教育法 B.实际锻炼法 C.榜样示范法 D.说服教育法 22.组织活动属于()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23.老师采取画小红花、插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24.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陶冶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榜样示范法 2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陶冶教育法 B.实际锻炼法 C.说服教育法 D.榜样示范法

26.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其()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27.说服教育法的方式有语言文字说服和()

A.事实说服 B.理论说服 C.直接说服 D.间接说服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陶冶教育法 C.说理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29.根据学生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的特点,我们可以使用()

A.榜样示范法 B.陶冶教育法 C.说理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30.进行德育时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

31.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这样的德育原则是()

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集体教育原则

32.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原则。 A.疏导 B.因材施教

C.导向性 D.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33.关于原始社会德育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德育的内容极其简单 B.德育的方式和劳动、生活相结合 C.德育是平等的 D.德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4.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马卡连柯 C.班杜拉 D.科尔伯格

35.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思想品德课及各学科教学 B.政治课 C.班主任工作 D.共青团活动

36.对学生进行包括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教育属于() A.爱国主义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劳动教育

37.教师组织儿童反复练习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从而巩固其知识经验、形成简单技能和行为习惯,这种方法是()

A.语言法 B.行动操练法C.环境体验法 D.移情法 38.不属于幼儿高级情感的基本形式的是()

A.理智感 B.道德感 C.责任感 D.美感

39.幼儿爱听表扬,不喜欢挨批评,所以幼儿德育要坚持() A.负面教育的原则 B.全面教育的原则

C.侧面教育的原则 D.正面教育的原则

40.儿童在早期生活中,和同龄伙伴逐渐建立的关系属于() A.同伴关系 B.师生关系 C.交往关系 D.一般关系 41.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亲子关系的发展 B.强化 C.亲社会行为 D.社交技能的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

A.爱国主义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劳动教育 E.知识教育

2.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包括()

A.班主任工作 B.社会实践活动 C.课外活动 D.共青团活动 E.班会

3.德育过程的矛盾包括()

A.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B.德育与智育的矛盾

C.德育与教学过程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E.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 4.下列关于德育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有() A.德育方法的使用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B.德育方法可以随意选择

C.实际锻炼法是经常使用的德育方法之一

D.德育方法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德育目标的要求

E.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德育方法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B.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

C.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 D.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E.德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应有爱心和耐心 6.一般而言,德育目标的确立主要依据() A.时代需要

B.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C.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D.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E.社会发展需要

7.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包括()

A.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深厚感情 B.培养学生的国家和民族意识

C.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D.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平

E.教育儿童正确理解其他民族与其他国家的利益,树立起尊重、友爱与合作精神,尊重各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8.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主要有()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目标 D.德育内容 E.德育方法

9.选择德育方法时应考虑()

A.德育目标 B.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C.德育内容 D.教师个人意愿 E.中小学生的个性差异

10.下列()属于我国小学德育目标的要求。

A.使学生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 B.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C.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D.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E.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三、填空题

1.广义的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等形式。 2.狭义的德育即指。

3.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4.德育具有,它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5.德育过程是社会化与个体化的统一。 6.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

7.对学生进行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8.在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中,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到再到的发展过程。

9.德育过程是对学生、、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0.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11.就是使学生形成集体观念,关心集体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的教育。

12.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的总和。 13.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方式。

14.是以家长、教师、优秀学生等典范及典范人物的优秀品质去影响孩子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教育方法。

15.“润物细无声”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四、判断题

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2.德育就是政治教育。()

3.德育过程的顺序必须遵循知、情、意、行的固定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4.德育过程从提高学生道德认知开始。()

5.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不同于社交活动。()

2.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当年从神学院毕业的时候,他的老师给她写过一则评语:“黑格尔,健康状态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却不太用功;神学有成就,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个优秀的传道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 谈谈你对这一评语的认识。

3.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时,在用天平来称粉笔时,忘了拆下天平物盘下的胶垫,结果第一次称一支粉笔为100克,第二次称一支粉笔为10克。而该老师把两次测量之差向学生解释是天平这种测量工具的误差。 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处理错误的方法。

试卷八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是()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作用。 A.导向 B.评价 C.激励 D.指导

3.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A.制定者的哲学观念B.制定者的人性假设

C.制定者的理想人格D.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4.美国和前苏联两个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对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说明() A.国家的教育目的完全由政治制度决定 B.政治制度对教育目的没有影响

C.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 D.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5.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是由()决定的。 A.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B.社会生产力

C.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D.政治经济制度

6.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方针 B.教育规律 C.教育任务 D.教育目的 7.培养劳动者是()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8.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关于人的发展的理想

C.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学说

D.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是() A.新课程改革 B.素质教育

C.教育的国际化走势 D.教育改革的实践

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 A.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B.个人在体力上的充分发展

C.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D.个人的智力充分、自由地发展

11.“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是()规定的教育目的。 A.壬演学制B.壬子学制 C.癸卯学制D.壬戌学制 12.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A.培养人的智力 B.为上一级学校输送拔尖人才

C.培养各种专门人才D.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

1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两句话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体现了()的观点。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14.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的现代学制是()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5.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属于普通中学在()方面的要求。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16.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能水平为目标属于()的内容。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17.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是普通中学在()方面的要求。 A.劳动技术教育 B.体育 C.德育 D.美育 18.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是()

A.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B.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C.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D.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19.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制度叫() A.学制 B.学校教育 C.正规教育 D.制度化教育

20.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A.京师大学堂 B.学堂的出现 C.废科举,兴学校 D.壬寅学制 21.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是()

A.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B.学堂的出现 C.大学的出现 D.义务教育的普及

22.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六三三制 23.()主要是在欧洲产生并发展的。

A.分支学制 B.多轨学制 C.单轨学制 D.双轨学制 24.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主张体现了 ()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25.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新学制 26.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的领导体制为() A.园长负责制 B.园长责任制 C.园长职级制 D.园长级别制

27.在《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提出的教育目标中,“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属于()目标的范畴。

A.智育 B.体育 C.德育 D.美育

28.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相一致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卢梭 C.福禄贝尔 D.裴斯泰洛齐 29.幼儿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 A.经济发展水平B.环境因素 C.社会文化水平D.社会政治制度

30.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A.不限于看护儿童,对儿童施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 B.以发展儿童智力为中心 C.为工作的母亲照管儿童

D.促进儿童身体、情绪、智能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31.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和体育活动时应注重() A.走、跑、跳、投等基本动作的训练

B.在游戏和体育活动中训练幼儿的基本动作

C.用幼儿感兴趣、喜欢的活动来培养幼儿锻炼身体的兴趣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习惯 D.用幼儿感兴趣、喜欢的活动来训练幼儿的基本动作 32.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的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新学制 3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不包括() A.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B.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C.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D.缩短义务教育年限

34.编织学校是近代学前教育设施的萌芽,它是由()牧师奥柏林创设的。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35.我国普通中小学(包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性质是() A.学前教育B.基础教育 C.高等教育D.中等教育 36.中班幼儿喜欢“告状”,这体现的幼儿情感是() A.理智感B.美感C.道德感D.实践感 37.以下对保育工作的认识正确的是()

A.保育者的工作是帮助教师做好一些教学辅助工作 B.保育者的工作是搞好卫生

C.保育者的工作是保证在园儿童吃好、穿好 D.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保教一体化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实现的。 A.导向功能 B.激励功能 C.强制功能D.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

2.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包括()

A.国家的教育目的B.学生的学习目标

C.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D.社会的价值取向 E.教师的教学目标

3.癸卯学制明文规定的教育目的的内容包括() A.忠君 B.尊孔 C.尚公 D.尚武

E.尚实

4.对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两者关系的看法错误的是() A.教育规律和教育方针都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B.正确的教育方针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C.教育方针能替代教育规律

D.教育方针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E.教育规律是制定教育方针的客观依据 5.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

A.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B.培养学生进行艺术活动的技能 C.发展学生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D.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E.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6.以下观点属于素质教育的特点的有() A.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B.教学过程中,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 C.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D.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

E.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7.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 A.德育 B.智育 C.体育D.美育 E.劳动技术教育

8.下列关于“应试教育”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应试教育强调学生的分数

B.应试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 C.应试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 D.应试教育加重学生的负担

E.应试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9.德育的基本任务包括() A.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B.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 C.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 E.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0.我国的学校教育层次包括()

A.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 E.学历教育

三、填空题

1.的培养目标是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

2.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制定,指导一定时期各级各类教育工作。 3.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4.教育目的无论是对受教育者还是都具有目标导向作用。 5.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称为。 6.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的教育。 7.1949年我国确定的教育目标是。

8.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是确定教育目的的。 9.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10.在确立教育目的的问题上,教育史上有两种理论,即个人本位论和。 11.素质教育是面向的教育。

1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的关系。 13.“癸卯学制”分为三段级。

14.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与相结合。

四、判断题

1.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构成了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2.只有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才有资格接受素质教育。()

3.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4.体育是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5.最早提出“终身教育”思想的是法国的朗格朗。() 6.美育即美术教育。() 7.智育等于教学。()

8.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

9.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10.《教学与发展》的作者是凯洛夫。()

11.智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文化。()

12.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中,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卢梭,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涂尔干和巴格莱等。()

13.劳动技术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五、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2.智育3.培养目标4.学校教育制度5.美育

六、简答题

1.德育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2.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3.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4.建立学制的依据有哪些?

5.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6.人的品德一旦形成,将不再改变。()

7.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8.在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德育强调灌输。() 9.进行德育完全是政治老师的事。()

10.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11.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是由学生各种思想品德的不稳定性与社会各种影响的复杂性决定的。()

五、名词解释 1.品德能力 2.学校德育内容 3.德育过程 4.德育原则 5.说服教育法 6.榜样示范法

六、简答题

1.我国中小学德育主要有哪些任务? 2.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有哪些? 3.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4.简述德育的基本方法。

5.德育的意义有哪些?

6.简述在进行德育时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七、论述题

1.试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2.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3.试述德育的主要途径。

4.试述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八、案例分析

1.小学某班,有一伙小捣蛋,爱玩足球。为了玩球和看球赛,常影响学习,有时还迟到、旷课,甚至为了抢球和争夺场地,与别班同学发生冲突。针对这一问题,班主任组织这些小捣蛋成立了一个球队,选了队长,并制定了队规。此后,每天组织练球,在活动中练出了纪律、团结、意志和自我控制能力。

请用德育原则的相关知识分析这一案例。

2.初中某女生把一男生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对于“早恋”思想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退学。

运用德育的相关知识分析该案例。

3.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学生杨朗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学生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

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案例中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遵循了哪些德育原则?

试卷五

一、单项选择题

1.学校实现培养人的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A.思想品德教育 B.教学

C.课外活动 D.学校管理

2.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 A.上课 B.智育 C.教学 D.教育 3.教学从本质上讲是()

A.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B.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活动 C.教师的教学活动 D.学生的学习活动

4.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句话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A.知识的传授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6.下述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教育者“教”的客体不是双客体,而是一种复合客体

B.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如何教”和“教什么”的过程

C.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因素,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更确切地说是“教”的主体 D.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7.正确反映教学与智育之间关系的命题是()

A.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 C.智育是教学的唯一任务 B.教学是智育的唯一途径 D.智育是教学的次要任务

8.在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上,一般认为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

A.唯一选择 B.内容C.途径 D.基础

9.学生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特点。 A.教育性 B.指导性C.间接性 D.交往性

10.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 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

1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

A.获得直接经验 B.进行科学实验 C.进行社会实践 D.学习间接经验

12.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坚持这一观点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C.杜威 D.凯洛夫

13.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 A.孔子 B.昆体良C.杜威 D.赫尔巴特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 B.课外活动就是活动课程

C.《学记》中提出了“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教育思想 D.向学生传授知识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之一

15.“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6.教学取得成功的内因是()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校的管理作用 C.教材的媒介作用 D.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六章教 学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17.对于“教学活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B.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辨证统一的活动

C.教学活动中应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 D.学生的“自学”不属于教学活动 18.对于备课的认识错误的是() A.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

B.认真备课是教好课的前提

C.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 D.教师只需要在上课前进行备课,平时则不需要 19.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工作。 A.唯一 B.中心C.必要 D.辅助 20.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

21.教学原则是依据()制定的。

A.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B.教育部颁布的文件 C.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 D.教学目的

22.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原则与下列()相一致。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学而知之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温故而知新

2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论语》 B.《学记》C.《四书章句集注》 D.《孟子》 24.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 A.孔子 B.墨翟C.董仲舒 D.朱熹

25.下面体现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A.学而时习之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性相近,习相远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6.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原则。 A.理论联系实际 B.循序渐进C.启发性 D.巩固性

27.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中要贯彻()原则。 A.启发性 B.循序渐进

C.直观性 D.因材施教

28.《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中贯彻()的原则。 A.启发性 B.循序渐进 C.直观性 D.因材施教

29.备课的要求不包括()

A.钻研教材B.了解学生 C.设计教法 D.批改作业 30.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错误的做法是()

A.钻研学科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 B.通过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弄清楚本学科的教学目的

C.掌握学科的重点、难点所在

D.只看教科书,不看任何参考资料 31.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体现了教学的()原则。 A.启发性 B.循序渐进

C.直观性 D.因材施教

32.()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A.上课 B.智育 C.教学 D.教育 3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34.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不包括() A.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B.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C.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D.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35.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是() A.上课 B.智育 C.写作业 D.德育

36.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可分为明了、联合、系统和()四阶段。 A.分析 B.综合 C.方法 D.统合

37.《学记》中“不陵节而施”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38.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原则。

A.理论联系实际 B.直观性C.巩固性 D.启发性 39.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是() A.教育学的雏形

B.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C.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D.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40.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是() A.教学组织形式 B.教学模式 C.教学方法 D.教学策略 41.上好课的基本要求不包括()

A.教学目标明确B.教学内容准确

C.教学结构合理 D.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不作任何约束 42.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描述和概括的是() A.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B.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

C.美国教育家杜威D.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43.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44.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

A.唐朝中期 B.明朝中期C.清朝末年 D.辛亥革命以后 45.中小学“双基教育”中的“双基”是指()

A.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B.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C.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 D.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46.把课划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的依据是() A.教学任务 B.教学内容C.教学规律 D.教学原则 47.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48.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教材。 A.熟悉 B.分析C.概括 D.理解 49.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不包括() A.作业形式要具有多样性 B.明确规定作业完成的时间

C.对学生一视同仁,布置难度相同的作业 D.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 50.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是()

A.检查复习 B.布置课外作业C.讲授新教材 D.巩固新教材 51.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 A.了解学生B.和谐的师生关系 C.先进的教学设备 D.备好课

52.教师上课的必要补充主要是通过()

A.布置作业 B.检查作业C.课外辅导 D.课后练习 53.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应该在()制定出来。

A.学期或学年开始前 B.定好课题计划后

C.学期结束后 D.上课前

54.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巩固的程度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教师()的目的。 A.讲授新教材 B.上课C.批改作业 D.巩固新教材 55.“在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要靠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辨证统一的。”这句话说的是()的规律。

A.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B.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56.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强调的是()教学原则。 A.启发性B.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 C.理论联系实际D.直观性 57.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A.杜威 B.华虚朋C.柏克赫斯特 D.克伯屈

58.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是() A.演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陶冶法

5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 A.主张教学建立在个体身上 B.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C.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是“在做中学”

D.说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60.讲授法的优点不包括()

A.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B.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 C.有利于因材施教

D.有限的教师可以教更多的学生

61.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 A.讨论法 B.谈话法C.讲授法 D.练习法

62.最早从理论上阐述了班级授课制,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A.《大教学论》 B.《学记》 C.《普通教育学》 D.《理想国》 63.对班级授课制认识不正确的是()

A.班级授课制可以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B.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C.班级授课制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D.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64.()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复式教学D.现场教学

65.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的运用。

A.讲授法 B.谈话法C.讨论法 D.练习法

66.把实物、教具呈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地实验来说明和印证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称()

A.讲授法 B.实验法C.参观法 D.演示法

67.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A.练习法 B.讲授法C.谈话法 D.发现法

68.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可以用() 概括。

A.班、课、室 B.师、生、课 C.师、生、时 D.班、课、时 69.“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反映的是()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70.教学工作的基础是()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71.1951年()提出了“范例教学”的主张。 A.布鲁纳 B.赞科夫C.瓦·根舍因 D.怀特海 7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不包括() A.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B.学生特点

C.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D.学校的要求

73.()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A.教学 B.教学模式 C.教学方法 D.教学策略

74.用于选拔性和竞赛性活动的评价属于()

A.相对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C.个体内差异评价 D.形成性评价 75.从评价的作用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76.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动机,往往是() A.直接动机,动机与目的是不一致的 B.间接动机,动机与目的是一致的 C.直接动机,动机与目的是一致的

D.间接动机,动机与目的是不一致的

77.运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游戏活动的() A.自主化 B.社会化 C.虚构化 D.教育化 78.托幼机构的基本活动形式是() A.上课 B.日常生活C.娱乐 D.游戏

79.“寓教于乐”实际上就是幼儿教育()的体现。

A.游戏化方法 B.生活化方法C.移情法 D.直接法 80.上课时,个别幼儿喊口渴想喝水,老师的正确做法是() A.立即让该幼儿离座去喝水 B.让该幼儿坚持到下课 C.批评后再让其喝水

D.停止教育活动,督促所有幼儿喝水

81.教幼儿掌握词,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是()

A.利用卡片等教学工具 B.反复细心地说明和解释 C.与练习相结合 D.结合日常生活活动 82.以下几种游戏中,()属于规则游戏。

A.角色游戏 B.结构游戏 C.体育游戏 D.表演游戏 83.下列不属于幼儿园建筑设计原则的是()

A.安全原则 B.经济原则C.卫生原则 D.豪华原则

84.下列关于游戏的说法错误的是()

A.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B.游戏应当有强制性的外在目的

C.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D.游戏是在假象的情景中发展的 二、多项选择题

1.属于我国普通教育教学任务的是()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D.提高学生在课外独立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 E.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2.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

A.认识的间接性 B.认识的直接性 C.认识的教育性D.认识途径的有效性 E.认识的交往性

3.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说法正确的是() 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D.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E.在教学中应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主要有()

A.激发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

E.检查知识

5.教学原则包括()

A.因材施教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E.循序渐进原则

6.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

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B.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C.启发学生独立思考D.发扬教学民主 E.引导学生自学

7.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A.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B.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C.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D.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E.发扬教学民主

8.下列关于复式教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复式教学就是同时对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下教学

C.复式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 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E.复式教学的教学效果很差

9.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D.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E.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为了使上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上课应符合的要求包括() A.重点突出 B.方法得当 C.目标明确D.表达清晰 E.内容正确

11.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A.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B.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C.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E.发扬教学民主

12.贯彻循序渐进原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A.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B.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C.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D.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E.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 13.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A.准备好问题 B.准备好谈话计划

C.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D.善于启发诱导 E.做好归纳、小结

14.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

A.讨论法 B.练习法 C.谈话法D.讲授法 E.实验法

15.根据所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课的类型分为() A.练习课 B.实验课 C.讲授课D.复习课 E.演示课

16.“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这句话的依据是() A.教学所占时间最多 B.教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最全面

C.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进行的 D.教学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 E.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17.下列关于练习法的论述,正确的是()

A.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为各种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等 B.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C.精选练习材料,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D.练习的次数和时间越多越好

E.无论是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或操作练习,都要严肃认真 18.教学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具体表现为() A.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B.借助工具认识事物 C.认识对象的间接性 D.认识方式的间接性 E.学生是不成熟的认识主体

19.下列对于教学原则的认识正确的有() A.教学原则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

B.“杂施而不逊”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的循序渐进原则

C.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E.“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的巩固性原则

20.进行教学评价要遵循()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严格性原则D.整体性原则 E.指导性原则

三、填空题

1.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

2.学校工作必须坚持“、全面安排”的原则。

3.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是教学的。 4.备课分个人备课和两种。

5.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

6.在教和学的协同活动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7.教学认识活动的主体是,具有发展性和。

8.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的思想。 9.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它包括使学生和教材。 10.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经验,它的学习以经验为基础。 11.是课内作业的继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12.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

13.课外作业的形式包括阅读作业、、实践作业和书面作业。

14.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15.学习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16.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与学生的学这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的活动。

17.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

1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在国外,启发式教学始于古希腊的。 19.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按照和进行。

20.历代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掌握知识的巩固问题,例如孔子要求。 21.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为基础。

22.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与编成固定的班级,集体上课。

23.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24.为了解决班级上课不易照顾各个学生的个别差异的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一些国家出现。

25.现场教学可以以为单位,也可以以或为单位。

26.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成一个班,由一名教师使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27.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和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方面。

28.备课的内容包括:、和设计教法。

29.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30.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和。

31.常见的教案有、和程序式三种。 32.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

33.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3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也称为。 35.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区分度和难度。

36.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 37.讲授法主要有、、和四种方式。

38.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实物直观、和三种。

39.根据评价目的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

40.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四、判断题

1.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因此教学包括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 3.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和基础。() 4.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 5.教学主要是指教师的教的活动。()

6.知识越多,智商越高。()

7.任何一种知识教学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8.《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

9.“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10.“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赞科夫提出来的。()

11.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12.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13.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4.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属于内部分组。() 15.一堂好课的标准是看是否完成了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16.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17.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就是形成性评价。()

18.了解学生就是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特点、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19.观察、实验、测量、社会调查也可以作为课外作业的形式。()

20.平时考查中的口头提问是在课中进行的,而检查书面作业则是在课外进行的。() 21.现场教学只能以班级为单位。()

22.依据指导思想的不同,各种教学方法可归纳并为两大类:注入式和启发式。()

23.外部分组是指在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再根据学生的成绩将他们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小组。 ()

五、名词解释 1.教学 2.课时计划

3.教学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班级授课制 6.个别教学 7.分组教学 8.集体备课 9.备课 10.教学方法 11.讲授法 12.教学模式 13.现场教学 14.教学评价 15.诊断性评价 16.形成性评价 17.总结性评价 18.相对性评价

六、简答题

1.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贯彻巩固性教学原则的要求有哪些? 3.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4.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5.运用直观性教学原则应注意哪些方面? 6.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7.教师在分组教学中应做好哪些工作? 8.简述如何发挥个别教学的优势作用。 9.简述巩固知识的必要性。 10.简述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1.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2.教师布置作业应注意什么?

13.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14.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5.课外作业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16.简述贯彻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要求。 17.简述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七、论述题

1.试述教师上好一节课的标准。

2.试述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以及贯彻这些原则的基本要求。 3.联系实际谈谈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优点与局限。 4.简述《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5.试述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6.试述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7.试述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8.试述运用参观法的基本要求。

9.试述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10.联系实际试述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八、案例分析

1.一名学生的日记中有这样一些内容:“英语课上,老师又是只提问那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其他学生看都没看一眼,更不用说我们这些差生了。我想不通,大家坐在同一间教室,同样都是老师的学生,为什么老师对待我们的态度完全不一样?难道成绩就那么重要吗?” 谈谈你对该案例的看法。

2.期末考试刚刚结束,几位学生怯生生地找到班主任,用近乎哀求的语气对老师说:“别给我们排队了。”孩子们的目光里充满了惶恐与不安。这位教了20多年书的老师眼睛湿润了。事后,他对记者说:“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沉重。”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调查专家小组的一项调查显示:96%的学校给学生按考试成绩排名次,经常排名次的占68%,75%的学生对在全班公布分数和排名次感到紧张、害怕,甚至讨厌。 根据上述案例,试分析下列三个问题:

(1)学校教育中的教学评价主要有哪两种类型? (2)学校教育中的教学评价主要有什么功能? (3)如何实施教学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3.某中学的于老师作为一名班主任,每天要管理的事情太多,经常感到分身乏术,真希望有个助手能够帮助自己。有一天,于老师突然想到,能不能让学生来代替自己,行使班主任的“职权”呢?经过认真考虑,于老师决定选择平时在班上威信较高的班干部郑莉莉作为第一个试验对象。一天课后,于老师找到郑莉莉同学作了一次长谈,说明了自己的想法。第二天,在班会会议上,于老师向全班同学宣布了自己的计划:下一周,由郑莉莉同学当班上的“兼职班主任”,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任课老师,班上的一切工作由“郑老师主持”。 运用所学过的有关班主任工作的知识,谈谈你对这一案例的看法。

试卷六

一、单项选择题

1.没有具体明确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活动的选材由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定,这种课程理论属于()

A.活动课程论 B.要素课程论 C.结构课程论 D.发展课程论 2.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3.课程论的经典学术著作是泰勒的()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目标分类学》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一般发展》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的计划,这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具有()

A.强制性 B.普遍性 C.基础性 D.全民性 5.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A.泰勒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6.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

A.以学生为本 B.以学校为本 C.以知识为本 D.以成绩为本

7.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8.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

A.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 C.课程设置的要求 D.课程管理层次 9.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堂类型上,它属于()

A.科学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核心课程

10.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开设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是() A.综合课程 B.选修课程 C.学科课程 D.活动课程 11.根据课程实施的主体的不同,可把课程分为()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C.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D.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12.()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A.泰勒 B.桑代克 C.斯金纳 D.杜威

13.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的依据是()

A.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 C.课程组织形式 D.课程管理层次 14.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是()的表现。

A.课程即知识 B.课程即经验 C.课程即活动 D.课程即项目

15.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材 D.教科书

1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是() A.加德纳 B.孟子 C.孔子 D.加涅 17.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8.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19.美国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及日本的综合活动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20.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生课程 D.教师课程

第五章课 程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2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22.布鲁纳认为,无论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23.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潜在课程 D.综合课程 24.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教学指导书 25.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和()构成。

A.本文部分 B.目录部分 C.后记部分 D.序言部分 26.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教学方法改革 B.课程改革

C.教育评价制度改革 D.教育结构改革 27.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A.讲授提纲和讲义 B.教科书和参考书 C.教科书和讲义 D.讲义和参考书

28.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的问题。 A.现代化 B.综合化 C.系统化 D.理论化

29.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可接受性和() A.实践性 B.可行性 C.衔接性 D.发展性

30.小学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最重要的是要考虑() A.形象性与兴趣性 B.娱乐性与生活性 C.科学性与思想性 D.知识性与个性

31.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 A.课程目标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教育目的 32.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 A.课程目标 B.教学大纲 C.课程计划 D.教科书 33.国家课程的管理权属于()

A.国务院 B.地方教育机关 C.人大 D.中央教育机关

34.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的作用在于为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

A.强制性 B.普遍性 C.特殊性 D.基础性

35.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

A.课程目标 B.课程实施 C.教学任务 D.课程评价 36.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开设哪些学科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37.对于教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B.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 C.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D.优秀教师进行教学时不需要教材 38.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39.地方课程属于()

A.一级课程 B.二级课程 C.三级课程 D.四级课程 40.下列关于使用教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B.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 C.新课程将教材视为“圣经”

D.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41.课程的表现形式是()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D.知识——经验——活动

42.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应该以()

A.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兴趣为基础 B.幼儿园现有条件为阈限 C.教师的个人经验和教材为基础 D.幼儿家长的要求为导向 43.对幼儿园幼儿活动的正确理解是() A.儿童尽情地随意玩耍

B.在安全的前提下按课程的要求活动 C.为儿童舒展筋骨而进行活动

D.教育过程就是游戏活动过程

44.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游戏是() A.规则游戏 B.结构游戏 C.角色游戏 D.表演游戏

二、多项选择题

1.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是()

A.课程计划 B.校舍安排 C.教学大纲D.教科书 E.教学指导书

2.下列关于“活动课程”的说法正确的有() A.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 B.活动课程可以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 C.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D.活动课程有利于对知识进行系统地学习 E.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3.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包括()

A.学习者的需要 B.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C.教师的教学风格 D.学科体系 E.社会传统

4.活动课程的特点有()

A.广泛性 B.灵活性 C.主体性D.实践性 E.强制性

5.我国普通高中的课程培养目标是()

A.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B.掌握较宽广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C.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职业观念和初步的择业能力 D.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E.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健的知识与能力 6.泰勒的“课程原理”可概括为()

A.确定课程目标B.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C.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D.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E.根据学生兴趣选择课程

7.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它主要包括()

A.教科书 B.活动指导书 C.参考书D.讲义 E.讲授提纲

8.教科书的编制要求妥善处理()关系。 A.思想性与科学性B.观点与材料

C.理论与实际D.知识和技能的广度与深度 E.基础知识与当代科学新成就 9.课程计划主要由()组成。

A.学科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 E.学周安排

10.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 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D.重视能力的培养 E.重视个别差异

11.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应该包括() A.专家 B.校长C.教师 D.家长 E.社区人员

12.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为() A.内容的丰富性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的控制权 C.课程结构的更新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13.“三维课程目标”的内容包括()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智力 E.品德

三、填空题

1.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

2.我国实行国家、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3.唐朝为《诗经》作注:“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4.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5.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

6.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和选修课程。 7.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和隐性课程。 8.显性课程亦称。

9.社会、知识、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0.“活动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

11.认为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

12.课程目标具有时限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13.教科书编排的形式是按照心理学、和美学的观点提出的。 14.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评价。 15.英国课程论专家提出了“过程模式”。

16.目标评价模式是美国课程评价专家,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

17.活动课程具有实用性、综合性、等特点。

18.CIPP评价模式的四个步骤是、输入评价、过程评价以及成果评价。 19.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和CIPP评价模式。 20.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四、判断题

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清朝。()

2.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3.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4.综观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核心内容是课程改革。()

5.人本主义课程论者是典型的儿童中心论者,这种课程论主张课程要完全按照儿童的兴趣来组织而不考虑学科的逻辑。() 6.“活动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7.“活动课程论”重视儿童对系统知识的学习。() 8.“要素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9.布鲁纳是“结构课程论”的代表人物。()

10.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五、名词解释 1.课程

2.课程计划 3.课程标准 4.教材

5.必修课程 6.选修课程 7.显性课程 8.学校课程 9.地方课程 10.活动课程 11.结构游戏

六、简答题

1.有效实施课程应该注意哪些因素? 2.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3.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有哪些? 4.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有哪些? 5.编写教科书有哪些要求? 6.简述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 7.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8.简述CIPP评价模式的四个步骤。 9.如何正确实施课程评价? 10.简述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原则。 11.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作用有哪些? 12.简述游戏的特点。

七、论述题

1.试述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2.试述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 3.试述你对“三维课程目标”的认识。 4.试述教科书的作用。

5.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八、案例分析

1.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我真的感觉学生有的时候实在是太吵闹了。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说话或插话进来;在自学或做练习时,有的学生会在那里窃窃私语或很自由地讨论问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更是难以把握,学生会争论不休;在课间休息时更是乱作一团等。

如果你是这位老师,对于课堂吵闹的现象,你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2.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难度很大。据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中那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对于新课程改革者遇到的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受益?

3.琪琪和表姐小薇差半岁,同时上了幼儿园小班。由于小薇的爸爸妈妈工作忙,不久她被送到镇上的奶奶家。小镇幼儿园的老师非常强调知识学习。一年后,小薇已经能认许多字了,而琪琪却整天沉浸在游戏中,几乎不用学习,一个字也不认得。琪琪的爸爸妈妈开始为此担心,怕幼儿园这样的教学会影响琪琪今后的学习。 结合案例,分析游戏活动在幼儿园活动中的价值。

4.某省教育厅日前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幼儿园一律不得使用幼儿教材、课本等变相教材,严禁“小学化”教学。此举一出,却招来部分家长反对。很多对自己所经历的教育深恶痛绝的家长,在面对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却表现出一种矛盾心态。一方面,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学习机器,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结合案例,试分析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成因及危害。

试卷七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职业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向专门化方向发展,始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职业视为一种()

A.专门的职业 B.非独立的社会职业

C.独立的社会职业 D.非专门职业 3.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A.合理化 B.示范化 C.多样化 D.个别化

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A.主体性 B.创造性 C.连续性 D.长期性

5.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A.示范性 B.主体性 C.间接性 D.连续性

6.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高尚完美的,最值得学习,这说明学生具有() A.依赖性 B.向师性 C.可塑性 D.接受性

7.第斯多惠曾说:“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广延性 D.连续性

8.关于教师的示范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的示范作用,几乎表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 B.教师是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表率

C.教师的个性品质对学生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D.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强加给学生的现成模式

9.“教育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这说明教师劳动应具有() A.情景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个别性 10.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A.教学 B.班级管理 C.发展学生智力 D.教书育人

11.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极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说明他们具有() A.可塑性 B.依赖性 C.向师性 D.定向性 12.关于师生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师生在教学内容上结成授受关系

B.教师指导、引导学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C.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D.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输出—吸收的关系 13.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

A.人格素养 B.学科专业素养 C.教育专业素养 D.职业素养

14.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充分体现了教师() A.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C.丰富的学科文化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15.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包括() 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D.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16.热爱学生是现代教师必备的() A.思想政治素养 B.教育理论素养 C.职业道德素养 D.职业技能素养 17.新型师生关系是()

A.指导关系 B.平等关系 C.互利关系 D.授受关系

18.教师在建立班集体、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活动中扮演着()的角色。

A.研究者 B.示范者 C.朋友 D.管理者

19.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属于教师的()

A.学科专业素养 B.职业素养 C.教育专业素养 D.人格素养 20.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属于教师的()

A.学科专业素养 B.职业素养 C.教育专业素养 D.人格素养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开始施行。 A.1986年 B.1994年 C.1995年 D.1999年 22.反映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不同的本质特征是()

A.为人师表 B.献身教育 C.教书育人 D.公而忘私 23.对我国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具体规定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2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

A.主导地位 B.辅助地位 C.被动地位 D.主体地位 25.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的是() A.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B.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C.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D.教师在言行举止上为学生作示范

26.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A.要求 B.途径 C.条件 D.结果

27.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 A.名誉权和荣誉权 B.公正评价权 C.隐私权 D.人格尊严权

28.个别教师随意私拆或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A.公平评价权 B.人格尊严权 C.隐私权 D.名誉权

29.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是指学生的() A.名誉权 B.荣誉权 C.隐私权 D.人格尊严权

30.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A.名誉权 B.人格尊严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31.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杜威 D.夸美纽斯 32.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发挥学生的() A.主观能动性 B.灵活性 C.互动性 D.多样性 33.对教师进行考核的机构是()

A.教师所在地的政府部门 B.教师所在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 C.教师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 D.教师所在地的教育督导部门 34.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 A.教师和学生 B.教师和教科书 C.学生和教科书 D.教学内容和手段

35.“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努力,从而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36.教师对违反纪律的学生实施关禁闭的处罚,这侵犯了学生的() A.受教育权 B.隐私权 C.人身自由权 D.名誉权 37.师生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关系。 A.朋友 B.授受 C.领导 D.人与人

38.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

A.平等关系 B.上下关系 C.道德关系 D.教育关系

39.学生希望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得到教师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这体现了教师的()角色。 A.管理者 B.示范者 C.朋友 D.传道者 40.下列不属于学生喜欢的教师行为的是() A.上课拖延时间B.对学生严格要求

C.热爱、同情、尊重学生D.耐心温和、容易接近

41.幼儿教师是幼儿“生活中的妈妈、学习中的老师、游戏中的伙伴”,这说明幼儿教师的劳动具有()的特点。

A.纯真美好 B.教育效果长期性 C.精神生产 D.多重角色 42.教师将正在上课的学生赶出教室侵犯了学生的() A.受教育权 B.人身自由权 C.隐私权 D.名誉权

43.下列不符合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资格的认定条件的是()

A.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B.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C.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护幼儿D.身体健康的成年女性 44.学前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 A.教师与儿童的关系 B.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C.教师与教师的关系 D.家长与儿童的关系

4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节为每年() A.10月9日 B.9月10日 C.9月1日 D.10月10日 46.幼儿教师在幼儿面前的角色首先是()

A.监护人 B.追随者 C.旁观者 D.教育者

47.与中小学相比,我国对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管理相对较松,幼儿教师的劳动具有() A.无意性 B.自主性 C.随意性 D.被动性

48.一位新入园的儿童问老师:“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老师最好的回答应是() A.“老师不知道。”

B.“你现在很想念妈妈,是吗?妈妈4点半就来接你。” C.“妈妈4点半就来接你。” D.“妈妈马上就来接你。”

二、多项选择题

1.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包括()

A.授业、解惑者角色 B.朋友角色 C.研究者角色D.示范者角色 E.传道者角色

2.下列对于师生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有()

A.关于师生关系,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 B.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C.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D.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E.专制型的师生关系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类型 3.下列符合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语言要求的有()

A.准确、简练 B.清晰、流畅 C.具有启发性 D.生动、形象 E.平淡无奇

4.教师的教育工作能力包括()

A.与学生交往的能力 B.语言表达能力

C.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D.组织管理能力 E.教育科研能力5.教师的威信主要包括()

A.权力威信 B.信服威信 C.学术威信 D.知识威信 E.形象威信

6.下列对于教师的认识正确的有()

A.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

B.教师是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C.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D.教师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E.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因此教师不需要学习 7.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

A.政治理论知识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E.交往沟通技巧

8.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包括()

A.有责任心 B.有幽默感 C.主观偏心D.耐心周到 E.过分挑剔

9.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包括()

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B.无差别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E.无歧视原则

10.学生应该具备的特性包括()

A.学生是能动的主体B.学生是能动的客体

C.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D.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E.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11.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是()

A.心理相容 B.民主平等 C.尊师爱生D.严格要求 E.教学相长

12.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

A.在人格上,学生与教师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B.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

C.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互助的关系 D.在社会道德上,学生与教师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E.以儿童为中心

13.师生关系的内容包括()

A.在知识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B.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C.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D.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E.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

三、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的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3.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的职业。

4.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它也是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5.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和。

6.教师的劳动特点由教师的任务和职业角色的所决定。

7.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这体现了教师劳动对象的。

8.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9.“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这句话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10.加强师德建设是具有社会意义的重要工程,是贯彻的现实需要。 11.师德的灵魂是。

12.称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育家是。

13.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合法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

14.高尚的师德应包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团结协作等内容。

15.是教师完善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

16.学生具有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17.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反映着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素质要求。

18.“师道尊严”是以为中心的传统型师生关系,自19世纪以后逐渐出现了以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模式。

19.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上构成关系。

20.教师的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四、判断题

1.“照本宣科”能够更有效地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随意翻阅学生的信件。() 3.教师要有较强的控制情绪情感的能力。()

4.社会对教师的接纳与教师对现实社会的接纳是相辅相成的。() 5.尊重和关爱学生就是赞同学生的所有行为。() 6.赫尔巴特是“儿童中心论”的典型代表人物。()

7.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辅助作用。() 8.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成为“经师”,更要成为“人师”。()

9.中国有句俗语“师生如父子”,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是教师对学生应像父母对自己的子女一样

溺爱。()

10.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11.师生关系就是教与学的关系。()

12.师生冲突对师生双方的影响是消极的。()

五、名词解释

1.教师2.教师威信3.师生关系4.教师专业发展5.心理相容6.儿童观

六、简答题

1.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2.简述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 3.为什么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

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在现代教学中,教师担当的角色主要有哪些? 6.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有哪些?

7.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8.简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素养。 9.如何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特点? 10.简述师生关系的内容。 11.简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2.教师的能力素养主要有哪些?

13.幼儿教师应享有哪些权利?

14.幼儿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是由什么决定的? 15.幼儿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16.简述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 17.简述幼儿教师应承担的义务。

七、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2.试述现代学生观。

3.试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4.从教师自身的角度试述应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5.你怎样看待师生关系?

6.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7.试述你对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的认识。

八、案例分析

1.当前,由于社会处于转型的特殊时期,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着学校、教师,使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严重滑坡:注重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教学生做人;做家教成风;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收受家长财物等,甚至出现了像“范跑跑”“杨不管”等师德败坏的教师。这些现象,应当通过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来尽快加以改变。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教师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联系案例,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jl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