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限时训练

更新时间:2024-03-10 23: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限时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千百年来人类无法回避和不断探讨的问题。据此回答1~2题。 1.下面漫画所蕴涵的哲学寓意是( )

①要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做一切事情都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③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④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③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出发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为力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多次发生特大自然灾害,自然界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依据是( ) D.②③④

3.有关研究显示,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紧密。一个物种的消失,一般可影响5到20个物种的功能与生存。每一种鸟类的消失,都将有大约90种昆虫、35种植物、2到3种鱼类随之灭绝。每两种鸟类消失,则必然会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灭绝。这说明( ) A.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B.自然界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和人类的活动无关

C.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自然界的事物变化万千,人们不可捉摸

4.古城选址都很讲究,一般都依山傍水,城市布局也是依势随形,追求人工与自然的协调。如山东济南的老城,南依千佛山,市内泉群广布,汇入大明湖,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景观。城市布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②城市布局要深刻地把握人与自然的联系 ③城市布局要追求各自的个性 ④依山傍水是城市选址都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雷同”现象,新华社撰文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因地制宜,区分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科学制定规划。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B.农村的生产力比较落后

1

C.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

D.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并形成了社会关系

6.针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通胀压力加大的情况,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准备金率与近期一系列调控政策是一脉相承的,有利于长期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发展。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B.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日食和月食是自然界常见的天文现象,也是无数天文爱好者梦寐以求的现象。据此回答7~8题。 7.随着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天体位置历表的精度不断提高,只要能算出太阳、月球和地球这三者在某时刻的相对位置,就能精确预报日、月食。这表明( )

①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②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④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据天文学家推算,在2009年7月和2010年初发生较大区域的日全食后,我国将在2034年3月20日才能再次目睹日食,但仅西藏、青海等偏远地区能看到日全食,材料说明了 A.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B.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9.尽管上海世博会圆满落幕了,但却留给人们许多遐想和遗憾,如今,“网上世博会”又如火如荼展开。专家指出,只要有想法、有创意,善于运用新技术,就可借“网上世博会”达成一次完整且可持续的城市营销。这表明( )

A.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成功改造世界的基础B.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条件、利用规律 C.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创造物质D.具备创新意识就能促进事物向前发展

10.过去,由于片面追求GDP,导致了某河的严重污染;近年来,A市政府转变观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治理河水污染,消失多年的鱼儿又回来了。从哲学的角度看,这种发展观的转变告诉我们( )

①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不同的作用②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③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④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1.2010年夏季以来,我国多省遭遇洪涝灾害,面对洪灾,必须树立战胜困难的昂扬斗志,实事求是地分析形势,沉着冷静地面对挑战,坚韧不拔地克服困难。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形势,就必须做到( ) ①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坚持物质与意识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原则④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理论作为救灾工作的出发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将一个生物的遗传物质定向地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从而获得人类希望的遗传性状,创造新的物种。这说明( )

A.物质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B.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C.人们可以通过掌握科学改变规律的客观性D.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2

①农民种地 ②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 ③工人做工 ④学生学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依据国际汇率市场的走向,近几年来,中国汇率改革在原有的基础上按照自主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有条不紊地推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的活动B.盲目的实践活动是没有的 C.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D.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15.一位著名科学家曾说过: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会把地球撬起来。但是他的这一愿望是无法实现的。因为这根足够长的杠杆是不存在的。这体现了( )

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B.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C.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D.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1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7.科学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天文学和物理学发现是利用日全食的机会做出的。最著名的例子是1919年的一次日全食,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的观测结果与爱因斯坦事先计算的结果十分吻合,从此相对论得到世人的承认。材料体现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8.中国的成语或谚语往往包含很深的哲理性,下列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A.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9.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我们党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转折、我国迈向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作了思想准备,为我们党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这说明( )

A.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只要解放思想,就能取得成功 D.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20.近期,印尼活火山爆发频繁,火山喷发还引起地震和海啸,给当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伤害。但面对火山喷发及其连锁灾害,人们当前最好的方式还是躲避。这表明( ) A.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 D.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选择题答案卡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11 2 12 3 13 4 14 5 15 3

6 16 7 17 8 18 9 19 10 20

二、问答题

21.材料1: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近年来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全面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2: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请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9分)

22.材料1: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现、印尼火山喷发引发大面积地震、海啸??

材料2:2010年初冬时节,黑龙江发生大范围暴雪天气,交通受阻,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受到极大影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心,省领导亲临第一线指挥,制定周密的计划,广大武警官兵和民众充分发扬吃苦耐劳的战天斗地精神,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

(1)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说明我们应怎样看待自然灾害,做好预警自救工作?(12分)

(2)说明材料2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10分)

23.建国以来,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发生了很多变化:第一阶段,1958年以前,属自由迁徙期。1954年宪法规定了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第二阶段,1958年至1978年,为严格控制。1958年和1959年的户口制度对人口流动作了严格限制。1975年宪法取消了关于迁徙自由的条款。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为半开放期。1984年制定的《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是对户籍政策的重大调整,人们对户口问题的认识有了新变化。2010年5月,国务院首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反映了认识过程的哪些特点?(9分)

4

哲学第二单元练习一

1—5 C A A A A 6—10 A B D B D 11—15 A B A A A 16—20 D C C A B

21.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需要。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培养企业经营者与广大消费者的节能环保意识,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3)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发展低碳经济是人们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

22. (1)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界的发展变化也有其固有的规律。因此,我们要理智、冷静对待。②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和利用规律。面对自然灾害,我们应大力发展科技事业,不断提高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做好预警自救工作,把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2)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及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省领导亲临第一线指挥,制定周密的计划体现了这一点。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武警官兵和民众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取得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即体现了这一点。

23. (1)认识具有反复性。1954年宪法规定了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1975年宪法又取消了关于迁徙自由的条款,2010年实行居住证制度,这些变化说明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我国对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深化的。(3)认识具有上升性。我国对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j98.html

Top