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如何整合培智数学与康复训练课程课题结题报告

更新时间:2023-10-11 05: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渝北区特殊教育学校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智力障碍儿童康复教育课程开发探究”课题

结 题 报 告

渝北区特殊教育学校数学组 张琪

《智力障碍儿童康复教育课程开发探究》是我校数学组2015-2016年度第二学期的课题,课题自2016年2月立项以来,根据实践的安排和预定的方案,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现将课题活动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教育理论方面研究不断深入,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注重人文关怀、促进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理念。这些都为我们今后课程建设工作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所以,当我们在讨论一个课程体系优劣时,就应该考虑到它有没有始终把追求受教育者的最大发展作为最重要的体现,有没有充分展现出当今社会普遍关切的人文精神,有没有充分考虑到教育与社会的良性互动。那么现有的智障儿童康复教育的课程体系有没有体现上面几方面的要求呢?如何结合以前课程的经验教训和现有的经验,来保证智力障碍儿童的更大发展呢?

在目前智力障碍儿童康复教育中常见的课程体系有:学科课程、主题课程和目标课程,另外还有其它一些应用范围小的课程。这些课程是现有智力障碍儿童康复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分析它们的特点,对建构新的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界定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它是普通教育一直沿用的的课程形式。在目前的智力障碍儿童康复教育课程中也占据着主流地位。学科课程强调分科教学的观点在特殊教育理论界普遍存在。在我国,智力障碍儿童全日制学校基本以班级为单位上课,学校一般开设的学科有:常识、语文、数学、音乐、美工、体育、感知及劳动技能等学科。智力障碍儿童康复教育近年广泛开展起来,受到全日制学校教育课程的影响,许多康复机构(班级)也采用了与之相似的分科教学的学科课程。由于受教育儿童的个体差异非常大,计划性强的学科课程在康复教育中起的作用却非常有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传授难以兼顾个体的需要。有些儿童可能很难理解上课的内容,对有的儿童却是

1

早已掌握的知识。

(2)由于教育对象的特点,他们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学习知识并不容易。

(3)学科课程没有建立适当的教育教学评价的体系,使得教育教学的评价成为一个难点。 2、主题课程

主题课程是将知识融会到一个个有机的活动当中,近年来开展得比较快。由于它比较灵活,所以很好地解决了学科课程带来的死板、知识缺乏联系的弊端。比方说:北京出的教材里有“冰雪”主题,在北京,儿童很容易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就理解教学的内容,可是到了重庆,要儿童理解冰雪可能就十分不容易了。中国的东西差距、南北差距、民族差距、城乡差距都比较大,一刀切的主题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根据分析,可以找到现在的主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1)很多地方使用的课程主题雷同,没有充分考虑到地域差别、社会环境的差别,使主题常常 “水土不服”

(2)主题课程很多还停留在理念的层面,很多细致方面的工作还需努力

(3)主题课程须紧密地联系到儿童的发展才会取得教育教学的目标成果。由于可用的资料很少,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容易把握教育教学的方向与范围。

3、目标课程

目标课程,目前还没有人进行过系统的定义。在本文中描述的是把一种基于心理评估的结果用来制订智力障碍儿童康复教育的目标体系,因为这些目标体系与教育教学目标直接相关, 所以称之为“目标课程”。它究竟算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本文不作探究,我们主要分析其应用于智力障碍儿童康复教育中的优劣。

(1)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有机而非单一的。而评估人为将人的心理分为若干领域,如果以评估结果进行教育教学,不易培养儿童完整的心理。

(2)用目标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往往使教育教学的知识缺乏相互的联系,不利于儿童对知识的掌握。

(3)由于目标的个体性很强,在集体教学中教育者很难将每一个儿童的目标统一起来,集体教学的难度非常大。

4、其它类别的课程

除以上三种课程体系外,还有许应用比较少的课程,如活动课程(经验课程)、感觉统合训练课程、结构化课程等等,由于应用面比较窄,影响不及以上课程。但是许多的方法和思想

2

仍值得我们借鉴。如重视儿童的生理发展状况、重视儿童的经验获得、重视儿童的心理特征,这些都是今后课程建设的思路泉源。

5、新的康复课程

课程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石,它涵盖了教育教学的目标层次、知识范畴、教学进度等方面的内容,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直接出发点。

(一)、新的康复教育课程应该体现以下几个理念: 1、以儿童为本的理念

坚持以儿童为本,一切的活动设计都以儿童身心特点及发展需要为基准。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

2、生态化的理念

从特殊需要儿童自身的发展及其与环境的复杂的交互作用和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今天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医学模式的思维架构,而走向生态化。

3、家校互动的理念

近年来,家庭力量在康复教育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同。家庭不再仅是儿童饮食起居的地方,更为重要的是,它更是儿童康复教育的重要场所。

4、多媒体的理念

电脑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全面应用创造了条件。对于儿童而言,利用其多种感官的感受通道对其获得更多的经验对加深其对事物的理解有积极的意义。

6、新的课程应重视与之配套的评价体系建设

教育理念作为一种理性认识,是对教育实践的理性构建。确立以儿童发展为本作为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对我们有两方面的要求:

1.在发展性课程评价中要注意面向学生,把保证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前提。 2.在课程评价的技术手段上要有利于儿童全面素质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发展心理学为儿童发展性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智障儿童来讲,我们的课程不仅要能

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还要在运动、语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领域均衡地发展;在教学实践上,由于发展性课程注重儿童发展水平的评估,所以能够及时反馈教育教学的不足,使之适合儿童的全面发展。

3

2.从中度智力落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他们不能自然习得基本生活能力,因此,中度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课程以基本生活能力为重点,且其学习的内容主要在于生活习惯与谋生的简单技能。

四、课题实施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盲目去做,用理论指导行动,让事实说话。 2.灵活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不生搬硬套,遇到问题灵活变通。利于学生接受,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实践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内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以独自料理个人及家庭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实用为主。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遵循智障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反思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的科研方法,通过设计——实践——完善——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来实现预期目标。本课题根据须要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其中最主要的三种方法行动研究法、反思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1.文献法。即课题组的老师大量阅读与智障儿童的培养教育相关的书籍和论文。 2.调查法。即对自己所教的班级学生根据智障学生的残疾程度、心理特点、认知特点、语言特点、行为特点等进行分析,掌握其本质特点。

3.访谈法。即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采取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于学生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在课堂情况及学生学习效果和假期学生回家后的表现进行沟通与交流,与更好的做好智障学生的教育工作。

4

4.行动研究法。收集整理资料,了解学生自然情况,对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为进行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5.反思研究法:教师在开展主题式教学中,对每一个单元的主题,和每一个课时要有一个反思,这样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调整目标,使课堂生活化式主题教学更好地为弱智学生社会化服务。

6.经验总结法。即在课题的结题阶段,对在学校学生进行培智课堂生活化教学进行有效教学,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及时总结有效提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将知识转化为适应生活的能力。从而促进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服务质量的提高,促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构。

六、课题实施的步骤

本课程研究(课题探究定为半年(2016.2---2016.6)分三个步骤进行:每一阶段都定有研究目标和内容,彼此之间呈螺旋上升,层层深入,主要有:

(一)准备阶段(2016.2—2016.3)

1.成立课题研究中心组,全校数学组老师作为课题组成员。

2.调查分析,拟定课题研究方案,集体讨论确定分工,确定实验学生。 3.课题组教师进行培训,启动本课题的实验。

4.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中或个人学习:(1)《智障落后儿童心理学》;(2)《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3)《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4)《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5)《特殊教育概论》相关理论;(6)《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学》《现代特殊教育》等相关理论;(7)培智学校新课程标准及课堂教学论;(8)创新教育理论和信息论;(9)报刊杂志、网络上的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理论文章。促使课题组成员转变观念,提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为培智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究找到好的方式和方法。

(二)实施阶段(2016.3—2016.6)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jk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