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再思考与当代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更新时间:2023-12-15 21:0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 改进研究及其现代意义

汪明峰

贵州省委党校2013级政治学专业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充分肯定我国改革开放35年来取得的巨大成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改革要求和方向。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来源,其发展性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时代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去进一步深入学习、发展、改进和完善,使之更强有力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思考,提出资本与劳动力共同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观点,认为剥削与否的标准在于剩余价值的分配,提出私营企业发展与职工薪酬同步增长的初步设想,以此来解决社会主义制度下私营经济成分怎样消除剥削的问题。

关键词: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存量 劳动价值增量

1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对改革开放35年前的改革开放的成果进行了全面、科学的总结。改革开放35年来最主要的成果就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从发展历史来看,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特别是理论自信,是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理论,用科学、可行、符合实践需要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指导我们的发展与建设。

一、新形势、新历史条件下要求我们不断加强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其理论来源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家里闭门造车,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对历史以来众多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的观点、理论、学说的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成果。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明,

2

从最直接的历史渊源来看,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苏联在列宁、斯大林等人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根据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进一步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当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并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最多的就是“改革”,改革几乎成为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个领域。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我们将以什么样的理论为指导?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一系列问题关键就在于加强理论创新,用最新、最实、最可行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改革实践活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

3

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

马克思主义在论述公有制和私有制方面,往往把阶级性纳入其中,对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剥削制度紧密联系起来。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出的回答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明确提出要“消除剥削”。当前,我国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否存在剥削,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剥削,这个问题理论界一直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争论较大。因此,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利于理清一些含混不清的概念和认识,有利于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有利于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当然,这就需要我们从发展实际出发,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加以不断完善和改进,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指导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理论创新要求我们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加

4

以改进和完善

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要看到,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00多年前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环境下创立的,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必然有不完善不适应当代社会现实要求的方面,特别是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情况下,要更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就必须在深刻把握和理解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历史必然性的基础上,根据新历史条件下的新环境、新情况、新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改进和完善。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与时俱进的、正确的、科学的、可行的、有非常高学术价值的理论为指导。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善于从前人的理论成果中不断学习和发扬好的东西,更要求我们敢于站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高度,从全局出发,从继承和发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去大胆总结、大胆思考、大胆改进、大胆完善和大胆创新。

马克思利用大量翔实的历史事实和统计资料,在充分批判、继承和发扬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深刻、科学、

5

严谨的文字,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发展必将经过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美好未来。同时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敢于与旧势力作斗争,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马克思在论述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最终实共产主义时,重点论述了无产阶级怎样通过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强调的是突变型发展模式。从现代政治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突变型。即广大无产者团结起来,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如原苏联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全国大解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二是渐进型。资本主义自己并不想灭亡,面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严重,无产阶级的不断发展壮大,资本主义当局必然会根据实现情况做出让步,让度一部分利益给无产阶级,缓和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以达到继续资本主义剥削和统治的目的,但这只是暂时的,也是资本主义最后的垂死挣扎,是治标不治本的止痛药,改变不了无产阶级最终掌权,建立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趋势。但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资本主义改良的过程,其实也是走向社会主义的过程,每一次改良,每一小步前进,都宣誓着资本主义的慢慢远去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到来。

6

也就是说,随着资本主义自身不断的改进,改着改关,突然以一天早上起来一看,这不就是社会主义吗。当然,资产阶级出于物质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考量,不太容易脱变为与无产阶级站在一起的共赢联合体,于是第三种方式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义的道路。

三是渐进突变型。当资本主义的改良和无产阶级的发展这种此消彼长的过程到达一定程度后,资本主义统治必然就像耸立千年的老枯树一样,看上去庞然大物,气势磅礴,但已是外强中干,腐朽不堪,在一定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下,只需强大的无产阶级轻轻一击,必然使资本主义灰飞烟灭,最终实现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三种类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没有提到。马克思主义诞生后这几百年,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与社会主义发展壮大,我们已经有了大量历史资料和历史数据可以利用,对资本主义最终走向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的认识更加清晰。三种发展类型已经非常容易的找到理论依据。因此,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需要进一步研究、理顺、完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理论更好的指导实践活动,让实践活动更好的解释理论的目的。就是需要我们善于从实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再学习、再研究和再完善。

7

三、对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改进的思考

前述提到,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否存在剥削,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剥削等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争论较大。有的学者认为,按照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家投资经营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那么非公有制经营就应该存在剥削;有的学者认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非公有制经济是否存在剥削,不能用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来简单评判;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从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条件下去思考和总结出来的,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发生了天翻地履的变化,历史条件已经完全不同,不能简单的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本文研究认为,上述提出的学术界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存在一定缺陷。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主义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来源,不但具体其科学性,还有其发展性。

从科学性来看,作为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基础的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详细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派的理论观点,肯定了他们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批判了他们的谬误,公正地评价了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

8

透彻地阐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庸俗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发展性来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剥削阶级资产阶段怎样实现对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占有的研究和批判的理论。这也是后来许多专家学者总是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经济手段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纠结在一起的重要原因之一。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清楚的论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判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让人们从两种手段和两个制度的纠结中解脱出来,为后来我国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快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理论基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又有没对此进行过明确的解释,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是100多年前提出的,有观点和论据自然存在历史局限性,但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其科学性。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要敢于和善于对其不合理、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加以改

9

进和完善。剩余价值理论的完善和改进,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有利于在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实践。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我们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理论的补充、改进和完善来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目标。特别是作为源头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理解、研究、完善和改进至关重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来看,奠定整个政治经济学说基础的剩余价值理论,其中关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大要素的论述和观点需要我们从现代的思维角度去再思考、再分析、再研究。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力才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会发现,资本其实是劳动力创新的价值的积累和再投入,它属于劳动力创造的存量价值的范畴。而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新增价值是最重要、最直接的价值源泉,但它是以土地和资本的投入为前提条件的,且劳动力创造新价值属于增量的范畴。也就是说,三大投入要素中,除了土地外,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的投入从某种意义看是相同的。资本投入是投资者将劳动力创造的存量价值用于扩大再生产,劳动力投入是劳动者利用自己的体力和脑力直接创造新价值,两者来源不同但性质相同。根据马克思

10

主义剩余价值创造的公式可以知道:垫付资本C,不变资本(生产资料)c,可变资本(劳动力)v,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是C=c+v,当生产过程结束创造出新的商品以后,公式变为C=(c+v)+m,其中m就是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下,根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学说,资产阶级把剩余价值m全部占为已有,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劳动者)的本质所在。进一步从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角度分别去看,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一方面通过延长劳动时间,让劳动者为其创造更多剩余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改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结构,实现尽可能多的占有剩余价值的目的。总而言之,两者都离不开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本质特性。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财富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体制。对于公有制经济成分,由于土地和资本都属于国有,劳动者付出的劳动获得了相应的薪酬待遇。按照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公有制经济制度下的剩余价值全部归国家所有,也就是全民所有,因此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问题。对于私有制经济成分,按照马克思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完全被私有制企业主占有。马克思论述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具有无比优越性时,指出社会主义在政治发展道路上,彻底废除了几千年来人压迫人、人剥削

11

1

人的剥削制度。为此,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在解释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时,显然存在一些不合时宜、也不能更好的解释、分析和理解实际情况的问题。

根据上述可知,如果我们肯定了资本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私营企业主付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存量,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是创造价值的增量,那么资本和劳动者共同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就成为可能,也变得合情合理。这样,是否消灭了剥削不在于是什么样的经济成分,而是在于剩余价值是怎么分配的问题。也就是说,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才是判断是否消灭了剥削的关键所在。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生产力条件下创造非常丰富的剩余价值,并不是被资本所有者全部占有,而是根据作为存量劳动力价值投入的资本和作为增量劳动力价值投入的劳动者之间的科学分配。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之前,需要对公式C=(c+v)+m的理解进行改进。我们要改进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家延长劳动时间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的概念,当劳动时间延长时,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是同步增加的,在具体的生产条件下来看总是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比例增长。对于资本家通过控制工资水平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的问题,在现实生产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平均工资水平来对私营企业中的劳动者平均工资水平进行评价、考察和修正,为工会给劳动者争取合理水平的

12

1

工资提供参考依据,甚至可以细化到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平均工资水平的比较。

公式C=(c+v)+m中,在m没有分配之前,私营企业家垫付资本中的v给了劳动者,相当于是劳动者的资本投入实现了回收。此时,私营企业家投入的资本和劳动者投入的劳动都只是获得了回收,还没有获得资本回报。两者怎么实现对m的公平分配,就成为了问题的关键,也是判断是否存在剥削的标准。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按照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私营企业家投入为(c+v),但具体实践中私营企业家的投入是界于c和(c+v)之间的,具体数据不容易测算清楚。比如,私营企业家如果先支付工资给劳动者,劳动者再从事具体的劳动,那么私营企业家投入的资本就应该是(c+v);反之,劳动者按照私营企业家的要求先从事具体的劳动,私营企业家再按照劳动强度、劳动能力、劳动成果支付工资给劳动者,那么私营企业家投入的资本就有可能仅仅是c,而这两种情况都是极端事件,实际生产生活中往往是界于两者之间的。本文中这方便叙述,将私营企业家的投入视为仅有c。因此,新创造的剩余价值m,在资本和劳动力之间进行科学、合理、公平的分配,简单来说就是按照c和v分别占(c+v)的比例来进行分配。

从具体的社会生产角度看,私营企业家通过工资以外的奖金、福利等多种方式补充给劳动者的报酬可以理解为对剩

13

1

余价值的分配。这样一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资本家通过资本垫付和雇佣劳动力来实现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变成了企业家通过资本的投入和劳动者通过劳动力的投入来实现对新增财富的按合理比例分配,实现了私营经济由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性质向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共同发展、共同受益和共同富裕性质转变。从这个角度来看,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显然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同时采取了市场经济手段和计划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可以有私有制经济成分的存在。关键在于创造的剩余价值归谁所有,怎么分配的问题。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才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人民当家作主,全社会共同富裕的根本所在。

当然,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极大发展,劳动力在适度、科学、合理的劳动强度下已经可以创造出远远超过自身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特别是私营企业以其灵活的体制和机制,可以更快更好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科技水平,促进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更多创造,劳动者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甚至获得更高的收入。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极其复杂和时刻变化的工作,理论与实际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企业家投资经营存在诸如自然的、社会的、市场的和人为的等多方

14

面风险,而劳动者的劳动投入相对没有什么风险,这就要求企业家对剩余价值的分配有所偏向,适当考虑投资风险。在这样的前提下,私营企业家在对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中适当向自己倾斜,让自己占有稍微多一点的剩余价值,不仅是合理的,而且劳动者也是可以接受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社会主义制度下,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灵活、创新、进取的优势,鼓励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需要,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会发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最大的区别不在于发展经济的手段,也不在于创造多少剩余价值,关键问题在于对创造的剩余价值是怎么分配的问题。被资本家完全占有了,或绝大部分占有了,那就是剥削,就是资本主义的劣根性。如果是实现了资本和劳动力的合理分配,或是很大程度上的合理分配,那就是消除了剥削,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之所在。

四、社会主义制度下,基于改进后的剩余价值理论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索

前面部分我们探讨了改进后的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允许私营经济发展,同时提出了消除剥削的解决思想和原理,这部分我们重点来研究怎么实现剩余价值在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合理分配的问题。要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消除剥削,合理、公平的分配剩余价

15

值需要两个条件:

(一)建立健全企业发展与职工收入增长的同步机制。职工要求涨工资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职工工资增长与物价上涨同步的要求。要求工资增长水平跟上物价上长速度,保证工资不缩水,保障广大职工生存和生活的物质需求。但是,当物价上涨时调高职工收入容易,当物价下跌时调低职工收入可能会引起职工的不满,影响劳动效率,进而影响正常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因此,职工工资增长与物价上涨同步的要求对职工来说是美好了,是合理的,也是政府当局支持的,但从企业家稳定、长远的发展来看,有极大的不利因素,实行起来困难。二是职工提高生活水平与企业发展同步的要求。随着科技进步,劳动生产力的快速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职工对享受生活、不断提高生活品质的欲望和要求越来越强烈,必然要求提高劳动收入水平,必然要求适当缩短劳动时间。但是,从实际执行的角度看,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成千上万不同行业、不行经济性质的企业、公司和经济体千差万变,无法量化,更无法考核到具体的年度,职工提高生活水平与企业发展同步的要求也很难落实。三是职工收入增长与企业发展同步的要求。企业单位普遍实行奖金与目标任务考核制度,其前提是公司、企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经营业绩的不断上升,其目的是激发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心身的投入

16

到本职工作中,把工作做得更好,创造更多价值,其结果是企业发展和职工收入增长的同步提高。因此,通过目标任务考核制度,采取奖金的方式,实现企业剩余价值的合理分配,是实现企业发展与职工收入同步增长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途径。但具体实际中,要实现企业发展与职工收入的同步增长有两个条件,一是企业家非常仁慈宽厚,不愿意过多过分的占有剩余价值,自愿将职工应该得到的收入分配给职工,但往往很难在实际中做到。二是通过政府当局立法,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广大职工的这一权利要求。职工收入增长与企业发展同步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其实际已经隐含了物价上涨的因素,也隐含了科学技术和劳动生产力进步的因素。为此,在实际操作中,只需建立健全职工收入增长与企业发展同步的要求即可。

怎样将企业发展量化,是解决建立健全职工收入增长与企业发展同步制度的关键所在。根据前面对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改进来看,资本是存量投入,劳动力是增量投入,采用资本回报率是可行的,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这里的资本回报率与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资本回报率或资金回报率不同,这里的资本回报率是指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投入或使用的资金剔除各种借入资本后的差额与相关回报(通常表现为利润)的比例,用于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投入资本的使用效果。投入资本分为企业固定资产投入与经营管理活动流

17

动资金的投入两部分。固定资产投入指企业为实现生产经营用于购买土地、修建厂房、购买机器设备、技术研发、无形资产转让、以及其他各项记入资本项等的投入总和。这里的固定资本要采用现期重新估价的固定资本数据,这样才能与现期劳动力投入可比。经营管理活动投入指购买原材料,雇佣劳动力,支付各项费用的总和。相关回报指企业利润损益表中净利润总额,既企业经营活动实现的净增值部分。资金本报率公式如下:

资本回报率=当期净利润/(当期重估固定资本总额+当期投入的各种资金总额-各种形式的借入资金总额)

即:资本回报率=m/(c+v)

在资本回报率的基础上,按照前述私营企业家投入的资本c和劳动者的劳动投入v对剩余价值m的分析原则,劳动者还应该从剩余价值中获得的部分计算公式为:

劳动者对剩余价值的分配所得=资本回报率×劳动力投入(v)

即:劳动者对剩余价值的分配所得=vm/(c+v) 从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中平均利润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价值并不是生产企业或厂商全部占有,而是金融资本、流通资本、土地资本等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各环节各种投入资本共同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主义制度下,理想状态的企业损益表中净利润可以简单认为

18

是各种投入要素获得的平均利润的具体体现。

关于企业家可以优惠分配问题。可以通过投资资本的风险准备金率或投资风险投保费用率的方式来实现企业家对剩余价值分配的优惠量化。其中,投资资本的风险准备金率由政府研究并定期向社会公布综合的或分行业的风险准备金率。企业可以根据政府部门公布的投资资本的风险准备金率计算企业资本优惠分配额,还可以根据保险机构公布的相应风险投资的保险费率来计算。

根据资本回报率的量化测算思路,就能实现企业发展与企业职工收入增长同步的量化与计算。当然,具体实现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非常繁杂的测算和前提设定,但其具体化的表现形式可以非常多样化,如通过劳动工人绩效考核奖的方式实际对职工收入的增长和公平化再分配。

(二)建立健全企业发展与职工收入增长同步的保障性法律法规。好的理论如果不付诸实践是没有意义的,同样,好的制度设臵如果没有法律法规去规范和保障,也没有存在的现实意义。因此,建立健全企业发展与职工收入增长同步的保障性法律法规,就显得非常重要。建立原则:一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有效形成与公有制经济的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的良好格局;二是保障广大劳动者工资薪酬增长的合理与正当,确保社会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是法律规定的科学性、严

19

肃性与可操作性。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保障措施的实现,私营企业经营业绩的发展与职工收入的同步增长得到保障,也就实现了剩余价值在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合理分配,也就消除了剥削。

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扬不是简单的、教条化的照搬、照抄,而是根据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现实需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的特征,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以适应和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样严谨、科学、可靠、合理的改进和完善,应该得到提倡和支持。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分析研究,也仅仅是一个方面的探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好全国人民的智慧,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才能不断发展好、实践好、维护好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为中国的伟大复兴不断创造新的理论成果,作出新贡献。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ji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